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楚辞 课件

合集下载

《专题五:屈原与楚辞》

《专题五: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第一节关于楚辞“楚辞”是指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创作的诗歌样式,它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特色,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部新体诗。

“楚辞”一名最初见于西汉武帝时。

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代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

“辞”即文词之意,故也有写作“楚词”。

从此,“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

“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为“赋”一、《诗经》与《楚辞》有何不同楚辞既为《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它与《诗经》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1.从创作方法上看:《诗经》主要反映了中原地区的风土民情和社会生活,开创了诗歌史上以写实为主的创作传统,是我国早期文化的代表;《楚辞》则富有鲜明的南方地方色彩,在风俗习惯、自然景色以及地理名物等方面的描写,无不带有楚地的特征,成为南方文化的代表。

由于楚辞作者想像丰富,长于抒情,从而开创了诗歌史上的浪漫主义传统。

2.从表现手法上说:《诗经》多用比兴手法以增强诗歌的形象性;《楚辞》除了继承《诗经》的比兴手法之外,还进一部把比兴发展为象征手法,使诗歌蕴含更为丰富。

3.从句式和篇章结构上看:句式方面---楚辞扩展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形成以四六言句式为主、参差自由的新句式,大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特别是大都以“兮”字或“些”字作为语气词,成为楚辞体的重要标志。

篇章方面------《诗经》为了合乐的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较为短小;楚辞则除《九歌》可能合乐外,其余大都“不歌而诵”,无合乐要求,因而篇下不分章,且结构一般都比较宏大,特别是出现了像《离骚》这样的鸿篇巨制,可以充分表现作者回环曲折的感情。

4.从作品风格看:《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大多为集体创作的民歌,虽经文人加工,仍旧保留了民歌的风貌,风格朴素自然;而楚辞多为文人创作,且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像屈原这样杰出的诗人,其作品普涨夸饰,形成一种“弘博丽雅”的风格。

二、楚辞产生的社会和文化渊源1.当时语言的发展变化战国时期是古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

10第五章__屈原与楚辞

10第五章__屈原与楚辞

•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离骚》、《天问》确 系屈原所作,无可怀疑;《九章》中虽有后人拟 作之可疑者,但基本上仍可认定为屈原作品;《 九歌》则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改 造的再创作。另有《招魂》一篇,据司马迁之说 ,亦应认为屈原所作。
第三节 《离骚》
一、题解: • “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
• 3、来自楚国民间的楚声、楚歌,是“楚辞 ”的直接源头,是“楚辞”形成的基础。
•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离骚》 《九歌》(11 篇) 《天问》 《九章》(9篇) 《远游》 《卜居》 《渔父》 《招魂》 共8卷26篇
其它9卷 《九辩》 ——宋玉 《大招》——景差 《惜誓》——汉代贾谊 《招隐士》——淮南小山 《七谏》——东方朔 《哀时命》——严忌 《九怀》——王褒 《九叹》——刘向 《九思》——王逸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二、《离骚》的美学内涵:崇高、悲壮、奇丽
《离骚》的美学内涵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它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 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 悲壮的献身精神,构成了诗人崇高的美的人格、美的形象。其次,《离骚》具有 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这使诗中充满了 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其三,《离骚》具有奇丽的艺 术美。屈原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使《离骚》立意炫巧、结构宏阔、 风格奇丽,具有令人目眩神夺的艺术特色。
• 出生秭归 • 初任兰台 • 出使齐国 • 草拟宪令 • 自疏汉北 • 再度使齐 • 流放江南 • 怀石投江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第三讲、“楚辞”、屈原及其作品⼀、楚⽂化与“楚辞”1、楚国的地理及其风俗楚为南⽅⼤国,春秋之时,楚即兴盛于江汉流域,都城为“郢”(ying3今湖北江陵)。

