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逻辑学课件第六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孜很窘,一时说不出话来,阿凡提告辞了。 咯孜追上去,拍拍阿凡提的肩膀说:“有 时女人的话是要听的。”
• (2)有个医生生病快要死时,在床上喊着 说:“如果有好郎中,能把我的病治好了, 我有长生不老药酬谢他,叫他吃了,好活几 百岁。”
• (4)偷换论题
• 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用某一论题来暗中代替 所要讨论的论题而犯的逻辑错误。如:
• 1、有一贪污了八万元的案件。在审判是,审判员 问被告贪污的主观原因是什么?被告回答:“我 父亲长期生病,全家收入不满百元,经济困难铤 而走险,另外,领导上的官僚主义,财务制度不 健全,才得以涂改帐目,伪造发票。”
第六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 律
• 一.教学重点: • 逻辑规律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 二. 教学难点: • 逻辑规律的运用 • 三.教学基本内容
•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 规律,它们普遍地适应于概念、判断、推理。 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
• 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 遵守这些逻辑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首 尾一贯,保持同一和确定。从而做到概念明 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和论证有说服 力。违反这些规律的要求,我们的思维和论 证就会含混不清,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和无 论证性,从而也就不能达到正确地表达思想, 交流思想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
• 乙:“我在自己家的小厨房里。”
• 甲:“哎哟!你在会上说过,参加义务劳 动很有意义。”
• 乙:“是呀!我也同样参加义务劳动,我 已经替妻子做好几样菜了。”
• 6.糊涂县官整天醉酒糊涂。这天午后,他喝 完了一壶酒,正要叫衙役再给他打一些酒 来的时候,忽然外面有人喊冤。他非常恼 火,升堂后,喝令衙役拿板子打喊冤的人。
论充足理由律是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
规律
它 没 有 要 求 思 维 的 具体 内容
”
。
一
不 是 思 维 内容 时规 律
、
这 与形 式逻辑的 对 象
:
,
是一 致 的
①
,
我 们 赞 同后 者
比 较 一 致 的提 法 是
但 有 必 要 作 进一 步 的 阐 述 ( 包 括 争论 双 方 )
。
。
诚然
,
对 于 普 通 逻 辑 的研 究 对 象
体 内 容 彻 底撇 开
“ ”
即
“
并非 虚 构
,
;
,
另一 方 面 它 又 向 辩 证 逻 辑不 同
,
也 没 有把 思 维 的 形
,
式 结 构 与 思 维 的具 体 内 容完 全 融 合 内容
是 注 重 一 般 的 思 维 形 式 所具 有 的 共 同 东 西
是将
”
放 在现 有基 础 上
.
而 不 是 从将 来 运 动 方 面 来 理 解
,
对于 我 们 进 一 步 科 学 地 确 立 普 通 逻 辑 的 理 论体 系 具 有极 为 重 要 的 意义 本 文拟就 此 谈 一 点粗浅看 法 请 同 志 们批评 指 正
。
持 否 定意见 的同志论 据之一 是 :
“
充 足 理 由律 和 形 式 逻 辑 的 对 象 不 吻 合
, , “ ”
一
。
汕 头大 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
9 8 7
年 第二期 )
72 5
论 充足 理 由律 是 普 通 逻 辑 的基本 规律
陈全林 陈冬村
充 足 理 由律 是 不 是 普通 逻 辑 亦 称 形式 逻 辑 ) 的 基 本 规 律 长 期 以 来 始终 是 我 国 逻 辑 学界 争 论 的 问题 科书上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语言应用中所说的“逻辑”,主要指普通逻辑,又称形式逻辑。
其基本规律亦即思维的基本规律,是人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等思维形式的规律。
在思维过程中,只有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性,论证有力,从而正确反映客观现实。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人类正确进行逻辑思维的根本准则和基本依据。
普通逻辑的四条基本规律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它们是客观事物某些最普遍性质在思维中的反映,是正确思维必须满足的,是逻辑对正确思维的基本要求。
当然也是数学推理和数学证明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1、同一律——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同一个概念或同一个思维对象必须保持其同一性。
也就是说,同一个概念不能忽而指这样,忽而指那样。
违反了同一律,推理、论证过程中就要犯混淆概念、偷换概念、偷换论题等逻辑错误。
同一律可用公式表示为:A是A。
同一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这是正确思维要求满足的必要条件,一切正确思维都必须遵守同一律。
如果思维不遵守同一律,那么就没有确定的内容,也就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例如,在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应确定角的概念为大于0°小于180°的角,而且在证明过程中保持不变。
如果把角的概念扩展到任意角的概念,那么定理就不一定成立,就会形成混乱。
有则外国笑话:有个人在饭店吃饭,看到菜盘子里有一只苍蝇。
便叫来侍者问道:“怎么菜盘子里有只苍蝇?”侍者回答说:“你花5块钱还想吃什么?”这个使者的回答就是诡辩了。
同一律是保证思想确定性的一条规律。
只有遵守同一律,才不致产生“混淆概念”和“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才能使思维活动正常下去。
只有遵守同一律,一篇文章,一个讲话才能主题明确,思路连贯,有条理,首尾照应,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只有遵守同一律,才会有中心,辩论才能不离题目。
总之,遵守同一律,是正确思维和表达思想的必要条件。
