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实验录》桂枝汤证医案评析

合集下载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桂枝汤加浮萍恶寒头头痛案案例独立全解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桂枝汤加浮萍恶寒头头痛案案例独立全解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桂枝汤加浮萍恶寒头头痛案案例独立全解我治一湖北人叶君,住霞飞路霞飞坊。

大暑之夜,游大世界屋顶花园,披襟当风,兼进冷食,当时甚为愉快。

顷之,觉恶寒,头痛,急急回家,伏枕而睡。

适有友人来访,乃强起坐中庭,相与周旋。

夜阑客去,背益寒,头痛更甚,自作紫苏、生姜服之,得微汗,但不解。

次日乞诊,病者被扶至楼下,即急呼闭户,且吐绿水痰浊甚多,盖系冰饮酿成也,两手臂出汗,抚之潮。

随疏方用:桂枝汤加浮萍。

桂枝四钱白芍三钱甘草钱半生姜五片大枣七枚浮萍三钱,加浮萍者,因其身无汗,头汗不多故也。

次日未请复诊。

某夕,值于途,叶君拱手谢曰:前病承一诊而愈,先生之术,可谓神也。

姜佐景按一病一证之成,其病因每不一而足。

本案示“风”之外,更有“冷饮”是也。

外为风袭,内为饮遏,所谓表里两病。

是犹国家不幸,外有强邻之侵,内有异党之扰,两相牵制,证情杂矣。

本案见证较前多一“吐”字,可见病人之证随时变化,决不就吾医书之轨范。

而用药可加减,又岂非吾医者之权衡?观本方用生姜五片可知矣。

【独立全解】该患者是由于大暑之夜游玩,进食生冷,感受外邪所致的外感发热,症见:头痛,恶寒,呕吐绿水痰浊,两手臂及头部出汗,其身无汗,相当于现在的“胃肠型感冒”。

从患者的症状分析,除了以上症状外,还可能有发热,因为患者是饮食生冷后受风,低热的可能性比较大。

曹颖甫先生之所以用桂枝汤,是在排除了“患者腹痛、腹泻之太阴病”,排除了“口干苦之少阳病”以及排除了“口干渴、舌红苔黄腻之阳明病”之后,辨证为单纯的太阳病,读者应该明确此容易忽略的背景。

另外,曹颖甫常在桂枝汤里加浮萍,增强解表之力,算是曹颖甫的用药习惯吧。

我们从这个病例可以推测出,患者平素脾胃虚弱或喜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胃湿热积滞,进食生冷是个诱因,损伤脾胃,导致汗毛孔大开而又感受外邪所致。

该医案中并没有记载患者的舌脉以及二便情况,我们根据临床上常见的病例可以作出以下两种推测:第一种情况是表证兼里阴:患者平素脾胃虚弱,进食生冷,导致腹痛、腹泻、呕吐,后又见头痛、恶寒、发热、汗出、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脉沉细无力或浮细无力,这时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可以用桂枝人参汤治疗;若患者无汗,可以加一味麻黄,麻黄的量不用很大,5~8g即可,重在开表。

《经方实验录》桂枝汤证

《经方实验录》桂枝汤证

《经方实验录》桂枝汤证桂枝汤证其一汤(左二月十八日)太阳,中风,发热,有汗,恶风,头痛,鼻塞,脉浮而缓,桂枝汤主之。

川桂枝(三钱)生白芍(三钱)生甘草(钱半)生姜(三片)红枣(六枚)【按】大论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又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观此二条,知桂枝汤证又名曰中风。