楚占地千⾥,地⼴兵强,雄踞南⽅。

楚地⼈⾃称“蛮夷”,中原⼈也以“南蛮”、“荆蛮”相称。

楚地有江汉川泽⼭林之饶,物产富⾜。

所谓“楚、越之地,地⼴⼈稀,饭稻羹鱼,或⽕耕⽽⽽⽔耨(nou4),果隋(sui1)蠃(luo3)蛤(ge3),不待贾⽽⾜。

地埶(艺)饶⾷,⽆饥馑之患”。

(《史记·货殖列传》,“货殖”是指谋求“滋⽣资货财利”以致富。

即利⽤货物的⽣产与交换,进⾏商业活动,从中⽣财求利。

翻译:楚越地区,地⼴⼈稀,以稻⽶为饭,以鱼类为菜,⼑耕⽕种,依靠⾬⽔就能除草,⽠果、⾁类、昆⾍、贝壳,不须同外地通商,便能⾃给⾃⾜。

这⾥的⼟地上能产出丰富的⾷物,没有饥荒这样的灾祸。

)因此,较之中原,楚国的地理条件优越⽽独特。

复杂的地理条件,衍⽣出楚地繁复⽽独特的民风民俗。

楚地风俗,民神不分,迷信巫⿁,重淫祀。

(淫祀:祭祀不合时或祭祀不在国家祀典当中的神明。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记载:“昔楚国南郢之⾢,沅湘之间,其俗信⿁⽽好祠,其祠必作歌乐⿎舞以乐诸神。

”不仅在民间,在楚国的上流社会,同样也是这样,据记载:楚灵王简贤务⿁,信巫觋(xi4),礼群神,躬⾃执⽻,起舞坛前。

吴⼈来攻,国⼈告急,⽽灵王⿎舞⾃若,顾应之⽈:“寡⼈⽅乐神明,当蒙福,不敢救。

”可见,楚地民神杂糅、⼈⼈都好祭祀,⽽迷信巫⿁、求神赐福,已经成为了楚地代代相传的民俗。

楚⼈操南⾳,歌南风,其语⾔、⾳乐极富地⽅特⾊,与中原⼤为不同。

例如在《史记·项⽻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夜闻汉军四⾯皆楚歌”,于是惊叹“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之多也!”更是“楚歌”别具特⾊的最好证明。

2、“楚辞”的定义楚⽂化与中原⽂化在战争过程中不断交融,并驾齐驱。

中原⽂化以典重质是实为基本精神,楚⽂化则以绚丽浪漫为主要特征。

楚辞渔父原文(课堂PPT)

楚辞渔父原文(课堂PPT)
5
渔父与屈原的现代启示
在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中,我们发现有的因贪污受贿而落马的党员领 导干部,其实原来本质是不错的,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苦难的 童年,奋斗的青年,成功的中年,悲惨的晚年。应该说,这些党员领 导干部刚当官时,绝大多数都能安分守己,兢兢业业,但为什么到了 晚年就跳不出腐败的“怪圈”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条,是这些党员领导干部身上缺 乏屈原心中的那个“独”字,即:“独清”、“独醒”的独具匠心。 两千多年前,屈原面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社会环境,执着追 求的却是“独清”,“独醒”的高风亮节。正是屈原的这种独树一帜, 激励他一生敢于坚持真理,刚正不阿,不苟且偷安,不随波逐流,不 同流合污,挺身而出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殊死斗争,明知忠贞 耿直会招致祸患,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表现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尽管屈原后来还是被旧势力所吞没,但他那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 人皆醉我独醒”的大无畏精神却绵延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世代流传的 宝贵财富。这也正是多少年来,人民景仰屈原,纪念屈原,学习屈原 的原因所在。 而当今有的党员领导干部,看起来却倒像那个与屈原对话的渔父。在 渔父的眼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世界上就根本没有真理,没有是 非,惟一有的是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利益,尤其是对于屈原这种位高势 大的“圣人”来说,只要能够沽名钓誉,更应该“随其流、扬其波”, 把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等,都抛之脑后,不必计较。渔父的这 6 种思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典型的唯利是图,趋炎附势,投机取
渔父采取的态度,不是消极的回避,也不是激烈的 对抗,而是顺应历史自然发展的潮流,以自然变化 为法则,与世界同步。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这就是所谓的识时务者为俊杰,道法自然,顺天应 人的道理。渔父代表的是道家的主要思想和处事生 活方式。“无为而自。然也。” 屈原代表的是当时儒家的主要思想,宁折勿弯,宁 为玉碎不为瓦全。洁身自好,以天下为己任。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

