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中国经济转型: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文档资料
中国经济转型: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1978年年底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起飞,已连续34年年均接近两位数增长。
1978年,中国GDP只占世界GDP总量的1.8%,而到2012年,中国GDP已上升到占世界GDP总量的11%左右。
从2010年起,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2年,中国人均GDP按当年汇率计算已超过6000美元,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增长,令世人瞩目,被誉为“中国的奇迹”。
而与此同时,由于多年的粗放扩张,使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刻不容缓。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中国经济需要转型,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
推动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包括实现两个翻番(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重要保证。
因此,经济转型是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经济走势的最主要特征。
一、中国经济转型提出的背景中国经济转型问题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
1995年,中央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中央建议还提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
2005年,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重新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为什么十年后要重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原因主要在于,1995年我国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以来,进展不理想,总体而言,粗放式增长格局未变,影响了经济的均衡持续健康增长。
中国的环境问题工业化带来的代价
中国的环境问题工业化带来的代价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中国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工业化虽然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本文将探讨工业化对中国环境所带来的代价,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方面。
1. 空气污染工业化产生的废气、工业排放物和汽车尾气等大量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
大量燃煤和燃油的使用造成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引发了酸雨和雾霾等严重问题。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还损害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壤质量。
2. 水污染工业化过程中,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排水被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工业废水中含有有害的化学物质和重金属,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此外,农业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也会通过农田排水进入水体,引发水质问题和水生态系统的破坏。
3. 土壤污染工业化带来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固体废物和农药残留,导致了土壤污染问题。
这些污染物积累在土壤中,不仅影响了土壤的肥力和农作物品质,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长期的破坏。
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给农民的生计和食品安全带来了威胁。
4. 生态系统破坏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和经济造成了影响,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湿地被填海造地,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了生态平衡。
同时,工业化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导致资源的枯竭和不可持续利用。
5. 全球环境影响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不仅对本国环境造成了影响,也对全球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总结:工业化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空气、水和土壤污染以及生态系统破坏是工业化带来的主要代价。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控制污染物排放,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绿色发展,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持续改善。
中国存在哪些资源浪费
中国存在哪些资源浪费要了解为什么中国应该建设节约型社会,就应该先了解中国存在哪些资源浪费。
燃油方面:私车过多,每辆车的乘客数量比起燃油耗费量来说显得过于奢侈。
汽车消费追求豪华型、大排量,社会普遍没有侧重公交事业的建设,结果导致燃油耗费严重,造成燃油稀缺。
低技术含量及高浪费的消费方式,是当前我国石油消费存在的最根本问题。
我国西部地区产油丰富,但石油行业炼油技术含量低,且没有建立起全国性的供油管道,不但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竞争力,还不能自供己需,加大了对进口的依赖。
因此,要解决能源的产业化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提高石油加工业的技术含量。
煤方面:很多用煤企业生产方式粗放,浪费严重。
目前全国煤矿资源回收率仅在40%左右,特别是小煤矿的回收率只有15%,从1980年至2000年,全国煤矿资源浪费280亿吨。
照此下去,到2020年,全国将有560亿吨煤矿资源被浪费。
电力方面:室内能见度很好的上午,几盏大吊灯毫无顾忌地开着;商场里冷气大开,但门也大开,冷气都可以跑到几十米的远处;形象工程的亮灯工程彻夜不熄;电视机、VCD、空调等家用电器关机后仍处于待机状态,多数家庭从不把白天不用的家用电器插头拔掉;日常工作中,下班关闭电脑主机后不关显示器、不关打印机电源开关的现象十分普遍。
如果全国所有的办公电脑下班后都如此“关闭”,每年浪费的电将在12亿度以上……这种浪费,让来自发达国家、尤其是北欧国家的人士感到异常不解,责备我们在“奢侈地使用能源”。
从中国发电量增长率来看,中国电力供应短缺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供应不足,而是由于电力利用的粗放和浪费。
中国绝大多数钢铁公司每吨钢的耗电量远高于美国、日本同行。
即使是水电厂、火电厂等电力供应单位,其自身浪费的电能也很多,其中水力发电厂有10%的电力是被电厂内部消耗掉的。
土地方面:各地胡乱圈地规划开发区、工业园、住宅用地,而大量规划出来的土地却又闲置不用。
楼层普遍太低,对本来就稀缺的土地资源没有加以合理利用,可耕地和自然景观地急速减少,造成大量土地资源浪费。