所谓“名曰”者,知前人本有此名,仲圣不过沿而用之。

惟严格言之,桂枝汤证四字,其义较广,中风二字,其义较狭。

易言之,中风特桂枝汤证之一耳。

又此中风非杂病中之中风,即非西医所谓脑溢血、脑充血之中风。

中医病证名称每多重复,有待整理,此其一斑耳。

至考此所以异证同名之理,盖为其均属风也。

中之者浅,则仅在肌肉,此为《伤寒论》之中风。

中之者深,则内及经络,甚至内及五藏,此为杂病之中风,所谓风为百病之长也。

仲圣方之药量,以斤两计,骤观之,似甚重。

实则古今权衡不同,未许齐观。

历来学者考证,达数十家,比例各异,莫知适从。

且古今煎法服法悬殊。

古者若桂枝汤但取初煎之汁,分之为三,曰一服,二服,三服。

今则取初煎为一服,次煎为二服,是其间不无径庭。

姑摒此种种勿论,简言之,吾师之用量,大抵为原方之什一,例如桂枝、芍药原作三两者,师常用三钱是也。

余视证之较轻者,病之可疑者,更减半用之,例如桂、芍各用钱半是也。

以此为准,利多弊少。

曹颖甫曰:桂技汤一方,予用之而取效者屡矣。

尝于高长顺先生家,治其子女,一方治二人,皆愈。

大约夏令汗液大泄,毛孔大开,开窗而卧,外风中其毛孔,即病中风,于是有发热自汗之证。

故近日桂枝汤方独于夏令为宜也。

【又按】近世章太炎以汉五株钱考证,每两约当今三钱,则原方三两,一剂当得九钱,再以分温三服折之,每服亦仅得三钱耳。

由是观之,原方三两,今用三钱,于古法正无不合也。

桂枝汤证其二余尝于某年夏,治一同乡杨兆彭病。

先,其人畏热,启窗而卧,周身热汗淋漓,风来适体,乃即睡去。

夜半,觉冷,覆被再睡,其冷不减,反加甚。

桂枝汤臆解

桂枝汤臆解

桂枝汤臆解主要功效是通过调和营卫而达到解表止汗目的。

卫气,为表部津液中所含之气,属边防部队;营气,为里部血液中所含之气,属城防部队;精气,为里部精液中所含之气,属卫戌部队。

俗话说“一滴精等于十滴血”,精,乃高浓度液化气。

边防部队、城防部队、卫戌部队,可以相互调动,故能够相互转化。

就表证而言,需不着动用卫戌部队。

所谓营卫不和,是说营气和卫气不能很好地配合,营少卫多,比例不当。

好比边防部队在边境作战,而城防部队未能及时增援,边防部队虽英勇战斗牺牲(自汗出),仍不能取胜。

对治之法——快速补充营卫之气(营卫之气,源于中焦脾胃之气),即脾胃之气,向表部调动,同时防止进攻太过。

桂枝辛温,助厥阴肝左升,负责调动营卫之气达表,增援卫气;白芍酸寒,助阳明胃右降,胃降肺亦降,防止营卫之气进攻太过。

姜枣草+热粥补充脾胃之气;覆被,防止体内热能散失,以利出汗祛邪。

整个方剂,补中气虚(增加兵源),助肝左升(调城防部队增援边防部队),助肺右降(驱敌于外,见好就收),让圆归正转。

人体之气液运行,好比太阳一样。

左升是右降的前提,左不升则右难降T>。

若升不到位即右降,是投降,边境失守,后患无穷,再要收复失地,代价就高了。

三七生评:解得好!桂枝汤证不助其营气外达,反用清凉右降退热(所谓消炎清热之属)是以金克木(木为身体营气),热退后左路必然生发下陷,后患无穷。

形随运转解:卫气收敛而营性发泄,卫气因风之伤而闭,郁阻营血,营郁而不得畅发,愈郁而愈欲发泄,故发热而汗出。

桂芍条达营血,生姜开卫闭,此为和营卫。

而营卫者,在经络则曰营卫,在脏腑则曰气血,皆赖胃气化生,故欲和营卫,必助胃气,此为草、枣、热粥之用也.此为一解。

以药度之,桂、芍实厥阴药也,姜、枣、草、热粥,实太阴药也,若再加附子,则桂枝汤加附子一方,已率三阴之药。

故桂枝汤实为厥阴方。

太阳病第一方竟为厥阴方,此需明理者方能解之。

盖伤寒传经,由太阳始而终于厥阴,厥阴为合,合太少二阴而开太阳,太阳为开,今太阳病而不开,径合厥阴以开之,此实为“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也。

桂枝汤临床应用分析

桂枝汤临床应用分析

桂枝汤临床应用分析1. 引言1.1 桂枝汤简介桂枝汤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经典方剂,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四味药物组成。

该方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等症状。

桂枝汤以其独特的配伍和疗效,在中医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中医方剂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桂枝汤作为经典方剂之一,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然而,目前对于桂枝汤在临床上的应用仍存在许多争议和探讨。

因此,对桂枝汤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规律,对于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丰富中医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桂枝汤的组成与药理作用2.1 桂枝汤的药物组成桂枝汤,源自《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之一。

它由以下五味药物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和甘草。

每种药物按照一定比例配伍,共同发挥疗效。

•桂枝:具有发汗解表、温经通阳的功效,是方中主药。

•白芍:有养血调经、缓解肌肉疼痛的作用,与桂枝相配,既能调和营卫,又能防止桂枝过汗伤阴。

•生姜:可以温中止呕、解表散寒,协助桂枝增强发汗之力。

•大枣:能补脾和胃、养血安中,与生姜相配,有助于调和营卫。

•甘草:具有和中调药、缓解药性的作用,是使药,使整个方剂各药效相辅相成。

桂枝汤的药物配伍严谨,药性温和,适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等多种病症。

2.2 桂枝汤的药理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汤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解热作用:桂枝汤能有效地降低实验性发热模型动物的体温,其解热作用可能与调节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及降低前列腺素E2含量有关。

•抗炎作用: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多种炎症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免疫力。

•镇痛作用:对各种疼痛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可能与其调节内啡肽等疼痛相关物质有关。

•保护心血管作用:桂枝汤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心脏功能。

桂枝汤临床应用医案

桂枝汤临床应用医案

桂枝汤临床应用医案
患者,女性,45岁,因寒冷引起的关节疼痛,头痛,发热,咳嗽,流鼻涕和身体乏力等症状去医院就诊。

经检查发现患者体温高达39°C,咽喉红肿,扁桃体肿大,双肺部有明显的湿啰音,并伴有流鼻涕和咳嗽等症状。

针对患者的症状,医生立即采用了中药治疗,并将桂枝汤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处方:桂枝12g,生姜6g,大枣6枚,茯苓9g,甘草6g,人参6g。

上方加水煎煮,每日2次,连服5天。

治疗结果:经过5天的治疗,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关节疼痛,头痛,咳嗽,流鼻涕和身体乏力等症状消失。

再次检查时,扁桃体肿大和肺部湿啰音均明显减轻。

结论:在临床实践中,桂枝汤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

它具有温阳祛寒,通微发汗的功效,并且很容易获得患者的认可。

在应用时,应按照病情和患者的体质做出适当的调整。

从多则名家医案分析,桂枝汤活用的机理

从多则名家医案分析,桂枝汤活用的机理

从多则名家医案分析,桂枝汤活用的机理论中桂枝汤主治太阳寒风证,细思其原理,桂枝汤实为补脾胃之营卫而发汗,兼有驱散寒风之效。

桂枝汤可平补脾胃营气、温通散寒,补中兼通,可治太阴营气虚引发的诸多变证。

1.治疗汗出——脏无它病,病机仅为营卫不和,或定时发热汗出,或半身汗出半身不汗出。

胡希恕——桂枝汤治定时发热汗出我在农村巡疗时,也遇到这么一个老太太,每天4-5点钟的时候,必要发热,然后出汗,出完汗之后,也不发热了,也不难受了。

天天如此,也是有很长时间了。

我给她开3剂药,她吃了2剂药就好了。

刘渡舟——桂枝汤治疗汗出偏沮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伴有脾胃虚弱诸证,病机为脾胃偏虚,卫失固摄,营阴外泄。

治时宜加黄芪以故护肺卫。

王士相——桂枝汤加味治疗小儿汗多1985年4月初,本院职工之小女,6岁,因汗出频频不止,邀诊治。

该小儿系早产儿,自幼体弱易感。

1月前外感发热退后,则汗出不止,动则益甚,夜寐亦盗汗,时肢体抖动,手足欠温,纳呆,体倦乏力,二便尚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

