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期末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①认知是人类智慧之本及其运作。
②认知是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缩减、添加、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Neisser
●认知心理学:
广义:以认知为取向的心理学。一切对认知(cognition)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
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狭义:指以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计算机从周围环境接受输入的信
息,经过加工并储存起来,然后产生有计划的输出。人的系统和计算机一样。)美国百科全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
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
●信息加工方式:
①自下而上的加工(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
息)自上而下的加工(人脑对信息的加工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
②系列加工(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地加以处理)如:观看图片时,注视点总
是从一处跳到另一处,形成一定的扫描路线;语言的线条性。
平行加工(同时对所有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如:人对个别字母的辨认不如将字母放在一定的单词中;人对个别线段的识别不如将线段放在一个有结构的图形中。
③控制性加工(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由注意发动,由注意维持)如:人的阅
读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
自动化加工(速度快,不容易受意识的控制,不需注意,或特别花费精力就可发生的认知加工。)如:读者从单词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往往是一种自动化过程。
●产生背景:
①哲学背景:理念论(柏拉图)和实在论(亚里士多德);唯物论(笛卡儿“天赋观念
说”)和经验论(洛克“白板说”)
②心理学背景: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影响(冯特在创建实验心理学时,就立志志要以自然
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继承和反动(J.B.华生);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③相关学科背景:
计算机科学的影响:计算机科学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产生于发展的最重要条件。计算机对逻辑符号的操作与运用和人在思维时对语言、符号的操作与运用之间具有类
似之处,这样就可以在形式上把心理活动理解为对符号的操纵或加工过程。
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渗透:
1、启发认知心理学家从系统、信息、控制的角度来研究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
2、认知心理学从这些理论中借用了很多术语。
语言学的影响: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Chomsky的语言学理论对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反应时实验法:
反映时技术:反应时是指自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至被试做出某一反应的时间。反应时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它是一种反应变量,可作为个体成绩指标或内部
加工信息过程的复杂程度的指标。
减法反应时实验:用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该实验方法由荷兰
生理学家丹德斯(Donders,1868)提出。实验设计为:给被试先后安排
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有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
一信息加工过程。然后测定两种作业各自所使用的反应时,两个反应
时之差便是某该信息加工过程所耗费的时间。
相加因素法实验: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 Sternberg提出。基本思路为:
如果可以确定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有某一独立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
包含该过程时,可以看到信息加工总时间的显著变化,如果该过程不
是一个独立的加工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加工总时间
不会发生显著化变化。
实验表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经过四个阶段: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
较阶段;决策阶段;反应组织阶段。
“开窗”实验:通过特定的技术将被试各信息加工阶段所用时间直接进行测量。“开窗”
实验的目的是采开“开窗”技术,将大脑进行信息加工过程及其所使用
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使用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
字母转换实验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
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
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反应时研究要求计时的前提是被试进行正确的反应,因此,对于错误的信息加工而言,反应时的测定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在实验的进行中,通常需要进行多次的测定才能以平均值的方式求出被试的反应时,进而以此作为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依据,由此引发两个重要的问题:
(1)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被试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回答的正确性,或者在反应过程使用猜测的策略,以提高正确率和速度。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问题:一般认为,反应时测验法有利于测量对信息进行系列加工,分析系统加工各阶段的特点。但反应时测量难以反应信息的平行加工及其特点,而在人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平行加工又是经常发生的,尤其是人们在解决复杂问题的信息加工过程中更是经常发生。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感觉:感觉是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某种具体特征的直接反应,是最简单的心理元素,这些元素经过联想构成知觉和一切复杂的心理现象或复杂观念。本
质上感觉信息是尚未经过诠释与归类的信息,在脑内往往以秒或毫秒为单位滞
留。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它通过感觉器官,把从环境中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对物体、事件等的
过程。
最大差别:知觉是确定人所接受到的刺激信息并给予它们意义和诠释信息的过程。
知觉过程包含的加工过程:自上而下的加工(依赖于知觉的主体。例:人的知识和经
验会影响知觉的过程和结果)自下而上的加工(依赖于刺
激物的特性。例:物体的颜色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
●模式识别:
定义: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如对物体、图像、语音、符号或人脸的识别过程。
特点:复杂性;适应性;可学习性;语言的作用
模版说、原型说、特征分析理论、鬼城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