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观点摘录
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6f60e8975fbfc77da269b1db.png)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成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
具体表现在:一、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
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正是这种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二、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
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的意识产生,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成为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
三、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四、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
所以,实践构成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
实践并不是无懈可击!而人的存在方式就是人存在本身(躯体与意识的统一)只是意识的对象。
如果不通过实践,我们很难区分纯粹的表象和事物。
镜子中的物和事物,如果我们不去通过触摸镜面,我们就很难把二者区分开来,这在第一次见到镜子的原始部落中就会是这样的,实践全在感性上、感觉上,自在自为的一切行为。
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上矛盾的东西啊。
与认识只能是在概念上打转转,实践也只能养成一种老经验,这种老经验永远停留在子子孙孙的愚公移山。
所谓的老经验上,永远凝固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的主义上。
一般地说来﹐这个意思是不错的。
没有人能反对。
但是“实践”﹐有是道德的实践﹐有是政治活动的实践﹐有是成就科学知识的科学实践(实验)。
因此﹐知识或认识﹐亦因而有圣贤学问中的知识﹐有政治活动中的知识﹐亦有科学的知识。
这三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但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却是只拿成就“知识”中“了解客观对象的认识过程”这一认识为唯一的意思﹐而复将此意义的认识束缚于政治经济的活动中而不予以解放﹔同时﹐复只以成就“了解对象的知识”中之实践这一实践义为唯一的意思﹐实践只成了“去了解”的实际活动﹐而不能标明道德的实践﹐政治的实践之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有关实践的辩论发言
![有关实践的辩论发言](https://img.taocdn.com/s3/m/0947b56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e0.png)
有关实践的辩论发言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
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就有
关实践展开一场激烈的辩论。
实践,作为一种行动和实际操作的方式,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我们是
否应该过分强调实践,还是应该更加注重理论的指导呢?这是我们
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实践能
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提高我们的技能和能力。
在现实生
活中,实践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没有实践,我们的知识
和技能就会变得空洞和无用。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理论的重要性。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灯塔,是我们思考和行动的基础。
没有理论的指导,我们的实践就会变得
盲目和无序。
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指导我们的实践,避免
我们犯错误。
在某种程度上,实践和理论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因此,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过分强调实践,也不应该忽视理论。
实践和理论应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经验、提高能力,同时在理论指导下,更加有效地进行实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
谢谢!。
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43540c8783d049649b66584d.png)
《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论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出发,阐述对“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解。
讨论实践与人的关系以及时间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性。
[文章摘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
要判定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就必须对主观和客观进行比较,这也就是说,作为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
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
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也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
实践是精神见之于物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实践除具有普遍性的优点外,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所谓“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可把正确的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
这样,实践就成为沟通主观和客观之关系的桥梁。
[关键词]实践、存在形式、社会活动、认识、发展实践指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是单单决定于人类这一特殊物种的活动,由人自觉产生动机并付诸于实际行为的一种活动。
实践从目的性分析为(改变、发展和持续)内在的包含着的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方面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三个方面构成。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功绩之一,就是第一次对实践作出全面的、科学的考察和规定,并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哲学,由此制定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完成了旧唯物主义所无法完成的彻底批判唯心主义或神秘主义的任务。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
无论是直立行走、石质工具、钻木取火还是四大发明、工业革命都是人类从自身需求出发自觉的产生的改变自然改变世界的意思所支配完成的。
论实践作为人之存在方式的历史性基础
![论实践作为人之存在方式的历史性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b292d443c850ad02de804138.png)
前、 后代人和同时代人之间实践 的多样性进行既成事实的描
述, 不能 展 示 出形 成这 种 实 践 多样 性 的真 正 基础 。理解 实 践
求之间, 、 前 后代个人的 目的性要求之 间, 彼此相互作用 , 只是 抵消了彼此的特殊性 , 而内在包含着的潜在的共 同要求却在 相互作用 中扩大地实现了。“ 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 贡献 , 因 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 即形成 ‘ 会集体力” 马 社 ( 克思语 ) 。这样 , 在社会历史中 , 社会的目的性要求 比较个人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 目( 5 Z 0 2 ; 0 C X 0 ) 中国博士后科 学基金资助项 目 [ 作者简介 ] 吴友军(9 0 , 教授 , 17 一)女, 博士后, 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 克思 主义所 实 现 的哲 学 变革 , 根 本 上说 是 把 实践 视 从 为 人 的存在 方 式 , 并从 人 的 实 践活 动 看 待和 解 释人 与 世界 的
