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
二、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 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
(一)内容: 内容: 谢灵运的山水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 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 所写。这些诗, 所写。这些诗,以富丽 精工的语言, 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 地描绘了永嘉、会稽、 地描绘了永嘉、会稽、 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二)艺术特色:
第二节
鲍照与七言诗
一、鲍照诗歌的内容: 鲍照诗歌的内容:
1、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 、 痛苦,其中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 痛苦,其中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代 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四。 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如《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四。 2、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是鲍照诗歌 、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 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也渗透着诗人自己的慷慨不 代出自蓟北门行》 平。如《代出自蓟北门行》。 3、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在鲍照的诗中也占相 、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 当的比例。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是哀怨凄怆,细致感人。 当的比例。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是哀怨凄怆,细致感人。 拟行路难》其十三。 如《拟行路难》其十三。 4、照的诗歌在山水描写方面也颇有特色。他的山水诗 、照的诗歌在山水描写方面也颇有特色。 以五言古诗为主, 以五言古诗为主,在风格上与他的七言乐府不同,以深 秀幽奇、严整厚重为主要特点。 登庐山》 秀幽奇、严整厚重为主要特点。如《登庐山》。
1、其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 2、谢灵运的那些垂范后世的佳句,无不显示着高超的 描摹技巧。 3、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 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划, 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 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 界。 4、同时在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多是先叙出游, 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如同一篇篇旅行日记, 而又常常拖首一条玄言的尾巴。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 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 何况我辈孤且直!
• 2、山水诗的出现,改变了“诗言
志”的传统,打破了儒家功用主义 的诗教观,为诗歌走向纯审美的艺 术化铺平了道路,南朝诗歌所具有 的美学特征,正是随着山水诗的建 立而产生的。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
• 一、鲍照的生平。(见文学史教材118页注释18) • 二、鲍照的诗歌创作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
• 刘宋时期山水诗兴盛的原因大致是:
1、文人生活环境变迁的影响。 2、受魏晋之后隐逸之风的影响。 3、玄学的影响。
• 二、谢灵运的山水诗
谢灵运是真正大力创作山水 诗并起了巨大贡献的诗人。谢灵运 山水诗的特点是鲜丽,清新,自然, 他的诗开启了南朝一代的新诗风, 实现了诗歌艺术由魏晋的古朴向南 朝追求声色的转变。
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 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 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 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 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 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 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 争)。
【思考与作业】
• 1、背诵并赏析谢诗中写景的名句; • 2、从内容、题材、风格等方面将
陶诗与谢诗作比较。
三、消化吸收
《中国古代文学》(一)下--题库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下(高起专)题库及答案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从建安文学到正始之音一、单选题(每题1分)1.建安著名诗人曹操字①孟德②孟起③子桓④子建2.《咏怀诗》的作者是:①阮籍②嵇康③何晏④山涛3.建安诗风的特点是①志深笔长,梗概多气②嵇志清峻,阮旨遥远③缛旨星稠,繁文绮合④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4.《洛神赋》的作者是①曹操②曹丕③曹植④曹彰5.下列作品为曹植所作的是①《三都赋》②《赠白马王彪》③《咏怀诗》④《游仙诗》6.最早的纯粹的文人七言诗是①曹操的《短歌行》②曹操的《蒿里行》③曹丕的《燕歌行》④曹植的《升天行》二、多选题(每题2分)1.著名文学批评著作《典论。
论文》的作者是——————。
2.《大人先生传》的作者是————————。
3.“刚肠疾恶,遇事便发”的诗人是——————。