3、形式和语言
• 民歌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语言。《离骚》 二句一韵,二韵一节的形式是楚国民歌的基 本形式。字数不等,又多偶句,如最长的句 子如“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等,是九言, 最短 的句子“已矣哉”,三言。其他的六言、七 言为 主。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有变化。
• 《离骚》在简练的语言中吸收了楚国方 言,如“羌”、“侘傺”、 “蹇”,更突出 了民歌 风味。运用大量联绵字,如“零落”、“驰 聘”、 “陆离”(双声),“逍遥”、“偃蹇”、 “骐骥”、 “相羊”(叠韵),叠字如:“謇謇”、 “菲菲”、
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天问》、《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 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居》、《 渔父》 。
第三节 《离骚》
• 一、《离骚》解题 • “离骚”二字,历来颇多不同解释: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离骚》 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 也,谓已遭忧作辞也。”(按,离同罹。)
5.屈原对于楚辞的贡献
•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文心雕龙· 辨骚》)。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1、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字原。屈原出生 于楚国贵族家庭,屈原和楚王一样, 芈(mǐ)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 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 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 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 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
2.楚国民歌和地方音乐是“楚辞” 产生的直接源头。
• 早在周初,江、汉、汝水之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 广》(周南)、《江有汜》(召南)等都产生于楚国,其他 一些文献也保留了不少楚国的民歌,如: • 《论语· 微子》中的《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 离娄上· 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刘向《说苑· 善说》载,鄂君子晳驾舟出游,水手抱桨而 歌,子晳不懂越国土语,便找人译为楚歌形式,此即《越人 歌》。鄂君子晳为楚康王(前559-前545在位)弟。若此事 可信,则此歌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

(完整word版)屈原与楚辞

(完整word版)屈原与楚辞

第五讲屈原与楚辞第五讲屈原与楚辞•学习要点:•楚辞的产生、涵义与特点•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离骚》及作品的艺术成就•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思考课后习题第五讲屈原与楚辞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一)楚辞体的产生•首先, “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民间文学有直接关系。

•其次, 楚地民间“巫歌”, 对“楚辞”体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战国之世, ¡­¡­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 被谗放逐, 乃作《离骚》。

逸响伟辞, 卓绝一世。

后人惊其文采, 相率仿效, 以原楚产, 故称¡°楚辞¡±。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云:盖屈宋诸骚, 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故可谓之¡°楚辞¡±。

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二)楚辞的涵义•1.楚辞是一种诗体•楚辞是既《诗经》产生在中国南部楚国地方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 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 乃为不虚生此国。

2.“楚辞”是一批作品3.“楚辞”是一部书名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三)楚辞的特点•楚辞规范化地突出一个“兮”字, 用以协调音节。

在语言上吸收大量楚地民间口语和方言, 句法参差灵活, 大体两句一联, 形成唱叹。

感情奔放, 想象力丰富, 文采华美, 风格绚烂。

•句法参差灵活, 大体两句一联•六言句:•惟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

《离骚》五言或六言:•帝子降兮北渚, 目渺渺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四言句:深固难徙, 更壹志兮。

绿叶素华, 纷其可喜兮。

《九章·橘颂》第五讲屈原与楚辞二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一)生平屈原(前340?—278?), 名平, 楚国贵族。

