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草原文化的传承

合集下载

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历史与文艺成果

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历史与文艺成果

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历史与文艺成果介绍内蒙古,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本文将从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历史和文艺成果两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内蒙古的独特文化魅力。

文化历史内蒙古地区是蒙古族、满族、回族等民族的聚居地,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内蒙古自古就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

早在史前,内蒙古地区就有了强大的文化基础。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古人类化石、遗址及壁画墓等,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地区之一。

在历史时期,内蒙古地区一直是汉族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的交汇地。

如今,这里的民族文化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风貌。

蒙古族有自己的塞壬格拉日历、作曲方法、舞蹈形式、服装等。

这些文化传承至今,成为了内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地区也是我国较为重要的宗教中心之一。

内蒙古地区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其中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较为深远。

蒙古族信仰的萨满教更是原始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不仅影响着当地的文化生活,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文艺成果内蒙古地区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

内蒙古的文艺作品往往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的,与其他地方的文艺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

音乐方面,内蒙古大木琴、马头琴、马头琴二胡、杂技等表演形式极具特色,因其独特的歌声、音乐和舞蹈已经成为了内蒙古地区的文化标志。

文学方面,内蒙古的民间传说和诗歌等文学作品也丰富多彩。

内蒙古的诗歌最具代表性的是“诗人呼延娜”,她的创作脍炙人口,充满着草原风情。

此外,文学方面还有多部优秀的民族小说和散文,如《大漠情思》、《蒙古勇士》等等。

绘画方面,内蒙古有少数民族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油画、影视等方面也有很多经典作品,如《孟加拉国的鼎》、《草原英雄王杨廷枢》等,这些都是内蒙古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反映着内蒙古地区的独特视角和文化特色。

总结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历史和文艺成果丰富多彩,它们不仅展示了内蒙古地区的文化特色,也体现了多民族所共有的文化魅力。

内蒙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

内蒙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

天工|2023年第1期[摘 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了中华文化的承载形式,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了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各民族的文化认同。

传承保护内蒙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克服资金、人才、市场、创新等方面的困难,在传承中保护,在创新中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内蒙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价值[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1-0006-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楚鹏,艾力.内蒙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J].天工,2023(1):6-8.楚 鹏 艾 力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注释:① 文化部外联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法律出版社,2006,第22页。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内蒙古民族工作百年史研究”(20BMZ017);内蒙古民族大学2020年思政项目“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作者简介:楚鹏(1997—),男,汉族,辽宁朝阳人,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艾力(1966—),女,蒙古族,内蒙古扎鲁特旗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①世代生活在内蒙古的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服饰、曲艺、音乐、图画、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等文化符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被列入世界级、国家级以及自治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文化符号是民族成员精神的记忆、生活的图景,是刺激民族成员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情感上产生共鸣、行动上形成合力,从而形成民族从属感和民族成员之间的亲近感的重要因素,起着传承中华文明、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

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纹样特征

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纹样特征

图什业图壬府刺绣纹祥特征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设计艺术学院/高泽摘要:蒙古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刺绣纹样,以它特殊的地位流传至今。

不同地区的刺绣各有特点,位于科尔沁右翼中旗的蒙古族刺绣,即图什业图王府刺绣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做工之细腻、运针之独到、纹路之独特,折射出科尔沁蒙古族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文通过对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造型进行分析,来探寻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的纹样特征及背后的寓意,展现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部族的文化光辉。

关键词:图什业图王府刺绣蒙古族刺绣刺绣纹样位于内蒙古地区的科尔沁右翼中旗具有独特的草原文化,其中科尔沁蒙古部族的刺绣,拥有悠久的历史,是科尔沁草原文化的代表。

由于科尔沁右翼中旗在清朝时期设有“图什业图王府”,所以这里又被称为"王府旗”,该地区的刺绣被称为"图什业图王府刺绣”。

从2000年以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力度的加大,草原上的非遗文化更加被外界所重视,图什业图王府刺绣在2009年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

