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1. 中和反应(Neutralization Reaction):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这种复合物可以结合并中和抗原的毒性或致病性,从而阻止其对细胞或组织的损害。
2. 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Reaction):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大型复合物,它们从溶液中沉淀下来。
这种反应可用于检测抗原的存在和测定其浓度。
3. 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可见的凝集或聚集。
这种反应可用于检测细菌、病毒或其他细胞表面的抗原。
4. 激活补体反应(Complement Activation Reaction):特定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能够激活补体系统。
这将引发一系列的酶反应,最终导致目标细胞的溶解或破坏。
5.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Cell-mediated Immune Reaction):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以激活和引导免疫细胞,如吞噬细胞、T细胞等,来清除抗原或抗原表达的细胞。
这些类型的反应可以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免疫反应网络,以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或其他异物的侵害。
图解抗原抗体反应类型和原理课件
形成的沉淀物少,上清液中可测出游离的抗体或抗
原的现象。
➢带现象包前括带(prozone)抗体过量时称为。
后代(postzone)抗原过量时称为。
学习交流PPT
27
四、阶段性
第一阶段: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 结合阶段
特点:反应快 第二阶段:反应可见阶段
特点:反应时间较长
学习交流PPT
28
第三节 抗原抗体反应影响因素
注意:解离后的抗原或抗体仍然保持其原有生物活性
学习交流PPT
23
三、比例性(proportionality)
1、比例性是指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 遵循一定的量比关系。 2、以絮状沉淀实验为例,受抗原抗体比 例性的影响非常明显。
3、根据所形成的沉淀物及抗原抗体比例 关系绘制反应曲线。
学习交流PPT
24
学习交流PPT
3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第三节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第四节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类型
学习交流PPT
4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学习交流PPT
5
一、抗原抗体的亲和力和亲合力
* 亲和力(affinity):是抗体分 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相应的抗原决 定簇之间的相适应而结合的强度,是 抗原与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2、原因:抗原抗体的结合是分子表面的非共价键 结合,因此形成的复合物不牢固。
3、抗原抗体反应动态平衡式如下:
学习交流PPT
22
4、决定抗原抗体解离的因素
(1)抗体与相应抗原的亲合力。 亲合力低的抗体与抗原形成的复合物较易解离。
(2)环境因素对复合物的影响。 PH过高或过低、增加离子强度均可破坏
临床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本章考点1概.述2抗.原抗体反应原理3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4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5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原理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
这种特性是由抗原、抗体分子空间构型所决定的。
除两者分子构型高度互补外,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必须密切接触,才有足够的结合力。
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阶段,此阶段反应快,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第二阶段为可见反应阶段,这一阶段抗原抗体复合物在适当温度、电解质和补体影响下,出现沉淀、凝集、细胞溶解、补体结合介导的肉眼可见的反应,此阶段反应慢,往往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
在血清学反应中,以上两阶段往往不能严格分开,往往受反应条件(如温度、电解质、抗原抗体比例等)的影响。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抗原抗体是一种非共价的结合,不形成共价键,需要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1静.电引力:又称库伦引力。
是因抗原、抗体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与羧基基团间相互吸引的能力,这种吸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电荷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大;2范.德华引力:这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相互接近时分子极化作用发生的一种吸引力,是抗原、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相互作用时,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的引力。