2、矛盾律——亦称“不矛盾律”,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对立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如“二氧化碳是气体”和“二氧化碳是固体”)。
法逻-普通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矛盾律在命题方面的第一条要求: 1.不能同时肯定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两个命 题。 我们曾经介绍过什么是矛盾关系命题、反对关系命 题。矛盾关系命题是指不能同真、不能同假、一真 一假的两个命题,反对关系命题是指不能同真、可 以同假的两个命题。 例1:“我们老家有一个山洞非常恐怖,从来没有 人进去过,进去的人从来没有出来过。” 例2:我校所有大学生都勤奋”和“我校所有大学生 都不勤奋”就是反对关系命题。
“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所以,张三 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孔乙己》是鲁 迅的著作,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够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的确不好,应当克服。但是又难于克服,如背警 句、背外语生词、演员背台词等等,怎么能全都不用呢?(混淆概念)
四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 由律
逻辑思维的规律是人们思维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概念、 命题、推理等思维形式的规律。普通逻辑所研究
的基本规律(简称逻辑规律)有:同一律、矛盾
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逻辑基本规律是人类正确思维和有效交流的
起码要求。
逻辑基本规律是正确思维所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思 维准则。 人们在交流思想过程中,必须满足两个起 码的要求:一是要有确定性,具体表现为思想的 同一性、一贯性和明确性。二是要有论证性,即 每一个确定的思想或论断何以为真或何以为假。 同一律是思维具有同一性的规律,不矛盾律是思 维具有一贯性的规律,排中律是思维具有明确性 的规律,充足理由律是思维具有论证性的规律。
有两个猎人老伊和老鲍一起到山里去打猎。在树 林里.他们看见一棵大松树上有一只可爱的小松 鼠。奇怪的是,这只小松鼠一点也不怕人,张大 着双眼紧盯着老伊和老鲍。他们向左走了几步, 松鼠也同样向左移动了几步。他们向右走了几步 ,松鼠也向右移了几步。老伊和老鲍干脆围绕着 这棵大松树走了一圈,没想到的是,这只松鼠也 在树上绕了一圈,它的脸一直对着两个猎人,并 且双眼紧紧盯着他们。
逻辑学四大原理

逻辑学四大原理
逻辑学有四大基本原理,分别是:
1. 非矛盾律:一个陈述和它的否定陈述不能同时为真。
例如,如果说"今天是星期一"为真,那么"今天不是星期一"必定为假。
2. 排中律:对于任意的陈述,其本体和其否定二者必定有一个为真,而且只有一个为真。
例如,对于陈述"这杯水是冷的",
要么这杯水是冷的为真,要么这杯水不是冷的为真,二者必定有一个为真。
3. 含中律:对于一个复合陈述,如果它的某个组成部分为真,那么它本身就为真。
例如,如果有一个复合陈述"如果今天下雨,那么我就带伞",那么只要今天下雨,那么整个陈述就为真。
4. 归谬律:如果从假陈述出发,可以得出任何陈述,那么这个陈述是无效的。
例如,如果说"如果猫是哺乳动物,那么大象
可以飞",显然这是个错误的陈述,因为从假的前提无法得出
正确的结论。
这四大原理是逻辑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原理,它们为我们分析和推理事物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作者:————————————————————————————————日期: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它们普遍地适用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相对于各种逻辑形式特有的规律(规则),它们是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
我们在思维中经常运用的各种逻辑形式,都有她各自的特点和各自特殊的规则,例如,概念的定义和划分,判断的换质、换位,以及各种推理和论证,都在遵守自己的一些特殊的规则。
但是我们在思维过程中除了要遵守这些特殊的规则外,还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广泛适用的逻辑规律。
这些基本规律分别贯串于所有逻辑形式之中,是思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运用各种逻辑形式的总原则。
各种逻辑形式的具体规则是由基本规律产生出来的,是基本规律在各种逻辑形式中的具体体现。
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即同一律、矛盾律(有的书叫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遵守这些逻辑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首尾一贯,保持同一和确定,从而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和论证有说服力。
违反这些规律的要求,我们的思维的论证就会含混不清,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和无论证性,从而也就不能达到正确地表达思想,交流思想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目的。
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规律,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
事物本身并不存在是否遵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问题。
但它们又不是和客观现实亳无关系的纯粹的思维规律。
这些逻辑规律虽然只在思维论证中起作用,但却都是客观事物的一定的规律、方面和关系的反映。
人们能发现、认识它们,并在思维实际中加以运用,但不能改变或废除它们。
一旦人们违反了这些规律的要求,思维就会发生混乱。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相对固定性的反映,而充足理由律则是事物的因果必然联系的反映。
因此,它们带有强制性和规范性。
一、同一律1、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具有同一性。
试论普通逻辑的基本原理

试论普通逻辑的基本原理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它们普遍适用于概念、判断和推理。