累 积 。目的性 要 求 的有 机 联 系在 于 同 时代 的 个人 的 目的性 要
简单的抽象的哲学演绎 , 而是丰厚的社会历史积淀的结果 , 有
着具体的、 历史 的和现 实 的 社 会基 础 。而 我们 通 常 把对 实 践
的理解归结为对其结构和要素的静态分析上。 这样进行横断 面的静态分析 , 虽然有助于将其归结为条理清晰的实证科学 意义上的实体性结构, 但是 , 用静态抽象 的实践结构和要素代
会进一步地增强和扩大。目的性要求的累积在于每一代人的 目的性要求都会以文化遗产的形式成为后一代形成新的 目的 性要求 的前提和基础 , 从而形成 目的性要求 在社会历史 中的 累积。 经验的主体扩大到类 , ‘ 把 每一个个体必须亲 自去经验, 这不再是必要的了; 它的个体经验, 在某种程度上都 由它的历 代祖先 的结果来代替。 ” 每一代人不仅不必从零开始去重复 祖辈的历程 , 而且相反 , 祖辈的积淀还会成为他们继续前进的 能力 和条件。 正是 由于人的 目的性要求在社会历史中的有机 联 系和累积 , 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动物的新的机制 , 才使得人的 目的性要求会不断地充实其求真 、 向善 、 审美意识 , 不断地提 高其改造 、 否定外部世界的能力和水准, 从而能够总是站在更 高的层面 、 更新 的角度 、 更大的范围上 , 对其所面对的外部世 界进行不断 的否定 、 改造和超越。因此 , 理解社会历史 ‘ 过 不 是追求着 自己的 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与其说历史是通过 。 人 的目的实现出来 的, 勿宁说人的目的性要求正是在历史 中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理由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理由](https://img.taocdn.com/s3/m/87ea9e3bee06eff9aef8073c.png)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摘要: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的,并以其为标志。
关键词:存在方式实践人类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的,并以其为标志。
理由如下:首先,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要维持生存,人类的第—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生产实践(劳动实践)的具体化就是生产方式,是指人类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下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它作用显示,其一,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具体样式。
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系统”。
其二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它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其三在社会存在三要素中,它制约和决定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所以生产实践是人的立命之根和生命之本。
推而广之,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是不同于动物的特殊运动形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动物的本能存在方式的根本区别。
其次,从人的本质上看,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则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
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的劳动实践创造了人和人类的决定性条件。
劳动不仅把人类社会从自然界分离开来,同时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即劳动不间断地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从而使人类社会能够存在和发展下去。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1d8d3ccc51e79b8969022655.png)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地客观物质性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地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地、对象性地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地”,强调哲学地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地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地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地意识之外,不以人地意志为转移地;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地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地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地,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地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地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地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使整个物质世界地组成部分.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地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仍然是物质地血肉之躯,他们地生命形态仍然是物质自然界地一部分.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地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地物质性.物质是世界地本源,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地一种特殊形式.人地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地规律性制约着人地实践活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实践是人地存在方式,这个《人》代表地全球亿人口.全世界没有相同地两个人,所以不同地人有不同地生存方式.每个人存在就有自身存在地道理,亿人就有亿个存在地道理,虽然有亿个人存在地道理,但是所有人存在却只有一个必须适应地《自然法则》.实践就是指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别人在《自然法则》中生存.实践才是人地存在方式也代表每个人都是独立地,能够存在在自然法则中就有存在地意义,这个意义只有靠自己地人生之路去寻找答案.世界所有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前者走过地人生足迹,这些足迹地存在就证明是适合前进地方向,所以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前者留下地人生路标,我们可以把任何人地足迹当成自己地人生参考资料,但是我们不能够失去自己地独立思维而迷失在这些足迹中.个人观点,仅供娱乐.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实践并不是无懈可击!而人地存在方式就是人存在本身(躯体与意识地统一)只是意识地对象.如果不通过实践,我们很难区分纯粹地表象和事物.镜子中地物和事物,如果我们不去通过触摸镜面,我们就很难把二者区分开来,这在第一次见到镜子地原始部落中就会是这样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实践全在感性上、感觉上,自在自为地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上矛盾地东西啊.与认识只能是在概念上打转转,实践也只能养成一种老经验,这种老经验永远停留在子子孙孙地愚公移山.所谓地老经验上,永远凝固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地物质性活动.”地主义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般地说来﹐这个意思是不错地.没有人能反对.但是“实践”﹐有是道德地实践﹐有是政治活动地实践﹐有是成就科学知识地科学实践(实验).因此﹐知识或认识﹐亦因而有圣贤学问中地知识﹐有政治活动中地知识﹐亦有科学地知识.这三者是不能混为一谈地.但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却是只拿成就“知识”中“了解客观对象地认识过程”这一认识为唯一地意思﹐而复将此意义地认识束缚于政治经济地活动中而不予以解放﹔同时﹐复只以成就“了解对象地知识”中之实践这一实践义为唯一地意思﹐实践只成了“去了解”地实际活动﹐而不能标明道德地实践﹐政治地实践之特殊地意义与价值.因此﹐从其将“认识”束缚於政治经济地活动中而不予以解放方面说﹐他不能救住科学知识地独立性﹐学术地独立性﹔从其将“实践”只限为“去了解对象地实际活动”方面说﹐他不能救住实践地行为意义与道德意义﹐他只能说明“了解地实践”﹐而不能说明“道德地实践”.