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经典历史故事:举贤任能人心所向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中的知人善任思想

三国演义中的知人善任思想

三国演义中的知人善任思想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其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是知人善任,即通过准确洞察人才的特点和能力,并将其安排到适合的岗位上,以发挥其最大的潜力。

这一思想在小说中得到广泛的展现,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对人才选拔和任用的重要启示,也开拓了人们的智慧和眼界。

本文将通过对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来探讨其中的知人善任思想。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被人们所熟知的人物之一。

他是刘备的重要谋士,也是知人善任思想的杰出代表。

诸葛亮深谙人性,精于观察和分析人才的特点。

他曾经借走魏延的人头来试探其忠诚度和能力,经过仔细观察,他得出了魏延忠诚而能力卓越的结论,并相应地提拔了他为大将军,使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诸葛亮还通过策略和智慧,挖掘出了许多贤能之士,如刘禅、姜维等,将他们任用在重要的岗位上,以发挥他们的才华。

这些例子都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知人善任思想,他在选拔人才、安排任职时准确洞察了人才的特点和潜力,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曹操以统一中国、守卫国家为己任,他也是一个知人善任的典范。

曹操是一个胆识过人、眼界独到的人,他能够准确把握人才的能力和优势,并在适当的时机将他们任用。

他不仅重用了荀彧、郭嘉等谋士,而且还提拔了许褚、夏侯渊等武将,使得自己的势力日益壮大。

更重要的是,曹操能够善于发现并用人,他敬重和信任能力强的人,尤其是那些敢于提出建议和意见的人。

例如,他曾经利用荀攸的设计成功招降了吕布,从而大大增强了自己的实力。

曹操的成功得益于他对人才的正确评估和善于运用,他的知人善任思想使得他建立了强大而稳固的国家。

除了诸葛亮和曹操之外,刘备也是一个知人善任的典型代表。

刘备拥有出色的胸怀和宽容的品质,他能够包容他人的长处,既能吸纳江东的人才,又善于包庇一些过去与自己有隔阂的人。

刘备还展现出了他的人才鉴定能力,他曾发现了邓芝的才华,将他推荐给诸葛亮,从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民心所向的例子

民心所向的例子

民心所向的例子1春秋时期第一位称霸的诸侯是齐桓公,而托起这一代霸业的高人则是名相管仲。

知人之外尚须善用之,否则必不成大业。

齐桓公能委管仲以立国之大任,可以说是一个知人善任的君主。

在齐桓公拜管仲为相时,他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也是他本身才能禀赋所决定的。

齐桓公之贤,在于能将治国大任交付给管仲。

而从管仲的立场看来,齐桓公的确需要他煞费苦心,才能由一个平庸之君,摇身一变,成为天下之霸主。

他曾经用尽方法来开导桓公,使他具备霸者的风范与能力。

这种君主教育,往往是良相所不可缺少的能力。

管仲在刚开始的时候,虽然被任用为相,却始终不得人心。

为了使国政上轨道,得到全国上下的支持,就想方设法博得齐桓公的青睐和众人的信赖。

管仲任职不久,有一天,桓公与他交谈,桓公问他:“现如今,国政怎么样?”管仲答道:“小臣出身贫寒,没有办法让名门豪族听顺于我。

”桓公听罢,即刻封他为“上卿”。

过了一段时期,国政依然如此,桓公便再度召来管仲,问道:“我已经封你为上卿,但是国家仍无发展,理由何在?”管仲答道:“微臣贫无立锥之地,如何驱使富豪之家?”于是,桓公把一年的国税收入赐给了他。

又过了一段时期,国政仍然未见起色,桓公心急如焚,又问管仲:“我已经屡次依你所愿,国政却依然如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管仲答道:“君主您还不完全信任我,我不可能控制您身边的人。

”桓公听了,就在他的名号上加了一个“父”字,要求国人皆称仲父,不得称其名夷吾。

有事,先告知仲父,再秉明君主。

管仲得到身份、财产、称号之后,便无后顾之忧,立即大力推展国政,使齐国国力大增。

同时,也巧妙地利用各种机会,对桓公施以机会教育。

民心所向的例子2三国时期隶属于蜀汉政权的南中地区,包括今天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带,古称“夷越之地”。

由于东汉统治者的“赋敛烦扰”,激起了南中各族人民的反抗,残酷的镇压使得人民掀起更大规模的反抗。

而一部分少数民族奴隶主和汉族豪强地主,时刻都在寻机激化矛盾,以便达到他们割据白雄的目的。

体现仁义的名人故事

体现仁义的名人故事

体现仁义的名人故事
1. 仁心仁德的刘备:三国时期,刘备被曹操击败后,逃往荆州。

途中,许多百姓追随刘备,导致行军速度缓慢。

有人建议刘备舍弃百姓,以加快行军速度,但刘备拒绝了。

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最终,刘备带领百姓安全抵达荆州。

2. 宋太祖赵匡胤的仁义之举:有一次,宋太祖赵匡胤乘辇出巡,路过朱雀门时,突然飞来一支箭,射中了黄伞。

禁卫军大惊失色,赵匡胤却毫不在意,平静地对左右说:“不要去追查射箭的人,他可能是想向我表达意见。

”随后,赵匡胤下令赦免了这个人。

这些故事展示了刘备和赵匡胤在困境中坚守仁义之道,关注百姓的安危和福祉。

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仁爱、宽厚和智慧,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拥护。

