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中等收入群体概念界定——绝对标准模式与相对标准模式之比较

合集下载

对中等收入阶层的认识分析

对中等收入阶层的认识分析

对中等收入阶层的认识分析1. 引言1.1 中等收入阶层的定义中等收入阶层的定义是指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中处于中间位置的人群,其收入水平位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一定倍数范围内。

中等收入阶层通常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并享有一定的消费能力。

中等收入阶层的定义可以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和收入分布情况而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指处于收入分配中间层次的群体。

中等收入阶层的范围通常包括中产阶层和部分高收入群体,他们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不像低收入群体那样面临经济困难,也不像高收入群体那样享有丰厚的财富。

中等收入阶层的定义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通过综合考量收入水平、社会地位、消费能力等多个方面来确定其范围和特征。

【200字】1.2 中等收入阶层的重要性中等收入阶层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等收入阶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他们通常是消费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推动了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中等收入阶层也是创新和创业的主要力量。

他们有能力接受新的理念和技术,同时也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去投资创业。

中等收入阶层在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社会责任感,能够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中等收入阶层的强大和稳定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福祉。

对中等收入阶层的关注和支持,能够创造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中等收入阶层是指相对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而言处于中间水平的人群。

他们的收入处于中等水平,既不算低收入群体,也不属于高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阶层通常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覆盖日常生活的基本开销,但可能无法享受高档消费品或豪华生活方式。

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可能涵盖一定的范围,但通常可以在统计数据中找到一个相对清晰的定义。

中等收入者的界定标准与规模估算

中等收入者的界定标准与规模估算

中等收入者的界定标准与规模估算*荫杨修娜卓贤[内容提要]在评述国内外各类方法的基础上,本报告重新界定了中等收入者的量化标准,以全球所有国家收入中位数的动态变化作为浮动的上下限,估算并预测了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

研究发现,我国中等收入群体逐渐壮大,2016年中等收入者比重上升到28.9%,绝对规模达4亿人,但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中等收入者比重远低于城镇人口。

保持中高速增长对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至关重要,如果经济增速保持在6%,到2020年和2035年中等收入者比重将达33.0%和44.3%;如果增速下降至3%,则中等收入者比重只能徘徊在2016年的水平。

因此,我国应尽快明确中等收入者的量化标准,以便将相关政策精准地着力于中等收入边缘群体。

[关键词]中等收入者比重量化标准中图分类号:F01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670(2019)1-0095-06准确界定中等收入者的量化标准意义重大。

中等收入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支撑创新转型的人力资本基础、释放消费红利的主力军。

相关政策多次提及要“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但始终缺少具体的量化目标。

只有明确中等收入者的界定标准,我们才能准确分析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和行为特征,方可确定相关政策的实施对象范围,从而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国内外研究就我国中等收入者规模问题分歧较大,需要提出一个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国际可比性的标准,并以此估量和预测我国中等收入者规模。

一、现有中等收入者界定方法和结果差异较大中等收入者的相关论述最早来自西方“中产阶层”的概念,指处于社会中间位置的人群。

虽然各界对“中等收入者”有着概念上的共识,但在具体量化标准上却有很大差异。

如图1所示,在对2012年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估算中,最高值为54%(Dominic Barton 等,2013),最低值为7.7%(李春玲,2013);在对2025年的预测中,最乐观的结果是59.4%(Diana Farrell 等,2006),最悲观的则为19.8%(Diana Farrell 等,2006)。

对中等收入阶层的认识分析

对中等收入阶层的认识分析

对中等收入阶层的认识分析
中等收入阶层是指相对于低收入阶层而言,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
社会群体。

他们在社会经济层次中处于中间位置,既不属于富裕阶层,也不属于贫困阶层,是一个相对广泛的人群。

中等收入阶层的认识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中等收入阶层具有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

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一定程度的经济收入,能够负担得起基本的生活费用,如住房、教育、医疗等。

相对于低收入阶层而言,中
等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更加舒适,拥有更好的生活品质。

中等收入阶层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大的社会权力。

他们在社会经济体系
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社会生活的消费者,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

中等收入阶
层往往具有较好的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他们在工作中扮演着核心骨干的角色,对社会的
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等收入阶层在家庭和社会关系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中等收入阶层的家庭通常拥有
较好的教育资源和生活环境,能够给予子女更好的教育条件和成长环境。

中等收入阶层在
社会交往中也具有较强的社会网络,他们能够通过社会关系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中等收入阶层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方面具
有重要的作用。

政府和社会应该重视中等收入阶层的权益保障,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社
会福利,促进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和壮大,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中国的中等收入标准

中国的中等收入标准

中国的中等收入标准在中国,中等收入标准是指居民的收入处于整体收入分配中的中间水平,既不属于高收入群体,也不属于低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标准的确定涉及到很多因素,如个人、地区、行业等,因此无法一概而论。