博闻强志, 娴于辞令。

屈原和楚辞

屈原和楚辞
• 心灵历程再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冲突,经历了几 个情感的波折,最后形成感情的瀑布和漩涡。这 个过程的公式是:满怀热情——失望痛苦——彷 徨往复——绝望决裂。
在现实过程的叙述中,诗人的“自我”面对 着三种基本的矛盾冲突:
• 一是“致君尧舜”的努力与昏聩楚王的 “不察”和排斥的矛盾;
• 二是正道直行与党人谗佞的对立; • 三是独立不迁与众芳变质的对立。
三、《离骚》
《离骚》是一首用生命写成的规模宏大的伟大诗篇。 它以空前的规模和气势,生动再现了屈原的人格 力量、爱国情怀及其与社会对立所引起的情感矛 盾。
• 它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政治人格的巨型雕塑,它 是中华民族爱国志士的苦恋情操的交响乐
• 它想象丰富,境界恢宏,情诚怨深,整体和谐。 其内容的伟大崇高和艺术的成熟入化,堪称划时 代的巨著。
• 总之,抒情主人公的人格结构的核心是一个“恋” 字,即对祖国的爱恋;他的情感矛盾的基本状态 是一个“苦”字,即壮志难酬、人莫我知的痛苦。 从情感性质看,《离骚》可以说是一支苦恋式的 咏叹调。
诗人自我形象概括:
•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即可对《离骚》 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的基本性质做出比 较完整的判断: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两汉魏晋六朝部分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南北文化的交流与楚国文化的发展 楚辞及其特征 屈原和他的《离骚》 屈原的地位与影响 宋玉及其《九辩》
屈原
• 楚辞的产生,源于江 汉间的民歌,且受到 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 楚地巫歌的影响。
在心灵历程的再现中,诗人的Biblioteka 自我”面对 着三种基本的矛盾冲突:
• 一是忠君与罪君的内心冲突; • 二是矢志与随俗的内心冲突; • 三是恋国与去国的内心冲突。

楚辞卜居 屈原课件 大学语文

楚辞卜居 屈原课件 大学语文
衡量的结果会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35]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言龟卜虽然灵验,然仍有所 不足不明的地方。物,指龟策。
[36] 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言蓍筮虽然神妙,仍然有所 不逮不通。数指占卜。逮,到达。
太卜詹尹放下蓍草,而谦辞着说:「那尺虽长但 有时嫌其短,寸虽短却有时嫌长;物理有时候不 一定周全,智慧有时不一定能洞察;命运有时不 一定能把握,连神明有时不一定能通达。用你的 心思,按照你的心意去做,那占卜的龟策实在是 不能知道这种事的。」
我是要和天鹅比翼高飞呢?还是与地上的鸡鸭互 相争食好那个好那个不好,那个是吉那个是凶, 我应该是何去何从?世事混浊不清,颠倒是非, 恰似以蝉翼之轻为重,反以千钧之重为轻,高居 宫庙的黄钟被毁弃,却以瓦釜之器如雷般响动。 善谗言之人位官高居要职,气焰嚣张唉!我沉默 不语,又有谁能知道我的清廉忠贞!」
本文虽為记叙文,但就内容而言实为抒情文。 本文记叙屈原被放逐而不知所从,于是问卜而与卜
官郑詹尹的一番对话,旨在描写屈原因「竭知尽忠, 而蔽鄣于谗」;于是假托卜问,以明自处之道,并 藉以自抒怀抱。
全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描写屈原因蔽障于谗,受小人排挤,
不知所从,于是想问卜而前往见太卜,藉 占卜来解决疑惑。
第三段以詹尹之「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 不能知此事也。」点出本文主旨。屈原明知道, 别人不能解决其疑惑,也不能解决他的问题,求 助于占卜,不如自求多福。
本文属辞赋体,全篇以问对的方式作为主 要架构。
第二段主体的部分,以韵文方式表達。「忠、 穷」、「耕、名」、「身、真、人」、「清、 楹」、「驹、躯」、「轭、迹」、「翼、 食」、「凶、从」、「清、轻、鸣、名、 贞」,都是韵脚;甚至连「梯、稽、脂、韦」 都是韵字,可见用韵之密,凸显了辞赋的特 色。

