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适宜性评价

合集下载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农业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土壤、水资源、气候以及其他因素等方面来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土地适宜性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适宜用于某种特定的农作物种植、养殖或其他农业生产活动的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来确定土地的适宜与否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评价的结果将会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农业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1. 土壤评价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的质地、肥力、透气性和排水性等因素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土壤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可以评估土壤的肥力和适宜性,并结合相关的农作物耐盐碱性等因素,来判断土地是否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2. 水资源评价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和水质。

因此,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水资源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水量和水文特征等进行评价,能够判断土地的灌溉潜力和水资源利用的可能性,从而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3. 气候评价气候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不同农作物对气候的要求也不同。

因此,气候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如温度、日照、降水等,可以评估农作物在该地区适应的可能性和生长发育的潜力,从而判断土地的适宜性。

4. 其他因素评价除了土壤、水资源和气候等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土地适宜性产生影响,如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气象灾害等。

这些因素通过对地理、地貌、土地利用和气象等数据的分析,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来评估土地的适宜性。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1. 优化资源配置土地适宜性评价能够明确土地的适宜与否,从而帮助农业规划者和决策者优化资源的配置。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第三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第三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四、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1、综合性与主导性原则
2、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
3、针对性与因地制宜原则 4、当前利用与持续利用相结合
5、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五、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一般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工作准备和资料收集 适宜性评价 成果整理
第二节 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
根系条件、土壤毒性、森林密度、森林成熟率、森林病虫
害、洪水及滑坡等灾害); B. 管(机械化操作、采伐操作、林区道路修建及养护、 苗圃占地等); C. 保(土壤侵蚀、溪流影响、植物动物保护需求)
(二)评价步骤
选择原则: 本步主要是综合评定 对土地利用影响的大小; 编制评价表; 临界值出现的频率; 用经验法、极限条件法、 资料获取的可行性 运算法综合评定
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分类系统
(二)土地适宜性级 反映土地对所考虑用途的适宜程度。
纲内适宜性程度递减的顺序用连续阿拉 伯数字表示。
适宜纲通常分为三类 S1:高度适宜,土地对某种用途的持续 利用没有限制,或较小的限制,不致降低 产量或收益 S2:中等适宜,土地对某种用途的持续 利用有中等程度的限制性,这些限制性将 减少产量和收益并增加所需投入,但从这 种用途中仍能获得利益,有利可图,但明 显低于S1类的土地
基岩裸露限制型 山地石灰岩土灌丛草地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系统
分 类
土地 潜力区
土地 适宜类
土地 质量等
土地 限制型
土地 资源 单位
分类 气候、 对农、林、 适宜性程度 限制因素、 依据 水热 限制程度 牧业的适 宜性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分类系统 特点:

第二章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第二章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3.2土壤发生类型及其划分与制图 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 3.3土地类型及其划分与制图 3.4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制图
4参评因素的选取、分值量化与适宜性等级划分
4.1参评因素的选取 4.1.1影响土地适宜性的主要因素
影响土地适宜性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 经济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形 条件、土壤条件、植被状况、水文和水文地质状况与 环境质量状况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和 区位条件等。
2评价系统的选择与制定 2.1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概况
概要性评价系统 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分级评价系统 针对性评价系统 FAO《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 综合性评价系统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
资源评价系统
2.2美国农业部潜力分级评价系统(LCC) 潜力指土地在用于某种利用的潜在能力;限制性则
2.4《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体系
宜牧土地 一等宜牧地:最适宜于牲畜放牧饲养的土地。这类土 地一般草群条件好、产草量高,水土条件好,容易建 成基本牧草场。 二等宜牧地:一般适宜于牲畜放牧饲养的土地。这类 土地一般草群质量较差或产草量较低,或草场轻度退 化。但水土条件较好,恢复较容易。 三等宜牧地:勉强适宜于牲畜放牧饲养的土地。这类 土地一般草群质量很差,或产草量很低,草场退化, 需大力改造或由于某种条件的限制,利用困难。
2.4《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体系
2.4.3土地质量等 土地质量等是在土地适宜范围内反映土地的
适宜程度和生产力的高低,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核 心。土地质量等级的划分按农、林、牧三方面, 每个方面分三等。
2.4《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体系
宜农土地 一等宜农用地:对农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质量好。土地 地形平坦,土壤肥力高,机耕条件好,在当地属基本农田或 易于建成基本农田。在正常耕作条件与管理措施下,一般都 能获得较好的产量。对未垦土地不需改造或略加改造,即可 垦殖。垦后也容易建成基本农田,而在正常利用下,对当地 或邻近地区不会发生土地退化等不良效果。 二等宜农用地:对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质量中等。这类土 地需加以一定改造措施才能开垦和建设成基本农田,或者需 要一定的保护措施,以免产生土地退化。 三等宜农用地:对农业利用有较大的限制,质量差。这类土 地需加以措施大力改造后,才能开垦和建设成基本农田。在 严格保护下才能进行农业生产,否则容易发生土地退化。