4.建安“三曹”是指———、————、——。
5.正始时期四言诗写作别开生面的诗人是————。
6.老骥伏枥,————。
烈士暮年,——————。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1.建安风骨四、简答题(每题10分)1.简述建安辞赋繁荣的原因2、“建安风骨”是指什么样的文学风貌?五、论述题(每题25分)1、“三曹”是指何人?他们有何文学成就?2、阮籍的《咏怀诗》内容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3.论述正始政治时局对诗歌创作的影响第二章两晋诗坛一、单选题(每题1分)①志深笔长,梗概多气②嵇志清峻,阮旨遥远③缛旨星稠,繁文绮合④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2.左思的代表作是①〈咏史诗〉②〈咏怀诗〉③〈游仙诗〉④〈赠妇诗〉3 .郭璞的代表作是①〈咏史诗〉②〈咏怀诗〉③〈游仙诗〉④〈赠妇诗〉4.被评为“文典以怨”的作者是①左思②刘琨③陆机④潘岳二、填空题(每空1分)1.晋末宋初对七言诗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诗人是————。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1.游仙诗2.玄言诗四、简答题(每题10分)1.简述晋代诗歌风貌2、左思的诗歌有什么特点?第三章陶渊明一、多选题(每题2分)1.陶渊明的散文作品有①《五柳先生传》②《桃花源记》③《归园田居》④《饮酒》二、填空题(每题1分)1.采菊东篱下,——————。
10 第五章之谢灵运解析
三、艺术形式的发展
总的风格: 密丽新巧、古拙生涩。 具体来说: 诗歌中的用事、排偶、声律,开始成 为作家有意识追求的技巧。
第三节 谢灵运和山水诗
一、谢灵运的生平 二、谢灵运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性格 三、谢灵运的山水诗和其他作品
一、谢灵运的生平
(385-433)
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 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名“客儿” 又称“谢客” 。祖父谢玄、父辈谢琰。 二十岁时,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 乐。三十六岁时,入宋降为康乐侯。 贬为永嘉太守(今浙江温州)
第一节 晋宋之间诗文风气的转变
一、玄言和山水 二、题材的多样化 三、艺术形式的发展
一、玄言和山水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 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 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 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 ——《文心雕龙•明诗》
认同者:
观点1:中国文学在晋宋之际发生了一次巨 大的转变,这就是山水诗取代了玄言诗。 观点2:元嘉时代是中国诗史的重要转型期, 转型的标志就是山水诗取代了玄言诗。 观点3:从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型发生在东 晋末年。
元嘉三大家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此时文坛上鲍 照、谢灵运、颜延之三人齐名,有“元嘉三大家” 之称。就诗歌创作而言,他们的共同点是描写山 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但诗风差异明显,谢诗富 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在赋与 文的创作中,谢灵运以《岭表赋》、《山居赋》 等作品为代表,状物写景的巧似,选字修辞的清 新,与其山水诗的成就互为呼应。颜延之的骈文 以典丽缜密见长,用典繁博,修辞巧丽.代表作 有《赭白马赋》等。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 代表作是《芜城赋》与《登大雷岸与妹书》。
沈德潜《说诗晬语》:“诗至于宋, 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 也。” 南朝是中国诗歌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 时期。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 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
第六讲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之转变_图文
• 《代东武吟》
• 主人且勿喧,贱子歌一言;仆本寒乡士, 出身蒙汉恩。始随张校尉,占募到河源。 后逐李轻车,追虏穷塞垣。密途亘万里, 宁岁犹七奔。肌力尽鞍甲,心思历凉温。 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世事一朝异, 孤绩谁复论?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 腰廉刈葵藿,倚仗牧鸡豚。昔如韝上鹰, 今似槛中猿。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 弃席思君幄,疲马恋君轩。愿垂晋主惠, 不愧田子魂。
四、鲍照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 一是对边塞诗的开创。他继承了前人借边塞题 材抒写建功立业抱负的传统,增加了边塞风物 和征人边愁的内容,从而确立了边塞诗的题材 范畴。
•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 弓不可张”(《代出自蓟门行》)
• “汤泉发云潭,焦烟起古圻”(《代苦热行》) • “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代东武吟》)
•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登池上 楼》)
• “乱石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 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
• 第二、正如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蕴含着 陶渊明的人格精神一样,谢灵运笔下的山 水也是人格化的。
• 以他用得颇为别致的“媚”字为例:
• “绿筱媚清涟”( 《 过始宁野 》 )、
• 《过始宁墅》:“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 《登江中孤屿》:“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 鲜”;
