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期末重点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认知: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它是人类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择题)认知心理学的特点: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19世纪心理学的发展1.冯特:心理学应该使用一种内省的技术,研究心理过程。
2.艾宾浩斯:无意义音节(如“DAP”),重学时的节省。
3.威廉.詹姆斯:更喜欢通俗的途径,他重视日常生活中人们遇到的心理问题。
●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1.华生:行为主义。
统治美国心理学近半个世纪。
●认为内省法过于主观,是不科学的,意识太模糊,以至于不能恰当地进行研究。
●拒绝研究隐含的过程,因此,心理活动的研究当然受到了阻碍。
●强调概念应该小心地、仔细地进行定义。
对当前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格式塔心理学●在欧洲大陆产生影响●强调人有一种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组织起来的倾向●强烈反对内省技术将经验分析成分开的各种成分这种做法●强调顿悟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3.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拒绝艾宾浩斯的实验法●使用比较自然的、有意义的材料,如长篇小说当代认知心理学出现的背景及有什么影响因素:●背景:1.把1956年9月11日定为认知心理学的生日。
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7年Ulric Neisser出版了《认知心理学》。
●影响因素:1.对行为主义的观点越来越不满意。
2.乔姆斯基,拒绝语言获得的行为主义途径,而强调心理过程。
3.20世纪50年代末期,人类记忆研究开始兴旺起来。
4.皮亚杰建构了新的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该理论强调了儿童如何发展对概念的鉴别。
5.信息加工途径,即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信息加工途径有两个重要的成分。
一是心理过程能过通过与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当前的认知心理学:生态学效度是指,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计算机模拟与纯粹的人工智能的区别:●纯粹的人工智能是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模式识别:将刺激模式与头脑中已有的表征相匹配,从而达到一个确认的模式的过程,或者说运用记忆中已经贮存的信息对当前出现的刺激模式做出有效解释的过程。
2.自下而上加工:从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的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直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
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或资料驱动加工。
3.自上而下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是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和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的水平。
也成概念驱动加工。
4.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或认知过程,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5.控制加工:需要注意资源才能进行的加工。
其容量有限,受人意识控制,但能灵活用于变化的环境。
又称注意性加工。
6.自动加工:不需要注意资源就能进行的活动,因而无需注意,没有容量限制,不受人控制,且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7.材料限制加工:指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的心理加工时,如感觉辨别等,则是否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对材料的加工影响不大。
8.资源限制加工:当材料的性质需要更高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语义分析等,则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材料就能得到很好的加工,否则就要受到影响。
9.鸡尾酒会效应:自己对与他人聊天时听到其他人在谈论自己。
10.开窗技术:不需要推理和两种作业的比较,而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11.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12.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部分.13.双作业操作: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不同的作业,是一种研究信息加工容量和注意分配能力的方法。
14.类比表征:知识不仅是对事物的反应,可能还存在着与外部客体相类似的形象的反应.15.本意表征:(广)指一种符号或信号能代表一个特定事件,物体或信息等,也指这种代表性关系或过程。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大全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以下哪一方面?A. 情绪与行为B. 认知过程C. 社会互动D. 生理反应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知觉B. 记忆C. 情绪D. 思维答案:C3.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脑处理信息的方式类似于以下哪种设备?A. 计算机B. 电话C. 打印机D. 照相机答案:A4.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认知心理学中的理论?A. 信息处理理论B. 行为主义理论C. 认知发展理论D. 认知失调理论答案:B5. 认知心理学中的“工作记忆”指的是什么?A. 长期记忆B. 短期记忆C. 感觉记忆D. 情绪记忆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认知心理学中的________是指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处理和解释的过程。
答案:知觉7. 根据________理论,人们通过已有的知识框架来解释和理解新信息。
答案:图式8.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会使用不同的________策略。
答案:思维9. 认知心理学中的________是指个体对信息的存储和回忆。
答案:记忆10.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________。
答案:语言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现象。
答案: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持有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所经历的心理不适。
这种现象会导致个体采取行动以减少或消除这种不一致,例如改变信念或行为以使它们一致。
12. 解释“工作记忆”在认知心理学中的作用。