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这四条规律带有强制性和规范性。
遵守这些逻辑规律,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首尾一贯,保持同一和确定。
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同一律的几点要求。
1、我们所使用的概念要有确定的内容,也就是要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
为了避免在思维和论证中发生混乱,我们必须预先确定我们所运用的概念。
保持了概念的确定性,那么就有确定的外延和内涵。
例如,商品的含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这个含义是明确的,不能随意变换。
2、我们所做的判断,也必须有确定的、同一的含义,以保持思维论证的同一性。
"狗是动物"这一判断是真的,"狗是植物"这一判断是假的,我们必须明确这些判断是个什么判断,是真的还是假的,始终围绕中心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议论。
如果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就会出现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转移论题和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是无意识地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做同一个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
例如,群众是英雄,王小二是群众,所以王小二是英雄。
"群众"这个词用了两次,但是含义不同,第一个"群众"是指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而第二个"群众"是特指。
把两个不同的概念当做一个概念来使用,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2、偷换概念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做同一概念加以使用的逻辑错误。
王小二喜欢打麻将,隔壁李小燕上门劝说:"你们打麻将打搅别人休息"。
王小二说:"你说我们打搅的是别人,又没有打搅你"。
这里就偷换了"别人"的概念。
3、转移话题是指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使议论离开了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欢迎阅读第八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逻辑思维规律作为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它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概念、判断、推理等各种逻辑形式的特有规律,二是普遍适用于各种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
就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而言,主要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或称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①。
一、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作用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人类正确进行逻辑思维的根本准则和基本依据。
正确的逻辑思维必须具另外,就表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
也可以表述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如果它反映了某个客观对象,那么它就反映了这个客观对象。
同一律的逻辑表达式:A 是A ,或者A →A 。
表达式中,“A ”表示任何一个思想(概念或判断)。
“A 是A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A 反映什么,那么它就反映什么。
“A →A ”表示如果A 是真的,那么它就是真的;如果A 是假的,那么它就是假的。
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或判断所反映或所断定的内容始终如一,其性质始终不变。
①关于充足理由律是否属于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逻辑界历来有争议。
本章对充足理由律也作一介绍,供学习时参考。
②“概念和判断”是与“词项和命题”对应的,考虑到日常思维中对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逻辑错误进行命名的语言习惯,我们在本章中使用“概念和判断”这一称谓。
同一律要求人们的思维过程要具有同一性、确定性。
就概念而言,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相同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质量”这一概念,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要有确定的含义。
如果在一段议论中的各处它都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那么,这段议论就遵守了同一律。
反之,它如果时而表示这个意义,时而又表示为“由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决定的量度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那么,“质量”这个概念就失去了同一性,从而违反了同一律。
就判断而言,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某一判断的内涵(内容)和外延(真值)保持不变,具有确定的思想和逻辑值。
简述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简述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逻辑的基本规律有三个:(一)同一律: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的主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二)矛盾律:矛盾律实际上是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