辨证属表虚不固,营卫失调所致,治以调和营卫,固表止汗法。

处方:桂枝4~5g,白芍9g,甘草3g,黄芪3g,浮小麦15g,龙牡各10g,大枣3枚,生姜1片。

服药3剂,汗出明显好转,再进3剂,家长欣然告知,不仅汗出止,而且肢体抖动亦消失,食欲增加,体力增强。

个人体会:此乃桂枝汤外能调和营卫,内能调理脾胃之故也。

脾胃健运,营卫调和,腠理固密,而汗出自止矣。

安东柱——产后汗出致便难病例介绍,尹xx,27岁,农民,1981年12月17日诊。

患者产后大汗淋漓已有月余,大便数日一次,艰涩难解,但腹无胀痛,饮食如常,面色萎黄,脉浮虚。

治宜调和营卫,固表止汗,保津润肠。

桂枝汤,医案两条

桂枝汤,医案两条

桂枝汤,医案两条桂枝汤医案,产后发热9赵某,女,32岁,2010年4月30日初诊。

产后1月余,就诊前3天因不慎感寒而出现发热畏寒,肢冷喜暖,神疲倦卧症状,因忧于西药副作用而求助中医治疗。

诊见:面色苍白,恶风汗出,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

诊断:产后发热。

营卫失和,阴血亏虚。

方药:桂枝汤加减。

处方:桂枝20g,白芍25g,甘草20g,生姜10g,大枣10g,当归15g,益母草20g,川芎15g。

3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嘱服药后喝热稀粥微汗。

二诊:药后热退,继以八珍汤善后,诸症悉除。

【按语】产后乃血虚之躯,以气为贵,以血为本,营阴受损,卫气失固,易感外邪。

因此外感风寒,邪居太阳为其标,血虚营弱为其本。

治疗上先重在疏风解表,调和营卫,邪去后气血双补,以壮其内。

论;产后血虚生风,风泄皮毛,卫气失固,汗出窍开而表虚,故最易感寒,感寒即发热。

此即太阳七,营弱卫强之邪风,营弱本虚也。

产后面色苍白,是血虚之象,亡血之象,亡血无以华色。

发热畏寒,恶风汗出,此为表证,脉细数,此为血虚,数则发热。

此脉细数,对比太阳七,阳浮阴弱。

阴弱故脉细,外感故脉数。

桂枝汤加当归,内补营血之脉细,外发表寒之束,以解内郁之经热。

桂枝汤医案,臂痛10董某,男,45岁,干部。

年前盛夏,乘车赴并州。

车内闷热,遍体汗出,开窗取凉,因而中风。

当晚,右臂酸痛不已。

服药、理疗,杂治一年不愈。

视其舌,淡红润泽,诊其脉,沉缓带弦。

饮食二便,一如往常。

检阅病历记录,所服之药,西药有芬必得,有奈普生;中药有独活寄生汤,有附子汤,有活络效灵丹加羌活、川芎。

独活寄生汤所治之痹,系风、寒、湿三气合而成之,即具有行痹之游走痛,痛痹之冷而痛,痹着之沉重痛等特点,并与肝肾亏损,气血虚弱之证共存者;附子汤所治之身疼痛,系少阴病阳气虚弱,水湿不化所致,必有四末不温,水滑舌,沉细脉等症状;活络效灵丹所治之疼痛,为瘀血阻遏经脉,必有痛位不移,日轻夜剧,如锥如刺等瘀血症状。

【《经方实验录》曹颖甫】桂枝二麻黄一汤证九

【《经方实验录》曹颖甫】桂枝二麻黄一汤证九

【《经方实验录》曹颖甫】桂枝二麻黄一汤证九桂枝二麻黄一汤证<h2>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其一</h2>王(右六月二十二日)寒热往来,一日两度发,仲景所谓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之证也。

前医用小柴胡,原自不谬,但差一间耳!川桂技(五钱)白芍(四钱)生草(三钱)生麻黄(二钱)光杏仁(五钱)生姜(三片)红枣(五枚)【按】病者服此,盖被自卧,须臾发热,遍身漐漐出,其病愈矣。

又服药时,最好在寒热发作前约一二小时许,其效为着。

依仲圣法,凡发热恶寒自一日再发(指发热二次,非谓合发热恶寒为二次)以至十数度发,皆为太阳病。

若一日一发,以至三数日一发,皆为少阳病。

少阳病多先寒而后热,太阳如疟证却有先热而后寒者,观大论称少阳曰寒热往来,称太阳如疟曰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不无微意于其间欤。

以言治法,少阳病宜柴胡剂,太阳病宜麻桂剂,证之实验,历历不爽。

若反其道以行之,以柴胡剂治寒热日数度发之太阳如疟,每每不效,以麻桂剂治寒热一作之少阳病,虽偶或得效,究未能恰中规矩。

《方极》云:“桂枝二麻黄一汤治桂枝汤证多,麻黄汤证少。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桂枝汤麻黄汤二方证相半者。

”此言似是而非,将令人有无从衡量之苦。

余则凭证用方,凡发热恶寒同时皆作,有汗者用桂枝汤,无汗者用麻黄汤,发热恶寒次第间作,自再发以至十数度发者,择用桂二麻一等三方,层次厘然,绝无混淆。

曹颖甫曰:少阳病之所以异于太阳者,以其有间也。

若日再发或二三度发,则为无间矣。

太阳所以异于阳明者,以其有寒也,若但热不寒,直谓之阳明可矣,恶得谓之太阳病乎?固知有寒有热,一日之中循环不已者为太阳病,寒热日发,有间隙如无病之人者为少阳病,此麻桂二汤合用与柴胡汤独用之别也。

病理既明,随证用药可矣。

<h2>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其二(附列门人治验)</h2>施(右住唐家湾肇周路仁德里二号)【按】本年七月十五日,予施诊于广益中医院,有施姓妇者蹙頞告诉曰:“先生,我昨服院外他医之方,病转剧,苦不堪言。

