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渔夫教案

合集下载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渔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过程与方法: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教学重难点:掌握“颜色”、“形容”等古今异义词和文中出现的被动句及倒装句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课文领悟渔父和屈原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洁品格教学方法及教:多媒体教师、揣摩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人物的语言艺术(课件展示1) :今日赠言:我们不能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改变态度;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我们不能选择容貌,但我们可以展示笑容;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与君共勉一、导语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和悲愤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他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他的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诗人的足迹,让我们一起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的心灵抉择二、明确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2)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预习课件展示3)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会生字,翻译课文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习__节奏、停顿和字词读音;点拨重点词语:颜色憔悴——颜色,古今异义,“脸色”形容枯槁——形容,古今异义,“形体容貌”;何故至于斯——至于,意为“到”;至,动词“到”;于,介词“到”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模仿教师读法 (课件展示4)四、分析文本———探究人物形象1、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心灵世界,要把握屈原和渔父的形象,就必须先熟悉们的语言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感受人物形象(屈原——失意,声音沉稳渔父——淡然,声音悠长)2、__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形象特点【板书设计:】(课件展示5)类别屈原渔父肖像颜色憔悴,形容枯稿莞尔而笑动作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鼓枻而去语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3.讨论问题:屈原—深思高举行到水穷处渔父—与世推移坐看云起时(课件展示6)屈原的形象:A.肖像文中对屈原的肖像描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用柳永的话就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伊”指的是自己的眷恋国家和颠沛流离的百姓B.动作“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表现心事重重、忧国忧民C.语言举世/ 皆浊/ 我独清,众人/ 皆醉/ 我独醒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世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苟合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安能/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 赴湘流,葬于/ 江鱼之腹中安能/ 以皓皓之白,而/ 蒙世俗之尘埃乎?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总结: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洁身自好、忧国忧民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渔父的形象:A、肖像动作“莞尔而笑”,唱起《沧浪歌》,“鼓枻而去”渔父的肖像描写“莞尔而笑”则写出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感觉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B、语言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弦外音:世道既如此黑暗,又有什么清浊、曲直可分? 还不如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作个知天达命的明哲“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体现了他随遇而安,潇洒大度的人生态度,似乎有些超然物外总结:他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具有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知天达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如果给渔父画一幅肖像,那他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他撑着渔船远远地离我们而去学生分角色朗读:(课件展示7)教师出示结论:(课件展示8)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4.课堂练习:阅读与写作 (课件展示9)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 (课件展示10)儒家:道家:入世出世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课件展示11)【小结】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文中两个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凸显屈原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质崇高的人格《渔父》教学设计2一、教材分析1、文本在本教材所处的位置及专题教学目标《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渔父》37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渔父》37

《渔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对渔父文本的进行细致化阅读,从而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屈原和渔父的肖像和语言来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3 情感与态度:通过讨论,学生对屈原和渔父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并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学流程:预习:翻译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

一.导入:(t显示,学生朗读)余光中《淡水河边吊屈原》(节选)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太史公为你的投水太息,怪你为什么不游宦他国?他怎知你若是做了张仪,你不过流为先秦一说客!但丁荷马和魏吉的史诗怎撼动你那悲壮的楚辞?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你一直活到千秋万世!诗人理解诗人,运用余光中的诗中傲骨两字让学生初步感知屈原。

并提出问题:屈原为什么不游他国?二.屈原生平介绍: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日,屈原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内)。

公元前318-315年,升任楚怀王左徒,制订并出台各种法令,深入进行变法改革,与旧贵族和一切顽固势力进行斗争。

公元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

初次流放公元前304年,屈原流浪汉北。

秦楚复合,与屈原谋划相反,而奸人必有谗言害之,避地汉北。

公元前302年,屈原憎恨楚怀王听信小人谗言,让不真实的语言蒙蔽了正确的语言,损害楚国的利益,所以屈原在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二次流放公元前296年,屈原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再次攻楚,占领郢都。

消息传来,屈原重返郢都的希望彻底破灭,于是作诗篇《怀沙》,再次抒发忠贞爱国的情怀和“受命不迁”的崇高志节,倾诉了郁积于心头的苦闷,然后投汨罗江而死。

终年62岁。

三.通过分析屈原和渔父的肖像和语言来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完成下列表格)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关于屈原外貌的句子,然后结合屈原的的精神得出: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