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3氢.键结合力: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上氢原子间的引力。
其结合力较强于范德华引力;4疏.水作用力: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当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周围亲水层也立即失去,从而排斥两者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吸引和结合。
疏水作用力是这些结合力中最强的,因而对维系抗原抗体结合作用最大。
图10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力(二)抗原抗体的亲和性和亲和力亲和性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决定簇之间相适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八年级抗原抗体知识点
八年级抗原抗体知识点抗原抗体是生物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生物学中一个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在八年级的生物学课程中,学生应该学习关于抗原抗体的知识。
一、什么是抗原抗体?抗原(antigen)是指一种物质,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抗体(antibody)是身体内的一种蛋白质,可以特异性和抗原结合,从而协助身体消灭抗原。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当外来抗原进入机体,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这些抗体可以与抗原结合,从而消灭抗原。
这种与抗原结合的反应就叫做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有以下几种类型:1. 中和型反应:抗体与抗原结合,从而使抗原失去原来的功能或病原性,消灭了抗原。
2. 沉淀型反应: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从而清除抗原。
3. 凝集型反应:抗原与抗体结合,从而导致红细胞聚集起来形成凝集物。
4. 细胞毒型反应: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以刺激吞噬细胞将其摧毁。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应用1. 诊断:抗原抗体反应可以用于很多疾病的诊断,例如乙肝病毒、艾滋病毒等。
2. 治疗: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抗体来治疗某些疾病。
3. 研究:抗原抗体反应被广泛应用在研究领域,例如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等领域。
四、抗原抗体反应的注意事项1. 执行实验室操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操作规范,同时注意个人防护;2. 抗原抗体反应的结果也有可能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情况,因此要排除其他可能性;3. 要严格控制抗原和抗体的性能和质量,避免出现误差。
总之,抗原抗体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机体免疫、疾病诊断等方面都非常有帮助。
八年级生物学课程中,学生应该掌握抗原抗体的基本原理,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应用以及注意事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领域的知识。
抗原抗体知识点
抗原抗体知识点一、什么是抗原和抗体1.1 抗原抗原指的是能够引起免疫系统产生应答的物质。
它通常是一种蛋白质或多糖分子,也可以是一些化学物质或微生物。
1.2 抗体抗体是一种由免疫系统产生的特异性蛋白质,也被称为免疫球蛋白。
它能够与抗原结合,通过多种机制来中和或清除抗原,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二、抗原与抗体的识别2.1 抗原识别抗原识别是指抗体通过其特异的结构与抗原相互作用。
抗原通常具有多个决定簇,也称为表位,而抗体则具有与之对应的可识别的抗原决定簇。
2.2 抗体识别抗体通过其可变区域与抗原结合,形成稳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这种结合是基于亲和力和特异性。
亲和力是指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结合力,而特异性是指抗体只与特定的抗原发生结合。
3.1 抗原抗体结合抗原和抗体结合通常发生在抗体的可变区域与抗原的表位之间。
这种结合可以是非共价的,也可以是共价的。
抗原抗体结合的力量取决于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以及抗原的表位结构。
3.2 抗原抗体反应类型抗原抗体反应可以分为可溶性抗原抗体反应和固相抗原抗体反应。
可溶性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和抗体在溶液中发生结合,而固相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或抗体固定在固体表面,另一方在溶液中发生结合。
四、抗体的功能4.1 中和抗原抗体可以通过中和抗原来阻止其进入或感染细胞。
这种中和作用通过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的复合物来实现,从而阻止病原体的进一步传播。
4.2 清除抗原抗体可以通过与抗原结合促使其被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或其他免疫细胞摧毁。
这种清除作用有助于清除机体内的感染和病理物质。
4.3 激活免疫系统抗体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引发免疫细胞的反应,包括炎症反应、细胞毒性反应和细胞增殖反应。
通过这些机制,抗体有助于消除抗原并增强免疫应答。