然而,根据中国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可以对中国的中等收入标准进行参考和描述。

中国的中等收入标准的核心是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据中国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84372元,即每月约7031元。

据公开报道,2019年中国大陆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中位数为7936元。

因此,可以将每月工资收入约为7000元至8000元作为中国中等收入标准的参考。

然而,仅仅依据收入水平来确定中等收入标准是不可靠的,因为收入与生活成本、地区差异和家庭结构等因素息息相关。

尽管有很多不确定性,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可以提供近似的参考。

首先是生活成本。

中国的各个城市的生活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如房租、食品、交通等方面的消费水平不同。

根据中国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的生活成本较高,而中西部城市如成都、重庆、武汉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

因此,中等收入的人群在不同地区应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并能够做一些小的娱乐和投资。

其次是家庭结构。

中国的中等收入家庭通常是一个核心家庭,由两名成年人(配偶或者一个人独自生活)和一个或多个子女组成。

这类家庭通常要承担子女的教育和家庭开支,并且要面对养老、医疗等方面的风险。

因此,中等收入标准需要能够覆盖家庭的各项支出,并能够保证家庭的基本福利和未来的发展。

最后是社会保障。

中国的中等收入人群享受社会保障待遇是一个重要标志。

根据中国政府的政策,中等收入人群可以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

此外,中等收入人群应该有较高的教育和培训水平,以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总而言之,中国的中等收入标准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无法用具体的数字确定。

但通过收入水平、生活成本、家庭结构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考虑,可以为中国的中等收入标准提供一定的参考。

中等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人群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区间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的集合。

它包含以下四层涵义:其一,中等收入群体以收入水平作为唯一标准的划分依据。

中等收入群体的核心词语是中等收入,判断哪些收入者可以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构成因子——中等收入者的唯一标准,就是收入水平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区间,收入水平低于或高于中等收入水平的人们,都不能成为中等收入者。

其二,中等收入群体是中等收入者之集合。

有些论者把中等收入群体与中等收入者混为一谈,作为统一概念来使用,是值得商榷的。

中等收入者是指收入属于中等水平的人,可以是某一个人,例如张三是中等收入者、李四是中等收入者;而中等收入群体则是由张三、李四、王五等中等收入者所组成。

其三,中等收入群体是一定时空内的中等收入者之集合。

测定中等收入水平是以一定区域内(如一个国家、一个省市)、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为约束因素的,界定收入者是不是中等收入者,必须看在测定中等收入水平的同一时空范围内,其收入水平是否处在中等收入水平区间之内。

一旦离开了这一约束因素,把一个中国公民的收入水平与美国的中等收入进行水平比较,或者将一个公民今年的收入水平与十年后的中国中等收入水平进行比较,来界定其是不是中等收入者,则明显违背了界定的可比性和可行合理性原则。

其四,中等收入群体是运动变化的。

中等收入群体是由全部中等收入者所构成的,能否成为中等收入者,要看这个人的收入水平是否在中等收入水平区间内。

中等收入群体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构成分子——中等收入者具有进入、成长、退出中等收入群体之运动特征。

在社会生活中,随着人们生产经营技能和资本累积的变化,有些人的创收能力提升较快,另一些人的收能力提升较慢,随之而来的是有些人的收入水平将会从低等水平上升到中等水平而成为中等收入者,有一些人的收入水平将会从中等水平上升到高等水平而成为高等收入者,与此同时,也必将会有一些人的收入水平从中等水平下降到低等水平而成为低等收入者,有一些人的收入水平从高等水平下降到中等水平而成为中等收入者,这是经济社会竞争发展的必然规律。

中国中等收入者的收入区间界定及占比趋势研究

中国中等收入者的收入区间界定及占比趋势研究
广东商学院学报 2 0 1 3年第 l 期( 总第 1 2 6期)
经济研究
中 国 中等 收 入 者 的收 入 区 间界 定 及 占比趋 势 研 究
曾 小彬 ,陈 明
( 广 东白云学院 ,广 东 广州 5 1 0 4 5 0 )

要 :我 国中等收入者 的收入 区间确 定方法是 : 比照联 合 国粮农组织的标准确定 中等 收入者 的恩格

曾小彬 , 陈明: 中 国中等收入 者 的收入 区间界 定及 占比趋 势研 究 第~ , 恩格 尔 系数所 反 映 的消 费结 构变 动规 律 为 恩格 尔 系 数 法 的采 用 提供 了理 论 依 据 。恩 格 尔 系数 是指 食 品支 出 占消 费 总支 出 的 比重 , 是 一个 国家 或 家庭 、 个 人 消 费 结 构 的表 征 ; 恩格 尔 定 律 反 映 的是 恩格 尔系 数 随人 均 收入 水平 上升 而趋 于 下降 的规律 。美 国学者奥 珊 斯基 ( O r s h a n s k y ) 在研究 了美 国家庭 的食物 开支 占总 支 出的 比重后 绘 出“ 恩 格尔 曲线 ”, 认 为一 个 家庭 将 预算 的 6 0 % 以上 用 于食 品 开 支则 该 家庭 处于 贫 困状态 。这 一方 法 被称 为“ 恩格 尔 系数 法 ”, 现 在 国际 上 通 常用 其作 为判 定一 个 国家 或地 区 乃至 家庭 是否处 于 贫 困状 态 的标 准 。
笔者 认 为 , 主张按 人均 收人 水平 加 减一定 幅度来 确定 中等收入 者 的收入 区间 的做 法 , 因难 以厘 清


