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考博题回忆

合集下载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2015年考博真题考博试卷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2015年考博真题考博试卷
攻 读 博 士 学 位 研 究 生 入 学 考 试 试 卷
医学考博真题试卷
第1页 共1页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5 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2001 中医内科学 注意: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其他地方一律不给分。 一.单选题(30 分,每个 1 分) 二.名词解释(10 分,每个 2 分) 1.急黄 2.偏头痛 3.淋症 4.痿蹙 5.呷嗽 三.简答题(10 分,每个 5 分) 1.气鼓、水鼓、血鼓的特点及治法。 2. 中风闭证与脱证的鉴别。 四.论述题(20 分,每个 10 分) 1.治疗泄泻应补脾与运脾灵活运用。 2.痹证后期的特点及治疗。 五.病案题 心脾气阴两虚型心悸(10 分) 六.以鼓胀,肺胀或消渴为例设计一个临床试验研究方案。(20 分)
第1页 共1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成都针灸复试题

成都针灸复试题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基础理论试题A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略二、多选题(每题1分,共10分)略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七星上应,众穴主持2.颃颡3.二跷4.肺系5.四根三结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请简述十二经别与十二络脉有何异同?2.阴谷穴、太溪穴、筑宾穴与哪些解剖标志有关?3.叙述耳前三个腧穴的名称、归经及定位?4.请写出所有循行在耳中的循行路线。

5.依据《灵枢》原文论述偏枯与痱病的异同?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肘后歌》载“头面之疾针至阴,腿脚有疾寻风府”。

为什么?2.请详细列举出腕横纹上所有腧穴的名称、归经及定位本文来源于响石潭-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略二、多选题(每题1分,共10分)略三、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10分)1.灸疮2.循经感传3.补井补合4.针灸配穴处方四、判断分析(每题2分,共10分)1.太乙神针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2.下肢内侧后缘出现脱毛,病变归入足太阳膀胱经。

3.气郁不疏所致的胸闷针灸治疗可取膻中穴。

4.产后乳少针灸治疗可取至阴穴。

5.针刺膈俞、委中可有活血化瘀作用。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何谓麦粒灸?简述其特点。

2.简述震颤麻痹的针灸处方及方义?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何谓押手法?试述其临床应用。

2.试述针灸如何实现扶正祛邪作用。

七、病案分析题(共10分)李某,女,17岁,2006年10月5日就诊。

患者平素性格内向,寡言少语,半年前与同学言语不和,加之学习负担日重,渐觉胸中郁闷,头目发沉,精神不集中,善太息,夜不能寐,脘腹痞胀,饮食几废,舌质略红,苔薄白,脉弦细滑。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在进行简要辩证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中医诊断(3分)。

2.针灸治则(1分)。

3.针灸处方(3分)。

4.简要进行方义分析(3分)。

本文来源于响石潭。

中医博士试题及答案

中医博士试题及答案

中医博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A. 经络学说B. 阴阳学说C. 五行学说D. 科学哲学答案:D2. 中医的四诊法是指以下哪四项?A. 望、闻、问、切B. 望、闻、嗅、问C. 望、闻、触、问D. 望、味、问、摸答案:A3. 中医中的“气”是指?A.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B. 天地间的能量C. 人体内的能量D. 卫生部门的缩写答案:B4. 中医治疗的核心是?A. 扶正祛邪B. 彻底清除病菌C. 病灶切除手术D. 使用化学药物答案:A5. 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是哪个朝代的作品?A. 春秋战国时期B. 东汉时期C. 宋朝时期D. 清朝时期答案:B二、简答题1. 中医的治疗原则有哪些?答案:中医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扶正祛邪、辨证施治、因势利导和整体观念,即辨证施治、因势利导。

2. 中医中的“阴阳学说”是什么意思?答案:中医的“阴阳学说”是指一切存在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反而又统一的方面构成,阴阳具有相互转化、互相依存的关系。

三、论述题中医博士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以下为一篇论述题的范例,供您参考。

论述:中医药的应用与发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然而,中医药的应用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中医药在西方医学体系中的地位尚不明确。

西方医学注重以实证为基础的科学研究,而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多源于中医医案和中医经典著作。

因此,中医药在西方医学体系中的地位和认可度相对较低,限制了其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和应用。

其次,中医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仍需加强。

中医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

由于地域差异和个体差异,中医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加强对中医药治疗方法和药物的标准化研究,建立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对于推动中医药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博士考试试卷

中医博士考试试卷

中医博士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理论体系中,“五行”学说中“木”对应的季节是:A. 春B. 夏C. 秋D. 冬2.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四诊”的内容:A. 望B. 闻C. 问D. 摸3. 中医中“气”的概念,主要指的是:A. 呼吸的空气B.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C.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D. 身体中的水分4. 以下哪个不是中医“八法”中的治疗方法:A. 汗B. 吐C. 下D. 补5. 根据中医理论,以下哪项不是影响“肝气”的因素:A. 情绪B. 饮食C. 环境D. 遗传6. 中医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是:A. 疏泄B. 运化C. 储藏D. 排泄7. 以下哪个是中医“三焦”理论中的“中焦”:A. 心B. 脾C. 肺D. 肾8. 中医理论中,以下哪项不是“五脏”:A. 心B. 肺C. 肾D. 胆9. 中医中“肾”的功能主要是指:A. 呼吸B. 消化C. 生殖D. 排泄10. 中医中“痰”的概念主要指的是:A. 呼吸道分泌物B. 体内湿气的凝聚C. 血液D. 尿液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2. 描述中医“五行”学说中的相生相克规律,并举例说明其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3. 请解释中医中的“气”、“血”、“津液”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1. 患者,男,45岁,主诉:长期工作压力大,最近出现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请根据中医理论分析可能的病因,并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2. 患者,女,35岁,主诉:月经不调,经期腹痛,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

请根据中医理论分析其可能的病理变化,并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四、论述题(共30分)请论述中医的整体观念在现代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五、附加题(10分,选做)请结合个人经验,谈谈中医在现代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

【注】:本试卷为模拟试卷,旨在考察考生对中医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能力。

中医内科博士考试试题

中医内科博士考试试题

中医内科博士考试试题中医内科博士考试试题中医内科博士考试是中国中医药大学的重要考试之一,对于想要在中医内科领域深造的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里程碑。

这个考试的试题涵盖了中医内科学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考察了考生对中医内科学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