这些故事也告诉我们,仁义是一种宝贵的品质,能够赢得人心,成就伟大的事业。

三国孙权的用人之道

三国孙权的用人之道

三国孙权的用人之道孙权,三国风云人物之一,其兄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后人辛弃疾怀才不遇时感叹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江东三督,周鲁吕,并之陆逊,与孙权共留君臣佳话,孙权用人之道不在任何一个帝王之下,其气魄与胸怀令人赞叹!一、识人有术孙权能识人,比如鲁肃,鲁肃是周瑜推荐给孙权的。

周瑜对孙权说:“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

”鲁肃进入孙权视线,权甚敬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

一日,众官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

夜半,权问肃曰:“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肃曰:“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

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

”权闻言大喜,披衣起谢。

鲁肃与孙权深夜谈话,相当于东吴版的隆中对,鲁肃的战略观符合当时东吴的实际情况。

后来鲁肃力主联刘抗曹,天下三分,也证实鲁肃的战略远见。

孙权考察鲁肃,核心在于考察其大局观是否与本人的价值观一致。

孙权识人之术,首先在于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是否有共同的愿景与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识人的关键在于,候选人是否能够认同组织的文化,或是组织最高领导者的价值观。

所以,识人就是寻找与选择同道中人,毕竟道不同,不相为谋!二、用人有度关羽被杀,荆州被夺之后,刘备率兵征吴,孙权派诸葛谨前往蜀国讲和!因诸葛谨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兄,东吴张昭怀疑诸葛谨私通蜀汉,背叛东吴。

张昭见孙权曰:“诸葛子瑜知蜀兵势大,故假以讲和为辞,欲背吴入蜀,此去必不回矣!”权曰:“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

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子瑜曰:”弟已事玄德,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

三国励志故事

三国励志故事

三国励志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着战争、政治斗争和英雄豪杰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有许多令人敬佩的励志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更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和启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三国时期的一些励志故事。

1.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著名将领,他以勇猛善战而闻名于世。

有一次,关羽在寻找刘备的途中,不慎落入曹操的手中。

曹操派人押送关羽前往南阳,途中要经过五关六将。

关羽临危不惧,凭着过人的武艺和勇气,一路斩将过关,最终成功脱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勇气和毅力是战胜困难的关键,只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2. 刘备三顾茅庐。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在初入蜀地时,曾三次拜访诸葛亮,希望他能出山辅佐自己。

诸葛亮原本并不愿意出仕,但刘备的诚意和信任最终打动了他,使他决定为刘备效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心诚意,能感动人心。

在人际交往中,只有用真诚和信任去对待他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友谊和帮助。

3. 曹操借东风。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却遭遇了孙权和刘备联军的顽强抵抗。

此时,孔明设法利用东风,火烧曹军的船只,使曹操大军溃败。

曹操在败退之际,不忘向东吴借东风,以便撤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懂得借力使力,懂得求助他人,才能在困境中找到生机。

这些励志故事不仅展现了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更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和启示。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不断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愿我们都能像三国时期的英雄一样,勇敢、坚韧,书写属于自己的励志故事。

三国演义第十三回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三国演义第十三回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三国演义第十三回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三国演义第十三回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第一、择贤任能三国演义第十三回中,曹操在野猎时,遇到一位农夫。

这位农夫自告奋勇,帮助曹操识别出一匹良马。

曹操由此感叹:“孟德才人!”显示了曹操器重人才的一面。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曹操身上看到择贤任能的重要性,只有善于识别人才,才能做好管理和领导工作。

第二、忠心耿耿在此回中,司马懿为曹操效力,表现出忠诚耿直的品质。

他在曹操身边敬而远之,用心辅佐曹操,而曹操也对其赏识备至。

这充分说明了忠心耿耿是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原则,只有如此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第三、权谋智计在故事中,孙权与周瑜破曹军于赤壁之战,凭借精明的权谋和智计,成功挫败了曹操的进攻。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对手时,需要有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的智慧,才能化解危机,取得胜利。

第四、争霸天下三国演义第十三回中,各个势力为了争霸天下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战争。

这些战争凸显了人性的贪婪和野心,也体现了权力的争夺有时会导致无尽的苦难和流血牺牲。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警惕权力的腐蚀和侵蚀,追求和平与安宁才是最终的目标。