定幅 度 ” 的确定 标准 而 难免 失之 主观 ; 主 张按 归 人 中等 收 入 者 范畴 的职业 群 体 的 消费 水 平来 确 定

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分析

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分析

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分析刁永祚(首都师范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37)[摘 要] 积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要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中等收入群体在不同的社会和同一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界定的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相对性。

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中等收入群体的划分原则和现实标准,同样是推进中等收入群体逐步扩大进程中所必需的。

[关键词] 中等收入;现实标准;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054(2006)0320003206[收稿日期]2006202225[作者简介]刁永祚(1954-),男,吉林长春人,首都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基金项目]北京市“十五”社科规划项目(02B JB J G 085) 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成员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都存在,并且对现实的经济与社会运行产生作用和影响。

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来看,中等收入群体的作用越来越强,其规模和数量的大小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构成的重要标志。

因此,培育规模宏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就成为现实社会发展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

然而,准确确定中等收入水平标准是比较困难的,由于其标准的相对性和动态性,使中等收入群体的衡量也处在经常的变化中。

由此对中等收入群体的考察也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一、中等收入群体界定的一般原则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分为不同的层次,由此产生了生活富裕程度的不同,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

“中等收入者群体”近年来虽然已经成为一个使用率极高的词汇,但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实际工作部门,对其具体的界定仍然是相当模糊的。

在美国,它可以具体地指年收入在215~10万美元的家庭,这个阶层占美国总人口的80%左右,他们被认为是美国社会的主体,也被认为是美国发达资本主义的象征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但在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内涵界定还是不明了的,它可能是指白领阶层,也可能是中上收入阶层。

发展中国家中等收入标准

发展中国家中等收入标准

发展中国家中等收入标准
中等收入标准因国家和地区而异,具体定义和划分也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而调整。

然而,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常见的标准和定义来大致了解中等收入的概念。

在世界银行(WOr1dBank)的定义中,中等收入通常指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到一定水平的国家或地区。

以下是世界银行对2023年不同国家收入水平的划分标准:
1高收入国家:人均GN1大于12,696美元
2.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NI在4,096美元至12,695美元之间
3.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NI在1,046美元至4,095美元之间
4.低收入国家:人均GN1小于1,045美元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并非绝对,而是反映了全球范围内的大致情况。

具体到各个国家和地区,中等收入的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中国,中等收入的标准因地区和行业发展而异。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中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9,575元,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82,461元。

然而,这些数字仅作为一个参考,中等收入的具体标准可能因城市、行业和个人生活成本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中等收入的标准因地区和国家而异,其定义和划分也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而调整。

要准确了解中等收入的标准,需要参考当地的经济数据、收入水平和生活成本等因素。

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是什么

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是什么

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是什么在2017年底召开的国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给出了这样的判断: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3亿人,大致占全球中等收入群体的30%以上。

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为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会议总结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时做出的结论。

这个令世界瞩目的判断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国家统计局官员毛盛勇说,对“中等收入群体”,国内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界也无明确定义。

世界银行提出:成人日收入10—100美元之间,即年收入3650—36500美元。

按美元与人民币1∶7的保守汇率计算,年收入2.5万—25万元人民币,就算加入中等收入群体。

就是说,只要月收入超过2000元人民币,就全掉进“中等收入”圈子。

这中等收入的标准真让人匪夷所思。

而今,在国内随便哪个地方打工,月收入都不会在2千元(2.5万/年)之下,这样算下来,我国中等收入人群的规模又何止3亿?据统计,2016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既然该数据没有作为中等收入的水平尺,那年收入2.5万(月收入2083元)怎么就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了呢?在居民收入统计上,国家统计局将全国居民收入分成五等份(人数各占20%),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529元,中等偏下收入组12899元/人,中等收入组20924元/人,中等偏上组31990元/人,高收入组59259元/人。

显然,可支配收入1.3万元/人以上的都被划为中等收入(虽是偏下)了。

据瑞士相关机构研究,全球中等收入群体大约10.5亿人,那么按我国“中等收入”人群规模,占比就应该远不止这30%。

用我们通常的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已经40年历程,经济成就辉煌,中等收入群体当然是个比较富裕的阶层,衣食无忧,有房有车,虽不是最富,但小康水平没有问题。

