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课程设计
劳动法第三版课程设计
劳动法第三版课程设计简介本文档是劳动法第三版课程设计的指南,主要介绍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工作。
教学目标劳动法第三版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地讲解我国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关系管理规定,使学生掌握劳动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原则和适用范围,了解劳动关系的形成、稳定和解决方式,掌握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和变更等基本法律知识,培养学生在日常工作中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和履行劳动法律法规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实际工作中的法律素养和维权能力。
教学内容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依法管理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劳动关系的主体、组成和分类、劳动法律法规的构成和适用、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等;2.劳动合同:基本要素、签订程序、期限和形式、劳动合同变更和解除、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和方式等;3.工资制度:工资基本概念、工资的支付时间和方式、工资的保密性、工资的调整和变动等;4.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制度、员工意外伤害保险、职业病保险等;5.劳动关系的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的程序和方式、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纠纷解决的注意事项等。
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习题讲解等。
在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环节中,教师可以邀请企业行业骨干、律师、仲裁员等来到课堂上和学生进行对话,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践课程,引导学生掌握具体操作技能,提高实践吸收和能力运用能力,以便在将来的职场上实现应用。
考核方式为了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如考试、论文、实践报告、小组项目等。
其中,论文和实践报告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研究所学知识,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小组项目可以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落实奋斗实践能力,考试可以总结和检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根据具体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题和量化评价,以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水平。
《劳动法》课程整体设计
• 教学方法
➢ 案例讨论教学: ➢ 互动式教学: ➢ 启发式教学: ➢ 讲座式教学:
教学手段
电化教学:充分利用幻灯机、投影仪、DVD、视 频资料等开展教学
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 开发多媒体课件。
网络教学: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开展教学
• 四、实践条件
• 1、利用校内文法系的模拟法庭进行模拟仲 裁和模拟法庭,让学生亲身参与劳动争议 的处理过程,
《劳动法》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实践条件 ➢课程特色
• 一、课程设置 • 研究对象
• 劳动法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对象是 以劳动法及其发展规律。
性质
➢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主干必修课程,也可作 为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
• 课程目的
• 重点掌握我国现行的劳动法的基本理论、 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习者运用所 学的劳动法理论和知识以及劳动法律、法 规、政策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保护劳动 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劳动制度。
• 二、教学内容
章节 内容
1
劳动法概述
2
劳动法产生
3
劳动法律关系
4
工会法
5
劳动就业
课时 4 4 6 6 4
6 劳动合同法
12
7 集体合同法
6
8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4
9 工资制度
6
10 劳动争议处理
12
•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内 ➢案例导入 ➢师生互动 ➢法条讲解 ➢拓展应用
• 课外
➢校内实训 ➢专家讲解 ➢模拟仲裁和模拟法庭 ➢社会调查
• 2、到校外旁听劳动案件的仲裁和审判,获 取第一手资料,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劳动法教案免费
劳动法教案免费教案标题:劳动法教案免费教案目标:1. 了解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理解劳动法对雇主和雇员权益的保护。
3. 掌握劳动法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劳动法对雇主和雇员权益的保护。
3. 劳动法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劳动法相关教材、案例分析。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案例或实际情境引发学生对劳动法的兴趣和思考,例如:某公司拖欠员工工资,员工是否有权利维权?2. 引导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知识讲解:1. 介绍劳动法的定义和概念,强调其在保护劳动者和雇主权益方面的重要性。
2. 解释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如平等原则、合同自由原则、保护原则等。
案例分析:1. 提供一些实际的劳动纠纷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分析。
2. 引导学生根据劳动法的相关条款,分析案例中的权益和责任。
角色扮演:1. 将学生分成雇主和雇员两组,进行角色扮演。
2. 设定不同的工作场景,让学生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模拟解决工作纠纷的过程。
小结:1. 总结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应用。
2. 强调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遵守劳动法的规定,保护自己的权益。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家劳动法的具体内容和最新修订情况。
2. 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和网站资源,供学生深入研究。
评估方式:1. 角色扮演表现评估。
2. 案例分析的书面评估。
3. 课堂讨论和答问的参与度评估。
教学资源:1. 劳动法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目。
2. 实际劳动纠纷案例材料。
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注意事项:1.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相关案例和角色扮演的场景。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 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对劳动法的误解和错误观念。
希望以上教案能为您提供专业的教案建议和指导。
如有需要,欢迎进一步沟通和讨论。
《劳动法教案》课件