屈原与楚辞最全PPT

屈原与楚辞最全PPT
❖ A、《诗经句式加以重
叠而成,《诗经》的比兴手法也为楚辞所继承并发展。) ❖ 皮锡瑞:“《三百篇》后得风、雅之旨者,惟屈子楚辞”
(《经学通论》) ❖ B、在形式方面,楚辞也接受了战国时代纵横家铺叙辞采的
游说之风的浸染。 ❖ 无论从闳阔的篇章、汪洋恣肆的气势、自由灵活的句式,还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 楚以“蛮夷”自称,中原人也称之为“南蛮”、 “荆蛮”。楚文化除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不 可分割的联系外,其变异性极为突出,无论在地理、 物产、风俗、民情、服饰、制度、语言、音乐等方 面,都呈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
❖ 楚地风俗,民神不分,特别在宗教方面,“信巫鬼, 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
2、屈原的思想(主要是其政治思想)
❖ 屈原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其“美政”理想。具 体表现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离骚》)。
❖ 屈原美政理想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 如: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长太 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楚辞”的含义
2、“楚辞”产生的文化渊源
❖ (1)从楚辞的内容及艺术形式特色来看,它 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信鬼祀神而崇奉巫风的 习俗(宗教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 (2)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乐曲和民歌也有着 密切关系。
❖ 《论语·微子》所记《楚狂接舆歌》: ❖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
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顷襄王即位,以弟弟子兰为令尹, 对秦完全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将屈 原赶出朝廷,屈原开始了长期的江南 流放生活。
顷襄王二十一年春,秦将白起率 领大军攻破郢都。
《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 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 夏以流亡。”

楚辞与屈原

楚辞与屈原

我们应该看到,屈原的忠君亦包含着
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恐皇舆之败绩‛,
不只是担心国君不走正路而摔跟头,更担 心国家日益削弱而有覆灭的危险。他对楚
怀王的怨,有着恨铁不成钢的特定内涵,
包含了无比强烈的对国家的爱。故司马迁 称为‚存君兴国‛、朱熹称为‚忠君爱 国‛。
此外,屈原的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养士制度风行,人们 的价值取向、是非判断往往具有多重因素。 见义忘利,朝秦暮楚,在当时是一种很普遍的人生观和社 会行为。
大抵北方之地,地厚水深, 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 地,水势浩洋,多尚虚无。民 尚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 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 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 体。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
江湖山峦,云梦大泽,潮湿多变的气候,涵养了好奇 求异的艺术气质和个性。 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 民食鱼稻,以鱼猎山伐为业。……信巫鬼,重淫祀。
读人:屈原与文化人格 品诗:‚湘夫人‛与言 秋
一、楚辞概述
楚辞何谓:
“楚辞‛之名,始见于《史记· 酷吏列传》 : 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 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 汉武帝时,与‚经‛并列,乃一种专门的学问。
西汉末年,刘向把战国屈原、宋玉及汉代贾谊、淮南小 山、东方朔、严忌等所作楚辞体以及自己的《九叹》,辑 成一书,取名《楚辞》。
生平: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 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 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

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精讲

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精讲

• (3)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对楚辞的产生有着重要的 作用。 • A、《诗经》的影响 • 《橘颂》、《天问》篇基本采用《诗经》的四言句式加以 重叠而成,《诗经》的比兴手法也为楚辞所继承并发展。) • 皮锡瑞:“《三百篇》后得风、雅之旨者,惟屈子楚辞” (《经学通论》) • B、在形式方面,楚辞也接受了战国时代纵横家铺叙辞采 的游说之风的浸染。 • 无论从闳阔的篇章、汪洋恣肆的气势、自由灵活的句式, 还是从接近口语的虚词之运用,对楚辞体的形成发展都有 启发和推动意义。
•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 龙· 辨骚》)作为一代文学标志的楚辞,正 是屈原根植于楚文化的沃土,沐浴中原文 化之风,吸取了楚国民间文学的营养,而 “自铸伟辞”的天才创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屈原的生平与创作
• 一、屈原生平、思想与创作情况 1、生平 屈原(约前339——前278),名平,字 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出 身于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其祖先屈 瑕,为楚武王熊通之子,受封于“屈” 地,乃以“屈”为氏。屈原一生经历了 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 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 楚以“蛮夷”自称,中原人也称之为“南蛮”、 “荆蛮”。楚文化除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 不可分割的联系外,其变异性极为突出,无论在 地理、物产、风俗、民情、服饰、制度、语言、 音乐等方面,都呈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 • 楚地风俗,民神不分,特别在宗教方面,“信巫 鬼,重淫祀”(《汉书· 地理志下》) • 桓潭《新论》记载:“楚灵王简贤务鬼,信巫觋 (xi,男巫师),祀群神,躬执羽帗(bo),起舞坛 前。吴人来攻,国人告急,而灵王鼓舞自若,顾 应之曰‘寡人方乐神明,当蒙福祐,不敢救 民。’”
2、“楚辞”产生的文化渊源