总结与回顾通过三国演义第十三回的阅读,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择贤任能、忠心耿耿、权谋智计以及争霸天下这些重要的主题。

这些主题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秉持忠诚、诚实和智慧,努力做到善始善终,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个人观点与理解我个人认为,三国演义的精髓不仅在于其宏大的历史背景和热血的战争场面,更在于其中蕴含的人性的探讨和人生的思考。

从曹操的择贤任能,司马懿的忠心耿耿,到各方势力的权谋智计,这些都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可以启发我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更深思考。

作为一部具有强烈历史感的作品,三国演义也提醒着我们珍惜和平,警惕权力的腐化,最终追求和谐与稳定。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我对人性、权力和历史的认识又进一步深化,对人生的体悟也更加丰富。

三国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的例子

三国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的例子

三国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的例子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有很多关于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的例子。

以下是一些例子:
1.赵云招募百人:赵云在招募军队时,挑选了一百名勇敢的壮士,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他的忠实追随者。

这个例子展示了赵云在选人方面的眼光和领导能力。

2.诸葛亮选拔姜维:诸葛亮在选拔将领时,看中了年轻的姜维,并对其进行培养和提拔。

这个例子展示了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远见和胸怀。

3.刘备培养关羽:刘备对关羽进行了悉心的培养和教导,使他成为了一位忠诚勇猛的将领。

这个例子展示了刘备在育人方面的用心和成效。

4.周瑜挽留鲁肃:周瑜在东吴担任都督时,尽力挽留了鲁肃,并委以重任。

这个例子展示了周瑜在留人方面的智慧和胸怀。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三国时期各位领袖在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方面的能力和眼光,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大仁大义的典故

大仁大义的典故

大仁大义的典故
大仁大义,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主人公为诸葛亮。

原文为“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

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

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

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

诚为天下笑耳!”
在这段话中,诸葛亮用刘邦的例子说明真正的谋士应懂得顾全大局、胸怀天下,而不是那些夸夸其谈、只能空谈的人。

这表现出了诸葛亮的智谋和大仁大义的精神。

此外,还有关于刘备携民渡江的故事,这也是《三国演义》中大仁大义的典故。

更多细节和更全面的解释可以查阅《三国演义》或咨询研究《三国演义》的专家学者。

三国演义中的人心向背与军心稳定

三国演义中的人心向背与军心稳定

三国演义中的人心向背与军心稳定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精彩的战争场面而闻名于世。

在这部作品中,人心向背与军心稳定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它们直接影响着各个势力的兴衰成败。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人心向背与军心稳定。

首先,人心向背在三国演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心向背是指人们对于君主或领袖的支持或反对态度。

在三国演义中,人心向背的变化决定了各个势力的命运。

以刘备为例,他以仁德之名,得到了许多人心的认同与拥护。

他的人心向背稳定,为他在战乱时期建立了稳定的根基。

相反,曹操虽然手握重兵,但因其残暴傲慢的行为,导致人心离散,最终导致了曹操势力的衰落。

因此,人心向背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势力的兴衰。

其次,军心稳定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因素。

军心稳定是指军队士气的稳定与团结。

在三国演义中,军心的稳定与士气的高昂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赤壁之战为例,刘备、孙权联军能够取得胜利,正是因为他们能够稳定军心,激发士气。

而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由于军心不稳,导致士气低落,最终遭到失败。

因此,军心稳定与士气高昂对于战争的胜负至关重要。

最后,三国演义中的人心向背与军心稳定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心向背的稳定往往能够带动军心的稳定,而军心的稳定又能够增强人心的向背。

以刘备为例,他的仁德之名赢得了人心的拥护,进而稳定了军心。

而他军队的士气高昂,也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他的支持。

相反,曹操的残暴傲慢导致人心离散,进而影响了军心的稳定。

因此,人心向背与军心稳定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势力的兴衰。

综上所述,人心向背与军心稳定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人心向背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势力的兴衰,而军心的稳定与士气的高昂则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人心向背与军心稳定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共同决定了各个势力的命运。

通过对三国演义中人心向背与军心稳定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战争情节,也能够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启示。

有关忠心耿耿的8个典故

有关忠心耿耿的8个典故

有关忠心耿耿的典故1.诸葛亮鞠躬尽瘁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受托孤之重,辅佐后主刘禅。

他为了蜀汉的事业,不辞辛劳,事必躬亲。

他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以图恢复中原。

在北伐过程中,他精心策划军事战略,如在祁山之战中巧妙地运用战术与魏军周旋。

同时,他也致力于国内事务的治理,重视农业生产、选拔人才等诸多事务。

他日夜操劳,“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最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他的一生真正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精神,为蜀汉政权耗尽了心血。