《劳动法教案》课件一、教案基本信息1.1 科目:劳动法1.2 课时:45分钟1.3 年级/年级段:高中1.4 教学目标:了解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掌握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认识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2.2 教学难点:劳动法具体条款的理解和应用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劳动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劳动法的应用3.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劳动法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四、教学准备4.1 教材:《劳动法》4.2 课件:制作劳动法教案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4.3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劳动法案例材料,用于课堂分析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引入新闻报道或实际案例,引起学生对劳动法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5.2 讲解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包括劳动法的定义、作用和基本原则。
引导学生了解劳动法的重要性和适用范围。
5.3 讲解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特殊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以及劳动者的义务。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劳动者权益的具体内容和保障途径。
5.4 讲解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包括劳动合同的订立程序、内容要求、解除和终止条件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劳动合同的具体操作和法律规定。
5.5 讲解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
引导学生了解劳动争议解决的程序和规定,并强调合法维权的重要性。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劳动法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保护作用。
5.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劳动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劳动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工作中遇到不公平待遇时如何维权。
劳动法课程思政设计
劳动法课程思政设计
劳动法课程思政设计是一个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劳动法课程教学的过程。
这种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劳动法课程思政设计方案:
1.课程目标:通过学习劳动法,使学生了解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制度,掌握劳动争议解决的基本程序和技巧,同时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内容:包括劳动法的历史发展、基本原则、劳动合同、劳动争议解决等方面的内容。
在每个部分中,都可以融入思政元素,例如讲述劳动法的制定和实施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探讨劳动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和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意义等。
3.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劳动法的实际应用和现实意义。
4.课程评价: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例如考试、课堂表现、小组作业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
同时,可以引入思政元素的评价标准,例如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
5.课程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例如教材、课件、视频、网络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案例。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法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总之,劳动法课程思政设计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法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劳动法教案》课件
《劳动法教案》PPT课件一、教案简介1. 课程名称:《劳动法教案》PPT课件2. 适用对象:高中、大学及社会各界人士3. 课程时长:45分钟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尊重劳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劳动法的定义和作用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的作用和意义2. 劳动者的权益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劳动者的义务和责任3.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种类和内容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4. 劳动争议的解决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劳动仲裁和诉讼的相关规定5.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和法律责任劳动法的适用范围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劳动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分别讲解每个部分的内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劳动法的相关知识。
3. 互动:设置问题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等相关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强调劳动法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自身权益保护。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劳动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实际操作中运用劳动法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PPT课件:内容包括劳动法的定义、劳动者权益、劳动合同、劳动争议解决等方面。
2. 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讲解劳动法实际应用的案例。
3. 课后作业:布置与劳动法相关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测试题:用于评估学生对劳动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1. 案例分析:选取涉及劳动法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劳动者、雇主等角色,模拟劳动合同签订、劳动争议解决等场景,增强学生对劳动法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劳动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劳动法第三版教学设计