可是,那些每月收入仅有2千多元的打工者,有如此乐观的经济状况吗?年收入2.5万元人民币就是“中等收入”,这个标准之低,真让人难以置信。

年收入阶层划分标准 -回复

年收入阶层划分标准 -回复

年收入阶层划分标准-回复[年收入阶层划分标准]在讨论年收入阶层划分标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收入阶层的定义。

收入阶层是指根据个人或家庭年收入水平将人群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分类制度,其目的是研究财富分配和社会经济不平等问题,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然而,对于如何划分不同的收入阶层,各国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标准和方法。

在全球范围内,一些常用的收入阶层划分标准包括:绝对贫困线、相对贫困线、中等收入线和高收入线。

这些标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所差异,取决于其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首先,绝对贫困线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收入阶层划分标准。

该标准基于稳定的最低收入水平,以确保生活必需品(如食物、住房、医疗保健等)的最低保障。

一般情况下,绝对贫困线会因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而有所不同。

例如,在发展中国家,绝对贫困线可能会被设定为每日收入低于国际贫困线的人群。

其次,相对贫困线是另一种常见的收入阶层划分标准。

相对贫困线是根据人群收入的相对分布而制定的,通常以国内平均收入的某个百分比为基准。

例如,在一些国家,相对贫困线被设定为低于国内平均收入的60的人群。

相对贫困线的一个优点是,它可以更好地反映社会经济的不平等程度,并提供针对贫困人群的社会保障和扶持政策。

除了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中等收入线也是一个常见的收入阶层划分标准。

中等收入线是指将人群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三个主要阶层。

该标准通常基于国内平均收入的某个百分比,例如,低收入阶层可能被定义为国内平均收入的40以下,中等收入阶层为40至60,而高收入阶层为60以上。

最后,高收入线是指高于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的一种收入阶层。

由于高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普遍较高,因此高收入线往往较为模糊和不确定。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高收入线也可能存在不同的定义。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收入阶层的划分,常常需要结合多个标准和不同的变量,如个人/家庭年收入、职业、地理位置等。

此外,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各国和地区对于收入阶层划分标准也会有所区别。

怎样界定中等收入群体?

怎样界定中等收入群体?

怎样界定中等收入群体?李强徐玲(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084)本文二维码单篇扫描下载[摘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中央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一项重大战略,受到学界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界定中等收入群体具有相当的难度,基于现有中等收入标准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国现阶段居民收 入现状,通过与日本、韩国进行比较分析和测算,提出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并据此对中国中等 收入群体规模进行了测度和分析。

[关键词]中等收入群体;中产阶层;界定标准;规模测度[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章编号]1002-3054 (2017)07-0004-07[文献标识码]A[DOI]10. 13262/j.bjsshkxy.bjshkx. 170701“扩大中等收人群体”是中央在收人分配方 面的一项重大战略。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 “扩大中等收人者比重”的观点,此后在中央的 历次相关文件中都陈述了这样的思想。

党的十八 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强调“扩大 中等收人者比重,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 会议上明确提出“扩大中等收人群体”的战略,将以往的“中等收人者”改为“中等收人群体”。

以此为契机,中国学术界也对“中等收入群体”做 出了多方面探索。

中等收人群体不仅为学界关注, 也成为老百姓非常关心的事情。

调研中常常遇到人 们提问:“我属于中等收入群体吗?”这就引出如何 判定“中等收人”标准的问题,这样才能对号人座,找对那个群体。

所以,中等收人的具体标准已 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然而,在提出中等收人标准 时,我们也遇到了一系列难题。

围绕这类难题进行 研究,希望寻求破解方法和有效路径。

一、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难度什么是中等收人群体呢?通常是指收人保持 在中等水平,生活小康、生活水平相对稳定的居 民群体。

性质上虽然容易表述,但是在具体操作 上将哪些人纳人、哪些人不纳人该群体,还是有 相当难度的,其原因如下。

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目标探讨

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目标探讨

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目标探讨摘要: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目标是黑龙江省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

基于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理论,研究省域内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与测度标准、群体特征等,对当前和未来黑龙江省如何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目标提出建议,丰富中等收入群体的研究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倍增中等收入群体一般被看作根据特定标准而确定的处于整个社会中间等级状态的群体,其定义有多种多样,在概念上也被称为“中等收入者”“中等收入阶层”“中间阶层”,国外通常使用“中产阶级”。

研究主要结合黑龙江省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实际发展状况、针对省域特定区域内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状况、统计测度以及如何扩大达到倍增目标等问题进行理论思考。

一、国外关于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研究西方社会较早地开启了近现代化发展进程,他们的学者也比较早地从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对社会中间位置人群进行研究。

在社会学领域,英国人詹姆斯·布拉德肖较早使用了“中间阶层”(middleclass)一词来界定处于贵族与农民之间的社会群体,资产阶级是中间阶层的主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按照阶级这一社会关系来划分社会层次,即以是否占有生产资料而形成剥削关系为依据,社会的中间阶层则主要是指小资产阶级(如小业主、知识分子)和农民,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则处于社会的两个极端。