首先,考试的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知识。

这部分试题主要考察考生对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包括中医内科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理论、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要了解中医内科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能够准确地解释中医内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病理机制。

第二部分是疾病诊断与辨证论治。

这部分试题主要考察考生对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和辨证论治能力。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

同时,还需要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和治疗方法。

这部分试题考察考生对中医内科学的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的灵活运用。

第三部分是中医内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文献阅读。

这部分试题主要考察考生对中医内科学研究方法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考生需要了解中医内科学的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还需要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中医内科学的相关文献,对研究结果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最后,考试的最后一部分是综合能力考察。

这部分试题主要考察考生对中医内科学的综合应用能力。

考生需要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对复杂病例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同时,还需要能够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展示自己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中医内科博士考试试题涵盖了中医内科学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从疾病诊断到治疗原则,从研究方法到文献阅读,全面考察了考生对中医内科学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通过这个考试,学生能够全面提升自己的中医内科学水平,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2019年考博真题试卷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2019年考博真题试卷
第1页 共1页
成都中医药大学
医学考博真题试卷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医诊断学 注意: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其他地方一律不给分。
第1页 共1页
一、名词解释(5个) 萎黄 滞颐 余溺不尽 金破不鸣 六阳脉 二、判断改错:(3*5) 白苔能不能见于热证 “脉静热退”为亡阳? 小便热涩疼痛,尿血,口舌生疮,为膀胱湿热? 三、论述题 至虚有盛候是什么 病机与临床表现 肝阳上亢与肝热生风的异同 为什么独取“寸口脉”

2023年0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2023年招聘博士师资笔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库集锦答案解析

2023年0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2023年招聘博士师资笔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库集锦答案解析

2023年0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2023年招聘博士师资笔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库集锦答案解析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卷I一.单选题(共25题)1.根据我国《学位条例》规定,学位授予单位如发现已授予学位的学生有舞弊作伪等严重违反《学位条例》规定的情况,可以()。

A.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复议,撤销其获得的学位B.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报请撤销其获得的学位C.向学位授予单位的主管部门申请撤销其获得的学位D.向法院申请,由法院裁决撤销其获得的学位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教师未经学生同意按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或让学生分发试卷,这侵犯了学生的()。

A.隐私权B.名誉权C.受教育权D.人身自由权答案:A本题解析:题干所述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3.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的违法犯罪活动,学校应该()。

A.让司法机关介入学校的教育B.让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来C.聘请从事法制教育的专家或教师来学校充当专职或兼职教师D.一律听从上级的安排答案:C本题解析:违法犯罪活动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学校要尽最大努力做好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活动的预防工作,定期或不定期聘请从事法制教育的专家或教师来校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活动。

4.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并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其得以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范体系的总和,其通过确定社会关系参加者权利、义务的方式来调整某种社会关系。

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A.统治阶级意志B.中产阶层的意志C.执政党的意志D.最广大人民的意志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5.按照我国职业教育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属于职业培训形式的是()。

A.学徒培训B.下岗培训C.普法培训D.待岗培训答案:A本题解析: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厦其他职业性培训。

