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2013级开始实施

合集下载

民族地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类专业建设初析

民族地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类专业建设初析

昌农业高等专科学 校 、凉山大学等四所专 科学校合并组 建 , 属于典 型的民族地 区新 建本科院校 。我校食 品类学科专业 由原农
产 品 贮 运 与加 工 、食 品 工 艺 、食 品 质 量 与 管理等专科专 业 , 已发展成食品科学 与 现
工程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 专业 、食 品科 学 与工程 专业 ( 营养与烹饪方 向 ) 生物 制 、 药等多个本科专业 ;食品科学与 工程 专业 2 0 年首批获得学士学位授 予资格 , 07 并于
源 苹 果 、 金 阳 青 花 椒 、 白魔 芋 等 , 有 全 国最 大的 洋 葱种 植基 地 、 优质 马铃 薯种 植 基 地 、 烟 叶 种 植 基 地 等 , 对 于 食 品 学 科 专 业 的 建 设 发 展 具 备 了 良好 的 区 域 优 势 。 西 昌学 院地 处 四 川省 凉 山彝 族 自治州 西 昌市 , 2 0 年通过教 育部审批 由原西 于 03
f类 的 食 品 类 专 业 实 践 教 学 学 分 不低 于
4 %。 其 次 将 实 践 教 学 模 块 科 学 合 理 的 划 0
( ) 创新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二 西 昌学院 “ 建 本科 院校 ‘ 新 本科学 历 ( 学位 )+ 职 业技 能素 质 ’人 才培 养 模式 创新 实 验 区” 是 四 川 省高 等院 校 人 I 才培 养模 式 创新 实验 区建设 项 目。根据 学 院 办 学 指 导 思 想 和 办 学 定 位 , 坚 持 积
f分为公共实践 必修 课、专业 实验课 、专业 实习必修课 、实践教育拓展课 、职 业技能 实训课五 个类 别 , 全面构 建职 业技能素养 培养平 台 。通 过创新实 践技能培养 模式 , 【强调职业技能 素质的培养f iI ,树立用 nI J练 职业生涯理论 指导 人才培养的理念 ,指导 食 品 专 业 学 生 对 市 场 需 求 形 势 做 出正 确 判 【断 ,准 确 定 位 ,避 免 了普 通 本 科 学 生 眼 高

四川大学本科生双学位管理办法

四川大学本科生双学位管理办法

四川大学本科生双学位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进本科“323+X”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双学位”教育的通知》(川学位[2009]6号)文件精神,学校实行全日制本科生跨学科修读双学位教育,允许学有余力本科生在学好主修专业的基础上,跨学科修读双学位,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为了规范管理,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四川大学“双学位”是指学有余力的在校本科生在保证完成主修专业的同时,以辅修方式修读跨学科门类的另一专业课程(医学类专业除外)。

获得主修专业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并完成跨学科门类的另一专业规定课程者,可同时获得另一个学科门类的学士学位。

第二章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方式第三条根据社会需要、学生专业需求和学科特点,由教务处和学院协商确定开设专业,报四川省学位办审批同意后确定。

第四条双学位教学培养计划和教学要求原则上与现有本科各主修专业相同,以确保双学位教育教学质量。

第五条由学院根据主修专业培养规格和要求确定60~70学分课程作为双学位的核心课和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含毕业论文或设计)。

第六条双学位培养计划由教务处于每学年统一向学生公布。

第七条本科生修读双学位教育实行单独组班和跟班修读管理。

1、单独组班的专业,采取周末或晚上集中授课的方式开设双学位课程,完成实践环节教学任务。

2、跟班修读的专业,按照主修专业选课方式选修双学位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完成实践环节教学任务。

第三章修读条件第八条四川大学在校全日制本科二年级学生(5年及以上学制的学生可在三年级),学有余力,均可申请双学位学习资格(学生须跨学科门类选择双学位学习),经双方学院审核同意,教务处审批后,择优录取。

第四章学籍管理第九条获得修读双学位学生的学籍关系保持在其主修专业不变。

确因无法坚持学习或有其他特殊原因需中止学习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双学位所在学院和教务处同意后,可终止双学位学习。

四川大学经济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四川大学经济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四川大学经济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和学校相关工作要求,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6月9日,我院举行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启动会。

会议邀请到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执行院长王xx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盖xx教授,四川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李xx 教授莅临参会。

学院党委书记熊xx教授,经济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院长蒋xx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蒋xx 教授、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经济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以及各系分管本科教学的副系主任、教学科研办工作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副院长龚xx教授主持。

党委书记熊xx教授首先代表学院向各位与会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她谈到,经济学院历来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将本科教育作为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成功申报既是对我们多年来高度重视本科教育的鼓励和肯定,同时也是希望和鞭策。