因此﹐他既不能救住“知”﹐复不能救住“行”.盗亦有道﹐盗亦有他地知﹐有他地行.而他地知亦必须在他地行中真切完成.但是﹐所完成地是盗地知﹐不是有贡献于人类地科学知识﹔他藉以完成其知地行是盗地行﹐不是使人向上足以成就学术文化提撕人间地善地行.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是物质性地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地诸要素,即实践地主题——人、时间地对象和实践地手段,都可感知地客观实在;实践地结果引起了客观世界地某些变化,给人们提供现实地成果,也是外在于人们地意识而客观存在地.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地是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地有目地、有意识地改造世界地活动,只有这种人地自觉地、能动地活动才具有真正地实践意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实践是社会地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而人类地实践活动地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地.实践地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地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地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地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地物质生活资料,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及条件地活动.调整和处理人们在生产劳动基础上形成地多种社会关系中地矛盾地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地同时所必须进行地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地准备性和探索性地实践活动,在生产实践地基础上产生.无论何种形式地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地关系,包含着物质变化、活动交换和观念地转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地首要地和基本地观点.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地地、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地中介发生相互作用地过程.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时间和认识活动地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地对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地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地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地关系,主体反映客体地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地过程.实践是认识地基础,产生了认识地需要,同时也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得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马克思说:“人地思维是否具有客观地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地问题,而是一个实践地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地真理性,即自己思维地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地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地)思维地现实性和非现实性地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地问题.”马克思这一著名论断表明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地真理性.列宁指出:“从生动地直观到抽象地思维,并从抽象地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地辨证途径.”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地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坚持认识和实践地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地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地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从实践地观点理解社会生活地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地重要组成部分,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地基础,同时形成了社会生活地基本领域,也构成了社会发展地动力.全部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地.构成社会地人是从事实践活动地人,推动社会运动地力量是千百万人地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地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地自觉能动性地表现,也是人地自觉能动性地根源,是人地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正如马克思指出地:“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地神秘东西,都能在人地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地理解中得到合理地解决.”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马克思说:"工业地历史和工业地已经产生地对象性地存在,是一本打开了地关子人地本质力量地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地人地心理学."人们正是在实践地客观结果中直观到了自己地本质力量. "人只有凭借现实地、感性地对象才能表现自己地生命."这里所谓地"现实地、感性地对象",作为人地实践活动所建构地产物,积淀并凝结着人地本质力量.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实践是完整地人地形成即人地全面发展地根本途径.完整地人地实现和人地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地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马克思从历史主义地方法论原则出发, 从现实和理想两种视界辩证统一即实践地角度来规定人, 其思想地基本精神是从完整地人地最终形成即人地全面发展这种元价值出发, 在对现实充分认识基础上, 不断以完整地人地最终形成即人地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理想去规范现实, 批判现实, 并通过实践来使现实革命化, 为人地发展地最高目标——完整地人地最终实现创造条件.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相,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地统一.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必须做到实践与创新地统一,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又是以实践和发展为前提,只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不断推到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地发展,充分体现与时俱进地要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地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地不竭动力,也是个人永葆生机活力地源泉.实践基础上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地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地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这是我们党治国知道,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理论创新是在继承地基础上,不断汲取新地实践经验,新地思想形成新地认识地过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综上所述,实践是人地存在方式.人类地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地.实践是人所独有地活动,作为实践地主体,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地人,而是社会地人.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地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地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和确证.