现阶段,在国内很少有专门对蒙古族刺绣纹样进行的研究,大多数只是在关于蒙古族服饰的研究中作为服饰的组成部分,而专门对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纹样进行的研究少之甚少。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造型进行分析,来探寻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的纹样特征及背后的寓意,展现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部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纹样的文化内涵手工刺绣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三千余年的历史,用一针—线记录着中华民族的个性与精神。

刺绣纹样作为绣品的核心元素,以其直观、形象的表现力,诉说着形成地的民俗文化,所以不同地区的刺绣纹样会反应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态与情感表达。

刺绣并非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它涉及到历史、地理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具体民族的起源,必须立足于特定文化的形成和分野的出现,具体民族的起源必须上溯文化创痛进行追踪,直到人类有文化为止。

草原生态旅游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

草原生态旅游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
业 未来 发展 的主要 方 向 。 国际上 比较 主 流 的定 义 主要有 以下 几种 :
1 .生 态旅 游的 源起和 定义
美 国世界 自然基 金 会 的伊 丽 莎 白 1 9 9 2年提
出 :生态 旅 游 是 对 旅 游 目的 地 的 自然 景 观 、野
“ 生态旅 游 ” 最早 是作 为一种 西方 旅 游业 吸 生 动植物 和 地 域 文 化 的观 赏 和 研 究 ,同时 能促 引游 客 的新 潮促 销 概念 出 现 的 ,但 随 着 人 类 生 进 当地 的就业 和 收入 ,为旅 游 者 提供 环境 教 育 , 存环境 的 日益 恶 化 和 旅游 活 动 对 生 态 、人 文 环 有 助于 生态环 境保 护和 可持续 发 展的旅 游形 式 。
遗产保护 》 ( N J 1 0 1 7 9 )前期 成果 。
草 原 生 态 旅 游 与 蒙 古 族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研 究 综 述
行 自然 环 境 教 育 ,并 对 生 态 环 境 按 照 可 持 续 发 展 理念 管 理 的旅游 。
通过 以上 各 家 定 义 ,我 们 可 以归 纳 出生 态 旅 游所 具 有 的几 点 基 本 特 征 :一 是 生 态 旅 游 的
景志铮 , 连 慧敏
( 1 . 内蒙古 科技 大学包 头 师范 学院 , 内蒙 古

包头
0 1 4 0 3 0; 2 .长 治 市委党校 ,山西 长 治 0 4 6 0 0 0 )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古 民族生 存与发 展的根基 ,而草原 生态旅游 的兴起 为保护 和传承蒙 古族非物 质
1 9 8 3年提出的 , 他对 “ 生态旅游” 做出两个基 解当地历史 的、现存的 自然文化景观。 本界定 :一是生态旅游 的对象是 自然景物 ;二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51思想理论版2020·04族服饰艺术、长调艺术、祝颂词、冬季那达慕、哈布图哈撒尔祭祀、古如歌、阿拉坦敖包祭祀、潮尔道、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形成覆盖全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体系,摸索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成功经验,为全区普查工作的全面开展创造了条件。

为加强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展示、交流和宣传工作,除了在国家“文化遗产日”和自治区“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期间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宣传展示活动外,配合国家和自治区重要文化活动,自治区还积极组织、参与各种文化展示活动。

如第六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蒙古族服饰与长调民歌展演”、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薪传——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和“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巡演”内蒙古专场演出等活动。

二、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为了保护、展示内蒙古各地、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建立起一批博物馆。

除了以实物、文字、图片、音像、视频等方式展示各地、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直接表演,增进游客对文化遗产的了解。

目前,这些非物质文化展馆已经渐成体系,形成了自治区级、盟市级、旗县级展馆交相辉映的局面。

如内蒙古博物院不仅有全面反映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各种实物、图片,还将呼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蒙古族文物陈列展厅内表演。

鄂尔多斯市东联集团投资兴建的“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更是全面、生动地反映了内蒙古的民俗文化。