今后,我们将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根据教育部和四川大学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加快专业谋划与布局,认真实施好一流专业建设方案,努力在专业改革创新、师资队伍、教学资源、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教务处副处长李xx教授介绍了教育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背景,并从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教学成果、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培养质量四个方面重点介绍了四川大学的具体工作要求和举措。

经济系系主任姚树荣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系主任李旸教授分别汇报了目前我院两个本科专业建设情况。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相关负责人盖xx教授以“打造国家经济学基地2.0,培养经济学拔尖人才”为题,对标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从目标定位、主要举措、育人机制、管理保障机制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在建设经济学国家一流专业的具体思路和举措;西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相关负责人王xx教授详细阐述了在专业建设中,以专业认证为契机、引领“三新”即新思政、新财经、新西部建设的具体实践,他强调了要将专业建设与“一带一路”重大需求紧密结合,深化国际合作,要将国际化人才培养落地西部,强化改革创新。

教学科研的紧密结合是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途径

教学科研的紧密结合是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途径
21 0 2年 9月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Re e rhi g e u ainDe eo m e t sa c n Hih rEd c t v lp n o
S p 2 1 e. 0 2
第 2卷 9
第 3期
V0 . 9No 3 I2 .
教 学科 研 的 紧密 结合 是 培 养 拔 尖 人 才 的重 要 途 径
ti u in b n LTE S i- r i-p i a r yC l rb to yNo - pn o bts l -r a o — t
li ai i dl io R d t nMo e说明在等离子体 的研究 中 sn ao
应用输运理论的必要性 , 它在等离子体诊断技术 中是不可缺少的, 这样使学生知道 自己不仅要学 习基础知识 , 而且在不 同的领域 中要善于灵活运 用, 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的部 分 , 们提 出明确 的教 学要 求后 , 把这一 部 我 就
程 中结合最新 的科研成果 ,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 理的兴趣 , 同时提高学生对科研 的参与热情 。物
分留给学生 自学 , 同时把 自己在科研过程 中遇到 的或者已经解决的一些有启发性 的问题布置给学
理学 的进展激励着其它学科新方 向的研究 , 反过
输运过程” 节时, 一 结 二、 改进授 课 内容 以及 方 式 . 好地 实 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讲授“ 更
施教学 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在授课过程 中, 我们注意到在 国内 目 前采用 较多 的还是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方式 , 课堂上讲授 的内容很多 , 留给学生讨论和提问的时间相对要
合 自己发 表 的论 文 Anls f h reSae s a i o ag tt - ys C Di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转型发展为例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转型发展为例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转型发展为例刘黎;黄云生;马义华【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大部分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转而对应用型的创新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此,对于一些独立的地方院校如何从研究型的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进行转变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是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转型发展为例,通过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对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剖析,并提出了完善与构建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与建议.【期刊名称】《市场论坛》【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4页(P50-53)【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院校【作者】刘黎;黄云生;马义华【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5;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5;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2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41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确定(一)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动态概念,它随着高等教育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赋予新的内涵。

按照当前的理解,应用型人才概念的界定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传统高等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侧重于理论知识,被称之为学术型研究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通过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探寻未知领域的新知识,寻求真理是其动力,最终在自己的所属领域内进行所谓的理论创新,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应用型人才正好与学术型人才相对应,是指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为中心,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工作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

应用型人才更突出强调与现实接轨,要体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而不一定像学术型人才要对知识十分精通、追寻根源。

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的界定,除了要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之外,还要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

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

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

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管理办法(试行)》川大教[2007]114号文件的精神,为了规范“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经费的管理,科学、合理、高效地使用项目经费,让学生在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自主管理实验的过程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特制定本办法。

一、基本原则及要求1、“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经费是用于国家级和校级(包括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专项经费。

实行“自主计划、自主使用、专款专用"的原则。

2、“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经费由教育部专项下拨,学校专项划拨配套经费及学校教学经费共同建立。

该经费严格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财经制度以及《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合同书》的预算执行,做到按计划、不超支、厉行节约、专款专用。

3、项目经费适用范围:主要用于购买项目必要的实验设备、实验耗材、图书资料以及相关调研开支等。

4、学生在预算框架下自主使用,学校不提管理费,教师不得使用学生研究经费,但涉及到单宗较大金额(500元及以上)的经费使用时,需指导教师审签后方能报销。

项目结题后,剩余经费由学校统一管理.5、单宗设备金额大于800元的,需根据《四川大学设备管理工作规定》川大实[2003]3号文件的要求,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项目结题后,该设备或物品归学院所有,并用于以后的学生科研活动。