答案:工作记忆是认知心理学中用于暂时存储和操作信息的系统。
它允许个体在进行复杂任务时,如阅读、解决问题或进行数学计算,保持信息的活跃状态,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13. 描述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处理”过程。
答案:信息处理是认知心理学中描述个体如何接收、编码、存储和检索信息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感觉输入、知觉组织、注意选择、记忆存储和信息提取等阶段。
认知心理学期末重点
认知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认知心理学:(狭义)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
(广义)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
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
2、简单反应时:(信号R)指给被试呈现单一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简单反应时。
3、辨别反应时:(信号 -> 辨别 -> R)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对某一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对其它刺激不做反应,被试在刺激呈现到做出辨别反应的这段时间,就是被试的辨别反应时。
4、选择反应时:(信号 辨别 ->选择 ->R)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分别对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被试从刺激呈现到做出选择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选择反应时。
5、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6、自上而下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的阶段或水平.由于是一般知识引导知觉加工,较高水平的加工制约较低水平的加工,因而称为自上而下加工.7、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8、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就是模式识别。
9、模板: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10、原型: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
11、特征:构成模式的基本元素或成分。
12、特征觉察器:是指只对有一定特征的刺激作出反应或有最大反应的专门化的神经细胞。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一)反应时实验: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减法反应时小结: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考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2、Newell 和 Simon 认为,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其一般结构如图所示:3、唐德斯减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①实验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之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问。
②应用(经典实验):库珀、谢帕德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波斯纳证明短时记忆包括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的实验;科拉克、蔡斯的句子-图画匹配实验;4、斯腾伯格加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①含义:完成—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②前提条件: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③实验目的:加因素法实验所侧重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并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④实验逻辑:若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则它们是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的;若两个因素之间没有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则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⑤应用:斯腾伯格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提取过程中,有四个独立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刺激编码阶段)、识记项目的数量(顺序比较阶段)、反应类型(决策阶段)、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反应组织阶段)。
5、“开窗”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比较直接的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的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所以称为开窗实验应用汉密尔顿和霍克基的字母转换实验,证明了字母转换作业分为三个阶段,即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和存储阶段;6、1967年,奈瑟尔出版《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
认知: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储存,恢复和使用等过程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念等心理活动的研究信息加工心理学:将人的认知过程类比为计算机,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研究人类认知的心理学,内容包括感知、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语言等抑制加工: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容量有限,是受人有意识控制的系列加工,一次只能处理一个项目自动加工: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容量限制,而且一次很难改变资源限制:作业成绩可能受到所分配到的资源的限制,资源多,则作业顺利材料限制:作业成绩可能受到人物性质的限制,即使给低劣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分配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自上而下加工:通过对事物的一般知识加工,形成对知觉对象的期望或假设自下而上加工:有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先对较小的知觉单位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位,经过一系列事物连续