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空间力系范文
第四章空间力系
• 各分力相连的顺序任意,但合成的结果是惟一的。
第四章 空间力系 Spatial Force System
静力学
n
2、解析法 各力沿坐标轴投影得:
FR = F1 + F2 + L + Fn = ∑ Fi
i =1
FRx = F1x + F2x + L + Fnx = ∑ Fix
i =1
n
FRy = F1y + F2y + L + Fny = ∑ Fiy
45o
静力学
D
F2
C F
30o 45o
(2) 列平衡方程
B
F =0 ∑ Fxx = 0
F =0 ∑ F yy = 0 F =0 ∑ Fzz = 0
F11 sin 45 oo − F22 sin 45 oo = 0
F1
α
F A sin 30 oo− F11 cos 45 oo cos 30 oo − F22 cos 45 oo cos 30 oo= 0 F A sin 30 − F cos 45 cos 30
1
第四章 空间力系 Spatial Force System
静力学
§4-1 空间汇交力系
Spatial Concurrent Force System 空间汇交力系:各力作用线不在同一平面而且汇交于一点。
一、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和力沿直角坐标轴的分解
1、空间任意力在轴上的投影
第四章 空间力系 Spatial Force System
16
第四章 空间力系 Spatial Force System
静力学
即:力F对 z 轴之矩,等于该力在垂直于 z 轴 平面上的投影F'对z 轴与投影面交点O之矩。
第四章 空间力系
8/5/2024
8
4-1 空间汇交力系
例题1
如图所示圆柱斜齿轮,其上受啮合力Fn的作用。已知斜齿轮的啮合 角(螺旋角) β 和压力角α,试求力Fn沿x,y 和 z 轴的分力。
8/5/2024
9
4-1 空间汇交力系
例题1
8/5/2024
10
4-1 空间汇交力系
解:将力Fn向 z 轴和Oxy 平面投影
8/5/2024
25
4-2 力对点的矩与力对轴的矩
2. 力对轴的矩
其正负号习惯规定为,从轴的正向看去,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 为负(或者按右手螺旋法则确定)。当力的作用线和轴平行或相 交,即当力和轴在一个平面内时,力对轴的矩为零。
8/5/2024
26
4-2 力对点的矩与力对轴的矩
力对轴的矩的解析表达式为:
8/5/2024
58
4-4 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的简化 主矢和主矩
2. 空间任意力系的简化结果分析
(1)空间任意力系简化为一个合力偶的情形 当主矢为零而主矩不为零时,最终结果为合力偶,此时主矩与简化 中心的位置无关。
8/5/2024
59
4-4 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的简化 主矢和主矩
(2)空间任意力系简化为一个合力的情形
30
4-2 力对点的矩与力对轴的矩 解:
方法1 应用合力矩定理求解。 力F 沿坐标轴的投影分别为:
由于力与轴平行或相交时力对 该轴的矩为零,则有
8/5/2024
例题4
31
4-2 力对点的矩与力对轴的矩
方法2 应用力对轴的矩之解析表达式求解。
因为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分别为: 力作用点D 的坐标为:
则
37
第4章空间力系分解
合力的大小
FR ( Fx )2 ( Fy )2 ( Fz )2
Fx 方向余弦 cos( FR , i ) FR
Fy Fz cos( FR , j ) cos( FR , k ) FR FR
7
空间汇交力系的合力等于各分力的矢量和,合力的作用 线通过汇交点.