(三)排中律: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之一是真的,不能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
它们是各种思维形式的特殊规律或规则的依据。
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的。
亚里士多德虽未曾明确提出同一律,但在他的某些言论中已有关于同一律的思想。
传统逻辑学家指出,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这些思维的基本规律从相同方面彰显了恰当思维的主要特征──确定性。
思维的确定性是客观事物相对确定性的反映,也是传统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
唯心主义者否认这些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他们或者认为这些规律是思维本身所固有的先验范畴,或者认为思维规律是人们根据约定建立起来的规则。
传统逻辑基本规律对人们的思维具备规范促进作用,不严格遵守这些规律的建议,思维就可以发生纷乱和错误。
普通逻辑学16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41页文档

END
普通逻辑学16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第七章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墨经》中讲必须保持概念同一的例子。
1、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
2、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
一个判断保持同一,是指一个判断的组成成分 要保持同一。
所有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所有违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所有犯罪行为都不是违法行为。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
同一律要求人们自觉地保持同一思维过程中 概念、判断的确定性,或者说,同一律要求人们的 思维具有确定性。 应当注意的是,同一律所说的概念、判断保持 同一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这个条 件就是同一思维过程。 同一时间 同一思维过程 同一方面 同一对象
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
吃饭决定思想体系。
填胃理论
请诸位先生告诉我们吧,究竟何时、何地、在 哪个行星上有哪个马克思说过“吃饭决定思想体系” 呢?诚然,马克思说过,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 的意识,决定人们的思想,可是谁向你们说过吃饭 和经济地位是同一种东西呢?难道你们不知道,象 吃饭这样的生理现象和人们的经济地位这种社会现 象是根本不同的吗? 同一律的作用在于保证人们思维的确定性。
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 ),美国第 16 任总统。 • 林肯经常开玩笑。早在读书时,有一次考 试,老师问他:“你愿意答一道难题,还 是两道容易的题目?”林肯很有把握地答: “答一道难题吧。”“那你回答,鸡蛋是 怎么来的?”“鸡生的。” • 老师又问:“那鸡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 “老师,这已经是第二道题了。”林肯微 笑着说。
鲁迅先生的《门外杂谈》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情: 甲乙两人,一强一弱,扮着戏玩。先是甲扮武松,乙 扮老虎,结果乙被甲打得要命,乙埋怨甲,甲则道: “你是老虎,不打,不是给你咬死了?”乙只得要求互 换角色,结果又被甲咬的得要命,乙说怨话,甲又道: “你是武松,不咬,不是给你打死了?” 这里,甲就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戏台上的 武松当作真武松来咬,把戏台上的老虎当作真老虎 来打,犯了“偷换概念”的 逻辑错误。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2、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 时肯定相互对立的思想。是非不可两可,就是这 个意思。 在概念方面,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不能用相互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概念指称同一对象。 比如:有小孩讲:街上来了一群女解放军叔叔。 这是不合逻辑的。 在判断方面,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 能既断定对象是什么(或具有某种属性),又断 定它不是什么(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有一个旅行者经过长途跋涉,又渴又饥,步履艰难地走进了一家 酒店。“老板,请问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五先令一份,先 生!”“请给我拿两份。”老板给了旅行者两份夹肉面包,旅行 者又问:“请问,黑啤酒多少钱一瓶?”“十先令一瓶,先 生!”“现在我感到渴比饿还厉害,我想用两份夹肉面包换一瓶 黑啤酒,可以吗?老板!”“当然可以。”老板爽快地说。老板 收起了面包,拿来一瓶黑啤酒,旅行者“咕嘟咕嘟”一饮而尽, 嘴巴一擦,然后背起背包就要登程。老板急忙叫住他,客气地说: “先生……”旅行者打断了老板的话,不耐烦地说:“难道非要我 在这里住下?”“不,先生,您还没有付啤酒钱呢?”“我不是 用夹肉面包换的啤酒吗?”“可是面包钱您也未付啊,先 生!”“我没有吃你的面包.为什么要我付面包钱啊?”“是啊, 他没有吃我的面包。”老板想,一时竟找不出对方的差错,听任 旅行者扬长而去。 在这段故事中,旅行者用了偷换概念的手法进行诡辩,使对 方听起来似乎有理。所谓偷换概念,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 两个不同的概念等同起来,将一个概念变换为另一个概念。旅行 者在对话过程中,是把“没有付钱的夹肉面包”偷换为“已付钱 的夹肉面包”。当老板指出旅行者面包钱也未付时,旅行者又把 话题由“未付钱”转移到“没吃”,而由“没吃”又推出“不付 面包钱”。这一系列貌似有理的诡辩,都是违反同一律的 .
逻辑学课件上课_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2.老师在讲课,一个学生戴着收音机的 耳塞在听收音机,老师说:“好好听!”