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和理解模式识别: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刺激结构,当人能够将某个模式与其他模式区别开并确认它是什么时,这个模式就被识别了结构优先效应:在知觉过程,整体的结构在模式识别中可起到有利作用,位于整体结构中的独享的知觉速度快于不严密的组织中的知觉速度一、词优先效应二、客体优先效应:客体优先效应是指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三、构型优先四、字母优先局部报告法:被试在全部刺激呈现后,依据主试要求随机报告所有刺激的一部分自我参考效应:人们试图将刺激信息与自己联系起来,便能够回忆出更多的信息FOK:指相信某个信息能从记忆中提取出来,但现在又提取不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启动效应: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是对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表象扫描:对表象的加工就像对知觉材料加工一样,在表征空间中大小不同,距离不同的表象具有知觉的特征,就像一个内部的心理之眼来扫描一样C2衰减模型:Treisman于1960年针对过滤器模型的缺点提出包括语义加工的注意选择模型——衰减模型。
认知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认知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1、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凡是研究认知的心理学。
2、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数据处理心理学)3、计算机模拟办法:指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觉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办法。
4、感受信息加工:感受信息加工是指感受器官与刺激物信息相互接触(或作用)之后,感觉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经过动作电位把外部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5、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过程):指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的加工,强调感受器官中滞留信息在知觉中的作用。
6、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过程):指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个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
7、模式识不: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经历中的信息举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啥范畴的过程。
8、注意的资源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所分配的认知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认知资源,注意分配便能顺利举行的认知活动过程。
9、注意的材料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刺激信息任务(刺激材料)的低劣质量或别适宜加工的信息的限制,即使分配到了较多的认知资源,也别能顺利完成的认知活动过程。
10、部分报告法:短暂呈现信息后,被试按照主试要求呈现部分信息的办法。
11、机械性复述:别是将短时经历中的刺激信息建立在对它们的明白的基础上,而是一味地经过别断地简单重复,力图将刺激信息保留在短时经历中。
精巧性复述:将短时经历中的刺激信息举行分析,使之尽可能与自个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联系,并努力把它们整合到长时经历的认知结构中去。
12、陈述性经历:指一具人对事实和事件的经历。
13、语义经历:指个体对客体的事实的经历。
14、情景经历:指个体对事件的自传式的经历。
15、语义启动现象:唤起并促进(加速)随后的与其具有语义联系的字与词汇的触接过程,称为语义启动现象。
16、语义启动效应:由于一具刺激信息(如词或词汇)刚被呈现过,从而导致个体对那个刺激信息的识不或觉察能力的提高,称为语义启动效应。
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
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7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Dartmouth会议上创立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年S.Paert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
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
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
《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简史1、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把人的记忆比喻成鸟舍。
(最早)P42、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人有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组织起来的倾向。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格式塔心理学著名的论调。
P73、大部分早期的有关问题解决的研究是格式塔心理学家完成的。
P7第二节当前的认知心理学1、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P112、认知神经科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P13-P15(1)脑损伤病人的研究(2)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3)磁共振成像(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4)事件相关电位(ERP)(5 )单细胞记录技术:单细胞记录是一种不能安全地用于人类研究的技术。
第二章知觉第一节模式识别1、与模板匹配理论所要求的精确匹配不同,按照原型模型,刺激与原型之间的匹配不需要十分精确,二者之间可以有一些小的不一致。
P252、区别性特征模型假定,字母的区别特征是不变的,不管一个字母是手写体、印刷体还是打字体。
P263、区别性特征模型得到了一些实验证据的支持。
P29(1)Gibson(1969)的研究证明,当一些字母共用很多关键特征时,人们判断这些字母是否相要花更长的时间。
(2)G arner(1979)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判断的速度快慢依赖于共用的区别性特征的数目。
(3)D avid Hubel和Torsten Wiesel把微电极插入麻醉动物皮层的一系列神经元中。
每个神经元都只对特定方向的光栅反应特别强烈。
4、视知觉近期工作,确定了大脑皮层中加工相同刺激不同方面的分离的神经通路。
P30①what通路从枕叶中的初级视皮层向颞叶下行,主要负责加工视觉刺激的颜色、形状、和特性。
②where通路则从枕叶向顶叶上行,主要负责位置和运动信息的加工。