劳动法第三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主要的目标是通过对《劳动法》最新的第三版的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劳动法,掌握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和核心要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2.1 教学内容1.劳动法第三版概述2.劳动合同与用工制度3.劳动报酬及其支付4.劳动时间、休息与休假5.劳动保护与社会保险2.2 教学安排本次教学分为五节课,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安排如下:第一节课:劳动法第三版概述时间:2学时教学内容:1.劳动法的发展历程和地位作用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法律体系3.劳动法各类法规、规章等的权威性和适用性4.劳动法实施的基本框架和措施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为主讲教学内容2.互动法:在讲述中引导学生,促进思考和交流。
第二节课:劳动合同与用工制度时间:2学时教学内容:1.劳动合同的基本要素和合同形式2.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变更3.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4.用工制度的规范与操作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分析和讲解案例,引导理解和归纳劳动合同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2.团队讨论法:分组,围绕案例,讨论和总结应对劳动合同中的策略和技巧。
第三节课:劳动报酬及其支付时间:2学时教学内容:1.劳动报酬的类型和构成2.劳动报酬的计算与分配3.劳动报酬的支付方式和时间4.劳动报酬支付中的法理问题教学方法:1.演示法:以典型案例为例,讲解劳动报酬中的具体操作。
2.小组讨论法:以自由谈话为主,促进学生对课堂讲授所讲述的内容的理解和总结。
第四节课:劳动时间、休息与休假时间:2学时教学内容:1.劳动时间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架构2.工时和休息的法定标准和实施方法3.年休假和病假、婚假的界定和实施4.劳动时间、休息和休假中的特殊情况和疑点教学方法:1.组合讲授法:教师分模块讲解文章主题的核心处理逻辑。
2.案例对比法:讲结合实际的案例,对比不同情况下的处理结果,在不同的假期下,针对特殊情况,进行个案分析。
初中劳动法教案
初中劳动法教案一、活动目的1. 让学生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提高法律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权益的重要性,增强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二、课前准备1. 收集相关的劳动法资料和案例。
2. 准备教室环境布置,营造劳动氛围。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劳动的短片,引发学生对劳动的思考,引出劳动法的重要性。
2. 劳动法基本概念:介绍劳动法的定义、目的和原则,让学生了解劳动法的基本框架。
3. 劳动权益解读:讲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等,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权益。
4. 劳动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劳动争议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劳动纠纷,提高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5. 讨论与交流:分组讨论劳动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6. 行动计划: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劳动计划,如参与家务、社会公益活动等,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劳动法的认识和体会,总结劳动法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劳动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对劳动权益维护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劳动法教材或资料。
2. 劳动案例。
3. 视频或图片素材。
六、教学建议1.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和案例。
2. 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 教师要起到引导和辅导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劳动法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内容,认识到劳动权益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成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一员。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劳动法学教案范文
劳动法学教案范文教案主题:劳动法学导论教学目标:1.理解劳动法学的定义和目的;2.了解劳动法学的基本原则和体系;3.掌握劳动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律制度;4.培养学生对劳动法学实际问题的分析思维和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劳动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律制度;2.劳动法学的发展历程;3.劳动法学的基本原则和体系。
教学难点:1.劳动法学的基本原则和体系;2.劳动法学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教学课件;2.三位学生演示案例。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通过案例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劳动法学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劳动法。
2.解答学生提问,澄清学生对劳动法学的认知。
二、劳动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律制度(20分钟)1.通过PPT介绍劳动法学的定义和目的,使学生了解劳动法学是什么以及它的目的是什么。
2.简要介绍劳动法学的基本法律制度,如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等。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劳动法学的兴趣。
三、劳动法学的发展历程(20分钟)1.通过PPT展示劳动法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的奴隶制、封建社会的世仆制、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保护法等。
2.让学生通过案例演示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劳动法进行对比分析,强调劳动法发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四、劳动法学的基本原则和体系(30分钟)1.通过PPT介绍劳动法学的基本原则,如平等原则、保护原则、自由原则等,以及劳动法学的体系,如劳动关系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等。
2.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原则和体系在实际中的运用。
五、劳动法学的实际应用(20分钟)1.请求三名学生上台演示具体劳动法案例,如劳动合同解除、工资拖欠等。
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劳动法问题和解决办法。
2.分组讨论其他类似案例,并让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总结劳动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律制度,以及劳动法学的发展历程、基本原则和体系;2.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评价,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辅导。