•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林壑敛暝色,云霞 收夕霏”;
• 《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3、风格特点
• 第一、鲜丽清新,精雕细刻而能出于自然。 • “白云抱幽石”(《过始宁墅》) • “近涧涓密石”(《过白岸亭》) • “林壑敛暝色” • 明代王世贞所言:“至儂丽之极而反若平
• 刘大杰先生认为:“魏晋人的人生观…… 要求那种人生自然化的解放生活。”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之转变
• 如《南史·颜延之传》载:“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 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 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 汤惠休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钟嵘 《诗品》卷中引);
• 钟嵘说谢诗“名章迥句,处处间起;典丽新声,络绎奔 会”(《诗品》卷上);
• 萧纲也说“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与湘东王 书》)。
• 梁中叶到陈末为第三阶段:这个时期出现了以萧 纲(梁简文帝)、萧绎(梁元帝)为代表的“宫体 诗”。
二、山水诗兴盛的原因
• 1、隐逸之风
• 山水诗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士大夫 阶层大都以山林为乐土,他们往往把自己理想的生活和山 水之美结合起来。因此山水描写的成分在诗里就逐渐多了 起来。
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 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 诗风。这些诗歌在艺术上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 第一、精工富艳的风格。谢灵运诗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意象密集,对偶句多,语言深奥典雅,从 而在整体上形成富艳精工的风格。谢灵运习惯运用移换形之法,将其所见收入诗中,对景物作全 景式的铺陈,从而形成了他繁富的特点。
•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位诗人,他开辟了诗 歌表现的新领域,当时和后世的不少诗人 如谢惠连、谢庄、汤惠休、谢朓,唐代的 王维、孟浩然、李白等都曾受过他的深刻 影响。
3、谢灵运的山水诗
• 山水诗:1、是指以山水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曹操的 《 观沧海 》 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 的山水诗
• 2、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恻是 南朝宋时的谢灵运,他开创了山水诗派。山水诗的出 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 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3、刘勰说“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 山水诗的产 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
谢灵运课文,第15次修改版
(二)写作背景
1.政治上的失意造成的苦闷牢骚,以及后来由于周 围环境日趋险恶引起的焦虑恐惧,是其作品思想 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2.谢灵运本来在正式上很有抱负,但他生活的那个 年代,正式宋晋易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年 代。他由公爵降为侯爵,不满之情越发增长。 3.于彭蠡、永嘉、会稽任职时,不关心“政 绩”“民声”,好游山玩水。
及处,在新在俊。谢诗胜人正在 排。” ①“空翠难强名” 2. 注重摹物,“尚巧似”
3. 融情于诗,大量的出游,山水景 物描写,难免体现出作者的“闲散 无聊”,暗指对官场的不满,壮志 难酬
4. 那么谢灵运可以说是开启了新一 代诗风的首创者
三、谢灵运诗歌艺 术的转变:
1、从写意到摹象。
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描摹佳句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
涟。《过始宁墅》
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
澈。《登江中孤屿》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
阴。《晚出西射堂》
禽。《登池上楼》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 登 池 上 楼 诗 》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狥禄反穷海,卧痾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山水观赏的系统性 第十三句:山中植物(竹)
第三句:水景 第四句:山景 第五句:山景 第六句:水景 第十四句:水中植物(蒲) 第十五句:水上禽鸟(海鸥) 第十六句:山中禽鸟(天鸡)
学习_课件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永嘉山水 · 谢公屐
永嘉位于今浙江省温州 市
北部,以“水秀、岩奇、 瀑
多、村古、滩连”的独有 特
色而闻名,是我国国家级 风
景区中以田园山水风光见 长
的景区。
“谢公屐”,一种前 后齿可装卸的木屐。谢灵 运游山时所穿,故称。事 见《宋书·谢灵运传》: “寻山陟岭,必造幽峻, 岩嶂十重,莫不备尽。登 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其 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此为浙江温州的瓯北镇
①谢灵运的生平及创作
谢灵运(385-433),祖籍 陈郡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县 一带),世居会稽(今浙江绍
谢灵运出身于士族大地主家庭,才学出 众,很早就受到族叔谢混的赏识,与从 兄谢瞻、谢晦等皆为谢氏家庭中一时之 秀。他18岁就袭康乐公,本来在政治上 很有抱负,但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 晋宋易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 宋初刘裕采取压抑士族的政策,谢灵运 也由公爵降为侯爵,在政治上一直不得 意,这自然使他心怀愤恨。《宋书》本 传说他“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