第6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6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农、
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中国1:100万土
地资源图》项目的评价系统,将全国土地共分为 8个土地适宜类:宜农耕地类、宜农宜林宜牧土 地类、宜农宜林土地类、宜农宜牧土地类 、宜 林宜牧土地类、宜林土地类、宜牧土地类、不宜
农林牧土地。
土地适宜类与FAO不同,FAO在土地适宜性纲
适宜性亚级 S2水分限制(S2m) S2通气限制(S2o) S2养分限制(S2n) … … …
适宜性单元
适宜(S)
中等适宜(S2) S2侵蚀限制(S2e) … … 勉强适宜(S3) 暂时不适宜(N1) … N1水分限制(N1m) N1侵蚀限制(N1e) … 永久不适宜(N2)
S2e侵蚀1(S2e-1) S2e侵蚀2(S2e-2)
适宜范围: FAO:适宜小区域范围(县级),有针对性的 土地评价单元,单一用途,如:种植某种作物、果 树等;
中国:适用于大区域范围评价(全国、省级), 能较好的反映评价区的土地资源总的状况,多种用 途。

课后思考题: 1.为什么要对土地进行潜力区的划分? 2. FAO《土地评价纲要》分类系统与中国土 地农业适宜性分类系统 有什么异同点?
如果受两种同等程度的限制性因素作用,可同 时列出,如S3me。
注:在高度适宜级(S1)土地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所以不存在亚级之分;永久不适宜级(N2)也不再 续分亚级。
4.土地适宜性单元:是亚级的再细分。
表示亚级范围内,限制性因素的空间 变异,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一级水平的 相同适宜性程度和亚级相似限制性种类。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 管理要求,有细微差别(也可以说是限制 性细节的差别)。
表示方法:连接号“—”按阿拉伯数字 列于亚级符号后,如:S2w-6.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级 高度适宜(S1)
中等适宜(S2)
勉强适宜(S3) 暂时不适宜(N1) 永久不适宜(N2)
适宜性亚级
S2水分限制(S2m) S2通气限制(S2o) S2养分限制(S2n)
S2侵蚀限制(S2e)
… …
N1水分限制(N1m) N1侵蚀限制(N1e) …
适宜性单元
… … …
S2e侵蚀1(S2e-1) S2e侵蚀2(S2e-2) …
如果受两种同等程度的限制性因素作用,可同 时列出,如S3me。
注:在高度适宜级(S1)土地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所以不存在亚级之分;永久不适宜级(N2)也不再 续分亚级。
4.土地适宜性单元:是亚级的再细分。
表示亚级范围内,限制性因素的空间 变异,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一级水平的 相同适宜性程度和亚级相似限制性种类。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 管理要求,有细微差别(也可以说是限制 性细节的差别)。
不适宜纲(N):
①暂时不适宜级(N1)——土地受到的严重限 制在将来是可以克服或改造的,但在目前的技术 水平下不能改变这种限制性。
②永久不适宜级(N2)——土地限制性十分严 重,目前和将来都难以克服。
3.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限制因素的种类,如土壤水 分不足,土壤侵蚀危险等。用小写字母表示,如:
S2m——表示受水份限制中度适宜级土地 S2o ——表示受土壤通气性限制中度适宜级土地 S3e——表示受侵蚀因素限制的勉强适宜级土地 N1m ——表示水分缺乏使得土地暂时不适宜
宜牧土地
Ⅰ等地:水土条件好,产草量高,草质好,易于建成基本牧场。
Ⅱ等地:产草量低,草质较差或草场轻度退化,水土条件尚好,易于恢复。
Ⅲ等地:产草量低,草质差,草场退化,需大力改造。

什么是土地适宜性评价

什么是土地适宜性评价

什么是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人为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指标和要求,对土地进行系统的评价和划分,以确定土地在特定类型的利用和管理下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程度,为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土地的生态、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