文中渔父的外貌没有,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渔父的诗句,从而概括出渔父的外貌。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渔父》99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渔父》99

【设计理念】教学案的课堂模式主要通过学生产生疑问与探究结合等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并解决问题,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语文学习能力。

【学习目标】:1 能正确解释和翻译文言字词和句子。

2 对文章的内容、人物形象等作出自己的评价和思考。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2【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一、预习目标:对照课文注释,预习全文。

初步了解文本内容,掌握一些文言基础知识,认识屈原其人。

二、预习内容一文学常识了解,1作者是谁《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

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处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

2屈原其人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字;又在《离骚》中自云:“名余曰正则兮,”。

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内),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楚怀王疏远。

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

秦兵攻破楚国郢都之后,自沉于汨罗江。

屈原的作品计《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他创立了楚辞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3关于背景介绍《渔父》的写作背景,按司马迁本传和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说法,大约是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个人和楚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的。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渔父》75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渔父》75

渔父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宋飞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讨论分析屈原和渔夫在乱世中的生死抉择,理解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屈原和渔夫的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生存还是死亡?”这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为难。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他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对生死的看法。

二、作者简介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

名平,字原,出身为楚国贵族。

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推行“美政”,改革政治。

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辞官。

楚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遂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三、预习检测渔父.憔悴....淈.其泥餔.其糟.歠.其醨.弹冠..枯槁汶.汶皓.皓莞.尔鼓枻.濯.我足四、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五、课堂反馈第1段重点字词屈原既.放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何故至于..斯是以见放..第2段重点字词圣人不凝滞于.物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第3段重点字词吾闻之.新.沐者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第4段重点字词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鼓:敲打(名作动)而:表修饰去:离开可以濯.我缨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是以见放。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六、课堂演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词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颜色憔悴B、形容枯槁C、渔夫莞尔而笑D、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2、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圣人不凝滞于物B、是以见放C、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D、遂去,不复与言七、导学探疑分组讨论: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苏教版必修五《渔父》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五《渔父》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五《渔父》说课稿一、教材简介《渔父》是苏教版必修五中的一篇课文,通过对父亲为了抓捕大鲨鱼而冒险的故事,展现了人类的勇敢和智慧。

本课文适用于高中一年级,主要讲述了一个智慧渔父成功捕捉大鲨鱼并救出被鲨鱼吞噬的孩子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渔父》的基本情节和故事内涵;•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词组;•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句型和语言点。

2.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阅读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细节信息;•能够进行文本的解读和推理,表达个人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决心;•培养学生爱护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和重难点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内容介绍与分析;•文字解读与讨论;•语言要点掌握;•阅读技巧的培养。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语言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推理能力。

3.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方法和过程安排1. 教学方法•预习导入法:通过展示渔父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表达方式;•视听教学法:使用录音和视频进行课文朗读和角色扮演。

2. 教学过程安排第一步:导入与预习(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渔父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渔父形象的认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给学生呈现几个关键词,让学生预测课文的内容。

第二步:朗读与理解(10分钟)•教师进行课文的朗读,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感;•学生个别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思考渔父是如何成功捕捉大鲨鱼的。

第三步:分组探究(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疑问和问题。

第四步:文本解读与讨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解读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语言使用技巧;•学生在讨论中互相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意义。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渔父教案1322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渔父教案13222

语文:《渔父》教案1(苏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节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关于本文:见教材P75注释①。

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古今异义)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

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渔父》9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渔父》9

《渔父》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讨论分析屈原和渔父在乱世中的生死选择,理解两人不同的处世态度教学重难点理解屈原和渔父不同的处世态度,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面对选择,尤其是生死选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注意读音:《渔父》:“甫”,古代对年老男子的尊称二,出示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分析屈原和渔父在乱世中的生死选择,理解两人不同的处世态度三,朗读感知1.学生自由读2.学生个读3.学生齐读三四两节四,自学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不会的圈出来2,学生提出不会的地方,学生解决。

3,教师出示如下四个句子,学生翻译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五、思考:本文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写,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形象特点。

