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新题型(选择题+主观题)十四题
高考语文试卷题型及分值分析
高考语文试卷题型及分值分析高考语文试卷题型及分值分析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题3分)(二)有用类文本阅读(12分)4.客观题(选择题)(3分)将原来的多项选择题改为单项选择题(四选一)5.主观题(4分)6.主观题(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7.客观题(多项选择题)(4分)将原来的多项选择题改为不正确的两项。
8.主观题(4分)9.主观题(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10、11、12、1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1415题:14.客观题(侧重于句意理解、表现手法,形式为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15.主观题。
(侧重于思想内容)(三)名句默写(5分)16.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21题。
原题内容不变。
四、写作(60分)啥叫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有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时评、书评、政论文、学术论文、杂文等;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为主;有用类文本:新闻、人物传记、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高考语文试卷题型及分值分析2全国卷1语文卷试题,严格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命制,表达课程标准的精神,注意考查核心素养,考点掩盖面和试卷结构合理,力量层级比例配置恰当,难度适中。
相较往年,题型改变较大,更侧重于规律思维力量考查,更着力于引导同学关注时代进展、社会改变,更希求引领同学拓宽视野,培育人文情怀、家国情怀。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材料选自曹明德的《中国参加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把脉时代的症结。
文本在800字左右,比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字数略少,阅读量有所削减。
全文采纳总分总结构,第一段和最终一段信息量不大,理解起来难度也不大,中间两段是阅读理解做题的关键。
原文虽然涉及了一些考生较为生疏的术语,但行文简明精炼,条理清楚,总体上通俗易懂,不难把握,适合高中生阅读和理解。
从考点掩盖看,依旧着重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的观点看法的力量。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新题型训练(客观题+主观题)有详细答案
.诗歌新题型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11分〕西江月①[宋]苏轼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
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⑤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XX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③层霄:弥漫的云气。
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⑤杜宇:指杜鹃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临溪流,即从马上下来,等不与卸下马鞯,就欲眠于芳草。
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诗人于拂晓被杜鹃鸟吵醒,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便书此词,却未写此景,只用“杜宇一声〞概之,这是留白写法,让人顿生无限遐想。
E、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6分〕答: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11分〕《红楼梦》中写道,经过两首不成功的《咏月诗》后,香菱终于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为“新巧有趣〞的诗。
诗文如下: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1〕阅读上面一首诗,选择对诗意解说有误的两项:〔5分〕A、首联写月光璀璨,光芒难掩。
但月亮看上去外貌娟秀,它的背里却非常凄清。
古诗选择题带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中的选择题【试题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第8-9题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9.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野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试题二】1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
(6分)登鹳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试题三】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①-②题。
(6分)江楼旧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语文高考试卷乙卷第十四题解析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乙】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丙】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诗歌赏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手法、结构等。
【甲】王维《山居秋暝》1. 内容: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山居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2. 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的厌倦。
3. 主题:通过对山居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4. 意象:空山、新雨、明月、松间、清泉、石上、竹喧、归浣女、莲动、渔舟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山居秋暝的景色。
5. 手法:运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对比等手法,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6. 结构:诗歌分为四句,每句都描绘了一个景象,最后一句“王孙自可留”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
【乙】王之涣《登鹳雀楼》1. 内容: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登上鹳雀楼,远望山河壮丽,感慨万千的情感。
2. 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3. 主题:通过对登鹳雀楼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壮丽山河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
4. 意象:白日、山、黄河、楼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登鹳雀楼的景色。