二、组织管理1、学校成立由教务处、财务处以及各学院共同组成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工作组,负责项目经费的预算、审批、划拨和报销等管理工作。

2、教务处负责“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经费的预算,并具体负责国家级项目经费本的管理以及经费使用情况的审核。

3、财务处负责项目经费的划拨和审核、报销.4、各学院负责本单位校级项目(包括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的审核以及专项经费本的管理。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以四川大学锦城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以四川大学锦城
【 摘 要】 近年来 , 随着我 国产业结构的转型 , 大部分研 究型 大学培养 的毕 业生 已经很难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转而对应用型
的创新人 才的需求急剧 增加 。为此 , 对于一些独立的地方 院校如何从研 究型 的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进行转 变显得 尤为重要 。文章
主要是 以四川大学锦城 学院的转 型发展为例 , 通过明确应 用型创 新人才培养模 式 的 内涵 , 对 四川 大学锦城 学院的本科 应用 型创 新人 才的培养模 式进行 了全 面剖析 , 并提 出了完善与构建本科 应用型创 新人 才培 养模 式的对策与建议 。
市 场 论 坛
MARKET FORUM
人 力资源 市场
2 0 1 4 年 第8 期
( 总第 1 2 5期 )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的研究与改革实践
以 四川 大 学锦 城 学 院 的转 型发 展 为例
刘 黎 黄 云 生 马 义华2
( 1 .四 川 大 学 四川 成 都 6 1 0 0 6 5 2 .成都信 息 工程 学 院 四川 成都 6 1 0 2 2 5 )
2 O 1 4 Z R o o 9 9) 。
【 作者简介 】 刘 黎 ( 1 9 6 6一) , 四川叙永人 , 四川大学教务处 副处长、 研 究员 , 研 究方向 : 本科教 学理论和 实践 ;
黄云生( 1 9 6 6一) , 四川成都人 , 四 川 大 学财 务 处 副研 究 员 , 研究方向 : 财 务 理 论 研 究 和 实践 ;


应 用 型 创 新 人 才培 养 模 式 内涵 的
仅要具有应用型 人才所 要求 的运 用所 学知识 和技 能 的能力 , 更要具有对所学 知识 和技 能进 行二 次创 新。 因此 , 应 用 型创 新 人才 和应 用型人才 二者 之 间有 着 天然 的内在联 系 , 同时二

国 家 级 教 学 成 果 奖 申 请 书-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双创实践教育体系 构建与实践

国 家 级 教 学 成 果 奖 申 请 书-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双创实践教育体系 构建与实践
该体系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覆盖; 二是构建“发现问题——激发灵感——提升能力——实现创意” 双创实践教育全链条; 三是校外行业精英参与“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过程实施——教 学质量评价”全过程。
该体系有效解决了在双创实践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的四个突出问 题:
1.实习基地不稳定、量少质差,体系不完善。导致学生实习时间 短、动手少,对岗位职责、产业链等缺乏完整认识,学生实践动手能 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
c:成果属普通教育填 1,继续教育填 2,其他填 0。 d:成果属本科教育填 1,研究生教育填 2,其他填 0。 4.推荐序号由 5 位数字组成,前两位为推荐单位代码,按照附件 1 中各推荐单位代码填写,后三位为推荐单位推荐成果的顺序编号。 5.申请单位需提供一个成果网址,将成果申请材料和认为必要的 视频及其他补充支持材料放在此网址下,并保证网络畅通。 6.成果曾获奖励情况不包括商业性的奖励。 7.成果起止时间:起始时间指立项研究或开始研制的日期;完成时 间指成果开始实施(包括试行)的日期;实践检验期应从正式实施(包括 试行)教育教学方案的时间开始计算,不含研讨、论证及制定方案的时 间。 8.本申请书统一用 A4 纸双面打印(封面去掉“附件 3”字样), 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 4 号字。需签字、盖章处打印复印无效。 9.指定附件备齐后合装成册,但不要和申请书正文表格装订在一
/
推荐单位名称 推荐时间
四川省教育厅 2018 年 4 月 25 日
填表说明
1.成果名称:字数(含符号)不超过 35 个汉字。
2.成果科类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 年)》(教高〔2012〕9 号)的学科门类分类(规范)填写。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不超过 1000 字)

四川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

四川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

四川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四川大学2016年8月目录一、基础条件 (3)(一)学校基本情况 (3)(二)建设示范基地的工作基础 (5)二、总体思路 (9)(一)指导思想 (9)(二)主要目标 (10)三、主要任务 (11)(一)建立和实施符合“双创”要求的大学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11)(二)强力推进适合“双创”要求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12)(三)建立适应“双创”要求的现代大学人事管理制度和人才流动新机制 (13)(四)构建“学校-社会-政府-企业”四位一体的全要素参与、全方位支撑的“双创服务体系 (13)四、政策举措 (14)(一)全面落实《四川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行动计划》,完善双创人才培养机制 (14)(二)建设3个“先进性、专业性、课程性、创意性”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双创”自主实验中心 (15)(三)打造学生“双创”实战“一条街”。

