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学派
新批评学派
新批评学派第八章新批评学派第一节新批评的历史轨迹一、新批评的发生与发展:新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文学批评流派。
它形成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末,兴盛于20世纪四十年代,并逐渐美国文学批评界的霸主。
20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走下坡路。
二、新批评的代表理论家:第一代理论家——新批评学派的奠基者:(美)艾略特,以写诗出名,代表作是《荒原》、《圣林》、《诗的功能和批评的功能》、《论诗与诗人》等。
(英)瑞恰兹,是一位语义学家,代表作是《文学批评原理》、《意义的意义》、《科学与诗歌》、《美学基础》、《孟子论心:多义性实验》、《修辞哲学》等。
第二代理论家——承上启下者:(英)威廉·燕卜荪,代表作《七种含混形态》、《论几种田园诗》等。
(英)李维斯;(美)兰色姆,代表作《新批评》及他的三个学生:阿伦·退特、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
被称为“南方集团”。
第三代理论家——新批评学派的后期核心:(美)威廉·维姆萨特、韦勒克、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
影响最大的是韦勒克,代表作有《康德在英国》、《文学的学问》、《批评的概念》、《捷克文学散论》、《英国文学溯源》、《文学理论》、《现代文学批评史》等。
第三代理论家20世纪四十年代后都共事于耶鲁大学,被称为“耶鲁集团”。
三、新批评派崛起的原因:对当时流行的批评模式强烈不满,主要是以下几种:1、实证主义批评;2、印象主义批评;3、新人文主义批评;4、马克思主义批评。
新批评的“新”,就是对它之前批评方法的反动。
第二节新批评的文学理论一、文学的本质:1、文学是一个完整的、自给自足的和封闭的客观实体。
“诗不应该表现,而应该存在。
”2、文学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反应,因此它不是现实而是我们对现实的经验。
3、文学的创造就是靠想象力对现实进行剪辑加工,改头换面,甚至歪曲夸大,无中生有,还要用暴力把毫不相干的东西强扭到一起。
从英美“新批评”学派的“细读批评”说起
从英美“新批评”学派的“细读批评”说起作者:刘芳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7期一、“新批评”——文学内部研究的开启“新批评”学派发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是英美文学批评界影响较大的一支批评流派,它得名于美国现代文学批评家约·兰色姆在1941年写的论文集《新批评》。
在这本著作中,兰色姆论述了艾略特、瑞恰兹、温特斯等人的批评理论,赞扬艾略特等人的批评见解和以文字分析为主的批评方法,称之为“新批评”,以别于十九世纪以来学院派的传统文学批评。
二十世纪初英国作家休姆和美国作家庞德提出的强调准确的意象和语言艺术的主张是新批评派理论的开端。
从“新批评”学派的理论层面来看,它提出了比俄国形式主义更系统的文本理论。
在二十世纪初,文学批评的新纪元开启,文学理论家们认为以文学的“外部研究”为主的批评观念都以实证主义的方法,或注重作家的传记考察,将其社会语境与文本做外部联系;或从作家的情感体验角度去探讨文本的内在思想,过分重视作家的主体作用。
类似种种如直觉主义、表现主义、精神分析学等理论都不约而同地把文学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作家的心理或意识等层面,而忽略了文学文本内部地研究。
这样的文学研究在根本上是文学“工具论”和文学“他律论”的理论延伸,这种文学观念随着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内部研究浪潮的来临而逐步土崩瓦解。
在这样的理论趋势下,西方文论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反驳传统理论的浪潮。
英美“新批评”借助于二十世纪初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文学性”的探究为核心,促使了文学研究的“本体论转换”。
从理论方法上看,“新批评”学派仍然延续着俄国形式主义的“本体论批评”的理论轨迹,完成了文学“内部研究”的转折,也深化了文学自律论的观念。
兰色姆的学生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在新批评学派的理论建构过程中提出了“本体论批评”的方法,强调借助语言之途“回到文学本身”,并引领了欧美学界在二十世纪60年代之前的文学研究。
6新批评
O让我离去,既然这儿一切都是枉然, 我要去寻找异方的梦,我要走出凡是落絮 飞扬的地方, 因为我的心里常常下着初春的梅雨,现在 就要放晴, 在云雾的裂纹里,我看见了一片腾起 的, 像梦。
泪水洒落,没来由啊, 落在这病了的心里。 什么?没有人背弃我? 这忧伤没来由啊。
这确是最坏的悲哀: 我不知道是为什么, 没有恨也没有爱, 我的心有这许多悲哀。
象征
甲事物暗示了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 为一种表现手段,也要求给予充分的注 意。柯勒律治:“象征的特征是在个性 的半透明式地反映着特殊种类的特性, 或者在特殊种类的特性中反映着一般种 类的特性……最后,通过短暂,并在短 暂中半透明式地反映着永恒。” 神话
二 理论内容
