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几何证明

合集下载

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

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

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平面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平面内的点、线、面及其相互关系。

在解决平面几何问题时,证明是一个关键步骤。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平面几何证明方法,并说明它们的应用场景。

一、直接证明法直接证明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即通过逐步推导和陈述使命题成立。

这种方法依赖于已知条件和平面几何定理,逻辑严谨、思路清晰。

例如,当要证明某两条线段相等时,可以通过给出这两条线段的定义,然后根据它们的属性,逐步推导得出结论。

二、间接证明法间接证明法是通过否定反证法来证明结论。

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然后逐步推导,得出矛盾,从而推出原命题成立。

这种方法常用于证明无理数、无法被二分等问题。

例如,当要证明某条直线平分了一个角时,可以假设这条直线没有平分该角,然后通过逻辑推导得出矛盾,证明了该直线实际上是平分了这个角。

三、反证法反证法是通过假设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出矛盾,证明原结论的一个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证明唯一性问题。

例如,当要证明两个圆只有一个公共切点时,可以先假设它们有两个或更多个公共切点,然后通过推导得出矛盾,从而证明了原结论。

四、归纳法归纳法适用于一系列问题的证明。

首先证明基本情况成立,然后假设某个特定的情况成立,通过归纳法推导得出所有情况都成立。

这种方法常用于证明几何图形的性质。

例如,当要证明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时,可以通过归纳法证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情况,然后推广到所有多边形。

五、共线法共线法是通过证明多个点共线来证明结论的方法。

在平面几何中,当需要证明某些点共线时,可以利用已知条件中的共线关系,或者通过构造辅助线,从而达到共线的目的。

例如,当要证明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交于一点时,可以通过构造这两条对角线,然后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证明它们的交点存在。

六、相似性法相似性法是通过画出几何图形的相似部分来证明结论的方法。

当需要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可以通过观察它们的角度和边长关系,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结论。

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

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

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平面几何是数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了平面上的点、线、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性质。

为了证明平面几何中的命题和定理,我们需要运用一些特定的证明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平面几何证明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方法。

一、直角三角形的证明方法直角三角形是指其中一角为直角(即90度)的三角形。

证明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边长关系法:利用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来证明。

例如,若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平方之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可以得出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角度关系法: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性质,通过计算三角形的角度来判断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例如,若一个三角形的某个角度等于90度,则可以得出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二、三角形相似的证明方法相似三角形是指具有相同形状但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边长比较法:通过比较两个三角形的边长比例来判断它们是否相似。

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即各边之比相等,则可以得出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角度关系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的性质来证明。

例如,若两个三角形的某两个角度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平行线的证明方法平行线是具有相同斜率且永不相交的直线。

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等距离法:通过证明两条直线上任意一对平行线段之间的距离相等来判断它们平行。

若两条直线上的任意一对平行线段之间的距离相等,则可以得出这两条直线平行。

2.平行线性质法: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来证明。

例如,如果两条直线分别与第三条直线平行,并且这两条直线不重合,那么这两条直线也是平行的。

四、等腰三角形的证明方法等腰三角形是指具有两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证明一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边长关系法:通过证明三角形的两边长度相等来判断它是等腰三角形。

平面几何-五大定理及其证明

平面几何-五大定理及其证明

平面几何定理及其证明梅涅劳斯定理1 .梅涅劳斯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一条直线与 ABC 的三边AB BC CA 所在直线分别交于点 D E 、F ,且D E 、F 均证明:如图,过点C 作AB 的平行线,交EF 于点G. 因为 CG // AB ,所以 CG CF --------------------- ( 1)AD FA因为 CG // AB ,所以 EC ( 2) DB BEC F ,即得 AD C FEC FA DB EC FA2.梅涅劳斯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证明定理:在 ABC 的边AB BC 上各有一点 D E ,在边 AC 的延长线上有一点 F ,若二、 塞瓦定理3 .塞瓦定理及其证明定理:在ABC 内一点P,该点与ABC 的三个顶点相连所在的 三条直线分别交 ABCE 边AB BC CA 于点D E 、F ,且D E 、F 三点均不是 ABC不是ABC 的顶点,则有AD BECF 1DB EC由(1)宁(2) DB可得兀AD BE CF DB EC FA1,那么,D E 、F 三点共线.证明:设直线EF 交AB 于点D ,则据梅涅劳斯定理有AD /BE CF 丽EC FA因为AD Bl CF DB EC FA1,所以有誥段AB 上,所以点D 与D 重合.即得D鴿.由于点D D 都在线 E 、F 三点共线.证明:运用面积比可得 ADDB S ADP S BDPS ADC S BDC根据等比定理有S ADP S ADCSADC S ADP S APCSSBDPBDCSBDCSBDPS的顶点,则有AD BE CF “1 DB EC FA .所以AD S A PC .同理可得BE SDB S BPCAPB, CFEC S APC FA SBPCS APB三式相乘得竺吏 DB EC CF i FA 4.塞瓦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在 ABC 三边AB BC CA 上各有一点 H 1,那么直线CD AE BF 三线共点. DE 、F ,且 D E 、 F 均不是 ABC 的顶点,AD BE若 DB EC证明:设直线AE 与直线BF 交于点P,直线CP 交AB 于点D ,则 据塞瓦定理有 AD Z DBBE EC CA1 -1,所以有 段AB 上,所以点D 与D 重合.即得 因为竺 DB EC CF FA AD DB D DDB •由于点D D 都在线 E 、F 三点共线.三、西姆松定理 5.西姆松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从 ABC 外接圆上任意一点 F ,则D E 、F 三点共线. 证明:如图示,连接PC ,连接EF P 向BC CA AB 或其延长线引垂线, 垂足分别为DE、交BC 于点D ,连接P D• 因为PE 因为A 、 所以, 共圆. 所以, 即 PD BC 由于过点 F D E 、 四、 6 AE,PF AF,所以A 、F 、P 、E 四点共圆,可得B 、P 、C 四点共圆,所以 FEP = BCP 即 DEP = CDP + CEP = 180°。