准格尔旗漫瀚调艺术研究所通过举办漫瀚调艺术培训班,提高现有漫瀚调传承人的演唱、演奏水平,并结合传承环境建立了6个漫瀚调传习所,提升了漫瀚鄂尔多斯婚礼凝聚了蒙古民族礼仪风俗的精华,成为当代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蒙古民族风情画卷。

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乌兰察布市,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们是这个地区丰富多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乌兰察布市的文章写手,我将为您介绍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深入探讨其历史、传承方式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1. 民间音乐民间音乐作为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乌兰察布市的各个角落,都能听到不同风格的民间音乐。

这些音乐形式从古老的蒙古族长调、马头琴演奏,到现代的流行音乐,展现了乌兰察布市独特的音乐传统和多元文化。

2. 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作为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承载了这个地区悠久的手工艺传统。

乌兰察布市以其精湛的刺绣、银器制作和皮革艺术而闻名。

这些传统手工艺不仅传承着历史传统,更是乌兰察布市文化的瑰宝,传达着民族精神和智慧。

3. 传统节庆乌兰察布市的传统节庆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包括传统的苏鲁什布节、白塔会、哲里木盟会和格勒洛会等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在当地人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 传统舞蹈乌兰察布市的传统舞蹈源远流长,如草原舞蹈、锡林格勒舞蹈等。

这些舞蹈形式不仅展现了乌兰察布市独特的舞蹈艺术,更是对当地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的再现和表达。

5. 文学传统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还包括丰富多样的文学传统,如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承载了丰富的乌兰察布市历史和文化内涵,更是当地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总结回顾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了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传统节庆、传统舞蹈和文学传统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承载了乌兰察布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对当地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乌兰察布市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文章写手,我深深被乌兰察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吸引。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与历史传统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与历史传统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与历史传统内蒙古,自然风光秀美,文化传统丰富多彩,是一个值得人们留恋的地方。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是其独具魅力的一面。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

一、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内蒙古地处中国的北部边缘,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民族有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达斡尔族等,其中蒙古族人口最多,且是蒙古族的发源地。

因此,内蒙古的文化以蒙古族文化为主。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表现在许多方面,如音乐、舞蹈、绘画、文学、建筑等。

其中,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著名的蒙古族舞蹈有“草原舞曲”、“梅花三弄”、“马头琴舞”等,内容多是表现生产和生活,以及传情达意。

此外,内蒙古的民族绘画和文学也颇具特色。

例如,珂罕画是蒙古族传统的画种,它从古至今一直是蒙古族的文化标志之一。

在文学方面,内蒙古传统民间文学以史诗为代表,如《古尔珂王子》、《铁木真传》等。

二、内蒙古的历史传统内蒙古悠久的历史传统,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内蒙古地区不断发生着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迁,并留下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历史遗迹。

内蒙古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如赤峰大佛寺、额尔古纳河冰瀑、呼伦贝尔草原、蒙古包等。

此外,内蒙古还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如郭沫若、巴雅尔高虎、额尔德尼·巴雅尔喇嘛等。

内蒙古的历史传统同样表现在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方面。

例如,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那达慕大会、春节、白月明等。

在草原上,蒙古包是蒙古族人居住的特色建筑,也是蒙古族民居文化的代表。

三、内蒙古的特色美食内蒙古的特色美食也是传承着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一部分。

内蒙古的特色美食以肉类为主,如烤全羊、烤肉、烤牛肉等。

此外,内蒙古的奶制品和蒙古糕点也非常有名。

奶制品包括酸奶、奶酪、酥油茶、奶茶等,蒙古糕点则有包子、馅饼、油饼等。

这些美食味道独特、营养丰富,也成为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一种特色。

内蒙古传统风俗

内蒙古传统风俗

内蒙古传统风俗内蒙古是我国的一个自治区,是草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风俗。

这些风俗代表了内蒙古人民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也是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的体现。