6.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周岁。

成都中医药大学考博题回忆

成都中医药大学考博题回忆

√选择题:1.经络首见于何本着作汉书艺文志2.内经的成书年代秦汉时期3.一曰砭石,二曰,,制砭石有小大者;乃随病所宜,用石代针;南北朝时期全元起: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鑱石,其实一也;破坚决肉,砭射肿热者,则决之以砭石,良由邪气暴戾,则微针不能及,况又病有气血盛实,逆于肉理,蓄结痈肿之类,非砭石则不能射之,此所谓血实宜决之,又形乐志乐,病生于肉者,治之以砭石,东方之民,多病痈疡,其治宜砭石,砭石之来,始自于此;扁鹊有云,病在血脉者,治以砭石;是故一切肿疾,悉宜镰割足小指下横文间;肿在左则割左,在右则割右;血少出则瘥,以至疔肿、痈疡、丹毒、瘭疽代指、病、气痛流肿之类,皆须出血者,急以石砭之;大抵砭石之用,其法必泻;若在冬时,人气闭塞,则用药而少针石;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苟缓于针石,则毒瓦斯内攻,腐坏筋骨,穿通腑脏矣;治石疔疮,则忌瓦砾砖石之类,治刀镰疔疮,则忌铁刃伤割;若是者,可以药治也;素问又曰∶人病颈痈,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此盖同病异治也;夫痈疽之气息者,宜针开除去之,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若然则砭石九针之用,各有所利,善治血脉之变,痈肿之病者,当审轻重而制之;4.经络者,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出自何处灵枢;海论5.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指治神、知养身、知毒药之真、知制砭石大小、知脏腑气血的多少五种治病的基本法则;中医经典素问·宝命全形论云:“故针箴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五法:1名︰即假名,指事物之名称;2相︰即色相,指事物的相状;3分别︰即妄想,指对事物之名、相所起的差别心;4正智︰指离妄想分别的正见之智;5如如︰即真如,指正智所契合的真理,即不变不异一切存在的本体;√名词解释1.解结:2.三角灸: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将顶角置于脐中心,底边成水平线,两底角处是穴;3.下极之俞: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会阴深部;4.十四法: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十四种基本手法;见金·窦杰;即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等十四种;5.五行生成数:五行水火木金土生数12345成数6789 10生成数79 11 13 15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的生成数为七;地二生火,天七成之,火的生成数为九;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木的生成数为十一;地四生金,天九成之,金的生成数为十三;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土的生成数为十五;明万物虽多,数不过五,故在天为五星,天有五行,木金水火土;在地为五方;黄帝素问云,五藏候在五官,眼耳口鼻舌;五行递相负载,休王相生,生成万物,运用不休;天数五,一三五七九;地数五,谓二四六八十;水,在天为一,在地为六,六一合于北;火,在天为七,在地为二,二七合于南;木,在天为三,在地为八,三八合于东;金,在天为九,在地为四,四九合于西;土,在天为五,在地为十,五十合于中;五数相配;以合成金木水火土也;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礼记月令篇云;木数八;火数七;金数九;水数六;土数五;皆其成数;唯土言生数;天以一生水于北方;君子之位;阳气微动于黄泉之下;始动无二;天数与阳合而为一;水虽阴物;阳在于内;从阳之始;故水数一也;极阳生阴;阴始于午;始亦无二;阴阳二气;各有其始;正应言一;而云二者;以阳尊故;尊既括始;阴卑赞和;配故能生;而阳数偶阴在火中;火虽阳物;义从阴;配合阴始;故从始立义;故火数二也;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是知皆有一义;唱和同始;是以云;木配阳动;而左长于东方;长则滋繁;滋繁则数增;故木数三也;阴佐阳消;阴右转;而居于西;在阳之后;理无等义;故金数四也;阴阳之数;始乎一周;然后阳达于中;总括四行;苞则弥多;故土数五也;此并生数;皆云据始;未明成数;数既未成;亦未能为用;颖容春秋释例云;五行生数;未能变化;各成其事;水凝而未能流行;火有形而未生炎光;木精破而体刚;金强而斫;土卤而斥;于是天以五临民;君化之;传曰;配以五成;所以用五者;天之中数也;于是水得于五;其数六;用能润下;火得于五;其数七;用能炎上;木得于五;其数八;用能曲直;金得于五;其数九;用能从革;土得于五;其数十;用能稼穑;郑玄云;数若止五;则阳无匹偶;阴无配义;故合之而成数也;奇者;阳唱于始;为制为度;偶者;阴之本;得阳乃成;故天以一始生水于北方;地以其六而成之;使其流润也;地以二生火于南方;天以七而成之;使其光曜也;天以三生木于东方;地以其八而成之;使其舒长盛大也;地以四生金于西方;天以九而成之;使其刚利有文章也;天以五合气于中央;生土;地以十而成之;以备天地之间所有之物也;合之;则地之六为天一匹也;天七为地二偶也;地八为天三匹也;天九为地四偶也;地十为天五匹也;阴阳各有合;然后气性相得;施化行也;故四时之运;成于五行;土总四行;居时之季;以成之也;五行传及白虎通;皆云;木非土不生;根核茂荣;火非土不荣;得木着形;金非土不成;入范成名;水非土不停;堤防禁盈;土扶微助衰;应成其道;故五行更互须土;土王四季;而居中央;不以名成时;故知同时俱起;但托义相生;传曰;五行并起;各以名别;常从数义云;北方亥子;水也;生数一;丑;土也;生数五;一与五相得为六;故水成数六也;东方寅卯;木也;生数三;辰;土也;生数五;三与五相得为八;故木成数八也;南方巳午;火也;生数二;未;土也;生数五;二与五相得为七;故火成数七也;西方申酉;金也;生数四;戌;土也;生数五;四与五相得为九;故金成数九也;中央戊己;土也;生数五;又土之位在中;其数本五;两五相得为十;故土成数十也;此阴阳两气各一周也;共一周;则为生数;各一周;则为成数;阳以轻清上为天;阴以重浊下为地;而阳至第五而入中者;其体躁疾;故共一周而入中;阴至第十方入中者;其体迟殿;故各一周而始入耳;然五行皆得中气而后成;土居中而王四季;并须土以成之也;洪范是上古创制之书;故言生数;礼记月令是时候之书;所贵成就事业;故言成数;唯土言生数者;土以能生为贵;且以成四行;足简之矣;是其能生能成之义也;郑玄曰;以天地相配;取阴阳之理;常从以支干数和合;取日辰为用;两说虽别;大意还同;终会易经天一至地十之义;孝经援神契言;以一立;以二谋;以三出;以四孳;以五合;以六嬉;以七变;以八舒;以九列;以十钧;五行以一立水;一为生数;以五配一;水之成数;故言一立而六嬉;嬉是兴义;二;是火之生数;七;是火之成数;故言二谋;火以变化为能;故曰七变;谋者;以其为变之始也;三;木之生数;八;木之成数;五行始于东方;故云;三出;八而成长;故曰八舒;四;金之生数;九;金之成数;西方成就;故言四滋;品类不同;故称九列;五是土之生数,十是土之成数,以天之五,合地之十,数义斯毕;所以五言其合,十言其均,均是成备之义;一动,合于二,故阴阳受,成于三,故日月星序,张于四,故时起,立于五,故行动,布于六,故律踊,分于七,故宿改,萌于八,故风布,极于九,故州吐,毕于十,故功成数止;五行生成之数,不过十也;6.神气之出入: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腧穴不是孤立的体表点,而是和内在经络;脏腑相互联系疏通的特定部位,是气血汇聚和转输之所;气穴多在分肉之间,溪谷之会,在生理状态下能通行营卫气血,病理情况下能溢奇邪,反映病候;7.短长水也,有绝凝开滞之机:水有开山穿石之力,以润下为功;针之短长深浅,如水之用也;8.鱼吞钩饵之浮沉:标幽赋曰:“气之至也,鱼吞钩饵之浮沉”;指在穴位针刺,如果气已至,持针的手即有鱼吞钩饵向下沉的感觉;9.四时八正之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及春分、秋分、、冬至,被称为“八正”,它们是八大虚邪的征兆,都按照一定的时节到来;春、夏、秋、冬是用以区分四季的天气,以帮助人们调适的;√简答论述1.针灸的处方原则选穴原则: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随症选穴;配穴方法:①按部配穴:局部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左右配穴,三部配穴;②按经配穴: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子母经配穴,交会经配穴;2.入耳经脉有哪些,具体写出循行小肠经: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拙,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三焦经: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拙;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胆经: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拙,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3.全身分支最多的经脉是哪条从哪里到哪里胃经;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叁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4.灸法在明清的发展过程灸法成熟于明清时代,从着作的数量,灸法技术的改进,隔物灸,灸法局麻,注重灸疗器械的应用,均可看出灸法此时处于鼎盛时期,出现了张仲景杨继洲为代表的医家;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所着类经图翼·卷十一中,专门辑录明以前几百个灸法验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几十种病症;另在景岳全书9~36卷所论述各科70余类病症中,有二十类提到针灸疗法,其中涉及灸方的达十五类,并详细论述了灸法的治疗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对明以前灸疗临床经验的一次总结;明代杨继洲,也重视灸法的研究和实践,强调针灸并重;针灸大成第九卷,论述灸法凡四十一节,内容涉及广泛,有灸法、取膏肓穴法、相天时、发灸法及艾灸补泻等,以及灸治各种急慢疾病二十余种;在施灸方法的革新上,值得一提的是艾卷灸法的创用;此法最早记载于明初朱权之寿域神方·卷三云:“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等腹内觉热,汗出即差”;其后,逐渐发展,又在艾绒里掺进药末,命名为“雷火针”或“太乙神针”;所谓针,其实是灸,因它操作之法类似针法隔几层纸或布,实按在穴位上之故;艾卷灸操作方便,痛苦又较小,且可随意调节热力,故很快得以推广;后来还有太乙神针心法韩贻丰、太乙神针范毓传、周壅和编等专书出现和流传;除此之外,明代还有灯火灸的记载,系指用灯草蘸油点燃直接烧灼穴区肌肤的一种灸法;也有利用铜镜集聚日光作为施灸热源的“阳燧灸”等;清代,是对我国灸疗法的总结时期;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清·咸丰时医家吴亦鼎所撰的神灸经纶一书,他在该书引言中指出:“灸法亦与地并重,而其要在审穴,审得其穴,立可起死回生”,说明灸法之重要;神灸经纶全面总结了清以前有关灸法的理论和实践,并参合了不少作者本人的临床经验;是一本集大成式的灸法专着;清·廖鸿润的针灸集成也收载了大量灸疗的历代文献,予以分类编排,如制艾法一节,就选录了医学入门、医方类聚、局方等多种前人着作的论述;对“发灸疮法”、“疗灸疮法”、“调养法”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在施灸的方法上,赵学敏所撰的串雅外编一书中,介绍了不少民间灸法,如鸡子灸, 其法为“鸡子煮熟,对劈去黄,用半个合毒上,以艾灸”串雅外编·卷二,另如碗灸、麻叶灸、桑木灸等,应视为是对丰富多彩的灸法的一种补充;清代末年,由于清政府在太医院等官方机构中废止针灸,导致了整个针灸学的衰落;灸法则因其法简单方便价廉而又有较好效果,在民间仍流传不息;5.