部分课外平面几何定理证明

部分课外平面几何定理证明

部分课外平面几何定理证明部分课外平面几何定理证明一.四点共圆很有用的定理,下面的定理证明中部分会用到这个,这也是我把它放在第一个的原因。

这个定理根据区域的不同,在中考有的地方能直接用,有的不能,据笔者所知,北京中考是可以直接用的。

其余的还是问问老师比较好。

起码在选择题是大有用处的。

二.三角形三垂线交于一点四点共圆的一次运用。

很多人都知道三垂线交于一点,在这里给出证明三.三角形垂心是连接三垂直所得到新三角新的内心由三角形的三垂线可得多组四点共圆,一般有垂心的题都离不开四点共圆。

估计这个结论在中考是不能直接用的,如果地区允许四点共圆的话稍微证一下就行了。

四.圆幂定理(在这里只是一部分)·为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于相交弦定理的总称。

这个应该是很多地方都允许用的,如果不能用的话也是稍微证一下就行了。

五.射影定理(欧几里得定理)什么也不说了,初中几何里应该是比较常用的。

目测考试随便用六.三角形切线长公式·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可求内切圆切点到顶点距离可能是做的题比较少吧,很少见有这样的中考题。

推导也是很简单的。

七.广勾股定理估计中考允许用的地方不多,除非你那允许“引理”这货八.弦切角定理很简单,估计每个地方都允许的。

就算不把它当定理,自己也能发现这个结论九.燕尾定理(共边比例定理)面积法思想,出现中点时可以用来证线段相等(例如下一个,重心),另外用于比例也是挺好使的。

中考的时候,直接用的话估计老师会认为你跳跃度太大,考虑的时候想到这个,证明的时候用面积法就行了。

十.海伦公式已知三角形三边可求其面积,可用余弦定理和正弦求面积公式推导,但余弦定理是高中知识(在后面会放出来)所以不用在这里另外公式里带根号,若三边中有根号的配凑一下应该可以开根。

这里是海伦公式的一个探讨,推广至n边形面积。

在第五页有海伦公式的各种变形,其中变形⑤的个边带有平方,可以解决边长带根号的问题,缺点是过于冗繁。

吧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探讨。

平面几何的证明与应用了解平面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平面几何的证明与应用了解平面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平面几何的证明与应用了解平面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平面几何的证明与应用平面几何是数学中的一门重要分支,涉及到点、线、面等概念的研究。

在平面几何中,证明是一种常见的手段,通过证明可以得到许多有关图形性质的重要结论。

本文将介绍平面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并探讨一些应用。

一、基本方法与技巧1. 画图法:在进行平面几何证明时,画图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仔细绘制图形,并在其基础上进行观察和分析,往往可以找到解题的关键线索。

2. 利用几何性质:在证明中,我们常常会运用已知的几何性质进行推导。

例如,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可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到两个长度成比例的线段之间的关系等。

3. 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技巧,通过假设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原命题的正确性。

在平面几何中,反证法常常被用于证明两线之间的垂直关系或共线关系等。

4. 使用已知的定理:在进行证明时,我们可以利用已知的定理或性质。

熟练掌握基础的几何定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

二、应用示例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平面几何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即是研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直角三角形是指其中一个角为直角(90度)的三角形。

通过平面几何的证明,我们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中位线是指连接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对边中点的线段。

平面几何的证明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即: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交于一点,且该点距离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3. 五边形的内角和平面几何的证明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五边形的性质。

通过证明,我们可以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540度的结论。

4. 对称性的应用对称性是平面几何中重要的概念,也是进行证明时常用到的技巧。

通过运用对称性,我们可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等结论。

综上所述,平面几何的证明与应用对于我们理解图形性质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

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

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一、引言平面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二维平面上的几何形状、关系和性质。

在平面几何研究过程中,证明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并应用这些方法。

二、直接证明法直接证明法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

它基于公理、定理和已知条件,按照一定的推理过程来得出结论。

直接证明法需要遵循以下步骤:1. 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所需证明的命题。

2. 基于公理和定理进行推导。

3. 逐步推理,将一个命题的真实性建立在另一个已知为真的命题上,直到推理出需要证明的命题。

直接证明法的优点是逻辑性强,推理过程清晰,能够直观地展示证明思路和结果。

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会涉及较多的步骤和推理,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

三、间接证明法间接证明法是另一种常见的平面几何证明方法。

它采用反证法的思想,假设所需证明的命题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已知条件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所需命题的正确性。

间接证明法的步骤如下:1. 假设所需证明的命题不成立。

2. 根据已知条件和这个假设,推导出与已知条件矛盾的结论。

3. 由此推出假设不成立,即所需证明的命题成立。

间接证明法的优点是能够通过反证法将问题较快地推向矛盾结论,从而证明所需命题的正确性。

同时,间接证明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并非所有问题都能通过反证法来解决。

四、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平面几何证明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它适用于某些需要证明的命题在自然数上具有递归性质的情况。