(一)作品本体崇拜 1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非个
人化; 2 威姆萨特和比尔兹利 《意图谬 见》intentional fallacy 和《感受 谬见》affective fallacy; 3 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 4 兰色姆的《文学批评公司》
(二)作品的内在构成
作品是以形式组成的自在自足的实体,没有形 式,就没有文学。 1艾略特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艺术的功用就是把 无序的日常生活变成有序,艺术地诱导出一种 现实的形式感。 2兰色姆的构架-肌质说。“诗是具有局部肌理的 逻辑结构。”(structure-texture) 3布鲁克司、沃伦认为人是创造形式的动物,艺 术家的创造艺术形式是天职。 但是,他们又不是完全否定内容的,并非主张文 学只有形式
(三)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
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科学与诗歌》
文学语言是记号,含混、模糊、多义、复杂的
情感语言;情感;伪陈述。
科学语言是符号,逻辑语言,明确的、单一的,
什么是新批评派
什么是新批评派(1)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兰色姆在1941年《新批评》一书中称艾略特、瑞恰兹和温特斯等人为新批评家,新批评派由此得名。
(2)产生背景:①19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以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为主导。
实证主义只注重作家个人的生平和心理、社会历史和政治等因素对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只强调文学是作家主观情感的表现,热衷于谈论灵感、激情、天才、想象和个性。
这两种批评方式都忽视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
②新批评的兴起正是对这一理论倾向的反拨,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最薄弱的环节而以一整套完整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进行批判,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该流派在西方文论界都占据主导地位。
(3)发展历程:①新批评派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经过长足发展达到鼎盛,6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
②兰色姆和他的三个学生退特、布鲁克斯与沃伦在30年代成立了“南方集团”;维姆萨特、韦勒克、布鲁克斯、沃伦等人在40年代后期成立“耶鲁集团”;从艾略特和瑞恰兹到“南方集团”,再发展到“耶鲁集团”,体现了新批评发展的一条主线。
(4)流派特点:①极*端的文本中心主义彻底割裂了文学研究与社会历史文化、与读者、作者及社会效果等的关联。
②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细致深入,常常包含了某些辩证法因素。
③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文学语言的研究。
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其理论一般都能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5)代表人物:①瑞恰兹是新批评的奠基者之一。
他的语义学理论、对诗歌语言的具体分析和细读法对新批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②艾略特是新批评的奠基者之一。
他提出的“有机形式主义”、“非个人化说”,以及强调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观点等,都对新批评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英国意象派批评家休姆是新批评派的先驱人物。
其1915年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一文宣告了浪漫主义时代的终结和新古典主义时代的来临,透露了新批评反对浪漫主义的信息,同时也为新批评派奠定下了理论基调。
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6.4 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
6.4.1 呼唤“本体论批评”
1934年,兰色姆在他的《诗歌:本体论札记》中 首次提出“本体论批评”的口号。
“本体论”本来是一个哲学用语,原来专指关于 “存 在”(或“是”)的研究,后也被引申为有关世界的本 质、 本原和本体的理论研究。兰色姆把这个术语引进文学 批评,提出一种“本体论批评”模式。
瑞恰兹对传统的语境概念的拓展主要在两个方向 上进行。
首先从共时性的角度加以拓展,那么语境就可以 扩大到包括与所要诠释的对象有关的某个时期中的一 切事情。
