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喘证
中医内科学__第1章第五节喘证
![中医内科学__第1章第五节喘证](https://img.taocdn.com/s3/m/7bcc3e46561252d380eb6e57.png)
患者,男性,19岁,工人。
病史:5天前因衣着过少而出现恶寒、发 热、头痛、咳嗽之症。痰吐清稀色白,无 汗身痛。自以为感冒而服用葱姜水等,微 汗出,头痛消失,但余症无明显好转。前 一日起,病情发生变化。现症:喘逆上气, 胸部胀痛,咳而不爽,痰吐稠粘,息粗鼻 煽,形寒,身热,烦闷,无汗,口渴。舌 质红,苔薄白且根部微黄、脉浮数。
五磨饮子:行气解郁
虚喘 1.肺气虚
主症:喘促短气,气怯声低 兼症:咳声低弱,吐痰稀白,自汗恶风 舌脉象:舌淡,脉软弱。
病机:肺气虚弱,气无所主 治法:补肺益气 方药: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生脉散,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
兼症:腰膝酸软,浮肿便溏,汗出肢冷,面唇青紫, 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 油
舌脉象:舌质淡,脉微细或沉弱或舌红少津,脉细 数
病机: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 参蛤散:纳气归肾
3.喘脱
主症:咳逆甚剧,张口抬肩,鼻龛气促,端坐不能 平卧,稍动则喘气欲绝
兼症:或有痰鸣,心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 出如珠,肢冷
舌脉象: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病机: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喘证
一、概述
定义 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气升降出纳失常
,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拍肩,鼻翼煽动,不能平 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 重者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 鼻翼翕动 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頻躁不安, 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 无根,甚则发为喘脱之危重证候。
方药: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蛤蚧粉
参附汤:扶阳固脱 蛤蚧粉:镇摄肾气
中医内科-课件-喘证
![中医内科-课件-喘证](https://img.taocdn.com/s3/m/14665b39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fb.png)
喘证的病机主要涉及肺、肾、心等多个脏腑,与气机的升降出入密切相关。外邪侵袭导致肺气郁闭,气机升降失 调;痰浊内蕴则阻碍气机流通;久病不愈导致正气不足,难以抵御外邪;肾气虚衰则影响气的生成与固摄,从而 引发喘证。
02
中医内科治疗喘证的理论基础
肺与喘证的关系
01
02
03
04
肺主气司呼吸
喘证的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 与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密切相
关。
肺气虚
肺气虚弱,气机不畅,易导致 喘证的发生。
肺热
肺热内蕴,痰热阻肺,可引起 喘证。
肺燥
肺燥津伤,气道失于滋润,可 引发喘证。
脾与喘证的关系
01
02
03
脾气虚弱
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导 致气短、喘息等症状。
痰湿阻肺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痰湿 内生,上泛于肺,引发喘 证。
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气化不利,水 湿泛滥,影响肺气宣降, 导致喘证。
病例二:支气管哮喘
总结词
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 常有过敏原接触史。
VS
详细描述
患者在接触过敏原后出现喘息、胸闷、咳 嗽等症状,听诊可闻及双肺广泛哮鸣音。 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舒张试验阳性,可用于 确诊。
病例三:肺气肿
总结词
活动后气短,肺部叩诊呈过清音,双肺呼吸 音减弱。
详细描述
患者长期吸烟史,活动后气短,肺部叩诊呈 过清音,双肺呼吸音减弱。X线检查可见肺 过度膨胀,膈肌下移。肺功能检查显示阻塞 性通气功能障碍。
中医内科-喘证
• 喘证概述 • 中医内科治疗喘证的理论基础 • 中医内科治疗喘证的常用方法 • 喘证的预防与日常护理 • 喘证的病例分享与讨论
01
中医内科学之喘证
![中医内科学之喘证](https://img.taocdn.com/s3/m/72121456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0f.png)