2.岳飞精忠报国岳飞投军后,组建岳家军,英勇抗击金兵。

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猛。

在郾城之战中,岳飞亲自率领岳家军与金兵主力决战。

他身先士卒,大破金军的拐子马和铁浮图,使金兵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岳飞一心只想收复失地,迎回被掳的徽钦二帝,对南宋朝廷忠心耿耿。

然而,他却被秦桧等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但他至死都坚守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其爱国精神千古传颂。

3.苏武牧羊单于企图逼迫苏武投降,先是将他幽禁在大窖中,断其饮食,苏武靠嚼雪和旃毛维持生命。

匈奴人以为他是神人,又把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无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汉。

苏武在北海边持着汉朝的旃节牧羊,旃节上的毛全部脱落,他仍坚守汉使的身份,不肯投降匈奴。

他在匈奴历经十九年的磨难,始终忠心于汉朝。

后来匈奴与汉朝和好,苏武才得以归汉,他的气节和忠诚成为后世的楷模。

4.周公吐哺周公旦礼贤下士,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他广纳贤能。

当有贤才来拜访他时,他常常在吃饭的时候停下来,把口中的食物吐出来,匆忙地去接见贤才。

他如此尽心尽力,一心只为周朝的繁荣稳定。

周公旦执政期间,平定了管叔、蔡叔等叛乱,完善了西周的政治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等诸多制度,为西周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分体现了他对周朝的耿耿忠心。

5.文天祥正气凛然文天祥积极组织军队抵抗元军,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

在作战过程中,他兵败被俘。

关于信义的历史典故

关于信义的历史典故

关于信义的历史典故深化挖掘"重情义、守承诺、孝为先'的"信义'文化传统和时代特征,着力打响"信义',使"信义'成为老百姓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当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下面是为大家分享的关于信义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参考!1、举贤尽忠,死抗皇婚。

义乌人杨乔是汉朝名臣杨旋的哥哥,他容貌英俊帅气,治事干练,才华出众,深得汉桓帝赏识,官任尚书。

他举贤尽忠,7次上书举荐贤士孟尝,但汉桓帝都置之不理,却深爱他的才能和相貌,并下诏将公主许配给他做妻子。

杨乔坚决不同意,他开始绝食,以死抗婚,以死诤谏,在第七天的时候饥饿而亡。

他不畏强权,凛然正义,以死尽忠明迹。

(《后汉书》卷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八《张法腾冯度杨列传》及《孟尝传》等有记载)2、施粮救荒,急人所难。

义乌人骆统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濡须都督,当年发生饥荒时,同乡和远方的客人很多都很困乏,骆统为此减少了饮食。

他姐姐回娘家时见他这样很难过,多次询问原因,骆统说:"连士大夫们粗劣的食物都不够吃,我怎么忍心独自吃饱饭呢!'姐姐深受感动,就把自己私人的粮食给了骆统,又告诉了母亲。

骆母也认为骆统很有贤德,于是就分粮施舍救了不少人。

骆统很有才能,打仗也很行,他的许多主张孙权都予以采纳。

他认为占募的做法在民间助长邪恶,败坏风俗,应急速停止,孙权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清官零陵太守徐陵死后,家中的田地、童仆、奴婢等都被地方霸主和强人抢掠一空,徐陵的儿子徐平落难。

骆统知道后,一面代为申冤,一面亲自上书,请求孙权思贤嘉善,救济徐平。

后来孙权安排徐平职位,徐平为吴国立了许多战功。

骆统急人所难,关爱百姓,疏财侠义,展示了青年将领的宽阔胸怀。

(《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和《会稽典录》等有记载)3、致诚孝义,感天动地。

晋代东阳人许孜是孝义的典范。

许孜二十岁时拜豫章太守孔冲为师,后来孔冲去世,许孜听说后非常悲伤,前去吊唁,并送丧到孔冲的家乡会稽,三年间一直吃素,在灵前服务,穿孝服。

三国演义举荐人才的例子

三国演义举荐人才的例子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与英雄人物。

在小说中,不乏举荐人才、提拔贤能的情节。

以下是一些《三国演义》中举荐人才的例子:
1. 王异举荐赵云:在蜀国建立之初,刘备欲招揽英勇之士,王异向他推荐了赵云。

王异赞誉赵云的武艺和忠诚,使得赵云成为刘备的亲信将领。

2. 刘备举荐诸葛亮:在桃园结义之后,刘备受到危机,而刘备的朋友庞统向他推荐了卧龙诸葛亮。

刘备之后三次上山请诸葛亮,最终得到卧龙的加入,为蜀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3. 曹操任用荀彧:荀彧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之一,他的才智和忠诚使得曹操对他颇为器重。