评价的目的是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征,结合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需求,确定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和开发利用潜力,提出相应的开发利用建议和管理措施。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

定性方法主要是根据土壤质地、水分、肥力、坡度、坡向、海拔等自然条件,结合土壤利用能力和土地资源特点,判断土地适宜于何种利用方式。

定量方法则是依靠数学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对土地资源要素的量化和综合评价,得出适宜性指数或适宜性等级,进而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最大的效益。

其次,它可以指导土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它可以为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然而,土地适宜性评价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土地适宜性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和技术支持,缺乏准确、全面、时效性的数据会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其次,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和配合。

再次,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需要得到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农民等多方的认可和执行,需要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

综上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科学而综合的工作,它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然而,土地适宜性评价面临着数据、技术、专业人员和政策等方面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应用,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

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

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1)明确的评价目的(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3)评价对象的选择(4)资料的收集(5)评价因素的选择(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8)评价单元的划分(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13)评价结果的核对(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15)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制作(16)评价成果的分析与评述三、资料收集四、评价方法(一)评价系统的拟定本次实习的评价系统由农业土地适宜类和适宜等两方面组成,其中土地适宜类分为:(1)宜耕土地类(2)宜园土地类(3)宜林土地类(4)不宜土地类;土地适宜等分为:(1)一等地(高度适宜等)(2)二等地(一般适宜等)(3)三等地(勉强适宜等)(二)评价对象的选择为了保证评价工作能做到省时省工省费用,且达到质量好、准确度高的要求,通常应进行评价对象的选择,即根据评价的目的,剔除一些不必要参与评价的土地利用现状类型。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对土地环境、气候条件、土壤质量等因素的系统分析和评估,来确定土地在特定用途下的适宜程度。

它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农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自然条件评价和人为干扰评价。

自然条件评价是对土地的生态环境、气候状况、水文地质等方面的评估。

人为干扰评价则主要从土地利用历史、土地管理措施等角度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估。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土地的适宜性,从而有助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

首先,自然条件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土地类型、土地质量、土壤水分条件、地形和气候等因素的评估。

土地类型是指土地的基本分类,不同类型的土地适宜用于不同的用途。

土地质量是指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土壤水分保持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对于农业和园林绿化等领域的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水分条件是指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排水能力,对于种植作物的生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地形评价是指地势高低和地形起伏的特征,对于建设和农业的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评价则是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土地所处气候条件的特点,从而确定土地适宜的用途。

其次,人为干扰评价对土地适宜性的评估也非常重要。

人为干扰评价主要考虑土地的利用历史和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

土地利用历史可以反映出土地利用的变迁和土地的质量变化情况,从而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估。

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主要包括土地的开发利用、农业耕种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方面。

这些因素都对土地的适宜性产生影响,评估这些因素可以帮助规划土地利用和保护环境。

综上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对土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干扰的评价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土地的适宜性,为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土地适宜性评价还可以帮助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益,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三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三章
第一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与意义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所谓土地的适宜性是指某种土地类型对特定土地用途或作物 的适应状况,也就是说,在正常生产条件下, 的适应状况,也就是说,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土地的永续利用不 受限制,并对当地和临近环境也没有不利的影响的土地特性。 受限制,并对当地和临近环境也没有不利的影响的土地特性。 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单宜性和土地多宜性评价两种。 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单宜性和土地多宜性评价两种。 土地单宜性评价是根据某种具体目的和土地利用的具体要求对土 地进行的适宜性评价 。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
2.级 2.级 土地级是反映土地的适宜性或不适宜性的程度。 土地级是反映土地的适宜性或不适宜性的程度。 3.亚级 3.亚级 土地适宜性亚级是反映土地受到限制性因素的种类。 土地适宜性亚级是反映土地受到限制性因素的种类。 4.单元 4.单元 土地适宜性单元是指同一亚级内根据生产特点、 土地适宜性单元是指同一亚级内根据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管 理条件的差异而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土地适宜性单元。 理条件的差异而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土地适宜性单元。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编制全国1 100万土 (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编制全国1/100万土 图拟定的分类系统为五级分类制。 地资源 图拟定的分类系统为五级分类制。 1.土地潜力区 1.土地潜力区 2.土地适宜类 2.土地适宜类 3.土地质量等 3.土地质量等 4.土地限制型 4.土地限制型 5.土地资源单元 5.土地资源单元
(三)模糊聚类法
用模糊聚类法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大致有四步: 用模糊聚类法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大致有四步:

