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当前,许多地方高校将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和适应性的人才,并据此而构建大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实验
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构建“实验+实训+实习”实践教学模式。于是,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见习、顶岗实习。时间短则一个月,长则一年。从几年的运行情况来看,此期间的学生教育管理还存在
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试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一些建议。
一、工学结合新常态下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工学结合新常态下学生管理的模式
1.以企业为主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为两种情况:一是企业从人才培养计划到课程设计
再到顶岗实习都全方位参与。如校企订单式合作培养,合作方一般是
较大型企业。企业参与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学校按其要求培养所需的
专门技术人才。另一种是企业在顶岗实习期间参与管理,视学生为
劳动力,按劳动力要求进行管理,合作方通常是中小型企业或快速发
展行业中的小微企业。
2.以学校为主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为一些大型企业为顺应形势要求将校企合作打造成形象工程或某些国企为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以获得政府其他方
面的支持或赢取良好社会口碑,企业将一条次要生产线、一个非主
要经济实体交由学校管理与经营,学生的学习与管理,完全由学校规
划与实施。
3.企业与学校联合协同的管理模式
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必需的场地、设备、师资及其他条件,
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完全按照专业的要求进行,双方派专人负责学生
在实践基地的管理[1]。这种模式当前最为普遍。
(二)工学结合新常态下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想法各异,以致参与热情不一
当前,学生对待工学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摸式态度各异,有的认为是提高实践能力的不二选择,积极参与。有的则认为与自己的就业
地区、方向差距较大,只是充当廉价的劳动力,进而消极对待。不
同专业、不同的工学结合形式,使学生对该项工作的评价和配合度
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2.课程标准难以把握,以致实效评价困难
工学结合课程中的实习实施计划、实习班级工作职责、实习手册和实习须知、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办法等内容的制定主体本应是校
企双方,只有双方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共同参与评价过程的
实施,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并主体清晰[2]。然而当前,基本
上是学校单方面制定,高校过度依赖企业,仅游说企业接纳学生,
以致弱化了“学”的目的,企业关注的是工学结合的经济效益,看
重的是“工”。因此,实施的实效性难以得到保证。
3.学生管理问题较多,以致学校企业压力加大
(1)安全事故易发、多发学生进入企业后,工作、学习、生活环
境发生变化,较为陌生的企业内部环境以及较为复杂的企业外部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加之安全培训不到位,操作程序不规范,防范意识不强,容易引发工伤事故及一些其他人身伤害事故。
(2)学生心理问题较多一是学生个人职业规划与现实的矛盾,参
加工学结合的学生大多是大三或毕业班学生,此阶段他们对个人未
来和所学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就业行业和区域有一定的预期,
但大多数学生因能力、阅历等原因,还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
正确的规划。学生刚进入企业的时候,感觉新鲜,能服从企业安排,遵守员工条例,但时间一长,部分学生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产
生失落感,如果学校此时不及时进行关注帮助,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其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要求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要通过企
业和学校各阶段的考核测试,并与毕业成绩和各类评奖挂钩,成绩
较差或实践能力不强的学生就表现得较为焦虑。此外,企业和学校
性质不同,各自社会功能、运行规律和追求目标不同,学校教书育人,企业以产量、产值、效益为主要指标,企业“准员工”的管理
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一些学生的心理负担。另外,企业多重的
人际关系、刚性的规章制度,部分学生觉得这些显性与隐性规则,
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性与自主性,从而产生心理疑惑。不同企业单位
在工学结合的实习补贴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别,由此,也使学生产
生了同工不同酬的心理困扰。
4.部分企业用工环境不佳,以致工学结合初衷
背离企业因性质、行业、地域等不同差异很大,少部分企业存在着看重学生人力资源,而轻学生学习管理的倾向。部分学校在筛选
合作单位时,缺乏实地调研,对企业了解不全面,致使少部分企业
与学校合作之初的投入和管理积极到位而规范,但时间长了就不愿
意再投入,以致生产环境不佳,通过学生的口口相传,学生积极性
和稳定性就会大受挫伤。
二、工学结合学生管理存在的原因
1.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缺乏、滞后
工学结合、协同育人是新事物,不少学校在思想认识、课程建设、实习机制、人员安排等方面缺乏准备,为了形成效应、达到某些目
的而生搬硬套,存在一窝蜂、跟风上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对学生
教育管理重视不够,没有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相关管理制度
缺乏并滞后。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具有多元化特点,学生之间个性
差异大[3]。盲目跟风上,没有建立一套规范与制度,结果是学生学
不到想学的东西、学校收获不到工学结合的成效,企业得不到想要
的实惠。
2.高校越位与企业缺位现象严重
目前,高校的工作重心更多的是放在与企业产学研的合作上,追求合作出成果,在工学结合学生的思想教育上普遍重视不够,投入
不足。此外,学校与企业缺乏有效的联动,校企合作许多协议的起草、方案的实施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一头热”、“越位”现
象频发。少部分企业重视的是企业形象宣传或学生的人力资源,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