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方法学研究
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
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摘要:痛经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疾病,其病因复杂不同,其中寒凝血瘀型痛经占比较大。
本研究设计采用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旨在探究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招募符合入选标准的50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隔姜灸组和对照组各25例。
隔姜灸组采用隔姜灸治疗,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采用口服益母草颗粒加温热贴治疗,同样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患者评分(VAS)、月经量和治疗后生活质量。
结果:两组治疗前痛经患者评分、月经量和生活质量无统计学差异。
治疗后,隔姜灸组痛经患者评分明显下降,月经量明显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痛经患者评分、月经量和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比较,隔姜灸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痛经症状,提高患者月经量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隔姜灸;痛经;寒凝血瘀型;治疗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痛经是女性经期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高达60%,对女性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根据中医理论,痛经病因病机复杂,其中以寒凝血瘀型痛经占比较大。
中医认为,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特点为痛经经期长,经血量少,经色暗,经期或休息日腰背肢体冷痛,舌苔白腻,脉沉紧。
治疗痛经需要结合具体病因和症状,中医内服药物、外敷贴敷、针灸、艾灸、拔罐等多种疗法均可有效缓解症状。
隔姜灸是一种新型的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隔热灸罐与姜片将零散而冷气瘀滞的血液,通过灸热的作用,将瘀血逐渐熔解,从而达到疏通经脉、分散寒气的作用。
因此,隔姜灸可以有效地改善经脉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子宫内膜的脱落,进而起到缓解痛经的作用。
本研究招募符合入选标准的50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隔姜灸组和对照组各25例。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是指在经期或经前出现下腹部阵发性疼痛或胀痛,疼痛可放射至腰骶部、大腿内侧及外阴部,并伴有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头痛、乳房胀痛等。
中医认为,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是由于寒邪外袭,气机郁滞,导致经脉不畅、血液凝滞而引起的。
针对这种病理机制,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舒经活络、温经散寒、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等。
下面就从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和食疗调理等方面,对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进行分析。
一、药物治疗1. 药物调理气滞气滞是造成痛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需选用具有理气作用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的药物有香附、丹皮、茴香、青皮、柴胡等。
这些中药可以舒肝理气、疏通经脉,改善气机郁滞的状况。
2. 药物驱寒祛寒对于寒凝痛经的患者,需要选用能够温经散寒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生姜、丁香、砂仁、艾叶、玉竹等。
这些药物可以温暖下元,散寒止痛,有助于缓解因寒邪引起的痛经症状。
3. 药物活血化瘀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病因机制中,往往伴有气滞血瘀的情况。
需要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当归、川芎、红花、桃仁等。
这些药物可以活血化淤,改善经脉循行,从而缓解痛经症状。
二、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痛经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患者同样适用。
在针灸治疗中,常用的经络穴位包括关元、气海、神阙、足三里、太冲、归来穴、血海等。
这些穴位可以舒经活络、温经散寒、疏肝解郁、行气活血,从而缓解痛经症状。
针灸治疗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其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伴随症状可以选用神门、内关、足三里、合谷等穴位进行治疗,以达到调理脏腑功能,缓解痛经症状的目的。
三、食疗调理在中医治疗痛经过程中,食疗调理也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
对于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患者,可以通过调理饮食来辅助治疗,常用的食疗方案包括:1. 姜糖水生姜可以温经散寒,具有较好的祛寒作用,对于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患者有一定的缓解症状作用。
浅谈寒凝血瘀型痛经中医治疗
浅谈寒凝血瘀型痛经中医治疗摘要:寒凝血瘀型痛经是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高发病率是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特点。
因寒凝血瘀型痛经发病率逐年升高且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而引起了中医学界的特别重视。
面对这一现实情况,本文试图围绕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这一课题,以治疗安全与远期效果稳定为基础,注重以寒凝血瘀型痛经为例,从病因病机与中医治疗等方面展开对此病的探讨,从而达到更加有效全面的对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目的。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针对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因病人体质与兼证的不同,在治疗上主要以温经祛瘀为主,配以对兼证的对症治疗。
关键词:痛经;寒凝血瘀型;中医治疗;温经祛瘀[中图分类号]R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6-ZYM 引言痛经是一种随月经周期而发,以下腹部疼痛,甚则痛至晕厥为典型临床表现的病症。
中医辨证施治,以治其本,运用中药内服、针灸治疗、敷贴、推拿等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避免了长期吃药打针的痛苦。
同时,因为中医治疗方法减轻了胃肠吸收与肝肾代谢的负担,避免了药物副作用,对其他器官的保护性显著增强,所以中医治疗痛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1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病因病机及症状在中医看来,寒凝血瘀型痛经主要是因为“寒”邪作祟。
张景岳注释内经曰:“凡诊病之道,必察其致病之因,而后参合以脉,则阴期虚实,显然自明。
”辨虚实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言:“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肾为先天之本,而阳气的根本也为肾阳。
虚寒证的主要病因是患者素体阳虚,阳不制阴,患者阴寒内盛,阳气温煦功能失职,血遇寒则凝,而致血液凝滞。
临床表现以面色晄白、畏寒喜暖、腰膝冷痛、经色黯淡夹杂血块、舌淡、脉沉,行经时腹痛喜按为主。
实寒证的本质为寒邪侵袭冲、任二脉,寒邪搏结气血,不通致痛。
临床表现以四肢不温、面色苍白、小腹冷痛拒按、经量少色黯有块、舌淡、脉迟为主。
中医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方法学研究
中医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方法学研究发表时间:2015-01-26T16:59:23.1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6期供稿作者:刘凤梅[导读] 中医学称“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等。
痛经包括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