这样,为了识别外界环境中的物体和所发生的事件,特征信息至少要输送到两个不同的系统。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1.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以个体的心理结构与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认知的信息加工过程,将人比作是信息加工系统(计算机),揭示人类认知过程中信息加工的心理机制,即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提取与运用。
2.Newell和Simon的信息加工模型信息加工系统是由感觉器、效应器、经历和加工器组成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可概括为输入、输出、贮存、复制3、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就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同时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
认知心理学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怎么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对象是内部心理机制咨询题4、斯滕伯格首先提出了加因素法的要紧假设: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时期组成的。
减法反应时Donders 将反应分为三类:A为简单反应(基线时刻),B为挑选反应(既有刺激的辨不,又有反应的挑选),C为辨不反应(仅有刺激的辨不)5、开窗实验的特点直截了当地测量每个加工时期的时刻6、1967年Neisser出版的专著《认知心理学》通常被以为是认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7、认知心理学兴起的缘故(一)内部缘故1. 继承早期实验心理学的传统2. 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妨碍3. 格式塔心理学的妨碍4. 行为主义的失败(最重要的缘故)反对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妨碍。
(二)外部缘故操纵论思想的渗透信息论思想的渗透语言学研究的进展计算机科学的启示:认知心理学赖以产生的重要的外部缘故8、认知心理学的妨碍(一)对一般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妨碍1.扩大了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
2.使研究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
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4.开始重视个不差异和个案研究。
(二)对研究范式的妨碍主张在高于生理机制的水平上来研究心理机制,力图以解释的观点来讲明心理过程的规律,心理现象或心理过程的研究应在多层次基础而别应在同一水平或层次举行研究。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 前五章
第1章绪论一、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广义:以认知过程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
狭义: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故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计算机隐喻”二、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在认知心理学的具体研究中,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模拟和人工智能、心理生物学研究等方法。
其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实验研究法。
(一)反应时记录法反应时(RT):是指从刺激输入到中枢加工到反应输出的全部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测定反应时、作业成绩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基本方法。
1.减法反应时实验在研究快速信息加工过程如识别、短时记忆常应用这种方法。
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基本方法:用复杂反应时间减去简单反应时间。
在实验中,通常会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而在其它方面均相同,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为该加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经典实验:Posner等人关于短时记忆编码的实验2.相加因素法(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
)基本思路: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完成的时间具有独立的或相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一定影响到作业的两个不同的加工阶段;相反的,如果两个不同实验因素对作业时间的影响是交互的,那么这些因素一定影响到作业的同一个阶段。
因此,从实验因素对作业时间的影响,就可以把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区分出来。
3.开窗实验(开窗实验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形式。
)基本思路:通过对认知作业的分析,直接的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例如:字母转换实验(二)出声思考出声思考研究方法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Duncker)1945年使用,后经Newell和Simon 发展,形成一种以问题行为图为分析特色的研究方法。
1、口语报告适合于在完成作业时进行,而不宜在回顾时进行。
《认知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知觉: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
言语系统:指构成语言的各个层次的单位,及其互相对立、互相区别、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网络。
整个语言形成由各个分支系统组成的“系统的系统”,语言单位处于语言系统之中才具有自身的价值。
短时记忆:是指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储存少量信息的记忆系统,一般被认为是处于感觉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阶段。
特征(特征匹配说中的):是构成模式的元素或成分以及关系。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亦称“感觉记忆”,记忆系统的一种,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短暂记忆。
通常是指1秒钟左右的时间,即刚刚感觉到所注意的信息时间(有人把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时间极短,大量的、被注意到的信息很容易消失,能够记住的东西才进入短时记忆。
认知心理学: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研究方向。
广义指研究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创造性、问题解决、言语和思维等。
狭义相当于当代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即采用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
数据驱动加工:自下而上加工,亦称“数据驱动加工”。