(15)(四)出台《四川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15)(五)全面落实《四川大学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多元化学籍管理办法》,改革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激发创新创业内驱动力 (15)(六)创新人事制度,促进双创人才流动,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16)(七)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保障制度,设立一站式创业企业孵化服务中心 (16)(八)建立各类“双创”基金,助推川大学子和全球优秀青年创新创业 (16)(九)出台《四川大学“双创人生”供给增值行动计划》,促进已毕业学子成长成才 (17)(十)建立三个示范基地协同共建机制,形成校-地-企双创合作“成都经验” (17)五、重点工程 (17)(一)四川大学双创教育与实践平台 (17)(二)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创意实现平台(智造梦工场) (20)(三)四川大学变革性技术国际研发转化平台 (24)(四)四川大学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 (27)(五)四川大学“一带一路”创新创业平台 (29)六、保障措施 (31)(一)加强组织领导 (31)(二)狠抓责任落实 (32)(三)强化督查评估 (32)(四)确保经费到位 (32)七、附件 (32)附件1. 建设目标及进度表 (32)附件2 建设目标责任表 (32)附件3 领导小组名单 (32)附件4 建设资金构成表 (32)附件5 四川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行动计划 (32)四川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6〕35号)文件精神,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编制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委高技〔2016〕1459号)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校近年来推动“双创”工作的基础和成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双创”制度体系,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服务体制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人才与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四川省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四川省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四川省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立项名单的通知【法规类别】教育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川教函[2014]156号【发布部门】四川省教育厅【发布日期】2014.03.27【实施日期】2014.03.2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四川省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立项名单的通知(川教函〔2014〕156号)各普通高校、独立设置成人高校:为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厅组织启动了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申报工作,全省103所普通高校和4所独立设置成人高校进行了申报。

经学校推荐申报、我厅形式审查、意见双向反馈和社会公示等程序,同意四川大学的《开放性、数字化、创新性基础医学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等776个项目作为2013-2016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予以立项。

各高校务必高度重视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应对立项项目给予资金、人员等条件支持,加强过程管理。

请各高校于2014年4月30日前在学校网站“教学改革”类建立相关链接或专栏,实时通报有关工作进展情况。

省教育厅将不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对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的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撤销已立项的项目。

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和实践的周期为2-3年。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原则上不能变更,对因特殊原因变更的,需经学校审查同意后报我厅高教处备案。

项目组应本着“边研究、边改革、边实践”的原则,切实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原则上,项目研究和实践周期内,项目组应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至少一篇与研究项目内容密切相关的论文。

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对应项目《申报书》改革措施、成果与特色、推广价值等,向学校提交结题报告。

教学改革项目结题有两种方式可供学校选择:一是学校确定的重大项目可向教育厅申请组织现场验收结题;二是其余项目可由各校视工作进展自行组织验收结题,评审验收应有外校同行专家参加。

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补充说明

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补充说明

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补充说明各院系: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工作已经结束。

根据论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综合评审专家的意见,现就有关问题补充说明如下:一、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结构201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沿用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格式,仍为8个部分。

本次修订对其中部分内容进行微调,具体说明如下:1.课堂教学课程总表(培养方案第八部分附件2)课堂教学课程总表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课5个部分组成,有关问题说明如下:(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必须采用学校统一提供的课程名称及编号。

其中“C语言”(Ⅰ140019)更名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Ⅰ140020)更名为“数据库程序设计”;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中“计算机实训”(Ⅰ140002S)更名为“计算机基础实训”,“C语言课程设计”(Ⅰ140003S)更名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库设计”(Ⅰ140014S)更名为“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相应的课程编号不变。

(2)专业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应围绕本专业的主要支撑学科(一般为2-3个)进行设置,偏重于理论(课程名称多为⨯⨯⨯学、⨯⨯⨯原理、⨯⨯⨯基础等),一般在10门左右,不同学校之间乃至同一专业类别不同专业之间课程设置差别不大。

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时,要认真参考本专业各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专业指导规范》、教育部高教司编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及其他院校的教学计划,尽量不遗漏本专业研究生招生考试课程,努力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