M 为合力偶矩矢,等于各分力偶矩矢的矢量和。
25
力偶系的合成(与汇交力系的计算完全相同)
合力偶矩矢
M Mi
M x Mix M y Miy Mz Miz
M M xi M y j Mzk
合矢量投影定理:Βιβλιοθήκη 合力偶矩矢的大小和方向余弦:
M
M M M
2 2 ix iy iz
2
M ix cos M
cos
M iy M
M iz cos M
26
空间力偶系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合力偶矩矢等于零。
为代数量
z
即:力对轴之矩,等于力在垂直于
该轴的平面上的投影对轴与平面交 点之矩。 O x
y
特殊情况:
1、力与轴平行,矩为零。 2、力与轴相交,矩为零。
即: 力与轴位于同一平面内时,力对轴之矩为零。 16
合力矩定理
空间任意力系的合力对于任一轴的矩等于力系中所有各 力对于该轴的矩的代数和。(用于求力矩)
B
F
F
rBA rA
A
M rBA F
rB
O
23
2、空间力偶等效定理
作用在同一刚体上的两个力偶,如果力偶矩矢相等, 则它们彼此等效。
第四章空间力系
(4-19a)
' FR F2'
F R F1 F 2 Fn Fi
(4-3) (4-4)
或 其中
xi yi
F R F xi i Fyi j Fzi k
F , F , F
zi
为合力 FR 沿x、y、z轴的投影。
(4-5) (4-6)
空间汇交力系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该力系的合力等于零。 由此得
y
方向 cos(MO , i ) M x (Fi ) MO
§4-4 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的简化●主矢和主矩 二、空间任意力系的简化结果分析 ' 1. FR 0, M O 0 简化结果:合力偶 合力偶矩矢
M O M O (Fi )
主矩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无关
2、空间力偶的三要素:
(1)大小: M Fd (2)方位:垂直力偶作用面
(3)指向:力偶的转向
§4-3 空间力偶
3、空间力偶的性质: (1)力偶中两力在任意坐标轴投影的代数和为零; (2)力偶对任意点取矩都等于力偶矩,不因矩心的改变而改变; (3)只要保持力偶矩不变,力偶可在其作用面内任意移转, 且可以同时改变力偶中力的大小与力偶臂的长短,对刚
正负号规定:从坐标轴正向看,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4-2 力对点的矩和力对轴的矩
例4-3 已知:F , l , a, 求: Mx F ,My F ,Mz F 解:将力 F 分解如图
空间平行力系
空间平行力系
空间平行力系是指在空间内,由若干个平行的力构成的力系。
这些力在大小、方向和
作用点上都是平行的,因此不会互相干扰或叠加,其作用效果可以看成是多个力的简单叠
加而成的。
空间平行力系的重要性在于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实践中,如桥梁、建筑结构、
飞机机身等,这些结构所承受的荷载往往是由若干个平行的力组成的。
了解和应用空间平
行力系的知识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维护这些结构,从而提高其稳定性和安
全性。
在计算空间平行力系的作用效果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空间平行力系的矢量表示:将每个力看成一个矢量,并将它们画在同一坐标系中,从而得到一个矢量图。
2. 矢量的合成:对于每个矢量,我们可以将其拆分成一个平行于某个坐标轴的分量
和一个垂直于其它坐标轴的分量。
然后,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平行分量和垂直分量分别相加,从而得到空间平行力系的总平行力和总垂直力。
3. 其他因素:除了平行力和垂直力,还要考虑力矩、力的作用点和结构的几何形状
等因素。
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另外一些理论和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
理论力学 第4章-空间力系
第四章 空间力系
§4-1空间汇交力系
一 空间汇交力系的合成: 1)单 个 力 沿 坐 标 轴 的 分 解 : a)力 的 平 行 六 面 体 法 则 力 的 大 小 : X=Fcosα Y=Fcosβ Z = Fcosγ 力 的 方 向 : 与 x ,y,z 方 向 相 同 为 正 与 x ,y ,z 方 向 相 反 为 负
d) 空 间 汇 交 力 系 的 合 成 :合 力 QQ定 理 . 合力大小: R= ( ∑ X)2 + ( ∑ Y ) 2 + ( ∑ Z ) 2 合 力 方 向 :方 向 余 弦
§4-2 力对轴之矩和力对点之矩
1. 力偶矩矢: 空间力偶对刚体作用矢的效果取 决于以下三个因数
大小:|M|=Fd 转向:右手定则确定 作用面方位:力偶作用面法线所在的空间位置
2. 列空间一般力系平衡方程:
∑x = 0:
T1 + t1 + (T2 + t2 )sinθ + X A + XB = 0
∑ y = 0:
∑M
x
ZA + Z B (T2 + t) θ = 0 cos