一、牧民生活与草原文化内蒙古地广人稀,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

牧民们过着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生活,他们居住在蒙古包里,以牧马为生。

每年夏天,当草原上鲜嫩的青草长满大地时,牧民们便会迁徙到新的牧场,这被称为“放牧”。

在放牧的过程中,他们会借助马匹的力量,带领群牛、羊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享受着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二、马头琴与长调马头琴是内蒙古传统乐器,它是由马头形状的琴身和马尾巴形状的琴弓组成。

马头琴是内蒙古民族音乐的代表,它能够表达出草原上的壮丽和神秘。

而长调则是内蒙古传统音乐的一种演唱方式,通常由一位歌手用悠扬的嗓音演唱,歌曲内容多以赞美大自然和表达对草原生活的热爱为主题。

三、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是内蒙古传统的体育盛会,也是蒙古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每年夏天,来自各地的蒙古族人民齐聚一堂,在草原上举行各种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如马球、摔跤、射箭等。

那达慕大会不仅是一场盛大的体育竞技,更是展示蒙古族传统文化和草原生活的平台。

四、蒙古包与奶茶蒙古包是内蒙古传统的居住方式,它是由木质骨架和羊毛毡覆盖而成,形状呈圆顶状。

蒙古包内部宽敞而舒适,能够抵御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

在蒙古包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宁静和温暖,这也是内蒙古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的一种表达。

奶茶是内蒙古人民的传统饮品,它由牛奶、茶叶和盐混合而成,口感浓郁香甜。

在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喝一杯热腾腾的奶茶不仅可以温暖身体,还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五、蒙古族服饰与脚镣舞蒙古族是内蒙古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长裤和高筒靴,头戴蓝色斗笠。

女性则穿着五颜六色的长袍、长裙和彩色头巾,手持手绢,脚踏绣花鞋。

蒙古族服饰的颜色鲜艳多样,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内蒙古十大特产介绍

内蒙古十大特产介绍

内蒙古十大特产介绍内蒙古大草原的珍馐至宝——揭秘十大特产的魅力!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辽阔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上,不仅孕育着壮美的风景画卷,更蕴藏着丰富多元、独具特色的各类特产。

今天,咱就来一探究竟,领略一番内蒙古那十大独一无二的特产魅力!首当其冲,“奶中贵族”——内蒙古纯正鲜牛奶和马奶酒。

这里的奶源纯净如碧玉,醇厚似琼浆,无论是直接饮用的鲜牛奶,还是经过发酵工艺酿制而成的马奶酒(又称“忽迷思”),都以其浓郁的乳香和独特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堪称舌尖上的草原明珠。

接下来,不得不提的是被誉为“肉中人参”的内蒙古牛肉干与羊肉。

在蓝天白云下自由放牧的牛羊,其肉质紧实饱满,富含营养,经独特风干工艺制作成的牛肉干、羊肉干,嚼劲十足,满口生香,是旅游出行、馈赠亲友的佳品。

再者,蒙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手把肉和烤全羊更是声名远扬。

手把肉保留了原汁原味,肥瘦相间,嫩滑无比;而烤全羊则金黄油亮,皮脆肉酥,配上醇厚的马奶酒,一场草原盛宴就此拉开序幕。

另外,草原深处还隐藏着一味养生瑰宝——沙棘果。

这种顽强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小果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多种微量元素,制成的沙棘果汁或保健品深受大众喜爱。

说到内蒙特产,怎能少得了那充满民族风情的蒙古袍和精美的银饰呢?蒙古袍以其华丽的色彩、繁复的刺绣工艺展现着草原文化的独特韵味;而手工打造的银饰,则以精致细腻、寓意深远的设计,诉说着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此外,内蒙古的传统工艺品——羊毛毡制品也是一绝。

从温暖实用的毡帽、毡靴,到富有艺术气息的挂毯、摆件,每一件都凝聚着牧民们的巧手匠心,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草原风情。