专业基础课根据学科归属进行编号。

如果课程教学任务由其他院系承担,必须与课程所属教研室共同确定课程名称、学时以及课程编码。

审核人才培养方案时,需提交外部门开设课程认定表(见附件2)。

不同专业设置相同的学科基础课,应使用同一课名、同一编号。

(3)专业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置。

四川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及实施纲要

四川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及实施纲要

四川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及实施纲要(汇报提纲)第一部分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二部分四川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现状第三部分四川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第四部分实施纲要与举措目录第一部分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机遇与挑战(突出研究型大学的要求,1、时代召唤富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2、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3、科技发展的高度综合化趋势呼唤跨学科复合型人才4、社会对大众化教育阶段的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5、教育国际化趋势为研究型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6、培养一流人才需要一流管理二、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研究型大学的内涵、基本要求、)1、国外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特点2、国内部分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探索与实践第二部分四川大学本科教育的现状第三部分四川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指导思想1、精英教育2、质量为本3、教研结合4、鼓励交叉二、培养方略1、培养目标: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2、培养体系:一条主线、两个渠道、三个层次、四条途径3、培养原则:分类指导、个性培养、注重创新、面向世界4、培养模式: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三、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建成以“一条主线、两大渠道、三个层次、四条途径、十二项计划”为核心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具体目标第四部分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纲要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创新人才1、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构建新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二、突出创新人才培养的三个层次1、拔尖创新人才培养2、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3、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人才培养三、强化四个途径1、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强化人才培养1、调整课程结构,突出人文教育2、大力推进人文精品课程建设3、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强化人文体验4、拓宽学生校园文体和社会实践活动2、以多学科优势带动人才培养1、建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2、推动跨学科交叉专业建设3、设置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群4、建立多学科交叉的激励机制3、以科研强势促进人才培养1、全面开放科研资源2、坚持教授上讲台和研究成果进课堂、进教材制度3、实施研究生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制度4、注重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的有机结合5、完善科研促进教学的激励机制4、以国际化教育途径提升人才培养1、拓宽国际联合培养渠道2、促进国际教育本土化3、推行本科生留学资助计划七、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1、优化专业结构,加大特色和品牌专业建设力度2、实行专业评估制度,开展专业认证试点3、扩大课程总量,建立“课程中心”4、实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5、实行新开课程准入和退出机制6、加强教材建设八、产学研结合,强化实践教学1、提高实践教学的学分比重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3、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4、强化实习、实训5、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九、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1、扩大教学方法改革试点2、推进研究型课程建设3、发挥教学名师和学术带头人(大师)的示范作用,加大教学团队的建设(应着重教学团队,而不是个人,前面强调结合,此处是发挥示范和和传邦带作用,带动一批人,影响一批人的突出表述不够,引领和促进,示范和带动作用应加强.)4、改革教与学的评价体系十、大力推进教学管理体制改革1、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排课放在基层、)强化以学院为重心的教学管理机制2、实行分学院类型的教学工作目标考核制度(与1相应)3、完善学生为本的运行体系(无约束,只有激励;)4、完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十一、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十二、加强公共资源建设,形成高效的公共服务与教学资源共享体系1、启动“523”实验室三期建设(写宏观,不用此标题,只写公共资源的目标、要求、和举措)2、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十三、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新和谐的育人环境(学工部做)第一部分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机遇与挑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对研究型大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

《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校内各单位:为探索新形势下综合型大学实践教育教学新模式和新途径,加强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的规范管理,结合学校近年来创新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学校组织相关部处、学院进行了认真讨论,制订《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

请遵照执行。

附件:1. 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2. 四川大学本科生各类创新教育学分评分表3. 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申请表4. 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审核汇总表四川大学二O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附件1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条为了强化我校本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大学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进科研团队”,根据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结合学校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教育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的经历和所取得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审核评定获得的学分。

第三条创新教育学分的申请范围1、参加各种学术性社团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2、个人自主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参加学院、学校和国家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科学探索、科研训练等“进实验室、进课程组、进科研团队”等活动,达到一定时间,经指导教师和学院审核认可者;3、参加社会实践、创业就业培训或实践;4、参加自主立项或教师的实验技术创新项目,参加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共享仪器设备操作等技能培训,参加小发明、小科研等创新实验活动;5、参加国际合作项目与海外研修计划,参加的学术报告会或学术讲座(包括海外文化讲座);6、参加国际、国家、省市、学校及学院组织的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实验技能竞赛;7、获得计算机证书与外语证书,获得国家级或国际注册资格证书、专业技能(水平)证书或专业认证考试证书;8、获得科技成果、科技发明专利;9、发表论文、作品;10、经学校认定的其他活动或项目。

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者:马廷奇史加翠来源:《成才之路》2013年第21期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对创新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很多高校不断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个性化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有效的探索。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同时,进一步确立创新教育理念,并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推进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等途径,积极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关键词: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要。