俛视乔木杪(miǎo,树梢),仰聆大壑灇(có
初篁苞(包裹着)绿箨(tuò,竹皮),新蒲含 紫茸
(嫩蒲绽出了毛茸茸的紫花)。海鸥戏春岸(海
鸥在春
天的湖岸边嬉戏),天鸡弄和风(野雉在和风中
轻
舞)。抚化(随物变化。谓万物枯荣之变化而心
也随之
产生喜怒哀乐)心无厌(面对美好的自然万物,
总是看
不够),览物眷(留恋)弥重。不惜去人远, 但恨
露水的
攀崖照(入)石镜,牵叶入松门(石镜、松门,山
名,二
山都近鄱阳湖口)。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二句言古 代关于三江、九派说法无法稽考,已成往事,其中的玄理也
5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和诗风的转变
謝靈運、鮑照和 詩風的轉變
●晉宋之交的詩風轉捩 ●沈德潛:“詩至於宋,性情漸隱,聲色大開,詩運一轉 關也。”(《說詩晬語》卷上) ○轉捩動力 ◎蕭子顯:“五言之制,獨秀衆品。習玩爲理,事久則瀆。 在乎文章,彌患凡舊。若無新變,不能代雄。”(《南 齊書•文學傳論》) ○轉捩方式 ◎劉勰:“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儷採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 窮力而追新。”(《文心雕龍•明詩》) ○轉捩標志 ◎陶淵明謝世和謝靈運登上文壇
第二節
鮑照及其創新
一、鮑照生平
●鮑照(414?-466),字明遠,東海(今江蘇漣水) 人。家世貧賤,好學不已。元嘉十六年謁臨川王 劉義慶,爲臨川國侍郎。元嘉廿一年,義慶薨, 失職閑居。元嘉三十年,劉駿誅劉劭,任海鹽令, 遷太學博士、中書舍人,出爲秣陵令,轉永嘉令。 孝武帝大明六年,爲臨海王劉子頊前軍參軍。子 頊起兵反明帝,死於敗軍之中。與謝靈運、顔延 之合稱“元嘉三大家”。 ●寒士的呼聲:“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
2、顔延之(384-456),字延年,祖籍琅琊臨沂,生於建康。 幼孤貧,發憤勤學。釋褐爲後將軍劉柳行參軍,晉安帝 義熙十一年(415),劉柳爲江州刺史,延之因與陶淵明爲 鄰。宋少帝景平二年(424)爲始安太守,元嘉三年(426) 征還建康,忤彭城王義康,元嘉十一年外放永嘉太守, 以《五君詠》罷官家居。元嘉十七年義康敗,征爲中庶 子。宋孝武帝即位,爲金紫光祿大夫,世稱“顔光祿”。 性褊激,兼有酒過。孝建三年卒,享年73,諡憲子。與 謝靈運合稱“顔謝”。 ●《詩品》卷中:其源出於陸機。尚巧似,體裁綺密,情 喻淵深,動無虛散,一句一字,皆致意焉。又喜用古事, 彌見拘束,雖乖秀逸,是經綸文雅才。雅才減若人,則 蹈於困躓矣。湯惠休曰:“謝詩如芙蓉出水,顔詩如錯 采鏤金。”顔終身病之。
谢灵运、鲍照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近处湖面上的菱蔓荷叶重重迭迭, 在清澈的湖水中投下一片浓重的 阴影,水草相互纠缠着,在微风 缓流中轻轻摆动。
❖ 傍晚,林峦山壑之中,夜幕渐渐 收拢聚合;天空中飞云流霞的余 氛,正迅速向天边凝聚。
❖ 菱蔓荷叶重迭葳蕤,碧绿的叶子抹上 了一层夕阳的余辉,又投下森森的阴 影,明暗交错,相互照映;那丛丛菖 蒲,株株稗草,在波光中摇曳动荡, 左偏右伏,互相依倚。
❖ 《诗经》、《楚辞》时代,诗中 就出现了山水景物。
❖ 但那往往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 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 立的审美对象。
❖ 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 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 首完整的山水诗。
❖ 左思《招隐诗》和郭璞游仙诗都 写到山水之美。
❖ 这类诗歌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 毕竟在客观上为后来的山水诗创 作提供了艺术经验。
❖ 诗中这种结构模式正是这种山水审 美意识的反映。
❖陶谢之比较:
❖ 沈德潜:“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 在真在厚。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 可及处,在新在俊。陶诗胜人在不排, 谢诗胜人正在排。”
❖ 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魏晋和南 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
❖ 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 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 开始追求声色。
❖ 他的《临川被收》诗云:“韩亡 子房奋,秦帝鲁连羞。”明白地 表示了对刘宋王朝的对抗。
❖ 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 谢灵运的诗歌今存100余首,其中 大部分是山水诗。
❖(1)精工富艳的风格。
❖谢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 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 等地的自然景色。
❖谢诗意象密集、对偶句多、语言 深奥典雅,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了 富艳精工的风格。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刘宋诗坛
四、鲍照对七言诗形式的贡献 1、大力创作七言诗,变逐句押韵为隔 句押韵,而且可以自由换韵。 2、创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
28
五、怎样理解鲍照诗歌“险俗”的特点 但在南朝的一些评论家眼中,鲍照的 诗歌被目为“险俗”或“险急”,颇有微 词,如课本注释[20]所引。 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几点理解鲍照诗 歌“险俗”的特点:
19
五、谢灵运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1、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 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自谢灵运之后,山水诗 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并日渐兴盛。 2、谢灵运山水诗极貌写物,穷力追新, 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开启并深刻 影响着南朝一代新的诗风,成为南朝诗风的 主流。 六、谢惠连、颜延之的山水诗
