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教学设计

大海教学设计
大海教学设计

海水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打鱼人的辛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继续培养随文听读识字的能力,认识14个汉字。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和勤学好问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正确认识14个汉字,书写掌握6个汉字。

难点: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打鱼人的辛苦。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上节课所学的课文。开火车认读生字。

二、引入新课

1.看课件:大海的资料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感觉到了什么?

2.老师:有一首儿歌,给我们描写了大海的特点,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海。

三、学习课文

1.老师示范读,倾听。

2.学生跟老师读。

3.学生自由读。

4、同桌互相读。

5、指名读,集体评议。

6、小组比赛读。

7、男女生对读。

8、师生问答读。

三、认读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自己先认读。

2、全班跟老师读。

3、指名读,老师正音。

4、再和同桌合作,不按顺序,互相考考,认读完所有的生字。

5、老师抽查:用生字卡片,开火车。大组――小组――个人

6、返回句子中、课文中认读、巩固。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认识“?”,指读课文用—画出作者向海水提出的问题。2.指名反馈。

3.指导读好这几句话。

4.老师示范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5.提问:那么海水都是怎么回答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6.师小结。

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拓展延伸,总结全文,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地兴趣。

2.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2.全班齐读生字。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2.出示新的笔画,教学名称和书写。3.引导观察“回”“因”说发现

4.学生跟老师书空。

5.指名说说笔顺。

6.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7.学生练习写字。

8.集体反馈,评析

(完整版)《致大海》教案

普希金《致大海》 大海,在西方文学中随处可见。可能是因为西方国家大多为濒海国家,古往今来一大批的作家与诗人有着挥之不去的海洋情结。由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人们对它怀有不同的情感与态度,不同时期的大海呈现出不同的形象,显示出不同的人文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感受一下普希金笔下的大海。 普希金他既写诗歌又写小说,普希金其实他只活了三十多岁,37、38岁。普希金最后去世是以一种非常离奇的方式去世的。他跟别人决斗,他被别人给杀死了。那么决斗是怎么个样子的呢?决斗是非常流行于当时欧洲的一种方式,比如两个人有矛盾了,他们约一个时间,找一个证人,然后证人给他们各量十步,决斗双方各离证人十步,这是决斗的一方,这边又是决斗的另一方,然后通过一种方式,比如说投掷硬币这种方式来决定谁先开枪。决定好了,那么假如说我跟某某决斗,掷硬币是我先开枪,于是我就朝着某某啪开一枪,假如说没打死他,某某就该朝我开枪了,如果都没打死,然后我在朝他开一枪。 普希金他被看作俄国诗歌的太阳,又被看做俄国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先来简要介绍一下沙皇俄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俄国文学,以前我们讲的一般都是中国的。 首先,今天我们把沙皇俄国这个国家叫做什么?俄罗斯。俄罗斯之前叫做什么?苏联,这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那么苏联之前就是沙皇俄国,也就是俄国,它又被称作俄罗斯帝国。沙皇俄国他基本上是什么时候呢? 沙皇俄国(1546-1917)其实这个时期在后边已经被看做是俄罗斯帝国了。这时的俄国是一个封建国家,就像我们中国的唐宋元明清。当时的俄国是农奴制。农奴制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有农奴主或者说相当于中国的地主,普通老百姓靠从地主那租来的地养活自己,劳动所得绝大部分是要上交给农奴主的,自己只能留下很少很少的一部分,老百姓是没有自由可言的。普希金大部分文章都是在反映当时农奴社会的黑暗。 一、普希金简介 1、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2、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3、生于莫斯科没落的贵族家庭 4、12岁进入皇村学校,在此时就表现出他卓越的诗歌才能。在此期间,他深深地被十二月党人(当时有很多很多贵族子弟在皇村学校学习,本来沙皇俄国是想培养一些忠诚于自己的后代,但是没想到这些贵族子弟他们在这里密谋,想要推翻农奴制,普希金跟这些人走得非常非常近,他们在十二月发动了一场政变,但是没有成功,所以说把它称为12月党人,就好像八一南昌起义,是按时间来算的)及其明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 5、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在他派到南部之前写了一首惊世骇俗的诗歌《自由颂》。 那么普希金当时地位已经很高了,所以一般的人不敢拿他怎么样,不敢杀他。他被派到了俄国南部的一个比较小的地方任职,也就是变相流放。在他派到南部之前写了一首惊世骇俗的诗歌《自由颂》,直接影响到他的命运。这首自由颂深深地刺伤了当时的沙皇统治者。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自由颂的节选,我们来看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钱钟书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文艺随笔的阅读理解及比喻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本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2.明确古典诗歌的特征,提高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比较差,本文又有许多诗歌在里面,学生理解起来更难 学习重点: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学习用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中关于诗歌特征等问题的独特论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 《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于文艺随笔。本单元的课文多为论述式、阐发式的,有一个核心议题,更具有议论化的特点,学习本课时一定要把握作者缜密的构思,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归纳文章的要点,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解读本课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还原作者思路的过程,明晰了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要点,找出了重点难点问题,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主要采用阅读法、探究法、讨论法等。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在初中、高一阶段。已学习过一定量的议论文,掌握了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旧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流程: 一、导语设计 请你谈谈中国人的形象。(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那么欧洲人呢? (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 (比较思维)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成功运用这