数学归纳法的步骤如下:1. 基础步骤:证明命题对于最小的自然数是正确的。

2. 归纳假设:假设命题对于某个自然数 n 是正确的。

3. 归纳步骤:利用归纳假设证明命题对于自然数 n+1 也是正确的。

4. 结论:由归纳原理得出命题对于所有自然数都是正确的。

数学归纳法的优点是简单明了,适用于具有递归性质的问题。

通过建立递归关系,可以将问题简化为基础步骤的证明和归纳步骤的证明,使整个证明过程更加清晰。

平面几何定义定理及相关证明

平面几何定义定理及相关证明

目录一、平面几何定理 (2)1、三角形 (2)(1)、重心 (2)(2)、垂心 (5)(3)、内心 (10)(4)、外心 (16)(5)、基本定理及其它性质 (23)○1、正弦定理 (23)○2、余弦定理 (23)○3、正切定理 (23)○4、半角定理 (24)○5、面积公式 (24)○6、三角函数 (24)2、圆 (25)垂径定理、圆周定理、切线长定理、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3、重要的几何定理(1)、托勒密定理 (26)(2)、塞瓦定理 (27)(3)、梅涅劳斯定理 (28)(4)、斯特瓦尔特定理 (29)(5)、张角定理 (29)二、反演变换 (29)三、数形结合 (33)一、平面几何定理1、三角形(1)三角形的重心三角形的中线是接三角形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

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线,它们都在三角形的内部 [1]。

在三角形中,三条中线的交点是三角形的重心。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点位于各中线的三分之二处。

3/4。

这样就构成了由中线组成的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共同的元素为○7.重心和三角形3个顶点组成的3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证明:S△AMB= S△BMC= S△CMA△AMB和△BMC以BM为底边,分别以AD、CE为高,易知AD=CE∴S△AMB= S△BMC同理S△BMC= S△CMA○8.重心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证明(物理法)由平方和联想到转动惯量I=mr2(其中m是其质量,r 是质点和转轴的垂直距离),根据转动惯量平行轴定理,可知质元绕过形心之轴的转动惯量是绕该束平行轴诸转动惯量中的最小者。

而对于密度相同的平面来说,形心与重心重合,所以重心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证明(代数法)建立直角坐标系,为了方便,三角形的A顶点作为坐标原点(0,0),AB边在X轴上,B点坐标(b,0)好算,然后设出C点的坐标(m,n);再设三角形内的任意一点为(x,y)(x2+y2)+[(x-b)2+y2]+[(x-m)2+(y-n)2]=3x2+3y2-2bx-2mx-2ny+b2+m2+n2=3x2-2(b+m)x+3y2-2ny+b2+m2+n2=3[x-(b+m)/3]2+3(y-n/3)2+ b2+m2+n2-(b+m)2/3-n2/3 只有当2个平方项全等于0时,才最小。

平面几何五大定理及其证明

平面几何五大定理及其证明

平面几何定理及其证明一、梅涅劳斯定理1.梅涅劳斯定理及其证明G定理:一条直线与ABC的三边AB、BC、CA所在直线分别交于点D、E、F,且D、E、F均不是ABC的顶点,则有.证明:如图,过点C作AB的平行线,交EF于点G.因为CG // AB,所以————(1)因为CG // AB,所以————(2)由(1)÷(2)可得,即得.2.梅涅劳斯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证明定理:在ABC的边AB、BC上各有一点D、E,在边AC的延长线上有一点F,若,那么,D、E、F三点共线.证明:设直线EF交AB于点D/,则据梅涅劳斯定理有.因为,所以有.由于点D、D/都在线段AB上,所以点D与D/重合.即得D、E、F三点共线.二、塞瓦定理3.塞瓦定理及其证明定理:在ABC内一点P,该点与ABC的三个顶点相连所在的三条直线分别交ABC三边AB、BC、CA于点D、E、F,且D、E、F三点均不是ABC的顶点,则有.证明:运用面积比可得.根据等比定理有,所以.同理可得,.三式相乘得.4.塞瓦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证明定理:在ABC三边AB、BC、CA上各有一点D、E、F,且D、E、F均不是ABC的顶点,若,那么直线CD、AE、BF三线共点.证明:设直线AE与直线BF交于点P,直线CP交AB于点D/,则据塞瓦定理有.因为,所以有.由于点D、D/都在线段AB上,所以点D与D/重合.即得D、E、F三点共线.三、西姆松定理5.西姆松定理及其证明定理:从ABC外接圆上任意一点P向BC、CA、AB或其延长线引垂线,垂足分别为D、E、F,则D、E、F三点共线.证明:如图示,连接PC,连接 EF 交BC于点D/,连接PD/.因为PE AE,PF AF,所以A、F、P、E四点共圆,可得FAE =FEP.因为A、B、P、C四点共圆,所以BAC =BCP,即FAE =BCP.所以,FEP =BCP,即D/EP =D/CP,可得C、D/、P、E四点共圆.所以,CD/P +CEP = 1800。

平面几何的证明题压轴题

平面几何的证明题压轴题

平面几何的证明题压轴题1. 问题描述给定平行四边形ABCD,证明以下结论:2. 证明过程步骤 1:作AE ⊥ AD,BF ⊥ AB,连接CF。

作AE ⊥ AD,BF ⊥ AB,连接CF。

作AE ⊥AD,BF ⊥AB,从而得到四边形AEBF是一个矩形。

步骤 2:作CF的中线DG,连接AG,BG。

作CF的中线DG,连接AG,BG。

作CF的中线DG,连接AG,BG,从而得到DG平分CF,并且DG ⊥ CF。

步骤 3:将四边形AEBF分为三个三角形:△AED,△BEF和△AFB。

将四边形AEBF分为三个三角形:△AED,△BEF和△AFB。

根据步骤1,我们知道△AED和△BEF是直角三角形。

步骤 4:分别证明△AED和△BEF为全等三角形。

分别证明△AED和△BEF为全等三角形。

根据步骤2,DG ⊥CF,所以△DEG和△FBG是全等三角形。

又因为△DEA和△BFA是直角三角形,且对边相等(DE = BF),根据勾股定理,△DEA和△BFA是全等三角形。

因此,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AED和△BEF也是全等三角形。

步骤 5: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对应的边相等。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对应的边相等。