医案剖析三维辨证方剂临床体会桂枝汤系列

医案剖析三维辨证方剂临床体会桂枝汤系列
1、桂枝汤通过什么途径调和营卫? 2、如何理解“卫强营弱”? 3、桂枝汤与玉屏风散均治自汗,如何区
别? 4、桂枝汤治表证与里证在服法上有何要
求?
营卫的生理
脾为营之源 胃为卫之本
卫强营弱
卫强是指卫表被风邪入侵为实,为邪 实并非卫气充实!(实为卫虚)风性开 泄,故令汗孔开张而自汗出。营弱是指 营阴不足,气阴互根,营阴不足致卫气 也弱而不能固涩,终致汗液外泄而成自 汗。由此可知,桂枝汤证的本质为营卫 不足,风邪袭表。
小建中汤
1、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 主之。(血虚心失所养)
2、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 痛,小建中汤主之。(营血不足,脾胃虚寒)
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 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 主之。(阴阳两亏,寒热错杂)
小建中汤
功能:温中健脾,调和阴阳,气血双补; 或滋肝达木、补虚散寒,温建中脏
炙甘草:味甘,性平,调和诸药。
配桂枝为桂枝甘草汤,能温补心阳;配 芍药为芍药甘草汤,能和营养阴,舒挛 止痛。
桂枝汤方解
桂枝汤二主药一表一里,一阴一阳。 既能发汗,又能止汗,故谓和剂,实为阴 阳双补之剂,能用于营卫失调,营卫不足 及阴阳失调所导致的许多病症。即:
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
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问题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气血亏虚 营卫失调
病案七
女,40岁。诉7、8年来经期前后均感坐卧 不安,心中嘈杂,时吐清水,多方求医概从胃 治,所用处方不外理中汤、六君汤和枣仁、远 志、龙骨、牡蛎等,服后不仅罔效,尤增烦躁 不安。脉弦微细数,舌质微干苔薄白。经来色 暗量少,手足心烘热,乳部胀痛。
病案七
临床中,对慢性泄泻日久不愈,虚 寒之象较重,而便中又夹粘冻,但泻而 爽者,以桂枝汤与理中丸或附子理中汤 合用,而不单独应用理中辈,以免有闭 门留寇之弊。

桂枝汤医案解析

桂枝汤医案解析

桂枝汤医案解析案1 汤姓发热⿐塞案汤左,⼆⽉⼗⼋⽇。

发热,有汗,恶风,头痛,⿐塞,脉浮⽽缓。

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

川桂枝三钱 ⽣⽩芍三钱 ⽣⽢草钱半 ⽣姜三⽚ 红枣六枚【独⽴全解】该患者的主症是“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塞、脉浮⽽缓”,只要是学过《伤寒论》的⼈,⼏乎都能看出来这是太阳中风表虚证,也就是桂枝汤证。

但患者的主症是经过作者加⼯过的,真要是读者⾃⼰采集病史,可能会有别的可能,因为每个⼈的关注点及辨证⾓度是不⼀样的。

其实,现在临床上见到“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塞、脉浮⽽缓”也并不⼀定都是桂枝汤证,还必须整体上辨析患者的其他症状。

若患者有⼝⼲或⼝⼲渴,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可以⽤桂枝汤加⽣⽯膏或桂枝⼆越婢⼀汤,《伤寒论》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脉微弱者,此⽆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越婢⼀汤。

”《伤寒论》条⽂中桂枝⼆越婢⼀汤的脉象为脉微弱,是由于津液亏虚所致,⼜加之表不解,亦可表现为脉浮弱,与桂枝汤的脉浮缓极相似,这时就需要根据临床症状进⾏鉴别,即前者是太阳阳明合病,⽽后者是单纯的太阳病。

若患者伴有咽痛、⼝苦,则应辨证为太阳少阳合病,可以⽤柴胡桂枝汤。

上条若再伴有⼝⼲渴,则应辨为太阳少阳阳明合病,可以⽤⼩柴胡汤合桂枝汤、⽩虎汤或⽤⼩柴胡汤合⼤青龙汤。

或许有⼈会问:假如合并有少阳病,脉应该是弦的,不应该是浮缓脉。

中医的辨证是⾮常灵活的,特别在临床上没有绝对“⼀⼀对应”的辨证。

少阳病的主脉是弦脉,但不是所有的少阳病都可以见到弦脉,也不是所有的弦脉都是少阳病,还需要根据患者整体状况综合辨证。

《伤寒论》第97条:“⾎弱⽓尽,腠理开,邪⽓因⼊,与正⽓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痛下,故使呕也,⼩柴胡汤主之。

”太阳病初期,邪⽓与正⽓交争于⾻⾁,即太阳病在表的⼀般病理过程。

若⾎弱⽓尽,精⽓已不⾜拒邪于外,则退⽽卫于内,导致体表腠理遂不密守⽽开,邪乃乘虚⽽⼊于半表半⾥,与正⽓相搏结于胁下,就转变为少阳病了。

【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桂枝汤证

【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桂枝汤证

田 氏 健 康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用药的依据,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有部分内容来源网络。

我们分享的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

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 邮箱: tzm630@) ,立即处理。

谢谢!医案医话系列之十七【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例 1 :熊某,女, 56 岁 。

1964 年 8 月 20 日初诊: 3 个月来,每日下午 3 ~ 5点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舌苔薄白润,脉缓。

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为太阳表证。

脉缓、发热、汗出,为营卫不和津虚于表。

发热、汗出,尤其午后定时发热,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桂枝 9 克,白芍 9 克,生姜 9 克,大枣 4 枚,炙甘草 6 克。

结果:服二剂而解。

按:需要说明的是,本案未记录煎服法,胡老师对讲解桂枝汤方证有独特见解,可参见有关论述。

这里要特别注意胡老师对《伤寒论》笫 54条的论述:“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长期定时发热的桂枝汤证,服桂枝汤当是 “先期时发汗”,本案应是下午 3点钟前服药。

对此,胡老师特别指出,这是中医治未病的精神。

例 2 :贺某,男, 8 岁 。

1965 年 10 月 23 日初诊 : 外感发热 1 周不退,每日上午 11 : 30出现发热 ( 体温 38 ℃左右 ) ,汗出,发热 12 : 00后热自已,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

脉虚数,为津虚有热。

见于定时发热,汗出,主在荣卫失调,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桂枝 9 克,白芍 9 克,生姜 9 克,大枣 4 枚,炙甘草 6 克。

结果:上药服两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 1 : 00 后尚有低热 (37.2 ~ 37.5 ℃ ) ,舌苔薄黄,脉尚稍数。