实践也集中表现了人地本质和社会性,人不仅在实践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是自然界成为自己地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地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地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地社会活动.人地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地,时间创造出了人之为人地一切特征,决定着人地本质社会性.而且,实践对物质世界地改造是对象性地活动.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地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通过改造自然地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地需要.实践改造地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地前提,人类改造自然对象地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人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地,社会状况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地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地同时也在改造这社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第二章 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第二章 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2e3a71bb6c85ec3a87c2c5c7.png)
1.实践与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在马克思哲学的各个方面。 在自然观中,它在确认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观实在性的同时,确认实践是人与自然 相互作用的基础; 在历史观中,它确认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的本质,是“社会的自然"与 “自然的社会",消除了“物质的自然”和“精神的历史”对立的神话; 在辩证法中,它在确认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同时,确认实践本身就是一种 否定性的辩证运动,而思维的辩证运动是以之为基础的; 在认识论中,它确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真理性认识的标准和最终目的,实 践是价值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总之,实践 犹如一根红线,贯穿马克思哲学的各个基本环节,把它的组成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 体。
实践既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和感性的活 动。因此,实践活动内在地包含着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同时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 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这一概括,深刻地揭明了实践 活动的矛盾本性,就是说,它既揭示了实践活动的独特本质,又阐明了实践活动所内 含的基本矛盾。
1.实践与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 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的实践本质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也就 逻辑上必然地要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的领域,使哲学唯物主义彻底化, 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
因此,当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时,也就 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以科学实践观 为基础的马克思哲学,既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又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 史观的高度统一。
试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试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395fc052f242336c1eb95e9d.png)
试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摘要: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所谓存在方式,就是事物的本质的表现和现实化。
人也有着自己的存在方式,即人的现实生活的表现样式,是人表现和实现现实生活的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形式。
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关键词:实践本质存在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所谓存在方式,就是事物的本质的表现和现实化。
人也有着自己的存在方式,即人的现实生活的表现样式,是人表现和实现现实生活的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形式。
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为什么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一、实践的本质就是人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生活首先,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以感性事物为对象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是主体对于客体的改造,因而具有感性的性质和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这一特性把实践同以观念的方式把握对象的活动,如认识活动、理论活动区别开来。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首先是一种感性的认识互动,是事物外在的表象在人的大脑中的一种反映过程,然而无论这种过程多么复杂,它也仅仅只是人的大脑机能的一种活动,当然这种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特有的一种认识活动,才有基于这种认识活动之上的对客观事物探索和改造。
因此,列宁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所谓直接现实性,就是指实践是人自身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与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并创造出相应的产品,因而这种“感性的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其次,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
毛泽东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
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世人之所与区别于物的特点。
”人和动物都在同一个世界里生存和活动,然而人和动物的区别正是在于动物只能被动的消极的接受外部世界所提供的一切来进行活动和维持生存,然而人却能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主动的、积极地,有意识的,我们称之为能动的去改变客观条件、创造客观条件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4a057f5a77232f60ddcca17d.png)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事求是“实践”本身是为一个纯粹认识论范畴。
当初毛泽东对此的理解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而‘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因此,“实事求是”就是去研究客观存在的规律性,而实事就是实践之外存在着的,比如说纯粹的自然界就是实事;“是”就是这种客观事实的纯粹的客观“规律性”。
先有了这种“客观存在”,然后才是人对它们的认识,再然后才有人对它们的改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实践。
“实践”被理解为一个用以界定“认识”的参照或者逻辑工具,换句话说,“实践”是属于认识论。