分析———渔父:“与世推移”具体表现:淈其泥而扬其波餔其糟而歠其醨引导学生注意动词淈、扬、哺、歠四个动词,理解这几个动词体现出的渔父所推崇的处世态度:随波逐流、明哲保身。

屈原:“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屈原用形象的比喻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态度。

具体表现: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两个反问句表明自己的坚定,而“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更体现出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这场对话的结果如何?两人谁也未说服对方。

此处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最后一段,理解渔父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渔父教案课件

渔父教案课件

渔父教案课件渔父教案(三篇)渔父教案一教学设想:《渔父》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生死抉择”板块的一篇课文,选自《楚辞补注》。

这个专题重在引导学生对生与死这个哲学命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

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由言入文,由文知人,由人察情,由情悟理。

通过学生自主翻译与释疑,合作讨论与探究,发现文字背后的意义,感知人物形象的特点,品评文本细处的精妙,从人物的生死抉择中感悟正确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正确理解文章;2. 通过对话分析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3. 品评文本,对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对渔父和屈原的对话进行分析,从而深刻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渔父和屈原人生选择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第一课时:教师安排学习任务,学生自主预习。

1. 请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文;2.发参考译文,请学生自主核对,用红笔订正;3;搜集并整理学生问题,寻求解决策略。

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用两节课来学习《渔父》这篇课文。

前一节课,同学们做了三件事:首先朗读课文;其次是结合注释,疏通字句,翻译全文;最后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思考。

这节课就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文字,走进文章,走进独特的中国文化,走进伟大爱国主义者屈原最后的生命时光。

二、正音释字,读懂文章1. 一读课文,要求既要读得准确,又要读得流畅,还要尽量读出感情。

读完后纠正字音。

2. 请翻译较好的学生展示译文,朗读并解说难点。

老师点评与纠正。

三、分析对话,感知人物1.问题①: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主要写的是谁?是通过什么来写他们的形象的?明确:渔父、屈原,还有众人(世人),圣人。

主要写的是屈原和渔父。

文章通过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写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描写,通过渔父和屈原的对话来写人物。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渔父》名师教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渔父》名师教案1

《渔父》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讲授】讲授赏析人物。

我整理了大家在预习后提出的问题,发现两个问题提得特别多,看来是大家的共性问题。

Ppt展示问题,师读。

渔父离开时唱的那首歌是什么意思?屈原与渔父对话后得到了什么启发?做了什么?(孙域)渔父、屈原象征了什么?讨论解决问题。

1第一个问题:渔父离开时唱的那首歌是什么意思?学生自主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则出示ppt3。

屈原与渔父对话后得到了什么启发?做了什么?师问:屈原听了渔父的话后,得到什么启发了吗?渔父对屈原有影响吗?出示ppt4:《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明确;渔父的劝慰没有收到效果,屈原最终赴水而死。

师问:为什么会这样?是渔父的劝说隔靴搔痒,没有切中要害吗?屈原当时是什么思想状态?不是,屈原说,举世浊醉,我独清醒(板书),你看,屈原将自己放在举世众人的对立面,他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屈原太过清醒,他看透了这个世界的污浊、黑暗,所以才招致放逐,而渔父正是劝他向众人看齐,和众人保持一致,可以说渔父的劝慰在理,屈原如果听从一定不会重蹈“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命运,可是屈原没有听从,不但没有听从,还自投汩罗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有同学问:“屈原非得一死吗?”学生讨论。

明确:精神的清洁。

我们背诵过《离骚》的节选“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一个力图保持精神美质的人,最终不能容忍社会的污泥浊水对自己的玷污。

读至此,人们似乎能回答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中的一部分,“屈原象征着什么?”显然,同学们已经注意到屈原不仅是一个个体,更是代表着一个群体,一个文化群体,是一类人的代表,这类人品格高洁,并自觉维护这种清洁,甚至不惜用生命维护。

我们给这类人一个名称吧!美人,美在精神、品格,千百年来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2渔父又属于怎样的一类人呢?隐士,超然物外,笑看世间沉浮。

