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免疫调节(好)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经典全面)

高中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经典全面)
第4节 免疫调节
严重复合型免疫缺陷疾病的患 者生活在用玻璃隔离的 无菌 房中
问题探讨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主要是调节身体遇到的物 理或化学变化时稳态的维持。 生命体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也随时可能受到细 菌、病毒的入侵,体内自身也可能产生衰老、破损、 死亡、异常的细胞。
这些变化是否会影响稳态的维持呢? 这时,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能发生作用吗?
(溶菌酶和吞噬 细胞组成)
皮肤和黏膜的阻挡作用 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皮肤分泌物的杀菌作用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白细胞消灭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先天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皮肤和黏膜对病菌的阻挡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 皮肤分泌物的杀菌作用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溶菌酶使细菌溶解 属哪种免疫? 属哪种免疫? 属哪种免疫? 属哪种免疫?
2)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 异性免疫反应
3. 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 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的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 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 作用的是( B ) A、造血干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
C
2.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 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A.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 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3. 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A. 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 B. 胃粘膜起保护作用 C. 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D. 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第二章 第四节_免疫调节

第二章 第四节_免疫调节

时间 初次抗原刺激 二次抗原刺激
细 胞 免 疫 过 程
抗原
直 接 刺 激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 呈递 T细胞(识别后增殖分化)
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
同种抗原 与靶细胞结合并 再次刺激 释放淋巴因子 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 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 抗原暴露,与抗体作用 被吞噬细胞消灭
【注意】 (1)无论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大体上都可 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应阶段 对抗原处理、传递和识别; 第二阶段:反应阶段 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包 括二次免疫应答); 第三阶段:效应阶段 效应T细胞、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免疫调节的作用: (1)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2)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细胞.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等)
2免疫细胞
:体液中各种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3免疫活性物质
1.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骨髓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脾、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定居、繁殖的场 所,也是对抗原发生免疫反 应的场所
1)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免疫中起作用。( × )
2)淋巴细胞只有在受到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 效应细胞。(√ ) 3)只要接触一次某抗原,记忆细胞就能长期记 住该抗原的特征。(× )
4)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练 习一
5)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 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 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 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2章第4节 《免疫调节》 课件(共30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2章第4节 《免疫调节》 课件(共30张PPT)

三、特异性免疫:
抗原
概念: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举例:细菌、病毒、癌细胞、衰老细移植的器官 特性: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概念: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
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
抗体
特性:特异性
分布:血清、组织液、淋巴
体液免疫: B细胞主要依靠产生抗体来消灭抗原、
有特异性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四、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自身免疫病
免疫功能过高
2)过敏反应 3)免疫缺陷症等 免疫功能过低
五、 免疫学的应用
• 免疫学应用在三个方面: 1.免疫预防(接种疫苗) 2.抗原检测 3.器官移植
1、下列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A.脾 B.淋巴结 C.扁桃体 D.肝脏
2.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A.皮肤、黏膜 B.T细胞 C.吞噬细胞 D.B细胞
3.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 正确的是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 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 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早、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 疫出现晚、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12.现有一幼鼠,先天无胸腺,此鼠的免疫状况是 A.有全部的细胞免疫能力 B.丧失一切免疫能力 C.有全部的体液免疫能力 D.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 13.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也需经吞噬细胞的处理 B、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 C、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灭抗原 D、记忆T细胞接受同一种抗原再次刺激时,会迅速增值分化

第四节免疫调节

第四节免疫调节

1、免疫器官
淋巴结 胸腺
骨髓
2、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Βιβλιοθήκη 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胸腺
T细胞
转移到淋巴器官中
B细胞
转移到淋巴器官中
HIV的侵入与体内T淋巴细数量的变化
可见人体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界病原体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
抗原和抗体
抗原 定义:可使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如病毒、细菌及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或肿瘤细 胞等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 是越强越好呢?那么太弱?
三、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自身免疫病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体 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发生免疫反应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
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 疫性疾 病。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 ,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
抗体
定义: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 的球蛋白。 抗体在机体内的分布:血清(主要)、组织液 、外分泌液
二 .免疫作用的过程
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 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T淋巴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 “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
(获得性)
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一道防线)
人体的皮肤和黏膜等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皮肤的保护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溶菌酶的作用
吞噬细胞的作用
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三道防线)
人体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 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第4节 免疫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