“春夏刺浅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出处,谈谈你的理解金针赋春夏之季,气候温暖,生机勃发,万物复苏,机体受自然气候的影响,随之而阳气轻浮,腠理疏松,一旦感受外邪,多在浅表皮毛,病势轻病位浅,浅刺以透邪外达,不可深刺导邪入内而损伤营血;秋冬时节,气候寒冷,万物封藏,人体气血深伏,腠理密固,病多发于内,病势重病位深,刺深方能取效;6.金针赋的学术思想金针赋是一篇专论针法的着作,为明初针灸学家徐凤所写;金针赋共分九节,内容以针刺手法为主,简明扼要,便于记诵,对后世影响很大;金针赋描述了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与龙虎交战、留气、抽添等手法,称为治病八法;成为后世补泻手法中的主要内容;由于这此手法的操作步骤较多,所以对其中一些动作规范化,定出了一定的次数,即分别以九或六作为基数,一般补法用九阳数,泻法用六阴数;例如补法用三九二十七,或七七四十九少阳,或九九八十一老阳数;泻法用三六一十八,或六六三十六少阴,或八八六十四老阴数;“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应,反复再施;7.穴位的特殊作用双向调节某些病症的特异性治疗作用8.针灸大成/针灸资生经/针灸大全的学术思想和贡献针灸大成学术思想里有一句话,对这句话的理论分析;针灸大成:①主张针、灸、药按摩并重;②丰富了针刺手法:1创立十二字口诀:由于当时针灸家的手法常冠以复杂名称,繁琐神秘,使学者难以掌握,杨氏以自己的经验,结合内经和难经以及高武等有关学说,创立了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即抓切、持针、口温、进针、指循、爪、退针、搓针、捻针、留针、摇针及拔针、十二法,用歌诀体裁说明其操作要点与作用,并总括成简明易记的十二歌;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医师穴法叮咛说,记此便为十二歌;上述十二法,除口温法需改进外,其余诸法迄今仍有参考价值;清代的政府教科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的“行针次第手法歌”基本上完全参考杨继洲的“十二法”;2总结“下手八法”:杨氏十分重视实践和不断总结经验,他把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窦汉卿的手指补泻十四法归纳为:揣、搓、弹、摇、扪、捻,立为“下手八法”,这些手法相沿至清,为近代所习用;3提出补泻分“大补大泻”和“平补平泻”:对于施行针刺补泻的刺强度,杨氏根据补泻的不同程度,分为“平补平泻”和“大补大泻”两种治法;在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刺有大小一节里写道:“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但得内外之气调则已“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杨氏提示,任何补泻手法,其操作都应根据刺激量的轻重而区别其大小,使针刺手法的理论发展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③丰富了选穴配穴方法:1发展透穴针法: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在一百二十穴玉龙歌里说:“头风偏正最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更要沿皮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杨氏结合临床经验,在注解“玉龙歌”时扩充至十四法,即“透攒竹;风池透风府;合谷透劳宫;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头维透额角;鱼尾透鱼腰;膝关透膝眼;透阴陵泉;昆仑透太溪;间使透支沟;液门透阳池;列缺透太渊;复溜透太溪”这十四法,都是十分切合实际,现代临床上也在常用;2重视选用经验效穴与奇穴;杨继洲重视经验效穴与奇穴,他在穴有奇正策说:“圣人之定穴也,有奇有正,而惟通于奇正之外者,斯足以神济世之术;”3丰富井穴主治:灵枢·九针十二原和灵枢·本输及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等篇,该书不仅详细记载了井穴的名称和位置,而且还论及了井穴生理作用和主治功能,后经针灸甲乙经补充,使井穴的内容更加完善;杨继洲对井穴运用别具见地在卷五·十二经井穴图〉中绘有十二幅井穴图,记载了井穴主治的许多病证,扩大了素问·缪刺论中井穴的适用症,另外杨氏还丰富了井穴的配穴方法和刺灸特点;④重视辩证;⑤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凡明以前的重要针灸论着,针灸大成都直接或间接,一部分或大部分予以引用,是对我国明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总结,在基本理论、歌赋、经络、腧穴、针法、灸法、临床治疗各方面,收集的资料都超过了以前的针灸着作;针灸滋生经:①尊古不泥古,考订增补腧穴;②取穴方法独特,按穴酸疼方效,即重视压痛穴的应用;③针药并用,妙用火针温针;④关于灸法:施灸取穴标准有度,善取灸位,施灸有序;⑤重视调养脾胃;针灸大全:按照体例编排,体现针灸学的认知逻辑性;其特点:①博而不繁,约而不漏:全书共6卷,以介绍针灸文献为重点,包括针灸歌赋,十二经脉,奇穴,针灸方法,证治,宜忌等;;②博采众长,传承精品:是明代最早的一本汇集类针灸专书,汇集名家窦汉卿的文章,收录四总穴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歌等;③韵律和谐,易记易诵;④幽意阐发,继承创新:用通俗的语言,阐述幽深的道理;⑤医理简洁,化繁为简,通俗易懂;10.“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似闲处幽堂之深邃”如何理解“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饵之浮沉;”气至穴下,若鱼吞钩,若蚁奔走,或浮或沉也;“气未至也,似潜处幽堂之深邃;”穴下气不至,若虚堂无人,刺之无功,不可刺也;11.肾经/肝经的循行肝足厥阴之脉,起於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ㄈㄨ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後,上膕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脇肋,循喉咙之後,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於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肾足少阴之脉,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後,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膕内廉,上股内後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支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12.气街四海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指导作用是什么广义气街指气行之通道;十二经脉的气血,一般情况下沿着各自的循行通路运行,而在头、胸、腹、胫等处,气血有共同汇聚、输布和留止的部位,即气街之所在,气街理论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在这些部位的分经意义;气街意义:①阐明人体在应激情况下的气血运行途径;②提示脑统摄头面五官及全身气血;③为俞、募穴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④指导辩证选穴;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四海理论阐述了与人体髓、血、气、水谷密切相关的四个组织器官及其输注腧穴、病候、治疗原则;概括了人体气血从产生、分化到汇聚的最主要的四个过程和相关组织器官;四海意义:①强调了气、血、脑髓、水谷在人体的重要作用;②审守其输,调其虚实;③强调胃为后天之本的重要性;13.灯火灸的操作方法与适应症一般操作法:选定穴位之后,用药水或有色水笔作一标记,取3~4cm,将一端浸入植物油麻油或豆油中约1cm,取出后用软棉纸或吸去灯草上的浮油,以防油过多点燃后油珠滴落造成烫伤;施术者用拇食二指捏住之上三分之一处,即可点火,注意火焰不可过大;然后将灯火向穴位缓缓移动,并在穴旁稍停瞬间此时浸油端宜略高于另一端,或呈水平状,以防火焰过大,待火焰由一变大时,立即将燃端垂直接触穴位标志点注意:勿触之太重或离穴太远,要似触非触,若接若离,此时从穴位处引出一股气流,从灯心草头部爆出,并发出清脆的“啪、啪”爆淬声,火亦随之熄灭;有的不灭,则可继续点灸其它穴区;灸火顺序为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身后四肢;点灸次数宜灵活掌握,一般3~5日一次,可每日1次但须避开原灸点,5~7次为一疗程;本法适于各科病证治疗,如头痛、、胸痛、腰痛、痹证、疝气、外感、鼻衄、瘰疬、肉瘤、湿疹、月经不调、带下、痛经、乳疾、等病证;对、、惊厥、呃逆、腹痛以及、等更为常用;14.病例胆结石病案-急性胆囊炎治则:疏肝利胆,清热利湿处方:日月右,期门,胆俞,阳陵泉15.病案-急性阑尾炎治则:清热导滞,通腑散结处方:足阳明经阑尾穴,上巨虚,天枢,曲池,阿是穴16.什么是经穴效应特异性,具有什么规律经穴特异性是什么,临床的意义见论文;基本规律:经脉循行是基础,经气汇聚是关键;即经穴效应特异性的产生与经脉循行和经气会聚多少部位密切相关;体现在:所有经穴对所在经脉的病变具有普遍的治疗作用,即“共性”,这是针灸临床选穴的基础和前提;但某些经穴由于经气会聚的差异,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即“个性”,这是获得最佳临床疗效的关键和保障;17.神门、通里、阴郄的定位、主治异同;神门穴是的穴位之一,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①心痛、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痴呆、、晕车等心与神志病证;②高血压;③胸胁痛;通里穴,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主治心病,不语,,腕;操作方法为直刺~寸;阴郄:定位腕横纹上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解剖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主治心痛,,,、,;操作~寸;18.肝经循行路线及主治病症,应该有是动病和所生病;……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俯仰,丈夫疒^贵疝,妇人肿,甚则,;是主肝者:,,,,,;。