大学思修《劳动法》的教案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掌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劳动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尊重,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教学重点:1.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2.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3. 运用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教学难点:1. 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劳动法》2. 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劳动法》的背景和意义。
2. 提问:大家平时是否关注过《劳动法》?为什么?二、讲授新课1.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a. 公平原则b. 保障原则c. 协调原则d. 发展原则2.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a.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权、社会保险和福利权、职业培训权、劳动争议处理权等。
b. 劳动者的基本义务:遵守劳动纪律、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维护劳动安全、保守商业秘密等。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公司拖欠员工工资,员工如何维权?2. 案例二:某员工在工作中受伤,如何依法索赔?四、课堂讨论1. 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劳动法》?2. 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五、总结1. 强调《劳动法》的重要性。
2. 呼吁大家关注自身合法权益,依法维权。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回顾《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1.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和调整对象2. 劳动合同制度a. 劳动合同的订立b. 劳动合同的履行c. 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d. 劳动合同的终止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员工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合法?2. 案例二:某员工在公司被无故辞退,如何维权?四、课堂讨论1. 如何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2. 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劳动者应注意哪些问题?五、总结1. 强调劳动合同的重要性。
劳动法的教案
劳动法的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1. 劳动者的权益和义务2. 劳动保护3. 劳动时间4. 劳动报酬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内容,认识到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增强法律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劳动法的基本内容和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难点:劳动法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应用和维权途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真实案例,介绍劳动者在工作中遇到的权益受损情况,引发学生对劳动法的关注。
2. 教材讲解:引导学生学习劳动法的相关章节,详细讲解劳动者权益和义务、劳动保护、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等方面的内容。
3. 例题讲解:挑选一些与劳动法相关的典型案例,分析案例中劳动者的权益是否得到保护,以及如何运用劳动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4. 随堂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劳动法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劳动法保护自己的权益,分享维权经验。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深入了解劳动法相关法律法规,寻找身边的维权实例,并结合实际分析。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劳动者的权益和义务2. 劳动保护3. 劳动时间4. 劳动报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身边的劳动者权益保护情况,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劳动法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了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但在实际运用中,学生可能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劳动法维权。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实习等,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劳动法的重要性,提高维权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劳动者的权益和义务2. 劳动保护3. 劳动时间4. 劳动报酬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内容中,劳动者的权益和义务、劳动保护、劳动时间、劳动报酬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劳动法学教案》课件
《劳动法学教案》课件第一章:劳动法的基本概念与原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
2. 掌握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3. 理解劳动法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劳动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2.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诚实信用的原则合法有序的原则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劳动法的定义、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劳动法的基本理解和看法。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案例分析,检验学生对劳动法知识的掌握。
第二章:劳动者的权益与义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 掌握劳动者的义务。
3. 理解劳动者权益与义务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 劳动者的义务3. 劳动者权益与义务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义务。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者权益与义务的关系。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劳动者权益与义务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案例分析,检验学生对劳动者权益与义务知识的掌握。
第三章:劳动合同的签订与解除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程序。
2. 掌握劳动合同的主要条款。
3. 理解劳动合同签订和解除的法律规定。