25
4、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疾苦 如《拟古》其六等。 5、山水诗 鲍照的山水诗在形式上以五言体为主, 在艺术景致深秀幽奇,讲究对句的工整和 词语的雕琢。如《望庐山》、《登庐山望 石门》等。
26
三、鲍照诗歌的艺术特点。 1、抒情浓烈外露,笔力雄肆酣畅。风 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2、注重锤炼字句,语言瑰丽华美。 3、诗歌形式以五言古体和乐府诗为主, 而以乐府诗成就最高。 鲍照诗能将浓烈的情感和构辞的华美融 为一体,形成一种热烈明畅的浓丽之美, 声情气势辞采,贯注全篇,在南朝诗坛独 树一帜。
23
2、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 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拟古》其 三、《代东武吟》、《代苦热行》、《拟 行路难》其十四等。 鲍照的边塞诗,情辞激壮,振人视听, 对后世的边塞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4
3、游子思妇和弃妇题材 鲍照这类内容诗歌的共同特点是哀怨凄 怆,细致感人。 如《拟行路难》其十三抒发征人对家 乡和妻子的思念。其八、其十二抒发思妇 对征人的思念。其三写贵族妇女的相思之 苦。其二、其九抒发弃妇的哀怨。《代白 头吟》将传统的弃妇题材,深化为对统治 者的谴责和对世事的讽刺与不平。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说诗晬语》: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 诗运一转关也。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 盛
1.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密 切的关系,玄学把儒家提倡的“名教”与老庄提倡 的“自然”相结合,引导士大夫从山水中寻求人生 的哲理与趣味。 2.五言诗的成熟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 经验,也为山水诗的产生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2.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
一、鲍照诗歌的思想内容
1.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
受压抑的痛苦。 2.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戊卒的生活。 3.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哀怨凄怆、 细致感人。 4.山水诗:深秀幽奇、严整厚
谢灵运(385--433)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是
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三、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
1.从写意到摹象。 陶诗重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对人
生了悟明澈的心境。谢较注重对山水局部景 观之精妙的刻画与描绘,“极貌以写物”和 “尚巧似”是其主要的艺术追求。
二、鲍照诗歌的艺术特色
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三、鲍照对七言诗的贡献
1.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
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 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 为主的歌行体。 2.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 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可以自由换 韵,从而为七言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魏晋南北朝文学—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5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5.1 复习笔记一、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1.南朝山水诗歌(1)山水诗的发展①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但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②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③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
这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毕竟在客观上为后来的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④山水诗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士大夫以山林为乐,自然景物很自然反应在诗中。
(2)山水诗兴起的背景①山水诗的产生,与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晋宋之际,山水绘画及理论也应运而生,这对于山水诗的产生也有着促进的作用。
③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产生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3)山水诗的意义①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②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2.山水诗人——谢灵运(1)谢诗的鲜丽清新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
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其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