第二章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第二章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第二章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1.引言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土地的适宜用途进行评价,从而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本章主要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2.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选择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根据评价的目的、评价对象和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进行选择。

常用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包括专家评判法、综合评价法、数学模型法等。

3.专家评判法专家评判法是通过专家的经验和判断来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可以快速得出评价结果。

但是该方法受到专家主观意识和经验的影响,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4.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是通过构建评价体系,按照一定的权重和规则,对土地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

该方法可以将不同因素的权重考虑进去,从而降低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综合评价法的缺点在于评价体系的构建比较复杂,需要较多的数据支撑。

5.数学模型法数学模型法是利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土地适宜性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模型的计算得出评价结果。

数学模型法的优势在于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但是该方法需要有较多的数据支撑,并且对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

6.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应用实例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可以选择不同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法和数学模型法,对城市土地的适宜用途进行评价,为城市的土地利用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采用专家评判法和综合评价法,对农田适宜用途进行评价,为农业生产和农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7.结论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对象和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应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以获得科学、客观和准确的评价结果,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评价适宜性评价

土地评价适宜性评价
第31页/共31页
第10页/共31页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第11页/共31页
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评 实质: 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比配 价
方 法
依据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性状分析比较得 出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
第12页/共31页
评价方法
最 小 因
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最小 的那个因子的等级决定土
子 法
地适宜性等级的方法
第8页/共31页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③土地适宜亚类 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亚类用英
文小写字母表示,附在适宜类符合之后
第9页/共31页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④土地适宜单元 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类的续分,单元
与单元之间在程度上存在差别,这种差别 影响土地生产特点和经营管理要求
适宜单元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置于适宜 亚类之后
S1
S2
有机质 (%)
S1
S1
U1:S1 U2:S3s
第17页/共31页
评价方法
加 权
在计算不同评价因子的指数
指 数
值的基础上,进行加权计算,从

而获得土地适宜性等级


第18页/共31页
加权指数计算方法
i. 评价指标的选择
第19页/共31页
加权指数计算方法
ii. 评价单元划分与评价指标定量化
1、加(减)法系统
表达式:P = A + B + C
第24页/共31页
德国的加(减)法系统
第25页/共31页
2、乘(除)法系统
表达式:P = A × B × C
例如:美国的斯托利指数分等(Storie Index Rating, SIR)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外的大型农场或大农场的作业地块)作为 评价单元;
⑤以行政区划单位(如乡、村)为评价单元。
评价程序:
无论什么评价,其评价程序基本一致, 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室 内 准 备
野 外 调 查 与 制 图
室 内 成 果 整 理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定性方法: 以济土因地素的 ,自 包然 括条 区件 位和 与生 市产 场条潜件力等为背依景据,,凭同借时经考验虑与其知社识会作经
3、调查土地性状和土地质量
所谓土地性状是指可以用来量化的表征土地特质的自 然属性,如坡度、降雨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 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
所谓土地质量是指若干土地性状综合构成的复杂土地 属性。换句话说,土地质量是“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 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FAO, 1976)”
利用方式的适宜
程度
宜农 宜林 宜牧 宜渔业 宜灌溉
适宜 较适宜 勉强适宜 不适宜
四、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6年公布的《土地评价纲要》,是各类土地适宜性 评价的指南,其评价系统的建立及评价过程及方法可供实际使用参考。 1、《纲要》的评价等级系统
分四个等级:适宜纲;适宜类;适宜亚类;适宜单元。 1)土地适宜纲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概念
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 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是对 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是在土地自然、 社会、经济属性详细研究基础上,通过土地质量对于特定用途 的利用潜力、适宜状况或利用效益来确定土地等级的过程。
土地适宜性,是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 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

3章2土地适宜性评价

3章2土地适宜性评价

3章2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和动态的评价,以确定土地的应用潜力和可持续利用程度。

它涉及到对土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便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和效率,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通过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和管理提供参考,减少土地利用中的错误决策和损失,推动可持续发展。

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以分为自然条件评价、经济条件评价和社会条件评价三个方面。

自然条件评价主要考察土地的地形、地质、水文、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制约和影响。

通过对这些自然条件的评价,可以确定土地的适宜用途和禁用范围。

比如,山岳地形不适宜农作物种植,而适宜林业的开展;相对湿润的气候条件适宜湿地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