根据步骤4,△AED和△BEF是全等三角形,所以对应的边相等:AE = BF,AD = BE步骤 6: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因此,由步骤5得出的结论,可以证明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边相等:AB = CD,AD = BC3. 结论通过以上证明过程,我们可以得出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边相等的结论:AB = CD,AD = BC。

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

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

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推理和逻辑推断来证明几何命题的正确性。

在平面几何中,有多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包括直接证明、间接证明、反证法、递归证明和数学归纳法等。

本文将介绍这些证明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直接证明直接证明是证明几何命题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是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论和公理来证明命题的正确性。

在直接证明中,我们根据给定的几何条件和已知事实,一步步推导出结论。

通过逻辑的推理过程,直接证明方法可以直接揭示命题的真实性。

例如,证明“平行线之间的夹角相等”。

我们可以假设线段AB与线段CD是平行线,在这个前提下,通过一系列的角度相等、垂直角等几何条件的运用,可以推导出∠1 = ∠2,从而得出夹角相等的结论。

二、间接证明间接证明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它假设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然后通过推理推导出自相矛盾的结论,从而推翻了初始的假设,证明了结论的正确性。

例如,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的中线也是高线”。

我们可以假设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边的中线DE与高线FG不重合,然后通过一系列角度相等、辅助线相交等几何条件推导出自相矛盾的结论,如∠DEF = ∠DFG,从而推翻了初始的假设,证明了结论的正确性。

三、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它通过假设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已知条件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了结论的正确性。

例如,证明“平面内任意两点可以连成一条直线”。

我们可以假设平面内某两点A和B无法连成一条直线,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推理和几何条件,可以推导出与已知条件矛盾的结论,如∠1 + ∠2 = 180°,从而证明了结论的正确性。

四、递归证明递归证明是一种证明方法,它通过把待证命题分解成多个小的命题,然后逐个证明这些小命题的正确性,最后再根据小命题的正确性推导出原命题的正确性。

例如,证明“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是60°”。

我们可以通过递归的方式,先证明等边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然后再证明这两个角分别等于60°,从而得出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是60°的结论。

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

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

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平面几何作为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的是二维空间中的点、线、面及其性质。

在研究平面几何问题时,我们经常需要通过证明来验证一个定理或性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平面几何证明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

一、直接证明法直接证明法是平面几何中最常见的证明方法之一。

它基于已知条件和已经证明的定理,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具体步骤如下:1. 根据问题陈述,整理已知条件,确定待证命题。

2. 基于已知条件应用几何定理和性质,推导出中间结论。

3. 依次迭代以上步骤,直到推出待证命题。

例如,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可以使用直接证明法。

已知条件是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边相等,我们可以通过做垂线、应用垂线定理和等角定理等中间步骤,最终推导出待证命题。

二、间接证明法间接证明法是一种运用反证法证明几何定理的方法。

它假设待证命题错误,通过逻辑推理推出一个矛盾结论,从而证明待证命题是正确的。

具体步骤如下:1. 假设待证命题错误,建立一个矛盾的假设。

2. 基于矛盾的假设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矛盾结论。

3. 由于矛盾结论与已知条件不符,因此待证命题是正确的。

例如,证明“平面内一条直线与平行于它的另外两条直线的交点之间的距离相等”可以使用间接证明法。

我们可以假设待证命题不成立,即交点之间的距离不相等,通过推理得出矛盾结论,从而证明了待证命题。

三、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用于证明数列或命题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平面几何中的证明。

它主要用于证明递推型的几何问题,具体步骤如下:1. 对于命题的基本情况,证明其成立。

2. 假设命题在某个情况成立。

3. 假设命题在下一个情况也成立。

4. 通过1,2,3步骤,得出命题在所有情况下成立。

例如,证明“所有正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为(n-2) × 180度”可以使用数学归纳法。

我们可以先证明正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然后假设正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成立,在此基础上证明正(n+1)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也成立,从而得出结论。

根据平面几何的证明的所有方法

根据平面几何的证明的所有方法

根据平面几何的证明的所有方法平面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平面内的点、线、角等几何事物的研究与推理。

在进行平面几何证明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得到证明结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证明方法:1. 直接证明:直接证明是最常见的证明方法之一。

通过逻辑推理,我们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和定义,直接得出结论。

例如,要证明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我们可以根据定义和性质,推导出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

2. 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特别适用于一些无法通过直接证明得到结论的问题。

当我们假设结论为假时,通过逻辑推理可以得出与已知条件矛盾的结论。

因此,原假设必然是错误的,从而得出结论为真。

例如,要证明两个平行线不会相交,我们可以假设它们相交,然后通过逻辑推理得到与已知条件(两条线平行)矛盾的结论。

3.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常用于证明一些具有递推关系的结论。

通过证明基本情况为真,并假设递推关系成立,我们可以递推得到所有情况都成立的结论。

例如,要证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成立,可以先证明当n=1时成立,然后假设n=k时成立,通过递推关系证明n=k+1时也成立。