从发展的角度而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创新人才的培养,影响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因此,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大势所趋,是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一、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1)因材施教,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平台。

创新人才培养没有一成不变的最优化模式,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改革措施,都不可能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此,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特色平台。

清华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

从1998年开始,学校就先后成立了数学物理基础科学班、化学生物学基础科学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钱学森力学班等。

学校不制定统一的模式,而是充分尊重学科门类之间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和选择。

清华学生已经是同龄人中的尖子,为什么还要实施这样的特殊培养计划呢?这是因为,清华大学的学生整体上是非常优秀,但是每个学生的个性不一样、特长不一样,对于有志于学术发展的学生还需加强引导。

为了引导和激励有志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优秀学生充分发展,使其成长为相关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中国人民大学也提出“要为优秀学生的成长提供优质土壤”。

他们大学践行“道术结合、文理交融、中西会通、知行统一”的培养理念,开创各种创新实验班,这种教学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特点与个性特长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四川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四川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四川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2018级开始实施)一、总体要求及基本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人才培养全过程、全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课程。

学校鼓励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培养方案在满足国家专业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评估要求的基础上,应比肩国际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专业水准,突出我校作为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特点,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强化学科交叉、国际化教育和实践教学,全面推进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和全过程学业评价改革,落实我校“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担当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课程设置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石,是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的主战场;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

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充分体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既应保障基础够扎实、专业有特色,还应强调学科交叉、知识复合,更要面向实际需求、未来发展。

工科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还需充分体现“新工科”建设理念。

(一)通识教育1. 公共基础课程(1)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16学分(理论课11学分、社会实践5学分)。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课程设置遵循教育部统一要求,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2)外语课程:强化外语语言能力培养,为学术交流奠定良好基础。

非外国语专业本科生必修英语10学分,安排在前四个学期完成。

英语水平高者,根据《四川大学本科生免修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细则》,可申请免修,同时鼓励其修读更高水平英语课程/参加高水平国际交流活动。

高考外语语种为非英语的参照执行。

(3)体育:必修4学分。

关注学生体魄康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侧重体质训练、体育精神培养。

以体育俱乐部及相关活动方式进行。

(4)军事理论、军训:必修2学分。

“生物力学创新与实践”课程建设与实践——科教融合型教学探索

“生物力学创新与实践”课程建设与实践——科教融合型教学探索

2022年6月第24期Jun. 2022No.24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生物力学创新与实践”课程建设与实践——科教融合型教学探索白逃萍,蒋文涛,陈 宇,李亚兰(四川大学 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摘 要] “生物力学创新与实践”是四川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的创新实践类课程之一。

建构和完善“生物力学创新与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对科教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面向工程力学“强基计划”班、力学-软件交叉专业实验班、工程力学基地班。

根据其对能力培养要求的不同,通过了解学生特点进行创新实践方向、科教融合式教学内容、创新与实践引导、课程成效等方面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探索,以期与同行探讨交流。

[关键词] 创新实践教育;生物力学;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基金项目] 2020年度全国力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面向高端制造的力学-软件工程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E-DZYQ20201427)[作者简介] 白逃萍(1990—),女,四川雅安人,博士,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生物力学研究;蒋文涛(1970—),男,四川宜宾人,博士,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生物力学研究;陈 宇(1972—),男,重庆人,博士,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力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4-0108-04 [收稿日期] 2021-07-19将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科教融合理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1-3],吸引和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将基础知识融入科研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和能力[4-6]。

在教育部发布的“强基计划”中,工程力学专业作为应用基础学科,涉及社会发展前沿[7]。

但目前传统基础课程要求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缺乏相对应的实践能力培养,而实验课程仅是设置相对较传统的固定实验,缺乏创新性。

观摩及实践活动

观摩及实践活动

我院历史系教研室座谈活动成功举行2012年11月6日下午,我院历史系三个教研室(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世界史教研室)老师在学校红瓦宾馆举行了教研室座谈会议。

座谈由教学院长李德英教授主持,主要围绕下学期教学计划安排及2013级教学计划的制定进行。

李德英副院长首先传达了学校相关教学精神,为努力实现把我校建成“中国一流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战略目标,构建具有四川大学特色的本科“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将对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

遵循学校相关文件精神,随后三个教研室老师进行分组讨论,各教研室老师围绕着教学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安排畅所欲言,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并落实了新的专业教学计划进度表。

综合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通过本次教学计划的修订,我院将与时俱进,开出更多受学生欢迎的、高质量的课程。

历史文化学院与成都市中和场关于《口述中和》座谈会顺利举行2013年3月15日,受中和场当地政府部门的邀请,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德英副院长、中国近代史教研室范瑛副主任和2012级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张杨到中和场参加《口述中和》的座谈会,参与此会的还有中和街道办事处党委周书记、办公室蒋主任以及前任双流县文化馆馆长和社会代表。