自然条件评价还可以判断土地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脆弱性,为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经济条件评价主要考察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潜力。

通过评估土地的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状况和气候条件等,结合农作物、养殖业等生产者的需求以及市场需求,确定土地的适宜生产方式和产品类型。

经济条件评价还可以考虑土地的投资回报率、农民收入、区域经济发展等因素,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参考。

社会条件评价主要考察土地利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这包括土地利用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的促进作用,对文化遗产和生态保护的保障等。

社会条件评价还可以考虑土地利用对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影响,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支持等。

通过社会条件评价,可以保证土地利用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追求,也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评价方法和模型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通过科学地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以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支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五章土地适应性评价

第五章土地适应性评价

【种中文名】:沙打旺 【种拉丁名】: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 【种别名】 :直立黄芪、斜茎黄芪、
强度< 20cm
水源严重不足
5
盐碱滩,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 >1.0%,暂时不能改良
三、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
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利用土地的承载力、区 位和交通运输。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在对城镇的 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 用地进行综合的质量评价,以确定用地的 适用程度。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一般分三类(见表5.1):
4.各限制因素所划分的数量级,在土地的限制强 度上应互相保持一致。如:在山地丘陵区,地面坡 度、侵蚀强度等,应与有效土层厚度等紧密关联 的因素大体一致,不能互相矛盾。
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1)
评级 坡度(p)
水侵蚀(e)
风蚀(v) 有效土层(d)
0 <3°
不明显
不明显 >100cm
1
3°-5°
S2m-2
S3e


N1m
N1m-1
N1e
N1m-2


适宜性
适宜程度
限制因素 经营地块
1. 土地适宜性纲:表示土地对某种用途是适合还 是不适合。可分两个纲:适宜纲、不适宜纲。
适宜纲(S)——这类土地长期用于某种用 途时(如发展农业),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并没有破坏土地资源的危险。
不适宜纲(N)——不适宜于某种用途。通 常可分2级 : ①暂时不适宜级 、 ②永久不适宜 级。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因素指标
选取因素和确定指标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在选取因素时应 考虑以下几方面:
1. 必须选取较长时期影响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质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1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 A land quality is a complex attribute of land which acts in a distinct manner in its influence on the suitability of land for a specific kind of use. Land qualities may be expressed in a positive or negative way. Examples are moisture availability, erosion resistance, flooding hazard, nutritive value of pastures, accessibility.
五、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
土地质量,就是土地多种土地性质的综合性 描述,仅可供比较的土地特性。一般用土地质 量作为土地评价的基础。
1.根据一种土地性质去估计土地质量 2.用一组土地性质中的某一起主要限制性作用 的土地性质去估计土地质量 3.综合多种土地性质去估计土地质量。
五、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
优点: 1。针对性强 2。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缺点: 1。难以考虑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 2。定性为主,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系统
分 类
土地 潜力区
土地 适宜类
土地 质量等
土地 限制型
土地 资源 单位
分类 气候、 对农、林、 适宜性程度 限制因素、 依据 水热 限制程度 牧业的适 宜性
一等地……
二等地…… 三等地……
一等地……
二等地…… 三等地……
④土地限制型
在土地等的范围内,按其限制因素及其深度划分, 在同一限制型内,具有相同的主要限制因素和相 同的主要改造措施。在同一等内,型与型之间只 反映限制因素不同,而没有质上的差别。

土地适宜性评价 方法

土地适宜性评价 方法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以确定其最适宜的利用方式和目标。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用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1. 学科评价法:根据农学、林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土壤肥力、水分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

2. 统计模型法:根据已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结果,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和评价土地的适宜性。

3. 土地生态评价法:根据生态学原理和指标,评价土地的生态适宜性。

通过考察土地的植被、动物、微生物等生态成分的分布情况和生态环境的状况,确定土地的适宜利用方式。

4. 地质地球化学评价法:通过研究土壤、岩石、地下水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评价土地的适宜性。

该方法主要以地质学和地球化学为基础,考察土地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判断土地的利用潜力和限制因素。

5. 综合评价法:将多个评价方法综合运用,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目标的要求,综合考虑土地质量、水资源、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具体的评价对象和目的选择适合的方法,并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适宜性评价报告
在本实验中,我选择的作物是甘蔗。