(3)下列细胞中,能处理并呈递抗原的是 A ,不能 识别抗原的是 ,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 。 E (填下列代号) BCDF A.吞噬细胞 D.记忆细胞 B.T C.B细胞 E.浆细胞 F.效应T
(4)效应T细胞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生“某 物质”,并通过它们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 挥免疫效应;二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最终导 致 靶细胞裂解死亡
(5)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物质主要存在于 中, 在多数情况下,该物质的作用是与 抗原 结合,形成 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 吞噬细胞 吞噬消化。
血清
课堂小结
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第一道防线
免 非特异性免疫 疫 第二道防线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调 体液免疫 节 特异性免疫
免疫失调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细胞免疫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思考与讨论:
• 我们教室的空气中有流感病毒 吗?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冒呢?
有,我们没有感冒是因为有免疫系统在保护 着我们
第四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防卫功能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图标解读能力;培养观察、比较分 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 防;珍爱生命,认同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学习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学习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艾滋病
查阅各种有关免疫学应用的 的知识,了解其最新进展。
• 图10
• 象征着对艾滋病患者和 感染者的关心与支持; • 象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 对和平的渴望; • 象征着要用“心”来参 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第2章 第4节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2章 第4节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 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

二、教学重难点1.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机制。

2.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案例,用于诠释和演示。

2. 准备免疫调节的实验材料,如抗原、抗体、细胞等。

3. 设计互动式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4. 制作PPT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和案例等素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调节机制,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机制,并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为《免疫调节》的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进一步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免疫调节的机制和原理。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免疫调节与人体健康的干系。

一、导入新课:起首,我们会提出一些关于免疫系统的问题,例如:“免疫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免疫失调会导致哪些疾病?”等等。

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新课的探索欲望。

二、讲授新课: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我们将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然后,我们会详细讲解免疫调节的机制和原理,包括抗原的识别、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等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观点,我们会应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

三、实验探究:学生将有机缘亲自观察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如淋巴细胞和脾脏等。

他们需要记录观察结果,并尝试诠释这些器官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免疫系统的运作方式。

四、小组讨论:在学生对免疫调节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我们会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免疫调节与人体健康的干系。

第4节 免疫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表出现红斑
主要表现有发热、关节痛、体表红斑、脱发等。
2、过敏反应
再次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 ⑴概念:
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⑵特点: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具破坏性; 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⑶过敏原: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
P43
下降
骨骼肌 毛细血管收缩 下丘脑 甲状腺 肾上腺 胰岛 脑干 异物或抗原
过敏原
过敏
灰尘
C
D
神经元
传入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神经元 非特异性免疫
效应器
免疫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D
D
下图的曲线分别表示两个人饭后血糖变化情况。请分 析,哪一条曲线表示糖尿病患者?为什么?
红色曲线是糖尿病患者 的,因为糖尿病患者的 血糖浓度变化剧烈。
是抗原的一种。
常见过敏原举例:
花粉、动物皮屑、粉尘、丝、棉、药物、尼龙、 化纤、地毯、鸡鸭鸽的羽毛、烟草、牛奶、鸡蛋、 鱼、虾、青霉素等。
Hale Waihona Puke ⑸作用机理:刺 产 机体 过敏原 激 抗体 皮肤、呼吸道黏膜、消化道 黏膜、血液的某些细胞表面 效应B细胞 生 吸 附
过敏原
再次刺激 与抗体结合
某些细胞
释放
组织胺等
⑴自身免疫病
⑵过敏反应
⑶免疫缺陷症等
1、自身免疫病
⑴概念:
由于免疫系统过于强大,反应过度,“敌我不分” 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
⑵发病机理:
抗原表面的________与正常细胞物质表面结构相似, 蛋白质 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_________。 正常细胞

第4节免疫调节教案

第4节免疫调节教案

第四章第4节免疫调节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度析文字和图片等多媒体资料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及交流合作的水平。