埃里克·沃林·赖特就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新的中间阶层分类框架,赖特的模型在其他国家研究者中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与赖特的新马克思主义中间阶层理论不同,韦伯依照社会等级分层系统划分中间阶层,中间阶层就是在各个系列的社会经济地位(如职业声望、收入、教育和消费等)排序中都处于中间等级的人群。

约翰·戈德索普基于以上理论从操作层面提出了中间阶层的划分标准,他以职业分类与市场状态结合起来的标准定义中间阶层,认为中间阶层由公务人员阶级、工人阶级以及由下层非体力雇员和小业主组成的“中间性阶级”构成。

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_方法和标准之比较

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_方法和标准之比较

量调查研究工作, 展开了热烈讨论, 许多材料、 观点 和方法给人以启发。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原所长陆 学艺,#""# 年在他牵头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 研究 》 中, 提出中产阶层的划分标准是对职业、 收入、 消费、 受教育程度的综合考量。后来, 在讨论中他强 职业是衡量中产阶层的基础。社 调, ’ 个衡量标准, 会 学所 李 春 玲 " 对 #""! 年全 国 抽样 调 查 有 效样 本 ( 排除在校学生后为 $(&" 份 ) 进行分析, 以职业、 收 分别计算出单个指标 入、 消费和主观认同 ’ 个指标, 占调查总人口的比例为:职业中产 !$) *+ ,收入中 消费中产 %$+ , 主观认同中产 ’&) (+ , 而 产 #’) &+ , 同时符合 ’ 条标准的现代中产阶层仅占调查总人口 的 ’) !+ 。她认为中国中产阶层仅是一种雏形。 讨论中普遍认为,中国中产阶层的划分标准不 仅是收入水平一项,应该包括职业特征、收入水平、 消费水平、 教育程度, 自我角色意识等; 比较一致地 认为, 中产阶层应包括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 以及机 关事业单位的领导人,有人还将这两点称做中产阶 “ 中国特色 ” 层的 。对中产阶层是否已迅速崛起则有 不同看法,对未来 $ , !$ 年中产阶层将达到多大规 模也有不同预测。社会学界普遍不赞成只以收入标 准去划分中产阶层,有人甚至认为中产阶层是一种 思想状态, 而不是经济状态。 学科不同概念的内涵也 不同, 我们应该尊重社会学界专家们的理念, 让他们 去充分讨论,得出符合其学科规范的认识比较一致 “中产阶层 ” 的 表述。
《 壮大 “ 中等收入群体 ” 》 《#! 世纪经济报道 》 , ! 赵人伟: #""# 年 !# 月 %! 日。 《 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重 》 《 中国人口科学 》 , " 李春玲: #""% 年第 & 期。

中等收入群体已超4亿(中等标准是什么)

中等收入群体已超4亿(中等标准是什么)

中等收入群体已超4亿(中等标准是什么)中等收入群体已超4亿(中等标准是什么)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少于50万就是中等收入了。

目前我国有4亿这样的人,你们达到中等收入了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等收入群体已超4亿(中等标准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中等收入群体已超4亿就我国而言,国家统计局2019年发布的《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将这一群体定义为调查对象月收入在2000元至5000元的群体。

而2020年的《社会蓝皮书:202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定义则是家庭年收入在10万-50万元。

据了解2020年,我国进入中等收入的人口超过4亿人,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群体概念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地域在一定时期内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区间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的集体。

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改变而改变的中等收入群体的集体的总称概念,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衡量。

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概念,接近于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或阶层)概念。

2019年1月25日,国家统计局称,中等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2000-5000元。

不过,1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又称“这与一般意义上的中等收入群体划分标准不是一回事。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有哪些特征?我国已经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提出我国收入群体的划分标准,中等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2000~5000元。

从总量看,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3亿人,大致占全球中等收入群体的30%以上,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为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我国已经“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

综合看现有公布数据,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人数约为4亿人,比重约在30%~40%之间,已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等收入群体人数基本相当。

从职业类型看,中等收入群体总体上属于第三产业的职业,包括机构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约占就业人口的50%;其次为第二产业的生产及运输工人(约占28.1%),再次为农林牧渔业劳动者(约占21.3%)。

我国中等收入标准界定方法研究

我国中等收入标准界定方法研究

我国中等收入标准界定方法研究作者:梁冠立熊健益王艳云来源:《中国市场》2014年第21期[摘要]在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政策背景下,对我国中等收入标准界定方法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为了使标准的界定有根可循,本文提出了六个原则:可支配收入原则、可比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相对稳定性原则、地域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

根据这些原则得到的我国中等收入基本标准为个人可支配收入5万~万元,并可利用物价指数和空间价格指数对其进行调整得到动态标准和地区标准。

[关键词]可比性;激励性;初步标准;基本标准[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1-0164-03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党和政府把“扩大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作为提高民生水平的战略目标。