中国未来面临的五大挑战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十七大报告中列举十六大以来中国前进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时,“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被放在首位。
报告称,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GDP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是中国为此消耗的标准煤、钢材和水泥,分别约占全世界消耗量的15%、30%和54%。
从近年来的松花江水污染,到治理淮河,再到太湖蓝藻事件,中国经济发展也付出了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
能源消耗、环境保护问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艰巨挑战,一些地方的污染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党的十七大代表、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说。
今年上半年,全国除北京以外的其他地区都没有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的目标任务,表明全国要实现到2010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的目标有着相当难度。
“不计成本的快速发展,违背了正常的发展规律,破坏了生产力,就会遭受高污染等后果惩罚!”十七大代表、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主任费云良说:“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只有靠科学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为此,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从制度上完善相关宏观调控体系。
魏家福代表说:“‘生态文明’已写入十七大报告,但实现‘生态文明’说着容易做着难,必须下定决心,摈弃不顾环境代价的发展方式。
这样我们呼吸的空气才会越来越清新。
”不平衡问题考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出“短腿”现象。
按照十七大报告的提法,在综合国力财力增强的同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均存在着不平衡问题。
拉近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成为未来中国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防范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风险金融越发展,越要加强监管。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是否安全直接关系着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
中国经济从追求数量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效益
中国经济从追求数量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效益张卓元【摘要】中国经济在规模和数量扩张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也要看到在中国经济沿袭粗放扩张模式,超高速增长和强刺激投资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因此,中国经济亟待进行转型,从追求数量扩张型转为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型,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使国民经济真正走上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期刊名称】《商业研究》【年(卷),期】2010(000)004【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中国经济转型;追求数量扩张;注重质量效益【作者】张卓元【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4.02003-2007年,中国经济连续五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2008年遭受国际金融危机袭击后,由于政府实行强刺激投资计划,2008和 2009年中国经济仍保持了9%和8%以上增长,这说明中国经济在规模和数量扩张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2008年,中国GDP按当年汇率计算折合成美元达 38 600亿美元,人均 3 300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由于经济高速增长,中国许多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如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水果等产量居世界第一,工业品中的钢、煤、水泥、化肥、棉布、汽车等居世界第一。
但也要看到在国民经济沿袭粗放扩张模式,超高速增长和强刺激投资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因此,展望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亟待进行转型,从追求数量扩张型转为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型,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使国民经济真正走上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中国经济发展积累的几个失衡问题由于国民经济连年以两位数增长,加上国际金融危机袭击下国家所采取强投资应对措施,中国经济出现了几个大的失衡或不协调。
一是内外需失衡。
2007年我国的出口依存度高达 36%,比 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时的 18%高出一倍。
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_______论文
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应如何如应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外交将经历何种机遇,同时又会面临怎么样的挑战呢?由此看来,中国面临的机遇有以下几点: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
“和平与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国际体系的主导力量。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当代国际体系转型是正相关的历史进程这是以往后起大国所没有的历史条件。
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
中国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上升,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战略回旋空间大大拓宽。
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
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
这不仅表现在“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日益显著的影响力而且出现了“钻石七国”迅速上升的势头,整个非洲经济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
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
也就是说中国孤军奋展发展所遇的阻力会减小。