5.1 免疫检测原理免疫检测是一种利用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原理进行的检测方法。
它可以通过检测体液中的抗原或抗体来判断是否存在某种疾病或感染。
5.2 免疫层析法免疫层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免疫检测方法,它通过把抗原或抗体固定在固体膜上,利用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特异性来检测样品中的目标物质。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原理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原理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是指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反应。
抗原是指能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分子,抗体是一种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可以与抗原结合。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是一种特异性反应,即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而不能与其他的抗原结合。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是由抗原和抗体之间的化学作用引起的,这种化学作用包括亲和力和特异性。
亲和力是指抗原和抗体之间的吸引力。
亲和力是由抗原和抗体之间的化学结构决定的。
抗原和抗体之间的亲和力越强,结合反应的速度越快,结合的强度越大。
亲和力的大小取决于抗原和抗体之间的化学结构,包括功能基团的种类、位置和数量等因素。
特异性是指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
抗体的特异性是由抗原与抗体之间的互补性决定的。
抗原和抗体之间的互补性是指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结合部位具有特定的形状和电荷,使得它们可以相互配合,形成稳定的结合。
抗体的特异性是由其变异区决定的。
变异区是抗体分子中的一部分,包括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域。
变异区的序列决定了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直接结合和间接结合。
直接结合是指抗原直接与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间接结合是指抗原与标记物结合,然后标记物与抗体结合,形成标记物抗体复合物。
标记物可以是放射性同位素、酶、荧光染料等。
标记物抗体复合物可以用于检测抗原的存在和浓度。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可以用于检测病原体、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等方面。
在医学中,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可以用于检测血型、艾滋病、乙肝病毒、流感病毒等。
在生物技术中,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可以用于分离纯化蛋白质、检测基因、筛选抗体等。
在环境监测中,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可以用于检测污染物、水质、空气质量等。
总之,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反应。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原理包括亲和力和特异性。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可以分为直接结合和间接结合。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在医学、生物技术和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常见抗原抗体反应种类
常见抗原抗体反应种类一、免疫沉淀反应免疫沉淀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形成不溶性复合物,沉淀于溶液中的现象。
这种反应常用于免疫学研究中,可以用来检测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特异性反应。
通过免疫沉淀反应,可以分离和纯化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进一步研究其结构和功能。
二、免疫沉淀电泳免疫沉淀电泳是一种结合了免疫沉淀和电泳技术的方法。
通过将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并将其沉淀后进行电泳分离,可以实现对特定抗原的检测和定量。
这种方法常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表达水平以及特定抗原的定位等方面。
三、免疫荧光反应免疫荧光反应是指利用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后产生荧光信号的现象。
通过观察样品中的荧光信号分布,可以确定抗原的位置和含量,从而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研究。
免疫荧光反应广泛应用于细胞和组织的免疫标记、免疫组织化学以及流式细胞术等领域。
四、免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实验方法。
它利用酶标记的抗体与抗原结合,通过酶的催化作用产生可测量的信号,从而检测抗原的存在和浓度。
ELISA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药物研发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五、免疫沉淀质谱分析免疫沉淀质谱分析是一种结合了免疫沉淀和质谱技术的方法。