喘证1. 概述: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主症的疾病。
(出现喘且喉中哮鸣有音诊断是哮病,出现咳喘诊断是喘证)(气息气机出现问题)(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上不来气;严重者①喘促持续不解——肾不纳气——肺肾两虚②烦躁不安——心气虚③面青唇紫——肾阳衰弱导致心阳不振——心肾阳虚④肢冷——肾阳虚⑤汗出如珠——阳虚⑥脉浮大无根)【症状】喘证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发为喘脱。
2. 最早记载了喘证的名称的是《黄帝内经》,提出喘息、鼻张、肩息病变主脏在肺,以肺为主,亦涉及他脏;提出喘证既有外感又有内伤。
《金匮要略》:有“上气”专篇论述。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指出了喘证的辨证纲领,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刘河间论喘因于火热。
3. 病因病机(1)病因:①外邪侵袭:肺失宣降,气逆而喘(喘比咳嗽气机壅滞更重)②饮食不当③情志所伤④劳欲久病(2)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实证——病位在肺);或气无所主,肾失纳摄(虚证——病位在肺肾)。
4. 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肝气上逆乘肺,升多降少)脾心。
5. 病理性质: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①有邪者为实,因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所致;②无邪者属虚,因肺不主气,肾失摄纳引起。
③实喘病久伤正,由肺及肾,或虚喘复感外邪,或夹痰浊,则病情虚实错杂,每多表现为邪气壅阻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候。
④喘证严重者,肺肾俱虚,肺虚不助心主治节,肾阳虚无以温煦,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可至喘脱危候。
6. 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情志刺激及劳累而诱发。
(2)鉴别诊断气短:相同点:气短与喘证同为呼吸异常。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喘证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喘证](https://img.taocdn.com/s3/m/4906144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8.png)
现代医学治疗喘证的方法包括药物治 疗、免疫治疗、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诊断标准
现代医学根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 手段对喘证进行诊断,包括肺功能检 查、气道炎症检查、过敏原检测等。
喘证的流行病学研究
01
02
03
发病率
喘证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 高,尤其在儿童和老年人 中更为常见。
影响因素
喘证的发病与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等有 关。
针灸治疗喘证具有很好的疗效,常 选用肺俞、风门、定喘等穴位进行 针灸。
中药敷贴
将中药制成药膏或药糊,敷贴于特 定的穴位上,以缓解喘证的症状。
西医药治疗
抗炎治疗
喘证常常与炎症有关,因 此西医药治疗常采用抗炎 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 生素等。
平喘药
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抗过 敏药物等平喘药物,以缓 解喘息的症状。
实喘
发病较急,呼吸急促,喉中痰鸣有声 ,痰稠色黄,伴有发热、恶寒、胸痛 等表证。
虚喘
发病较缓,呼吸短促难续,动则喘甚 ,气怯声低,伴有面色苍白、自汗、 少气等虚弱症状。
02
喘证的历史沿革
古代医学对喘证的认识
《黄帝内经》
对喘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描述,如《灵枢·五阅五使》云:“肺病者,喘息鼻张。”
地域分布
喘证的发生在不同地域有 差异,可能与当地的气候 条件、空气质量等因素有 关。
03
喘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01
02
03
04
临床症状
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
体征
呼吸浅快,肺部可闻及哮鸣音 。
病史
多有过敏史、支气管炎等病史 。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纹理 增粗、气道阻塞等异常。
《中医内科学喘证》课件