最后,咱们聊聊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调和呼麦。

这两种音乐形式犹如草原的灵魂,悠扬激昂的旋律仿佛能将你带入那广袤无垠的大草原,感受那份来自天地之间的磅礴力量和深深的情感。

总而言之,内蒙古这十大特产各具特色,既体现了大自然的恩赐,又展示了蒙古族人民的独特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播”现状研究》范文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播”现状研究》范文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播”现状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我国北部辽阔的地区,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多样的民族风情著称。

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承载着世代传承的智慧与精神,是草原文化的瑰宝。

近年来,“活态传播”逐渐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播”的现状,分析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二、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等。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草原民族精神的体现。

其中,蒙古族长调、呼麦、马头琴等艺术形式,以及那达慕节、敖包节等民俗活动,都是内蒙古非遗的代表。

三、活态传播的概念及意义活态传播是一种以活态文化为传播内容的文化传承方式。

它强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过程中,保持其原始性、活态性和动态性。

活态传播对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使非遗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延续与发展。

四、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播的现状1. 传播途径: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播主要通过文化节庆活动、民间艺术表演、媒体宣传等途径进行。

此外,互联网+非遗的模式也为非遗的活态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

2. 传播效果:在活态传播的推动下,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关注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

同时,非遗项目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3.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尽管活态传播在非遗传承与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如部分非遗项目缺乏资金支持,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以及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等。

五、策略建议1. 加强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播的资金支持力度,为非遗项目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2. 培养传承人才:通过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建立非遗传承人制度等方式,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才,确保非遗项目的后继有人。

2023年《草原文化知识有奖问答》第四套试题及答案

2023年《草原文化知识有奖问答》第四套试题及答案

2023《草原文化知识有奖问答》第四套试题及答案草原儿女多好客!大家有没有想去漂亮的大草原开心的玩耍呢?下面呢,我预备了2023《草原文化学问有奖问答》第四套试题及答案,盼望你更加了解草原文化哦。

1、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特地设立了“乌兰牧骑展现”板块。

以下哪部歌舞剧是以乌兰牧骑为素材创作的?(A)A 《我的乌兰牧骑》B 《北梁》C 《芳华》2、首饰、长袍、腰带和( A )是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局部。

A 靴子B 蒙古刀C 鼻烟壶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草原文化中的亮丽珍宝,历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也带动了非遗爱护的传承,以下哪一项不是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B)A 长调B 园艺C 漫瀚调4、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活动期间,举办众多活动工程,许多活动已经开头面对网友征集作品。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本次大赛征集的?(C)A 草原文化节原创音乐大赛作品B 蒙古族时装与帽饰设计作品C 保藏品5、当下年轻人宠爱的抖音等微视频APP在社交网络媒体中成为流行的表现形式,在本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中就开设了“微视频大赛”,其主题是(A)。

A 我爱内蒙古奋斗正值时B 爱拍生活C 精彩无限6、发源于科尔沁草原的( B )是群众性的民间舞蹈。

它动作简捷明快,歌声流畅自然,由众人边唱边舞,气氛和谐而热闹。

A 爵士舞B 安代舞C 探戈舞7、培育出世界第一胎试管山羊的中国工程院蒙古族院士是( A )。

A 旭日干B 张子仪C 周更生8、被誉为“中华第一村”的聚落遗址是(C)。

A 红山文化聚落B 河姆渡文化聚落C 兴隆洼文化聚落9、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玉雕龙出土于(A)。

A 翁牛特旗B 建平县C喀左县10、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建立自己政权的北方游牧民族是(B)。

A匈奴 B鲜卑C山戎11、北朝时期民歌《木兰辞》中女扮男装替父参军的木兰是落籍中原的(B)。

A 匈奴姑娘B 鲜卑姑娘C 柔然姑娘12、公元5世纪,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磴口县境内的阴山岩画被北魏地理学家(B)发觉,阴山岩画就是雕凿在阴山山脉岩石上的图像。