4. 构造法:构造法是一种通过构造出符合条件的对象来证明结论的方法。

通过巧妙地构造出满足给定条件的对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为真。

例如,要证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我们可以通过构造两条对角线和四个等边三角形来证明。

5. 反例法:反例法是一种通过举出一个反例来证明结论不成立的方法。

如果可以找到一个特殊的情况,使得给定条件下的结论不成立,那么结论就是错误的。

例如,要证明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可以通过举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反例来证明结论不成立。

以上是根据平面几何的证明的一些常用方法。

根据不同的问题和条件,我们可以选择适合的证明方法来得出结论。

在进行证明时,需要注意逻辑推理的严谨性和合理性,避免采用不严谨的推理方法。

此外,证明过程中应该清晰地表达出思路和推理步骤,使得证明过程易于理解和验证。

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

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

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平面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二维空间中的图形、形状和其属性。

在进行平面几何问题的研究和证明时,需要运用一系列有效的证明方法来推理和展示结论。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平面几何证明方法。

一、直接证明法直接证明法是平面几何中最常用的证明方法之一。

它基于一系列已知的事实和定理,通过合理的推理和推导来得出结论。

直接证明法的基本步骤如下:1. 首先,列出已知条件。

在平面几何问题中,通常会给出一些前提条件和已知事实,需要清楚地了解这些条件。

2. 其次,设法找到与需证明结论相关的性质或要点。

将已知条件和结论联系起来,找到适当的线索。

3. 然后,运用几何定理和性质进行推导和推理。

根据几何定理和相关性质,逐步推导出所需的结论。

4. 最后,对证明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

将每一步推理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确保逻辑严密和过程完整。

二、间接证明法间接证明法是一种与直接证明法相反的证明方法。

它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然后通过推理推导出矛盾或不符合已知条件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命题的正确性。

间接证明法的基本步骤如下:1. 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前提条件仍然保持不变。

2. 运用推理和推导,根据假设推导出矛盾或与已知条件不符的结论。

3. 根据矛盾或不符合已知条件的结论,得出假设不成立的结论。

反证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排除其他可能性,证明所要的结论是唯一成立的。

4. 对证明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确保逻辑严密和过程完整。

三、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常用于证明某些命题的存在性。

与间接证明法类似,反证法也是先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然后通过推导和推理得出矛盾或不符合已知条件的结论。

反证法的基本步骤如下:1. 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前提条件仍然保持不变。

2. 运用推理和推导,根据假设推导出矛盾或与已知条件不符的结论。

3. 根据矛盾或不符合已知条件的结论,得出假设不成立的结论。

4. 对证明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确保逻辑严密和过程完整。

平面几何证明方法全书

平面几何证明方法全书

运用平移变换进行平面几何证明平移变换是平面几何证明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证明图形相等、共线、平行等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平移变换进行证明。

其方法如下:1. 定义平移变换:平移变换是将图形沿着同一方向平移一定距离后得到的新图形。

2. 应用平移变换:设有两个需要证明的图形,分别为ABC和A'B'C',其中A和A'、B和B'、C和C'分别对应。

首先将A点平移到A'点,再将B点平移到B'点,最后将C点平移到C'点,得到新的图形A''B''C''。

据此可以得出结论:ABC与A''B''C''重合,即ABC和A'B'C'相等。

3. 运用平移变换证明共线:在证明三点共线时,可以运用平移变换。

设三点分别为A、B、C,构造向量AB和AC,再将向量AB平移到AC 上,即将向量AB平移 A 到 C 点,得到新的向量AB'。

如果向量AB'和向量AC相等,则可以得出结论:三点A、B、C共线。

4. 运用平移变换证明平行:在证明两线段平行时,可以运用平移变换。

设两线段分别为AB和CD,向量AB平移到向量CD上,即将向量AB平移 C 到 D 点,得到新的向量AB'。

如果向量AB'和向量AB相等,则可以得出结论:AB || CD。

5. 小结:平移变换不仅是几何推理的重要工具,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因此,我们需要熟练掌握平移变换,并加以灵活运用。

平面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的证明

平面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的证明

证明:如图,过点C作AB的平行线,交EF于点G.
因为CG // AB,所以 ————(1)
因为CG // AB,所以 ————(2)
由(1)÷(2)可得 ,即得 .
注:添加的辅助线CG是证明的关键“桥梁”,两次运用相似比得出两个比例等式,再拆去“桥梁”(CG)使得命题顺利获证.
4.梅涅劳斯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证明
由于 DAE = BAM,所以 DAM = BAE,即 DAC = BAE。而 ABD = ACD,即 ABE = ACD,所以 ABE∽ ACD.即得
,即 ————(2)
由(1)+(2)得

所以AB·CD + BC·AD = AC·BD.
注:巧妙构造三角形,运用三角形之间的相似推得结论.这里的构造具有特点,不容易想到,需要认真分析题目并不断尝试.
三、托勒密定理
5.托勒密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凸四边形ABCD是某圆的内接四边形,则有
AB·CD + BC·AD = AC·BD.
证明:设点M是对角线AC与BD的交点,在线段BD上找一点,使得 DAE = BAM.
因为 ADB= ACB,即 ADE = ACB,所以 ADE∽ ACB,即得
,即 ————(1)
五、欧拉定理
9.欧拉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设ΔABC的重心、外心、垂心分别用字母G、O、H表示.则有G、O、H三点共线(欧拉线),且满足 .
证明(向量法):连BO并延长交圆O于点D。连接CD、AD、HC,设E为边BC的中点,连接OE和OC.则
———①
因为CD⊥BC,AH⊥BC,所以AH // CD.同理CH // DA.
另外,待定系数法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需注意掌握其用法.