(2)培养学生用生物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持续攀登的勇气。

(2)通过学习使学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关爱他人、注重社会重要问题的习惯,更加珍爱生命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组成。

(2)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及教具(1)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创设一种有趣、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知识微观、抽象,涉及的概念名词较多。

这就给学生的记忆理解造成困难。

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先带着问题观察特异性免疫过程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对免疫过程有直观动态的理解。

再讨论明确参加免疫过程的细胞和物质的作用。

然后画图解表达免疫过程。

由动到静、由直观到抽象、由浅入深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订正能较好的把握知识。

本节课免疫系统的组成比较简单可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调动其积极性。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2)教具:黑板、多媒体课件,图片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视频:《爱在阳光下》、《爱的计划》艾滋病,可怕,癌症也很可怕。

在当前它们几乎是不治之症。

但有些人明明得了癌症,过了一段时间却自己好了。

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你知道最好的“抗癌药”是什么吗?买的猪肉放在家里不久就会腐烂,而我们天天在家里活动为什么没“坏”。

这是为什么?人被HIV感染后,也并不立即得病,一般有几年时间的潜伏期,这是什么原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资料分析一】:有一种说法:人要是爱干净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反而比别人更容易得病。

第四节免疫调节综述

第四节免疫调节综述

4)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
课堂练习
1、下列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D)
A、脾 B、淋巴结 C、扁桃体 D、肝脏
2、下列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A、抗体 B、抗原 C、淋巴因子
ACD

D、溶菌酶 E、淋巴细胞
3、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不包括( B )
A、免疫器官
B、唾液中的溶菌酶和胃液中的盐酸
D、免疫细胞
C、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
5、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 错误的是( C ) A、抗毒素是抗体。 B、抗体都能被蛋白酶分解。 C、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 疫反应。
体液中的抗原被体液中的抗体消灭,但 如果病毒侵入了细胞则抗体就无能为力了。
阅读37页,
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二者有何关系?
T、B细胞分别增殖分化成什么细胞?产生何种 免疫活性物质?
吞噬细胞发挥了哪些作用?
抗原
1、概念: 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异物性: 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
2、性质: 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大分 子物质 特异性 :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特 异性结合.
3.吞噬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了几次作用?
2次
4.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和处理有无特异性?无
5.如果吞噬细胞直接把病原体处理掉了,这是特异 性免疫还是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6.吞噬细胞如果不能完全消灭抗原,只能将抗原呈 递给T细胞,这时,特异性免疫开始起作用,这说明? ★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要发 挥的作用
那么,消灭这些病原体又是通过什 么途径呢?
————细胞免疫
问题: 1.什么叫靶细胞?靶细胞如何裂解死亡?

2020-2021高二生物3教师文档:第2章 第4节免疫调节含解析

2020-2021高二生物3教师文档:第2章 第4节免疫调节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师文档:第2章第4节免疫调节含解析第4节免疫调节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2。

简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关系3.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4。

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通过比较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异同,形成辩证统一的观点2。

通过分析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过程的模式图,培养模型分析能力与建模的思维能力3.通过总结艾滋病的流行与预防等知识,形成健康生活、关爱他人的人生态度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1.非特异性免疫(1)组成①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②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2)特点: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1)组成: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2)作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

三、特异性免疫的方式1.体液免疫(1)抗原和抗体的概念①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②抗体: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

(2)体液免疫的过程:①图中序号代表的细胞名称依次为a。

吞噬细胞;b.T细胞;c。

B细胞;d.浆细胞;e.记忆细胞。

②填出图中三个阶段发生的主要变化2.细胞免疫(1)阶段Ⅰ:抗原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再呈递给T细胞.(2)阶段Ⅱ: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形成效应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3)阶段Ⅲ:效应T细胞和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内部的抗原.四、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失调疾病1.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系统可以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2.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及疾病(连线)提示:A→③→a→ⅡA→②→c→ⅠB→①→b→Ⅲ五、免疫学的应用1.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2.人工标记的抗体可以检测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3.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2.4 :免疫调节优秀课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2.4 :免疫调节优秀课件