外人(世外之人)3文章中还提到一类人,圣人,同学们如何理解?补充。

苏教版《渔父》教学设计

苏教版《渔父》教学设计

苏教版《渔父》教课方案《渔父》教课方案一、教材剖析1、文本在本教材所处的地点及专题教课目的《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计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

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峙又一致的,它们是“生计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本专题主要教课目的是:经过阅读作品,学生能对重要人生问题有思虑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睁开商讨,学会辨证地思虑,周祥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能经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虑“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累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概括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2、文本的教课目的和要点难点确实立依据一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育学生“完美自我人品,提高人生境地”、“与文本睁开对话”和“养成独立思虑、怀疑研究的习惯”,联合本专题教课目的和文本自己特色,我把本课教课目的定为:①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正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②经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剖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死不屈,不为瓦全”的伟大人品;③领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利处;④经过对照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一样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论,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虑和追求。

前三点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第四点重视德育目标。

对于文言文的教课,文言知识的累积应当是第一要解决的,别的,认识与渔夫的对话而表现出来的屈原的人品是商讨本板块核心内涵“生计与毁坏”的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将教课目的①②④定为教课要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表现的是抽象的人生哲学,文本是如何表现的,对学生来说,有必定难度,因此将教课目的③定为教课难点。

二、教法剖析——问题商讨相对而言,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易,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所以要点在问题商讨上。

一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育学生“独立思虑、怀疑研究的习惯”,“问题商讨”着眼于培育发现问题,商讨问题的意识,指引学生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在商讨中发展理性思想和批评意识。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渔父教案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渔父教案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渔父●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赏析本文的对比手法。

3.感受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精神。

4. 探讨渔父这一特定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

●重点、难点重点: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2. 感受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精神。

难点:探讨渔父形象的文化内涵。

●设计思想《渔父》一文,在我国现行的多种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中,仅见于苏教版高中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生存选择”模块,为高二下学期的学习内容。

学生在高一阶段对《离骚》(节选)一文的学习,有助于理解本文中的屈原生平与屈原思想。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十多篇浅易的文言文,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法、句法和篇章常识。

在进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后,又逐步接触了几十篇各有一定难度的的文言文,积累了更多的文言词法、句法和篇章常识,具备了初步的文言语感,对古人的价值观、审美趣味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渔父》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的教材情况和学情,分为导入、自读、反馈、拓展、反馈等几个主要板块,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文言文的学习。

●教学资源1.屈原简介。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

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

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2.本文作者。

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前后矛盾。

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

今人持后说者居多。

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渔父》48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渔父》48

《渔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了解屈原相关知识。

2.探讨屈原与渔父不同的人生抉择。

3.培养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1.合作探究,渔父与屈原不同的人生态度2.认识屈原怀石投江的重大意义。

教学媒介:多媒体教学方法:1.诵读法2.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2min)相遇,是一个美好的词,董卿《朗读者》说,每一次相遇,都是奇迹,都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照亮与点缀。

今天我们不妨抛开一切繁杂,静下心来,欣赴一场穿越千古的相遇,去驻足凝听一次智者思想的碰撞,于情韵悠长《渔父》中感悟生死的抉择。

二:文本研读既然是相遇,总会有彼此,《渔父》中相遇的两个人是?生:屈原和渔父。

那他们之间的相遇主要是什么样的方式展开的呢?生:对话文中共有几次对话?生:2次、3次。

相遇的两个人一问一答,再一问一答,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第一次对话——初遇:师:在这一段中,有几句“闲笔”,说它闲,是因为它并不是两人对话的内容。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师:这是屈原的出场,那寥寥几笔勾勒出了屈原怎样的形象呢?生:枯瘦、憔悴,魂不守舍师:文章开篇就呈现出一幅悲怆的画面,茫茫原野,江水滔滔,无际的天地间,屈原如一位疲惫不堪的旅人在踽踽独行。

他是那样的憔悴落魄,那我们之前学过《离骚》,屈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他非常自信,重视自己的内在与外在。

师:那为何此处他如此之形容呢?哪两个字告诉我们原因了?生:既放(被流放)资料补充: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曾经居庙堂之高,春风得意而此时被贬他乡,望着滚滚江水,心中该有多么悲愁啊,多么期望有一位知音来排解心中忧愤。