平面几何证明思路与方法

平面几何证明思路与方法

平面几何证明思路与方法平面几何证明是数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几何关系和形状间的证明方法。

通过合理运用各种证明思路与方法,我们可以得到具有准确性和严谨性的结论。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平面几何证明思路与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一、直角三角形的证明思路与方法直角三角形是平面几何中最基础的三角形之一,其具有许多重要性质与定理。

我们来介绍一种证明思路与方法,即使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构造所需的图形,并证明所求结论。

例如,我们要证明一个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给定的条件来寻找直角的线索,如一个角为90度。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画辅助线、应用勾股定理或正弦定理等方法来推导所需的结论。

二、相似三角形的证明思路与方法相似三角形是平面几何证明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其涉及到三角形边长、角度、比例等关系。

下面是一种证明思路与方法,即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推导所求的结论。

假设我们要证明两个三角形ABC和DEF相似。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是否相等,或者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长是否成比例来判断它们是否相似。

然后,我们可以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如比例线段定理、角对应定理等来进行证明。

三、四边形的证明思路与方法除了三角形,四边形也是平面几何证明中常见的对象。

它有丰富的性质和定理,可以通过多种证明思路和方法来验证。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思路与方法,讨论四边形的特殊性质与定理。

以证明一个四边形ABCD是矩形为例。

首先,我们可以观察四边形的特点,如四个内角是否为直角等。

然后,我们可以应用矩形的性质,如对角线相等、互补角相等等来证明所需的结论。

四、用数学推理证明除了利用几何图形和性质进行推导外,平面几何证明也可以运用数学推理的方法。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证明思路与方法,即通过引入假设、构造方程等方式来进行证明。

通过假设法进行数学推理是一种常见的证明方法。

我们可以设定一个假设,然后通过逻辑推理、代数计算等方式来推导结论。

初中数学平面几何经典证明题 -回复

初中数学平面几何经典证明题 -回复

一、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证明:定理:如果一条线段的中点同时也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一个端点,则这条线段与另一条线段垂直。

证明:设线段AB的中点为M,且AM=BM。

设另一条线段CD与AB相交于点E。

根据垂直平分线的定义,我们知道AM垂直于CD,并且ME=EM(因为M是CD的垂直平分线的一个端点)。

现在我们需要证明AB与CD垂直,即证明∠AEC=90°。

由于三角形AME和BME中AM=BM,ME=EM,所以三角形AME和BME是等腰三角形。

因此,∠AME=∠BME,而∠AME和∠BME互补,所以∠AEM+∠BEM=90°。

又因为ME=EM,所以∠AEM=∠BEM,即∠AEM=∠BEM=∠AEC/2+∠BEC/2=90°/2=45°。

因此,∠AEC=90°,证明了AB与CD垂直。

二、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定理:如果一条线段的中点同时也是这条线段的角平分线的一个端点,则这条线段与另一条线段平分的两个角相等。

证明:设线段AB的中点为M,且AM=BM。

设另一条线段CD与AB相交于点E,且∠CED与∠BEA为两个相等的角。

我们需要证明∠CEM=∠BEM。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我们知道∠AEM=∠BEM,且∠CEM=∠AEM/2(因为M是AB的角平分线的一个端点)。

现在我们需要证明∠CEM=∠AEM/2。

由于∠CED与∠BEA相等,所以∠CED=∠BEA。

又因为AM=BM,所以∠CMA=∠BMA。

因此,∠CEM+∠CMA=∠AEM/2+∠BMA=∠CED+∠CEM=∠BEA+∠CEM=∠BEM+∠CEM。

通过消去公共角∠CEM,我们得到∠CMA=∠BMA=∠BEM。

因此,∠CEM=∠BEM,证明了∠CEM=∠BEM。

综上所述,我们证明了角平分线的性质。

平面几何证明常用方法

平面几何证明常用方法

平面几何证明常用方法1.直接证明法:直接证明法是最常见的证明方法之一、其基本思路是根据已知条件和几何定理,一步一步地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

这种证明方法要求逻辑严密,不能出现推断和跳跃,必须符合几何公理、定理和已知条件。

直接证明法的关键在于运用一系列几何定理,巧妙地推理出所要证明的结论。

2.间接证明法:间接证明法是通过排除其他可能性来证明所要证明的结论。

它的基本思路是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然后通过逻辑推理推导出矛盾的结论。

这种矛盾的出现就表明了最初的假设是错误的,从而证明了所要证明的结论。

间接证明法常用于证明反命题、否命题或不存在性的结论。

3.等距变换法:等距变换法是一种通过对图形进行等距变换来证明结论的方法。

等距变换保持了图形的大小、形状和距离特性不变,只改变了位置和方向。

常用的等距变换有平移、旋转和翻转等。

通过等距变换,可以将原来难以证明的结论转化为易于证明的形式,简化证明过程。

4.反证法:反证法是通过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矛盾的结论,来证明所要证明的结论。

与直接证明法不同,反证法是从条件的否定出发进行推理,通过推导过程得出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了原命题的成立。

反证法常用于证明一些唯一性或存在性的结论。

5.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于证明一系列命题的方法。

它分为初步归纳法和完全归纳法两种形式。

初步归纳法主要用于证明自然数的命题,而完全归纳法则用于证明全体数或更广泛的数学对象的命题。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是:先证明当n=1时命题成立,然后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再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通过这种递推的方式证明了所有正整数的情况,从而证明了整个命题的成立。