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博士入学考试药用植物学试题

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博士入学考试药用植物学试题

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博士入学考试药用植物学试题第一篇: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博士入学考试药用植物学试题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博士入学考试药用植物学试题(仅供复习用)一.辨析题1.个体发育,系统发育2.上皮细胞与表皮细胞均具有分泌功能]3.马鞭草科与唇形科的区别4.合蕊柱5.王不留行,桔梗,马齿苋的果实均未硕果孔裂二.多项选择题1.姜属的药用植物2.假花被的科属3.双子叶植物具有散生维管束的科属4.菊科植物的化学成分三.问答1.广义豆科植物的特征? A.Engler与A.cronquist对该科分类上的异同,比较其进化程度,并各举重要的药用植物2个.2.Liliaceae的主要特征,举出含有重要的药用植物的5个属(拉丁词).3.双子叶植物的茎、根茎的异常构造。

4.药用植物分类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第二篇:药用植物学试题药用植物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1.叶绿素 a、叶绿素 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为()主含的四种色素。

A.叶绿体B.有色体C.植物色素D.前质体2.金毛狗脊属于()A.石松纲B.水韭纲C.真蕨纲D.木贼纲3.绿藻门含有叶绿素()光合色素。

A.a,bB.a,dC.a,cD.a,e4.根有定根和不定根之分,定根中有主根,主根是从(来。

A.直根系B.不定根C.定根D.胚根5.唇形科的拉丁科名是()A.RosaceaebiataeC.MagnoliaceaeD.Liliaceae6.植物器官通常由()组成。

A.4 个部分B.6 个部分C.7 个部分D.5 个部分7.瓠果是()的主要特征。

A.桔梗科B.葫芦科C.忍冬科D.菊科8.苔藓植物有配子体和孢子体两种植物,其中孢子体(体上。

A.腐生B.共生C.寄生D.借生)发育而)于配子9.银耳担子纵裂为四个细胞,横切面上呈()字形。

A.日B.目C.田D.由10.大豆的果实是()A.蒴果B.瘦果C.荚果D.角果11.次生射线,位于木质部为木射线,位于韧皮部的称为韧皮射线,两者合称为()A.髓射线B.维管射线C.初生射线D.额外射线12.柑果、核果、浆果、瓠果属于()A.单果B.干果C.不裂果D.聚合果13.啤酒酵母、麦角、冬虫夏草、竹黄为()植物。