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论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然而中国所遭受的挑战也是史无前例的。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中国进出口下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能否确保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将决定中国能否抓住重要机遇,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也在明显增多。
朝核、伊核等国际热点问题有升温趋势。
中东、中亚地区动荡加剧海盗、恐怖主义等问题日益突出,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
资源环境成本核算结果
•资源消耗的代价最大,占资源环境代价总额的71.2%, 占GDP的9.9%。
生态退化损失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新疆 宁夏 青海 甘肃 陕西 西藏 云南 贵州 四川 重庆 海南 广西 广东 湖南 湖北 河南 山东 江西 福建 安徽 浙江 江苏 上海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山西 河北 天津 北京 资源消耗损失 污染损失
生态退化损失核算
沙漠化损失
养分流失 载畜量下降 土地废弃 沙尘暴 直接损失
水土流失损失
直接损失 养分流失 土地废弃 泥沙淤积
养 分 流 失 量
化 肥 价 格
草 地 承 载 量
单 位 羊 价 格
废 弃 耕 地 面 积
耕 地 价 格
每 户 支 付 意 愿
总 户 数
交 通 损 失
房 屋 损 失
泥 石 流 损 失
北京 山西 河北 天津 辽宁 内蒙古 黑龙江 吉林 浙江 江苏 上海 福建 安徽 山东 江西 湖南 湖北 河南 广西 广东 四川 重庆 海南 云南 贵州 陕西 西藏 宁夏 青海 甘肃 新疆
资源流动后损失增减量占没有考虑资源流动损失的比重
绿色国民储蓄核算
绿色国民储蓄的概念框架 绿色国民储蓄的政策涵义 各地区绿色国民储蓄的核算结果
环境污染损失比重
京津冀都市圈以资源消耗为主,资源消耗损失占总损失的71.4%,长 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是以环境污染损失为主,分别其占总损失的 67.1%和61.2%。
资源流动对资源环境成本空间分布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流动性较强,我国矿产资源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资源 富集区开采的矿产资源有相当大的比重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为沿海地 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山西是矿产资源输出最多的省份,净 输出量为2.8×108t。其中煤炭输出量为2.48×108t,主要输入区为 河北(48.4%)、山东(15.8%)、天津(9.1%)、江苏(7.2%)、 北京(4.5%)等。
关于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看法
关于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看法中国经济发展是近几十年来的重大奇迹。
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我持乐观的态度,并认为中国的经济潜力依然巨大。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近年来,中国不断深化经济,并加大市场化的力度。
通过减少政府干预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逐渐实现了高效的资源配置。
这一方面增强了经济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消费者和企业的福利水平。
市场经济的完善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中国有能力应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挑战。
其次,中国经济发展受益于华丽的科技进步。
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在科研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还在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上迅速崛起。
例如,中国的移动支付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支付方式之一,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也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
科技进步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此外,中国经济发展受益于不断提升的人力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力市场之一,人口众多且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教育水平的普及和技能培训的推动,中国的人力资源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进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政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优秀的人才。
这些人力资源的挖掘和培养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然而,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环境问题。
中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环境代价。
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因此,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此外,中国经济还面临着收入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中国的脱贫成就显著,但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依然存在。
保障人民群众的合理收入分配,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生态文明单选题
⽣态⽂明单选题1.下列不属于可再⽣能源的是()。
(分值:1)煤炭2.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环境污染问题依然是影响民⽣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分值:1) 环境纠纷威胁企业正常⽣产3.下列不属于⼯业“三废”的是()。
(分值:1)废⼟4.为了继续深化减排⼯作,国家加⼤了“三河三湖”流域的⽔污染防治⼒度。
下列不属于“三河”的是()。
(分值:1)黄河5.实现2020年()是当前和今后⼀个时期我国应对⽓候变化的战略任务。
(分值:1)控制温室⽓体排放⾏动⽬标6.下列()不是固体废物和化学品污染防治的原则。
(分值:1)规范化7.形成符合⽣态⽂明建设要求的⽣产⽅式和消费模式要求⼤⼒发展()。
(分值:1)绿⾊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以上都是8.江河湖泊是重要的⽣态系统,要让江河湖泊休养⽣息、恢复⽣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分值:1)实⾏最为严格的环保措施,以环境容量和⽣态承载⼒为依据,减⼩发展9.开展环境领域国际合作应遵循()提出的“相互帮助、协⼒推进,共同呵护⼈类赖以⽣存的地球家园”的战略⽅针。
(分值:1)⼗七⼤10.对向河流排放重⾦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建设项⽬要()。
(分值:1)停⽌审批11.要加强重点⾏业建设项⽬环境管理,实施“三同时”建设项⽬环境管理制度,下列不适⽤“三同时”管理制度的是()。
(分值:1)原有项⽬12.PM2.5是指()。