总之,以上提到的直接证明法、间接证明法、等距变换法、反证法和数学归纳法是平面几何证明中常用的方法。

它们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选用合适的证明方法有助于简化证明过程,提高证明的可行性。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灵活选择证明方法能够提高证明的效率和成功率。

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

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

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平面几何是几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平面上的点、线、面及其之间的关系和性质。

证明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证明可以得到几何命题的正确性。

本文将介绍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和一些常用的几何性质。

一、直接证明法直接证明法是平面几何中常用的一种证明方法,也被称为论证法。

该方法基于已知条件和推理,逐步论证命题的正确性。

下面通过举例来说明直接证明法的运用。

例题:证明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60°。

解答:已知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相等,假设这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a。

连接三个顶点到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将等边三角形分成三个等边三角形。

根据正三角形的性质,每个等边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60°。

因此,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60°。

证毕。

二、间接证明法间接证明法是平面几何中另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也被称为反证法。

该方法通过假设命题的否定,推导出矛盾或不符合已知条件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命题的正确性。

下面通过举例来说明间接证明法的运用。

例题:证明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最长。

解答:假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斜边AC不是最长边。

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边BC小于斜边AC,而直角边AB小于斜边AC。

根据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出BC+AB大于AC。

这与已知条件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即斜边AC是最长边。

证毕。

三、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数学命题的常用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平面几何的证明过程中。

该方法基于归纳假设,通过证明命题在某个条件下成立,并在此基础上推理出命题在下一个条件下也成立,从而证明了整个命题的正确性。

例题:证明一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80°。

解答:当正多边形的边数为3时,是一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性质,命题成立。

假设正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80°。

在此基础上,假设正多边形的边数为n,并且内角和为180°。

我们来证明当边数增加1时,内角和仍为180°。

十大高中平面几何几何定理汇总及证明

十大高中平面几何几何定理汇总及证明

v1.0可编辑可修改高中平面几何定理汇总及证明1.共边比例定理证明:分如下四种情况,分别作三角形高,由相似三角形可证SA PAB=(S\ PAM SA PMB)=(SAPAM/SXPMB1) X SAPMB=(AM/BM1) X SXPMB等高底共线,面积比=底长比)同理,SXQAB=(AM/BM1) X SXQMB所以,SXPAB/SXQAB=XPMB/S\QMB=PMQM等高底共线,面积比=底长比)定理得证!特殊情况:当PB// AC时,易知△ PAB与△ QAB的高相等,从而SX PAB=X QAB 反之,SX PAB=X QAB 贝U PB// AQ2.正弦定理在任意一个平面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值的比相等且等于外接圆半径的2倍”,即卩a/sinA = b/sinB =c/sinC = 2r=R (r为外接圆半径,R为直径) 有公共边AB的两个三角形的顶点分别是P、Q, AB与PQ的连线交于点M则有以下比例式成立:△ PAB的面积:△ QAB的面积=PM QM.证明:A现将△ ABC做其外接圆,设圆心为Q我们考虑/C及其对边AB 设AB长度为c。

若/C为直角,贝U AB就是。

0的直径,即c= 2r。

•••sBC二1 (特殊角正弦函数值)•••盒皿若/C为锐角或钝角,过B作直径BC'交O 0于C',连接C'A,显然BC'= 2r=R。

若/C为锐角,贝U C'与C落于AB的同侧,此时/ C'= / C (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在Rt△ ABC'中有= =若/C为钝角,贝U C'与C落于AB的异侧,BC的对边为a,此时/ C'= / A,亦可推出sin匸■ - 5inA _。

考虑同一个三角形内的三个角及三条边,同理,分别列式可得a b c^A = ^B=^C=2r = R。

3.分角定理在厶ABC中,D是边BC上异于B,C或其延长线上的一点,连结则有BD/CD=(sin / BAD/sin / CAD)*(AB/A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几何证明
[竞赛知识点拨]
1.线段或角相等的证明
(1)利用全等△或相似多边形;
(2)利用等腰△;
(3)利用平行四边形;
(4)利用等量代换;
(5)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或利用比例关系
(6)利用圆中的等量关系等。

2.线段或角的和差倍分的证明
(1)转化为相等问题。

如要证明a=b±c,可以先作出线段p=b±c,再去证明a=p,即所谓“截长补短”,角的问题仿此进行。

(2)直接用已知的定理。

例如:中位线定理,Rt△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内角之和;圆周角等于同弧所对圆心角的一半等等。

3.两线平行与垂直的证明
(1)利用两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

(2)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证明平行;利用等腰△的“三线合一”可证明垂直。

(3)利用比例关系可证明平行;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证明垂直等。

【竞赛例题剖析】
【例1】从⊙O外一点P向圆引两条切线PA、PB和割线PCD。

从A点作弦AE平行于CD,连结BE 交CD于F。

求证:BE平分CD。

【分析1】构造两个全等△。

连结ED、AC、AF。

CF=DF←△ACF≌△EDF←

←∠PAB=∠AEB=∠PFB
【分析2】利用圆中的等量关系。

连结OF、OP、OB。

←∠PFB=∠POB←

注:连结OP、OA、OF,证明A、O、F、P四点共圆亦可。

【例2】△ABC内接于⊙O,P是弧 AB上的一点,过P作OA、OB的
垂线,与AC、BC分别交于S、T,AB交于M、N。

求证:PM=MS充要条件
是PN=NT。

【分析】只需证,PM²PN=MS²NT。

(∠1=∠2,∠3=∠4)→△APM∽△PBN
→→PM²PN=AM²BN
(∠BNT=∠AMS,∠BTN=∠MAS)→△BNT∽△SMA
→→MS²NT=AM²BN
【例3】已知A为平面上两半径不等的圆O1和O2的一个交点,两外公切线P1P2、Q1Q2分别切两圆于P1、P2、Q1、Q2,M1、M2分别为P1Q1、P2Q2的中点。