பைடு நூலகம்
= 0 : Z B 2b (T1 + T2 ) cos θ b = 0
∑M
∑M
y
= 0 : t1 R + T2 cos θ r T1 R t2 cos θ r = 0
= 0 : (T1 + t2 )b (T2 + t2 ) sin θ b X B 2b = 0
第四章 空间力系1
MO(F x) MO(F y) x
xFy yFx
y Fx
Fy Fxy
按同类方法求得其他两式:
M x (F ) yFz zFy
M y (F ) zFx xFz
3. 力对点的矩和力对轴的矩的关系
M O (F ) ( yFz zFy ) i ( zFx xFz ) j ( xFy yFx ) k
掌握力在空间坐标轴上的投影、力矩的计算 掌握空间力系的简化方法 掌握平衡问题的求解方法
掌握计算物体重心的方法
§4-1 空间汇交力系
Concurrent force system in space
1. 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z
若已知力F与正交坐标系 Oxyz三轴间的夹角,则可用直接
投影法。即 Fx = Fcosα
B
d
rA F rB F
rA F rB (F)
(rA rB ) F
rBA F
与点O无关
F’
rB rBA
F A
O rA
M
力偶对空间任一点的矩矢与矩心无关,以
为
记号M(F,F)或M表示力偶矩矢
自
M( F, F ) M rBA F
自由矢量
由 矢
M F rBA sin Fd
这个定理表明:
力偶可在其作用面内任意移动(或移到另一平行平面),而不 改变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只要保持力偶矩矢量的方向和大小不变 (F,d 可变),则力偶对刚体的作用 效应就不变。 力偶矩矢是空间力偶作用效果的唯一度量。
3.空间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
(1)空间力偶系的合成 设作用于刚体上的两个力偶 M1, M2
M M
B
F d
C
理论力学——第4章 空间力系
MO (F )z
M z (F)
例题2 解:
已知:F、 a、b、、
求: MO(F)
i jk
MO(F) r F x y z
xa
Fx Fy Fz
yb
z0
Fx F cos sin Fy F cos cos Fz F sin
MO (F ) Fbsin i Fasin j (Fbsin sin Fasin cos ) k
MO (F )z
M z (F)
MO (F) 2OAB
Mz(F) = MO(Fxy) = ±2 △Oab
OAB cos Oab
MO (F) cos M z (F)
MO (F )z M z (F )
Mz(F)
(x,y,z))
Fxy
M O M O
(F (F
)x )y
M x(F) M y (F)
cos(M , j) M y
M
cos(M , k) M z M
平衡条件
n
Mi 0
i 1
平衡方程
M ix M iy
0 0
M iz
0
4-5 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z
F2
BA O C
M3
F1
F2
M2
y
z
M1
F1
O
y
z
MO
O
FR
y
x
F3
x
F3
x
F1 F1 , F2 F2 , , Fn Fn
M1
A
解:取曲杆为研究对象
a
FA
z
FA
y
z
Fx 0,
FDx 0
B
M y (F ) 0, FAz a M 2 0
静力学:第四章-空间力系(1)
M O sin FR
钻头钻孔时施加的力螺旋
4.5 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
1.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 空间任意力系平衡的充要条件: 力系的主矢,主矩都等于零. 即:所有各力在每一个坐标轴上投影的代数和以及各力对每 一个坐标轴之矩的代数和都等于零. 一般形式: Fx 0
F
y
0
y
F
y
M O ( F ) xFy yFx M z ( F ) z
例4.2 已知:设曲杆ABCE位于XY平面内,且BC垂直 于AB,CE垂直于BC 。在曲杆D点上作用一位于与CE 垂直面内的力F,且F与竖直方向成θ角。
求: F分别对各直角坐标轴的矩。
解:把力 F 分解如图
M x F F l a cos
z
B
y
C D c
F Fk
rD ai ck
O
F a
b
x
M O ( F ) Fa j
M OC ( F ) [ M O ( F )]OC Fa cos Fa b a 2 b2 c2
4.3 空间力偶
空间力偶对物体作用效应取决于以下
三个因素: 力偶矩大小:力与力偶臂的乘积 力偶在作用面内的转向 力偶作用面方位 空间力偶可以用矢量表示:力偶矩矢 大小:矢量长度 方位:作用面法线方位 指向:右手螺旋法则
2.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 =
M Mi
=
合力偶矩矢等于各分力偶矩矢的矢量和.
空间力偶系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合力偶矩矢等于零.M 0 或者:力偶系中所有力偶矩矢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的代数 和等于零.