刘凤梅(双鸭山市社保社区卫生服务站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摘要】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对妇女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质量有着要的影响,本文通过采用温经散寒、化癖止痛法;针药结合法;推拿治疗法;温针灸治疗法;穴位敷贴廖香痛经膏;艾灸干预;辨证施膳等方法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探讨和分析中医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方法学研究。
中医干预痛经疗效佳、副作用小,在临床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寒湿凝滞型痛经;中医治疗【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6-0269-02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经期及行经前后出现明显的小腹痉挛性疼痛、坠胀,甚至连带腰酸痛不适,严重者伴有头晕或恶心呕吐,甚者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厥冷、剧痛昏厥等危象。
中医学称“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等。
痛经包括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
痛经的发生主要与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有关。
外感六淫主要是与外感风寒、寒湿有关,情志因素也可以导致痛经的发生,尤以郁怒最为常见。
关于痛经的病机,腹痛发生时间不同则病机不同,经前和经期发生的腹痛与“疲+滞”等相关,经后发生的腹痛多属虚证,与气血虚等密切相关。
根据痛经的临床表现,分为肝郁气滞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肾气亏损型、湿热蕴结型。
我院在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上有独到的见解,治疗疗效佳、副作用小,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1 中医治疗方法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
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的气血变化急骤,导致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而导致痛经发作。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痛经是指在月经期间或经前期出现的疼痛,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
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寒凝气滞、血瘀气滞等原因引起的。
针对这种类型的痛经,中医采用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法。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病因主要是因为寒邪侵入体内,使得气滞血凝,经脉阻塞,导致经血不畅而引起痛经。
中医治疗,主要是通过疏通经络、温通经脉、活血化瘀等方法来治疗痛经。
首先,中医以温经散寒为主要治疗原则。
中医认为痛经主要是由于气滞血凝所致,所以针对寒凝气滞的病因,中医采用温经散寒的方法来治疗痛经。
具体来说,可以使用温性中药,如姜、桂、附子等,以温通经脉,促进气血流通,达到缓解痛经的目的。
其次,中医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治疗痛经。
中医认为,血瘀也是导致痛经的原因之一。
为了消除血瘀,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红花、桃仁、丹参等,可以有效地消除血瘀,缓解痛经。
最后,中医还可以采用针灸疗法来治疗痛经。
针灸可以疏通经脉,调节气血,缓解痛经。
针灸的方法,可以针灸关元、神阙、气海等穴位,可以有效地减轻痛经的症状。
总的来说,中医针对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和针灸疗法等方法。
但是,治疗痛经需要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因此,在治疗痛经时,需要选择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以确保痛经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作者:邱芳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9年第06期【摘要】目的研究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效果。
方法 66例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艾附暖宫丸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少腹逐瘀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2.73%;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接受少腹逐瘀汤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少腹逐瘀汤;艾附暖宫丸DOI:10.14163/ki.11-5547/r.2019.06.072痛经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较难治愈。
痛经的产生主要与患者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血管加压素、精神等因素有关,此病能够导致患者在月经前后和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腰酸等临床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使其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并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1]。
在中医理论中,痛经可分为虚实两类,主要是由于寒湿凝滞、气滞血瘀、湿热下注所导致,其中寒湿凝滞血瘀型痛经是临床上常见的类型,在对其治疗时,中医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2]。
本文主要研究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接受治疗的66例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最小16岁,最大23岁,平均年龄(19.43±1.95)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病程(1.97±0.95)年。
观察组患者年龄最小17岁,最大24岁,平均年龄(20.37±1.92)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病程(2.36±0.98)年。
当归四逆汤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临床分析
常见 。
告如 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 资料 患 者就 诊 时 随 机 分 为两 组 。全 部 病
・
9 9 2・
光明 中医2 0 1 4年 5月第 2 9卷 第 5期
C J G M C M Ma y 2 0 1 4 . V o l 2 9 . 5
1 5 g , 金银花 3 0 g , 蒲公 英 3 0 g , 黄柏 1 5 g , 荔枝 核 1 5 g , 苦
淫” “ 劳淋 ” 等病证范畴 , 认 为 素体 不 足 , 肾气亏乏, 湿
例均 为本 院 门诊 患 者 , 其 中治疗 组 4 7例 , 年龄 1 5~ 4 6
岁, 病程 3个 月 一1 0年 。对 照 组 4 3例 , 年龄 1 4~4 3 岁, 病程 4个月 一 8年 。两组 患 者 统计 学 分 析 , 无 明显 差异 ( P> 0 . 0 5 ) , 具有 可 比性 。 痛经 中医诊断标 准 : 经期 或 经 前 后 出 现周 期 性 下
热 内蕴 , 精 络瘀滞 是其 主要 病机 , 因而 在治 疗上 常采 用
参 1 5 g , 土茯 苓 3 0 g , 甘草 6 g 。1 0剂。1日 1剂 , 水煎分
3次服 。服 药后 诸 症 减 轻 , 效不改方, 原 方 再服 2 0剂 。
清热利 湿 、 益 肾固精 、 活血通 络 的治疗 方法 。所 拟 固 肾
性 。诸 药合 用 , 共 达 固 肾通 络 , 增强免疫功能 , 改 善 前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症,它主要是由于寒邪侵袭、气机郁滞、血液凝滞所致,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经行腹痛、痛经伴有寒冷感,疼痛部位多为下腹部,痛经症状较为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发生与女性的体质、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都有一定关系,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师需要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并结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以下是对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一、辨证施治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治疗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针对患者的病情特点进行辨证论治,中医师需要仔细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舌脉情况等,明确病情的发生机制。