(分值:1)城市细颗粒物13.我国⼈均森林⾯积是世界平均⽔平的()。
(分值:1)21%14.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是()。
(分值:1)我们共同的未来15.下列能源中,不属于可再⽣能源的是()。
(分值:1)16.在⼈类的⽂明历程中,⼈与⾃然⽭盾最为尖锐的是()。
(分值:1)⼯业⽂明时代17.在实践途径上,⽣态⽂明体现为()的⽣产⽣活⽅式。
(分值:1)⾃觉⾃律18.在时间跨度上,⽣态⽂明是()的建设过程。
(分值:1)长期艰巨19.所谓环境保护的()作⽤,就是通过推进污染物的减排,腾出和扩⼤环境容量。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题目及答案解析:生态文明建设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题目及答案解析:生态文明建设注意事项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考试时限为180分钟。
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
满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给定资料1.文明,是人类发展的结晶,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总和,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直接的表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先进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构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整体框架。
作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
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生存的价值;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向自然索取是应该的,但不能因此而竭泽而渔。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会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
中国发展面临五大挑战
中国发展面临五大挑战居安之时当思危。
十七大报告中“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等论述,处处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
十七大报告,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面临的一些困难、问题及发展中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面向未来,不少十七大代表认为,来自五方面的挑战不容忽视,是今后中国发展面临的新考验。
经济增长代价沉重十七大报告中列举十六大以来中国前进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时,“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被放在首位。
报告称,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GDP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是中国为此消耗的标准煤、钢材和水泥,分别约占全世界消耗量的15%、30%和54%。
从近年来的松花江水污染,到治理淮河,再到太湖蓝藻事件,中国经济发展也付出了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
今年上半年,全国除北京以外的其他地区都没有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的目标任务,表明全国要实现到2010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的目标有着相当难度。
“不计成本的快速发展,违背了正常的发展规律,破坏了生产力,就会遭受高污染等后果惩罚!”十七大代表、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主任费云良说:“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只有靠科学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为此,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从制度上完善相关宏观调控体系。
差距过大出现“短腿”不平衡问题,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出“短腿”现象。
按照十七大报告的提法,在综合国力财力增强的同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均存在着不平衡问题。
拉近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成为未来中国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不少代表认为,出现差距是在发展中难以避免的现象。
但差距过大,也必须重视和认真解决。
按照2006年数据,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GDP的比值是3.26∶1.09∶1;上海人均GDP达到75990元,而贵州只有5750元。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GDP被称为“20 世纪最伟大发明 之一”,目前世 界上还没有更科 学的经济总量指 标来取代它。
但是GDP远非"完美"———
GDP,不能直接反映老百姓人均实际收入
GDP,不能有效显现环保的品质指标;
GDP,不能理想制约眼前利益与终极价值的 统筹.
GDP没有告诉我们,青山绿水又浊了几多? 土地资源又没了几顷?朴朴古貌的老弄幽巷 又少了几条?
新概念: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 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 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 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 的经济.国家发改委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在研究中 提出,循环经济应当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 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 效益.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 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 用和节约,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本质上是 一种生态经济.
传统工业化道路以资源的无限量消耗为代 价,不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新型工业化道路 强调节约各种资源,注重资源的永续利用.
传统工业化道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导致 环境的严重破坏与污染;新型工业化道路强 调与环境的亲和性,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传统工业化道路造成财富过度集中、贫富
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速度、结构、质量、效
益的统一
途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
业的水平和效益;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区域 发展
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新型工业化道路 注重质量效益的提高,而不仅仅是数量的扩 张.