然而,我国政府并没有公布一个明确的、公认的“中等收入者”判断标准。

而现有的中等收入指标体系范围非常宽泛,不同标准之间的差距较大,得出的结果差别也很大。

因此,新形势下,识别“中等收入者”是研究中等收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国内外关于中等收入划分标准的研究现状从国际组织看,主要是世界银行根据人均GNI确定了低收入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

而部分国家也公布了自己国家的中产阶级或中等收入阶层的划分标准。

例如美国公布的标准为家庭年收入4万美元到20万美元,英国的标准是3万美元到8万美元,德国的标准是4万美元到10万美元。

在我国,对中等收入标准的界定观点也是众说纷纭。

如常兴华[1]认为人年均可支配收入介于万~万元可算作中等收入阶层。

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2]认为恩格尔系数40%以下,个人所得税标准底数在1200元以上,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人群都可以算作中等收入阶层。

四川省城调队[3]将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定位为:家庭年均收入5万~20万元,家庭金融资产和财产20万~50万元,家庭拥有私家车和家庭月收入1万元以上。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划分标准:综述、比较与现实选择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划分标准:综述、比较与现实选择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of Middle Income Groups in China: Summary, Comparison and Realistic Choice 作者: 王宏[1]
作者机构: [1]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参考
页码: 58-6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 中等收入群体;绝对标准;相对标准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着眼于解读和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的任务目标,基于CHIP和CFPS微观数据基础,借鉴比较“相对标准”和“绝对标准”两种思路的优缺点,建议按照“周期性调整的绝对标准”思路来确定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划分标准。

当前到“十四五”期间,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万~15万元作为全国标准,地方可在此基础上制定地区标准。

以后按照社会经济五年规划的周期和节奏,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周期性调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标准。

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接近总人口30%,过去十多年内群体比例平均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左右。

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可将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任务按“三步走”规划。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应当以中等收入群体成员及其“后备军”为施策重点,在“稳中”的基础上通过“提低”,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比例。

中等收入人群的定义在不同机构和标准下有何差异

中等收入人群的定义在不同机构和标准下有何差异

中等收入人群的定义在不同机构和标准下有何差异
中等收入人群的定义在不同机构和标准下会有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等收入人群定义和相关机构或标准:
●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将中等收入人群定义为年人均国民收入在1026美元至
12615美元之间的人群。

●联合国:联合国将中等收入人群定义为年人均国民收入在1036美元至12742
美元之间的人群。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国家统计局将中等收入人群定义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在36,000元至144,000元之间的人群。

●美国劳工部:美国劳工部将中等收入人群定义为年收入在42,000美元至
126,000美元之间的人群。

●加拿大统计局:加拿大统计局将中等收入人群定义为年收入在30,000加元至
79,000加元之间的人群。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因国家、地区、行业、职业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同时,不同机构和标准的定义也会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内涵解读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内涵解读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内涵解读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中等收入阶层的理解不尽相同,但这一阶层的崛起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现象。

科学界定这一群体的内涵,对于把握这一阶层的整体特征,制定有效的社会发展政策,建设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比较国内外对中等收入群体理解的异同,着重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三个方面对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内涵进行解读。

标签:中产阶级;中等收入阶层;内涵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已经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不争的事实,这不仅在公众视野里获得共识,也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得到了认可。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

”但对这一阶层的称谓与界定标准,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中产阶级”、“中等收入者”、“中间阶层”、“中产者”等。

那么,用哪个称谓更能体现我国当前这一群体的特征,又如何科学界定这一群体的内涵。

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用中等收入阶层更能显示这个阶层的多学科内涵。

(1)“中等收入”与“中产”是有区别的。

我国的“中等收入”必然与我国经济发展相联系,无论上限还是下限的量化标准与“中产”都有很大出入,或者说“中产”位于“中等收入”的上层,“中等收入”的外延要大于“中产”。

(2)使用“阶层”放弃“阶级”,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将该群体的产生视为一个正在成长壮大的社会阶层,可淡化“阶级”一词在中国社会特有的敏感性,而更多的去关注中等收入群体发展的社会学意义。

事实上,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也冲破了了改革开放前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单调社会结构,在瓦解顽固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用“中等收入阶层”而放弃“中等收入者”也是为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挖掘附在中等收入群体身上多学科功义。