M
x
0
M
第4章空间力系
FRy Fy
FRz Fz
cos FRx
FR
cos FRz
2、空间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
FR
cos FRy
FR
FRx Fx 0
FRy Fy 0
FRz Fz 0
光滑球铰链 A
Fz
Fy Fx
Fz
Fy Fx
例4-1 图示为用起重
杆吊起重物。起重杆的
A端用球铰链固定在地 面上,而B端则用绳CB 和DB拉住,两绳分别
上面三式联立,解得 F1=F2=3.54 kN FA=8.66 kN
例 :结构如图所示,杆重不计,已知力P, 求两杆的内力和绳BD的拉力。
z D
z D
C
F3
C
A
B
x
P
y A
y F2
F1
B
x
P
§4-2 空间力对点之矩和对轴之矩
一、力对点之矩
矢量
r
的矩
O
A
Mo( A) r A, Mo r A sin
i1
i1
z
M
Fz
FR
Mz
Fy
y
y
x
Fx
x
Mx
My
2、空间任意力系的简化结果分析
空间任意力系 {F1, F2,, Fn} {FR, MO} 简化结果
1、 FR 0, MO 0
平衡
2、FR 0, MO 0
合力
3、FR 0, MO 0 4、FR 0, MO 0
合力偶 ?
(1) FR 0, MO 0, FRMO
1、空间任意力系的简化
Fn An
o A2
A1 F2
F1
Fn'
理论力学-空间力系
空间 力矩 三要 素
力矩在该平面内的转向 力矩大小
4.3 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
如图4-5三要素可用这样一个矢量表示:矢量的模
表示力对点之矩的大小;矢量的方位与该力和矩心构
成平面的法线方位相同;矢量的指向按右手螺旋法则
确定,该矢量称为力对点之矩矢,简称力矩矢,记作
MO(F )
MO(F) Fh 2AOAB
2.1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4.1.2 间接投影法
若力F 与坐标轴x、y间的夹角不易确定,可 将力F先投影到坐标平面Oxy上,得到力F 在坐标 平面Oxy上的投影Fxy,然后再将Fxy投影到x、y
4.3 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
如图4-2所示,已知力F与z轴正向的夹角为γ,投影Fxy 与x轴正向的夹角为φ,则由二次投影法,力F在三个坐标轴
x
y
z
cosα=Fx/F
cosβ=Fy/F
cosγ=Fz/F (4-3)
4.3 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
例4-2
设力F 作用于长方体的顶点C,其作用线沿长方体对角线,
如图4-4所示。若长方体三个棱边长为AB=a,BC =b,BE
=c,试求力在图示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解:F 在z Fz=Fcosγ=
c
F
a2 b2 c2
采用二次投影法,得F在x、y
F x=F sinγcosφ= F y=F sinγsinφ=
F a2 b2
b
b
F
a2 b2 c2 a2 b2 a2 b2 c2
a2 b2
a
a
F
a2 b2 c2 a2 b2
a2 b2 c2
4.3 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
4.2.1 空间力对点之矩矢 力与矩心构成平面的方位
第4章空间力系
12
理论力学电子教案 C 机械工业出版社
力矩矢旳模等于力旳大小与矩心到力作用线垂直 距离旳乘积,即
mO (F ) F d 2OAB面积
假如r 矩心O到力F作用点A旳矢径,则矢积旳模等 于三角形OAB面积旳两倍,其方向与MO(F)旳方向相同, 故力矩矢也能够表达为
力对//它旳轴旳矩为零。 即力F与轴共面时,力 对轴之矩为零。
z
Fz
O
xy
dA
F
B
Fxy
14
理论力学电子教案 C 机械工业出版社
力矩关系定理
[证]任取一点O,并过O点作
z MO(F)
O
xy
B
F
A
B
A Fxy
一轴z,力F对点O之矩MO(F) 垂直于 所在平面,其模为
M O (F ) 2ΔOAB
力F对z轴之矩为
即合力在某一坐标轴上旳投影,等于力系中全部各
力在同一轴上投影旳代数和,这就是空间汇交力系旳合
力投影定理。
合力FR旳大小和方向余弦分别为
FR FR2x FR2y FR2z ( Fx )2 ( Fy )2 ( Fz )2
cos FRx Fx ,