曹操在任用荀彧时看中了他的谋略才智,将他委以要职,成为曹操重要的谋士。

4. 孙权重用周瑜:孙权在东吴建立初期,曾因袭击许都失败而陷入困境。

周瑜通过荐举、建言,表现出色,孙权看中了他的智谋和军事才能,任命他为大都督,成为东吴的重要将领。

这些例子突显了在《三国演义》中,举荐人才是实现个人政治和军事目标的关键一环。

通过巧妙的人才配置,各方势力在乱世中不断壮大。

三国中有哲理的故事

三国中有哲理的故事

三国中有哲理的故事历史之于人们既是真实存在的过去,又充满着神秘和未知。

史学家们执着于记录真实的过去,而影视编剧们一方面在享受着史学家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在大胆探索着(改变着)历史的未知(面貌)。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三国中有哲理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三国中有哲理的故事篇一:刘备求贤三顾茅庐当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往汝南(袁绍的本郡)一带活动,以扰乱曹操的后方。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打败袁绍后,亲自率军进击刘备,备逃到荆州,刘表令备屯驻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

从这时起,备在荆州居住达十年之久。

荆州靠近中原,情况比较安定,北方士大夫到这里避难的很多。

刘表是一个徒有虚名而缺乏实际才干的人,他既不能利用曹操同袁氏交兵的机会袭取许都,又不能收用荆州土着及侨居的许多人才。

所以当刘备来到荆州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刘备本人深切认识到自己所以屡遭挫败,主要是由于没有优秀的参谋人员,所以对访求人才,十分注意。

当时襄阳有一个名士司马徽,擅长识别人才,人称“水镜”。

备找他访问天下大计。

司马徽自称“儒生俗士,不识时务”。

而在备面前夸奖号称“卧龙”和“凤雏”的两个年轻俊杰。

备问是谁?他说就是诸葛亮和庞统。

另外,已经归附刘备的徐庶也向备称述诸葛亮好比是潜伏在人世间的龙。

两人不约而同的介绍,自然引起了刘备的深切关注,他立即对徐庶说:“君与俱来”。

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徐庶自从跟随刘备以后,极为备所器重,他这样称赞诸葛亮的才能和风格,怎能不引起刘备对诸葛亮的倾慕和向往呢!于是刘备郑重而谦逊地前往隆中求见诸葛亮,第一次没有见到,第二次又落了空,到第三次才获得了亮的接见。

相见之后,刘备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在答语中,先用曹操打败袁绍的事例,说明只要措置得当,弱者也可以变强。

三国之道仁义礼智信

三国之道仁义礼智信

三国之道仁义礼智信三国之道:仁义礼智信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被公认为一个充满战争、权谋与英雄的时代。

然而,除了战争与政治背后的复杂纷争,三国时期也流传下来许多关于道德伦理和个人品性的故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三国时期的道德理念:仁、义、礼、智、信,并分析这些理念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仁,即对他人的关爱与体谅,是三国时代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

曹操、刘备、孙权等众多三国人物都以仁德而广受人民敬爱。

以刘备为例,他在巩固自己的势力时,不仅重用人才,更注重人民的福祉。

刘备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发展农业、救济灾民,改善人民生活。

这种信仰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的心中,使得他们对刘备抱有真挚的信任与爱戴。

这种仁爱的理念不断影响着整个三国时期,塑造了“人心向背”的重要因素。

义,即对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的承担。

在三国时期,勇猛善战的关羽被誉为义士之表率。

关羽的义气使他成为刘备的好兄弟,也使他得到无数士兵的拥戴。

关羽一生忠诚于刘备,坚守义理,甚至在战败时也宁死不屈,展现了他坚守义道、忠诚不渝的品格。

关羽的义行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士兵和百姓,也成为后人所敬重的典范。

礼,即对他人的尊重与敬意。

在三国时期,诸侯之间的外交礼仪被视为重要的软实力。

通过礼仪的施行,不仅能够维系国家之间的关系,还能够塑造一个有序且规范的社会。

以刘备与孙权的联盟为例,两位君主在会面时,互相以礼仪示意对方的地位和尊贵,从而建立了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

礼仪的重要性在三国时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仅对外交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对内政治和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维持作用。

智,即在决策和应对复杂局势时的智慧与才智。

无论是刘备、曹操、孙权还是诸葛亮、司马懿等,都是当时备受尊敬的智者。

他们懂得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善于谋略战争,以智慧和计谋战胜对手。

这些智者的存在,不仅使他们的势力得到了巩固,也为后来的谋士提供了优秀的榜样和学习对象。

信,即对他人和自己的诚实和守信承诺。

人心齐,泰山移

人心齐,泰山移

人心齐,泰山移在中国古代史上,有许多关于人心齐、泰山移的故事流传至今。

这些故事中,人心齐代表着所有人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具有无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泰山移则象征着人们能够以无比的毅力和努力去达成不可能的目标。