求证:∠O1AO2=∠M1AM2。

【分析】设B为两圆的另一交点,连结并延长BA交P1P2于C,交O1O2于M,则C为P1P2的中点,
且P1M1∥CM∥P2M2,故CM为M1M2的中垂线。

在O1M上截取MO3=MO2,则∠M1AO3=∠M2AO2。

故只需证∠O1AM1=∠O3AM1,即证。

由△P1O1M1∽P2O2M2,M1O3=M2O2,O1P1=O1A,
O2P2=O2A可得。

【例4】在△ABC中,AB>AC,∠A的外角平分线交△ABC的外接圆于D,DE⊥AB于E,求证:
AE=。

【分析】方法1、
2AE=AB-AC
← 在BE上截取
EF=AE,只需证
BF=AC,连结DC、
DB、DF,从而只
需证
△DBF≌△DCA
← DF=DA,
∠DBF=∠DCA,∠DFB=∠DAC
←∠DFA=∠DAF=∠DAG。

方法2、延长CA至G,使AG=AE,则只需证BE=CG
← 连结DG、DC、DB,则只需证△DBE≌△DCG
← DE=DG,∠DBE=∠DCG,∠DEB=∠DGC=Rt∠。

【例5】∠ABC的顶点B在⊙O外,BA、BC均与⊙O相交,过BA与圆的交点K引∠ABC平分线的垂线,交⊙O于P,交BC于M。

求证:线段PM为圆心到∠ABC平分线距
离的2倍。

【分析】若角平分线过O,则P、M重合,
PM=0,结论显然成立。

若角平分线不过O,则延长DO至D‘,
使OD’=OD,则只需证DD‘=PM。


结D’P、DM,则只需证DMPD‘为平
行四边形。

过O作m⊥PK,则D
D’,K P,∴∠D‘PK=∠DKP
BL平分∠ABC,MK⊥BL→BL为MK的中垂线→∠DKB=∠DMK
∴∠D’PK=∠DMK,∴D‘P∥DM。

而D’ D∥PM,
∴DMPD‘为平行四边形。

【例6】在△ABC中,AP为∠A的平分线,AM为BC边上的中线,过B作BH⊥AP于H,AM的延长线交BH于Q,求证:PQ∥AB。

【分析】方法1、结合中
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
考虑用比例证明平行。

倍长中线:延长AM至
M’,使AM=MA‘,连结
BA’,如图6-1。

PQ∥AB←
←←

∠A‘BQ=180°-(∠HBA+∠BAH+∠CAP)= 180°-90°-∠CAP=90°-∠BAP=∠ABQ
方法2、结合角平分线和BH⊥AH联想对称知识。

延长BH交AC的延长线于B’,如图6-2。

则H为BB‘的中点,因为M为BC的中点,连结HM,则HM∥B/C。

延长HM交AB于O,则O为AB的中点。

延长MO至M’,使OM‘=OM,连结M’A、M‘B,则AM’BM是平行四边形,
∴MP∥AM‘,QM∥BM’。

于是,,所以PQ∥AB。

【例7】菱形ABCD的内切圆O与各边分别切于E、F、G、H,在EF与GH上分别作⊙O的切线交AB于M,交BC于N,交CD于P,交DA于Q。

求证:MQ∥NP。

(95年全国联赛二试3)
【分析】由AB∥CD知:要证MQ∥NP,只需证∠AMQ=∠CPN,
结合∠A=∠C知,只需证△AMQ∽△CPN←,AM²CN=AQ²CP。

连结AC、BD,其交点为内切圆心O。

设MN与⊙O切于K,连结OE、OM、OK、ON、OF。

记∠ABO=φ,∠MOK=α,∠KON=β,则
∠EOM=α,∠FON=β,∠EOF=2α+2β=180°-2φ。

∴∠BON=90°-∠NOF-∠COF=90°-β-φ=α
∴∠CNO=∠NBO+∠NOB=φ+α=∠AOE+∠MOE=∠AOM
又∠OCN=∠MAO,∴△OCN∽△MAO,于是,
∴AM²CN=AO²CO
同理,AQ²CP=AO²CO。

【例8】ABCD是圆内接四边形,其对角线交于P,M、N分别是AD、BC的中点,过M、N分别作BD、AC的垂线交于K。

求证:KP⊥AB。

【分析】延长KP交AB于L,则只需证
∠PAL+∠APL=90°,
即只需证∠PDC+∠KPC=90°,只需证∠PDC=∠PKF,
因为P、F、K、E四点共圆,故只需证∠PDC=∠PEF,
即EF∥DC。

←←←△DME∽△CNF
【例9】以△ABC的边BC为直径作半圆,与AB、AC分别交于点D、E。

过D、E作BC的垂线,垂足分别是F、G,线段DG、EF交于点M。

求证:AM⊥BC。

【分析】连结BE、CD交于H,
则H为垂心,故AH⊥BC。

(同
一法)
设AH⊥BC于O,DG、AH交于M1,
EF、AH交于M2。

下面证M1、M2
重合。

OM1∥DF→
→OM1=。

OM2∥EG→→OM2=。

只需证OG·DF=EG·OF,即←Rt△OEG∽Rt△ODF←∠DOF=∠DHB=∠EHC=∠EO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