FR
FR
cos FRy Fy ,
FR
假设方向相反,即两杆均受压力。
11
理论力学电子教案 C 机械工业出版社
§ 4.2 力对点旳矩与力对轴旳矩
4.2.1 力对点旳矩 空间力系中,力对于某一点旳作用效应不但与力
矩旳大小和转向有关,还与力矩平面旳方位有关。 所 以空间力对点旳矩必须用力矩矢MO(F)表达。
B
哈工大理论力学第四章
∑F =0
z
FOA sin 45 −P = 0
(拉) F = −1414N F = F = 707N OA OB OC
例4-4 已知: F, l, a,θ 求: x ( F ) , My ( F ) , Mz ( F ) M 解:把力 F 分解如图
Mx F = −F ( l + a) cosθ My F = −Fl cosθ
∑F = 0
FA = 8.66kN
例4-3 已知:P=1000N ,各杆重不计. 求:三根杆所受力. 解:各杆均为二力杆,取球铰O, 画受力图。
∑F =0 ∑F =0
x
y
FOB sin 45 − FOC sin 45 = 0
− FOB cos 45 − FOC cos 45 − FOA cos 45 = 0
空间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F = 0 ∑M
z
x
=0
பைடு நூலகம்
∑M
y
=0
2.空间约束类型举例 2.空间约束类型举例 3.空间力系平衡问题举例 3.空间力系平衡问题举例
§4–6 重 心 6
1.计算重心坐标的公式
P ⋅ xC = P ⋅ x1 + P2 ⋅ x2 + .... + Pn ⋅ xn 1 = ∑ Pi ⋅ xi
M = rBA × F
2、力偶的性质 (1) (1)力偶中两力在任意坐标轴上投影的代数和为零 . (2)力偶对任意点取矩都等于力偶矩,不因矩心的改 力偶对任意点取矩都等于力偶矩, 变而改变。 变而改变。
M O ( F , F ′) = M O ( F ) + M O ( F ′) = rA × F + rB × F ′
静力学-第4章 空间基本力系
例题
空间基本力系
例题8
解:
建立如图坐标系Bxyz, 其 中 y 轴 平 分 ∠ CBD 。 由 于 ABCD是 正 交 锥 ,所 以 AB与y 轴 的夹角为θ。
42
例题
空间基本力系
例题8
力F 在坐标面Oxy上投影
1.取球铰链A为研究对 象,受力分析如图。
为求各力在轴x,y上 的投影,可先向坐标面 Oxy上投影,然后再向轴 上投影。
FR 5232062kN 3k 1N
FR , k 78 .8 27
例题
空间基本力系
例题5
如图所示圆柱斜齿轮,其上受啮合力Fn的作用。已知斜 齿轮的啮合角(螺旋角) β 和压力角α,试求力Fn沿x,y 和 z 轴 的分力。
28
例题
空间基本力系
例题5
运动演示
29
例题
空间基本力系
解: 将力Fn向 z 轴和Oxy 平面投影
空间基本力系
例题7
如图所示为空气动力天平
上测定模型所受阻力用的一个
悬挂节点O,其上作用有铅直
载荷F。钢丝OA和OB所构成的
平面垂直于铅直平面Oyz,并与
该 平 面 相 交 于 OD , 而 钢 丝 OC
则沿水平轴y。已知OD与轴z间
的 夹 角 为 β , 又 ∠ AOD =
∠BOD = α,试求各钢丝中的
例题5
Fz Fn sin
Fxy Fn cos
30
例题
空间基本力系
例题5
Fz Fn sin Fxy Fn cos
将力Fxy向x,y 轴投影
FxFxysin Fncossin FyFxycosFncoscos
沿各轴的分力为
第4章空间力系平衡
5 FR 0
M 0
M 0
R // M
力螺旋 o
FR
力螺旋 o Mo
M FR
O
M
FR
M
FR
O O
oo M
M FR
FR
空间力系简化结果分析
主矢(O)
FR 0
FR 0
FR 0
FR 0
Fx
Fz
例题
方法2 应用力对轴的矩之解析表达式求解。
M x F yFz zFy M y F zFx xFz M z F xFy yFx
因为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分别为: Fx F sin , Fy 0, Fz F cos
力作用点D 的坐标为: x l, y l b, z 0
cos( MO ,
j)
My MO
0.531
cos( MO , k)
Mz MO
0.064
§3-3 空间力偶理论
一. 空间力偶的性质
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且不共线的两个力 组成的特殊力系.