下面我将介绍几个脍炙人口的人心齐和泰山移的故事。

我们来说一个有关人心齐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中国分为三个国家:魏、蜀、吴。

吴国的吕蒙出奇制胜,成功攻陷了魏国的襄阳。

襄阳是魏国的重要城市,魏国丧失了这个城市后,吴国要想攻下魏国的首都洛阳就不再困难。

当魏国的国君曹丕听到襄阳被攻破的消息时,他十分焦虑。

他知道只有人心齐,才能战胜吴国的攻势。

于是,曹丕决定采取一种特殊的办法来凝聚人心。

他做了一个宴会,邀请了魏国的重要官员和将领们参加。

宴会上,曹丕让人提来一座蛋糕。

这座蛋糕非常大,足足有三层,看上去金光闪闪的,非常诱人。

曹丕拿着菜刀,站在蛋糕前面,他宣布:谁能一刀切开这座蛋糕,我就奖励他一千两黄金,并任命他为左相。

大家听到曹丕的话后,都觉得这个机会太难得了,纷纷举手表示愿意尝试。

每个人都不敢将菜刀拿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蛋糕是曹丕特意准备的,必定有什么关隘。

大家犹豫的时候,曹丕突然拿起了菜刀,一刀狠狠地劈了下去,切开了蛋糕。

残酷的事实证明,曹丕并没有设立任何关隘。

看到曹丕这么勇敢地亲自做了第一刀,其他人纷纷涌上前去,跟曹丕一起切开了蛋糕。

成千上万的人一起用力,蛋糕很快就被切成了块。

曹丕看着众人劈開蛋糕后的笑容,心里很欣慰。

他知道自己成功地凝聚了人心,大家都有了无比的勇气和信心去对抗吴国。

这个故事生动地诠释了人心齐的力量。

当人们心中有了共同的目标,并且相信彼此的时候,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能够凝聚在一起,共同面对挑战。

接下来,我们说一个关于泰山移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西汉时期,当时中国的匈奴蛮族常来侵扰边境,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汉朝的宰相郑袖非常担心,他觉得如果不能将匈奴赶走,中国的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举贤任能人心所向三国作文

举贤任能人心所向三国作文

举贤任能人心所向三国作文“吾乃刘备也!欲兴复汉室,怎能无良才相助!”
哎呀呀,今天老师在课堂上讲三国的故事呢,那可真是精彩极了!我仿佛都能看到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时代。

就像我们班一样,也需要各种有本事的同学呢!
一下课,我就和小伙伴们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

我对同桌小明说:“你看那三国里,刘备到处找人才,关羽、张飞多厉害呀!”小明眼睛一亮,说:“可不是嘛,要是咱班也有那样的人就好了!”正说着呢,班长走过来了,他笑着说:“咱班也有很多人才呀,比如小丽画画那么棒,不就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嘛!”我们一听,都哈哈笑起来。

我突然想到,对啊,我们身边不就有很多“小英雄”嘛!就说学习委员小琳吧,每次考试都那么厉害,就像赵云一样英勇无敌呀!还有那个调皮的小刚,虽然调皮,但是运动细胞超发达,这不就是现实版的张飞嘛!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越说越兴奋。

在三国那个时代,举贤任能才能成就大业,在我们的班级里,不也是这样吗?只有大家都发挥自己的长处,互相帮助,我们的班级才能越来越好呀!我们要像三国里的那些英雄们一样,团结一心,为了我们的班级而努力!这不就是人心所向嘛!所以呀,我们都要努力成为那个能为班级做贡献的“小英雄”!。

人心向背经典故事

人心向背经典故事

人心向背经典故事
在人心向背的经典故事中,有一个传奇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刘备。

刘备是中国
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聪明睿智的统治者,他的故事饱含智勇和深厚的人性情感。

刘备自幼聪明机智,为人善良正直。

他与好友关羽和张飞结为兄弟,共同抱负
统一中国。

然而,他们的事业并不顺利,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刘备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放弃希望。

在战乱之中,刘备遇到了一位贤明的智士诸葛亮。

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才智和深
厚的智慧成为刘备最重要的谋士。

他给刘备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战略策略。

有一次,刘备面对强敌曹操的围攻,诸葛亮提出了“草船借箭”的计策。

刘备听从诸葛亮的建议,成功借箭击退了曹操的军队,保全了自己的势力。

刘备的高尚品质也赢得了人们的拥护。

他重视民生,关心百姓,广泛采纳人才,聆听各方意见。

他修筑水利工程,发展农业,为百姓带来福祉。

这种为人民着想的行为赢得了广大民众的爱戴和敬佩。

然而,不幸的是,刘备并没有能够统一中国的梦想。

终其一生,他面临着诸多
挑战和考验,不断奋斗,但最终还是未能实现统一的目标。

尽管如此,刘备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质,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人物。

人心向背经典故事中的刘备,展现了一个智者、统治者以及为人的典范。

他的
善良、聪明和坚韧不拔的品质,令人们崇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真诚、正直和善待他人的态度是无价之宝。

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相信善良和正义的力量,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举贤任能的典故