![《中医内科学喘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584804e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9.png)
患者女性,55岁。临床表现为气短、
乏力、自汗等。经过补气健脾、益肺
止喘治疗,病情得到改善。
3
病案三:风寒犯肺型喘证
患者男性,30岁。临床表现为喷嚏、
流清涕、畏寒等。经过祛风散寒、温
病案四:痰湿阻肺型喘证
4
肺化痰治疗,病情明显好转。
患者女性,45岁。临床表现为胸闷、
咳嗽、痰多等。经过利湿化痰、平喘
化痰治疗,病情明显好转。
喘证分类
根据中医理论,喘证可分为肺部热结型、肺气虚弱型、风寒犯肺型、痰湿阻肺型、肺肾阴虚 型等。
喘证辨证论治
肺部热结型喘证
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咳嗽、痰 黄等,治疗重点是清热解毒、 平喘化痰。
肺气虚弱型喘证
症状包括气短、乏力、自汗等, 治疗重点是补气健脾、益肺止 喘。
风寒犯肺型喘证
症状包括喷嚏、流清涕、畏寒 等,治疗重点是祛风散寒、温 肺化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活保健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当的运 动有助于增强肺部功能,如 深呼吸、定期锻炼、避免烟 尘等。
结语
1 中医内科学喘证的重要性
喘证是中医内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喘证的掌握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治疗相 关疾病。
2 喘证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通过中药治疗、饮食调养和生活保健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喘证,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学喘证》PPT 课件
喘证是中医内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课件将介绍喘证的概述、 辨证论治、病案分析、防治等内容,帮助大家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 识。
喘证概述
喘证简介
喘证是一种呼吸困难的病证,通常与肺部疾病有关,表现为气喘、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
喘证病因
中医内科学 喘证
![中医内科学 喘证](https://img.taocdn.com/s3/m/32b1c108915f804d2b16c191.png)
喘证
温宣 清肃 祛痰 降气
补肺 纳肾 温阳 益气 养阴 固脱
虚喘 精气不足 气阴亏耗
肺肾出纳 失常
治在肺肾 以肾为主 培补摄纳
虚实夹杂,下虚上实者,当祛邪与挟正并举,但要 分清主次,权衡标本,有所侧重,辨证选方用药。
(三) 分证论治 喘证 实喘 ⒈风寒闭肺 主症: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 兼症: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头痛,鼻塞,喷嚏清涕, 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风寒表证) 舌象:舌苔薄白而滑。 脉象:浮紧, 分析:外感风寒,寒邪闭肺,肺郁不宣,肺气上逆。 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 麻黄、桂枝—宣肺平喘,散寒解表; 杏仁—利气化痰,止咳定喘;甘草—调和诸药。
肺 肾 出 纳 失 常 喘 证
久 病 劳 欲
喘证
病位:肺和肾,与肝、脾、心有关。
病因:外感与内伤。
外感为六淫侵袭,
内伤由饮食、情志,或劳欲、久病所致。
病机:有邪者为实,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所致;
无邪者属虚,肺不主气,肾失摄纳而成。
病性:虚实之分,
实喘在肺,乃外邪、痰浊、肝郁气逆
虚喘肺、肾,为精气不足,气阴亏耗,气虚为主。
2.与哮病、肺胀鉴别 病因
喘证
外邪侵袭 饮食不当 情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调 久病劳欲
喘证 病程
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 症状。
病机
症状特点
邪壅于肺 喘指 气息言, 宣降失司 为呼吸气促困难。 肺不主气 喘未必兼哮 肾失摄纳
哮病
宿痰伏肺 痰阻气道 哮指 声响言, 诱因引触 气道挛急 喉中有哮呜声。 肺失肃降 哮必兼喘 肺脾肾三 痰瘀相结 喘促、咳嗽、咯痰、 脏虚损, 肺气壅滞 胸满、憋闷如塞 肺体胀满 肺不敛降
《中医内科学》喘证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喘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2c069b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7.png)
喘证的治则与治法
治则
调理脏腑功能,宣降肺气,祛痰 化瘀。
治法
针灸治疗、中药治疗、推拿按摩 等。
03