力偶对刚体的转动效应(大小和转
向,力偶作用面的方位)用力偶矩矢来度量。
M
F
r
1. 直接求解法
例 列传动轴的平衡方程。 解:画受力图。列出各力在轴上的投影及对轴之矩。
y
FAy
FCr FCt
FBy
A
FAx z FAz
C
FDt
D
Bx
FBz
FDr
由表中各行可列出六个 平衡方程为:
Fx=FAx=0
第四章 空间力系
力对轴之矩的单位是Nm。 目录
第四章 空间力系\力对轴之矩及其计算 2. 合力矩定理
空间力系的合力对某一轴之矩等于力系中各力对同一轴之矩的代 数和,即
Mz(FR)=Mz(F1)+Mz(F2)+…+Mz(Fn)=∑Mz(F)
Z F cos
目录
第四章 空间力系\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及其计算
2)二次投影法。
若已知角和,则可先将力F投影到z轴和xy坐标平面上,分别
得到Z和矢量Fxy,然后再将Fxy向x、y轴投影,得
X F sin cos
Y
F sin sin
Z F cos
F Xi Yj Zk
式中:i、j、k——x、y、z轴的单位矢量。力F的大小和方向余弦分
别为
F X2 Y2 Z2
cos
X
, cos
Y
, cos
Z
F
F
F
目录
第四章 空间力系\力对轴之矩及其计算
4.2 力对轴之矩及其计算
4.2.1. 力对轴之矩的概念
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有些物体(如门、窗等)在力的作用下 能绕某轴转动。本节讨论如何表示力使物体绕某轴转动的效应。
WyC W1y1 W2 y2 Wn yn Wi yi
目录
第四章 空间力系\重心和形心
再对y轴求矩,有
WxC W1x1 W2x2 Wnxn Wi xi
若将Oxz坐标面作为地面,则各Wi及W的方向如图中虚线段的 箭头所示,这时再对x轴求矩,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空间力系一、要求1、能熟练地计算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和力对轴之矩。
2、对空间力偶的性质及其作用效应要有清晰的理解。
3、了解空间力系向一点简化的方法和结果。
4、能应用平衡条件求解空间汇交力系、空间任意力系、空间平行力系的平衡问题。
5、能正确地画出各种常见空间约束的约束反力。
二、重点、难点1、本章重点: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和力对轴之矩。
空间汇交力系、空间任意力系、空间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的应用。
各种常见的空间约束及约束反力。
2、本章难点:空间矢量的运算,空间结构的几何关系与立体图。
三、学习指导1、空间力系的基本问题及其研究方法空间力系研究的基本问题仍然是静力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即: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等效替换和力系的平衡条件。
空间力系是力系中最普遍的情形,其它各种力系都是它的特殊情形。
按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研究空间力系,是从理论上对静力学作一个系统而完整的总结。
与平面力系的研究方法相似,这里也采用力向一点平移的方法将空间任意力系分解为空间汇交力系和空间力偶系,再应用这两个力系的合成方法来简化原力系,然后根据简化结果推导出平衡条件。
由于空间力系各力作用线分布在空间,因而使问题复杂化。
出现了力在坐标轴上的二次投影法、力对轴的矩以及用向量表示力对点的矩和力偶矩等新问题,简化的结果和平衡方程也复杂了。
2、各类力系的平衡方程各类力系的独立的平衡方程的数目不变。
但是平衡方程的形式可以改变。
上表列出的是一般用形式。
解题指导1、对于解力在直角坐标轴上投影或力沿直角坐标轴分解这类问题,重要的是确定力在空间的位置。
一般解题的思路如下:(1)认清题意,仔细查看结构(或机构)的立体图,它由哪些部件组成,各部件在空间的位置,以及它们和坐标轴的关系。
(2)认清力的作用线在结构(或机构)的哪个平面内,寻找它与坐标面的交角,然后找力与坐标平面的夹角及力与坐标轴的夹角。