列宁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与此相关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一种说法。
这样的话实践就失去了作为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的存在,只是具有了认识论的功能,这种单一的认识论理解,绝对不符合马克思的实践观。
今天我想从哲学的视角,对“实事求是”亦或是实践做出一种新的阐释。
马克思的“实践主义”哲学,应该要求对“实事求是”的命题作出存在论层面上的阐释:如果说“实践”是马克思存在论的初始范畴,那么“实事求是”作为实践的中国式名称,就是人自身的存在论事实。
而“实事求是”就不仅是一种认识,而是一种存在论,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找到了通往真正的“实在”的道路,那就是“实践”。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即是真实的存在,实在就是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实在,实践之外别无实在。
”如我们要试图找寻所谓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某种客观存在的话,那就真的是马克思自己说过的:“我只知道我自己决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实事”,胡塞尔要求“面向事情本身”,马克思要求面向实践本身。
前者只是一种纯粹先验理性的存在存在,后者则是现实生活实践的存在。
而此实践乃是人自己的“事”,这种“事”是唯一的“实在”,故称“实事”。
离开了人的实践所有东西只不过是“虚无”,马克思说:“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
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a7857bdca58da0116c1749b4.png)
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是随时代而发展的。
在我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研究中,“实践唯物主义”确实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同时也应看到,“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再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我们认为,正如“实践唯物主义”何以取得成功一样,当前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对“实践”范畴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的理解上取得突破。
为此提出一些初步的思考。
马克思的哲学应该径直被称为“实践主义”。
所谓“主义”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
“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为了以示区别,我们用“实践主义”来标示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而更为根本的考虑是,不论就当代哲学的思维水平、还是就马克思哲学本身所固有的基本性质特征来看,今天只有把马克思哲学径直理解为“实践主义”,才有可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研究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1.实践即存在不论哲学还是科学,任何思维活动都必须从某种“观念预设”开始,以此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
此种预设乃是整个思维的“不证自明”的前提。
亚里士多德将其“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界定为关于“存在之为存在”的学问,即预设了“存在”。
此“存在”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设定,这意味着:任何哲学,无论采取怎样的怀疑主义立场,最终都得从“存在”预设开始,亦即以“存在”为逻辑起点;也就是说,任何哲学最终都逃不出“存在预设”。
自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确立了“存在”范畴,哲学就从来没有超出这一点。
思想可以从怀疑一切开始,但唯独不能怀疑“存在着”,否则人就无法思想言行、无法生存下去。
所谓“我思故我在”,还原成三段论式则为:凡思考着的,必定是存在着的;我思考着;所以,我存在着。
这里的大前提便是他的一种信念:会思考的,必定是存在的。
显然,他有一个更为在先的信念前提:总得存在着什么。
有关实践的辩论三辩发言
![有关实践的辩论三辩发言](https://img.taocdn.com/s3/m/cd2218e2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dc.png)
有关实践的辩论三辩发言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就有关实践的
话题展开辩论。
实践是一种行动,是通过实际的操作来验证理论的
有效性。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实践是否依然重要?我坚定地认为,实践依然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实践是理论的检验和升华。
理论是通过实践而产生的,
而实践也是验证理论的有效手段。
只有将理论付诸实践,我们才能
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而对理论进行修正和升华。
没有实践,理
论就会变得空洞和虚无。
其次,实践是知识的积累和提升。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
正地掌握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
各样的问题和挑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能不断地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
最后,实践是创新的源泉。
实践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促使
我们不断地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发现问题,从而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正是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不断地推动社
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实践依然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应该鼓励人们不断地进行实践,不断地探索和尝试。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世界,提升自己的能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谢谢!。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30f9aa4a417866fb84a8ef1.png)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种种问题.
3、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4、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5、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总结经验,要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6、调查研究室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7、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的范围内不能解决;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
有关实践的辩论三辩发言
![有关实践的辩论三辩发言](https://img.taocdn.com/s3/m/1fdba49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5c.png)
有关实践的辩论三辩发言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下面我将就“实践的重要性”这一辩题进行辩论。
首先,我认为实践是至关重要的。
实践是理论的落地,是知识的检验。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举个例子,学习游泳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只有真正下水练习,才能掌握游泳的技能。
因此,实践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实践可以带来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亲身经历,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比如,一个人如果只是在书本上学习瑜伽的理论知识,是无法真正领悟瑜伽的内涵和精髓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会到瑜伽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最后,实践是成功的关键。