一般来说,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患者多表现为经行腹痛,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伴有寒冷感,月经周期不规律,经血量少且颜色较暗等症状。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进一步辨证施治,如辨寒热、辨气血、辨瘀滞等,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重点。
二、调理气机寒凝气滞是寒邪困滞在经脉之中,导致气机郁滞的结果,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调理气机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常用的调理气机的方法主要包括温经散寒、理气止痛等,如可采用艾灸温经,或者服用温经散寒的中药来调理气机。
温经散寒能够促进经脉的畅通,减轻寒邪对经脉的影响,从而改善气机郁滞的情况,减轻疼痛症状。
三、活血化瘀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患者容易出现血瘀现象,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采用一些方法来活血化瘀。
中医治疗中常用的活血化瘀的方法主要包括穴位按摩、艾灸、中药调理等。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经络的畅通,改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也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来治疗,如川芎、红花、丹参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血瘀,减轻疼痛。
四、调整饮食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饮食习惯对病情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饮食调理。
一般来说,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患者应该少食寒凉生冷的食物,如冰激凌、西瓜等;可以多食温热的食物,如姜、桂皮、辣椒等,有助于驱寒散凝,改善症状。
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之法——刺激关元穴和十七椎穴
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之法——刺激关元穴和十七椎穴中医认为,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
《针灸逢源》中记载:经水正行,头晕、小腹痛,女水不调,脐腹疼痛,关元穴可治。
即指关元穴可用于治疗女性痛经。
中医理论中十七椎穴常用来治疗小腹疼痛等病症。
而十七椎穴与关元穴相配,可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之功效,达到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之功效。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
以青年女性较为多见。
寒湿凝滞型痛经可见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血量少,色紫黯有块,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等。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与冲、任二脉及胞宫的周期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与肝、肾二脏也有关联。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这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之法——刺激关元穴和十七椎穴。
首先,找到关元穴的位置,其位于腹部,取仰卧位,在腹正中线上,肚脐下四横指既是。
刺激关元穴可以采用按压法:。
按摩时指腹用力深压,有酸胀感即可停止用力,保持力度持续5-10秒,然后放松,再按压,反复持续,每次10分钟,每天5次、15天为一个疗程。
还可以采用按揉法刺激关元穴,用拇指指腹按住关元穴,按摩时指腹用力深压,然后压而揉之,其余四指张开,起支撑作用,以协同用力。
有酸胀感即可停止用力,保持力度持续5-10秒,然后放松,再按压揉,反复持续,每次10分钟,每天5次、15天为一个疗程。
再来找到十七椎穴:其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腰椎棘突下即是。
刺激十七椎穴除了可以采用与关元穴相通的按压法和按揉法之外,还可以采用隔姜灸:切取0.3~0.5cm厚的鲜姜一片,用针穿刺数个针孔,然后置艾炷于姜片上点燃,放于十七椎上。
每次3~5壮,以灸至局部皮肤温热舒适,稍有红晕为度。
隔日或3日1次,每月灸十余次。
总之,刺激关元穴和十七椎穴对于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有着很好的疗效,在穴位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经期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劳累,忌食生冷,防治受凉,做好保暖。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是一种常见的痛经类型,多见于寒冷季节或月经期间,主要表现
为经期腹痛、经血颜色暗紫或带有血块、经期延长等症状。
中医治疗该类型的痛经主要从
寒凝气滞和血瘀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针对性治疗。
首先是寒凝气滞,寒凝是指寒邪侵袭机体导致经脉闭阻,气滞则是指气血运行不畅,
通络无力。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温补、理气等。
可以使用挂姜薄荷煎剂,既可以温中散寒,又可以理气消滞,对于寒凝气滞型痛经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还强调调整生活节律,保
持温暖,避免受寒,饮食要清淡,避免食用冷食等。
其次是血瘀,血瘀是指经脉淤滞,气血运行不畅。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
可以采用桃仁炒姜汤,或者丹参、莪术炮姜丸等药物来活血化瘀,改善经脉
状况,缓解疼痛。
中医提倡运动,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有助于缓解痛经。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差异,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
还要注意辨证论治,结合整体病情,综合运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主要从寒凝气滞和血瘀两个方面入手,通过温补、理气、活血化瘀等方法来改善疼痛症状。
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治疗时需要个
体化调整,综合运用中医药治疗方法,取得更好的疗效。
隔物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隔物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痛经是指月经期或经前几天,出现下腹部疼痛、腰酸等症状,常常伴有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感。
痛经是女性常见的生理现象,也是经期不适症状中最常见的一种,60%的女性有不同程度的痛经,其中10%的痛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工作甚至生活质量,严重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传统中医学认为,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寒凝、湿滞等因素所致。
隔物灸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加热,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隔物灸对痛经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且具有疗效稳定、不易反弹等优点。
但是,目前对于隔物灸治疗痛经的机制和具体疗效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开展本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隔物灸对于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30名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8-45岁之间,符合我国的中医诊断标准,经过详细的病史和体检确认无明显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病变,未接受任何治疗或处于治疗停药期。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人。