应用中药经方的几点经验与教训:?误用桂枝汤案

应用中药经方的几点经验与教训:?误用桂枝汤案

应用中药经方的几点经验与教训:误用桂枝汤案讲述/徐如恩整理/徐爱龙,徐爱民这里所谈的经方,是指汉代用桂枝汤案1963年夏,我到当时的李渡区石马公社妙音5队一姓何的石匠师傅家去出诊,刚拿上脉,他就说“徐医生,我先给你说一下病的来源,我这病是X医生给我医‘拐’了的!”当时把我惊了一下,听他接着说下去。

原来在解放前的一个夏天,下午,何师傅突然感到头昏、身重、微恶寒、手有点发凉、发热、心烦、口渴。

去找X医生看病,X医生正在茶馆和同道摆家常,谈论的川戏,这一摆非同小可,脉都诊错了。

把热证看成了寒证,处方一错,药到病增。

下午吃了药,傍晚就不得了啦:胸口热得像火燎,口渴饮冷,大汗淋漓。

赶忙请另一个医生来诊治,医生看了X医生开的处方,说是开的桂枝汤,另开解药,吃了才逐渐好了。

我想,这不正应验了晋·王叔和撰次的《伤寒论》中“伤寒例第三”的警语“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吗!本例虽然没致“毙”,却留下了一个后遗症,几乎每年夏天都要发一次病,症状相同。

这个病例对我震憾很大,长记不忘。

我仔细给他诊断后,发现此时患的是人参白虎汤证,给他用药后病就好了,但未能断绝他下年再复发。

3.1诊病时莫摆家常,以免分散注意力。

道理不言而喻。

3.2对症状要细加分析,注意鉴别疑似症本例:头昏、身重、微恶寒、手有点发凉、很像桂枝汤的症状,但也是白虎汤可能有的症状,结合发热,口渴,再诊得汗出、脉洪大的话,则白虎汤证无疑,用桂枝汤就适得其反了。

3.3莫忘时令因素,炎暑隆冬需加时令药时代不同生活条件也不同了,某些人身处炎夏,在家有空调、坐车有空调、工作室有空调,整天处在人为的冷气之中,容易受凉、可用桂枝汤的机会并不少,但时令未变,人们还不能脱离大自然形成的大环境。

所以,在夏至以后到白露以前这个阶段,治病需要用桂枝汤之类的辛温剂时,往往加上黄芩、生石膏之类的夏季时令药;若属阴虚内热体质者,还需加上石斛、芦根之类的养阴生津药,防止阴阳偏胜。

其余春秋二季也要考虑时令因素,不过夏冬二季更突出些。

桂枝汤医案赏析

桂枝汤医案赏析

桂枝汤医案赏析【原文】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复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复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条文】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汤病案辩证思路分析:恳请栈友畅谈辨证思路

桂枝汤病案辩证思路分析:恳请栈友畅谈辨证思路

桂枝汤病案辩证思路分析:恳请栈友畅谈辨证思路桂枝汤病案辩证思路分析:恳请栈友畅谈辨证思路案1:低热于某某,女,15岁。

1976年6月20日初诊。

前月患“感冒”,发热38.5°C,经用解热镇痛药和抗菌素类药物,体温降低,但低热不除,每天体温37.5°C左右,已二十多天。

血、尿常规,胸透,抗“O”测定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某医投以清热解毒中药,服2剂无效。

现症:时有头痛,微恶风,动则汗出,倦怠乏力,纳食不佳,二便正常。

面色萎黄,精神颓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寸浮缓,心微弱。

此乃外感……邪未尽解,邪恋肌腠,致使营卫不和而发热。

治宜解肌退热法,投以张仲景桂枝汤治之。

桂枝1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服,二剂。

服一剂后热退,二剂服完诸症悉除。

追访未再复发。

(柯利民.低热的辨证施治.中医药学报,1979;(2):23)案2:自汗林某某,青年渔民,福建省文关岛人。

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未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自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

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变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

又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

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渍呈灰白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

自觉肢末麻痹,头晕,惟饮食如常。

虽未病倒,但不能参加劳动。

脉浮缓,重按无力,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

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少,清晨未起床前,略止片刻。

沉思此病起于流汗之际,毛孔疏松,骤然入水,水湿入侵肌肤,玄府骤闭,汗污不及宣泄,阻于营卫之间,开阖失和。

其病虽久,脏气未伤,故脉仍浮缓,应微发其汗以和营卫。

处方: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枚,生姜9克,水一碗煎。

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

第三天复诊: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克,服法如前,但不啜热粥。

姜佐景妙解桂枝汤证

姜佐景妙解桂枝汤证

姜佐景妙解桂枝汤证姜佐景是曹颖甫的得意弟子,看病很厉害。

他的这个医案也写进了《经方实验录》。

综观曹颖甫桂枝汤证的几个医案,大多用在夏令之时被风邪或贪食冷饮所伤,本案亦是。

姜景佐认为桂枝汤实为夏日好冷饮而得表证者之第一效方,可见其应用之应心得手。

风邪所伤多在表,表现为中风证。

但贪食冷饮所伤,也有可能出现太阴病。

比如伤寒里讲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鞕”,又讲到“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那么这样看来,桂枝汤不仅用在太阳中风,还可以用于太阴病,但前提就是“脉浮”。

医案记载:谢先生,三伏之天,盛暑迫人,平人汗流浃背,频频呼热,今先生重棉叠衾,尚觉凛然形寒,不吐而下利,日十数度行,腹痛而后重,小便短赤,独其脉不沉而浮。

大论曰: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本证似之。

川桂枝钱半,大白芍钱半,炙甘草钱半,生姜二片,红枣四枚,六神曲三钱,谷麦芽(炒)各三钱,赤茯苓三钱。

姜佐景讲这个是他亲自经历的案例。

说到这个谢君先是应友人宴请,享用西餐、冰淋汽水,畅饮鼓腹。

回去后当夜即病下利,就是拉个不停。

而且三日不解,反增剧,每天拉十几次。

曾投轻剂乏效。

他就依证治之,虽三伏之天,不避桂枝。

服后果然是表解利稀,调理而瘥。

本案不吐而下利,又异于前案,所谓证有变化是也。

吐者为胃不和,利者为肠不和。

然而能吐能利,胃肠尚有抗毒逐邪之机能,病未得为进也。

伤寒论讲太阴病的条文中讲到“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这是特别指出脉浮,说明病是偏向表的,故宜桂枝汤。