在现实生活中,成功往往来自于不断的实践和尝试。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才能积累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法,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正如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知识源于实践,而不是实践源于知识。
”。
因此,我坚信实践的重要性。
希望各位能够认同我的观点,相
信实践的力量,不断尝试,不断实践,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谢谢!。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18d08f06bb68a98271fefa3c.png)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摘要:人之所以是人,是由于人是实践的人。
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是实践,而实践的本质在于创造。
人的创造性实践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双向运动过程中,而且充分体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中。
只有把人理解为实践的人,才能进一步认识和更好地发挥人的创造性本质。
关键词:实践人存在方式人之所以是人,是由于人是实践的人。
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是实践,而实践的本质在于创造。
人的创造性实践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双向运动过程中,而且充分体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中。
只有把人理解为实践的人,才能进一步认识和更好地发挥人的创造性本质。
(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任何生命和物质都有自己存在的方式。
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们以实践作为自己存在的方式。
1、实践是人的社会本质。
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念变换的最基本的方式,是人的生命和生产活动的直接存在形式。
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
人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的好坏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马克思说:"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
2、实践的动机包含着人对自然限制的突破和超越。
实践观念作为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在观念层面上的有机统一,它不仅体现着来自对象世界的他律性规定,即"不能做什么"的客观限制,而且同时体现着来自主体自身的自律性规定,即"应当做什么"的价值取向。
二者的内在契合才决定了人们的当下选择,即"必须做什么"。
但是,只有主体尺度的规定才真正显示出属人的特质。
实践结果中所包含的那些无法被归结和还原为客观必然性和自在世界的"剩余"规定,最终只能来自主体的价值尺度。
浅议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理论——兼论人性与人的本质
![浅议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理论——兼论人性与人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c3af6e28bcd126fff7050b2f.png)
具有的历 史性 、 实性、 现 社会性 , 着重要 物质的 、 有 不受他们任意支配 的界限 、 提和 关 系 的 总和 , 人 类 活 动方 式 的一 切 社 会 前 而
哲学系编 , 京大学 出版社 18 北 9 3年版 , 5 4 个 人 ” 基 础 之 上 。从 而 为 认 识 人 、 性 、 过 程 中 的 人 即 现 实 的个 人 。 的 人 其次 , 我们要理 解现 实的个 人必 须 明 页 ) 人 的本 质 等 诸 多 “ 的 问题 ” 定 了 科 学 的 人 奠 基础 那 么应 该如 何 理解 马 克思 提 出 的 白 现 实 的个 人 是 在 实 践 的 基 础 上 产 生 的 , 二 、 何看待 建立在 “ 实的个 人” 如 现 的 实践是人 的存在方式 。达尔文的进化论从 “ 实的个人” 现 ?如何 看待建 立在 “ 现实 的 基 础 之 上 的 人性 与人 的本 质 ? 得 个人” 的基 础 之 上 的 人 性 与 人 的 本 质 ?研 生物学 的角度 解答 了人类起 源 的问题 , 人性 与人 的本质都是建立在现实的个 出人类是 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结论 。但 是人 究现实的个 人有 何伦 理意蕴?本文试 图从 并不是 抽象 的。通 过上 文 类 的产生 并 不是 一个 简 单 的生 物进 化 过 人 的基础 之上 , 以上三个问题 开始着手探讨 。 对现实 的个人 的理解 , 我们 知道 人性与人 程, 而是一个从 自然 界 向人 类社会 飞跃 的 如 何 理 解 “ 实 的个 人 ” 现 ? 根 本 质 变 。在 这 一 根本 质 变 的过 程 中其 关 的本 质 也 应 该 是 在 实 践 中不 断 生成 与发 展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理由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理由](https://img.taocdn.com/s3/m/cd1a0c2a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2.png)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理由首先,实践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人类通过在实践中与外界进行互动,通过感知、感觉和思考,不断地积累和创造新的经验和知识。
在实践中,人们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与自然界和社会进行交流和对话,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
而这些认识和理解将进一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其次,实践是人类改变世界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将自己的意图和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改变现实情境,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人类通过实践创造了火、轮、航空、互联网等一系列重大发明和创新,使人类社会得以进步和发展。
实践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社会制度的变迁和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不断地改造世界,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再次,实践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中,人们能够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为他人提供帮助、创造美好的作品等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提高个体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实践能够激发人们的潜能,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个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此外,实践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对话的重要方式。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与自然界进行直接的互动,感受自然的美妙和神奇,认识自然的规律和法则。
同时,人们通过实践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共享,通过合作与团队共同实现目标。
实践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关注和理解,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理由,是因为实践能够帮助人类获取知识、改变世界、实现自我价值。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互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创造和改造世界。
在实践中,人们能够发掘自身的潜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同时促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
因此,实践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和原因。
实践何以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实践何以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7868c06aa8956bec0975e3bf.png)