5. 手法:运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对比等手法,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6. 结构:诗歌分为四句,每句都描绘了一个景象,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表达了诗人对壮丽山河的向往。
【丙】杜甫《望岳》1. 内容:这首诗描绘了泰山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2. 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敬仰,以及对人生的追求。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反套路题型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反套路题型增分技巧【增分意识】1.得分意识。
考生要有强烈的得分意识,每一个作答环节都必须臻善臻美,力求选择题满分,主观题得高分!2.草稿意识。
不是只有数理化学科才打草稿,语文的主观题作答一定要有草稿纸上书写作答的意识,甚至养成良好使用草稿纸的习惯。
3.再创造的意识。
诗人的作品是第一次创造,我们的鉴赏是第二次创造,更具有个性色彩,真正体现了“千个读者,千个哈姆雷特”。
主观题作答不是机械地写一堆文字,而是运用技法,能动地再创造。
写出自己的感受、体悟,要有强烈地角色代入感——我不仅是考生,我就是诗人,我是审美再创的作者。
4.揣摩命题意图的意识。
试题上的诗歌鉴赏,不是平素的品读赏玩,是有使命感的,要完成命题人的问题设置,要多得分。
必须要养成揣摩意图的意识,这个题考我诗歌鉴赏哪一个知识点,命题者的导向是什么,他的答案拟制有什么内在的规律和特点。
这些东西需要老师经常引领学生去思考,去实践,进而形成作答的硬核素养。
【增分技巧】1.熟记诗歌鉴赏的常用术语及历代名家的诗歌风格特点,体现作答的专业性。
2.鉴赏流程:(一“读”二“看”三“思”四“答”)。
一“读”:诗词都比较简练含蓄,文字量不多,所以需要细细地读诗词文本,不要遗漏。
二“看”:看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看标题,知晓写的什么内容,是赠别诗、思乡诗,还是咏物抒怀、托物言志?接着“看”作者,知名的诗人,我们可以借助平时的积淀了解他的生平、情感倾向,不知名的作家往往有相应的注释,不要遗漏,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
然后,“看”注释,诗人的现在处境怎样,被贬谪了吗?看用了什么典故?为什么要用这个典故?紧接着,“看”命题老师的题设,明确考点和答题方向。
最后,“看”题号后的分数,真正做到,看分作答,看分赋点。
比如本题总分六分,习惯上要切分成三个及三个以上的要点;如果是四分,两个要点足矣。
三“思”,之所以称为“三思”,第一个原因是第三个流程,第二个原因是提醒考生“三思而后作答”,这个环节在草稿纸上快速进行,具体思考的内容:考点及相应的术语是什么?文本是如何表现的?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这样一看,显然就是“三思”。
高中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
高中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__________1.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________·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①,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①娇眼:指柳絮好似惺忪睡眼,似困似散欲开还闭。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A.沁园春B.水龙吟C.满江红D.水调歌头(2)下列对本词意境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哀怨缠绵B.委婉端庄C.雅逸鲜明D.精微超旷(3)有人说本词结尾“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写得最为精妙,请赏析其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杪放歌(节选)李攀龙劝君高枕且自爱,劝君浊醪且自沽。
何人不说宦游乐?如君弃官复不恶。
何处不说有炎凉?如君杜门复不妨。
纵然疏拙非时调,便是悠悠亦所长。
【注】李攀龙,明代文学家。
嘉靖三十五年,任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
到任不久,因难以忍受上司倨傲作风,辞官归乡,隐居白雪楼。
岁杪,岁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中以“劝君”开头,直抒胸臆,既是诗人对世人的劝诫,也是诗人的自勉。
B.诗人运用第二人称“君”而不用“我”,更有利于抒情,感染力、鼓动性也更强。
C.末二句是诗人的自谦之词:歌声疏拙,不合时宜,缺乏韵味,因为放歌非其所长。
D.岁杪时分,最易令人心生感慨,这首诗正唱出了诗人的心声,如同诗人的自画像。
(2)中间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3.阅读《奉使行高邮道中(之一)》,完成(1)--(2)题。
奉使行高邮①道中(之一)党怀英②(金)野云来无际,风樯岸转迷。
潮吞淮泽小,云抱楚天低。
蹚跲③船鸣浪,联翩路牵泥。
林鸟亦惊起,夜半傍人啼。
【注】①高邮:今属江苏,南宋时为淮南东路高邮军治所,隔楚州与金朝的山东东路、山东西路相望。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鉴赏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鉴赏新课标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8.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5分)9.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6分)新课标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8.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5分。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6分。
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共50题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共50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壬辰寒食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①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写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诗人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诗人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D.“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2.诗人在抒发情感的时候,都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举例说明。
【答案】1.C2.①运用了比喻修辞。
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千万条”杨柳枝,从而使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变的可观可感。
②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作者在寒食节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而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而流出的泪又能使“冶城潮”涨起,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悲痛之重。