实验组采用中式隔物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布洛芬片治疗。
两组均进行四个月的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记录相关的病情指标,如疼痛程度、不适症状的缓解程度、月经量和周期等。
同时,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隔物灸的疗效、安全性及临床价值。
四、预期效果本研究预期可以筛选出更加适合的治疗方法和方案,促进中医针灸的发展,探讨痛经的中医治疗方法,提高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治疗水平。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痛经是指在月经期出现的周期性下腹部疼痛,一般以有经期痛作为主诉。
中医认为,
痛经多因寒凝,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需针对病因进行中医治疗。
寒凝型痛经一般表现为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疼痛部位常位于腰骶部或小腹部,部分患
者会伴有寒战或手足冰冷等寒性症状,体检时可以触及到阴道突然收缩。
治疗上,应以温
补为主,可选用温经止痛药物,如温经散寒汤、桂枝加附子汤等。
同时应避免寒凉食物,
多食温热食物,如姜、红枣、黄酒等,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
气滞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疼痛突然和剧烈,部位多位于腹部中央或下腹部,可以在月经
前或月经初期出现,且颜色较深量较少。
治疗时,应调整情志,保持心情愉悦,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减少情绪的波动。
药物治疗可采用活血行气的方剂,如舒经活血汤、逍遥丸等,对于气虚型痛经,可用调理气血,增强体质的方剂治疗,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血瘀型痛经多表现为疼痛剧烈,部位不固定,可放射至阴部或腰骶部,在月经期出血
量较多,血质呈暗红色且有血块。
治疗上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可用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的
方剂,如桃红四物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同时避免负重、过度劳累,注意保持好的心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以增强体质。
总之,中医治疗痛经应根据病因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同
时注意生活调节,加强体质,以达到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4,V o l .32N o .7[19]肖秀丽.中药溻渍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手癣50例[J ].中医外治杂志,2018,27(2):3-5.[20]郄冬梅,彭立新,郄爽.烘疗法治疗75例手足癣及其护理分析[J ].双足与保健,2019,28(22):112-113.[21]杨之辉,李若瑜.浅部真菌感染中的抗真菌药物治疗进展[J ].中国真菌学杂志,2022,17(4):339-348.(收稿日期:2022-12-01)[编辑:周荣荣张思思]җ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 J Q N 202002707);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16m p x z 10)第一作者:吕武宾,E -m a i l :674381963@q q.c o m 中医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җ吕武宾1,贺敏2(1.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重庆404000;2.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4120)ʌ摘要ɔ 原发性痛经(P D )是临床常见病,表现为腹部疼痛㊁坠胀,伴有手脚冰凉㊁呕吐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时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㊂目前西医主要采用口服非甾体抗炎药㊁避孕药等治疗该病,虽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期用药具有毒副作用㊂中医治疗P D 具有独特的优势,临床主要分为肾气不足型㊁气血亏虚型㊁湿热蕴结型㊁气滞血瘀型㊁寒凝血瘀型等,其中以寒凝血瘀型较为常见㊂该文总结近5年中医治疗寒凝血瘀型P D 的相关文献,以期为寒凝血瘀型P D 的诊治提供参考㊂ʌ关键词ɔ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中医疗法中图分类号:R 271.11+3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737 原发性痛经(p r i m a r y d y s m e n o r r h e a ,P D )是指盆腔及生殖器未发生病变的女性在经前或行经期,出现腹部疼痛㊁坠胀,伴有手脚冰凉㊁呕吐或其他不适症状的疾病[1]㊂目前西医主要采用口服避孕药㊁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该病,虽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期用药,患者容易产生胃肠不良反应[2]㊂中医治疗P D 方法多样,包括中药内服㊁针刺疗法㊁灸法㊁穴位贴敷疗法等,均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㊂中医认为,痛经的病机为寒凝㊁血瘀㊁湿热等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致不通则痛;或肝血不足,肾精亏虚,胞宫失养,致不荣则痛㊂P D 临床主要分为肾气不足型㊁气血亏虚型㊁湿热蕴结型㊁气滞血瘀型㊁寒凝血瘀型,其中以寒凝血瘀型较为常见,多因经期或产后机体尚虚,血室正开,卫外不固,过食寒凉生冷,感寒涉水,寒客冲任,致不通则痛[3-5]㊂本文总结近5年中医治疗寒凝血瘀型P D 的相关文献,以期为寒凝血瘀型P D 的诊治提供参考㊂1 中医内治法中医内治法治疗寒凝血瘀型P D ,常选用具有温经散寒㊁活血化瘀功效的方药,如少腹逐瘀汤㊁温经汤等㊂徐慧承[6]研究发现运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P D 的疗效优于服用痛经宝颗粒㊂刘小纯[7]研究发现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P D 疗效显著,且远期疗效好,复发率低㊂乔怀丽[8]研究发现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P D 疗效优于布洛芬缓释胶囊㊂张雨涵等[9]研究发现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P D 效果显著,且无毒副作用㊂谷红玲[10]认为温经通腑汤能有效缓解寒凝血瘀型P D 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血清疼痛因子水平㊁性激素水平㊂王春艳等[11]采用温疏活血定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P D 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和痛经症状,缓解患者痛经程度㊂综上所述,中医内治法具有疗效佳㊁复发率低㊁毒副作用小等优势,但中医内治法治疗寒凝血瘀型P D 的临床观察研究相对较少,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以验证其疗效,且中药内服治疗P D 的周期较长,患者可能存在依从性较差等问题㊂2 中医外治法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直接作用于病患部位,病变局部的药物浓度较高,从而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㊂此外,中医外治法还具有多途51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7期综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A p r.2024,V o l.32N o.7径给药的优点,能够弥补内治法的不足,具有成本低廉㊁简便易行㊁效果显著等优点㊂2.1针刺疗法针刺疗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不同手法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刺激,借助经络腧穴的传导,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治疗方法㊂刘兰英等[12]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寒凝血瘀型P D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㊂石志华等[13]研究发现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P D起效快,长期疗效优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㊂邝利[14]研究发现采用火针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㊂何秋等[15]研究发现棍针拔筋法治疗P