%. 尤其是有些地方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不注
关于经济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几个理论是非问题_卫兴华
一、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面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并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社会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2011年3月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又强调提出,“十二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而在过去的一个时期,我们着重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时,中央首次提出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再次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那么,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这两个概念以及相应的两种转变是什么关系呢?究竟是统一和并存的关系,还是要用后者取代前者?对此,学界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放弃了原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
笔者认为,这种理解并不准确,不符合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意。
大家知道,在国内外的经济学论著中,曾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当作内涵相同的概念理解。
但后来从经济实践中看到,有些国家GDP 增长了,经济社会却并未相应发展,结果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资源浪费、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贫富分化、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以致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
于是,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作为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区分开来了。
可以说,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和前提。
中央提出和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取代或者否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
经济增长方式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不可能转变。
只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容要更广阔一些。
中央有关文件是两个概念并提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既讲转变发展方式,也提及转变增长方式。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随着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
一、挑战:1. 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挑战中国经济已完成了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但产业结构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传统制造业占比过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
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2.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这使得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的优势逐渐减弱。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资源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3.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在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等方面,中国面临巨大的挑战。
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也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金融风险的挑战中国的金融体系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如企业债务问题、影子银行风险等。
金融风险的存在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二、机遇:1. 创新驱动发展的机遇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断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这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 服务业和消费升级的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和消费领域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随着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消费升级也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3. 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国际合作新平台,拓展国际市场,这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和机遇。
4. 政府政策的支持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减税降费、简政放权、鼓励创新等,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既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也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面对挑战,我们需要抓住机遇,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内容摘要:我们国家作为世界上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政府依据本国国情适时适度调节本国经济政策,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攀升,增长速度持续增加,经济上的飞速发展令我们国家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资源与环境问题,就业与失业问题,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
关键词: 资源与环境就业与失业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基于中国的国情和处在国际日新月异环境的大背景下。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且还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埋下了一点隐患。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预测防范这些隐患,都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第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与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中国虽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但人口多。
再加上过去中国发展经济一直都是靠消耗自然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尽管后来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来缓解发展与环境的问题,但成效并不是很大,这样的做法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另外再加上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
因此时至今日,不难发现在社会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给当地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有的地方还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人生健康。
如云南就有一个小村庄就因为当地工厂乱排放工业废弃物而污染当地水源,导致全村大部分居民里患癌症,成为“癌症村”.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就业和失业问题日益突出中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个人口大国。
就业与失业问题长期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问题年年存在,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在全球金融危机大规模爆发前,受到人民币大幅升值、取消出口退税,与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影响,沿海地区出现大量出口企业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情势进一步恶化,特别是自2008年10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并对我国出口贸易型企业造成严重冲击时.企业的用工需求急剧下滑、现有的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失业数量骤增,致使我国的就业和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