③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喻了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④直接抒情:尾联“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直接抒发诗人的无奈愁苦的情感。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错误,不是因为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只能”太过于绝对,从诗的背景可知此诗是王安石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
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而不是只能辞官归隐。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寻找诗人抒发情感的时候,都用了哪些方法。
可以从抒情方式入手。
北京高考语文题型分布
北京高考语文题型分布北京高考语文题型分布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材料一:1题,3分;2题,2分(单选)材料二:3~5题,每小题3分(单选)材料三:6题,3分(单选);7题,2分(单选);8题,主观题,5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文言文阅读]9~11,单选题,每小题3分12题,文言文翻译,6分13题,4分14题,5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诗歌阅读]15~16题,单选题,每小题3分17题,6分18题,默写,6分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19题,单选,2分20题,单选,3分21题,4分22题,4分23题,5分24题,6分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作文]25题,微写作,10分26题,作文,50分22017年北京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北京高考语文新题型一、本大题共13小题,28分。
1-11题每小题各2分,12-13题每小题各3分。
1.某百货商店开业,老板的朋友送来四副贺联,但其中只有一副适合百货商店。
这副是A. 茅店月明鸡唱早,板桥霜滑马行迟。
B. 五夜早朝声入梦,一江春水暖先知。
C. 生意可人春潮涌,财源似水秋果香。
D. 一楼风月当歌饮,万里溪山带醉看。
2.依次填入文字横线处的成语或俗语,恰当的一项是有时候,我们可以用俗语和成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如:“打开窗户说亮话”和“开诚布公”,“①”和“弄巧成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和“②”,“③”和“分道扬镳”等。
[精选]高考语文古诗词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50题)
[精选]高考语文古诗词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50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工部①蜀中离席李商隐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①杜工部:即杜甫。
因杜甫被授有检校工部员外郎官衔,因此人称杜工部。
这首诗是李商隐离开成都,在饯别宴席上所写。
这首诗是模仿杜诗风格,因而以“杜工部蜀中离席”为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先以问句表达无尽的慨叹,再转到“世路干戈”的背景上,自然引出下文的伤时感世之情。
B.诗人描写了剑拔弩张的战争场景,交代西北边境多年动荡、战乱不断的局势,饱含作者的深忧。
C.第三联从时事转入眼前:宴席上,醉客不断地向醒客敬酒:远处的江面上,晴云夹杂着雨云。
D.尾联紧扣“蜀中离席”的诗题,仍回到饯别,以“美酒”“卓文君”的美好生活衬托忧时情怀。
2.“沉郁”,指诗歌内容深广,情感深沉;“顿挫”,指表情达意起伏变化。
有人评价李商隐此诗模仿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请从“沉郁”“顿挫”两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沉郁:李商隐把时事引入传统离别诗歌之中,把个人的身世漂泊之感与时局的动荡不安结合起来,博大而深沉,深得杜诗“沉郁”之精髓。
②顿挫:诗歌从感慨别离到担忧时局,从眼前宴席联想到当垆的卓文君,跌宕起伏,参差错落,具有杜诗“顿挫”之美。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B. “描写了剑拔弩张的战争场景”的说法错误。
细读颔联可知:诗人并未将剑拔弩张的战争场景白描出来,而是从侧面含蓄地指出时局的纷乱,即使者久久未得回归,可见矛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局势非常不稳定;而边境处有大军驻扎,也足以想象局势的一触即发。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术语,分析诗歌风格及其具体表现的能力。
这首诗李商隐仿杜甫的“沉郁顿挫”的风格而写,首先就要搞懂“沉郁”和“顿挫”的具体含义。
高考文言文断句主观题新题型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高考文言文断句主观题新题型01.广东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联考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
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
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恫怨。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子之A南面B行王事C而哙老D不听E政F顾为臣G国事H皆决I 子之【答案】C F 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子之西向南称王,处理国事。
而燕王哙因年老不能处理政事,反而做了臣子。
国家大事一概由子之决断。
“子之南面行王事”中“行王事”是谓语,句意完整,在其后断开,也可以根据“而”字短句,“而”表转折,与后面联系紧密,应在“而”前断开,即在C处断开。
“而哙老不听政”主谓结构,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
“国事皆决子之”中“国事”作主语,在其前断开,即在G处断开。
综上,在C F G处断开。
02.2023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二模(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二)谷田必须岁易。
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
凡种谷雨后为佳:遇小雨,宜接湿种;遇大雨,待薉生。
春若遇旱,秋耕之地,得仰垄待雨。
夏若仰垄,匪直荡汰不生,兼与草蔬俱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A春B种C欲D深E宜F曳G重H挞I夏J种K欲L浅M直N 置O自P生。
【答案】E I M【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凡是春天下种的,要种的深些,(而且)应当用重的“挞”拖过压下去;夏天下种,就要种得浅些,撒下去便可以出芽了。
“春种欲深”和“夏种欲浅”是两个结构一致的句子,“春”和“夏”是“种”的时间状语,“欲深”“欲浅”是补语,所以这两句都是独立的句子,从而可得出答案,应分别从E、I、M的后边断开。
故选E I M。
03.2023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二模成王大恐,乃发金縢之柜,察周公之册,知周公有盛德。
高考题型练 14题型十四 辨析(评析)类主观题
题型十四辨析(评析)类主观题辨析题要求学生对试题所提供的观点和材料,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较科学的分析和辨别。
这种题型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它要求学生对试题有辨有析,辨析结合,解答此类题目的基本要求是:论证正确点,分析错误点,澄清模糊点,补充不全点。
1.网络时代——一种新的社会形式、文明方式。
材料一当今时代,网络如水银泻地般浸入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面目和模式。