D 临床效果显著,不仅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缩短痛经持续时间,还可降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㊂2.2灸法灸法是一种利用艾叶等可燃材料或其他热源,对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温烤的疗法,旨在温通经络㊁调和气血㊁扶正祛邪㊂灸法包括传统灸㊁雷火灸㊁三伏灸㊁隔药灸等多种类型㊂刘颖华等[16]研究发现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止痛药的使用㊂刘昕[17]研究发现雷火灸治疗寒凝血瘀型P D效果显著,且无不良反应㊂陈筱茜等[18]采用M e t a分析方法评价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改善痛经症状㊂褚晓彦等[19]研究发现采用无火恒温灸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好㊂综上所述,灸法可显著改善寒凝血瘀型P D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止痛药的使用,且安全性较好㊂2.3穴位贴敷疗法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贴敷于患处或者特定穴位,通过药物与经络腧穴的双重作用,达到调理脏腑㊁疏通经络目的的治疗方法㊂中药穴位贴敷作为中医治疗P D的常用外治法,所用药物性多偏辛温,能走能散,温热之性可促进药物的局部吸收,起到温通阳气㊁发散里寒㊁活血行气的作用[20]㊂梁春云等[21]研究发现中药穴位贴敷治疗P D 疗效较佳,能有效缓解疼痛,降低前列腺素F2α及前列腺素E2水平㊂黄亦曼[22]研究发现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疗效显著,远期疗效较优,且安全有效㊂杜红艳等[23]研究发现采用温经散寒散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疗效确切,可调节患者血清前列腺素水平,改善痛经症状㊂综上所述,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P D具有疗效显著㊁安全性高㊁操作方便等优势㊂3综合疗法单用内治法或外治法难以奏效时,采用综合治疗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㊂陈丽平等[24]研究发现运用温针灸联合蜡疗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疗效显著,温针灸联合蜡疗增强了温热效应,加强了中药的渗透,同时针刺直达病所,三者相辅相成㊂马淑敏等[25]研究发现采用眼针联合雷火灸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眼针或雷火灸治疗㊂杜文玲等[26]研究发现采用少腹逐瘀汤联合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疗效确切,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㊂吴慧萍等[27]研究发现采用温经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疗效显著,可有效缩短痛经时间,减轻痛经程度,降低前列腺素F2α水平㊂栗怀红[28]研究发现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联合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P D效果显著,可减轻痛经程度,改善临床症状㊂4小结本研究对近5年中医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中医内治法㊁中医外治法㊁综合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㊂参考文献[1]李尧,宫郡茗,陆鑫林,等.天津市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22,36(3):167-170.[2]聂文佳,徐帅师,张咏梅.原发性痛经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4):683-689.[3]王秋平.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 [4]刘芳媛,于燕.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近况[J/C D].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70):145.[5]毕罗文,宗惠.宗惠副教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2018,37(12):38-39.[6]徐慧承.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35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8,53(8):592. [7]刘小纯.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疗效61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7期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4,V o l .32N o .7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20,36(9):1117-1118.[8]乔怀丽.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40例[J ].现代中医药,2017,37(5):34-35[9]张雨涵,熊丽辉.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M e t a 分析[J ].亚太传统医药,2017,13(24):58-61.[10]谷红玲.温经通腑汤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影响[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2,22(6):44-46,72.[11]王春艳,胡国华,陈静,等.温疏活血定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J ].河北中医,2019,41(7):996-999.[12]刘兰英,潘文谦,庄垂加,等.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研究[J ].广西中医药,2021,44(2):45-47.[13]石志华,郭燕洁.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即刻镇痛效应临床观察[J ].中医学报,2017,32(7):1343-1346.[14]邝利.火针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D ].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17.[15]何秋,元之婷,罗婷.棍针拨筋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 ].四川中医,2022,40(1):186-189.[16]刘颖华,王昕.艾灸治疗147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观察[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14(9):1316-1318,1323.[17]刘昕.雷火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护理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1):217-218.[18]陈筱茜,林嘉宜.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M e t a 分析[J ].福建中医药,2022,53(8):15-19.[19]褚晓彦,周丽艳,陶善平,等.无火恒温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J ].上海针灸杂志,2018,37(12):1345-1348.[20]刘红芸,吴飞华,余文婷.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2,22(14):125-128.[21]梁春云,于红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M e t a 分析[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5):3-6.[22]黄亦曼.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疗效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11):1329-1331.[23]杜红艳,郭志鹏,窦桂珍.温经散寒散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2018,27(1):60-63.[24]陈丽平,杨莉,刘永安.温针灸结合蜡疗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2018,33(20):3051-3053.[25]马淑敏,孙晶.眼针联合雷火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90例临床疗效观察[J ].时珍国医国药,2022,33(3):650-652.[26]杜文玲,周帆,何乐中.少腹逐瘀汤联合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J ].