通过将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然后将其沉淀并进行质谱分析,可以鉴定和定量复合物中的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分子。
这种方法常用于研究蛋白质组学、信号转导等方面,有助于揭示生物系统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六、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指抗体与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结合后,使其失去侵袭性和致病性的能力,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感染的现象。
中和反应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防御机制之一,通过阻止病原体侵入细胞和繁殖,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
七、凝集反应凝集反应是指抗体与抗原结合后,使其形成可见的凝集现象。
凝集反应常用于血型鉴定、病原体检测和免疫沉淀等实验中。
通过观察样品中的凝集程度和形态,可以确定抗原的存在和特异性反应。
血型血清学部分名词解释
血型血清学部分名词解释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主要类型1.凝集反应2.沉淀反应3.溶血反应抗人球蛋白试验--IgG不完全抗体的Coombs试验人红细胞表面抗原与不完全抗体结合(常是IgG类抗体),即不完全抗体致敏红细胞由于该不完全抗体分子量小或和其两个Fab段扩张角度小,不能使相邻红细胞桥联,红细胞仍是分散状况,不出现肉眼可见的红细胞凝集现象。
在反应体系中,加入针对该抗体的抗体,即抗抗体,该抗抗体Fab段结合红细胞上不完全抗体Fc段,出现肉眼可见的红细胞凝集现象,该试验称之抗人球蛋白试验。
也称Coombs试验,该抗抗体称之抗人球蛋白抗体或Coombs抗体。
抗人球蛋白试验--需要补体和抗补体的Coombs试验一些抗体与相应抗原反应需要在补体存在时,才能出现肉眼可见凝集反应,如Duffy 抗体,与一些补体直接反应,而另一些需要只有在补体存在时才出现血凝反应Coombs试验分类为直接Coombs试验和间接Coombs试验。
直接Coombs试验:红细胞在体内被致敏,即红细胞在体内已结合了抗体。
直接加入抗抗体(Coombs抗体),红细胞发生凝集。
间接Coombs试验:红细胞在体外被致敏,即红细胞膜在体外试验时结合不完全抗体,然后加入抗抗体(Coombs抗体),红细胞发生凝集。
Coombs试验的应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1. 对新生儿溶血病(HDN)胎儿(婴儿)红细胞检测2. 输血反应3. 其它溶血性疾病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1. 检测体内不规则抗体a. 妊娠妇女b. 献血者c. 受血者或有过输血史的人d. 交叉配血试验2. 对已发现抗体鉴定3. 对一些血型抗原的检测,如D弱型,Kell. Duffy. Kidd 和其它血型检测。
抗体和免疫球蛋白(Antibodies and Immunoglobulins)抗体是与特异性抗原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所有的抗体是免疫球蛋白,但是不具有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功能的免疫球蛋白不是抗体,即不是所有的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
抗原抗体反应
免疫学检测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antibody reaction)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一)特异性抗原抗体的结合本质是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的结合。
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在一级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以它们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
抗原抗体结合力的大小,常用亲和力(affinity)或亲合力(avidity)来表示,前者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部位与相应的抗原决定基之间的结合强度,后者指一个抗体分子与整个抗原之间的结合强度。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为非共价的可逆结合,它们空间构象的互补程度不同,结合力强弱也不同,互补程度越高,亲和力越高。
(二)可逆性抗原抗体结合反应不是化学反应,而是非共价键的结合。
4种分子间引力参与了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分别是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结合力和疏水作用。
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亲和力源自抗体超变区和抗原决定簇在空间构型上的互补性。
抗原和抗体分子均是极性分子,反应温度、酸碱度和离子浓度对它们的极性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着两者的空间构型和亲和力。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是可逆反应。
正向反应产物是抗原抗体复合物,复合物解离则是逆向反应。
(三)抗原和抗体的浓度及合适比例抗原和抗体的浓度及合适比例是可见现象能否出现的关键。
当比例不合适时,少量的小分子抗原抗体复合物停留在反应的第一阶段,不能进一步交联和聚集,故不出现肉眼可见的现象。
一般用电解质溶液来调整抗原和抗体的浓度,使两者的比例合适。
(四)抗原抗体反应的阶段性抗原抗体反应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此阶段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量很少,分子小,肉眼看不见。
当抗原抗体比例合适并且具备一定的环境因素(如电解质、pH、温度、补体)时,抗原抗体复合物进一步交联和聚集,反应也进入第二阶段,即可见反应阶段。