其次从历时性的角度加以拓展,那么语境则表示 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这组事件包括我们选来作为原 因和结果的任何事件以及所需要的种种条件。
6.2.4 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
6.7 维姆萨特和韦勒克的“新批评”理 论
6.7.1 维姆萨特的“新批评”理论
他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提出了“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说。 第二,提出文学作品具有“具体普遍性”结构的理论。 第三,对隐喻机制作了细致分析。 再次,隐喻要强调的东西是复杂的,不可一概而论 。 最后,维姆萨特还强调隐喻离不开语境。
学 作品首先应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布鲁克斯对于结构问题的论述包含了深刻的辩证 法因素。首先,他从联系的角度来分析文学作品的结 构,把文学作品看成是由各组成部分有机统一而成的 整体,看到了各组成部分之间、每个组成部分与整体 之间的联系。其次,他又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认识结 构的原则,把结构看成是一种积极的统一。
6.4.3 论玄学派诗
与艾略特相比,兰色姆对玄学派诗的分析更深入、 更细致。首先,通过与其它诗派的比较,兰色姆揭示 了玄学派诗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此外,他还从语义分析的角度分析玄学派诗。他 指出,玄学派诗人为了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采 取许多修辞手段。例如韵律、虚构、比喻等等。玄学 派诗歌尤其广泛采用隐喻这一修辞手段 。
主要的英美文学批评理论
一、英美新批评派英美新批评派是 3 o一 4 o年代形式主义流派的代表,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派生出来的。
前后经历三代批评家,其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休姆,美国诗人庞德及诗人T· S·艾略特;第二代批评家有英国的燕卜荪,美国的兰色姆,泰特,布鲁克斯等;而第三代批评家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些学者,主要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沃伦。
英美新批评派文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文学作品为本体,着重研究文学作品。
新批评派认为2 0世纪以前的文论家机械地运用社会“起因研究法”,因袭生物学或病理学的概念、范畴来研究文学作品终归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
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文学作品的美感效应,以及作品的想象世界是不能忽视的。
新批评派的文论家大都认为,文论家没有必要左顾右盼,文学的本体是作品,忽视作品研究的评论家,不可能达到文学研究的终极境界。
在韦勒克和沃论合著的.被称为新批评派总结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作者把文学研究分解成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
认为文学和传记,文学和心理学,文学和社会.文学和思想。
文学和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
文学批评不应该依附于哲学和历史,批评的着眼点应投向文学本身。
而在此之前,历史批评.道德批评、社会学批评在西方批评论坛占据主流地位。
新批评派认为文学批评应从文学作品的“本体”和语言结构角度进行批评,“本体论”可以说是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新批评提倡本体的研究,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
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作家的创作从作品出来,又回到作品中去,文学作品是一个自存自足的实体,无需外界的一切给予。
新批评认为文学批评不是作家的生平实录.不是复述作品的内容梗概,不是研究作品的历史背景,不是对作品的语义求证,不是评价作品的道德内容.更不是一般的书评,而是研究诗之所以为诗的“艺术技巧”。
新批评之新就在于它不同于以往的各种批评,批评的对象和重点已经从作品以外的历史背景,作家生平,作品的故事梗概等,移到了作品本身。
第5章 新批评
2、新批评的关键词
在文本分析中,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各自从语言学、 修辞学中借鉴了一些术语,经过生发和改造后用于 诗歌批评。这些术语各自涵盖了一定的批评观照领 域,但彼此也存在一些交叉之处。总体看来,这些 批评术语体现了新批评的理论特色,有效地推动了 文本分析的深入 。 下面,我们着重探讨新批评使用的几个主要批评术 语的含义和用法。
一、新批评的先驱