是指信息加工方式的一种。
与“自上而下加工”相对。
由外部刺激开始和推动的加工过程。
其特征是信息流程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知觉单元到较大知觉单元,即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
如模式识别理论中的特征分析模型就采用这种加工模式。
在此加工过程中,每一加工阶段的信息都作为下一加工阶段的输入信息,驱动下一阶段加工的进行。
控制性加工: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的两种加工过程理论中的一种注意加工形式。
这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它是受人有意识地控制的,故称作控制性加工。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经典实验一、康纳德法(1964):短时记忆编码研究康纳德针对听觉代码而设计的,用听觉码研究短时记忆的编码,其突出特点是对被试的回忆错误进行分析。
实验目的:探讨短时记忆是如何进行编码的实验材料:10个字母组成的字母序列:B C P T V F M N S N两个表:视觉呈现字母的回忆混淆矩阵和听觉呈现字母的回忆混淆矩阵实验程序:第一阶段是用字母广度作业测量视觉呈现的字母的错误回忆;第二阶段是在白噪音背景下,测量听觉呈现的字母的错误回忆。
实验结果:刺激材料无论是视觉呈现还是听觉呈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有语音上的联系。
例如:在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如E和F)很少发生混淆。
这说明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形式。
人们通过研究语音类似性对回忆效果的影响,证实了语音听觉编码方式的存在。
评价:1、这个结论是否有普遍性受到了怀疑。
因为康拉德的实验是以英文字母作记忆材料,字母以拼读为主要职能,缺乏意义,虽然也有一定的形状,但对被试来说,读音应是它的最突出特征。
对于汉字情况就不尽然。
如有实验(莫雷,1986)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
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因此,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似乎是随记忆材料而相应变化的。
2、声音相似的字母,视觉特征也相似。
如B与P,M与N。
就很难区分是因为觉特征相似造成的回忆错误,还是因为听觉特征相似造成的回忆错误。
3、视觉或听觉接受字母等信息的同时,总有内部言语伴随。
与此相应的信息就能转换成言语运动器官的动作模式。
(从喉、舌等有关部位的肌电图获得证实言语运动器官确实在活动。
)因此,听觉混淆现象也有可能是言语运动或发音的混淆所致。
故很难从混淆的错误中肯定哪是听觉混淆,哪是发音混淆。
鉴于此种情况,人们常将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 VL单元,所以,听觉编码常包含这么几个方面的意思。
东北师范大学22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4
东北师范大学22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哪些因素可能导致错误的推理结果?()A.肯定倾向B.匹配偏向C.经验D.工作记忆容量参考答案:ABCD2.双关图实验可以证明哪种知觉加工方式?()A.自上而下加工B.自下而上加工C.整体加工D.局部加工参考答案:A3.现代认知心理学在方法上注重对心理结构和心理机制的研究。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4.解释注意资源的单一资源理论认为,分配方式受何种因素控制?()A.持久性倾向B.临时性意向C.对容量要求的评价D.唤起的作用参考答案:ABCD5.“遗忘曲线”的发现,是通过哪种方法?()A.重学节省法B.内省法C.观察法D.测验法参考答案:A6.“视觉拓扑学理论”,认为在视觉处理的后期阶段,人的视觉系统首先检测图形的拓扑性质。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7.听见的滞留现象,被称为“回声贮存”。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8.哪一理论提出“概念间共同特征的不同,会导致对句子真伪判断的反应时不同”?()A.层次网络模型B.激活扩展模型C.集理论模型D.特征比较模型参考答案:D9.关于概念形成,有哪些基本理论?()A.共同要素说B.假设考验说参考答案:ABCD10.“对刺激映像进行了分析,分解为各种特征”属于“鬼域”理论的哪一层?()A.映像鬼B.特征鬼C.认知鬼D.决策鬼参考答案:B11.推理有哪些基本类型?()A.演绎推理B.归纳推理C.概率推理D.自然推理参考答案:ABCD12.唤醒水平降低引起的是个体在警戒任务中注意敏感性变低。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13.“提供关于某一客体是什么样子的信息”属于哪种表征形式?()A.表层表征B.深层表征C.本义表征D.命题表征参考答案:C短时记忆实验要求记忆的内容必须是几分钟内学习过的材料?()A.半分钟B.一分钟C.两分钟D.三分钟参考答案:A15.“认为人的知觉存在两种系统,一是特征系统,二是客体系统”属于哪种结构优势效应的解释理论?()A.两种知觉系统说B.自动加工论C.推论说D.编码说参考答案:A16.认为“知觉加工从知觉对象的整体开始”的观点一般被称为“整体加工优先论”。
《认知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简答题)
《认知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简答题)什么是首因效应?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按信息加工观点,记忆是什么?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简述三段论推理中换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Chapman、Ceraso、Provitera等人认为,人在三段论推理中所犯的错误不是“气氛效应”造成的,而是由于错误地解释了前提。
他们的看法称作换位理论。
依照这个理论,人在三段论推理中,往往将一个全称肯定前提解释为逆转亦真,对一个特称否定前提也是这样。
这样就会发生推理错误。
换位理论说明三段论推理包含逆转或换位分析。
问题解决阶段有哪些?第一阶段,认识问题和明确地提出问题。
第二阶段,分析所提出问题的特点与条件。
第三阶段,提出假设,考虑解答方法。
第四阶段,检验假设。
思维过程,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基本过程。
什么是排列问题?一种问题类型。
给予所需的成分,而问题解决者必须以一定的方式排列它们,以达到规定的目标状态。
简述过滤器模型的内容?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提出。
在他看来,整个神经系统是一个信息传播速度有限的单一通道。
出于经济考虑,在容量有限的神经系统之前,需要一个选择性的过滤器或者开关,这种开关保护系统避免超载,只准许少量地被选择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所有其他信息则受到阻挡。
此外,在选择性过滤器之后,有必要假设一个缓冲器。
这种缓冲器是一个暂时的记忆存储,为被选择的信息能够在其中短暂保留。
过滤器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
鸡尾酒会效应是指什么?是指人的一种听力选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人的谈话之中而忽略背景中其他的对话或噪音。
心理学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通过研究人类的认知、情感、动机、人格等方面的内容,揭示心理的规律和原理。
心理学的知识点众多而复杂,本篇心理学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将从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注意等心理活动的学科。