喘证的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中药汤剂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开具 具有止咳平喘、宣肺化痰 等功效的中药汤剂进行治 疗。
中成药
选用具有止咳平喘、宣肺 化痰等功效的中成药,如 止咳糖浆、蛇胆川贝散等。
中药贴敷
将中药制成贴敷剂,贴敷 于相应的穴位,通过刺激 穴位和药物的渗透作用, 达到治疗喘证的目的。
《中医内科学》喘证ppt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喘证概述 • 中医对喘证的认识 • 喘证的中医治疗 • 喘证的预防与调护 • 喘证的现代医学认识
01
喘证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喘证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降,气机上逆,出现以呼吸困难, 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长期劳累、纵欲过度或久病体 虚,导致肺、脾、肾等脏腑功 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常,引发
喘证。
喘证的病机
肺气宣降失常
肺为娇脏,外合皮毛,易受外邪侵袭, 导致肺气宣降失常,引发喘证。
痰湿内生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原因导致脾胃 功能受损,痰湿内生,上干于肺,影 响肺气宣降,引发喘证。
气机不畅
长期精神刺激、忧郁、恼怒等导致气 机不畅,气滞痰凝,进而引发喘证。
痰浊、瘀血、气滞等。
02
中医对喘证的认识
喘证的病因
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等六 淫邪气均可导致喘证,其中以
风寒为主。
内伤饮食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厚 味等导致脾胃功能受损,痰湿 内生,上干于肺,影响肺气宣 降。
中医内科学课件:喘证
![中医内科学课件:喘证](https://img.taocdn.com/s3/m/ef79a8b9ba1aa8114531d967.png)
❖ 【病名源流】
➢ 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阅五使》 “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 “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五邪》“邪 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 出,喘动肩背”。
➢ 《景岳全书·喘促》分实喘与虚喘:“实 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 气虚也”。
❖ 【范围】
➢ 并非独立病种,许多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或作 为某些疾病的一个临床表现均可见喘。
理 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法 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方 麻杏石甘汤加味。
药
加 痰多黄稠,加桑白皮、黄芩、瓜蒌、贝母。 减 痰鸣息涌,加葶苈子、苏子、款冬花、射干。
【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麻黄、五味子、甘草各30g,研末装胶 囊,每次3g,每日2次口服 (2)针灸治疗:针刺肺俞、定喘、天突、膻中等穴。
三、诊查要点
❖ 【诊断依据】 ➢ 1、临床特征表现: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
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 绀等。 ➢ 2、病史: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 ➢ 3、诱因:外感或劳累而诱发,也有情志刺激 而诱发者。
❖ 【病证诊断】
➢ 1、气短:气短即是少气,呼吸浅促而 不能接续、动则益剧、且无痰声;似喘 而无抬肩撷肚;可以平卧(类似常人饥 饿至浑身乏力时的表现)。《证治汇 补·喘病》“若夫少气不足以息,呼吸不 相接,出多入少,名曰气短。气短者, 气微力弱,非若喘证之气粗奔迫也”。
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粘+表证。 理 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法 宣肺散寒。 方 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药 华盖散:麻黄杏仁桑白皮紫苏子赤茯苓陈皮。 加 寒饮伏肺,遇寒引发:小青龙汤加减。 减 痰多:姜、辛、夏、味。
气壅喘重:射干、前胡、厚朴、紫菀。
中医内科学喘证
![中医内科学喘证](https://img.taocdn.com/s3/m/7179d0c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18.png)
喘证分类及临床表现
喘证分类
喘证可分为实喘和虚喘两类。实喘包括风寒壅肺、风热犯肺 、痰热壅肺、痰浊阻肺等证型;虚喘包括肺气虚、肾气虚、 心阳虚等证型。