《致大海》赏析之一

《致大海》赏析之一 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1820年,诗人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此后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 《致大海》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但是诗人与大海即将离别。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这无疑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总是留恋于海岸,在那里悄悄地徘徊。由于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大海阴沉、深渊的音响,引起了诗人的遐想;大海有时寂静、温顺,有时汹涌、奔腾,引起诗人对于自由和解放的向往。诗人从大海得到启示,为了追求自由与解放,曾一度请求离开海岸,返回彼得堡;也曾想望“怀着狂欢之情”,向大海祝贺“自由”的胜利;还曾想出海遨游,带着颂扬自由的诗篇,顺着大海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都不能如愿。大海在

致大海(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四、媒体设计:投影仪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 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2.背景介绍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致大海》教案

《致大海》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致大海》教案、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掌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

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驶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儿您能够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致大海》教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她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不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掌握,理清思路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掌握结构思路,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考虑,从而掌握诗歌的思路、 (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松诵读边圈点考虑,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与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与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

普希金《致大海》阅读答案

普希金《致大海》阅读答案 导读:《致大海》是普希金的经典之作,下面是《致大海》的阅读练习 《致大海》阅读答案篇一: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9.选段中横线处应填的词语是 ( ) A.鼓动壮美泣诉召唤 B.鼓动娇美泣诉呼唤 C.翻滚壮美怨诉召唤 D.翻滚娇美怨诉呼唤 10.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 A.这里,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 B.在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宁静,闪耀着蔚蓝色的波涛和“娇美的容光”,仿佛在“怨诉”着心头的哀愁;波涛汹涌时,大海喧腾、

激荡,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 C.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这是诗人忧郁之情的写照。 D.节选部分从颜色、光泽、声音三个方面写出了大海的壮美,突现了大海自由奔放的个性,作者还将自己的追求愿望融入其中。 答案: 9.D 10.C解析:不只是忧郁,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致大海》阅读答案篇二: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最新整理普希金《致大海》教案-2篇

最新整理普希金《致大海》教案-2篇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 1 教学目标 1. 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2. 体会诗歌中联想的重要作用及对主题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 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 问题研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诗歌的王国中,外国诗歌同样具有无穷的感召力与感染力,一些世界著名诗人对世界文学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同学们,你们读过外国诗歌吗?(学生列举所知道的外国诗人及其代表作。)是的,拜伦、普希金、惠特曼、裴多菲等,他们的诗歌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诗。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一生写了近 900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做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了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三、教师范读,学生伴随着音乐(《海之诗》)自读。 诵读时提示学生:全诗抒情气氛浓厚,感情强烈而又深沉,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全诗感情的基调和变化。 四、合作探究,研习课文。 1.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致大海》是诗人在流放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以及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最新整理高一《致大海》教案

最新整理高一《致大海》教案 《致大海》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致大海》教案怎么编写?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以下是整理的《致大海》教案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致大海》教案设计思想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手段讨论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明确讨论题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 四、讨论发言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普希金诗 舒婷的诗: 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 回忆—儿时的生活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 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 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征。作者直接同大海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羁,它是天使头上的光环,闪闪发光,不染纤尘。这是完美的海,梦中的海。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表现手法及修辞: 普采用直抒胸意的表现手法。他所表现出的情感悲壮豪放。诗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如将“波光”写作“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呼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于作者与海对话,使海更像诗人的挚友,表达了作者对海——自由的热爱之情。 舒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 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课外阅读】普希金《致大海》赏析2