一、经过调查,以下是甘蔗生长条件、习性的基本介绍:
1、生长习性:甘蔗为喜温、喜光作物,年积温需5500℃~8500℃,无霜期330d以上,年均空气湿度60%,年降水量要求800~1200mm,日照时数在1195小时以上。

2、种植条件以及产区:甘蔗的分布主要在北纬33°至南纬30°之间,其中以南北纬25°之间,面积比较集中。

如以温度线为世界蔗区的分布是年平均气温17~18℃的等温线以上。

甘蔗的垂直分布在赤道附近可达1500米。

在中国云南的滇西南蔗区,海拔已达1500米~1600米。

中国地处北半球,甘蔗分布南从海南岛,北至北纬33°的陕西汉中地区,地跨纬度15°;东至台湾东部,西至西藏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跨越经度达30°,其分布范围广,为其它国家所少见。

中国的主产蔗区,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广东、台湾、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江西、贵州、湖南、浙江、湖北、海南等南方12个省、自治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蔗糖产区迅速向广西、云南等西部地区转移,至1999年广西、云南两省的蔗糖产量已占全国的70.6%(不包括台湾省)。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在中国大陆的中原地区也有分散性大棚种植(如河南,山东,河北等地)。

3、种植地区:现广泛种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4、分蘖生长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甘蔗幼苗一般在长出5~6片真叶时,基部节位上的腋芽才能发育成分蘖。

分蘖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品种:小茎种的分蘖能力较强,分蘖较多,中茎种次之,大茎种的分蘖能力最弱。

温度:分蘖要求的最低温度为20℃,30℃是分蘖的最适温度,超过30℃,分蘖受抑制。

水分:试验结果表明:有灌溉条件的蔗田比无灌溉条件的蔗田,每株分蘖增加1.04个。

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即土壤手捏成团,落地散开时,最适合分蘖的发生。

光照:光照强烈,分蘖多,分蘖的成茎率高。

光照影响甘蔗分蘖的主要原因在于:光照可改变植株体内的激素平衡,特别是影响植株体内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前者对分蘖有抑制作用,后者对分蘖有促进作用,因而制约着分蘖的发生。

在强光条件下,由茎顶端的生长点产生,并通过韧皮部向下传导的生长素受光氧化而被破坏,生成不具吲哚乙醛,或有吲哚环活性的非生长活性的物质,生长素浓度下降,基部蔗芽受抑制的作用减弱,
分蘖增多。

其次,由于光照强烈,温度升高,湿度下降,高温、低湿的环境条件使甘蔗合成的脱落酸增多,脱落酸对生长素有对抗作用,有利于分蘖的发生。

此外,在强光条件下,根尖生成较多的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通过木质部向上运动,可解除生长素的抑制作用,有利于分蘖的发生。

以上这些均是强光条件下甘蔗植株分蘖增多的生理原因。

养分:侧芽萌发对氮、磷、钾有一定的要求,以氮、磷的需要量多,钾需要量较少。

充足的氮、磷、钾可促进分蘖的发生。

5、甘蔗的成熟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工艺成熟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在植株生长期间,叶片合成的蔗糖通过韧皮部输送到植株各生长部位,供不同器官生长。

当甘蔗植株生长旺盛时,蔗糖主要供给根、茎、叶生长。

当生长减弱时,蔗糖消耗减少,多余的蔗糖被输至茎的薄壁细胞积累起来,植株进入成熟期。

蔗茎中蔗糖分的积累由下而上按顺序进行,基部节间先成熟,中上部节间后成熟;主茎先成熟,第一和第二次分蘖后成熟。

甘蔗的工艺成熟由低温或干旱触发。

在华南地区10月份以后,气温渐低,雨水减少,天气干燥,甘蔗进入成熟期,糖分积累加快。

在广东,甘蔗的成熟一般在10月至翌年2~3月份,因植期和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热带地区没有明显的冬季,旱季诱导甘蔗进入成熟期。