(2)谢诗的“自然”唐释皎然在《诗式》卷一《不用事第一格》中说:谢诗的“自然”,是“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
所谓“作用”,就是经营安排、琢磨锻炼。
以此而能达于自然,这正是谢诗胜人之处,也是他开启新诗风的关键所在。
3.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
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今人的看法
• 宗白华先生:“魏晋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 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向外发现了 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 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 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 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 的趣味。” • 刘大杰先生认为:“魏晋人的人生观…… 要求那种人生自然化的解放生活。”
• (四)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 《诗经》、《楚辞》时代,诗中就出现了 山水景物,但是只是作为陪衬和比兴的媒 介,不能看作是独立的山水作品。 • 汉赋中已有专写山水的篇章。曹操的《观 沧海》才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 山水诗。这些描写为山水诗的写作提供了 艺术经验。
• (五)魏晋玄学和玄言诗直接启迪山水诗产生 • 魏晋玄学“得意忘象”、“寄言出意”的思辨推 理方法,使山水处于一种非常特别的地位,在人 们的精神生活中起着一种非常特殊的作用,即山 水是体会玄理最适宜的媒介。 • 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也往往借助自然山水来 体悟玄思理致,因而,本身就包含一定的山水成 分,如孙绰的《兰亭》、《秋日》诗,或写春景, 或绘秋色,皆表现了一种以外物为描写对象的趋 势。到东晋后期,谢混的《游西池》,玄言色彩 较淡,已较集中地刻画山水景物,令人耳目一新。
• 第一次隐居生活创作了清新优美、摹景抒 情的诗篇,如《过始宁墅》、《登池上 楼》、《游南亭》、《初去郡》、《七里 濑》、《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 。 • 第二次隐居生活时期的代表作有《入东道 路诗》、《石门岩上宿》等。 • 第三次流放隐居写了《道路忆山中》、 《入彭蠡湖口》、《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 谷》等 。《临川被收》:韩亡子房奋,秦 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
拒绝作雄,而临清瞰远,擅奇含秀,是亦居势使 之然也。故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 • ——《瓜步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谢灵运的山水诗3
(四)章法程式:叙述——写景——说理(玄言)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作240)
二、谢灵运的山Biblioteka 诗4写景佳句:展示山水自然之美(史107)
三、谢灵运:诗运转关的关键人物1
(一)性情渐隐,声色大开 1、沈德潜: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 诗运转关也。康乐神工默运,明远廉俊无前。
三、谢灵运:诗运转关的关键人物2
2、声色即作为布景的山水,而所谓性情也即直 接思想感情的活动。新体诗就是到了想通过更多 声色来表现性情的阶段。但文人们最初刻意的追 求也就不免于刻画。(林庚)——性情隐于后台, 声色走上前台。
三、谢灵运:诗运转关的关键人物3
(二)情必极貌以写物:舍写意而趋摹象;少启 示而多写实 这两点的根源是一致的: 1、有意于山水景物对象化——写实摹象 2、重声色——摹象写实
(三)谢之前蓄势已足: 1、山水进入审美视野 2、社会、文人、隐逸、山水 3、玄言:山水以形媚道 4、江南民歌的写景技巧
一、山水诗的产生与兴盛3
(四)山水诗人 谢之前的铺垫:教材104 谢之后的继承发展:教材110——王孟
(五)山水诗之意义 诗国中的重要题材 审美接受中重要的审美类型
二、谢灵运的山水诗1
(一)永嘉太守与江南山水之缘 (二)鲜丽清新 鲜丽——玄言诗的淡乎寡味(钟嵘) 清新——颜延之的错彩镂金(汤惠休)
二、谢灵运的山水诗2
(三)“作用”——自然 王世贞: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 皎然:苏李天与真性,发言自高,未有作用;曹 植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不由作意,气格自高; 灵运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 自然。
引言
诗运转关的时代—— 性情渐隐,声色大开 谢灵运的山水诗/鲍照的乐府诗
一、山水诗的产生与兴盛1
(一)早期神话——后期山水诗:与大自然关系 最密切的文学(林庚:中国文学简史) (二)神话之后,诗人们从来就没有忘记过自然 景物;曹操一闪即过;山水诗创始之功落在谢灵 运之肩
一、山水诗的产生与兴盛2
四、谢灵运何以难达山水诗之完美2
(二)究其因至少有二: 1、时代:主客体对峙的阶段(参见李泽厚《美 的历程》93-94) 2、个人:失意山水(游本269)——一种启示
结语
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转变诗风的关键人 未达完美却非常重要
谢谢!再见!
三、谢灵运:诗运转关的关键人物4
(三)辞必穷力而追新:骈俪第一人 重刻画,因而重精巧字句的追求,也就自然容易 走上骈俪铺陈的道路,“谢灵运又是正式把诗歌 带入骈俪的第一个人。”(林庚)
四、谢灵运何以难达山水诗之完美1
(一)最为人所注意者是情景难以浑然一体:山 水不足以娱其情,名理不足以解其忧。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批评犹甚(175),只认 为《岁暮》一篇,“寂寥短章,而吐言天拔,浩 气直落,于灵运为别调”。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主讲人:李景新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一节 谢灵运
说明
目的:掌握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理解谢灵运的 地位。 重点:谢灵运与山水诗;谢灵运与诗风的转变。 难点:谢灵运山水诗何以未能达到完美;如何理 解其山水诗对整个诗坛风气的转变。 方式:讲授文学史为主,作品自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