新批评的历史发展大约经历了四十余年,其奠基人当首推英国的艾略特 和瑞恰兹。 (一)艾略特的诗歌非个人化理论 艾略特在其《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了诗歌的非个人化理论。他认为 浪漫主义所说的文学是作家个性的表现,这其实只是一种假相,诗歌写 作是非个人化的。理由如下: 1 、从诗人与传统的关系来看,任何诗人都不能脱离诗的传统而单独具 有他自己的完全意义。诗人隶属于诗的传统,其作品在整个诗歌有机链 条之中存在,即使其中最个人的部分也包含着他的前辈诗人的痕迹。 2 、诗人的创作过程具有非个性化的特点。诗人的创作不是表现个性, 诗人仅仅是艺术表现的特殊工具,种种的印象和经验借助于诗人的心灵 用意想不到的方式相互组合则形成了诗。诗的产生实际上是一个冶炼、 化合的非个性化过程。 3 、诗歌表现的情感具有非个人化的特点。诗人所未经历的情感和所熟 悉的情感同样供他使用,他的任务就是把寻常的情感化炼成诗,旨在表 现实际情感根本没有的感觉。 艾略特的诗歌非个人化理论,要求批评家将注意力从作者转移到文学文 本中去,开启了关注文本的批评思路。
2、威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两种谬误
1946年和1948年,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合写的两篇论文《意图谬误》和 《感受谬误》发表,分别对研究作者写作意图和研究读者阅读感受的批 评模式进行了批判,成为新批评的宣言书。 意图谬误:新批评认为这种研究作者意图的做法是一种批评误区,其迷 误在于“将诗和诗产生的过程相混淆” ,即将作者意图中的世界等同 于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世界,把作者的愿望等同于作品的实践。 在新批评看来,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作品意义是两码事,批评家尤其不能 依据作品是否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来判断其价值。对作者意图的认识既 不可能也不必要,一个批评家无法去搞清楚诗人写作的真实意图到底是 什么,因为如果诗人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意图,那么他的意图就会表现在 他的诗作中,人们无需再从诗作之外去寻找意图的来源;如果诗人没有 成功地表现他的意图,人们试图去寻找他的意图就更加荒谬和没有凭据。 意图批评极易导致批评中的相对主义而使文学批评丧失了客观的批评标 准。
英美新批评
反讽。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最详备的解释。 他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 显的歪曲”。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混意颠 倒,这就是反讽。诗歌中的所有语词都得 受到语境的约束,它们的意义都受到语境 的影响,因而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讽。 反讽可以表现在语言技巧上,如故意把话 说轻,但听者却知其分量。反讽也可以表 现在整个作品结构之中。 鲁迅的小说:《祝福》《啊Q正传》
三、基本概念: 意义含混 反讽 张力 悖论 隐喻 细读法
意义含混。该术语由燕卜逊引入新批评, 指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换句 话说,意义含混指的是一个语言单位(字、 词)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一句话 可以有多种理解的现象,是指某种修辞手 段所产生的多种效果。意义含混以往被视 为文学创作的一大弊病,而新批评则把它 视为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使之大致接近 “丰富”、“巧智”的意思。意义含混这 一术语的提出和运用将使我们从语言学的 角度更好地对诗歌的复杂性和幽微曲折性 加以解释,从而丰富诗歌的意蕴。
Although there were antecedents from Plato
through James, a systematic and methodological formalistic approach to literary criticism appeared only with the rise in
它们所共有、所推广的观点有:把文学看作
是一个有机的“传统”,强调严格遵守形式 的 重要性,在古典价值方面坚持保守主义,怀 有创立一个提倡秩序和传统的社会的理想, 偏于仪式,主张对文学文本进行严密分析的 读解方法。
二、基本理论主张: 1、文学本体论: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 2、结构—肌质论。 3、语境理论。
新批评派
新批评派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一批文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批评倾向的概括。
在英国,以I.A.瑞恰兹、威廉·燕卜荪、F.R.里维斯等为代表;在美国,以J.C.兰色姆、克里恩斯·布鲁克斯艾伦·泰特、罗伯特·沃伦、W.K.维姆塞特、R.P.布莱克穆尔等为代表。
“新批评”这一具体称谓则得名于J.C.兰色姆出版的一部同名论著《新批评》(1941)。
为了有别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有时又称之为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影响巨大、专注于文本的文学阅读与批评理论,新批评源出于英国,繁荣于美国,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间也最长,不但在20世纪前半期的英语世界风靡一时,而且在东方、尤其是在40年代和80年代的中国也甚为引人注目。