中国为经济发展付出沉重的生态代价
中国为经济发展付出沉重的生态代价刘琴2015-12-24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其环境资源恢复重生的能力,在过去的50多年里,中国经济规模扩大了80 多倍,但付出了极大的生态代价。
最近刚发布的一份报告,追踪了中国682个物种2419个种群的时间序列信息,发现1970至2010年间,陆栖脊椎动物种群数量下降了50%。
其中两栖爬行类物种下降幅度最大,为97.44%。
WWF最新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中国2015》,初步核算了5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付出的生态代价。
报告说,地球上的生物承载力是有限且相对恒定的,即使在人类精心管理下,增长能力也有限。
1960 年以来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生物承载力总量增长了一倍,呈平稳的线性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农业的发展与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保护。
但同时经济规模扩大了80 多倍。
WWF中国执行项目总监李琳博士说,超越环境容量和生物承载力的中国经济发展从长远来看是难以持续的。
“如何以有限的生物承载力支持快速增长的经济,是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首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生物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
调查发现,在2012 年,中国只有西藏与青海是生态盈余,也就是生物承载力能够满足本地人口消费的生态服务需求。
北京现在大约需要21.5 倍自身生物承载力才能支持本地人口消费。
生态超载正给中国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包括干旱、淡水不足、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等。
报告说,中国国内生物承载力已经无法满足生产生活需求,所以必须通过贸易补充。
通过对455 项贸易产品类型的分析发现,2012 年,中国是生物承载力净进口国。
净进口的生物承载力约占全球生物承载力总量的 1.3%。
约2/3 左右的生物承载力进出口发生在与26 国的生物质产品贸易往来之中。
从生物质商品来源地看,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俄罗斯、新西兰与印度尼西亚这些人均生态资源丰富的国家,是当年中国生物承载力进口的主要来源国。
中 国经济面临的新挑战有哪些
中国经济面临的新挑战有哪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这些挑战不仅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近年来,一些国家采取了加征关税、设置贸易壁垒等手段,限制了中国商品的出口。
这对中国的制造业,特别是出口导向型企业造成了冲击。
许多企业面临订单减少、利润下降的困境,甚至有些不得不裁员或倒闭。
贸易保护主义还导致全球贸易格局的不稳定,增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不确定性。
其次,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育率的下降,中国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这意味着劳动力供给减少,养老负担加重。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变化可能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削弱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
同时,养老保障、医疗保健等社会福利支出的增加,也给财政带来了较大压力。
再者,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
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和消耗大量资源为代价的。
如今,土地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能源供应紧张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越发突出。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绿色经济。
但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面临着一些传统产业转型的困难。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也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虽然中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科技突破,但整体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芯片、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技术瓶颈尚未完全突破。
这不仅影响了产业的升级换代,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提升。
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艰巨。
尽管中国一直在努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而新兴产业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尚未形成足够的支撑作用。
服务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在高端服务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此外,金融风险也不容忽视。
09公务员申论热点: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一些思考
09申论热点: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一些思考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研究中国环境保护战略和政策的立足点。
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要对环境污染放任自流、不管不问,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把它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准确判断当前形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走过了一条“穿越环境高山”之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20世纪70年代出现局部污染,80年代城市河段和大气污染加重,90年代后呈扩大态势。
伴随新的一轮高速增长,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大大超出环境容量;环境质量整体在恶化,情景令人忧虑;污染事件不断出现,具有高发特征。
一些新的或隐性问题逐步显现,外来物种入侵成为一个新的紧迫生态问题。
我国平均大约两天就发生一起环境污染事件。
2004年的沱江污染、2005年的松花江污染、2007年的太湖蓝藻暴发等,影响程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过去10年间,全国环境投诉信件由每年几万封猛增到60多万封,成为环境质量下降的佐证。
近年来因环境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每年29%的速度递增。
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常听到环保专家、国外归来人士,在做环境状态的国内外对比。
其结论大致是:国外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造景观都很好;而我们的环境一塌糊涂。
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也是事实。
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发达国家的环境好,是后天修复或改善的结果;在他们工业化过程中也经历了污染严重的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八大公害”、80年代的新“八大公害”就是例证。
地球日就是为纪念1970年4月22日数千美国人上街游行要求保护环境设立的。
用我们快速工业化阶段的环境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愿望是好的,但存在不可比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重点城市和地区环境治理是在污染严重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的,并没有完全绕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摘要本文研究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根源和对策。
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资源开发利用、人口分布、环保法律制度四个方面对资源环境问题产生进行了深刻剖析,并从这四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发展资源环境根源对策最近被网上一条新闻震惊“腾格里沙漠腹地现巨型排污池散发刺鼻气味”,这引起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间的问题”的关注。