以下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 认知发展理论:- 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着儿童认知能力的不同水平。
- Lev Vygotsky的社会情境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例如通过合作活动和社会化教学来促进儿童思维发展。
2. 认知过程:- 知觉:研究人类的感知能力和感知过程,包括感知的注意、选择、组织和解释等过程。
- 学习与记忆:研究人类的学习过程和记忆能力,包括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等。
- 概念与思维:研究人类的概念和思维能力,包括概念的形成和思维的逻辑推理等。
3. 注意与意识:- 注意的类型:包括选择性注意、分配注意和维持注意等类型。
- 意识的级别:研究人类意识的不同级别,包括清醒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等。
4. 言语和语言:- 语言的认知机制:研究人类语言的认知机制,包括语言的习得和理解等过程。
- 语言的处理:研究人类对不同语言信息的处理方式,包括语音、词汇和句法等。
二、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差异和人格特质等方面的学科。
以下是人格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 人格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人格的潜意识冲突和动机因素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 人格特质理论:认为人格是由稳定的个体差异和特质组成,如五个因素模型(外向性、神经质、责任心、宜人性和开放性)。
2. 测量人格:- 人格测量方法:包括自陈式、观察、问卷调查和项目性测验等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①认知是人类智慧之本及其运作。
②认知是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缩减、添加、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Neisser●认知心理学:广义:以认知为取向的心理学。
一切对认知(cognition)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
)狭义:指以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
计算机从周围环境接受输入的信息,经过加工并储存起来,然后产生有计划的输出。
人的系统和计算机一样。
)美国百科全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
●信息加工方式:①自下而上的加工(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自上而下的加工(人脑对信息的加工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②系列加工(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地加以处理)如:观看图片时,注视点总是从一处跳到另一处,形成一定的扫描路线;语言的线条性。
平行加工(同时对所有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如:人对个别字母的辨认不如将字母放在一定的单词中;人对个别线段的识别不如将线段放在一个有结构的图形中。
③控制性加工(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
由注意发动,由注意维持)如:人的阅读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
自动化加工(速度快,不容易受意识的控制,不需注意,或特别花费精力就可发生的认知加工。
)如:读者从单词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往往是一种自动化过程。
●产生背景:①哲学背景:理念论(柏拉图)和实在论(亚里士多德);唯物论(笛卡儿“天赋观念说”)和经验论(洛克“白板说”)②心理学背景: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影响(冯特在创建实验心理学时,就立志志要以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继承和反动(J.B.华生);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强调经验的整体性)③相关学科背景:计算机科学的影响:计算机科学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产生于发展的最重要条件。
计算机对逻辑符号的操作与运用和人在思维时对语言、符号的操作与运用之间具有类似之处,这样就可以在形式上把心理活动理解为对符号的操纵或加工过程。
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渗透:1、启发认知心理学家从系统、信息、控制的角度来研究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2、认知心理学从这些理论中借用了很多术语。
语言学的影响: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
Chomsky的语言学理论对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反应时实验法:反映时技术:反应时是指自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至被试做出某一反应的时间。
反应时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它是一种反应变量,可作为个体成绩指标或内部加工信息过程的复杂程度的指标。
减法反应时实验:用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该实验方法由荷兰生理学家丹德斯(Donders,1868)提出。
实验设计为:给被试先后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有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一信息加工过程。
然后测定两种作业各自所使用的反应时,两个反应时之差便是某该信息加工过程所耗费的时间。
相加因素法实验: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 Sternberg提出。
基本思路为:如果可以确定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有某一独立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可以看到信息加工总时间的显著变化,如果该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加工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加工总时间不会发生显著化变化。
实验表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经过四个阶段: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决策阶段;反应组织阶段。
“开窗”实验:通过特定的技术将被试各信息加工阶段所用时间直接进行测量。
“开窗”实验的目的是采开“开窗”技术,将大脑进行信息加工过程及其所使用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
使用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
字母转换实验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