近三十年在中国发生的快速城市化现象使许多关心和依赖农村生活环境的人颇感恐慌,守住城市扩张地区的乡土本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共识。

成都中和场位于成都市南郊,是老成都重要的水运码头和交通要道,工商业发达,1944年美国人类学家脱鲁岱曾在此做田野调查,并写了《The Men and Women of Chung to chang》一书。

近年天府新区的开发使中和场的市镇格局、经济结构、民俗文化等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当地政府部门意识到城市建设不能缺少传统的文化因素,结合当地实际,亟需对了解中和场过去的老一辈中和人进行口述史采访。

座谈中,中和场的领导同志希望借助即将建立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口述史实验室,对中和场的老一辈进行口述史采访,历史文化学院也希望通过口述史采访获得更多的历史研究材料。

国内主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介绍

国内主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介绍
理工科的课程结构为:自然科学基础占25%,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占25%,专业相关科课程占50%。
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课程由科学技术类、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类 和专业相关课程三部分构成。其中,科学技术类课程20学分左 右。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
实例 2、清华大学(2)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下辖信息管理、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
二、改革的背景
2、培养复合型人Βιβλιοθήκη 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大
批新兴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相继产生或成熟。与此 同时,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济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社会和社会 分工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世界各国之间和各国内部 产业竞争更加激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复合型、 创新型人才。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
实例 2、清华大学(1)
清华大学从2002年起试行按专业大类教学。清华大学在2002年8 月发布的《关于制定本科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工作意见》中提 出,应积极推进实行按专业大类制定统一的培养方案,以实现通 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本科专业总学分一般为170学 分。其中,课程学分140学分,集中实践环节30学分。课程总学 时不超过2240,平均周学时20左右。
(二)基本按学科大类或学院教学,即按类培养, 按模块设置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模块,适当压 缩了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时数和课程门 数,专门设立了由学生任意选修的文化素质教 育课程模块(或称通识教育课程模块) 对这类学校,下面举几个例子。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
实例 1、北京大学(1)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山东大学青岛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中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大学山西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等

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评审论证会专家意见和建议汇总

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评审论证会专家意见和建议汇总

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评审论证会专家意见和建议汇总经过两天的评审论证会,培养方案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校内外专家也就这些问题针对不同专业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整理如下:一、各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1. 专业负责人要进一步明确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要清楚的知道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合理设计课程体系。

2. 大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突出海洋水产特色。

有些专业本身很能体现这些特色反而没有相应的课程支撑。

3. 专业定位方面要思考本专业是不是复合性应用型,有些专业本身定位就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另外有些专业的课程设置无法对应复合性。

4. 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与教育部主编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以下简称《专业目录》)一书中描述的不太一致;《专业目录》中的主干学科均是一级学科,目前培养方案里多数专业写了二级学科;《专业目录》中提到的一些核心课程的示例,有些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没有。

另外,设置两个(含)以上专业方向的专业,其专业方向课不应出现在主要课程中;主要课程中的课程名称应去掉字母。

5. 专业方向名称不能与专业名称重复。

6. 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中的内容有重复;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明确,语句、措辞都要进行调整,不要出现“高级人才”这种说法;同时,避免采用“基本”“一定”这样的词。

7. 专业特点要精炼,从课程体系设计、专业方向、实践环节以及课堂教学等多方面入手提炼出本专业的特色。

8. 专业基本要求要全面,还要切合实际,过高过低都不行。

要统一格式,外语、计算机等都单列一条。

9. 鼓励相关学院、相关专业搭建平台课,这个专业的必修课可以是那个专业的选修课。

10. 建议每个专业开设关于专业介绍的必修课程,越早开设越好。

11. 专升本、中职升本和普通本科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上都应该拉开档次,中职升本的要求可能是最低的。

二、各专业分别存在的问题:(一)水产与生命学院:学院应搭建平台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2013级开始实施)
为努力实现把我校建成“中国一流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战略目标,构建具有四川大学特色的本科“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真正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根据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培养方略
1.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

2.培养体系:本科“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3” “三大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综合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双特生”
“2” “两阶段”培养过程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个性化教育阶段
“3” “三大类课程体系” 学术研究型课程体系创新探索型课程体系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
“X” 若干个支撑项目
3.培养模式:
“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个性化培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在本科前半段(一年半到两年半),即通识教育阶段,主要进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育;在后半段(余下的两年半到一年半),即个性化培养阶段,主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成长需要,分类开展大学生学术研究、创新创业、实践
应用的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能力教育。

“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教育,国际化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把国际化、跨文化观念和教育资源融合到教学中,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