这时,渔父飘然出现,问屈原:“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师:从渔父的出现到问话,在文中一笔带过。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渔父》20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渔父》20

《渔父》教学设计乐清市第二中学方晓一、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渔父》、《离骚》和课外阅读材料《屈原贾生列传》,正确理解屈原和渔父的人格形象。

2、通过讨论、评价屈原和渔父两种人格形象,进而理解屈原的人生选择,并体会到屈原的伟大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屈原和渔父的人格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屈原和渔父的人生选择,体会屈原的伟大意义。

三、教学准备:学生自读材料《屈原贾生列传》《渔父》学案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龙舟竞渡,粽叶飘香,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里,我们不禁的想起一个人——屈原首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你印象中的屈原,谈谈对屈原的认识。

师生齐读: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他纵身一跃,定格成永远的风景。

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屈原(二)齐读课文。

(纠正重点字音)(三)分析屈原人物特点(1)、学生学案答案投影(学生答案的基础上简单点评)PPT链接材料:左徒:楚国独有的官职,负责内政外交,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可以“议国事”、“出号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三闾大夫:战国楚国特设官职,主持宗庙祭祀,监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兼管王族宗族事物。

屈原被贬后担任此官职。

PPT资料补充教师总结PPT(2)屈原的人生选择是“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就是屈原贾生那个列传中的“怀石遂投汨罗而死”,抱着石头投江而死呀,如此决绝。

想想看,屈原为什么死得这么决绝?(请学生用课文的原句回答)从课文原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决绝赴死的原因是什么?一个是自身的原因(身之察察和皓皓之白)(3)屈原的“察察”是怎么样的洁白?你能不能从我们刚刚学过的《离骚》中找到相印证的句子来。

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品行高洁,博采众善)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总结:屈原是一个有着美好品质和才能的人,而且对美好品质有着崇高追求的人。

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渔父》教案

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渔父》教案

教案:《渔父》课程目标1.知识与理解:o学生能够理解《渔父》的历史背景及屈原的生平。

o学生能够掌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屈原与渔父的不同人生哲学。

2.技能与方法:o学生能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解读《渔父》的内容。

o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艺术及人生哲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引导学生学习屈原坚持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

o培养学生尊重不同人生哲学的态度,鼓励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

教学准备•教学材料:o《渔父》原文及注释。

o屈原及《楚辞》相关背景资料。

o相关历史文献、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师准备:o设计文言文阅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渔父》内容。

o准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素材,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艺术及人生哲学。

o准备相关历史文献,以便学生了解《渔父》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o展示屈原的画像或雕塑,介绍其生平及《楚辞》的创作背景。

o提问:“屈原为何被称为‘楚辞之祖’?他的《离骚》等作品是如何反映他的理想与追求的?”•学生活动:o观察图片,聆听教师介绍,初步了解屈原及《楚辞》的背景。

o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文言文阅读指导与初步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o分发《渔父》原文及注释,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进行解读。

o提问:“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中有哪些关键语句?”•学生活动:o仔细阅读原文及注释,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进行解读。

o标注关键语句,初步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内容。

三、深入解读与对话艺术分析(约20分钟)•教师活动:o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渔父》中的对话艺术,理解屈原与渔父的不同人生哲学。

o提问:“屈原和渔父在对话中分别表达了哪些观点?他们的观点有何异同?”o播放相关历史文献、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背景。

•学生活动:o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对话内容,理解屈原与渔父的不同人生哲学。

苏教版语文高二江苏省盐城中学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渔父》教案

苏教版语文高二江苏省盐城中学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渔父》教案

《渔父》教学目标:二、关于本文:见教材P75注释①。

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

新浴者、新沐者:刚。

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

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4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

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问题探讨: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

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3篇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3篇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6教材分析:《渔父》选自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专题的教学建议是:“在阅读中学会质疑与探讨,辨析评价文中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出更多人生的真谛。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着眼于挖掘文本思想、培养探究意识。

”《渔父》篇幅不长,共有四小节,是一篇文质兼美、体新理深的文章,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在预习充分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式学习,挖掘出文本丰盈的知识和思想,即如何实现“浅文深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前提和归宿。