(3)考虑用一次投影或二次投影的方法求解。
2、计算力对轴之矩,一般令矩轴位于一个坐标面内,寻找与矩轴垂直的平面,然后按题意选择以下两种方法:(1)将力投影到垂直于轴的平面上,然后按平面上力对点的矩计算。
怎样将力投影到平面上呢?可先由力的作用点向平面作垂线,再寻找力和垂线所在平面与该平面的交线,然后将力向交线投影。
(2)将力沿直角坐标轴分解,然后根据合力之矩定理计算。
怎样选择分解方向呢?一般让两个分力在与矩轴垂直的平面内,一个分力平行于矩轴。
3、空间力系的解题技巧有以下两点:(1)平衡力系在任意轴上的投影等于零,在选择三个投影轴时,可不相交,可不相互垂直,但三轴不能共面,任意二轴也不能平行。
如果所选投影轴垂直于未知力或它所在的平面,则可减少平衡方程中未知力的数量,便于求解方程。
(2)平衡力系对任意轴的力矩都必须等于零,在选择三个力矩轴时,可不相交。
可不相互垂直。
另外,用力矩方程也能保证合力为零,可用力矩方程代替投影方程。
因此,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可以有四矩式、五矩式、六矩式。
如果所选取的矩轴与未知力平行或通过几个未知力(或力的作用线)的交点,则可使平衡方程中的未知力的数量减少,便于求解方程。
四、典型例题解析例题4. 1 空间平行力系简化的结果是什么?可能合成为力螺旋吗?解答:空间平行力系简化的中间结果仍为一主矢和主矩(主矢与主矩垂直),简化的最后结果可为一合力、合力偶或平衡,唯独不可能是力螺旋。
因主矢与主矩相垂直。
例题4. 2 (1)空间力系中各力的作用线平行于某一固定平面;(2)空间力系中各力的作用线分别汇交于两个固定点。
试分析这两种力系各有几个平衡方程?解答:(1)空间力系中各力的作用线平行于某一固定平面,取某轴垂直于此固定平面,则各力在此轴的投影均为零,此方程失去使用价值,所以此力系的平衡方程个数等于或小于五个。
(2)空间力系中各力的作用线分别汇交于两个固定点,过这两点做一轴,此力系各力对此轴的力矩均为零,此方程失去求解价值,所以此力系的平衡方程个数等于或小于五个。
例题4. 3 传动轴用两个止推轴承支持,每个轴承有三个未知力,共6个未知量。
而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恰好有6个,是否为静定问题?解答:此问题为静不定问题,因为六个轴承约束反力对此轴的力矩均为零,此力系的独立方程为五个。
例题4. 4空间任意力系向两个不同点简化,试问下述情况是否可能:(1)主矢相等,主矩也相等;(2)主矢不相等,主矩相等;(3)主矢相等,主矩不相等;(4)主矢、主矩都不相等。
解答:空间任意力系的主矢与简化中心无关,所以若向不同的点简化,主矢不相等是不可能的,因此(2)、(4)两种情况是不可能的。
空间任意力系的主矩一般与简化中心有关,所以(3)是可能的。
(1)主矢相等、主矩也相等也是可能的(两点均在主矢作用线上)。
例题4. 5 一均质等截面直杆的重心在哪里?若把它弯成半圆形,重心的位置是否改变?解答:在几何形心上(杆长一半处),若把它弯成半圆形,重心的位置改变。
例题4.6 当物体质量分布不均匀时,重心和几何中心还重合吗?为什么?解答:一般不重合。
因为几何中心只与物体的几何形状有关,而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与不同的度量。
例题4. 7 计算一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如果选取的坐标系不同,重心的坐标是否改变?重心在物体内的位置是否改变?解答:同一点在不同的坐标系里,其坐标是不同的,所以,计算物体的重心位置时,如果选取的坐标系不同,重心的坐标要改变。
重心在物体内的位置不会因坐标系的选择不同而改变。
例题4. 8 已知N F 1001= ,N F 3002=,N F 2003=,作用位置及尺寸如下图所示;求 力系向O 点简化的结果。
解:力系主矢在轴上的投影为:N F F FF xRx 4.345cos sin 32-=--==∑βαN F F F yRy 6.249cos 2===∑α N F F F F zRz56.10sin 31=-==∑β力系对O 点的主矩在轴上的投影为:m N F F M M xO x ⋅-=⋅-⋅-==∑78.51300sin 100cos )(32βαF m N F F M M y O y⋅-=⋅-⋅-==∑65.36100sin 200cos )(21ααF m N F F M M z O z ⋅=⋅+⋅==∑6.103300cos 200cos )(32βαF力系向O 点简化所得的力R F 和力偶O M 的各个分量如图)(b 所示。