这里用“宜”字而不用,“主之”,也说明了治法偏向解表。

曹颖甫认为本案桂枝汤证其实为太阴病,桂枝汤证中所讲的脉浮在本案中出现,虽然盖着棉被,穿着厚衣服,但还是觉得发寒,看起来象麻黄汤证,殊不知桂枝汤证本来也有自有啬啬恶寒的症状,况且案中脉浮而不紧,其脉证不是麻黄汤证很容易判断。

下利是因为食滞,加六神曲炒谷麦芽消食,因小便短赤也,加赤茯苓,这个方子已经悟出了随证加减之法了。

考考你,经方的第一张方

考考你,经方的第一张方

考考你,经方的第一张方导读:本文作者杨大华老师长年沉潜于基层临床研习经方、实践经方,具有良好中西医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小编将杨老师总结出的桂枝汤三联征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大家读后对经方的第一张方子——桂枝汤有别样的领悟。

《三湘医粹》载胡佐良先生“自病偶得”一文。

文章说,1956 年仲夏,湖南衡阳市“流感”广泛流行,其证见风热者十之七八,适时给予桑菊饮、银翘散二三剂即愈;部分证见风寒者,则以荆防败毒散、杏苏饮加减治之。

当时作者所患为风热证,某医师处以桑菊饮,服药三剂,其证有增无减,虽酷暑炎蒸犹恶风鼻塞,若将衬衫领袖扣妥,片刻即发热,遍身濈然汗出,解衣则又恶风,如是一周未愈。

后用桂枝汤原方二剂服之,效如桴鼓。

这篇医话生动地描述了经典桂枝汤证的特征——发热、汗出、恶风三联征。

“发热、汗出、恶风”三者往往是依次出现,并构成循环,即发热→汗出→解衣掀被以散热→体温下降→恶风→增加衣被→再次发热。

桂枝汤就是为打破这个循环而设。

之所以出现这个循环,患者体内应该有导致其周而复始的介质。

这种介质,古人谓之“风”。

我们注意到医话里除了“三联征”之外,病人还有鼻塞症状。

鼻塞是鼻黏膜血管扩张所致,那么,病人体内有可能存在引起体表血管(包括皮肤血管)扩张的介质。

体表血管扩张导致病人有发热或发热感觉。

桂枝汤打破这个循环有可能是干扰介质发挥作用。

桂枝汤含桂枝和生姜,其“辛温”性味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同时扩张体表血管;服用热稀粥又能增加人体的热量,共同促进人体发汗。

有可能在发汗的过程中将体内这些介质消耗掉,或者阻断介质产生途径,以达到“祛风”目的。

医话中谈到发病的季节——仲夏,这是值得关注的信息点。

《经方实验录》中记载的桂枝汤数则医案,大部分都是在夏天发病。

因为外界气温高,人体发热后体温与外界温差小,所以出汗后恶寒的表现不明显,从而表现为恶风较多。

也就是说,桂枝汤证更容易出现在夏天。

桂枝汤是经方第一张方,也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方。

《经方集论》:桂枝汤治杂病

《经方集论》:桂枝汤治杂病

《经方集论》:桂枝汤治杂病1、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1)此言妊娠反应。

于法怀孕六十日,即两月,见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等症,当用桂枝汤调和。

(2)设有,即假若有,医治不当,孕妇就会加重出现吐下,此为误治。

2、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

(即桂枝汤)产后风,而有桂枝汤证者,与桂枝汤。

3、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

暮至旦,小难也。

(恐此当言阴气盛故也。

)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犹应可治。

又云,心下若微温者,一日以上,犹可治之方。

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

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

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

须臾,可少与桂枝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

若向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弥好。

此法最善,无不活也。

(1)这里讲的是急救自缢患者,语气甚为肯定,患者早上自缢,到晚上才发现,解救可以活,晚上自缢,到早上发现,也可以活,只是小难。

如果是夏季,昼长夜短,更易救活。

自缢者,若心下微温的,即使是一日以上,才解救,仍能救活。

(2)救治法:一是,解绳,需抱起解绳,断不可立即用刀截断绳索。

二是,救治,患者仰面平卧,需三人同时救治,一人踩患者双肩,用手扯起患者头发,如引弦,不可太大力也不可太小力,使患者气道畅通。

三是,一人胸外按压。

四是,另一人曲折手臂,按摩臂胫,活动四肢。

五是,当患者吐出第一口气后,慢慢会睁眼,此时,前边治疗动作要保持继续。

六是,若能有人,用管吹气向患者耳中,更好。

吹耳法在《内经》中治疗休克有记载。

八是,等病人略恢复呼吸,含桂枝汤和稀粥喂病人,要少,等他只是润喉,慢慢患者可以下咽了,就可以停下来了。

经方方证浅解---桂枝汤浅解

经方方证浅解---桂枝汤浅解

经⽅⽅证浅解---桂枝汤浅解⼀、桂枝汤浅解桂枝汤之病理。

其病理,内则⾎运不畅兼胃肠虚寒,外则⽪肤⽑孔因受寒⾎运不畅,⽑孔括约肌痉挛⽽处于半开合状态,故俗称此为胃肠型感冒。

⼈之胃肠与⽪肤之间之连接枢纽为三焦(即唐容川所⾔之⼈⾝上下贯连之油膜也),当⼈饮⾷⼊胃肠之后,其营养津液、⽔液即被吸⼊三焦,输注到全⾝各处,其近于⽪肤处之三焦部份为腠理,通过腠理将⽔道中之代谢产物送⾄⽪肤⽑孔排出体外⽽成为汗液,当⼈体⾎运不畅、胃肠虚寒时,其送⾄⽪肤及各处之津液营养及温度均低,⽪肤及各处营养不⾜,故其⼈常感畏风、畏寒(其剧者甚或夏⽇⽽以头⼱包头也),此即俗谓之表虚,是以胃肠寒者多表虚,故其⼈热⾷热饮后因⾎运⽔运加速⽽见⼤汗淋漓也,此时不可误认为胃热汗出⽽减⽣姜之量也;⼈体⾎运不畅、胃肠虚寒则三焦之津液因之⽽冷,冷则运⾏不畅⽽⽣⽔浊,机能奋起抵抗将其排出体外⽽为清涕出也,其从⽓管、⾷道溢出者则为稀痰(即⽔⽓),循经上冲于肺则咳嗽也,故其⼈常⿐流清涕兼见咳嗽也,《⾦匮要略》腹满寒疝篇条⽂云:“中寒家,喜⽋,其⼈清涕出,发热⾊和者,善囔。