举贤任能的典故

举贤任能的典故咱今天就唠唠举贤任能的典故哈。

在古代呀,有个齐桓公那可是出了名的会用人。

他身边有个管仲,这管仲一开始还跟他对着干呢。

可是齐桓公那心胸宽广呀,他就觉得管仲这人有大才。

有人就不理解呀,说齐桓公你咋能重用跟你作对过的人呢?齐桓公就说,我要的是能让咱国家强大的人,过去的事儿就过去呗。

嘿,这管仲也真没让齐桓公失望。

他在齐国那是一顿改革,什么发展经济呀,加强军事呀,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齐国呀,在他们俩的合作下,就成了春秋时期的强国,齐桓公也成了霸主。

这就是典型的举贤任能,不看过去的恩怨,只看才能。

再说说刘备吧。

刘备这人,自己本事可能没那么大,但是他会用人呀。

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那可是诚意满满。

诸葛亮当时就是个隐居的小年轻,虽然有点名气,但是谁也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大能耐。

刘备就不管那些,他就觉得诸葛亮是个贤才。

诸葛亮出山之后呢,那真的是把自己的才华都发挥出来了。

帮着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什么出谋划策,管理内政,外交方面也不含糊。

刘备要是没有这举贤任能的本事,就靠他自己,估计还在到处流浪呢。

还有那唐太宗李世民,他手底下的贤才那可太多了。

像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

李世民就知道这些人各有各的本事,他就把这些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他不会因为房玄龄是个文人就只让他写写字,而是让他参与到国家大事的决策当中。

杜如晦呢,也是在各种事情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这些人齐心协力,才有了贞观之治这么个繁荣的局面。

举贤任能呀,就是这么个事儿。

这些古代的君主们,他们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把贤才都聚集起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本事,才能干成大事儿。

咱现在生活里其实也一样,不管是一个小团队,还是大的公司,要是领导都能像他们这样,发现有才能的人就重用,那肯定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就好比咱一个小饭馆,要是老板能发现哪个厨师做菜特别棒,哪个服务员特别会招揽客人,把他们都用好,那饭馆不也能红红火火嘛。

这就是举贤任能的魅力所在啦。

三国历史故事:举贤任能人心所向

三国历史故事:举贤任能人心所向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杭州富阳)⼈,孙坚之⼦,孙策之弟。

从⼗⼋岁始,孙权继⽗兄之业治理江东,直⾄寿终七⼗⼀岁,称帝三⼗⼀年。

孙权在位期间,东吴疆⼟倍增,国⼒由弱到强,与“挟天⼦以令诸侯”的曹魏⿍⾜⽽⽴,成为⼀⽅强国。

虽处战⽕纷飞的三国时代,却能保⼀⽅国泰民安。

曹操不敢⼩觑,慨叹道:“⽣⼦当如孙仲谋”。

诸葛亮重视与东吴结盟,⾃始⾄终向孙权⽰好,称其“真乃聪明之主也!”三国期间,发⽣三次投⼊近百万兵⼒的⼤战:官渡之战,⾚壁之战,彝陵之战,其中两次⽭头直指东吴,旨在消灭东吴。

孙权统率东吴均以数万之众⽽克百万雄师。

⾚壁之战前⼣(公元208年),曹操百万⼤军虎视江南,东吴上下惊惶,⽣死存亡之秋,孙权召集⽂⾂武将集思⼴益,各抒⼰见,听取建议,冷静分析,汲取智慧。

他接受鲁肃、周瑜两位年青⼈的建议,举剑斩案形成决议,果敢地将⼀切军事⼤权交给年仅24四岁的周瑜执掌,同仇敌忾⼀举破曹,曹操83万⼤军仅剩27骑仓惶逃归。

公元222年,刘备为关⽻报仇,发动彝陵之战,统军七⼗五万,全军挂孝举哀,所到之处,势如破⽵,东吴危若累卵。

孙权不失理智,毫不迟疑,听从谋⼠阚泽之计,⼒排众议,⼤胆起⽤年仅21岁的⽩⾯书⽣陆逊,拜其为⼤都督,假节(代皇帝之权⼒⾏事),赐宝剑印绶,掌⼋⼗⼀州兼荆楚诸路军马,“国之内孤主之,国之外,将军制之,⼀切先斩后奏”。

陆逊不负重托,出奇制胜,巧施奇谋,⽕烧连营七百⾥,蜀兵⼫叠如⼭,降者⽆数,刘备狼狈逃回⽩帝城,由此魏蜀都不敢⼩觑东吴,这⼀切都是孙权别具慧眼,任贤使能,不拘⼀格重⽤⼈才的结果。