网络的惊涛拍岸,也冲击着传统的反腐格局。
网络反腐,即通过网络技术及所引起的社会舆论效应对执政行为的监督和对权力的约束,从而达到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的一种全新方式,是反腐败事业的新方式。
材料二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网络中也存在着不文明、不诚信、散布虚假信息、违法等问题,给我们的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侵犯了广大网民的切身利益,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进步。
(1)针对材料一中的现象,有人认为:“政府反腐——依靠网络”。
请运用所学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和评价。
(2)某校高三(1)班学生就材料二中的网络发展问题展开讨论,请你结合材料二中的问题,以《青少年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为题,结合矛盾观点的相关知识,写一个发言稿。
(要求:①只需写出发言提纲;②提纲要点要有提示性分析。
)答案(1)①该观点认识到,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效用,有助于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规范、透明、高效运行。
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②要从根本上治理腐败,政府必须全面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合法权利。
③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依法行政。
④政府要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实行信息公开制度和办事公开制度,自觉接受人民和其他国家机关监督,努力创造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含答案)一、(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解析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浓缩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间。
并非“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答案 C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解析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根据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
理解尾联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其次,要结合诗题和前面的诗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此中有佳句”,意思是许道宁的画意境优美,蕴含诗意,文人墨客可以据此创作出诗词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纵使写尽这些佳句,也与画的意境不相关,足以看出画家技艺的高超和画意的优美,致使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诗人的评价:从尾联的含意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二、(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文言文断句主观题新题型突破配套练习(教师版)
文言文断句主观题新题型突破配套练习(教师版)【实战演练】尔现读《离娄》,即如《离娄》首章“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
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
“爱人不亲”章,往年读之,不甚亲切;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近A岁B阅C历D日E久F乃G知H治I人J不K治L者M智N不O足P也Q此R切S己T体U察V 之W一X端Y也。
1.FMQ句意:近些年来阅历渐渐深了,才明白治人者不能治人,是因为智力不够的原因,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日久”补充“阅历”的时间,后面断开;“乃”是连词,一般用在句首,其前断开;“者……也”表判断,应在“者”“也”后面断句。
吴王寿梦有四子,长曰谒;次曰余祭;次曰爽昧;次曰季札,号曰延陵季子,最贤,三兄皆知之。
于是王寿梦薨,谒以位让季子,季子终不肯当。
谒乃为约曰:“季子贤使围及季子则果可以兴及兄弟相继。
”饮食必祝曰:“使吾早死,令国及季子。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3分)季A子B贤C使D围E及F季G子H则I果J可K以L兴M及N兄O弟P相Q继2.C H M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谒;次子叫余祭;三子叫夷昧;少子叫季札,被称为延陵季子,在兄弟中数他最贤能,三个兄长都知道这一点。
于是吴王寿梦死后,长子谒要将王位让给季子,季子始终不肯接受。
谒便作誓约说:“季子贤能,如果君位传给季子,那么吴国就能兴盛。
我们就按照兄弟次序继承王位。
”(他)每当吃饭时便祈祷说:“但愿我能早死,把君位传给季子。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
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完整版高考语文语文诗歌鉴赏 试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
此时陆游在南郑担任军务。
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 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B. “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之事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
C. “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D. 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可以看出这首词表现出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愤慨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E. 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B解析:(1)B,D(2)①下片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②拟人。
词人付以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人的心态与情感,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③想象。
诗人于南宋亭上,放眼远望,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早日胜利归来。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悲观失望的情绪”错误,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之事报答了誓死报国的慷慨悲壮,并无悲观失望之情;D项,“怀才不遇”于文无据,注释明说了,此时作者正在承担军务,身处前线。
并非无法施展抱负。
故选BD。
(2)此题根据注释“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诗鉴赏