雾霾、河北钢铁公司大气污染、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水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都彰显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我国近30年经济的成就一定程度上靠的是基本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靠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靠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靠国内廉价的劳动力。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前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所谓环境问题,就是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所消耗掉的资源和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而导致的问题。
中国的环境问题已不是什么“隐约逼近的危机”,而是一个已到眼前的危机。
我们一直说要搞好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实际上是我们这代人能否安然度过的问题。
50多年来,中国人口由6亿增长到13亿,而可居住的土地由于水土流失从600多万平方公里减少到300多万。
45种主要矿产15年后剩下6种,5年以后70%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
我们1/3的国土已经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2/5已经成为劣V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了支气管疾病和呼吸道癌症⋯⋯如果按照目前的污染水平走下去,随着15年后我们的经济总量翻两番,污染负荷还可能增加4~5 倍。
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对于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与基本国情不协调。
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也非常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在发展。
经济发展越快就意味着资源支出越大,污染排放越多。
GDP的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都意味着资源的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增加。
这说明并非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就越好、规模越大就越好。
这不是说我们不想让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快一点、规模更大一点,而是说我们的资源、环境只能允许一定规模的经济,不可能无限度地去发展。
第二,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环保经验未充分借鉴。
我国很多重要资源或者资源性产品价格主要是政府行政干预和企业垄断同时存在,使得资源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既不反映要素稀缺程度,也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从而造成能源的过度消费和能源利用的低效率。
例如,我国的水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我国的原油和成品油定价机制不同,我国的原油价格已经与国际市场接轨,随国际市场价格而动;但是成品油价格却没有与国际市场接轨,仍然实行政府指导价(成品油供应价严重偏低),从而导致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倒挂。
土地征地补偿价格过低,刺激了城市的盲目扩张,同时侵害了农民权益。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产品的国际的低价优势其实是资源环境在国内的低成本优势的显现。
总之,资源或者资源性产品价格长期受管制,严重低于市场真实价格,无法反映出真实的供求关系和使用成本,导致了不少企业和个人对资源、能源的滥用和浪费,而没有积极性去采用节能技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发达国家环境污染的严重期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之后工业技术、新兴产业的兴起,大大改善了工业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资源的利用率得以提高,水、能、原材料、土地的消耗都降低了。
作为一个比发达国家工业化滞后几十年的本可以利用先进国家的新技术、新产业代替污染重、效益低的产业、产品、技术,达到降低资源消耗、降低污染负荷的目的。
遗憾的是中国几乎从头到开始,重复工业革命的全过程,从手工作坊,到工业化初期的小企业、小矿山之类的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到工业化中期的低技术、高产量、高污染的模式,在中国重蹈覆辙。
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如污水处理、火电厂的脱硫,煤炭的洗选等环保措施很长时期都没有在中国使用,致使环境污染问题不断积累并凸现。
第三,人口分布不均匀。
中国的国土说是960万平方公里,但是人口在这块国土上的分布非常不平均。
在整个国土里, 真正能够养活中国人的土地也就是五分之二多一点。
剩下的一大片,就是我们现在要开发的西部。
为什么中国有那么一大片地方基本没人住呢? 不是人不愿意住,而是它不养人!所以中国人大都集中在中东部, 13亿人都在这个地方找吃找喝,有多少资源能供消费?而且,污染物和所有工业垃圾、污水、废气都排在这里, 这个地方能够承受多久?第四,环保法律制度不完善,考核监管体制不健全。
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资源环境法律法规,但是还存在规定“软”、权力“小”、手段“弱”等不完善之处,甚至有些方面尚有缺失,导致环保部门执行能力不足。
法律规定“软”,主要体现在现行的有关环境保护单行法规过于宏观,难以体现环境具体法、实施法性质,往往要求或禁止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实施某种行为规定很多。
但是却没有对应的法律责任条款,致使环境执法机关面对违法行为常常束手无策,难以查处。
权力“小”,主要体现在环保部门只有限期治理、停产治理的建议权,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的地区,环保部门缺乏查封、冻结、扣押、强制划拨权等行政强制手段,环保工作实在是无能为力,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往往难落实。
手段“弱”,主要体现在环境处罚的主要手段就是罚款,处罚额度除对拒缴排污费可按3倍处罚外,罚款额度标准过低,对企业没有威慑力。
政府在政绩考核、监管、审计方面都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没有形成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强有力的激励约束作用。
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仍有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短平快的政绩,和一些追求暴利的企业勾结起来,不顾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乱上煤电、化工、钢铁等重化工项目,用人民的健康换取极少数人的特殊利益。
在环保监管上,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涉及包括人大环资委、环保部、发改委、水利部、建设部、林业局、海洋局、财政部等部门,为了顺利开展一个环保项目,环保部往往需要与其他部委进行不断的协调,以期得到理解与合作。
环境审计作为政府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环境审计体系不健全、环境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经验积累等,与环境审计的专业要求还有差距。
对环境审计风险的降低与防范关注度不够等许多现实问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4日上午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
他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如何解决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呢?第一,合理规划,可持续发展。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要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践表明,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物质化”的发展转变到“人本化”的发展,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要通过深化收人分配制度改革,考虑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实施改善民生等多种政策措施,全面增加城乡居民收人,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第三,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
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
第四,加强环保律制建设。
完善有效的资源环境法律体系是我们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依据,同时也是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
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自然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样我们的子孙后代才有可用的资源。
参考文献:[1] 薛慧峰,卢亚丽,王佳《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根源与对策》期刊论文2008.10[2] 梁从诫《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源》期刊论文文明月谈[3] 习近平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新华社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