二、教学内容1. 劳动合同的签订程序2. 劳动合同的主要条款3. 劳动合同的解除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劳动合同的签订程序、主要条款和解除法律规定。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合同签订和解除的法律规定。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劳动合同签订和解除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案例分析,检验学生对劳动合同签订和解除知识的掌握。
第四章:劳动争议的处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
(完整版)《劳动法》教案
(完整版)《劳动法》教案教学⽬的:了解劳动法产⽣的原因和发展历程,以及劳动法的体系框架。
掌握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及其适⽤范围,掌握劳动关系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掌握劳动关系的主体、内容与客体。
重点与难点:在实务中,能够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熟悉劳动关系的举证责任和证据范畴。
教学⽅式:讲授授课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第⼀章劳动法概述⼀、课程简介⼆、劳动法的产⽣及发展历程1、产⽣的前提2、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法的产⽣和发展3、我国劳动法的概况三、劳动法的概念及其体系框架1、劳动法的概念(1)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2)劳动法律(3)劳动⾏政法规(4)劳动规章(5)地⽅性劳动法规和地⽅劳动规章(6)其他法律中关于劳动⽅⾯的规定(7)最⾼⼈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2、劳动法的体系框架包括但并不限于以下⼏部分:劳动就业法、劳动关系协调法、劳动基准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处理法。
四、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及其适⽤范围1、主要调整对象是劳动劳动关系(1)劳动关系的概念(2)劳动关系的特征(3)区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4)劳动关系的分类(5)劳动关系的举证责任以及劳动关系主体的确定2、劳动法调整的其他社会关系3、劳动法的适⽤范围五、劳动法律关系1、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是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是劳动关系为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产⽣的结果。
重点:注意区分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不同:1劳动关系是⽣产关系的组成部分,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劳动法律关系则是意志关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2劳动关系的形成是以劳动为前提,发⽣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则是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发⽣在劳动法律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内。
3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劳动者提供劳动⼒,⽤⼈单位使⽤劳动⼒,双⽅形成劳动⼒的⽀配与被⽀配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则是法定的权利义务,双⽅当事⼈必须依法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
《劳动法》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劳动法》教育任务,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劳动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内容,掌握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2.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自觉遵守《劳动法》的自觉性。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劳动法》的基本概念、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2.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
3. 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和程序。
4. 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和适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劳动法》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劳动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劳动法》的相关问题。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劳动争议的解决过程。
五、教学安排1. 每周安排一课时,共16课时。
2. 第一阶段(4课时):讲解《劳动法》的基本概念、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3. 第二阶段(6课时):讲解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
4. 第三阶段(6课时):讲解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和程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和适用。
5. 第四阶段(4课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劳动法》的掌握程度。
3. 实践考核: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考察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七、保障措施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劳动法》教学水平。
2. 完善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 积极开展《劳动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4.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小学劳动法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教案模板【课程名称】小学劳动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法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劳动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劳动法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3. 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
【教学重点】1. 劳动法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难点】1. 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
2. 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劳动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劳动法相关话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课件、案例资料等。
2.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教材,了解劳动法的基本概念。