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博士入学考试中药鉴定学试题

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博士入学考试中药鉴定学试题

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博士入学考试中药鉴定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菌核
2.异细胞
3.气孔指数
4.网状中柱
二、进口药材(说明其出自哪个国家,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
功效)
丁香,乳香,番泻叶,萝芙木,马钱子,没药
三.问答与简述
1.举出6个来自于姜科植物种子或果实的药物并说明其在显微、化学、功效上的相似性。

2.何为道地药材?发展道地药材有何重要意义?
3.试述中药与天然药物的联系与区别。

4.性状鉴定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5.动物类中药的理化鉴定方法。

6.GAP及其对中药现代化的意义。

7.规范化的重要质量标准及其要求(包括哪些项目,有哪些要求?)。

[2019初试真题回忆]

[2019初试真题回忆]

[2019初试真题回忆] 2019年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综合初试真题回忆(701)
题主,今天刚考完趁还有记忆攒人品来了
中药:药物用量的依据,使君子的用量,苏合香的用量所以在复习的时候要看下书后面的总结,里面会提到那些中药需要记用量这几年基本考了,然后大题这次考的是远志和石菖蒲的功效和作用异同。

归经的确定,和解释“执经络而用药,其时也泥”,这句话其实在张廷模教授的那个课上有讲过,但是我忘了(这个在优酷就可以看,就是很长,我没看完。

)然后考的很细
中基:前三章是重点特别是藏像,大题基本就是这里出,然后多看下书中提到的那些古书里提到的名句,会在选择里考到。

无机:计算题今年考的是分布沉淀,去年考的也是这个,不知道明年还是不是,但是看书看仔细,无机基本没什么问题的
有机这算是一门大头了,但今年的方程式和推断比较简单,没有命名题,选择考酸碱强弱,考了好几题,所以要会判断,今年考了三乙以为印错了,结果是乙酰乙酸乙酯,所以大家看书看细点,还有一些个别化合物,比如今年考了乳酸就出现在两道多选里面。

,酒石酸也在多选里。

然后还考了,可以在水中混溶的物质,烯醇式的含量比较,含氮有机物,醛酮,都是在推断和方程式里比较容易考到的
下面就是一些比较具体的题目,但是选项可能就记不清了
受盛之官是哪个脏腑,津液的主要作用,肝主疏泄和肾主闭藏的共同作用,肝藏血的作用,脾藏什么,引发复发的诱因。

大题肝脾肺对调节气机的作用
中药这个就太多了,感觉突然遗忘,想起来在来。

但是只要认真背了基本不
会太差
题主可能要十天半个月才会上线一次,所以后面有人问问题可能回答不会及时。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考博试题总结汇总汇编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考博试题总结汇总汇编

中药学试题1•比较麻黄与桂枝功效与主治异同。

答:相同点:麻黄与桂枝均能发散风寒,主治风寒表证。

不同点:麻黄发汗之力强,尤适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者;桂枝发汗相对弱,风寒表实证、风寒表虚证均可使用。

麻黄还能宣肺平喘,主治肺气不宣之喘咳;利水消肿,主治水肿兼表证。

桂枝还有温通经脉、温助阳气的功效,主治寒凝血瘀,风寒湿痹,以及肾、心、脾阳虚证。

2•试述葛根、升麻、柴胡在功效与应用方面的异同。

答:相同点:葛根、升麻、柴胡均能疏散退热,主治表证(风热表证或温病卫分证、风寒表证等)发热;还可升脾胃清阳,适应证各异。

不同点:①葛根善发表解肌退热,适宜于外感表证发热,项背强痛;升麻清散解表,尤适宜于温病卫分证及风热表证发热;柴胡疏散退热作用好,又能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除用于风热表证、风寒表证发热外,还适用于少阳证寒热往来,常与黄苓等药同用。

②葛根长于升脾胃清阳而止泻,适宜于脾气虚泄泻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治湿热泻痢初起兼表证者,常与黄苓、黄连等配伍。

柴胡、升麻能升清阳而举陷,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脏器脱垂诸证。

③葛根、升麻还能透疹,适用于麻疹疹出不透。

此外,葛根又能生津止渴,适用于热病伤津及内热消渴;升麻还可清热解毒,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丹毒、温毒发斑及热毒疮肿;柴胡又善疏肝解郁,用于治疗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肋疼痛等证。

3.简述石膏的功效和主治病证。

答: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机。

主治病证有:①温热病气分实热证;②肺热喘咳证;③胃火牙痛、头痛;④疮疡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

4•试对比牡丹皮与地骨皮功效和主治的异同。

答:相同点:均能清热凉血、清虚热,治疗血热出血症和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等。

不同点:地骨皮善治有汗骨蒸,并能止血,清肺降火,还可治肺热咳嗽;牡丹皮还能活血散瘀,又可治瘀血证。

5.为什么说连翘为"疮家圣药”?答:连翘味苦性寒,主入心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本品既能清心火,解疮毒,又能消肿散结,可用于治疗热毒蕴结所致的内外疮痈诸证,故有“疮家圣药”之称。

成都中医药大学 08针灸考博部分试题

成都中医药大学 08针灸考博部分试题

成都中医药大学08针灸考博部分试题针灸基础试题一、单选题(30分)共30题,每题1分(略)二、多选题(20分)共10题,每题2分(略)三、名词解释(10分)共4题,每题2.5分1、翳风2、赤白肉际3、二陵、二跷、二交4、八法、五门四、简答题(20分)共5题,每题4分1、写出腕横纹上穴位的名称、位置、和所属经脉2、手少阴心经的神门、阴郗、通里穴位的定位和主治异同3、入耳的经脉有哪些?其入耳中的走向如何?4、任脉的强壮穴有哪些,有什么作用?5、根据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写出联络的脏腑有哪些?五、论述题(20分)共2题,每题10分1、写出十五络脉的起始位置、走向(散布)以及其主治2、杨继洲说:“治法因乎人,不因乎数,变通随乎症,不随乎法,定穴主乎心,不主乎奇正之陈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针灸临床试题一、单选题(40分)共40题,每题1分二、多选题(10分)共5题,每题2分三、名词解释(10分)共2题,每题5分1、循经感传2、中风脱证四、判断题,需要写出判断并简述理由(10分)共4题,每题2.5分1、中风脱证的取穴主要取中极、神阙2、痫病取穴涌泉是为了滋水潜阳3、坐骨神经痛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4、遗尿取穴主取中极和三阴交五、简答题(20分)共4题,每题5分1、晨起泄泻日久,造成直肠部分脱出,和脱肛比较在治法和取穴上有什么不同?2、癃闭和水肿阴针治法和取穴上有什么不一样?3、月经不调分为几种类型,经早的治法和取穴是什么?4、神经性皮炎的治则和取穴、以及治疗方法六、病案分析,要求写出诊断,取穴,理由和治疗手法(10分)是关于肘劳的一个病案。