荆州本属东吴,⾚壁之战孙刘联盟,被借给刘备,鲁肃还为此担保。

但东吴屡要不还,刘备软泡硬磨,总是耍赖。

周瑜为此英年早逝,也⽆济于事。

孙权任⽤吕蒙为⼤都督,使“⽩⾐渡江”之妙计,兵不⾎刃,鸡⽝不惊,顺利取回荆州。

关⽻众叛亲离,⽗⼦⽣擒,吕蒙保护关⽻部属家眷⽣命财产,秋毫⽆犯,荆州⼈⼼归向。

东吴⼤将⽢宁原为刘表⼿下黄祖所辖,当年孙坚与刘表⼤战时,⽢宁射杀孙坚⼤将凌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经典历史故事:举贤任能人心所向
三国经典历史故事:举贤任能人心所向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杭州富阳)人,孙坚之子,孙策之弟。

从十八岁始,孙权继父兄之业治理江东,直至寿终七十一岁,称帝
三十一年。

孙权在位期间,东吴疆土倍增,国力由弱到强,与“挟
天子以令诸侯”的曹魏鼎足而立,成为一方强国。

虽处战火纷飞的
三国时代,却能保一方国泰民安。

曹操不敢小觑,慨叹道:“生子
当如孙仲谋”。

诸葛亮重视与东吴结盟,自始至终向孙权示好,称
其“真乃聪明之主也!”
三国期间,发生三次投入近百万兵力的大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其中两次矛头直指东吴,旨在消灭东吴。

孙权统率
东吴均以数万之众而克百万雄师。

赤壁之战前夕(公元208年),曹操百万大军虎视江南,东吴上下惊惶,生死存亡之秋,孙权召集文臣武将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听
取建议,冷静分析,汲取智慧。

他接受鲁肃、周瑜两位年青人的建议,举剑斩案形成决议,果敢地将一切军事大权交给年仅24四岁的
周瑜执掌,同仇敌忾一举破曹,曹操83万大军仅剩27骑仓惶逃归。

公元222年,刘备为关羽报仇,发动彝陵之战,统军七十五万,全军挂孝举哀,所到之处,势如破竹,东吴危若累卵。

孙权不失理智,毫不迟疑,听从谋士阚泽之计,力排众议,大胆起用年仅21岁
的`白面书生陆逊,拜其为大都督,假节(代皇帝之权力行事),赐宝
剑印绶,掌八十一州兼荆楚诸路军马,“国之内孤主之,国之外,
将军制之,一切先斩后奏”。

陆逊不负重托,出奇制胜,巧施奇谋,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兵尸叠如山,降者无数,刘备狼狈逃回白帝城,由此魏蜀都不敢小觑东吴,这一切都是孙权别具慧眼,任贤使能,
不拘一格重用人才的结果。

荆州本属东吴,赤壁之战孙刘联盟,被借给刘备,鲁肃还为此担保。

但东吴屡要不还,刘备软泡硬磨,总是耍赖。

周瑜为此英年早
逝,也无济于事。

孙权任用吕蒙为大都督,使“白衣渡江”之妙计,兵不血刃,鸡犬不惊,顺利取回荆州。

关羽众叛亲离,父子生擒,
吕蒙保护关羽部属家眷生命财产,秋毫无犯,荆州人心归向。

东吴大将甘宁原为刘表手下黄祖所辖,当年孙坚与刘表大战时,甘宁射杀孙坚大将凌操。

后来甘宁归降东吴,凌操之子凌统为吴将,屡次要杀甘宁为父报仇。

孙权多次劝解,但凌统仍难接受。

吴魏大
战中,凌统与乐进交战,胜负难分,曹操令曹休放暗箭,射杀凌统
坐骑,凌统被掀翻于地。

乐进挺枪来刺,不料飞来一箭正中面门,
凌统得救,拜谢孙权救命之恩。

孙权说:“放箭者是甘宁!”凌统感
激不已,甘宁双手扶起凌统说:“主公令我仇将恩报”。

甘宁遂与
凌统结为刎颈之交。

孙权可谓仁义之主,上对大臣下对庶民从不恣意杀戮,除此,他还格外注重培养年青人。

吕蒙家贫目不识丁,孙权亲自指导他读《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孙子》等经典。

吕蒙遵教而学,不负重望,终于由粗汉成为“学识英博,非复
吴下阿蒙”的出色将军。

与曹操对垒的濡须之战中,孙权被曹操猛
将张辽、徐晃、许褚围在垓心,将被生擒,周泰三番杀入重围,救
出孙权,受伤几十处,箭透重铠,又复杀入重围救出徐盛。

孙权事
后设宴,亲手为周泰把盏抚其臂背,令周泰脱去衣服,亲自查看伤处,继而以青罗伞赐予周泰,令其出入张盖。

为一国之君,应以广聚精英而喜,国自当兴;如量小而妒,对优
秀人才人才压抑迫害,就是国之灾难;为一国之君,如无雅量,则德
不配位;举贤授能,和善而有雅量,此乃孙权读圣贤书得到的大智慧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