第二阶段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出现凝集、沉淀等肉眼可见的现象,还可激活补体,引发溶菌、溶血等现象。
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凝集反应
新型疫苗
• 亚单位疫苗: 指提取病原体中的有效免疫原成分制成的疫苗。 如:流感、霍乱亚单位疫苗 • 结合疫苗:将细菌的荚膜多糖和白喉类毒素等蛋白载体相联 结制成的疫苗。 如:B型流感杆菌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 • 合成肽疫苗:根据有效免疫原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的免疫 原性多肽。 如: HbsAg多肽疫苗
4.细胞因子或单克隆抗体: 用于肿瘤、感染、自身免疫病治疗
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
人工主动免疫
产生免疫力的物质 接种次数 发挥作用的潜伏期 免疫力维持时间 主要用途
人工被动免疫
抗原(疫苗、类毒素、瘤苗等) 抗体、细胞因子等 1~3次 较长,约1~4周 较长,约半年~数年 1次 短,无诱导期,立即发挥作用 较短,数周~数月 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或紧急预防,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治疗肿瘤
预防传染性疾病,治疗肿瘤
三、免疫治疗
• 免疫增强 • 免疫抑制 • 免疫重建
免疫增强
• 通过微生物制剂、化学合成制剂、重组细胞因 子、中药等增强免疫功能
分 化学制剂 微生物制剂 类 举 例
左旋咪唑、西咪替丁、异丙肌苷 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脂磷壁酸
细胞因子制剂
过继免疫制剂 中药制剂
TNF、 IL-2、CSF
第十一章
免疫学的临床应用
学习目标 • 熟悉免疫学检测的常用方法及其原理;
• 了解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检测的方法及原理 • 掌握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概念、 常用生物制剂及应用;
• 熟悉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 、死疫苗与活免疫的特点。
第一节 免疫诊断
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应用
抗原 + 抗体
(亲水胶体) (亲水胶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 电解质 可见反应
(疏水胶体)
(沉淀)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15
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反应类型 沉淀反应 凝集反应 补体参与反应 中和反应 免疫标记
抗原 可溶 颗粒 细胞 毒素等 标记
抗体 无标记 无标记 无标记 无标记 或 标记
补体 无 无 有 无 无
副流感病毒
23
2、放射免疫技术及其应用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来检测抗原抗体反应的高灵敏度方法。 反应特点:灵敏,精确;不稳定 ;安全性差
标记Ag或Ab
标记物纯化
抗原抗体反应
现临床实验室 应用较少
测定其放射活性
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
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领域中各种微量蛋白质、激素、 小分子药物和肿瘤标志物的定量分析等
Ab - Ag
洗涤 Ab酶
Ab - Ag - Ab酶
② 间接夹心法
Ag 酶标板吸附抗体
Ab - Ag 1Ab
洗涤 2Ab酶
Ab -Ag-1Ab- 2Ab酶
Ab - Ag- 1Ab 底物
显色反应
28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夹心法
29
3、酶免疫技术的应用
ELISA 应用的范围很广,而且正在不断地扩大。 临床实验室主要应用于: 1、传染病的诊断,病毒如病毒性肝炎(甲肝抗体、乙肝三对、 丙肝抗体、丁肝抗体、戊肝抗体)、风疹病毒、疱疹病毒、轮 状病毒等; 2、细菌如结核杆菌、幽门螺杆菌等; 3、也用于一些蛋白质的检测,如各种免疫球蛋白、补体、肿 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等)
13
抗体和大多数抗原同属蛋白质。在通常的血清学反应条件下均带有负电荷, 使极化的水分子在其周围形成水化层,成为亲水胶体,因此蛋白质不会自行凝 集出现沉淀。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表面电荷减少,水化层变薄;而且由于抗原 抗体复合物形成后,与水接触的表面积减少,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此 时在电解质(如NaCl,的作用下,使各疏水胶体之间进一步靠拢、沉淀,形成可 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抗原抗体反应的种类
抗原抗体反应的种类抗原抗体反应是生物学中重要的一种免疫反应,在维护机体免疫稳态和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免疫学的研究,抗原抗体反应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沉淀反应沉淀反应是抗原与抗体相互作用后形成可见的沉淀物。
它主要发生在液相中,如血清、尿液等。
沉淀反应可用于检测抗体的含量和抗原的特异性。
常见的沉淀反应有双向免疫扩散和免疫电泳。
双向免疫扩散是将抗原和抗体分别加入两个对应的凹陷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有沉淀带出现,则说明抗原与抗体相互作用形成了可见的沉淀物。
免疫电泳则是利用电场将抗原和抗体分离,形成特定的沉淀带。
二、凝集反应凝集反应是指抗原与抗体相互作用后,形成可见的凝集物。
凝集反应适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和病原微生物。
常见的凝集反应有血凝反应和乳凝反应。
血凝反应是将抗原溶液加入含有抗体的血清中,如果抗原与抗体相互作用,则会形成凝集物。