看了戴耳塞的学生一眼,戴耳塞的学生 答道:“我一直在听”。
• 衙役问他:“打多少?” • 他醉醺醺地伸出三个指头,说:“再打三斤。”
• 5.父亲拿起儿子的成绩单,当看到“操行 评语”栏时,顿时勃然大怒,顺手给了 儿子一巴掌,并且大声责问:“老实说, 你在学校和谁打过?”
• 儿子说:“没……..没有呀。”
• “嘴巴还硬!这上面明明些着:和同学 打成一片!”
• 转移论题(离题、走题、跑题)
• 无意违反同一律要求,使议论离开了论题所犯 的逻辑错误。如,有的人写文章,把握不住中 心,东拉西扯,漫无边际,把本来的议题抛到 一边,而谈论那些与原论题无关的问题。如:
• 1.青年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因为青年人是祖 国的未来,也就是说什么样的青年最理想?体 格健全,思想进步,才是最理想的青年。
• 4.“抗拒从严政策与我国刑法中的被告人 有为自己犯罪事实辩护的权利的规定也 是直接相违背的。”
• 5、一小孩问他父亲说:“爸爸,你们机 关里有枪吗?”他父亲反问道:“机关 里要枪干什么?”小孩说;“不是有一 种枪叫机关枪吗?”
• 偷换概念
• 故意违反同一律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 念加以使用的逻辑错误。如:
• 偷换论题
• 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用某一论题来暗中代 替所要讨论的论题而犯的逻辑错误。如:
• 1、有一贪污了八万元的案件。在审判是,审 判员问被告贪污的主观原因是什么?被告回答: “我父亲长期生病,全家收入不满百元,经济 困难廷而走险,另外,领导上的官僚主义,财 务制度不健全,才得以涂改帐目,伪造发票。”
第五章 逻辑学基本规律

B:这件好事是D做的
C:这件好事是B做的
D:这件好事不是我做的。
2、一天,小方小林做完数学题后发现答案不一样。小 方说:“如果我的不对,那你的就对了”。小林说: “我看你的不对,我的也不对。”旁边的小刚看了看 他俩的答案说:“小林的答案错了。”这是数学老师 刚好走过来,听了他们的谈话,并看了他们的运算结 果后说:“刚才你们三个人所说的话中只有一句是真 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二、违反基本要求的逻辑错误
(一)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
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没有保持一致。一是前后不 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某个词语,无意或有意地 混淆了同一词语表达的不同概念;二是无意或 有意把前后两个内涵和外延不同的概念混为同 一概念。
例如: 1、金属是化学元素,钢是金属,所以,钢是 化学元素。 2、在某商店里,一顾客问“同志,这里有好 茶吗?”售货员说:“我们卖的都是好茶,从 来不卖坏茶。”
A 代表任一思想,可以是概念,也可以是判断。
同一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 思想要有确定的内容,不能亦此亦彼,必须保 持自身的同一性和确定性。
1、对所使用的概念和命题有清晰的理解或解释,必要 时加以定义; 2、交流双方对同一概念和命题有共同的理解或解释; 3、概念或命题的含义不能飘忽不定或不加说明而改变; 4、对话的主题或话题不能随意变换。
“转移论题” 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通常 表现为:与人交谈时,答非所问;写文章时,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说话或做报告时没有中 心,口如悬河、漫无边际等。
无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致的逻辑错误属于 “混淆”;出于某种目的破坏概念或判断的同 一造成的逻辑错误,则是“偷换”,属于诡辩。
文学第三讲 逻辑基本规律

4、他是一个有成就的历史学家,又是 著名的文学家。
5、我基本上完全同意他的意见。
6、老张和老王下完了一盘棋,有人问 老张:“你赢了吗?”老张答:“没有 赢。”又问:“那么你输了?”老张答: “也没有输。”
7、甲乙两人都在学逻辑,期末两人在 一起交流学习情况。
甲问:“你已经把逻辑书通读了一遍, 是吗?”