在工艺成熟甘蔗的叶片变黄,新叶生长变慢或逐步停止生长;甘蔗植株体内还原糖含量下降,蔗糖含量增加,蔗汁纯度提高,含水量降至70%左右。

低温干燥的气侯条件和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天气有利于甘蔗的蔗糖积累。

影响甘蔗工艺成熟的因素有:
低温和昼夜温差:白昼气温13~18℃以下,夜间温度5~7℃,昼夜温差10℃左右时最有利于糖分积累。

水分条件:成熟期间甘蔗植株的耗水量约占全生育期的5%~10%。

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最大持水量60%~70%时,最有利于甘蔗成熟。

水分过多会延迟甘蔗成熟,降低糖分。

故甘蔗收获前一个月要停止灌水。

施氮量:施氮过多不利于成熟,蔗糖品质降低。

一般来说,收获前3个月应停止施用氮肥。

(2)生理成熟
甘蔗生理成熟时最明显的外部特征是抽穗开花,蔗茎内积累的蔗糖开始转化为还原糖,品质变劣。

生理成熟会造成蔗茎空心、绵心、茎重下降。

大田生产要避免甘蔗生理成熟。


蔗生理成熟是进行甘蔗杂交育种所必需。

二、我选择的研究区域是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域内的某一区域,下面是相关这一区域的土地和气候方面的资料。

1、气候
云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15℃,极端最低气温-5℃,年降水量 1200mm,相对温度约70%.有雨热同期,干凉同季的特点,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集中、干湿分明,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四季如春”之称。

2、土壤
云县土壤面积548.37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9.7%。

土壤共分7个土类、12个亚类、46个土属、149个土种、77个变种。

7个土类分别为黄棕壤,占土壤总面积的1.1%;黄壤,占19%;紫色土,占7%;红壤,占49.6%;赤红壤,占17.2%;草甸土,占0.2%;水稻土,占5.9%。

三、选取评价因素,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
经过以上资料的查找,征对该实验,我选择从土地的气候(光能条件、热量条件、降水条件)、地形(地貌类型、海拔、地面坡度、地面坡向)、土壤质量(质地、肥力、酸碱度)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评价因素
1、气候因素
(1)光能条件
光能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生物运动发展的主要能源。

光能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两个方面。

太阳辐射常用辐射总量,是指直接辐射和散辐射的总和。

日照时数分为可照时数和实照时数,可照时数相当于日出到日落的时间间隔,而实照时数则要在可照时数中扣除云雾遮挡时间。

(2)热量条件
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要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而且需要一定数量的积温,才能完成其生育阶段对获得的产量。

积温就是一年中日品均气温大于某一临界温度值的总和。

(3)降水条件
水是土地资源最根本的因素之一,土地系统中生物的生长和物质的转化都需要水的参
与、降水是农业用谁的主要来源。

2、地形因素
(1)地貌类型
地貌一般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等地形,各类地形在土地质量性状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别。

(2)海拔
海拔主要影响土地的水热条件,决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生产的数制。

(3)地面坡度
坡度对土地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它直接影响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同时对于排灌、农机具的应用和土壤侵蚀都有直接影响。

(4)地面坡向
坡向对土地适宜性也有一定影响,通过制约光照、温度、湿度因素间接地影响土地对作物的适宜性和生长发育。

3、土壤因素
土壤类型、有效图层厚度、土壤质地、土体构成、障碍层次、有机质及各种营养元素的数量及酸碱度等对土地资源特性、适应性和生产力有很大影响。

(二) 适宜性评价体系
适宜级中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及不适宜4个等级,或者一等地、二等地、三等地3个级别,根据影响土地适宜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区位条件各个方面,确定影响因子有地形坡度、海拔高度、土壤有机质、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光照强度、≥10℃积温、降水量、酸碱度(pH)、交通、灌溉条件、基岩裸露面积等。

四、选定同一地区(气候条件基本一致)不同条件(局部的土壤环境)的三块土地依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对其进行评价
(一)地块分析
1、地块一的土壤分析:
(1)位于山麓地区,地面平坦;
(2)冲积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土壤肥力较高,土层深厚;
(3)光照、水分充足;
(4)土壤的ph适中。

2、地块二的土壤分析:
(1)位于山腰背风坡,水分条件不好
(2)土壤以砂质土壤为主,土壤蓄水能力差,肥力不够充足;(3)光热条件较好;
(4)地面坡度较大,不利于机械生产。

(5)土壤ph适中
3、地块三的土壤条件分析:
(1)位于山腰迎风坡,水分条件充足
(2)光热条件好;
(3)土壤为砖红壤,肥力适中,但土壤透水性较差;
(4)土壤ph适中
(二)评价结果
1、地块一种植甘蔗的土地适宜级为高度适宜(S1);
2、地块二种植甘蔗的土地适宜级为当前不适宜类(N1);
3、地块三种植甘蔗的土地适宜级为中等事宜(S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