乳凝反应是将抗原溶液加入含有抗体的乳液中,如果抗原与抗体相互作用,则会发生乳凝。
三、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指抗原与抗体相互作用后,使病原微生物失去致病性或抑制病毒复制。
中和反应是一种重要的体内免疫反应,可用于疫苗研制和治疗病毒感染等。
中和反应主要发生在体外,通过混合抗原和抗体,观察是否能够中和病原微生物的活性。
常见的中和反应有补体中和反应和病毒中和反应。
四、荧光反应荧光反应是指利用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发生荧光现象。
荧光反应可用于检测细胞表面分子、组织中的抗原以及细菌和病毒的定位。
常见的荧光反应有免疫荧光染色和荧光免疫分析。
免疫荧光染色是将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与待检测标本接触,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是否有荧光信号。
荧光免疫分析是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待检测物相互作用后,通过荧光检测仪器检测荧光强度。
五、酶标记反应酶标记反应是指利用酶标记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在适当的底物存在下产生可见的颜色变化。
酶标记反应可用于检测抗原和抗体的含量,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
图解抗原抗体反应类型和原理
4、决定抗原抗体解离的因素
(1)抗体与相应抗原的亲合力。 亲合力低的抗体与抗原形成的复合物较易解离。
(2)环境因素对复合物的影响。 PH过高或过低、增加离子强度均可破坏
静电引力,使抗原抗体结合力下降,促使其 解离。
注意:解离后的抗原或抗体仍然保持其原有生物活性
精品课件
三、比例性(proportionality)
概念: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具有部分相同或类似结 构的抗原表位,可与彼此相应的抗血清发生反应。
B
抗原抗体交叉反应示意图 精品课件
二、可逆性(reversibility)
1、概念: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在 一定条件下可解离为游离抗原与抗体的特 性称为抗原抗体结合的可逆性。
2、原因:抗原抗体的结合是分子表面的非共价键 结合,因此形成的复合物不牢固。 3、抗原抗体反应动态平衡式如下:
为亲水胶体。
复合物成为疏水胶体
精品课件
可见反应
在电解质作用下,中 和胶体粒子表面的电 荷,使各疏水胶体之 间靠拢,形成可见的 抗原抗体复合物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1.特异性 2.比例性 3.可逆性 4.阶段性
精品课件
一、 特异性(specificity)
1、概念:一种抗原分子通常只能与其刺激机体后
• 作用力最小
精品课件
三、氢键结合力
• 概念: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原子间的引力。 • 供氢体:-COOH、-NH2和-OH • 受氢体:氧、氮
➢ 氢键结合力与供氢体和受氢体之间距离的6次方成反比。
➢ 最具特异性(必须供氢体和受氢体互补才能实现氢键的结
合)
精品课件
四、疏水作用力(疏水键)
• 概念:两个疏水基团在水溶液中相互接触时,由于 对水分子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抗原抗体反应
西南民族大学
4.疏水作用力
两个疏水基团在水溶液中相互接触时,由 于对水分子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称为疏水作用 力,或称为疏水键。当抗原抗体反应时,抗原 决定簇与抗体上的结合点靠近,互相间正、负 极性消失,由静电作用形成的亲水层立即失去, 从而促进抗原与抗体的相互吸引而结合。疏水 作用力在抗原抗体反应中的结合是很重要的。 提供的作用力最大,约占总结合力的50%。
西南民族大学
亲和力与亲和性有关,也与抗体的结合价 和抗原的有效决定簇数目相关。例如,IgG为 两价,其亲和力为单价的l03倍;而IgM为5~10 价;其亲和力为单价的107倍。亲和力越大,抗 原抗体结合越牢固。而在单克隆抗体反应系统 中,只有某些决定簇起作用,因此,单克隆抗 体与相应抗原的亲和力相对较弱。
西南民族大学
2.酸碱度 合适的pH是抗原抗体反应的必要条
件之一。血清学试验一般以pH6--9为宜,超出 此范围可影响抗原和抗体的理化性质,导致假 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当pH为3左右时,接近细 菌抗原的等电点,可出现非特异性酸凝集,造 成假象。
西南民族大学
3.温度
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15一40℃范围内 均可进行,最适温度为37℃。在此范围内温度 越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增加抗原抗体接触 机会,反应速度越快,但亦容易引起复合物解 离;温度越低,反应速度缓慢,但抗原抗体结合 牢固,易于观察。某些特殊的抗原抗体反应需 要特定的温度,如冷凝集素在4℃时与红细胞结 合,20℃以上反而解离。
西南民族大学
实验证明,在同一抗原抗体反应系统中, 不管抗原和抗体浓度如何变化,其沉淀反应的 最适比始终恒定不变(如表抗原与抗体浓度的 最适比始终是1:4)。最适比亦称为抗原抗体反 应的等价点。
西南民族大学
抗原抗体反应最新版本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主要有三性: 即特异性、 比例性、可逆性。
• (一)特异性: • 是抗原抗体反应的最主要特征,这种特异
性是由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的超变区之间 空间结构的互补性确定的。这种高度的特异 性在传染病的诊断与防治方面得到有效的应 用。随着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还将在医 学和生物学领域得到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应用, 比如肿瘤的诊断和特异性治疗等。
但较大分子的蛋白质常含有多种抗原表
位。如果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上有相同 的抗原表位, 或抗原、抗体间构型部分 相同, 皆可出现交叉反应。
.