新中医,2018,50(10):153-155.[27]吴慧萍,龚雪,洪艳艳.温经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139-141.[28]栗怀红.香砂六君子汤加味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1):9-10.(收稿日期:2022-12-06)[编辑:周荣荣张思思](上接第72页)[6]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 /C D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9,11(4):5-27.[7]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9,29(1):97-102.[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陈彩凤,胡振斌,吕建林,等.中西医治疗慢性H B V 感染免疫耐受期的研究概况[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2,32(8):765-768.[10]张洪,朱晓雪,买佳佳,等.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新药的临床研究[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5):1006-1010.[11]O G AWA E ,N OMU R A H ,N A K AMU T A M ,e t a l .T e n o -f o v i r a l a f e n a m i d e a f t e r s w i t c h i n g f r o me n t e c a v i r o rn u c l e o s (t )i d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t h e r a p y f o r p a t i e n t sw i t hc h r o n i ch e pa -t i t i sB [J ].L i v e r I n t ,2020,40(7):1578-1589.[12]陈瑞年,卢秉久.中医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机演变及证治探讨[J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6):1181-1183.[13]王润萍.血常规检验指标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J ].光明中医,2019,34(10):1466-1468.[14]代海洋,黄古叶,李媛,等.小柴胡汤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J ].河南中医,2022,42(6):837-841.[15]时恺芸,韩国鑫,张雯雯,等.小柴胡汤联合抗病毒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系统评价[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9,19(9):1039-1043,1050.[16]宋银芳,赫伟丽,韩安晖.基于T h 17/T r e g 细胞失衡探讨小柴胡汤治疗慢性乙肝的机制[J ].世界中医药,2020,15(17):2593-2597.(收稿日期:2022-11-25)[编辑:白晓晖王图南张思思]71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7期。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目的:观察生化汤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原发性痛经患者101人,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筛选出符合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者57人为治疗组,其余44人为对照组。
治疗组给予生化汤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常规止痛药或解痉药如吲哚美辛、布洛芬,痛重者肌注安痛定或654-2,分别观察在用药前、用药后及停药3个月后腹痛强度及腹痛缓解程度。
结果:治愈率、显效率中药优于西药,好转率西药优于中药;总有效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生化汤治疗原发性痛经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疗效肯定,作用持久,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标签:生化汤;痛经;寒凝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迄今仍是现代妇科的顽疾,中医妇科认为,妇女每逢经前或月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
主要病机可分为虚、实两类。
实者多因寒湿凝滞气滞血瘀、湿热下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冲任受阻,所谓“不通则痛”,临床多表现为实证。
虚证多因肝肾亏损、气血虚弱,冲任血虚,胞脉失养,是为“不荣则痛”,临床多表现为虚证[1]。
寒湿凝滞多因产后冒雨涉水、或过食生冷,伤及冲任胞脉,血为寒湿所凝。
气滞血瘀多因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气机不利,血行受阻,冲任胞脉不畅,经血滞于胞宫所致[2]。
痛经虽分四型论治,但是临诊时多互相夹杂出现,且多以寒凝与气滞兼见。
临床多表现为经前或经后小腹正中、两侧或一侧疼痛,月经来潮后的第一、二天经量少,色紫黯,或有块。
伴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或可伴有畏寒肢冷,便溏,带下多而色白。
舌紫黯可有瘀点或青紫,苔白腻;脉弦涩或沉紧。
治则理气化瘀、行气止痛、散寒除湿。
方剂采用生化汤加减,气滞重者加丹皮、乌药、香附等,寒湿重者加小茴香、肉桂、延胡索等[3]。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2004年3月-2006年12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痛经患者,根据妇产科学五版教材诊断标准确诊为原发性痛经,同时又符合中医辨证为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门诊患者,并且愿意接受中医中药治疗的患者57 人,采用生化汤加味辨证治疗为治疗组;对其余44名患者采用西药对症治疗为对照组。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是指由于寒邪引起的子宫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痛经症状的一种中医分类。
下面是对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中医认为,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病机主要表现为子宫经脉寒凝,气机不畅,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痛经症状的发生。
治疗这种痛经类型的关键是温通经脉,活血化瘀。
针对这种病机,中医通常采用以下治疗方法:
1. 中药治疗:中医常使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药物治疗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
比如使用附子、生姜、艾叶等温补药物,可以温经散寒;使用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可以活血化瘀。
2. 针灸治疗: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神阙等,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3. 艾灸治疗:艾灸可以通过艾热温经,加速气血循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常用的艾灸穴位有关元、气海、月经穴等。
4.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腹部、腰部和下腹部等部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痛经的症状。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中医还强调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从而改善痛经。
比如可以避免寒冷食物的摄入,多吃温补食物;保持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适当进行适量的运动,改善气血循环等。
对于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中医治疗的核心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通过中药治疗、针灸、艾灸、推拿按摩等方法,可以调整子宫血脉的运行,改善气血循环,从而缓解痛经的症状。
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也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
温针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温针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背景: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对女性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