【课外阅读】普希金《致大海》赏析2 一普希金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剑击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溢着阳光。” 二《致大海》赏析之一 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1820年,诗人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此后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 《致大海》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但是诗人与大海即将离别。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这无疑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总是留恋于海岸,在那里悄悄地徘徊。由于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大海阴沉、深渊的音响,引起了诗人的遐想;大海有时寂静、温顺,有时汹涌、奔腾,引起诗人对于自由和解放的向往。诗人从大海得到启示,为了追求自由与解放,曾一度请求离开海岸,返回彼得堡;也曾想望“怀着狂欢之情”,向大海祝贺“自由”的胜利;还曾想出海遨游,带着颂扬自由的诗篇,顺着大海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都不能如愿。大海在召唤自由,而诗人却得不到自由,心灵的挣扎也全“归于枉然”。尽管如此,他还是执着地追求

《致大海》(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教学 (统编新版)

《致大海》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参考了网络媒体等不少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普希金生平、主要作品及创作背景,学习诗歌优美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诗歌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感受中外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教学难点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研究法、阅读评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识作者 1.导入新课 齐读(背)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二、诵读理结构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找出:作者与大海告别的部分;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大海啊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

大海啊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 甘谷县金平初中王海文 教学目标:能够在不同形式的以大海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中体验海的情怀,感受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学习并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教学内容:歌曲《大海啊故乡》、《海港之夜》、诗歌《致大海》。教学重点:用音乐要素分析、理解音乐作品的表现力,有感情地演唱《大海啊故乡》。教学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理解音乐作品的表现力,感悟大海艺术作品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语:同学们,请聆听!这段音乐给你的感受如何?假如用这段音乐来表现大海,你认为下面哪一幅画和这段音乐更符合?为什么? 师生问与答 过渡语:无论大海是柔美的还是波涛汹涌的,它总是向我们展现出一种博大宽广的胸怀和澎湃的激情,涌动着我们对它的无限热爱之情!今天就让我们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去感受大海的情怀!二、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过渡语:表现大海的艺术作品很多,电影就是其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有一部叫《大海在呼唤》的电影,描写的是一批中外青年在海上实习的生活,他们的船长教导他们:“在风浪面前躺倒是海员的耻辱” 。一次,他们的船航行至鲨鱼岛时,遇到航标灯故障,而灯手又重 病,为了修好航标灯,一名叫吴明跃的年青海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让我们来看看……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其中的主题歌) 1、简介《大海啊!故乡》 这首歌曲是1983 年,王立平为该片创作的主题歌。歌曲那朴实的语言、旋律的优美、真切的情感,描写了中外两代海员的痛苦与欢乐,歌颂了他们的美好心灵与国际友谊。也表达了他们对大海、故乡和祖国妈妈真挚的情感… 2、朗诵歌词 第一遍:一齐朗诵; 第二遍:配乐朗诵; 3、聆听老师范唱 思考:歌曲从力度、情绪上分为 A 、B 两个部分,高潮在哪一段?为什么? 4、分段演唱 (1)复习3/4 拍的指挥图示; (2)划拍演唱 A 部分 a、在教师的带领下划拍演唱A部分旋律; b、跟琴演唱旋律; c、填唱歌词; d、跟录音演唱A部分; (3)划拍演唱 B 部分 a、在教师的带领下划拍演唱B部分旋律; b、跟琴演唱旋律; c、填唱歌词; d、跟录音演唱B部分; (4)、跟琴连唱AB 两部分 5、跟录音完整演唱歌曲 二、欣赏《海港之夜》过渡语:刚才我们用歌声来表现了《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其实生活中表

致大海_教学设计1

致大海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开阔眼界,提高鉴赏水平。 2.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3.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4.练习诗歌朗诵,提高朗诵水平。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理解诗的内涵。 2.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3.体会诗歌强烈浓厚的抒情色彩,感受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 教学方法设想: 1.诵读法。教师首先要通过示朗诵来感染学生,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指导学生朗诵,借朗诵来品味诗的语言,理解诗人的感情。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围坐在在一起,小组长主持,由朗诵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诵,其他同学边听边讨论,研究最佳朗诵方法,以此带动对诗的语言、情感、表现手法的研究。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朗诵,小组之间进行评价,形成竞技氛围,激发学习热情。 3.多元对话。在朗诵和评价过程,教师就诗中的难点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发表不同的看法。 4.安排2课时。本着效果高于效率的原则,多给学生学习的时间,一课时解决作者与背景问题,学生开展小组学习,二课时小组汇报朗诵,开展多元对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而智者乐海。海容纳百川,博大广阔;海涵盖天地,宽厚深远。欲托