二、教案范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法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学内容】1. 劳动法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劳动法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劳动法?劳动法对我们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解1. 讲解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法律规范。
2. 讲解劳动法的基本内容: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保护,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处理等。
3. 讲解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享有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权利,同时应履行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等义务。
三、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劳动法的重要性。
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
2. 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
【教学内容】1. 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
劳动法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主要内容。
(2)使学生掌握劳动法的基本制度,如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处理等。
(3)使学生熟悉劳动法的法律适用和法律责任。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劳动法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参与劳动法律事务的实践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劳动法的兴趣,树立尊重劳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观念。
(2)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劳动合同制度3. 劳动争议处理4. 劳动保障制度5. 劳动法在劳动关系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制度。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劳动法相关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的应用。
5. 比较分析法:对比国内外劳动法制度,拓宽学生的视野。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劳动法的重要性和学习意义。
-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讲解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解释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如劳动、劳动关系、劳动者等。
- 阐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如平等原则、自愿原则、保护原则等。
3. 讲解劳动合同制度- 介绍劳动合同的种类、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等方面的规定。
- 分析劳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
4. 讲解劳动争议处理- 介绍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途径和原则。
- 分析劳动争议处理中的难点和注意事项。
5. 讲解劳动保障制度- 介绍劳动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 分析劳动保障制度在维护劳动者权益中的作用。
6. 案例分析- 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培养学生运用劳动法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讨论与角色扮演- 组织学生围绕劳动法相关议题进行讨论。
劳动法实践教学实施方案(3篇)
第1篇一、实施方案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劳动法在调整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劳动法素养,增强其法律意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法律人才,特制定本劳动法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二、实施方案目标1. 提高学生对劳动法的认识,使其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理、法律规范和法律责任。
2. 培养学生运用劳动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促进其成为遵纪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4.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从事法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施方案内容(一)实践教学形式1. 课堂讲授:邀请劳动法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结合案例解析劳动法的相关内容。
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劳动仲裁机构、法院等,了解劳动法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4. 模拟法庭:模拟真实劳动争议案件,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等角色,进行法庭辩论。
5. 法律咨询:组织学生为社区居民提供劳动法咨询服务,提高学生的法律服务水平。
(二)实践教学安排1. 第一阶段:劳动法基础知识学习(1个月)(1)课堂讲授:劳动法概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制度。
(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2. 第二阶段:劳动法应用学习(2个月)(1)课堂讲授: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社会保险法等。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劳动仲裁机构、法院等。
(3)模拟法庭:模拟真实劳动争议案件,进行法庭辩论。
3. 第三阶段:劳动法实践应用(3个月)(1)法律咨询:组织学生为社区居民提供劳动法咨询服务。
(2)实习实训:鼓励学生到律师事务所、劳动仲裁机构等单位进行实习实训。
(三)实践教学考核1. 课堂参与度: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表现进行评价。
2. 案例分析报告:根据学生分组讨论后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价。
劳动法思政课程教案
劳动法思政课程教案教案名称:劳动法思政课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掌握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对劳动法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道德观念。
3. 提高学生的法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和合理维权能力。
教学重点:1. 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
3. 劳动法的实施与维权。
教学难点:1. 劳动法的实施和维权的实际问题。
2. 学生对劳动法价值理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你在生活中常见的与劳动法相关的情景是哪些?你对劳动法有哪些基本了解?2. 提出教学问题:什么是劳动法?劳动法的重要性是什么?【讲解】3. 讲解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内容:a. 劳动法的定义和范围;b. 劳动关系的构成要素;c. 劳动合同的基本要素。