1、规范人们的思维活动,识别诡辩。
凡人没有失去的东西即是他所有的东西, 人没有失去他的角, 所以,人有角。
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往往以故意 违反同一律要求来达到一定的目的。
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 故事:安东尼奥向夏洛克借一笔钱。
如果到期不能还债,就要在欠债人“靠 近心口处割一磅肉”。
鲍西娅提出:割肉时不许流一滴血,否 则将违约,财产充公;而且一刀要不多不 少的割下一磅肉,否则,根据法律要犯伤 害人命罪,要抵命的。
(二)排中律的逻辑要求以及违反排中 律的逻辑错误
1、它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 对同一对象的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 同时加以否定,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 不应含糊其词,骑墙其中。
2、违反这一规律的要求,就会犯“模 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现实生活中,有人患得患失,不敢坚持 真理,在原则问题上徘徊观望,说话吞吞 吐吐。如:有人用官僚主义的态度处理问 题,当事情到了必须作出决定时,他还是 不摇头,不点头,只讲几句“这个嘛,还 得考虑考虑。”,“请示请示再看”, “研究一下”等不置可否的话。
所谓“复杂问语”就是指隐含着某种为 对方所不具有或不能接受的预设的问语。 对这种问语不能简单地作出“是”或“否” 的回答,否则将意味着承认其中所隐含的 预设是事实,从而导致错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合众社社 长霍培利曾经问斯大林:
谈谈你对逻辑三个基本规律的认识

逻辑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思维和推理的规律。
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指三大基本原则,即恒真律、排中律和矛盾律。
这三个基本规律是逻辑推理的基础,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逻辑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展开讨论。
一、恒真律恒真律是指一个命题总是真的,无论什么情况下都是真的。
在逻辑推理中,恒真律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它保证了推理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果一个命题符合恒真律,那么我们在推理过程中就可以始终依赖它,不会出现矛盾和混乱。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恒真律:命题“地球是圆的”是一个符合恒真律的命题,因为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地球都是圆的这个命题都是真实的。
在逻辑推理中,我们可以毫无疑虑地使用这个命题来推断其他命题或者论证一个结论。
二、排中律排中律是指对于任何命题,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不存在第三种可能性。
排中律反映了命题的排他性,排除了中间状态的存在。
这个原则在逻辑思维中体现了“非此即彼”的逻辑关系,是推理的基本前提之一。
举个例子来说明排中律:命题“明天会下雨”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没有其他可能性。
不可能出现明天部分下雨或者不下雨的情况,因此命题的真假只有两种可能性,符合排中律的原则。
三、矛盾律矛盾律是指一个命题和它的否定命题不能同时为真。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命题是真的,那么它的否定命题就一定是假的,反之亦然。
矛盾律保证了命题的互斥性,是推理过程中的重要规则。
命题“今天是周一”和“今天不是周一”就是互相对立的命题,它们不能同时为真。
这符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也是推理过程中常常使用的原则。
总结来说,恒真律、排中律和矛盾律是逻辑思维中三大基本规律,它们构成了推理的基本框架,保证了推理过程的严密性和有效性。
对于理解逻辑思维和进行正确推理来说,这三大基本规律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充分理解和应用这些规律,才能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对逻辑思维有兴趣的人们应该深入学习和掌握这些基本规律,从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运用自如。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一、逻辑的定义和作用逻辑是研究思维和推理的科学,它旨在帮助人们正确地思考和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逻辑是一种基础性学科,它不仅可以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也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通过运用逻辑思维,人们可以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避免被错误的观点误导。
二、命题和推理1. 命题命题是陈述性语句,它可以判断真假。
命题有两种基本形式: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简单命题只包含一个陈述性语句,如“今天天晴”。
而复合命题则由多个简单命题组成,如“今天既不下雨也不刮风”。
2. 推理推理是从一个或多个前提出发得出结论的过程。
推理有两种基本形式: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即从普遍性原则得出特殊情况的结论;而归纳推理则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即从具体情况得出普遍性原则的结论。
三、命题的关系1. 否定关系否定关系是指两个命题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否定。
如“今天天晴”和“今天不下雨”就是一对否定关系。
2. 对立关系对立关系是指两个命题在某些方面相反或矛盾。
如“男人都喜欢足球”和“女人不喜欢足球”就是一对对立关系。
3. 矛盾关系矛盾关系是指两个命题在所有方面都相反或矛盾。
如“今天下雨”和“今天不下雨”就是一对矛盾关系。
4. 互为逆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是指两个命题互为对方的逆否命题。
如“如果A,则B”和“如果非B,则非A”就是一对互为逆否命题。
四、推理规则1. 常识推理常识推理是基于人们日常经验和常识得出结论的推理方式,它通常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太阳每天都会升起,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明天太阳也会升起。
2. 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从具体事实中得出普遍性结论的推理方式。
例如,如果我们观察到每只鸟都有翅膀,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所有鸟都有翅膀。
3.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原则中得出特殊情况的结论的推理方式。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所有人类都会死亡”,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某个具体人类也会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它们普遍地适用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相对于各种逻辑形式特有的规律(规则),它们是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