“中等收入者”偏重于“收入”角度上理解,即倾向于经济学意义,而“中等收入阶层”则既有经济学视角,还显示其社会学、政治学等跨学科性与综合性特征。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划分标准综述、比较与现实选择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划分标准综述、比较与现实选择
中等收入群体标准的划分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涉及收入、职业、教育等多个方面。在国内外,存在着不同的划分方法和标准。国际上,一些机构通常以家庭或个人年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作为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然而,这种单一的收入标准往往忽视了其他重要因素,如职业地位、教育水平等。因此,国内学者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综合的划分标准,包括收入水平、职业类别、教育背景等多个维度。这些标准的制定旨在更全面地反映中等收入群体的特征和生活状况。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划分标准。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关键时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基于数据分析和政策导向,不断完善中等收入群体的划分标准,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的内涵也极为不同。
所谓绝对标准模式, 是基于维持相应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收入多少来设
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上限和下限。 也就是说, 依据一定的生活水平或消
费水平, 提出明确的收入标准, 根据确定的收入标准划分出中等收入群
体。 用绝对标准模式确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标准因适用范围不同而采用
两种策略: 一种是全球标准; 另一种是国别标准。 全球标准需要考虑全世
全球性的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标准, 通常是以世界银行贫困线为参照 系, 日人均收入 (或支出) 2 美元以下是贫困人口, 2 ~ 9 美元是低收入群 体, 10 ~ 100 美元 ( 有些学者提出的是 10 ~ 50、 10 ~ 60、 10 ~ 80 美元等) 是中等收入群体, 100 美元以上是高收入群体 (Chen and Ravallion, 2010)。 2002 年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布兰科·米兰诺维克和什洛莫·伊茨哈克在对全 球收入不平等进行分析时, 把年收入在 4000 美元 ( 巴西年平均收入) 至 17000 美元 ( 意大利年平均收入) 之间的人归类为全球中产使阶用 层。 虽然这
入群体 ( middle income group 或 middle income) 通常含义相同, 但由于在
英语世界中, middle income group 不像 middle class 那样为大众所熟知, 研
究报告的标题常常采用 middle class 这个词。 不过, 随着这种分类方法的流

全球发展报告 《2007 全球经济展望: 下一文波献 全球化浪潮的治理》 也采用这

一标准定义全球中产阶层, 并且指出 19会科93 ~ 2000 年, 全球中产阶层占全球

人口的比例一直没有变化 ( 约 8% ) , 但 2000 年以后中产阶层比例上升, 到 2030 年其比例将翻一番, 达到 16% ( World Bank, 2007) 。
4 中国中产阶层的形成与特征
政府政策目标角度提出的一个口号性的概念 ( 比如, “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 重” 、 “ 壮大中等收入群体” 等) , 但实际上, 在 2002 年中国政府文件中出 现中等收入者这个词之前, 国外已有社会科学家采用这一概念分析收入分 配问题和社会构成变化, 而目前, 中等收入群体这个词已经非常频繁地出 现于国际组织 ( 如联合国、 世界银行、 OECD 等) 和知名智库的研究报告 中, 同时一些讨论收入分配和社会结构变迁的学术著作也采用这一概念。 不过, 中等收入群体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社会群体分类概念还是相 当年轻的, 而且对这一概念的理论内涵和社会现实意义还缺乏深入探讨。