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反应时研究要求计时的前提是被试进行正确的反应,因此,对于错误的信息加工而言,反应时的测定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在实验的进行中,通常需要进行多次的测定才能以平均值的方式求出被试的反应时,进而以此作为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依据,由此引发两个重要的问题:(1)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被试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回答的正确性,或者在反应过程使用猜测的策略,以提高正确率和速度。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问题:一般认为,反应时测验法有利于测量对信息进行系列加工,分析系统加工各阶段的特点。
但反应时测量难以反应信息的平行加工及其特点,而在人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平行加工又是经常发生的,尤其是人们在解决复杂问题的信息加工过程中更是经常发生。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感觉:感觉是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某种具体特征的直接反应,是最简单的心理元素,这些元素经过联想构成知觉和一切复杂的心理现象或复杂观念。
本质上感觉信息是尚未经过诠释与归类的信息,在脑内往往以秒或毫秒为单位滞留。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它通过感觉器官,把从环境中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对物体、事件等的过程。
最大差别:知觉是确定人所接受到的刺激信息并给予它们意义和诠释信息的过程。
知觉过程包含的加工过程:自上而下的加工(依赖于知觉的主体。
例:人的知识和经验会影响知觉的过程和结果)自下而上的加工(依赖于刺激物的特性。
例:物体的颜色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模式识别:定义: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如对物体、图像、语音、符号或人脸的识别过程。
特点:复杂性;适应性;可学习性;语言的作用模版说、原型说、特征分析理论、鬼城模型●结构优势效应:定义:在知觉过程,整体的结构在模式识别中可起到有利作用,位于整体结构中的对象的知觉速度高快于结构不严密的组织中知觉对象的知觉速度。
分类:这种结构优势效应主要表现为字词优势效应(当字母位于一个有意义的单词环境中时,它有可能被快速知觉。
而当字母位于的背景杂乱无章时,要知觉该字母所需的信息加工时间可能最长。
见Reicher1969的实验P44)客体优势效应(在一个结构严谨的三维图形中的线段识别要优于组织较差的图形的同一线段。
见Weisstein和Harris P47)以及构型优势效应(图形整体要比部分易于识别。
见Pomerantz P51)●注意:定义: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例:为了看见,我们看;为了听见,我们听。
特征:指向性;集中性;可转移性;持续性●过滤器模型:定义:Broadbent提出的一个较早的注意模型。
他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于是出现了瓶颈。
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
双耳分听实验:最早用实验方法系统地对注意的选择性作用进行研究的是Cherry,采用的是双耳分听实验(P55)。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能很好地再现追随耳的信息,而对非追随耳的刺激,除了一些物理特征变化(如语言由男声变为女声)能觉察之外,其他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报告,甚至当非追随耳的刺激由法语改为德语、英语或拉丁语等的变化都觉察不到。
过滤器理论:为了解释Cherry的发现,Broadbent提出了过滤器理论。
认为一个刺激信息在完全被加工之前需要通过一个过滤器。
Broadbent(1954)双耳分听实验(P54)过滤器是一种“全或无”的模型:由于过滤器的作用,来自一个通道的信息因为受到选择而全部通过,而来自另一通道的信息由于“闸门”被关掉,就完全丧失了。
由于信息的选择取决于刺激物的物理性质,因此,过滤器的位置可能处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
不能解释的实验:Gray和Wedderburn的实验(P55)Treisman(1960)的实验(P55)局限性:1.模型是根据听觉实验的结果提出的,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听觉材料,因为信息的选择与过滤只发生在同类性质的材料间。
2.模型只解释了刺激的物理性质对信息选择的作用,而无法解释材料的语意联系在信息选择中的作用。
3.由于人们可能对语意进行加工,因此假定注意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是没有根据的。
●衰减模型:定义:Treisman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不过,这种过滤器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其中一些信息仍然可得到高级加工。
(P56)鸡尾酒会效应:当我们和朋友在一个鸡尾酒会或某个喧闹场所谈话时,尽管周边的噪音很大,我们还是可以听到朋友说的内容。
同时,在远处突然有人叫自己的名字时,我们会马上注意到。
阈限:是指能可靠地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物理能量)。
与过滤器模型的共同点:1.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输入的信息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2.过滤器的位置在知觉分析之前,或初级的物理特征分析与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而不是在反应选择阶段。
人们常常将二者并提为过滤器-衰减器模型,并将之看作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选择性注意模型下,影响人选择输入的信息的因素?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2.刺激物的语义联系;3.作业的相似性;4.作业的熟悉性●反映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反映选择模型:Deutsch夫妇(1963)提出了反应选择模型,之后,Norman(1968,1976)支持这个模型并加以一定的修订。
基本假定: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
而注意选择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
支持实验:Hardwick(1969)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
Shiffrin等(1974)进行了类似的实验。
比较:两类注意模型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对注意选择机制(即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
刺激察觉识别复述与反应择定反应知觉选择反应选择两类注意模型中注意选择的位置比较验证实验:Treisman和Geffen设计的两个实验目前,对于这两类模型,心理学界还没有充分依据来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
然而,从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具体问题而言,这两类模型似乎还不至于像双方所想象的那么对立。
主张知觉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都运用附加追随耳程序的双耳分听的实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