4. 分析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a. 平等自愿原则;b. 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c. 公平公正的原则。
【案例分析】5. 通过一个常见的劳动纠纷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劳动法的实施和维权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合理维护自己的权益,并遵守劳动法规定。
可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
【讲解】6. 结合案例分析讲解维权的相关法律程序和途径,并强调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的重要性。
【讨论和总结】7. 小组讨论:结合个人或身边的案例,讨论劳动法的实施和维权的方法和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8. 总结课堂内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强调劳动法的重要性和核心价值观。
【作业布置】9.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劳动法的相关知识,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的成果,个人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课堂互动参与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2024版劳动法学教学设计
3
监督检查机制 企业是否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安全生产责 任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和反馈。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和防护措施落实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企业是否对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全面辨识, 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
防护措施落实
企业是否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结果,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降 低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员工的影响。
员工健康监护
企业是否建立员工健康监护制度,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 现和处理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员工健康的影响。
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程序
安全生产事故报告
企业是否建立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制度,明确事故报告的程序、时 限和内容。
事故调查处理
企业是否按照相关规定对安全生产事故进行调查处理,查明事故 原因、责任人和处理措施。
非全日制用工特点及其管理策略
特点
介绍非全日制用工的灵活性、用工成本低等优势,同时指出其存在的稳定性差、管理难度大等问题。
管理策略
提出针对非全日制用工的管理策略,包括完善用工制度、加强员工培训、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任务等,提 高用工效率和管理水平。
典型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分析
选取涉及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的典型案例,分析其法律适用、争议焦点和裁判结果,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法律 规定和实践运用。
法定节假日如遇休息日,应当 在工作日补假,具体安排由用
人单位决定。
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 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特殊情况下工作时间调整规定
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 理的,可以延长工作时间。
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 修的,可以不受工作时间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成绩南京工程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报告)题目模拟劳动争议仲裁课程名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院(系、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班级社保 121学生姓名冯维维学号设计地点南工程文理楼A409指导教师周爱国曲绍旭设计起止时间: 2014 年 6 月 16 日至 2014 年 6月 20 日一、课程设计情况说明设计题目模拟劳动争议仲裁设计目的通过模拟劳动争议案件,由学生扮演仲裁员、书记员、评论员、申请人、被申请人等仲裁参与人角色,以仲裁审判为参照,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的活动。
使学生们通过分析和研究案例,模拟案件的处理,解释法律规定,掌握案情于法律之间的关系,将所学的法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从而加深参与者对法律知识和仲裁程序的了解。
对弘扬法制思想,普及法律知的识,活跃学术气氛,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设计思路与步骤1.课程设计准备(6.16):进行课程设计的理论和时间准备、场地和七彩的准备。
2.模拟仲裁分工(6.16):选定现实案例,分配角色。
角色包括:首席仲裁员,仲裁员,申诉方,被申诉方代理人,书记员,评论人。
3. 模拟劳动仲裁(6.18):进行劳动争议仲裁模拟。
4. 点评模拟劳动仲裁(6.19):评论员对每个同学模拟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点评。
5. 课程设计总结和完成设计报告(6.20):全组成员总结课程设计情况,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可行性论证1、工伤保险案例数据基数大。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劳动有关的劳动争议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前一段时间“又快又好,‘快’字当前”的发展方针的指导下,与工伤有关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
这就为我们选择案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时间充分,准备充足。
本次实践时间从2014年6月16日开始到2014年6月20日结束,将近一周的时间为我们工伤案例的选择、仲裁模拟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充足的准备时间,也加深了我们对仲裁程序、要求的相关了解。
3、场地充足。
为了践行“学以致用、创业创新”的校训,院系有专门的社会保障实验室,为我们有效开展仲裁模拟提供了硬件设施支持。
4、教师指导。
在模拟的过程中,指导老师的悉心教导,为我们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指导。
5、有《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专业知识作为理论基础,组内成员基本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6、实习过程中院系组织了赴江宁区法院的旁听活动,为我们现场演示了基本的庭审流程,为我们提供了规范性的指引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案例:劳动争议仲裁的申请人林燕作为江宁区交管局下属的一名道路清洁工,自08年1月起工作,2009年3月1日10时40分许,申请人在312国道KM1624+850m 处上班过程中,由于肇事车辆苏D28228和苏D39911两车追尾碰撞,之后又将正在路边清扫卫生的申请人碰倒致伤。
申请人在被送往江宁区医院后,因伤情严重,遂又被转送南京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
经过医院检查确诊,申请人伤情为:1、失血性休克;2、左小腿毁损伤。