• 【试题答案】①诗人戏谑有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 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 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 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 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去年是对比鉴赏,今年是定向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这 道题同去年相比难度降低了。 • 思维拓展:这道题目的本身并不难,但容易在写答案的 时候忘记了定向——规定的切入角度“戏赠”,故而, 答案必须围绕“戏”来组织。重点在于准确理解诗歌的 内容和思想感情。
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应当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因此可以逐句考虑诗歌的大意进而考虑作者的情感另外还要结合标题中的戏赠二字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考虑意思对即可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 (新课标Ⅲ)
相较2016年古代诗歌阅读试题的新变化体 现在:
诗歌鉴赏与2016年的曹翰的《内宴奉诏作》 ——古代诗歌阅读 相比,阅读难度小了很多。但由于多了双 项选择题,可能得分的差距将更加大。主 观题仍然考查思想情感的分析,继续回避 考查表达技巧的分析。
第三步:分析作答
• 原题再现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_____(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 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 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艺术手法)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 绅诗歌创作的意思。(对诗句理解,解读)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 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表达的思想感情)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 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对诗句理解,解读)
语文高考试卷乙卷第十四题解析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旨。
【小题2】文章中划线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对“英雄”这一概念的理解。
【小题4】请以“英雄”为主题,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个人感悟。
【小题1】解答:
文章主旨: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困境时,勇敢站出来,助人为乐的故事,表达了在平凡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英雄的观点。
【小题2】解答:
划线部分的作用:通过具体的例子,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勇敢站出来的精神,从而突出文章主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小题3】解答:
作者对“英雄”这一概念的理解:作者认为,英雄并非一定是那些在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的人物,而是那些在平凡的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助人为乐的人。
英雄是平凡的,但他们的行为却具有非凡的意义。
【小题4】解答:
英雄,这个看似高不可攀的字眼,实则就在我们身边。
在我眼中,英雄是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无私奉献的人。
他们可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志愿者,在灾难面前,不顾个人安危,抢救生命;他们可能是一个普通的环卫工人,每天辛勤工作,为我们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他们也可能是一个普通的老师,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
在我看来,英雄并非遥不可及,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感受,我们就能体会到英雄的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学习英雄的精神,勇敢面对困难,无私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古诗词鉴赏试题集锦(1)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古诗词鉴赏试题集锦(1)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经秦始皇墓许浑龙盅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这是一首怀古咏诗史,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崩”字的理解。
(2)本诗以“经始皇墓”为题,三、四句却荡开笔墨去写汉文帝,这样做是否妥当?为什么?参考答案:(1)一指始皇已死,二指秦王朝迅速灭亡,三指生前生势显赫的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彻底崩溃。
(2)非常妥当,用汉文帝的谦和、仁爱与秦始皇的刚愎、凶残:用路人对汉文帝的怀念同始皇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崩塌作对比,反衬出暴君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批判之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第①一②题。
如梦令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①“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这两句透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②请解释“门外马嘶人起”暗示出的内容。
参考答案:①漫漫长夜难尽,孤独、凄凉的愁绪如同如水的长夜一样排遣不去。
②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艰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剑客贾岛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注:霜刃: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
这首诗着力刻画了一位“剑客”的形象。
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位手持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而急欲施展才能,于一番事业的剑客形象。
四、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①上,相思愁白频②。
【注】①汀洲:水边或水中平地。
②此许后三句均出自梁代柳恽的《江南曲》,诗为:“汀洲采白频.落日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难。
”本诗的颔联虚实结合,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依恋。
请你具体说说其中“没”“空”二字所传达的这份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新题型(选择题+主观题)十四题【试题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第1-2题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最后两句设问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E.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答:BE(B是动静结合,E应是触景生情)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悠然自得之情。