实践何以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作者:王智慧来源:《中国市场》2010年第39期[摘要]实践的普遍性特征凸显了人对物的超越关系,标志着人的特质的生成;实践的直接现实性表征了人的存在的社会性。
人通过实践并在实践的结果中“直观”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又通过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本质,增强了自己的本质力量。
[关键词]普遍性;直接现实性;本质直观;本质确证[中图分类号]B0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39-0120-03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旧哲学,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奠定了马克思哲学的基石,它使哲学研究范围从天国降落到人的世界。
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入,哲学实践观的内容逐渐被揭示出来,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是人之为人的根据。
这一命题的揭示也为马克思主义人学奠定了坚实的存在论根基。
但这一命题的论证并未终结,论证的过程也就是意义进一步澄明的过程,也是生存论自觉的过程。
1 实践以其双重品格表征人的存在的特质人的存在特质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得到规定,例如,语言、思维、制造工具、符号、文化、理性、心理等。
但它们在总体上无法体现人的全部特质,相反,它们都是有待进一步界定和说明的,这些特征都带有外在性和描述性。
而要对这些特征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则只有找到实践范畴。
实践何以具有说明人的存在特质的能力呢?列宁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并且有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
下面就围绕实践的普遍性与直接现实性这双重品格说明人存在的特质。
什么是实践的普遍性呢?实际上是黑格尔最先明确提出关于实践普遍性的思想,他认为实践是“绝对理念”发展进程中的比认识更高的环节。
拨开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的迷雾,结合列宁对这些思想的改造,可以看出,实践的普遍性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人类实践以符合和掌握客观必然性为自己的本质特征。
列宁在转述黑格尔的话时写道:“客观世界‘走着自己的道路’,人的实践面对着这个客观世界。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课件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c5919dc850ad02df804139.png)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1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2是人的存在方式
14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5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6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7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8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9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0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2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4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5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6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7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8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9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0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052e086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0e.png)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是因为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具体体现在:
①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
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即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1.范彩娥《人的存在方式探研》《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2.覃世艳《论人存在的根本维度》《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1月3.孙丹兵《试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2年12月4.刘德兴《实践:人的存在方式——对马克思学说的新理解》《临沂师专学报》1998年4月5.于新春《人的存在方式问题探研》《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月6.范彩娥《马哲视角的人存在方式探研》《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月7.艾福成,白刚《人—实践-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学习与探讨》2002年第5期8.雷鸣《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9.陆秋林《人的本质新论》《南京农业学报》1998年12月10.朱荣英《论人的生存与人的本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1月11.黄文正《论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的确立》《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9月12.杨耕《关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再思考》《学术月刊》2004年1月13.邓晓臻《论人、实践、社会、历史四位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浅析》《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14.孟庆国《以实践为基础来认识价值》《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15.程平《论费尔巴哈对人的整体性考察及其局限性》《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6.张莲香,张义宾《关于实践本体论的思考》《山东电大学报》2006年第1期17.周书俊《正确把握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岭南学刊》2006年第2期18.李键《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体性体现在哪里》《学术论坛》2007年第1期19.黄帝荣《马克思实践的本体论功能思考》《求索》2004年20.李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维度》《兰州学刊》2006年帝6期21.吴向东《论人的全面发展何以可能》《学术月刊》2003年8月22.张立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生存哲学思潮》《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23.陆建杰《论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维度和科学范导维度的统一——兼论对马克思实践论的正确解读》《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24.孙伟平《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真理观》《学术研究》2006年第2期25.张守民,张炳奎,魏波《关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讨论综述》《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第5期26.杨建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实践,还是现实的个人?——兼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27.林剑《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人学理论的深刻革命》《哲学研究》2006年第9期28.