(二)比例性 1、是指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需遵循一定的量比
关系,只有当二者浓度比例适当时才出现可见反应 ,在抗原抗体比例相当或抗原稍过剩的情况下,反 应最彻底,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淀最多、最大。而 当抗原抗体比例超过此范围时,反应速度和沉淀物 量都会迅速降低甚至不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2.是指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时,生成结合物的量与反 应物浓度的关系,只有当二者浓度比例适当时,才 出现可见的反应。因此在进行抗原抗体试验时,抗 原抗体反应比例最合适的范围,称为抗原抗体反应 的等价带。当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抗原过量时 ,称为后带。
.
• 4、前带现象:抗原抗体反应当抗体量过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出现 可见反应。
• 5.后带现象:抗原抗体反应当抗原量过剩时,不出现 可见反应。
• 1929年Heidelberger利用等量抗体检测浓度递增抗 原,当抗原浓度较低,抗体浓度相对较高时,沉淀 反应不明显;当抗原浓度增加到与抗体浓度比例合 适时,沉淀反应明显;继续增加浓度时,沉淀反应 反而减弱。据此绘出双相应答曲线,曲线高峰区域 ,抗体、抗原浓度呈最适比,沉淀反应明显,称等 价带。高峰区域左侧,由于抗体浓度过高,沉淀反 应不明显,称前带;高峰区域右侧,由于抗原浓度 过高,沉淀反应也不明显,称后带。抗体浓度过高 所致结果称前带现象,抗原浓度过高所致结果称后 带现象,统称为带现象。1977年Green把此现象 称为钩状效应(hook effect),包括前后带现象。
常见抗原抗体反应种类
常见抗原抗体反应种类引言:抗原抗体反应是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它涉及到免疫系统的功能与调节机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种类,包括沉淀反应、凝集反应、中和反应、荧光反应和免疫组化。
一、沉淀反应沉淀反应是指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形成可见的沉淀物。
这种反应通常发生在溶液中,例如在免疫沉淀试验中。
通过加入沉淀剂,如聚乙二醇,可以促使抗原和抗体结合形成沉淀物。
沉淀反应的结果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或显微镜观察来确定。
二、凝集反应凝集反应是指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形成可见的凝集物。
这种反应通常发生在液体中,如血清凝集试验中。
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它们会形成凝集物,这些凝集物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或显微镜观察来确定。
凝集反应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检测特定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三、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指抗体与抗原结合后,阻止抗原的活性或入侵机体。
这种反应通常发生在体内,例如针对病毒或细菌的中和抗体。
当中和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它们可以阻止病原体进入或感染宿主细胞。
中和反应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防御机制,对于预防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四、荧光反应荧光反应是指通过使用荧光标记的抗体来检测特定抗原。
在荧光免疫分析中,荧光染料被标记在抗体上,当这些荧光标记的抗体与目标抗原结合时,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荧光信号。
荧光反应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检测抗原的存在和定位。
五、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是指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来检测组织中的特定分子。
在免疫组化实验中,组织样本被固定和切片,然后与特异性抗体结合。
通过使用染色剂或荧光标记的二抗来检测抗原-抗体结合,可以观察到抗原在组织中的位置和表达水平。
免疫组化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和医学研究领域。
结论:抗原抗体反应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功能机制,涉及到多种反应类型。
沉淀反应、凝集反应、中和反应、荧光反应和免疫组化是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种类。