我们在思维中经常运用的各种逻辑形式,都有她各自的特点和各自特殊的规则,例如,概念的定义和划分,判断的换质、换位,以及各种推理和论证,都在遵守自己的一些特殊的规则。
但是我们在思维过程中除了要遵守这些特殊的规则外,还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广泛适用的逻辑规律。
这些基本规律分别贯串于所有逻辑形式之中,是思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运用各种逻辑形式的总原则。
各种逻辑形式的具体规则是由基本规律产生出来的,是基本规律在各种逻辑形式中的具体体现。
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即同一律、矛盾律(有的书叫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遵守这些逻辑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首尾一贯,保持同一和确定,从而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和论证有说服力。
违反这些规律的要求,我们的思维的论证就会含混不清,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和无论证性,从而也就不能达到正确地表达思想,交流思想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目的。
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规律,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
事物本身并不存在是否遵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问题。
但它们又不是和客观现实亳无关系的纯粹的思维规律。
这些逻辑规律虽然只在思维论证中起作用,但却都是客观事物的一定的规律、方面和关系的反映。
人们能发现、认识它们,并在思维实际中加以运用,但不能改变或废除它们。
一旦人们违反了这些规律的要求,思维就会发生混乱。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相对固定性的反映,而充足理由律则是事物的因果必然联系的反映。
因此,它们带有强制性和规范性。
一、同一律1、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具有同一性。
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或“如果A,那么A”。
也可用符号表示为:“A→A”。
同一律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不能任意变更;第二,判断也必须保持同一,不能随便转移。
概念同一,包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同一。
但是,形式逻辑把研究重点放在概念的外延的同一性上。
2、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2)、偷换概念,(3)、转移论题,(4)、偷换论题。
(1)混淆概念:是无意识的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
这种逻辑错误多半是由于思想模糊,认识不清,或由于缺乏逻辑素养,不善于准确地使用概念来表达思想所造成的。
(2)偷换概念: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加以使用的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是论敌经常使用的诡辩手法之一,其目的是为了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使人上当受骗。
例子:A说:"我要去看花灯"。
B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去看?”(3)转移论题:是指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使议论离开了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
例子:-顾客:请问,我的排骨面怎么还没来,我等了已有半小时了。
-营业员:你为什么非要吃排骨面,你不能吃竦酱面吗?(4)偷换论题:是故意违反同一律要求用某一些论题来暗中代替所要讨论的论题而犯的逻辑错误。
违反同一律的例子:劳动创造财富,作家在辛勤劳动,所以,作家也在创造物质财富。
3、同一律的作用,主要是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1) 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
通过对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构成人们的知识、知识体系,进而建立科学理论。
(2) 它有助于人们正确地交流思想。
在交际或交流思想过程中,必须准确地表达思想。
思想模糊,概念混乱,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思想交流。
(3) 它在反驳谬误和揭露诡辩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掌握同一律,运用同一律,就可以从思想的确定性方面反驳谬误、揭穿诡辩。
4、正确理解同一律正确使用同一律,首先要清楚它与形而上学相区别;其次,同一律要求思想保持确定性,但它并不否认思想的发展变化。
二、矛盾律1、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都真,必有一假。
矛盾律的公式是:“A不是非A”。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就同一对象、同一时间、同一关系而言),不能用同时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概念指称同一个对象;同时,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
否则,就会出现逻辑矛盾。
2、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产生的错误:自相矛盾。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所作的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或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因此不能同时都加以肯定。
如果同时肯定它们都是真的,那就要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违反矛盾律的例子:(1)你对教学制度提出的意见是正确的,我完全同意,不过,你的意见中有些观念我是不认同的。
(2)这张纸是黑色的,也是白色的。
3、矛盾律的作用:保证思维具有无矛盾性(首尾一贯性)。
无矛盾性是正确思维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不论何时何地,对待任何问题,如果思维中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出现逻辑矛盾,那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现实。
4、正确理解矛盾律(1)矛盾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它只排除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的逻辑矛盾。