”即⾔中寒家(脏器功能低下,整体呈虚寒者,谓之中寒家)因⾎运不畅⽽易感风寒⽽见中风之证也;⼈体⾎运不畅则易致胃肠虚寒⽽见下利也,是以腹满寒疝篇⼜云:“中寒家,其⼈下利,以⾥虚也,欲囔不能,此⼈肚中寒也。

”⼈体胃肠⾎运不畅,故其⼈⼜可见胃痛、腹痛之症;⼈受风寒所袭,⼈⾝之司温功能奋起抵抗欲解表之寒,⾎运增速则发热;⽔运增速则汗出(发热汗出之桂枝汤证有⼆:⼀、其⼈⾎运不济、胃肠虚寒、三焦⽔冷且⽑孔受风寒所袭⽽处于半开合状态,故可见发热⽽时有凉汗出也,其发热汗出不剧,其轻者仅见⽪肤湿润⽽已,此发热汗出现象之⼀;⼆、肌表⾎运不畅,午后⾄早夜,胃功能增强或平卧时⾎运加速,故⼈体奋起抵抗,使⾎运加速欲解其表也,故可见发热汗⼤出也,其甚者可⾃觉⾝烘热⽽汗⼤出湿透⾐衫也,此《伤寒论》中所谓“病⼈藏⽆他病,时发热,⾃汗出⽽不愈者”也,此发热汗出现象之⼆);⼈体受寒之后,⾎运奋起抵抗则头部充⾎⽽运⾏不畅,运⾏不畅则压迫头部神经,故可见头痛也;⼈体胃肠虚寒则蠕动⽆⼒,故其⼈⼜可见⼤便不畅,⼤便其始并不燥硬,积久则可为燥屎,此病外见太阳证,内见阳明证也,依法本当先解表后攻⾥,然临证每见表解之后,其⾥常不药⽽⾃通也,故治病逢表速⾥张之证,若其便闭未越三⽇,可暂置通⾥⽽不问,待其表解后⾃通也,《伤寒论》⿇黄汤证条中太阳阳明合病喘⽽胸满及阳明病⽆汗⽽喘皆⽤⿇黄汤治之亦此理也。

桂枝汤及其加味方方证分析报告报告材料

桂枝汤及其加味方方证分析报告报告材料

桂枝汤及其加味方方证分析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史欣德临证加减再变通,是中医临床遣方用药的原则之一。

一些配伍合理、用药简约、疗效确切的经典名方(可称为“母方”)在临床运用时,往往会根据患者个体病证特征进行化裁,从而变化产生许多新的有效方剂。

千百年来随着理论的深入与经验的不断积累,衍生出许类似方(可称为“子方”),越是疗效确切的名方,其类方越多。

笔者认为,从“母方”入手,系统地分析研究所衍生的“子方”,是揭示母方的加减变化规律,特别是方证的演变及药物之间配伍规律的有效捷径。

桂枝汤被誉为群方之冠,临床疗效确切,其类方众多,适应证不断扩大,临床应用极广,故从本方入手。

通过《中医方剂大辞典》共收集到43首古今桂枝汤加味方(加味药物不超过5味)。

现将这些加味方的加味药物与方证特点分析如下:1 .加味药物分析43首桂枝汤加味方中,出自《伤寒论》的有14首,《金匮要略》3首,《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此事难知》、《易简方》、《重订通俗伤寒论》等唐至清代医籍的共25首, 现代1首。

所加药物共36种。

各药在方中出现的次数多少不一,详见表 1 :表1加味药物的出现次数多少,一般并不代表该药与桂枝汤中诸药配伍价值的优劣。

但可反映加味药物的病证适应性,如43首方中加芍药的有13首,这13首方的主治涉及发热、汗证、痉证、身痛、腹痛、下利、遗精等多种不同病证,提示芍药在桂枝汤变证中的配伍应用面很广。

又如加大黄的方只有1首,但并不说明大黄在桂枝汤中的配伍价值不大,而只表明适用于加大黄的桂枝汤适应证较少。

所加药物的功效及每类药物占所加药物总数(36味)的比例,见表 2 :从表2可看出,36个加味药的功效涉及解表、清热、温里散寒、补益、活血、理气、攻下、降气化痰、固涩、利湿等十大类,反映出桂枝汤加味方主治病证的广泛性、多样性及复杂性。