20% 的家庭或个人) 、 中高收入组 ( 收入次高的 2所0有% 的家庭或个人) 和高

收入组 ( 收入最高的 20% 的家庭或个人) 。 其版社中版 , 中低收入组、 中间收入

组和中高收入组通常被称为中等收入群体,文献它在所有家庭和个人中的比例

固定在 60% ( Levitan and Carlson, 19会8科4; Levy, 1987; Easterly, 2001 ) 。

研究人员利用收入五等分组方法来估计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及其变化趋 势, 比如, 比较不同年度或不同国家最高收入组的平均收入与最低收入组 的平均收入, 判断收入不平等程度是高是低。 这种意义上的中等收入群体 仅仅是一种统计分类, 并无社会群体的内涵。
把中等收入群体这一分类概念与中产阶层 ( middle class) 联系起来, 才使中等收入群体有了社会群体内涵。 自 20 世纪末以来, 越来越多的经济 学家采用收入指标定义中产阶层, 从而推动了中产阶层概念界定从职业标 准转向收入标准的潮流, 而这股潮流的发展亦使中等收入群体作为社会群 体概念逐渐被世人所接受。
本文将介绍国内外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和划分标准, 并比较不同的中 等收入群体概念和划分标准及其适用性, 提出适用于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 展状况和小康社会指标的中等收入群体划分标准, 并采用全国抽样调查数 据估计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
一 中等收入群体概念的产生
目前, 国内学界对中等收入群体这一概念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的理 解还不够深入。 许多人认为, 中等收入群体这个词只是中国政府领导人从
库机构每年发表全球中产阶层研究报告, 估计全球中产阶层数量和增长趋
势, 比较各国中产阶层发展状况, 预测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未来走势。 这
些研究报告使全球性的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标准得到广泛推广, 目前许多研
6 中国中产阶层的形成与特征
究者也采用全球性的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标准, 或者参照全球性的中等收入 群体收入标准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略做调整来定义和分析某一国家的 中等收入群体或中产阶层。
确定中等收入标准, 目前国内学术界还未有明确说法, 对中等收入者的具 体划分方法也存在许多争论。 由于缺乏对这一群体的明确定义和测定方 法, 因而无法提出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的量化目标并制订具体的政策 方案, 从而不利于这一目标的顺利达成。 为此, 从政策层面考虑, 需要尽 快设定中等收入者划分标准, 明确 “中等收入群体” 概念, 提出 “ 扩大中 等收入者比重” 的具体量化目标, 细化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的政策方案。
中国特色的中等收入群体概念界定 5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收入为参照系定义的中产 阶 层 收 入 标 准 ( Mi⁃
lanovic and Yitzhaki, 2002) , 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随后大量研究者和研究
机构采用类似方法定义和分析各国甚至全球的中产阶层, 从而导致用收入
指标定义中产阶层成为主流趋势。 在这类研究报告中, 中产阶层与中等收
中国特色的中等收入群体概念界定 7
中等收入群体从 1% 增长到 3% ( Pew Research Center, 2015b) 。 在定义低收入国家的中产阶层时, 研究者们常常把中等收入群体收入
标准的下限调低。 2007 年阿伯赫基特·柏纳尔吉和艾斯瑟·杜夫洛在分析 13 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中产阶层时, 确定的标准是日人均支出 2 ~ 10 美元 ( Banerjee and Duflo, 2007) 。 2011 年在 OECD 有关非洲中产阶层 发展状况的研究报告中, 穆斯里·努彼、 查尔斯·雷耶卡·鲁夫帕和史蒂 夫·卡伊兹 - 穆戈尔瓦确定日人均消费 2 ~ 20 美元为非洲中产阶层。 其中 2 ~ 4 美元为 “收入易波动群体”, 这些人刚脱离贫困迈入中等收入群体, 但其收入状况还不稳定, 随时有可能返贫; 4 ~ 10 美元为中低收入群体, 这些人的收入可以满足其基本需求而且能有余款储蓄和消费使用 非基本必需
中国特色的中等收入群体概念界定
———绝对标准模式与相对标准模式之比较
李春玲
用 使 载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书中馆下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新局面》 最早提出 “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 之广后州 , 中共中央、 国务

院文件一再强调, “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是全面建所有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
界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 收入和物价情况, 所提出的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标
准适用于所有国家, 通常是以国际美为单位并以购买力平价转换为各国
货币标准。 国别标准则是根据某个国家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确定中等收入群
体的收入标准, 只适用于这一个国家。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推进和全球
市场的形成, 全球中产阶层概念得到普遍认同, 近年来许多国际组织和智
中等收入群体最初是固定比例的收入分组概念, 源于一些国家统计部 门统计家庭和个人收入数据时进行的五等分组: 按收入水平使高用 低分出五个

等级的组别: 低收入组 ( 收入最低的 20% 的家庭或个书人馆下) 、 中低收入组

( 收入次低的 20% 的家庭或个人) 、 中 间 收 入 组 ( 收广州入 处 于 中 间 位 置 的
上述测定标准后来被广泛采用, 世界银行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和智库的 多份研究报告也采用此种方法, 只是有些学者把上限标准 50 美元提升为 80 或 100 美元。 霍米·卡哈罗斯在 2010 年 OECD 研究报告中提出日均收 入在 10 ~ 100 美元为中产阶层。 他之所以确定这一收入范围的人是中产阶 层, 是因为达到这一收入水平的人消费弹性最大, 即可以维持中产阶层的 消费和生活方式。 按这一标准, 他估计 2009 全球中产阶层的总数为 18 亿 人, 其中欧洲有 6������ 64 亿人, 亚洲有 5������ 25 亿人, 北美有 3������ 38 亿人 ( Kha⁃ ras, 2010) 。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 2015 年的研究报告定义全球中产阶层是日 人均收入在 10 ~ 20 美元之间, 其中日人均收入在 2 美元以下是贫困群体, 2 ~ 10 美 元 是 低 收 入 群 体, 10 ~ 20 美 元 是 中 等 收 入 群 体 ( 中 产 阶 层) , 20 ~ 50 美元是中高收入群体, 50 美元以上是高收入群体 ( Pew Research Center, 2015a) 。 按此 标 准, 2011 年 全 球 人 口 的 13% 是 中 等 收 入 群 体, 15% 是贫困群体, 56% 是低收入群体, 9% 是中高收入群体, 7% 是高收入 群体。 皮尤研究报告还按此标准估计了中国和印度中等收入群体的增长速 度, 2001 ~ 2011 年, 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从 3% 增长到 18% ; 印度的

品; 10 ~ 20 美元是中高收入群体 ( Ncube, Lufumpa, an书d馆下Kayizzi⁃Mugerwa,




一般来说, 中等收入群体是用收入指文标献定义的中产阶层, 但确定中等

收入群体的收入标准却是多种多样。 目会前科 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中等收入群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