隽鸿飞《论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实践根基》《江海学刊》2005年3月29.林剑《马克思历史观视野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江海学刊》2005年6月30.黄明娣《肯定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革命变革的实质》《求实》2004年7月31.苏鹤亭《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转向问题》《理论学习也探讨》2005年第4期32.万光侠《人的存在方式的哲学阐释》《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33.许恒兵,刘大为《“实践”视域中的人的本质之思》《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34.朱德全《关于本体论和价值论问题杂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35.贾英健《全球化与人的存在方式》《理论学刊》2002年第5期关于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观点摘录一、人的存在方式的流派之见理性主义哲学大都认为人以理性的形式而存在,黑格尔的人是“绝对精神”的外显式存在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观点就是典例。
自然主义哲学认为人以自然性方式存在,拉美特利认为人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的观点就是佐证。
现代非理性主义或人本主义思潮,从人活动的创造性本性来理解人的存在,认为人是超越性、创造性、批判性的存在,即自为存在。
现代文化哲学坚持从人的文化创造和文化生活世界来理解人的存在方式,认为人以文化形式存在。
这些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见解,都没能从人的本质特性总和去揭示人的存在方式,难免有片面性,至多是片面性深刻的真理。
但这些思想对深入探研人的存在方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范彩娥《人的存在方式探研》《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近代西方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认为,人不同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具有思想、意识和理性。
他们以人的共同理性本质为基础,高扬理性的力量,探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论证了人的自由,倡导以人为目的的自由、平等、博爱、尊严和价值。
以培根、洛克、爱尔维修、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感性主义者,以经验主义哲学为基础,以人的自然本性(感情、欲望、自然生理要求) 为基本出发点,宣扬人的自由、平等、博爱、权利和幸福,并以此来解释人的各种利益关系。
感性主义哲学家看到了人的感性存在,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和结果。
因此,人是感性的、有血有肉的现实存在者,具有意志、情感、欲望等自然属性。
……由此可见,无论是理性人学从主观的方面、以理性的形式来理解和把握人,还是感性主义者从客观的方面、纯粹自然主义地理解把握人,都不能达到对人的科学形态的认识。
他们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它不能真正理解实践活动的革命意义,不能从实践(即物质生活生产、生产劳动)的角度去把握人,不能揭示人的本质在现实中的展开和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和历史发展性。
因此,它始终是停留在“抽象的人”的认识上。
——孙丹兵《试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2年12月二、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黑格尔直接将人归结为自我意识。
最纷繁复杂的人类现实都只是自我意识的特定形式,都只是自我意识的纯粹规定性。
即纯粹的范畴,并借助于辩证的方法,将这些范畴内在地联系起来,主体变成了精神性的东西。
虽然黑格尔立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立场,抓住了人的劳动本质,“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但是,黑格尔所理解的劳动只是抽象的精神活动,唯心主义是不理解真正的人的感性活动的,这导致黑格尔哲学当中的人只能是抽象的理念或精神。
费尔巴哈打破了黑格尔对人的思辨理解,把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特别是费尔巴哈承认人是“感性对象”。
从而为哲学回归现实的人开辟了道路。
但是,费尔巴哈仅仅将人看作“感性对象”,他看不到人也是从事感性活动的,因而只能做到对人的单纯的直观,费尔巴哈哲学中的人仍然是抽象的人。
“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并且仅仅限于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这也最终导致了费尔巴哈哲学对人的关照只能停留于道德的说教,丝毫不能触动现实,所谓的人文关怀只是空谈。
——许恒兵,刘大为《“实践”视域中的人的本质之思》《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当代哲学已经和正在发生一场整体性的转换,就是从传统哲学的实体本体论历史性地转向生存论本体论。
生存论转向是由存在主义哲学所开启的,但存在主义哲学也直接限制了生存论转向并最终使得这一转向在当代西方哲学的演进中半途而废。
产生并兴盛于20世纪前、中期的西方存在主义,出自20世纪人类的生存境遇,尤其是作为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前因后果在人们心灵上的投影和反应,所以鲜明地表现了现代人类的生存困境,反映了生命个体在世生存的无助和无奈;同时也力求通过对人的生存情态和内心世界的深人剖析和开掘,显示个体生存的新的可能并确立个体生存的意义。
然而,存在主义哲学从一开始就将一种非理性的、感性化的并且常常也是病态化的精神气质带人生存理解活动中,拒绝以理性的和建设性的态度看待生存。
由于始终只局限于感性个体的生存体验活动,整体生存则被看成是外在于个体生存的物化关系,其后果必然是个体与整体的紧张对立。
但是,从人类愈益严峻的当下生存境遇来看,生存的整体性却是一个越来越真实且内在的问题。
生存论转向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一种真正能够反映和解释当代人类实践活动并且具有本体论承载功能的理论结构。
生存论转向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远远超出了存在主义哲学。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所谓存在方式,就是事物的本质的表现和现实化。
人也有着自己的存在方式,即人的现实生活的表现样式,是人表现和实现现实生活的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形式。
人的生存方式包含两个问题,第一,人凭什么生存?第二,人怎样生存?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更具理论彻底性和思想洞察力的生存哲学。
马克思不仅首先指出了人的存在就是他的实际生活过程,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人的生存的实践特质并据此透析了人的生存的内在矛盾和辩证运动,批判地说明了人的生存异化及其扬弃的社会历史条件。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以人的生存实践为起点,以人的生存辩证法为核心,以人的自觉自由的生存为宗旨而建构起来的。
感性对象性的实践概念的确立,使马克思对人类生存的理解和把握从根本上优越于理性主义或非理性主义的生存论哲学。
——万光侠《人的存在方式的哲学阐释》《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界定关于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吸取以往人学思想精华,深邃地加以阐论,指出:“人的存在即表现,”“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方式是指人体现自我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模式。
其实质是“实践”。
实践是人有意识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它确证了人的自由自觉劳动的类本质,确证人存在的独特方式。
人以物质生产实践的方式而存在,形成了主体间经济关系,同时也派生出主体间政治的思想的等方面社会关系的生存方式。
一句话,人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存在,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人存在方式的基石。
——范彩娥《马哲视角的人存在方式探研》《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月马克思则从社会实践出发,去把握人的完整本质。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在人的实践生存活动中,人成为一种实践存在物,实践构成了人的整体性本质。
这个“整体性本质”包括三个方面: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是社会存在物”;在人与己的关系上,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