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 制肿瘤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 么,第三道防线如何起作用的呢?
HIV入侵后HIV和T细胞浓度变化
抗原和抗体
抗原的概念: 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响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 一般具有异物性〔非己物质〕
一般为病原体、外来异物、移植器官等 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 胞也会成为抗原。 大分子性 通常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点:先天遗传的,不针对哪一种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你 没有专一性。
2.特异性免疫 (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特点: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对其它的病原体无效, 具有专一性。
资料分析: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
移植的器官对于被移植者来说是异物, 免疫系统具有排异反响,但是,当时 没有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任何措施。
2、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运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成活率。 但这些药物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反而容易患感染性疾病。 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
必须控制适当的剂量,恰到好处才有 望使移植的器官能够较长时间发挥作 用。
课堂总结
二次免疫和免疫预防
免疫预防
第二次参加抗原X 抗 第一次参加抗原XLeabharlann 体 浓 度抗体A0
7 14 21 28 35 42 49 56
时间/d
与第一次相比,第二次免疫反响有何特点?为什么?
【方法点拨】记忆细胞不能直接生成抗体,需要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通过浆细胞生成抗体行使体液免疫功能。
特点:时间短 作用强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胸腺、骨髓、脾、淋巴结、扁桃体

2.4免疫调节知识点默写(含答案)

2.4免疫调节知识点默写(含答案)

第4节免疫调节默写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1)免疫器官是. 场所,包括、、、(2)免疫细胞包括和,其中后者是由骨髓中分化而来,直接在骨髓中成熟的是,迁移到胸腺中成熟的是。

(3)免疫活性物质是由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有、、等。

2.免疫系统的功能:。

3.人体的三道防线:(1)①第一道防线由、组成;②第二道防线由组成;③第三道防线由和借助和组成(2)前两道防线的特点:,称为免疫。

第三道防线称为免疫。

4.体液免疫、细胞免疫(1)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反应的物质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

由__________产生。

(2)体液免疫过程:(3)细胞免疫过程:(4)免疫细胞名称功能是否特异性识别吞噬细胞(5)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是。

5.二次免疫的特点: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作用更,速度更,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6.免疫系统疾病:(1)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实例:、风湿性心脏病、重症肌无力过敏反应:的机体在接受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免疫过弱:免疫缺陷病(艾滋病(AIDS):①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②主要是破坏人体的细胞,使人体丧失大部分的免疫及全部的免疫,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几乎瘫痪;③传播途径:。

)7.免疫学的应用:多次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产生更多相应的和(主要是得到),用来预防疾病。

外源器官相当于,自身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第4节免疫调节默写答案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1)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场所,包括扁桃体胸腺淋巴结脾骨髓(2)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其中后者是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直接在骨髓中成熟的是 B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的是T细胞。