二、培养计划制定的基本框架
(一)培养方案基本内容
1. 专业培养目标
2. 专业培养要求
3. 基本学制及修业年限
4. 授予学位
5. 基本学分学时
6. 专业核心课程
7. 教学计划进度表
(二)弹性学制
基本学制为4年的本科专业,学习年限原则上为3-6年;基本学制为5年的本科专业,学习年限原则上为4-7年。

(三)毕业学分要求
四年制本科培养总学分一般为:文史哲艺术农理:140-165学分;经管法:150-160学分;工科、非临床医学类(四年制):160-180学分;
五年制本科培养总学分一般为:非临床医学类(五年制)、临床医学类(五年制)、建筑及城规类:210-225学分。

1.选修课:学分所占比例≥30%;
2.实践教学学分: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15%,理工医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25%。

其中,含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5学分。

毕业论文(设计)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6—8学分,理工农医类专业不超过10学分。

3.工科类专业课程学分学时安排:参照相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制定。

(四)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个性化教育两部分构成,涵盖“学术研究型、创新探索型、实践应用型”三大类课程体系。

实践训练包括社会实践、专业实验、实习实训、创新教育、毕业论文(设计)。

全部课程和教学活动属性为必修或选修。

教学体系一般框架示意图如下:
(五)毕业论文(设计)时间要求
原则上文法经史哲管艺术类专业≥8周;农、理科类专业≥14周;工科类专两阶段教育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通识教育和
专业基础教

通识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 形势与政策 外语 体育 军事理论、军训 新生研讨课 中华文化(文学篇/历史篇/哲学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类(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要求选择) 跨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个性化教育
阶段(含学
术研究型、创新探索
型、实践应用型课程) 专业课 专业必修课程(至少一门、总计不低于3学分的全英语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
实践环节 实验、实习实训 创新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学科竞赛;特长
与技能;科技成果) 毕业论文(设计)
业≥16周;非临床医学类专业≥16周,其它专业参照执行。

(六)转专业制
为让每个学生享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和潜力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重新选择专业,鼓励教学资源和条件有保障的学院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专业兴趣要求(具体方法参照学校转专业相关文件执行)。

鼓励学生修读双专业(双学位)、辅修专业。

(七)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制
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进科研团队”,学校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学校认可的各类竞赛、科研训练计划、技能训练等活动获得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具体办法参照《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川大教[2011]164号)执行。

(八)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每个本科生在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每个学生在学期间要至少参加一次社会调查,撰写一篇调查报告。

三、课程设置
(一)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
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体育、军事理论、军训等公共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含文化素质公选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具体修读要求如下:
1.通识教育课程
(1)思想政治理论课:修读14学分(理论课9学分、社会实践5学分)。

课程名称理论学分实践学分总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 1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3 2 5
系概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1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1 3
说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课带社会实践课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单独开设实践课程。

(2)英语课程(College English):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修读10学分,安排在前四个学期完成。

(3)体育(Physical Education):每学期1学分,安排在前四个学期完成。

(4)军事理论、军训(Military theory 、Military training):共计1学分,全校必修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完成。

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安排在“实践及国际课程周”。

(5)形势与政策(Current Situation and Policy):为全校必修课,计2学分。

(6)中华文化(文学篇/历史篇/哲学篇)(Chinese culture)三篇任修一篇,3学分,文、理、医科安排在2秋,工科安排在2春完成.
(7)大学生心理健康1学分。

(8)新生研讨课1学分。

(9)跨专业选修课程(含文化素质公选课)至少6学分。

2.专业基础教育课程
专业基础教育课程指各学科、专业应修读的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

(二)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分设学术研究型课程、实践应用型课程、创新探索型课程三大类课程体系。

每一个学生只需修读一个类别的课程即可满足培养要求。

课程涵盖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同时,各专业至少应开设1门、总计不低于3学分全英语授课课程。

四、学分认定
1.理论课原则上16学时对应1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1—2周为1学分,实验课程原则上16—24学时为1学分;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及兄弟院校合作办学的学分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认定。

2.“实践及国际课程周”开设的课程,原则上每周计1学分,或按16学时对应1学分计算学分。

3.毕业需获得2个创新创业教育学分。

五、教学计划安排原则
1.必修理论课程(含课带实验课程)原则上要求在大三上期(五年制在大四上期)完成,从大三下期(五年制在大四下期)开始开展个性化教育。

2.按两学期安排教学计划,每年春季学期后2-4周为“实践及国际课程周”,主要用于开设短期课程、学科竞赛培训课程、学术前沿和创新创业系列讲座以及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和科研训练、实习、实训、“国际交流营”和“海外留学经验”交流会、读书-报告等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