第六章屈原与楚辞第一节楚辞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第六章屈原与楚辞第一节楚辞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第六章屈原与楚辞第一节楚辞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学习目标:了解楚国的经济和文化成就,掌握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楚、楚辞、背景、文化知识点:1、楚国的经济和文化。

2、南北文化交流。

3、楚声、楚歌。

4、楚地风俗。

5、屈原的创造。

课时内容一、楚国的经济和文化公元前11世纪的商周之际,由北方迁来的一个部族定居于丹阳(丹水和淅水的会合处,即今河南西南和湖北西北相交处)。

此后,他们又逐步推进到江汉平原,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

这个部族就是著名的楚。

经过一代代人的艰苦努力,楚人在江汉平原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楚辞就是这种文化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

楚国在八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给江汉平原带来了农业、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繁荣,同时在音乐、舞蹈、绘画等各个艺术门类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就是楚辞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大背景。

楚既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部族,同时也是以农业为本的部族。

楚族在由北方南移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业技术。

开初之时,楚人在荆山筚路蓝缕①,实行刀耕火种,生产力相当低下。

后来,他们又继续南下到了江汉平原,这样就又吸收了江汉地区原有的种植水稻的经验,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

根据南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按照水稻生产的特殊要求,楚人发明了火耕水耨②的耕作方式。

由于掌握了冶铁技术,楚国较早成为了使用铁农具的同家,再加上牛耕的善遍推广,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此外,根据水稻生产的需要,楚人还十分重视修建筑陂灌田的水利工程设施。

春秋战国时期,在孙叔敖等人的主持下,楚国先后修筑了期思陂和芍陂,这就大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条件,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据史书记载,楚国的粮食产量和储藏都较大,这为楚国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楚国的冶炼、铸造和其他一系列手工业工艺也是十分令人瞩目的。

楚人继承了中原地区自商代以来的青铜冶铸技术,从春秋时期开始,这种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这可以从大量出土的楚国青铜器得到明证。

楚辞与屈原

楚辞与屈原
第一,塑造了一个为理想而献身的抒情主人 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杰、感情的 强烈这个形象远远超出现实之上;《离骚》始终 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志和以身殉 理想的不渝精神:讴歌理想是本诗浪漫主义的精 神实质。
第二,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 编织成幻想的世界。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 夕至悬圃(神话中的山),他以望舒(传说中为月亮驾车的 神)飞廉(风神之名)鸾凰、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 上叩帝阍(天帝的看门人),下求佚女(帝喾的妃,商人祖 先契的母亲),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 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
如果单就艺术领域而言,楚文化的成就为高。文学是广义的 艺术的一个方面。我们所要论述的楚辞,既是楚文化土壤上开出 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楚文化尤其楚国艺术的一 般特点,如较强的个体意识,激烈动荡的情感,奇幻而华丽的表 现形式等等,也都呈现于楚辞中。
重点2:楚辞与楚文化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楚辞关系密切: • 1、首先体现在语言声调与音乐方面,楚地有“南音”系
楚辞的概说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作“楚词”。 作品运用楚地(现在湖南,湖北,安徽一带)的文学样式、
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 色。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化、辞藻华美、对偶工巧,以 大量“兮”字作衬字。战国楚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 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 通称楚辞。
忧闷忳郁邑余侘失傺意的兮样,子吾独穷引困申乎为此走投时无也路。
通“郁悒”
突然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凶猛的鸟, 作者自喻