从各类药物占总加味药的比例来看,以补益、解表、清热、温里药为多,表明虚证与外感证在桂枝汤的变证中较为多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凭证用药,不拘时令地域
甫却提出“ 桂枝汤功能疏肝补脾”,“ 若夫素体虚寒之老人及 妇女服此,诚有意想不到之效力”,别具新意。如桂枝汤证其 六,治王右,“ 无表证,脉缓,月事后期而少,时时微恶寒,背部 为甚,纳谷减,此为血运迟滞,胃肠虚弱故也,宜桂枝汤以和 之。”此案中,桂枝汤即用于温补。曹氏分析说:“ 仲圣以本汤 为温补主方,加桂即治逆气冲心,加附子即治遂漏不止,加龙 骨、牡蛎治盗 汗 失 精,加 白 芍、饴 糖 即 治 腹 中 痛,加 人 参、生 姜、芍药即治发汗后身疼痛,更加黄芪、当归泛治虚劳,去白 芍加生地、麦冬、阿胶、人参、麻仁,即治脉结代、心动悸,无一 非大补之方。”通过分析桂枝加桂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 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新加汤、炙甘草汤诸桂枝汤类方的功 效主治,并以临证治验为证,说明桂枝汤确为温补之方,拓宽 了桂枝汤的应用范围,更借此论及全部经方,“ 谁谓伤寒方徒
收稿日期:2006 - 10 - 15 作者简介:张蕾(1980 - ),女,山东枣庄人,硕士学位,在读博 士研究生。
新,可谓为经方应用拓开了思路。这在新病种逐渐增加的今
天,对于经方的拓展应用及疑难病的诊治,无疑具有开创性
的意义。
( 编辑:蒋士卿)
·5·
1 巧事加减,古方切于今病
逐日增加药量,至桂枝三钱,芍药五钱,不加他药,数日而收 全功。极重之症,竟以桂枝汤原方取效,方中均平和之药,且
临床上所见病 证 变 化 多 样、错 综 复 杂,持 一 成 不 变 之 古 方而应对千变万化之疾病,难免胶柱鼓瑟,是中医临证之大
用量极轻,认证 之 准、效 果 之 佳 令 人 慨 叹。姜 佐 景 于 按 中 又 指出:“ 仲圣方之活用,初非限于桂枝一汤,仲圣所以于桂枝
十六日,又治孙椒君,因进梅浆,病下利,恶风、冷汗出、头胀、 胸闷、骨酸、腿软、不欲食而呕,症状较前者虽然有异,但同为 暑热之时 伤 于 饮 冷 之 表 证,亦 用 桂 枝 汤,随 手 而 瘥。 论 曰: “ 桂枝汤实为夏日好冷饮而得表证者第一效方,又岂惟治冬 日北地之伤寒而已哉?夫伤寒必限于北地,北地而必限于冬 日,抑何固执之甚邪?”
中桂枝汤证 6 篇,录有经 热气蒸蒸上冒,头项不能转侧。先以治脑疽法,膏药敷之,三
方医案 9 则,涉及病证广 日不效。四日晚诊之,因见病人伏被中不肯出,询知每日于
泛,且运用巧妙、化裁灵活、疗效卓著,颇能启迪思路,堪为后 此时恶寒发热汗出,悟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之桂枝汤证,用
学师法。
桂枝五分,芍药一钱,加姜草枣轻剂投之,一剂而病大减。后
2007 年 2 月 第 27 卷第 2 期
河南中医 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ebruary 2007 VOI. 27 NO. 2

关键词:《 经方实验录》;桂枝汤证;医案


中图分类号:R222. 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5028(2007)02 - 0005 - 01




《 经方实验录》为近 能恋邪,诸药均不宜用于夏日伤暑。而曹氏在桂枝汤证其四


代著名中医学家 曹 颖 甫 中,治沈瘦鹤,六月二十四日,盛暑之时,因夜进冰淇凌一客,



所 著。 曹 颖 甫( 1866 ~ 兼受微风,次日病头胀、恶风、汗出、额微冷,大便溏泄,复发

1937 年 ),江 苏 江 阴 人 心悸宿恙,脉结代。用桂枝汤,夜服之,次早,诸恙悉平。二
忌。《 经方实验录》所载医案,往往巧于加减变通,使古方切 于今病。如桂枝 汤 证 其 三,治 湖 北 人 叶 君,病 由 大 暑 之 夜 披
汤加减法独详 者,示 后 人 楷 模 耳。果 能 将 诸 汤 活 而 用 之,为 益不更大哉?”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襟当风,兼进 冷 饮 而 起,恶 寒、头 痛、背 冷,自 服 紫 苏 生 姜 汤 后,得微汗,而邪 不 解,吐 绿 色 痰 浊 甚 多。曹 氏 析 之,因 其 身 无汗,头汗不多,不同于桂枝汤卫阳不固之“ 汗出”,乃是水饮
一般认为,桂 枝 汤 中 因 有 桂 枝、生 姜 辛 热 之 品,炎 令 用 之,有抱薪救火 之 嫌;且 草、枣 甘 腻,易 于 助 满;芍 药 酸 收,最
以攻劫为能事乎?”发人深思。 桂枝汤证的 9 则医案,辨治精妙,机圆法活,既有对仲景
学说的深刻 理 解 与 继 承,又 有 对 经 方 理 论 独 到 的 发 挥 和 创
2004

︾ 桂张Leabharlann 级 博 士枝蕾研 究



山 东

济 南

氏,名家达,号拙巢,治医 专宗仲景,以善用经方闻 名于时。生平医案,由门 人姜佐景辑录为 3 卷,又 附入 了 自 己 和 同 门 的 个 别治验,发挥心得,逐 案 阐 发,撰 成《 经 方 实 验 录》。是 书 共 录 医 案 92 则,涉及 41 首经方,包含 了曹 氏 对 仲 景 著 作 的 独
4 精研方论,桂枝汤用于温补 桂枝汤为太阳病主方之一,一般被视为解表之剂。曹颖
阻遏所致,故加浮萍一味,既能开宣肺气而发汗,又可通调水 道而下水气;因病者兼吐,外受风袭,内被饮遏,故加大生姜 用量至五片,以增温肺化饮之力,并可和胃止呕。变化不多, 却足见辨证加减之精妙。再如桂枝汤证其四( 门人治验),治 谢先生,于三伏之天,重棉叠衾,尚觉凛然而寒,不吐而下利, 日十数行,腹痛后重,小便短赤,脉不沉而浮,合于《 伤寒论》 276 条“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询其病因,为应 友人宴,畅饮鼓腹,内伤食滞而发,故于桂枝汤方中加神曲、 麦芽消食导滞;又 因 小 便 短 赤,加 赤 茯 苓 以 清 热 利 湿。 此 二 案,均为桂枝汤 证,然 一 兼 吐,一 兼 利,症 状 不 同,证 亦 有 别, 全凭医者灵活化裁、据证加味,而收桴鼓之验。
3 准确辨证,不拘何病何症
曹氏言:“ 桂枝汤证四字,其义较广;中风二字,其义较 狭。易言之,中风特桂枝汤证之一耳。”指出桂枝汤的应用极
250013

到理解和体会,是医家应 为广泛。桂枝汤证其五中,记虞舜臣与余鸿孙先生一案,治


用经 方 的 经 验 结 晶。其 一老妇,患脑疽,周围蔓延,其径近尺许。启其所盖膏药,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