严重影响。
温针是中医针灸疗法中常用于治疗痛经的方法之一。
本研
究旨在观察温针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们医院就诊的80例
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治疗组采用温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
床疗效、疼痛程度、月经量和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7.5%,治疗组的
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的疼痛程度和月经量明显
改善,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温针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改善
疼痛程度和月经量,同时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因此,温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痛经的方法。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痛经是女性经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因此,对于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也备受关注。
下面将对该病症的病机病因、中医辨证论治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启示。
病因病机寒凝气滞和血瘀为痛经的主要病因病机。
1. 寒凝气滞寒凝气滞主要是指经期或前期因寒邪侵袭,气机不畅或情志不畅,造成子宫寒性凝滞,经脉气血不畅,形成经络不舒畅所引起的疼痛。
临床表现为痛经的程度较剧烈,但痛经的时间不长,多在月经前后几天出现。
2. 血瘀血瘀则是指经期因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的止血则会长期滞留在子宫内部形成的问题。
因此,女性体内的血液循环不良,经血不畅,导致经血凝结不易排出且经血颜色深而质地稠厚,影响子宫和脏腑的正常功能。
临床表现为痛经的程度较轻,但经痛的时间较长,且疼痛呈现阵发性。
中医治疗方案1.中药汤剂中医中的许多重要方剂对于痛经的治疗都有积极的作用,主要包括桂枝加芍药人参汤、逍遥散、六味地黄丸等。
其中,桂枝加芍药人参汤是经典痛经汤剂,主要起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逍遥散则是主要起到调气养血的作用,六味地黄丸则主要起到养血健脾的作用。
2.针灸和艾灸针灸可以有效地改善痛经症状,促进气血运行,开通经络。
例如使用梁丘功的松果穴,可以调节机体身体机能、温热子宫,而日本流派的用针技法则针灸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点刺或按摩,达到抒缓经痛的目的。
同时,使用艾灸疗法也可达到同样效果,经常使用的穴位包括神阙穴、三阴交、关元等。
3.食疗对于痛经的改善,食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建议饮食应以清淡、保健为主,多食蔬菜水果和粗粮,尽量减少食用油腻、辛辣、过冷及过度制热、含脂肪太高等食品,调节体质。
总之,中医治疗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方法丰富多样,需要针对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综合运用中药汤剂,针灸以及食疗等治疗手段,可以显著提高病人的治愈率,促进病情快速恢复。
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中医外治疗法的临床研究进展
1922019 年第 6 卷第 82 期2019 Vol.6 No.82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中医外治疗法的临床研究进展冯驰元,刘瑞祥*(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摘要】痛经是因“经水不利、不通则病”引起的少腹满痛性病症,按照病机的不同可对其予以辨证论治,即实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及瘀者散之等治疗模式。
对此,笔者以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例,探讨中医外治疗法的研究进展,以供借鉴。
【关键词】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中医外治;进展【中图分类号】R27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82.192.01痛经作为女性月经期、行经前后存在的下腹部疼痛和坠胀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引起剧痛昏厥病症。
中医学理论中将其纳入“痛经、经行腹痛”领域,以寒湿凝滞型痛经为例,多表现为小腹冷痛、遇热则舒、经量少且色暗有块等,是目前中医针对痛经的常见分型。
同时,《理瀹骈文》中明确说明中医外治痛经疗效相对较多,不仅可减轻消化系统刺激,还会缩短治疗周期。
现综述如下。
1 针刺和针灸疗法(1)温针疗法。
是以毫针针刺为前提,于针尾处加艾柱点燃的方式,不仅可起到通经络和行气活血的效果,还可借助温和热力,促进机体药物吸收,具有减轻疼痛、温经散寒的功效。
有学者取30例痛经患者为例,对照组使用七痛经胶囊,温针组使用温针刺激夹脊穴,即温针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均优于对照组,各数据比较有意义 (P <0.05);还有学者用温针刺激关元穴和气海穴,将痛经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控制在93.33%[1]。
(2)火针疗法。
有学者将4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治疗组用毫火针对足三里、关元和三阴交等穴位予以刺激,即将毫火针烧至通红色快速刺入穴位,针刺约为2.5~3.0 cm ,留针15 min 后取出,而对照组使用平补平泻法针刺。
不同时间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临床研究
不同时间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临床研究张艳;贾淑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时间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时间进行分组试验.A组(n=40)选择经前1 d给予温针灸+中药治疗;B组(n=40)选择经前3 d给予温针灸+中药治疗;C组(n=40)选择经前5d给予温针灸+中药治疗.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治疗后的NRS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B、C组的NRS评分显著优于A组;C组的NRS评分显著优于B组(P>0.05);B、C组的痛经症状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C组的痛经症状评分均显著优于B组(P<0.05);B、C两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C组的总有效率又显著高于B组(P<0.05);C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50%)显著低于A、B两组(25.00%、20.00%)(P<0.05).结论:不同时间点对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予以温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均可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但经前5 d和经前3d予以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的效果显著优于经前1d,而经前5d的效果又显著优于经前3d治疗,故接受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的时间越早,其临床疗效越显著.【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9(040)001【总页数】3页(P122-124)【关键词】痛经;不同时间;温针灸;中药;寒湿凝滞型;少腹逐瘀汤【作者】张艳;贾淑亚【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安阳455000;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中医针灸科安阳4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1.113痛经是女性在经期、经期前后常出现的腹部疼痛、腰部酸痛、腰骶疼痛的症状[1]。
西医学上,多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继发性痛经两类,多发人群为育龄期的妇女[2]。
中医学上,将血气不足、阴寒内盛、腹痛视为凝滞型痛经寒湿,临床上多以温宫驱寒祛湿为主要治疗原则,化瘀止痛为辅助治疗[3]。
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中医外治疗法的临床研究进展
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中医外治疗法的临床研究进展
周宇博;吴红斌