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

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

2017年3月11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真题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乙癸同源、水火既济2.仓廪之官、决渎之官3.用热远热、热因热用4.忘了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气脱与亡阳的定义与联系2.热、火、暑的异同点3.忘了4.忘了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1.何谓肾精、肾气、肾阳、肾阴?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阴阳偏衰既可导致相对一方亢盛,又可导致相对一方虚损不足,对此应如何正确理解和分析?3.风气动的概念、成因和病机。

4.“治病求本”与“标本缓急”中的“本”的区别与联系。

2017年中医药大学考博,中医基础理论考题记忆版1.为什么说“亡血家不可发汗”?2.何谓体质?何谓征候?二者有何联系?3.何谓七情?为什么说情志病皆从心生?4.何谓脱气?与亡阳有何区别?5.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6.何谓循经论治?何谓分经论治?试论头痛与牙痛的分经论治?7.对脾喜燥恶湿,胃喜润勿燥的理解?8.金元四大家。

9.对“金曰从革”的理解及临床指导意义?2016年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回忆一、名词解释(20分,5个每题4分)1.水火既济2.经脉3.寒性凝滞4.阴阳格拒5.七情伤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8分,5个)1.简述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2.何为正治?包括哪些治法?3.何为痰饮?痰饮的分类?4.简述宗气学说的原理?5.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其与形、体、窍、华、志、液之间的关系?三、论述题(共40分)1.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15分)2.中医“体病相关”理论与临床意义?(25分)2017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一,名词解释(2*5)1.疬气2.五脏化液3.百病皆由气4.从化5.皮部二,简答(10*5)1.试论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2.阴维脉、阳维脉经脉循行及其功能。

3.试述“肾为胃之关”。

4.试述何谓反治?简述其应用。

5.试述五运推演步骤,举例说明。

三,论述(20*2)1.论述整体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1.经络首见于何本著作?《汉书艺文志》2.内经的成书年代?秦汉时期3.一曰砭石,二曰,,制砭石有小大者。

乃随病所宜,用石代针。

南北朝时期全元起: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鑱石,其实一也。

破坚决肉,砭射肿热者,则决之以砭石,良由邪气暴戾,则微针不能及,况又病有气血盛实,逆于肉理,蓄结痈肿之类,非砭石则不能射之,此所谓血实宜决之,又形乐志乐,病生于肉者,治之以砭石,东方之民,多病痈疡,其治宜砭石,砭石之来,始自于此。

扁鹊有云,病在血脉者,治以砭石。

是故一切肿疾,悉宜镰割足小指下横文间。

肿在左则割左,在右则割右。

血少出则瘥,以至疔肿、痈疡、丹毒、瘭疽代指、病、气痛流肿之类,皆须出血者,急以石砭之。

大抵砭石之用,其法必泻。

若在冬时,人气闭塞,则用药而少针石。

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

痈疽不得顷时回,苟缓于针石,则毒瓦斯内攻,腐坏筋骨,穿通腑脏矣。

治石疔疮,则忌瓦砾砖石之类,治刀镰疔疮,则忌铁刃伤割。

若是者,可以药治也。

素问又曰∶人病颈痈,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此盖同病异治也。

夫痈疽之气息者,宜针开除去之,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若然则砭石九针之用,各有所利,善治血脉之变,痈肿之病者,当审轻重而制之。

4.经络者,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出自何处?《灵枢。

海论》5.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指治神、知养身、知毒药之真、知制砭石大小、知脏腑气血的多少五种治病的基本法则。

中医经典《素问·宝命全形论》云:“故针(箴)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五法:(1)名︰即假名,指事物之名称。

(2)相︰即色相,指事物的相状。

(3)分别︰即妄想,指对事物之名、相所起的差别心。

(4)正智︰指离妄想分别的正见之智。

(5)如如︰即真如,指正智所契合的真理,即不变不异一切存在的本体。

√名词解释1.解结:2.三角灸: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脐中心,底边成水平线,两底角处是穴。

3.下极之俞:《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

”会阴深部。

4.十四法: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十四种基本手法。

见金·窦杰《针经指南》。

即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等十四种。

5.五行生成数:五行水火木金土生数12345成数678910生成数7911 13 15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的生成数为七。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火的生成数为九。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木的生成数为十一。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金的生成数为十三。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土的生成数为十五。