《渔父》一文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在“清”与“浊”的抉择中三种对立的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千百年来,屈原的精神、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光辉人格一直烛照着华夏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忧患思想、执著刚强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学习本文要进一步地认识屈原所代表着的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而渔父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极大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他代表着一种遗世独立、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他的“与世推移”与屈原的“深思高举”让我们窥见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这两个对立面,为同学们深入文本,了解以儒、释、道三教为支柱支撑起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路径。

《渔父》一文的结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二人坚持己见,未有妥协,留给同学们极大的思考探究空间。

课堂上,我将以“诱思探究”为主导教学方式,诱导学生在不断的合作探究中,激活情感和思维,生成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热烈而又沉思的氛围,最终抵达文本深处。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虽文言字词上难度不大,但因其思想探究空间极大,如何在教学中兼顾“文”和“言”两方面,颇具难度。

学生在学习此文之前,已经学习了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对屈原的身世、经历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讲解中,对于中国古代传统中的儒道两家主张也有一定了解。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渔父》1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渔父》1

渔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和渔父在乱世中的生死选择,理解其不同的处世态度。

2通过反复吟诵,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达到美读境界。

【教学难点】1理解屈原与渔父不同的处世态度,及两种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设计理念】本教学设计以“诵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朗读,由文本进入作者的世界,从而体味作者为文之苦心,逼近作者的思想。

本文通篇以假设问答来寄托心志,把一些重要主题和两种不同人生态度的巨大冲突摆放在两个人物之间及其对话中完成;从形式上来看,既散文化又依韵合辙,富有旋律美,用“读”这种教学方式是非常合适的。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音乐:《欸乃》。

PPT: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余光中有一段对话穿越千古,至今仍在我们耳畔回响。

它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文学史,它激起的思想火花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它往往在我们最失意的时候,拨动我们心灵深处那根最隐秘的心弦。

现在,就让我们聆听它、吟诵它,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

二、音读,初步感受过渡:经典是需要诵读的。

诵读是学习经典文言的重要方法,在诵读中感受文意,在诵读中体会文情,在诵读中寻找自我,在诵读中超越自我。

PPT:诵读分为四种境界: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

音读,就是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语句,齐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句读。

教师正音、提醒句读。

三、意读,理解文意过渡:“音读”这个境界,只要有心,都能做到,同学们读得都很好。

但是我们要做到“意读”这一境界,就必须要建立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读通,读懂。

下面请同学自读课文,小组讨论,将预习时的问题相互交流,如果还不能解决,请写到黑板上。

小组讨论,学生板演,教师解决。

问题都解决完了,我对大家进行一个检测,请翻译句子: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2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翻译后强调重点字词。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文意。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渔父》03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渔父》03

《渔父》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杨荣生教学目标⒈诵读课文,梳理文意,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⒉掌握并积累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店家两种古汉语句式。

教学重点⒈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

⒉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选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楚辞》中的《渔父》这篇文章。

关于这篇文章,有人说是屈原写的,但课本上的注释是“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也就是说,不是屈原写的。

做为龙的传人,我们用母语去品读两千多年前的美丽的诗歌,感受那个时代人高尚的情怀,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进行了预习,现在请大家把全文齐读一遍。

教师视情况正音。

二、自读文本,熟悉内容三、落实文言字词句知识四、师生研讨文本一研讨屈原与渔父的第一次对话1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是层进式的。

对于层进式的对话,我们该从哪里看起?开头,中间,还是结尾?从开头。

(必要恰切的提示,帮助学生把握研讨的方向与层次)2那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原文,看看屈原是以怎样的状态出场的?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3面对屈原如此景况,渔父是怎么说的,话语之间是何语气?渔父见而问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对屈原好像有取笑的意味。

4对屈原有取笑的意味,从文中哪些关键语句体味出来的?(引导学生关注品味语言)(译,学口气)“何故至于斯”——反问句。

5“斯”在这里指代什么,“至”又有何意味?(抓住关键字,将探讨引到深处)“斯”在这里指“江潭”,“至”有到达、沦落的意味。

6“斯”除了指代地点“江潭”、“泽畔”,还有其它指代的意思吗?还可指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状况。