临床表现
喘证的临床表现包括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可伴 有发热、汗出、痰多、口渴、小便黄等症状。实喘的喘息声 高息粗,呼吸有力,舌质红,苔黄腻;虚喘的喘息声低息微 ,呼吸浅促,舌质淡,苔白滑。
针灸治疗喘证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 针灸后患者应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针灸治疗喘证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01
禁忌症
02
03
04
对于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的患者,不宜采用针灸治疗。
对于患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 不宜采用针灸治疗。
对于患有皮肤感染、溃疡等疾 病的患者,不宜采用针灸治疗
。
针灸治疗喘证临床疗效评价
生活起居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烟雾、灰尘等刺激;保持适当的室内温度和湿度;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多食用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瘦肉、蛋类、豆类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 食物;多饮水,保持呼吸道湿润。
预防喘证复发的注意事项和措施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接触过敏原,避免吸烟、吸 入二手烟等刺激性气体;避免过
05
中医内科学喘证预防与调 护
预防喘证发生的方法和措施
增强体质
通过适当的锻炼和饮食调 理,提高身体免疫力,预 防感冒等诱发喘证的因素。
避免过敏原
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 烟雾等,以减少诱发喘证 的风险。
及时治疗
一旦出现感冒、咳嗽等症 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 情加重,引发喘证。
调护喘证患者的生活起居和饮食调理
厚朴麻黄汤
中医内科学喘证
![中医内科学喘证](https://img.taocdn.com/s3/m/d677534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2b.png)
中西医结合治疗喘证的机制和 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喘证的发病机 制和病因,为治疗提供更加精准的方 案。
开展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 喘证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 治疗提供依据。
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喘证的研究,发 挥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
感谢您的观看
喘证的辨证要点
辨明虚实
喘证有虚实之分,实证多表现为痰湿 阻塞、气机不畅,虚证多表现为肺气 不足。
分清病位
辨明病因
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 法,如外感六淫所致的喘证需解表散 邪,内伤饮食所致的喘证需调理脾胃 。
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肺,但与脾、肾等 脏腑也有关,需分清病位以制定治疗 方案。
03
中医治疗喘证的方法
喘证的病因与病机
病因
喘证的病因主要有外感风寒、痰浊内蕴、久病肺肾亏虚等。 此外,劳累过度、情绪激动等因素也可能诱发喘证。
病机
喘证的病机主要与肺、肾有关。外邪侵袭,导致肺失宣降, 肺气上逆;痰浊内蕴,阻塞气道;久病肺肾亏虚,摄纳失常 ,均可引发喘证。此外,气滞血瘀也是喘证的重要病机之一 。
02
中医对喘证的认识
喘证的治疗主医学认为喘证可 能与气道炎症、气道 高反应性、过敏等因 素有关。
中西医结合治疗喘证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喘证的方法包 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中 医手段与西医药物、手术等方 法的结合。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喘 证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药治疗
中药汤剂
根据喘证的证型,开具具有止咳平喘 、宣肺化痰、疏风解痉等功效的中药 汤剂进行治疗。
中成药
针对喘证的不同证型,选用具有相应 功效的中成药,如止咳平喘糖浆、蛇 胆川贝液等。
中医内科学课件:喘证
![中医内科学课件:喘证](https://img.taocdn.com/s3/m/d1f1ec8d011ca300a7c390ac.png)
与西医学的联系