关于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作文

关于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作文

关于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作文
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内蒙古有好多超级厉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比如说那漂亮的蒙古族刺绣。

绣娘们用她们灵巧的双手,在布上绣出各种好看的图案,有奔跑的骏马,有吃草的羊群,还有盛开的花朵。

这些刺绣就像是有魔法一样,把我们蒙古人的生活都绣了进去。

还有蒙古长调,那悠扬的歌声就像天上的白云飘啊飘。

当人们唱起长调的时候,仿佛能看到广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心里特别舒畅。

咱们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真是宝贝呀,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更多的人都能看到它们的美!
作文二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咱们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你们有没有见过精美的马头琴?那可是我们内蒙古的骄傲。

据说,以前有个小牧童特别喜欢他的小马,可是小马生病了离开了他。

小牧童就用木头做了一个马头的样子,装在琴上,弹出好听的音乐来怀念他的小马。

还有蒙古袍,那绚丽的颜色,精致的花纹,穿上可威风啦。

在重大的节日里,大家都会穿上漂亮的蒙古袍一起庆祝。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内蒙古的财富,我们要珍惜它们,把它们一直传承下去!。

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代舞”

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代舞”

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代舞”蒙古族安代舞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传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

安代舞发源于库伦旗,据考证约形成于明末清初。

当时库伦体制是“政教合一”,寺庙林立,僧侣众多。

清朝中期,各地闯关东的移民大量涌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相糅合铸就了库伦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安代舞。

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安代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推动安代舞进入校园,不仅能丰富学生们的课余时间而且对安代舞的传承与发展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标签:安代舞;校园;非遗新课程实施后,许多学校根据学校的实际,结合地方特点开发地方性的校本课程。

把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课程资源和特色课程加以开发和利用,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学生在学习和传承地方特色的文化课程中学习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在不同的地区,由于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同,都会有各自的文化遗产,是地方文明的重要表现,对于学习和传承地方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蒙古族安代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笔者有幸在2016年应邀参加了第十三届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蒙古舞创新与发展”座谈会;2016年第二届全国区域民族舞蹈课程展示暨课程建设研讨会;2018年全国中青年舞蹈理论评论人才培训;2019年江浙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的录制工作。

通过这几次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国际教官江东老师的学习交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深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

安代舞作为内蒙古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最先是由先民创造的用来医病驱邪的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舞蹈,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安代舞的迷信内涵逐渐被人们所摒弃,渐渐转变成为一种体现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欢乐情绪的民间歌舞。

它的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摆巾踏步、绕巾踏步、向前冲跑、拍手叉腰、凌空踢腿、翻转跳跃、左右旋转、腾空蜷身、双臂抡绸、甩绸蹲踩等,融敏、稳、柔、准、健、轻、韵、美、情为一体,往往形成盛大的狂欢场面,它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演绎到了极致。