付豪情壮志非大海莫属。是故仁而智者对大海情有独钟,每每托情于大海,以展壮阔之胸襟,以发雄迈之浩歌。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用幻灯)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似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普希金被公认为俄国第一艺术的诗人,他给俄国带来了作为艺术的诗,而不是抒写情感的美丽的语言。”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普希金一生向往并讴歌自由,青年时代就与“十二月党”人有密切的接触,并从“十二月党”的朋友和法国启蒙主义者的著作中接受了进步的自由思想。1817 年他的歌颂自由、抨击农奴制、揭露沙皇暴政的《自由颂》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由此他成为俄罗斯解放运动的代言人,也因此触怒了亚历山大一世。后者曾决定把他流放西伯利亚,后来以调动职务为名,将之流放南俄。1823 年普希金从基什尼奥夫调往敖德萨,受敖德萨总督沃朗佐夫的监视和诬陷。隔年7 月底又被押解到普斯科夫省的米海洛夫村,交地方当局和教会监视。1820 年至1823 年是普希金被流放南俄的时期,也是他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全盛期,他说,这个时期他深受拜伦的影响,“因为拜伦而发了狂”。他的许多歌颂个性自由的重要作品,产生于这一时期,如《茨冈》、《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致大海》等。 《致大海》作于1824 年。这一年,普希金从敖德萨被流放到普斯科夫省的米海洛夫村。在此之前,在敖德萨的时候,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诗人曾打算偷渡出海,逃避流放,但没有成功。写这首诗,正体现着身处困境的诗人对自由的极度向往。当他将要远离敖德萨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敖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致大海教案

《致大海》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分析诗人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作者: 普希金1799年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受到当时进步的十二月党人及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影响。后来发表的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普希金的作品除了诗歌以外,主要还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历史纪实语的创始人。《普加乔夫史》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别尔金小说集》等。普希金在创作活动上备受沙皇政府迫害。 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1837年2月8日不治

身亡,年仅38岁。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写作背景: 《致大海》是普希金1824年流放南俄时创作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诗歌分析: 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写诗人向大海告别。 在诗人看来,大海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它的美,以它的自由奔放向世人召唤。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诗人与大海在紧紧相联。 第二部分(3-13)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第三节至第七节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的愿望,也表达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悉愁满怀的。八到十三节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他们与诗人精神相通,也与大海的精神相通,在这里,诗人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哀叹了人们的不幸命运。

《致大海》教学设计

《致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开阔眼界,比较中外诗歌的艺术风格,提高鉴赏水平。 2、过程和方法:分析《致大海》中诗人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怆海难为水”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的放声高歌,我们学过曹操的《观怆海》,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俄罗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三、背景介绍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四、研习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a、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节-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节-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节-15节)。 3、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最新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外国诗歌知识,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2.了解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三位诗人的简历及其创作情况。 3.李杰三首诗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诗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致大海》 教学重点: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3.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幻灯片打出)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似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到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第二次流放)。他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尔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三.研习课文: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1820年,诗人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此后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 《致大海》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但是诗人与大海即将离别。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这无疑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总是留恋于海岸,在那里悄悄地徘徊。由于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大海阴沉、深渊的音响,引起了诗人的遐想;大海有时寂静、温顺,有时汹涌、奔腾,引起诗人对于自由和解放的向往。诗人从大海得到启示,为了追求自由与解放,曾一度请求离开海岸,返回彼得堡;也曾想望“怀着狂欢之情”,向大海祝贺“自由”的胜利;还曾想出海遨游,带着颂扬自由的诗篇,顺着大海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都不能如愿。大海在召唤自由,而诗人却得不到自由,心灵的挣扎也全“归于枉然”。尽管如此,他还是执着地追求自由、歌颂自由,他还是留在海边接受着大海的召唤。

《致大海》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解题 2.背景介绍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这首诗的结构思路。教者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问题一: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声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永久怀念大海。 问题二: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具体研习 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如诗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问题三: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

致大海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教案教学设计 普希金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

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 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 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 诗--《致大海》。 解题 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 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 沙皇政府的迫害。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普希金对俄罗 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2.背景介绍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 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 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 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