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肺源性心脏病、重症肺结核、肺不张、 矽肺、心源性哮喘、癔症等疾病。出现以呼 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可参考喘证进行 辨证论治。
注意:多种急慢性病症。
[病因病机]
(合华盖散:麻黄、桑白皮、苏子、杏仁茯苓陈皮) 运用: (1)喘重者,加苏子、白前降气平喘。
(2)咳甚,加白前、紫菀、冬花。 (3)痰多,加二陈汤、制南星、白芥子。 (4)有汗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5)内有寒饮、复感外寒,用小青龙汤。
2.表寒肺热
症状:实喘表现;表寒(形寒,身痛,有汗或无汗); 肺热(咳痰粘稠,烦闷,口渴)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
治法:散寒泄热,宣肺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麻黄6、石膏24)
有汗而喘,石膏5倍于麻黄(热壅于肺,皮毛开) 无汗而喘,石膏3倍于麻黄(热闭于肺皮毛亦闭)
3、痰热郁肺
症状:实喘表现;痰热表现 ( 热痰特点,热伤肺 络、伤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痰热
方药:
桑白皮汤(桑、芩、栀、贝、 连;
2、中医诊断:喘证 表寒肺热 3、治法:散寒泄热,宣肺平喘 4、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炙麻黄10 杏仁10 石膏40(先煎) 炙甘草6 瓜蒌仁10 黄芩10 桑白皮15 鱼腥草20
痰壅胸中,上气喘促,四肢厥逆,冷汗不止,舌淡苔 白,脉沉微;奔豚,气从小腹上冲胸,胸胁脘腹胀痛, 或疝腹痛,肠鸣滑泄,或男子阳痿精冷,女子血海虚 寒,月经不调,带下清稀,不孕。
运用:
➢ 气阴两竭,可用生脉散加生地、萸肉。 ➢ 若汗多不敛者,加龙骨、牡蛎以敛汗固脱。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喘证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喘证](https://img.taocdn.com/s3/m/e8d98f47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5c.png)
久病脾伤,如中气虚弱,肺气失于充养,亦可导致气虚而喘。《杂病广要·喘》:“肺为气之主,而脾则肺之母也,脾肺有亏则气化不足,不足则短促而喘”。
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不能助肺纳气,气失摄纳,逆气上奔为喘。若肾阳衰弱,水泛无主,干肺凌心,肺气上逆,心阳不振,亦可致喘。
《景岳全书·喘》:“但经微劳或饥时即见喘促,或于精泄之后,或于大汗之后,或于大小便之后,或于大病之后,或妇人月经之后,而喘促愈甚。”《诸病源候论·伤寒喘候》:“水停心下,肾气乘心,故喘也。”
情怀不遂,悲忧伤肺→肺气痹阻,气机不利。
04
惊恐伤及心肾,气机逆乱,喘出于肺。《素问·经脉别论》篇:“有所惊恐,喘出于肺。”
《医学入门·喘》:“惊忧气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急促而无痰声者。”
劳欲久病
久病 慢性咳嗽、哮证、肺胀、肺痨等肺系病证,久病肺虚,气阴不足,气失所主,而致短气喘促。后期,气阴不能下荫,则由肺及肾,肾元亏虚,肾不纳气而喘促不已。《证治准绳·喘》:“肺虚则少气而喘”。
喘与哮证的鉴别
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支气管狭窄、痉挛),多属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疾病。哮必兼喘,故哮喘并称。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急促困难(内外呼吸障碍),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喘不一定兼哮。
04
其他如肺胀、支饮均有咳而上气,喘息痰鸣的症状,可隶属于喘证范畴,但各有其特点,故应掌握各证的异同,与有关病篇互参。
风热犯肺→肺气壅实→肺失宣降→上逆而喘
风热 风热邪犯于肺,肺气壅实,肺失宣肃;或邪热内盛,蒸液为痰,痰热蕴肺,清肃失司,肺气上逆,发为喘促。
《景岳全书·喘促》篇说:“实喘之证,以邪实在肺胃也,非风寒则火邪耳。”
热邪炼液为痰→痰热蕴肺→肺失宣降→上逆而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情志所伤
•
4.劳欲久病
2020/11/14
6
• 二、病机 (以示意图表示)
•
风寒
•
外感
•
风热
邪壅肺气、宣降不利 实
•
•
饮食——痰浊
内 情志——肝气 气机升降失常 —— 喘
伤
久
病
肺不主气
出纳
虚 劳
欲 肾不纳气 失常
• 2020衰/11/竭14 ……………………喘脱
心阳
7
三、 病因病机小结
• (一)、病位及涉及脏腑:
• 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 。
• 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权衡标本,分 别处治。
2020/11/14
16
喘证
三、证治分类
实喘
风寒壅肺证 表寒肺热证 痰热郁肺证 痰浊阻肺证 肺气郁痹证
虚喘
肺气虚耗证 肾虚不纳证 正虚喘脱证
2020/11/14
17
• 实喘:
.