草原生态旅游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草原生态旅游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收稿日期 : 20 13 - 0 1 - 11
: 19 7 0 ) , � , �� , , : �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35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第 27 卷 第 2 期
Hale Waihona Puke 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与传承之间的矛盾. 对这一 课题的研究和发展, 不仅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 今天的濒危状况有更深入的认识 , 还可以探求在现 代文明条件下, 在蒙古族人民脱离游牧经济的情况 下, 保护传统草原文化生态, 传承传统艺术的可能 . 首先 , 草原生态旅游能够架起游客和草原文化 之间的桥梁, 游客的欣赏和热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 产传承下去的动力因素之一 . 在这种动力的推动 下, 蒙古族服饰成为现代非主流文化在服饰方面的 独特审美的呈现; 音乐舞蹈成为游客欣赏辽阔草原 时必不可少的一幅美丽画卷 ; 宗教习俗成为游客了 解草原历史和草原文明的一把金色的钥匙; 体育盛 会则成为游客领悟甚至是参与草原生活方式的直 接有效的途径 . 其次 , 草原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在崭新的层面 上令今天的蒙古族群众重新认识本民族文化的独 特魅力, 看到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弥足珍贵 , 使他们产生保护和传承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责任感和使命感. 蒙古族人自身对本民族文化的 认同和保护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有力 保证 , 这种力量是其他力量所不可企及的. 再次 , 草原生态旅游的发展还会促进政府和其 他有关部门对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 政府重视既可使保护变得更加具体和有序, 也可使 保护在法律和法规等更高的层面上进行 , 还可为这 种保护提供通畅有效的渠道 , 并成为蒙古族非物质 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有力保障 . 二, 重现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与文化的 价值 "越是民族的, " 越是世界的 � 对这句话作经济 , : , 学的理解 就是 一个民族的所长 特色 , 正是其他 �"民族的" 民族的所短和所缺的 在"世界的 " 资源 配置中具有稀缺性, 凭借这种"民族的 " 资 源短缺 性, 能够在"世界的" 资源配置中获得配置效 率和 市场竞争机会或优势. 草原生态旅游重新开发一 些蒙古族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现代价值 , 保存其 全 貌, 用新颖活态的语言重新诠释这些传统文化. 这 需要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草原生态旅游中 的经济价值, 重新恢复它的自我生存能力. 一旦具 有了经济价值 ,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了自身运转的 动力 . 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进步, 但是非物质文化 遗产却有独特的创意点和难以取代的经济和文化 双重价值 , 这保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会真正退出 人类历史舞台 , 其精神价值和文化内蕴会在不同时

内蒙古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蒙古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蒙古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呼伦贝尔蒙古族民间长调
2. 鄂伦春族古董舞蹈
3. 鄂温克族原始风俗
4. 东乌珠穆沁旗乌拉盖藏戏
5. 陈巴尔虎左旗黑火药制造技艺
6. 北票市大秦腔
7. 乌审旗蒙古式摔跤
8. 内蒙古草原歌谣
9. 阿拉善右旗蒙古族艺术
10. 正蓝旗女子头巾制作技艺
11. 固阳县铁艺制作技艺
12. 集宁市巴音温都尔民间音乐
13. 鄂托克旗黑马头琴制作技艺
14. 满洲里市乌衣巷节日庆典
15. 呼和浩特市民间传统花灯制作技艺
16. 赤峰市太极拳传统技艺
17. 通辽市马头琴制作技艺
18. 巴彦淖尔市牛羊皮革编织技艺
19. 科尔沁左翼中旗苏尼特右旗蒙古族传统手工艺
20. 乌兰察布市民间戏曲
21. 鄂尔多斯市民间传统工艺
22. 呼伦贝尔市蒙古族民间音乐
23. 锡林郭勒盟牧民民俗
24. 扎赉特旗石拓传承
25. 乌海市民间传统节日庆典
26. 二连浩特市蒙古式发带制作技艺
27. 阿尔山市冰雪雕塑技艺
28. 新巴尔虎左旗民俗文化传承
29. 阿拉善左旗赛马文化
30. 兴安盟乌兰布统草原音乐会。

宝音塔拉:马鞍里雕出草原梦

宝音塔拉:马鞍里雕出草原梦

蒙古族马鞍具人靠衣装马靠鞍马鞍具手艺人宝音塔拉的家在达来诺日镇托力嘎查的达尔罕塔拉,草原人家院外牛羊成群骏马嘶鸣,院内整洁宽敞与大自然完美相融,步入其间感觉分外畅快。

宝音塔拉肤色黝黑、身材健壮,处处透着蒙古汉子的朴实与真诚。

走进宝音塔拉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墙柜上陈列的“‘马鞍子制作技艺’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闪闪发光的荣誉牌匾,工作间里几副马鞍具成品精美别致,运用大量蒙古族吉祥图案作为装饰,很有特色。

环视四周,墙上挂着马鞭、马镫、缰绳、肚带等种类繁多的配件,足有十余种之多,这情景让人联想起脍炙人口的《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诗句。