2009年4月16日日出院,又因左腿截肢端伤口继发感染,再次在江宁区中医医院治疗至2009年11月28日。
2009年12月15日,申请人在被告未能为申请人及时申报工伤的情况下,自行申请工伤鉴定。
南京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宁劳鉴字[2010-1]第023号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书,确认申请人劳动功能障碍等级为伍级,生活自理障碍等级为部分级护理。
对此林燕提出应由申请人支付扣发申请人工资8520元及其25%的补偿金共计10650元;支付申请人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1360元;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各60586元;支付申请人第二次住院医疗费1563.30元、住院伙食补助费330元;支付申请人停工留薪期生活护理费9180元、评定伤残等级后生活护理费181758元;支付申请人劳动能力鉴定费260元,以上共计336273.30元。
被申请人方面则认为肇事司机应该付主要责任,本单位已经尽到了慰问和补偿的义务,不应承担进一步的费用,尤其是25%的补偿金。
最终,仲裁庭认定,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一条、三十四条,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决定由被申请方一次性伤残补助11360元及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5万元,支付申请人住院期间部分医疗费用,误工补偿,生活补贴等费用。
仲裁申请书申请人:林燕地址:南京市江宁区莱茵达路天元极地城委托代理人:无被申请人:江宁区道路道路交通管理局地址:江宁区弘景大道2号委托代理人:顾晓虹案由:工伤补偿纠纷请求事项:我方请求被申请人支付扣发申请人工资8520元及其25%的补偿金共计10650元;支付申请人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1360元;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各60586元;支付申请人第二次住院医疗费1563.30元、住院伙食补助费330元;支付申请人停工留薪期生活护理费9180元、评定伤残等级后生活护理费181758元;支付申请人劳动能力鉴定费260元,以上共计336273.30元。
事实与理由:2009年3月1日10时40分许,申请人在312国道KM1624+850m 处上班过程中,由于肇事车辆陕D28228和陕D39911两车追尾碰撞,之后又将正在路边清扫卫生的申请人碰倒致伤。
申请人在被送往江宁区医院后,因伤情严重,遂又被转送南京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
经过医院检查确诊,申请人伤情为:1、失血性休克;2、左小腿毁损伤。
2009年4月16日日出院,又因左腿截肢端伤口继发感染,再次在江宁区中医医院治疗至2009年11月28日。
2009年12月15日,申请人在被告未能为申请人及时申报工伤的情况下,递交《工伤认定申请》,2010年1月22日,江宁区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下达江劳社伤险认决字[2010]01号工伤认定决定书,认定申请人为工伤。
2010年4月19日,南京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宁劳鉴字[2010-1]第023号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书,确认申请人劳动功能障碍等级为伍级,生活自理障碍等级为部分级护理。
由于申请人因工伤致残,依法应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基于上述事实,为维护申请人合法权益,特申请江宁区仲裁委员会予以仲裁此致江宁区劳动人事仲裁委员会申请人:林燕 2011年6月20日附:劳动合同一份工伤认定书一份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书一份住院单一份仲裁答辩书答辩人:顾晓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弘景大道2号法定代表人:王强职务:江宁区道路交通管理局副局长???住址:_江宁区弘景大道花园小区188号电话:委托代理人姓名:顾晓虹性别: 女年龄: 36工作单位:江宁区律师事务所职务:律师住址:江宁区天印大道金陵小区268号电话:申诉人因工伤请求经济补偿诉我江宁区道路交通管理局一案,现提出答辩意见如下:首先,申请人林燕于2008年1月1日起在本单位工作,2009年3月1日遭遇车祸,并于2010年1月5日解除劳动合同,但申请人依然主张我方赔付其第二次住院医疗费1563.30元、住院伙食补助费330元停工留薪期生活护理费9180元、评定伤残等级后生活护理费181758元;支付申请人劳动能力鉴定费260元,以上共计336273.30元。
这明显是不合理的,且其金额的认定并不准确。
其次,申请人因交通事故造成损害,且残疾问题已经解决,况且申请人还得到了一定的残疾辅助器具补助费,不但生活自理能力不成问题,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至今被告也未收到申请人要求与被告解除劳动关系的口头或书面通知。
故申请人因第三人伤害产生的各项赔偿,已由第三人承担,我方只对第三人造成的伤害承担未赔部分的补偿责任,并非赔偿责任。
因此对于其要求的25%的补偿,我方不予接受。
此外,虽然申请人是在工作过程中被车撞了属于工伤,但是我认为,这里面的责任不应该由我一个人来负责,肇事司机应该负主要责任,我只应该负责小部分责任。
对于关于住院医疗的费用,这个费用我方可以支付,但是,肇事司机是导致申请人住院的原因,这个责任是脱不掉的。
所以,我方主张,第二次住院费等一系列的费用我们要与肇事司机一起承担。
最后,由于申请人是在正常工作期间,而我方并没有故意克扣、拖欠申请人的工资,相反,申请人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并在处理期间,所以我方拒绝支付补偿金。
此致江宁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答辩人:顾晓虹 (盖章)法定代表人:王强 (签章)2011年6月20日附: 1、答辩书副本1份。
2、其它证明材料1件。
【模拟过程】模拟江宁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林燕诉江宁区道路交通管理局劳动争议一案。
指定本组冯维维、常浩担任仲裁员,刘凌蔚认书记员,林燕任申请人,顾晓虹任被申请人代理人,组长黄鹏程任点评总结人。
过程中完全模拟劳动争议仲裁庭的程序、语言风格,同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作出合法的仲裁结果。
1.仲裁员宣布开庭,并核对双方代理人身份,确认仲裁员是否回避。
2.告知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3.仲裁庭审理:首先进行申辩与答辩,并分别提交仲裁申请书与答辩书;接着,进入调查与质证环节,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双方分别举证质证,厘清案情经过。
随后进入仲裁庭辩论阶段,双方代理人就各项细节进行了激烈辩论。
4.调解与裁决:经过辩论后,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双方明确拒绝调解,且双方给出的仲裁方案差异较大,因此仲裁庭暂时闭庭15分钟,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本案作出了最终裁决。
仲裁裁决书南京市江宁区劳动仲裁委员会裁决书(2011)南京市劳仲裁字第37号申诉人:林燕,女,1976年12月4日出生,汉族,××省××市人,现住××市××路9号。
委托代理人:无被诉人:江宁区道路交通管理局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顾晓虹申诉人林燕因在工作过程中,遭遇车祸,身受重伤,因与其所在工作单位存在损失补偿等纠纷,遂向本会申请仲裁。
本会受理后,依法指定独任庭公开开庭进行审理,申诉人林燕、被诉人代理人顾晓虹到庭参加,现本案审理终结。
申诉人诉称:我作为江宁区交管局聘用的一名道路清洁工,月薪2200元,有社保。
自08年1月起工作,2009年3月1日10时40分许,我在312国道KM1624+850m处工作过程中,由于肇事车辆苏D28228和苏D39911两车追尾碰撞,之后又将正在路边清扫卫生的我碰倒致伤。
我在被送往江宁区医院后,因伤情严重,遂又被转送南京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
经过医院检查确诊,我的伤情为:1、失血性休克;2、左小腿毁损伤。
2009年4月16日日出院,又因左腿截肢端伤口继发感染,再次在江宁区中医医院治疗至2009年11月28日。
2009年12月15日,我在被诉人未能为我及时申报工伤的情况下,递交《工伤认定申请》,2010年1月22日,江宁区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下达江劳社伤险认决字[2010]01号工伤认定决定书,认定我为工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