《楚辞》课件

《楚辞》课件

《湘夫人》内容、主题解析
全篇叙述湘君盼望湘夫人的复杂 心情:建造华丽居室,表达心中爱意; 抛洒贴身之物,期望水波传情;优游 徘徊水边,等待心爱之人;一往情深 痴守,爱情之火长明。 爱之深切,不离不弃;缱绻心意, 绵延不息。行动描写,结合心理描写。 特殊的行动,以及内心的怅惘,真实 反映了湘君、湘夫人一对有情人的精 神风貌和思想感情。
屈原的文学贡献
屈原创立了“楚辞”(也称“骚体”),被誉 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他的作品和神话关系密 切,承袭神话发展而来,却又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种种 矛盾。屈原作品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所用材料 丰富,感情直切,笔调奔放,其风貌和《诗经》明显 不同。 从体制看,屈原之前的诗歌,无论《诗经》还是 南方民歌,多为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离 骚》一篇就有2 400多字。 在表现手法上,屈原家将 赋、比、兴巧妙糅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之比兴 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形象化。 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 为主的格局,每句三、五、六、七、八、九字不等, 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 句中句尾多用“兮”字, 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 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 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巨大的创造性下而求索。 (《离骚》)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离骚》)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离骚》)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离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湘夫人》)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 湘夫人》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 少司命》)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九歌· 东君》)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九歌· 山鬼》)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九章· 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九章· 涉江》)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九章· 涉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招魂》)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 贤士无名。(《卜居 》)

高中语文《屈原 楚辞——国殇》PPT

高中语文《屈原 楚辞——国殇》PPT

• 敌侵我阵地啊,践踏 我队形, • 驾辕左马死啊,右马 又受伤。 • 战车两轮陷阿,战马 被羁绊, • 战士举鼓槌啊,击鼓 声震天。 • 老天也怨恨啊,众神 皆愤怒, • 战士被杀尽啊,尸体 弃荒原
• • • • • • • •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 子魂魄兮为鬼雄。
《楚辞》是继《诗经》这后对中国文学产 生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楚国 伟大诗人屈原在楚国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 作的一种新的诗歌。比起《诗经》中的诗, 它的篇幅扩大,句式加长,不采取重章叠 唱的方式;它的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 色彩,并具有楚地浓厚的地方特色。因为 它是楚人独创而以有特殊形式的诗歌,自 汉以来,即被称为“楚辞”。
• • • • • • • •
英雄们此去啊,不再盼回还, 原野空茫茫啊,路途太遥远。 佩带着长剑啊,夹持着秦弓, 身首已分离啊,忠心永不变。 战士真勇敢啊,武力又威猛, 刚强彻始终啊,士气不可侵。 将士身虽死啊,精神永世存, 您的魂魄在啊,鬼中称英雄。
根据诗歌内容,我们可以把 全诗分成几节?
全诗可分两大段。从开头至“严杀 尽兮弃原野”为第一段,是叙写将 士们与敌人激战及壮烈牺牲的经过。 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束,为 第二段,是作者对牺牲将士的哀悼 与颂扬。
“楚辞”作为一种诗歌 形式,对后世的影响非 常大。汉代盛行的楚歌 体和大赋就是在“楚辞” 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它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 发展形成的、完全有别 于《诗经》的创作形式, 经屈原之手而发扬光大, 形成一种流行的诗歌体 裁。
屈原是楚辞的创始者,其后楚人宋玉、唐勒 等人,都仿效屈原的作品。到了汉代,更大 出现了模拟这种形式的诗歌。西汉末年,刘 向辑录屈原、宋玉 及汉代人模式 拟的作品, 汇为一集,称为《楚 辞》。因此,“楚 辞”既是一种楚人 特有的诗歌形式 的名称,又是一部 诗歌总集的名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