(一)、风寒壅肺证
1、证 候: (主)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
2020/11/14
14
3. 虚喘应辨病变脏器:
• 肺虚
肾虚
心
气、心阳衰弱
劳作后气短 不已;
不足以息,
喘息较轻;
静息时亦有气喘, 动则更甚;
喘息持续
常伴有面色咣白, 悸,
自汗,易感冒; 结代。
2020/11/14
伴有面色苍白, 颧红,怕冷, 腰酸膝软;
伴有紫绀,心 心悸,
15
二、治疗原则
• 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
• 临床特征 抬
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
• 口唇发绀
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
为特征。
• 病史 悸
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
•
等病史。
• 诱发因素
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2020/11/14
9
三、 相关检查 发作时当结合听诊,注
意肺部有无干湿性啰音
可协助鉴别喘证出现的原因是 肺源性的诸如支气管肺炎、肺
2020/11/14
22
麻杏石甘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2020/11/14
23
5、方义: 麻黄——宣肺解表 石膏——清里热 杏仁——降气化痰 甘草——调和诸药
2020/11/14
24
(三)、痰热郁肺证
• 1、证 候: (主)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 黄,或夹有血色,
或哮鸣音。
炎、肺气肿、肺结核、矽肺等,
• 1.查体:
或为心源性的如心衰。
• 2.胸部x片及CT检查,心电图检查:
• 3.配合血常规、检测血白细胞总数、中性 粒细胞数,痰培养,血气分析,肺功能测
定等检查。
2020/11/14
10
鉴别诊断
• 喘证
• 是指多种急、慢性 疾病中有呼吸困难 的症状。
• 哮证
•
风寒袭肺(喘息性支气管炎)
•
痰热壅肺(肺炎)
•
实喘 痰浊阻肺(慢支肺气肿)
•
肺气郁痹(癔病性喘息)
•
喘证
•
肺虚(慢支肺气肿)
•
虚喘
•
肾虚(肺气肿.肺心病)
2020/11/14
5
【病因病机】
• 一、病因
•
喘证常由多种疾患引起,病因复杂,概言之有外感、
内伤两大类。
• 外感: 1.外邪侵袭
• 内伤: 2.饮食不当
2020/11/14
21
(二)、表寒肺热证
• 1、证 候: (主)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 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黏,
(兼)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 有汗或无汗,口渴,
(舌脉)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 浮数或滑。
• 2、病机概要: 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 3、治 法: 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 4、代 表 方: 麻杏石甘汤加减
张”。
• 2、病因病机:
•
《素问·五邪》篇说:“邪在肺,则病皮肤痛,
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
• 3、辨证纲领:
•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喘促》说: “实
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 4、治疗原则:
•
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认为:“喘由外
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2020/11/14
• 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甚则累及于心.
• (二)、病性
• 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虚喘责之于肺、 肾两脏.
• (三)、病机关键
• 实喘在肺,为邪气壅盛,气失宣降;虚喘主要在肾,为精 气不足,肺肾出纳失常.
• (四)、预后
2020/11/14
8
【诊查要点】
• 一、 诊断依据
3
• 三、讨论范围
.
•
•
喘证虽是一个独立的病证,但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
病过程中。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不但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
候,且可因其它脏腑病变影响于肺所致。
• • 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 肺源性心脏病、肺结核、矽肺
• 发生呼吸
• 心源性哮喘 困难者
• 癔病等
2020/11/14
4
三、范围
• 哮指声响言,为 喉中有哮鸣音,是 一种有宿根,反复 发作的一个独立病 证。
一般来说,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2020/11/14
11
气短
• 喘证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气短亦即少气,
呼吸微弱而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
而无声,亦不抬肩,尚可平卧。喘证是以
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致不能平卧为特 征。
2020/11/14
12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喘证的辨证首当分清虚实:
虚喘
实喘
呼吸 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
气粗声高,
声低,
咳嗽
伴有痰鸣咳嗽,
嗽,
脉象
脉数有力,
浮大中空
2020/11/14
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 气怯
少有痰鸣咳
脉象微弱或
13
2. 实喘又当辨外感内伤:
• 外感 : 起病急,病程短,多有表证; • 内伤 : 病程久,反复发作,无表证。
2020/11/14
19
华盖散
华盖杏甘配麻黄,苏子陈皮茯苓桑, 解表宣肺止痰咳,素体痰多风寒伤。
2020/11/14
20
5、方义: 麻黄汤——宣肺平喘,散寒解表
麻黄、桂枝宣肺平喘,散寒解表
杏仁助麻黄降肺气平喘,且宣散外邪
甘草调和诸药
华盖散——宣肺化痰降气 麻黄宣肺平喘
杏仁、苏子、桑白皮降气化痰
陈皮、茯苓健脾化痰
中医内科学喘证
【概 述】
• 一、定义
•
喘即气喘、喘息。临床表现以呼吸
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
卧为特征者谓之喘证。
• 呼吸困难
• 主观上:病人感觉呼吸费力,或空气不足。
• 客观上:表现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异常
2020/11/14
2
• 二、历史沿革 .
• 1、临床表现:
•
《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
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
(兼)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
渴,无汗,
(舌脉)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3、治 法: 宣肺散寒 4、代 表 方: 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2020/11/14
18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