【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
【年(卷),期】2017(040)001
【摘要】痛经是指妇女月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的一种病症。
中医将痛经归为"痛经""经行腹痛"范畴。
寒湿凝滞型痛经主要临床表现可有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暗有块等,其病机普
遍认为是寒邪或寒湿客于冲任、胞中,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血阻滞胞宫、胞脉以致"不通则痛",是最常见的中医分型。
中医外治疗法即体表施治的方法。
【总页数】3页(P4-6)
【作者】周宇博;吴红斌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 541000 广西桂林市环城北二路109号;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5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1.11
【相关文献】
1.乳腺增生症中医外治疗法临床研究进展
2.中医外治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进展
3.中医外治疗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研究进展
4.中医药治疗原
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进展5.腰背肌筋膜炎中医外治疗法的临床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方法学研究
摘要】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对妇女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质量有着要的影响,本
文通过采用温经散寒、化癖止痛法;针药结合法;推拿治疗法;温针灸治疗法;
穴位敷贴廖香痛经膏;艾灸干预;辨证施膳等方法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探讨和
分析中医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方法学研究。
中医干预痛经疗效佳、副作用小,
在临床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寒湿凝滞型痛经;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6-0269-02
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经期及行经前后出现明显的小腹痉挛
性疼痛、坠胀,甚至连带腰酸痛不适,严重者伴有头晕或恶心呕吐,甚者可见面
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厥冷、剧痛昏厥等危象。
中医学称“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等。
痛经包括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
病变者。
痛经的发生主要与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有关。
外感六淫主要是与外感风寒、寒湿有关,情志因素也可以导致痛经的发生,尤以郁怒最为常见。
关于痛经
的病机,腹痛发生时间不同则病机不同,经前和经期发生的腹痛与“疲+滞”等相关,经后发生的腹痛多属虚证,与气血虚等密切相关。
根据痛经的临床表现,分为肝
郁气滞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肾气亏损型、湿热蕴结型。
我院在治疗寒
湿凝滞型痛经上有独到的见解,治疗疗效佳、副作用小,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应
用价值。
1 中医治疗方法
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
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
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的气血变化急骤,导致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而
导致痛经发作。
寒湿凝滞型若经期涉水、淋雨、游泳、坐卧湿地或过食生冷食物,寒客冲任,与血搏结,血得寒则凝而不畅,经血流通受阻而腹痛。
表现为经前或
月经期中下腹冷痛,得热痛减。
月经量少色暗或有血块,面色青白,舌边紫暗,
脉沉紧。
1.1温经散寒、化癖止痛法逐癖汤方药组成:小茵香3 g,干姜6g,延胡索9g,当归9g,川芍9g,肉桂3g,赤芍6g,蒲黄9g,五灵脂6g,片姜黄9g。
水煎服,连服3个月经周期,停药后观察3个月经周期。
经期腹痛伴大血块排出或血块量
多者加三棱9 g,羲术9g以加强破血行癖之功;经期腹痛冷痛较剧者加艾叶6g,
吴茱英6g以温经散寒;经期腹痛伴腹胀、乳房胀痛者加青皮9g,乌药9g,川楠子
6g以理气行滞。
1.2针药结合治疗痛经针灸治疗主穴取关元、三阴交、次缪(双侧)、命门。
虚证用提插结合捻转补法,实证用提插结合捻转泄法。
取2寸毫针,针刺次缪得
气后调节针感,使之传至少腹,再针刺三阴交,得气后调节针感使之向上传导,
后留针30 min,每10 min捻针1次。
于月经来潮前7d开始治疗,月经来潮第1d
为止。
连续3个疗程。
中药治疗基本方用温经汤为主加减,药用熟地黄15g,当
归15g,牡丹皮l0g,制香附l0g,延胡索12 g,炒党参15g,炒白芍l0g,炙甘草
6g,吴茱英3g,肉桂3g。
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 mL,早、晚服用,自月经来
潮前7d开始服药,经停药止。
1.3推拿治疗首选冲任二脉以调节月经。
气海、关元、中极、血海、足三里、合谷等穴可行血化癖,补益气血。
按揉肝俞、肾俞、脾俞、命门等穴可疏调经气,
开通闭塞。
推、揉、攘、拿、摩腹法等手法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加强局部血
液循环,从而使滞留胞宫中的癖血消散,气机通畅,气血运行恢复正常,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1.4温针灸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局部常规消毒,用30号毫针直刺关元、三阴交、足三里三穴位治疗痛经,小幅度捻转,使患者小腹内有沉胀或麻感,再刺双
侧三阴交和足三里,得气后采用提插捻转手法,行针1 min。
然后将约2 cm长度
的艾条套夹在针柄上点燃,留针20 min。
每日1次,5d为1个疗程。
于月经前
6d开始治疗至月经来潮第1天。
连续治疗6个月经周期后疗效佳。
1.5穴位敷贴廖香痛经膏外贴穴位取子宫三阴交气海或腹部痛点,痛经发作
时敷贴,1 ~3 d更换一片。
1.6艾灸干预艾灸在阳虚寒凝型痛经中效果最佳。
灸的方法有艾灸、隔物灸、灸盒灸、电温灸、天灸、化脓灸等,施灸部位以神网穴为最多,其次是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
隔姜灸取穴以任脉、督脉、足少阴和足阳明经穴为主,
如神网、命门、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肾俞。
将艾条灸关元穴和针刺三阴交结
合起来治疗痛经,效果佳。
1.7辨证施膳饮食疗法是痛经缓解期及发作期的调理方法,尤其对于原发性
痛经,饮食调理尤其重要,饮食忌寒凉生冷、忌刺激食物、忌食酸涩食物,可辨
证采用以下药膳。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30 g,生姜30 g,羊肉500 g此方有补气
养血,温中暖下的功效。
姜枣红糖水:干姜、大枣、红糖各309。
此方有温经散寒
的功效。
2 讨论
痛经属于痛证范畴,它的特点是经行小腹疼痛,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
辨证
时要辨明痛经的虚实,注意疼痛的程度、部位、性质、参考素体,结合月经的期
色质量、舌苔、脉象进行全面分析,了解痛经的本源,达到“治病必求于本”。
原
则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又须根据不同证类,或行气、或活血、或散寒、或清热、或补虚、或泻实,用药时掌握药物的类
别,用药的剂量,用药的轻重缓急,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治疗的攻守进退,
预防善后。
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与和气,通也。
上逆者,使之
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以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
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针刺治疗痛经的关键是疏理局部及全身气血,配穴原则也要以疏通气血为主,辨证施治为辅。
三阴交和关元穴是用于痛经使用率最高的穴位,三阴交为足三阴
经的交会穴,调理脾肝肾,能调气行血,为妇科理血调经要穴。
综上所述,中医疗法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疗效好、副作用小,经前进行干预
还能预防痛经的发作,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李海霞,王玲.痛经的中医治疗研究[J]. 吉林中医药,2010,30(12):1034-1036.
[2]张玉苹.痛经的中医综合干预疗法[J]. 中国民间疗法,2014,22(7):57-58.
[3]王婷婷,须义贞.痛经中医辨证治疗[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15(7):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