人教版教学课件第四节免疫调节

人教版教学课件第四节免疫调节

感应阶段
体 液 免 疫
浆细胞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病毒、结合杆菌、麻风 杆菌等进入细胞内,如何 被消灭呢?
靠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的过程
感 应 阶 段 抗原 (存在 于细胞 外液中)
吞噬细胞 暴露、呈递 (吞噬、处 抗原物质 理)
直接刺激
T细胞
产生淋巴因子
B细胞
反 应 阶 段 效 应 阶 段
二次反应
B细胞
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HIV模式图
HIV攻击淋巴组织
• 病毒分布:
艾滋病患者和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 泪液、尿液和乳汁中 • 传播途径: 1)性行为传播 2)血液传播 3)母婴传播
艾滋病的治疗目前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 预防措施: 1)洁身自爱 2)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3)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等
C
6.对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人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功能
B.其包括三道对付病原体的防线
C.皮肤黏膜是其第一道防线 7.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的免疫属于
B
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其第二道防线 A.特异性免疫
C.体液免疫
B
B.非特异性免疫
D.细胞免疫
如第一二道防线被突 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就发挥作用了。第三道 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 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 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2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作 用的细胞)
(位于淋巴液、 血液和淋巴结 中)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吞噬细胞
体液中的各种抗体、淋巴因子、溶 3免疫活性物质 菌酶等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子
免疫系统在消灭病原体时,体液免疫 和细胞免疫是分工协作、互相配合的。
例如:病原体进入体液时,主要依靠体液免疫(抗体) 将其消灭。而当病原体(病毒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 等细胞内寄生的细菌)进入细胞内时,由于抗体不能 进入细胞,所以单纯依靠体液免疫已不能将病原体消 灭了。
含病原体的 人体细胞 被抗体凝 集成团
8、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 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 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A)
抗 体 浓 度 对 数 值
抗 体 浓 度
第一次抗原免疫
第一次抗原免疫 第二次抗原免疫
\ 0 7 14 21 28 35 42 49 56
C、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
3、回答有关免疫问题。 (1)抗原的化学成分多为 蛋白质 。当 B 细胞表面 的抗原识别受体与抗原结合时,该细胞被活化、分化 出的 浆 细胞,制造大量的抗体分泌到血液中。
(2)将一只A品系大鼠的皮肤小片移植到另一只不同 品系大鼠的背部,10天后因 排斥 反应而脱落,这 是 效应T 细胞所起的作用。
淋巴 因子
浆细胞
合成 分泌
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并消灭抗原
抗体
二次免疫的特点:快而强
原因:记忆B细胞受刺激后增殖、分化快。
抗 体 浓 度
0
7
14
21
28
35
42
49
56 时间/天
第一次抗原免疫
第二次抗原免疫
(2)细胞免疫
第 一 抗原 次
刺激
T细胞
增殖 分化
记忆T细胞
增殖 分化
第二次抗 原侵入
效应T细胞
4、免疫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
如: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艾滋病
(1)自身免疫病
• 概念: 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
度,错误地把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 行攻击,就引起了自身免疫病。
• 举例: 类风湿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2)过敏反应
• 概念: 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 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 特点: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 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的严重损 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 过敏原: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是抗原的一种 • 举例: 花粉、室内尘土、鱼、虾、牛奶、蛋类、青 霉素、磺胺、奎宁等
防卫功能: 主要是清除侵入体内的病 原体 监控和清除功能: 主要是清除人体内产生 的异常细胞(衰老、损伤、
癌变细胞)
四、免疫学的应用
1. 免疫预防(制作疫苗----预防接种 )
病原体
减毒或灭活
疫苗
刺激
机体
产生
记忆细胞
2.检测抗原:
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用标 记的抗体可以检测出体内组织中的抗原
被效应T 细胞裂解
病原体释 放出来,进 入体液
被吞噬细 胞消灭
1、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①吞噬细胞 A.①③④ C.②③④⑥ ②T细胞 ③B细胞 ④记忆细胞 ⑤浆细胞
C
⑥效应T细胞
B.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
2、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错误的是 ( C )
A、抗毒素是抗体
B、抗体都能被蛋白酶水解
2、抗原和抗体
(1)抗原:
概念: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叫做抗原。 主要是异体的蛋白质和核酸 如: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寄生虫、 花粉、异体组织 其次是自身产生的衰老、受损的人体细胞、 肿瘤细胞、癌细胞。
2、抗原和抗体
• 抗原的性质:
1)异物性
包括外来物质;自身的衰老受损的细胞、肿 瘤细胞。 2)大分子性 如异体的蛋白质和核酸 3)特异性 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 结合。
的抗原不同
1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对维 持人体健康极为重要。