这些反应不仅在基础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也在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酶处理法: 溶菌酶、蜗牛酶、纤维素酶等,在一定的条件 下能消化细菌和组织细胞。如溶菌酶在碱性条件下, PH8.0可对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溶菌作用,该法适 用于多种微生物。酶破坏细胞具有作用条件温和、 内含物成分不易受到破坏、细胞壁损坏的程度可以 控制等特点。
(5)表面活性剂处理法: 在适当的温度、pH及低离子强度的条件下,表 面活性剂能与脂蛋白形成微泡,使膜溶解或渗透性 改变。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有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阴离子型)、二乙胺十六烷基溴(阳离子型)、聚 山梨酯(非阳离子型)、苯扎溴胺等。该方法常用 于破碎细菌,且作用比较温和。在提取核酸时常用 此方法破碎细胞。
第三章 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抗原和抗体是免疫学检测的两个重要因素;也 是整个免疫反应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 免疫原的制备
免疫原是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 并能在体内外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 应的物质。
一、颗粒性抗原的制备 颗粒性抗原包括人和各种动物细胞抗原以及各 种细菌抗原和寄生虫体抗原。血细胞抗原制备比较 简单,常用的细胞抗原为绵羊红细胞,采用该细胞 制备溶血素,直接取新鲜绵羊红细胞,以无菌生理 盐水洗涤3次(每次离心2000r/min 10min),最 后配成106/ml浓度的细胞悬液,即可应用。细菌抗 原多用液体或固体纯培养物,经集菌后处理。
第四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产生的沉淀反应 (precipitation); •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发生的凝集反应 (agglutination); • 抗原抗体结合后激活补体所致的细胞溶解反应 (cytolysis); • 细菌外毒素或病毒与相应抗体结合所致的中和反 应(neutralization); • 标记免疫的抗原抗体反应。每种反应类型都包括 若干实验技术。
2.组织细胞或培养细胞可溶性抗原的制备 制备抗原的细胞包括正常细胞、传代细胞或病 理细胞(如肿瘤细胞)。细胞抗原一般分为三个组 分:膜蛋白抗原、细胞质抗原(主要为细胞器)和 细胞核与核膜抗原。三种抗原的制备均需将细胞破 碎,其方法有以下几种。
(1)反复冻融法:将细胞或整块组织置-20℃冰 箱内冻结,然后置室温融化,如此反复2次,大部分 组织细胞及细胞内的颗粒可冻融破碎。 (2)超声破碎法:常用于处理微生物和组织细胞。 (3)自溶法:利用组织和微生物的自身酶系统,在 一定的pH和温度下,使其细胞裂解。自溶的温度, 对动物组织细胞常选0-4℃,而对待微生物常选室 温(22-25℃)。自溶时常需加入少量防腐剂,如 甲苯或氯仿等,因NaN3抑制酶的活力,则不宜使用。
(四)凝胶过滤 凝胶过滤又名分子筛层析,凝胶是具有三维空 间多孔网状结构的物质,经过处理平衡后,装入层 析柱内成为分子筛的支撑物。 (五)离子交换层析 离子交换层析是利用一些带电离子基团的凝胶 或纤维素,吸附交换带有相反电荷的蛋白质抗原。
细菌的鞭毛抗原需用有动力的菌株,菌液用0.3 %-0.5%甲醛处理,而菌体抗原则需要100℃加温2 -2.5h去掉鞭毛抗原后应用。毒素抗原则需要在杀 菌后再加 0.5%-l%氯化钙溶液。寄生虫和真菌抗 原除用破碎法加工粗提外,大多要加以适当纯化。 有些细胞膜亦可制成颗粒性抗原。颗粒抗原悬液呈 浑浊状或乳浊状,多采用静脉内免疫法,较少加佐 剂作皮内注射。
(二)超速离心分离法 超速离心分离法最常用于分离亚细胞成分及大 分子蛋白质,它是进一步纯化的第一次过筛。 (三)选择性沉淀法 选择性沉淀法是采用各种沉淀剂或利用某些条 件促使抗原成分沉淀的方法。 1.核酸去除法 2.盐析沉淀法 (1)抗原的粗筛 (2)提取丙种球蛋白 (3)抗原的浓缩
3.有机溶剂沉淀法 4.水溶性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法 常用聚合物为聚乙 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及硫酸葡聚糖。 水溶性聚合物沉淀蛋白质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大 致机制有如下解释: ①聚合物与蛋白质形成共沉淀物; ②聚合物与蛋白质之间发生水的重分配; ③聚合物与蛋白质形成复合物。
二、粗抗原的制备 1.组织细胞抗原的制备 所用组织必须是新 鲜的或低温保存的。器官或组织材料取得后应立即 去除表面的包膜或结缔组织以及一些大血管。脏器 应用生理盐水灌注,去除血管内残留的血液及有形 成分,再用含0.5g/LNaN3生理盐水洗去血迹及污 染物。将洗净的组织剪成小块,然后进行粉碎。粉 碎的方法有两类:①高速组织捣碎机法②研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