补充知识:三闾大夫是屈原在怀王时担任的要职,掌管楚国昭、屈、景三姓贵族。

选赫赫之职,称代屈原,有调侃取笑的意味。

另外,诚如同学们所言:别有意味的是“斯”,“斯”既指江潭,又指“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至,有沦落的意味。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渔父》95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渔父》95

《渔父》教学设计宁波市咸祥中学范晓静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现象,理解文句;2感受屈原志洁行廉的高尚品德和伟大人格;3初步了解屈原和渔父所代表的两种文化品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屈原的人生选择,感受屈原高尚的品德及伟大人格。

教学过程:一、赏乐《屈原问渡》这是一个发生在渡口的故事,渡口是一个神奇的所在,当年孔子在周游列国时,碰到两位耕田的农夫长沮和桀溺,就向他们打听渡口在哪里,长沮和桀溺就劝他隐居,但是孔子却选择了继续上路。

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在乌江边的渡口也碰到到过一位渔夫,想要劝项羽东去,结果项羽选择了自刎。

这次,在渡口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二、研读文本1.思考:这是在哪里的渡口发生的故事?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怎样的?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背景介绍:这是屈原被顷襄王放逐的时期。

屈原被怀王放逐到汉北时期创作了《离骚》。

顷襄王时期又遭流放至沅、湘一带。

这个时期,屈原作《涉江》、《哀郢》、《怀沙》。

五月初五作《怀沙》后自沉汨罗江。

2.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请将句子填写完整。

明确:屈原(时间)(地点)与渔父展开的一场关于的辩论。

屈原被放逐后在湘江边与渔父展开的一场关于人生选择的辩论。

过渡: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屈原和渔父分别选择了怎样的人生。

3.根据两人对话,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表情绪的词语。

并指出屈原和渔父的不同选择。

渔父(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分析二人的人物形象特征。

2、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思考生与死的价值。

【教学重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由屈原的悲剧命运思考生与死的选择,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课前预习:自主解决字词,翻译课文,划出疑难。

一、导入: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面对人生困境的发问。

生与死的确是一个让人难以选择的问题。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而我们的先辈孟子却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来解读生与死的内涵。

(屏显题目)
二、朗读课文:
1、范读(播放任志宏的朗读)
2、生自由读(要求:准确、洪亮)
三、检查预习:(生回答,师生共同明确)
1、屈原既放:已经或……之后
2、行吟泽畔:边走边唱
3、颜色憔悴:脸色
4、形容枯槁:形体容貌
5、是以见放:被
6、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7、何故深思高举:思考深刻,行为高出于世
8、吾闻之:音节助词
9、安能以身之察察:结构助词,的
四、分析课文:
1、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
生明确:渔父和屈原两个人物。

(屏显屈原和渔父的生平资料):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

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渔父:不知姓名和来历,驾一叶之扁舟,垂钓于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的。

2、渔父向屈原询问了几个问题?屈原是如何回答的?
师生共同明确:两个问题,“何故至于斯?”“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分析中落实翻译)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屈原: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宁赴湘流。

渔父:水清濯缨,水清濯足。

归纳人物形象:
屈原,品质高洁,始终不渝的坚持理想,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形象。

渔父,明哲保身、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人生态度,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的超然姿态。

3、师总结:文章开篇以屈原从落魄中走来,向我们展示了他生的不幸,
接尾是以渔父在歌唱中离去而结束,预示了屈原必死的结局。

其实,屈原也只有一死,才成就了我们心中伟大的屈原,正如司马迁只有选择忍辱偷生,完成史记,才能永垂不朽一样。

那么,二者同样明垂史册,却是生与死不同的选择,我们该如何看待呢?或者说,他们在进行人生选择时,都有什么选择的标准呢?(生: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理想)我们还比较年轻,不会很快的面对生与死的选择,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选择,应该根据什么标准呢?(生:选择理想,实现价值。

)(屏显)
年轻的我们,也许离生死很遥远,然而在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都要面对更为具体的选择,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呢?只要谨记一点:理想,永远沿着理想的道路前行!
谨记理想,乐观的度过每一天!
谨记理想,努力的度过每一年!
谨记理想,坚强的度过这一生!
五、作业:背诵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