(1)器官移植时、异体器官常不可避免地会被患者 的 效应T 细胞识别并攻击。为了避免器官移植时的异 体排斥反应,医院建议保留婴儿的 脐带血 ,以便 必要时,利用自身的干细胞构建组织器官 。 (2)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 一次地患流感,其免疫学原因可能是 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寿命比较短; 流感 病毒易突变,使原来的疫苗失去作用。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组成
第一道 皮肤和黏膜 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功能
阻挡和杀灭病原 体,清扫异物 溶解、吞噬 病菌
类型
体液中的杀菌 第二道 物质(如溶菌酶) 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
非特异性 免疫
免疫器官和 免疫细胞
主要通过淋巴细胞 消灭病原体(抗原)
特异性 免疫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3)右图表示将抗原注射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 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若第8天, 同时注射抗原Y和X,图中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是 曲线 C ;表示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 B , 其特点是 第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或反应 . 快,产生的抗体多) 这是因为初次免疫反应时产生的记忆B 细胞的作用。若 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以后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变化 D 的是曲线 。
(2009· 海南卷· 23)10、请回答与机体免疫有关的问 题: ⑴体液免疫的初次免疫反应与第二次免疫反应相比 较,产生抗体更多的是 第二次免疫反应 。 吞噬 ⑵某种病原微生物(a)初次侵入机体后,经__ 抗原 细胞摄取和处理,使a的__暴露出来,并传递给 T细胞 ____,然后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B细胞 增殖分化形成两种细胞,其中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 浆细胞 (甲)是___;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同种抗 原作出增殖、分化等快速反应能力的细胞(乙)是 记忆B细胞 ____;当机体再次受到a和另一种病原微生物 (b)感染时,细胞乙只能a对发生免疫反应。细胞 两种病原体 乙不能b对发生免疫反应的原因是____。
抗毒素:中和细菌的外毒素 •抗体的种类 凝集素:凝集细菌和病毒
3、特异性免疫类型
抗原
进入人体
抗原被B细胞 产生的抗体消 灭 体液免疫
抗原进入人体细 胞后,被相应的 T细胞消灭
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
直接刺激
记忆B细胞
B细胞 增殖
分化
增 殖 分 化 第二 次抗 原侵 入
第 抗 一 原 次
T 被吞噬 吞噬 呈递 细 细胞 胞
7、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 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D 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 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 B、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 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 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 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风湿性心脏病:
进攻
抗体
进攻
酿脓链球菌 表面的一种 抗原决定簇
相似
心脏瓣膜 上的一种 物质
心脏受损 风湿性心脏病
艾滋病
• 艾滋病感染阶段: 1)HIV急性感染期:
感染后,少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类似 流行性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咽喉炎、 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在2一3个星期内, 这些症状会自然消失。
• 艾滋病感染阶段: 2)无症状期:
C
B.体液免疫对消灭禽流感病毒有一定作用
C.人体通过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抵抗病原体
D.禽流感病毒的抗原特异性由衣壳粒直接决定
6.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A A.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B.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 C.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B
6、下图表示人患某病毒性疾病时,感染和免疫发生过程中某些量 的变化。下列对免疫产生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初次感染病毒后,干扰素在使疾病痊愈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初次感染病毒后,机体只是通过细胞免疫使疾病痊愈 C.再次感染后病症较轻,是记忆细胞被激活,产生了更强的特异性 免疫反应 D.再次感染后病症较轻,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配合共同作用的结 果
时间/天
第二次抗原免疫
第一次抗原免疫 第二次抗原免疫
\
对 数 值 0 7 14 21 28 35 42 49 56
时间/天
A
抗 体 浓 度 对 数 值
B
抗 体 浓 度 对 数 值
\
\ 0 7 14 21 28 35 42 49 56
时间/天
0
7 14 21 28 35 42 49 56
时间/天
第一次抗原免疫 第二次抗原免疫
C
D
2009· 广东卷· 29)9、下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 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⑴图中②为 T 细胞,④为 B 细胞。 ⑵⑦与④功能上的区别是 ⑦可以分泌抗体而④不能 ,由④分化 为⑦的过程中,④细胞核内的 mRNA 通过核孔进入细 胞质,该分子的作用是作为 合成蛋白质 的模板。 ⑶抗体从在细胞内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的过程为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细胞外 。 ⑷过程③表示②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④ ,过程⑤表示病菌直接刺激④
(3)艾滋病
俗称艾滋病病毒)引起的致死性传染病。
①概念: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②病原体:艾滋病毒
球状RNA病毒、且为逆转录病毒
③病毒增殖:
病毒 逆转录 RNA DNA 转录
子代 翻 病毒 译 RNA
蛋白质
子代病毒
艾滋病
④致病机理:
HIV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 一切免疫功能
3.减少器官移植时的免疫排斥反应: 使用免疫抑制剂,提高异体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