诗人信马穿山径,看斜阳照山峰,听万壑流水声,看棠梨叶落,闻荞麦花香,心情悠然自得。
②怅然思乡之情。
尾联诗人看到村边的桥和原野的树,情绪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试题二】阅读下面唐诗,完成第3题。
登鹳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答:BE(B运用夸张,并非客观,E壮志豪情有意拔高)【试题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4题。
江楼旧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答:BE(B应为去年同来今年未来,E睹物思人)【试题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5题。
新沙陆龟蒙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5、对《新沙》一诗的解说恰当的两项是A. 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
B. 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
C. 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D. 与聂夷中《田家》中“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的主旨接近。
E. 与杜荀鹤《山中寡妇》中“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的主旨接近。
答:CE【试题五】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
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已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E.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答:CE7、作者在尾联批评石老的诗没有捕捉到红梅最本质的特征。
请结合颔联来分析“梅格”。
答:“故作”一句,是说红梅尽管艳若桃杏,但其品性还是冰清玉洁,本质不变。
(2分)“尚余”一句形象地再现了红梅孤瘦遒劲、凌霜傲雪的品格。
(2分)这两句委婉地表现了作者身不由己的苦衷,也流露出他坚持节操,不变其本性而感到自我安慰的心情。
(2分)【试题六】读下面的词,完成8-9题。
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8、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头四句,碧云,黄叶,绿波,翠烟,作者从远近两个角度描写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
B.“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
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C.“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D.“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E.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答:AC(A从俯仰远近多个角度C思乡之情黯然销魂,纠缠着羁旅之思)9、本词是乡思离愁之作,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写“乡思离愁之深重”的。
答: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乡思离愁;“黯乡魂,追旅思”句直抒胸臆,主人公飘泊异乡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从“斜阳”到“明月”显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从“酒入愁肠”句可看出,诗人借酒浇愁,但愁情难遣,足见乡思之缠绵。
【试题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0、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B.“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C.“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D.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E.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答:AB(A应为动静结合B断是停的意思)11、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答: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试题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12、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答案:DE解析A项,全诗并未生动地描写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B项“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项“披衣起彷徨”分析有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
13、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答: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解析本诗写诗人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的情味。
以“春秋”发端,说明一年四季中常有生活的乐趣。
对作者来说,新迁南村,登临胜地,更觉欣慰。
除登高赋诗之乐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忙时闲聚之乐。
【试题九】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被贬黜之人,已无家可言。
E.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遇、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接近杜甫的诗风。
答:AD(A秋老指晚秋D逐客指亡国之人)15、“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见证。
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试题十】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7题。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16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E.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柳永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婉约一派。
答:DE(D作者的想象,表乐观态度,并不是真的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E与苏辛风格相近,属豪放派)17、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答:“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的乐观、豁达的面对风雨的情怀。
[试题十一]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8-19题。
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