把矛盾律解释为排斥一切矛盾,那是对矛盾律的误解或歪曲。
(2)矛盾律也不否认作为客观事物的反映的思想认识上的矛盾。
矛盾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起作用的,它的运用是有条件的。
它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判断。
三、排中律1、排中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
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 。
排中律要求:就反映某对象的概念来说,或者是“A”,或者是“非A”,二者必居某一;同时,对反映同一事物情况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即一切不能同假的判断)不能都加否定。
否则,就会违反排中律。
2、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模棱两不可”。
违反排中律的通常表现是:在鲜明的是非面前含糊其词,顾左右而方他,或寻求第三种答案,采取似是而非的态度。
违反排中律的例子:青年人有个人志向不好,没有个人志向也不好。
3、排中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的明确性。
思想具有明确性,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才便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把握。
排中律是揭露“骑墙居中”、“模糊两可”逻辑错误的有力武器。
对于在日常生活中玩弄含糊其辞,用“模糊两可”来回避明确回答问题的手法,都应当旗帜鲜明地进行驳斥,运用排中律揭露其逻辑错误所在。
在论证中,排中律是间接论证的逻辑依据。
4、正确理解排中律(1)排中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本身有可能存在两种以上的情况或某种中间状态。
例如,在上和下,左和右之间客观存在着不上不下、不左不右的中间状况或某种过渡形态。
(2)排中律也并不排除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由于对事物尚未作出明确断定而采取的“二不择一”的态度。
(3)不要把所谓的“复杂问语”看成是互相矛盾的判断,不应简单地对它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5、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第一,适用范围不同。
矛盾律既适用于互相矛盾的思想,又适用于互相反对的思想。
排中律只适用于互相矛盾的思想,不适用于互相反对的思想。
例如,“这里所有的人都是老师”和“这里所有的人都不是老师”只适用于矛盾律。
第二,要求不同。
矛盾律要求对互相反对和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加以肯定。
第三,逻辑错误不同。
违反矛盾要求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违反排中律要求所犯的错误是“模棱两可”。
四、充足理由律1、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是:在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正确的真实的思想总有它的充足理由。
充足理由律的公式是: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
充足理由律对思维和论证的逻辑要求是:第一,理由必须真实;第二,理由必须充足,即理由与推断之间有逻辑的必然联系。
2、违反充足理由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根据充足理由律的要求,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也有两处:“虚假理由”和“推不出”。
(1)、虚假理由(2)、推不出违反充足理由律的例子:我爸爸读书时成绩也不好,基因条件太差,所以我成绩差,不能怪我。
3、充足理由律的作用:用来保证思维的论证性。
充足理由律主要是有关论证的逻辑规律,但由于论证是复杂的思维过程,包括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如果违反充足理由律,也会影响到判断和推理的正确运用。
因此,它同所有的逻辑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都有关系,即使不是直接有关,也是直接有关。
因而,可以说,充足理由律具有普遍意义,对于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起作用。
4、充足理由律与前三条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关系充足理由律和前三条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有密切联系的。
前三条规律是它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如果思想不确定,自相矛盾在,模棱两可,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论证性。
如果概念和判断本身的确定性尚成问题,那就无法讲清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否合乎逻辑。
充足理由律是由前三条规律的必要补充。
在前三条规律的基础上,保持了概念和判断的确定性之后,还要求更进不步,指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具有必然性,具有论证性。
总结:这四条规律中的前三条规律实质上是从不同角度要求正确思维必须保持确定性,避免相互混淆、自相矛盾和模棱两可。
充足理由律则要求思维诊断必须具有论证性。
在思维和认识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这些逻辑规律的要求,以保持思维诊断的确定性、明析性、无矛盾性和论证性,同时要善于运用这些逻辑规律去揭露各种逻辑谬误和诡辩。
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这些逻辑规律时,为了便于分析,常常是分别加以考察,但在实际中总是综合地加以运用。
一方面,我们的思维诊断必须同时遵守这些逻辑规律的要求,一条都不能违反,否则,思维就会是不正确的。
另一方面,有些逻辑错误常常是同时违反数条逻辑规律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在相互联系中来把握这些逻辑规律的实质和内容。
论生活中的逻辑错误逻辑有其自身的规律,不管使用什么概念和命题,进行何种推理和论证,都必须遵守最基本的逻辑规律.否则,人们的思维就会出现错误。
逻辑错误,一般指思维过程中违反形式逻辑规律的要求和逻辑规则而产生的错误。
常见的逻辑错误有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模棱两可、推不出、以偏概全、因果倒置等。
一、偷换概念、偷换论题1、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思想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可用公式表示:A是A,A表示一个概念或命题。
一个概念反映什么对象就反映什么对象,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它不能既反映这类对象,又反映彼类对象。
在概念上有意识地违背同一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逻辑上称之为“偷换概念”.其特点是有意不明确某个概念的含义,进而在这个概念中塞进新的含义。
例子1:鲁迅的着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阿Q正传》是鲁迅的着作,因此,《阿Q正传》不是一天能读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