丨白英宝音塔拉马鞍里雕出草原梦家喻户晓的草原歌曲《雕花的马鞍》,借马鞍反映出马背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逐马放牧,驱马射猎,策马出行,马是相伴一生的知己,因而马鞍也成为蒙古人密不可分的生活用品与精神摇篮。

精美华丽的马具装备,历经岁月的洗礼,早已成为草原的圣物和草原英雄荣誉的象征,马具的制作技艺,伴随着“马背民族”自远古一直走到今天。

赤峰克什克腾旗辽阔的漠北草原,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生息之地,马鞍制作历史悠久闻名于世,在达来诺日镇托力嘎查就有一位名叫宝音塔拉的牧民,结缘马鞍,倾心马具,匠心研艺,执着初心,用精湛的技艺传承着这珍贵独特的民族文化。

策马奔腾工作台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马具制作工具,各色金、银、铜、铁、玉、石材质的小配件和装饰品在阳光下闪耀着光彩。

还有一只篮子,里面是各色布料和绣片,那是宝音塔拉妻子塔里图雅的“阵地”,鞍鞯上精美的刺绣和布艺装饰都是由她制作完成的,没想到马鞍具制作这么复杂,是集木工工艺、金属工艺、刺绣工艺及皮件编织等工艺于一身的综合手工艺。

热情的宝音塔拉夫妇为客人们端出了他们自制的奶食品,大家坐在马具间,喝着喷香的奶茶,交谈逐渐热络起来,原本不善言辞的宝音塔拉也渐渐打开了话匣子。

老舍草原课文背景

老舍草原课文背景

老舍草原课文背景老舍先生的著名作品《草原》是一篇描绘内蒙古草原风光和民俗风情的散文。

本文将从自然环境、民俗风情、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等方面介绍这篇课文的背景。

1.自然环境内蒙古草原位于中国的北部,是一个辽阔而美丽的自然景观。

草原占地面积广大,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在这里,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牛羊成群,构成了一幅独特的自然画卷。

老舍在《草原》中,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民俗风情内蒙古草原上的民俗风情也别具一格。

在《草原》中,老舍生动地描绘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朴实无华。

草原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如那达慕、祭敖包等。

这些节日既是草原人民的欢乐时刻,也是他们表达对自然和祖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的方式。

同时,草原上还有着独特的歌舞、服饰和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草原文化的瑰宝。

3.情感表达老舍在《草原》中运用了生动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表达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他运用了诸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如“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

老舍还通过记叙草原人民的日常生活,表达了他对草原民俗风情的喜爱和尊重。

4.文化传承《草原》这篇课文不仅仅是一篇描绘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散文,更是一篇具有深刻文化传承意义的作品。

老舍通过对草原文化和历史的关注,传递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传承。

他的作品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关注和保护草原文化,使得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得以在更广泛范围内传播和传承。

同时,《草原》所传递的文化内涵也与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密切相关。

作为一篇反映内蒙古草原文化的作品,它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这种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老舍的《草原》是一篇具有深刻背景的课文,它从自然环境、民俗风情、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生动地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丰富文化。

乌兰察布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乌兰察布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乌兰察布。

这里不仅有壮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乌兰察布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此了解更多关于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

1. 乌兰察布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意义乌兰察布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含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记录了这个地方独特的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乌兰察布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这个地方宝贵的精神财富。

2. 乌兰察布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内容乌兰察布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民间工艺、民俗节庆等多个方面。

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乌兰察布草原牧民文化节”、“达斡尔族牧民歌舞”、“鄂尔多斯察哈尔清明节”等,展现了当地文化的独特风采。

3. 乌兰察布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与传承保护和传承乌兰察布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作至关重要。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加强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强研究和挖掘,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让后人也能够感受和体验到乌兰察布的文化魅力。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乌兰察布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撰稿人,我对这些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倍感自豪。

这些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我希望通过我的文章,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乌兰察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宝贵的文化传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总结乌兰察布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录了这个地方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该名录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多个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民间工艺、民俗节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