明万物虽多,数不过五,故在天为五星,天有五行,木金水火土。

在地为五方。

黄帝素问云,五藏候在五官,眼耳口鼻舌。

五行递相负载,休王相生,生成万物,运用不休。

天数五,一三五七九。

地数五,谓二四六八十。

水,在天为一,在地为六,六一合于北。

火,在天为七,在地为二,二七合于南。

木,在天为三,在地为八,三八合于东。

金,在天为九,在地为四,四九合于西。

土,在天为五,在地为十,五十合于中。

五数相配。

以合成金木水火土也。

五行。

一曰水。

二曰火。

三曰木。

四曰金。

五曰土。

礼记月令篇云。

木数八。

火数七。

金数九。

水数六。

土数五。

皆其成数。

唯土言生数。

天以一生水于北方。

君子之位。

阳气微动于黄泉之下。

始动无二。

天数与阳合而为一。

水虽阴物。

阳在于内。

从阳之始。

故水数一也。

极阳生阴。

阴始于午。

始亦无二。

阴阳二气。

各有其始。

正应言一。

而云二者。

以阳尊故。

尊既括始。

阴卑赞和。

配故能生。

而阳数偶阴在火中。

火虽阳物。

义从阴。

配合阴始。

故从始立义。

故火数二也。

老子云。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是知皆有一义。

唱和同始。

是以云。

木配阳动。

而左长于东方。

长则滋繁。

滋繁则数增。

故木数三也。

阴佐阳消。

阴右转。

而居于西。

在阳之后。

理无等义。

故金数四也。

阴阳之数。

始乎一周。

然后阳达于中。

总括四行。

苞则弥多。

故土数五也。

此并生数。

皆云据始。

未明成数。

数既未成。

亦未能为用。

颖容春秋释例云。

五行生数。

未能变化。

各成其事。

水凝而未能流行。

火有形而未生炎光。

木精破而体刚。

金强而斫。

土卤而斥。

于是天以五临民。

君化之。

传曰。

配以五成。

所以用五者。

天之中数也。

于是水得于五。

其数六。

用能润下。

火得于五。

其数七。

用能炎上。

木得于五。

其数八。

用能曲直。

金得于五。

其数九。

用能从革。

土得于五。

其数十。

用能稼穑。

郑玄云。

数若止五。

则阳无匹偶。

阴无配义。

故合之而成数也。

奇者。

阳唱于始。

为制为度。

偶者。

阴之本。

得阳乃成。

故天以一始生水于北方。

地以其六而成之。

使其流润也。

地以二生火于南方。

天以七而成之。

使其光曜也。

天以三生木于东方。

地以其八而成之。

使其舒长盛大也。

地以四生金于西方。

天以九而成之。

使其刚利有文章也。

天以五合气于中央。

生土。

地以十而成之。

以备天地之间所有之物也。

合之。

则地之六为天一匹也。

天七为地二偶也。

地八为天三匹也。

天九为地四偶也。

地十为天五匹也。

阴阳各有合。

然后气性相得。

施化行也。

故四时之运。

成于五行。

土总四行。

居时之季。

以成之也。

五行传及白虎通。

皆云。

木非土不生。

根核茂荣。

火非土不荣。

得木着形。

金非土不成。

入范成名。

水非土不停。

堤防禁盈。

土扶微助衰。

应成其道。

故五行更互须土。

土王四季。

而居中央。

不以名成时。

故知同时俱起。

但托义相生。

传曰。

五行并起。

各以名别。

常从数义云。

北方亥子。

水也。

生数一。

丑。

土也。

生数五。

一与五相得为六。

故水成数六也。

东方寅卯。

木也。

生数三。

辰。

土也。

生数五。

三与五相得为八。

故木成数八也。

南方巳午。

火也。

生数二。

未。

土也。

生数五。

二与五相得为七。

故火成数七也。

西方申酉。

金也。

生数四。

戌。

土也。

生数五。

四与五相得为九。

故金成数九也。

中央戊己。

土也。

生数五。

又土之位在中。

其数本五。

两五相得为十。

故土成数十也。

此阴阳两气各一周也。

共一周。

则为生数。

各一周。

则为成数。

阳以轻清上为天。

阴以重浊下为地。

而阳至第五而入中者。

其体躁疾。

故共一周而入中。

阴至第十方入中者。

其体迟殿。

故各一周而始入耳。

然五行皆得中气而后成。

土居中而王四季。

并须土以成之也。

洪范是上古创制之书。

故言生数。

礼记月令是时候之书。

所贵成就事业。

故言成数。

唯土言生数者。

土以能生为贵。

且以成四行。

足简之矣。

是其能生能成之义也。

郑玄曰。

以天地相配。

取阴阳之理。

常从以支干数和合。

取日辰为用。

两说虽别。

大意还同。

终会易经天一至地十之义。

孝经援神契言。

以一立。

以二谋。

以三出。

以四孳。

以五合。

以六嬉。

以七变。

以八舒。

以九列。

以十钧。

五行以一立水。

一为生数。

以五配一。

水之成数。

故言一立而六嬉。

嬉是兴义。

二。

是火之生数。

七。

是火之成数。

故言二谋。

火以变化为能。

故曰七变。

谋者。

以其为变之始也。

三。

木之生数。

八。

木之成数。

五行始于东方。

故云。

三出。

八而成长。

故曰八舒。

四。

金之生数。

九。

金之成数。

西方成就。

故言四滋。

品类不同。

故称九列。

五是土之生数,十是土之成数,以天之五,合地之十,数义斯毕。

所以五言其合,十言其均,均是成备之义。

一动,合于二,故阴阳受,成于三,故日月星序,张于四,故时起,立于五,故行动,布于六,故律踊,分于七,故宿改,萌于八,故风布,极于九,故州吐,毕于十,故功成数止。

五行生成之数,不过十也。

6.神气之出入:《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腧穴不是孤立的体表点,而是和内在经络。

脏腑相互联系疏通的特定部位,是气血汇聚和转输之所。

气穴多在分肉之间,溪谷之会,在生理状态下能通行营卫气血,病理情况下能溢奇邪,反映病候。

7.短长水也,有绝凝开滞之机:水有开山穿石之力,以润下为功。

针之短长深浅,如水之用也。

8.鱼吞钩饵之浮沉:《标幽赋》曰:“气之至也,鱼吞钩饵之浮沉”。

指在穴位针刺,如果气已至,持针的手即有鱼吞钩饵向下沉的感觉。

9.四时八正之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被称为“八正”,它们是八大虚邪的征兆,都按照一定的时节到来。

春、夏、秋、冬是用以区分四季的天气,以帮助人们调适的。

√简答论述1.针灸的处方原则选穴原则: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随症选穴。

配穴方法:①按部配穴:局部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左右配穴,三部配穴。

②按经配穴: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子母经配穴,交会经配穴。

2.入耳经脉有哪些,具体写出循行小肠经: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拙,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三焦经: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拙。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胆经: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拙,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

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

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3.全身分支最多的经脉是哪条?从哪里到哪里?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

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叁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4.灸法在明清的发展过程灸法成熟于明清时代,从著作的数量,灸法技术的改进,隔物灸,灸法局麻,注重灸疗器械的应用,均可看出灸法此时处于鼎盛时期,出现了张仲景杨继洲为代表的医家。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所著《类经图翼·卷十一》中,专门辑录明以前几百个灸法验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几十种病症。

另在《景岳全书》9~36卷所论述各科70余类病症中,有二十类提到针灸疗法,其中涉及灸方的达十五类,并详细论述了灸法的治疗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