)(a )(b 图题8.4yRxF OxyzRyF RzF oxM oyM oz M例题4. 9 已知小正方格的边长为mm 10,各力的大小及作用线位置如图所示;求力系的合力。
解:该平行力系的合力为)(202015101015↑=+-+-===∑N FF F zRz R设合力R F 与平面的交点为),(C C y x ,由合力矩定理有:mmN MM x R x ⋅=⨯+⨯-⨯+⨯-⨯==∑65050204015301020101015)()(F Fmm NMM y R y ⋅-=⨯-⨯-⨯+⨯-==∑12002020301010104015)()(F F由RZ C R x F y M =)(F ,RZ C R y F x M -=)(F 解出:mm F M x RzR y C 60)(=-=F , mm F M y RzR x C 5.32)(=-=F 力系的合力R F 如图中所示。
例题4. 10 已知G 处受力F 作用,板和杆的自重不计;求各杆的内力。
解:板的受力如图,由0)(=F AE M 、0)(=F CD M 以及0)(=F BF M ,分别得04=F ,06=F ,02=F再由0)(=F EF M ,05005001=--F F0)(=F GF M ,010********=+F F 0)(=F DE M ,010*******=--F F ,得 F F -=1(压),F F =3,F F -=5(压)图题9.4)(a )(b 图题11.4例题4. 11 下图所示均质矩形板ABCD 重为W ,用球铰链A 和碟形铰链(活页)B 固定在墙上,并用绳索CE 维持在水平位置。
已知α=∠=∠BAC ECA 。
试求绳索所受张力及A 、B 处的约束力。
解:分析矩形板的受力。
由于蝶形铰B 水平放置,可认为它不能限制板沿y 轴的轴向位移,故),(Bz Bx RB F F F =;球铰A 处的约束力),,(Az Ay Ax RA F F F F =。
于是板所受未知力=RB F),,,,,(T Bz Bx Az Ay Ax R F F F F F F F =。
为了尽量做到由一个平衡方程求解一个未知力,需要灵活选用平衡方程,特别是力对轴之矩形式的平衡方程:0)(∑=F Mz , 0=Bx F (1)0)(∑=F M y ,0sin 222=⋅-⨯l F l W T α,αsin 2WF T =(2) 0)(∑=F M x , 0sin 211=+⋅+⨯-Bz T F l F l W α, (3) 将式(2)代入式(3),得0=Bz F 。
进而有图题10.40∑=x F ,0sin cos =⋅-ααT Ax F F ,α2sin 21T Ax F F =( 4) 0∑=y F ,0cos cos =⋅-ααT Ay F F ,α2cos T Ay F F = ( 5)0∑=zF,0sin =+-αT Az F W F ,αsin T Az F W F -= (6)灵活选用平衡方程,往往可以避免求解联立方程。
与考察二维刚体的平衡问题相似,最好采用力对轴之矩形式的平衡方程。
因此,选择哪一根轴便很有考究。
例如,为求Bz F 可选AC为取矩轴,于是有0)(∑=F AC M, 0=Bz F显然,此式比式(3)简单。
由计算结果可知,0=RB F 。
这样,矩形板就可看成在ACE 平面内只受三力),,(RA T F F W 作用的系统,这时空间力系化为平面力系。
当然,此三力应汇交于该平面内一点O ,如图)(b 所示。
例题4. 12 已知力偶2M 与3M ,曲杆自重不计;求使曲杆保持平衡的力偶矩1M 和支座A 、D 的反力。
解 曲杆整体受力如图,由平衡方程∑=xF, 0=Dx F 0)(∑=F My ,02=-⨯M F a Az∑=zF, 0=-Dz Az F F0)(∑=F M z,03=-Ay aFM 0∑=y F , 0=-D yAyF F 0)(∑=F M x ,01=--c F bFM D y D z解得:0=DxF ,a M F Az 2=,aMF Dz 2=3M a c +图题12.4Dz例题4. 13 已知等边三角形板的边长为a ,在板内作用一矩为M 的力偶,板、杆的自重不计;求各杆的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