那套成形之后便“过于局限于英语世界,几乎可以说是地方性的”理论(韦勒克语)在东亚大陆影响甚巨,在20世纪40年代被迅速吸收并中国化。
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具有显著特点,一是传播时间早,二是时间跨度长,三是新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瑞恰兹、燕卜荪等人曾长期在中国讲学,特别是最后一个特点,其他西方文艺批评流派难以望其项背。
1929年华严书店就出版了新批评派早期代表人物瑞恰兹的《科学与诗》,其时新批评派正在英国兴起。
曹葆华译本《科学与诗》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瑞恰兹1929-1931年应邀来清华大学讲学,燕卜荪于1937年和1947-1952年间先后来北京大学任教。
艾·阿·瑞恰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1979)是英国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和诗人,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的创立者之一。
现代评论派名词解释
现代评论派名词解释现代评论派(或称新批评派)是在20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文学流派。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大多数知识分子精神空虚而产生的一个思想体系。
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它直接反映了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社会发展的认识。
一、理论基础“自然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法国作家卢梭和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他们是“现代评论派”最早的鼓吹者和实践者。
在他们的文学活动中,注重文学的审美特性。
二、核心观点现代评论派主张诗歌应该有“真正的、纯粹的美”,要求诗歌创作要自由地抒写“感情和想象力之所欲”,文学语言要符合自然语言的规律。
三、主要特点1.反对传统,倡导自然,崇尚真情。
2.不拘泥于任何固定格式,不用典,不讲雕琢,反对模仿。
3.反对说教,提倡童心,追求自然。
4.反对陈腐,贬低庸俗。
5.主张纯洁、自然的艺术语言,认为单纯与清澈是人性的基本要素。
四、重要诗人与作品约翰·济慈(1795—1821)《希腊古瓮颂》(1797)简练凝重,精致优雅。
《秋颂》(1798)为诗集,主要诗篇均写于此时期。
浪漫主义运动、唯美主义、象征主义与之密切相关,或借鉴于此。
二、表现形式(一)强调自我,突出主观性。
(二)采取独特的散文化的抒情方式。
三、主要影响现代评论派继承并发展了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在创作上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推动了欧美文学的革命与繁荣。
并且从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政治倾向性,注重在艺术作品中宣扬“自然”与“真情”。
因此,现代评论派又被视为现实主义的先驱。
后来的新批评派虽然完全否定了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但却继承并发展了现代评论派对“自然”的阐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将其看作是现代评论派的支流。
现代评论派这种注重文学的自然性、主观性,探索诗歌的内在美和情感美的做法,对后来的象征派、超现实主义文学都有较大的影响。
(一)现代评论派提倡“直觉”。
(二)现代评论派推崇“间接描写”。
新批评的主要观点
新批评的主要观点西方现代批评的一种类型。
折批评作为一个批评流派,本世纪三十年代兴起于英国,曾一度在英美文学批评中占据主导地位。
四、五十年代,它的发展达到高峰,六十年代开始衰落。
“新批评”派成员很多,公认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斯·艾略特、艾·阿·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
他们是“新批评”派的主要创建人和理论先驱。
为“新批评”的确立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新批评”这一术语,由美国批评家爵·艾·斯宾根在一九一〇年首次提出,中经“新批评”三员主将以及布鲁克斯、沃伦等人的探索努力,作为一种批评模式和理论体系渐趋完善;在此基础上,一九四一年,由“新批评”的另一重要成员兰塞姆在其《新批评》一书中正式取名“新批评”。
“新批评”是西方批评领域较早对资产阶级传统批评的反拨。
传统批评强调时代、种族、环境诸外在因素对于分析文学作品的决定性作用,而忽视对作品本身的研究,忽视对艺术形式和语言规律的研究。
新批评认为,用这种批评方法分析古典文学既难奏效,分析具有复杂和全新的特点的现代文学就更不行了。
就“新批评”产生于英国而论,也是对维多利亚时代崇尚感情、雕琢藻饰的浪漫主义文风和理论的反动。
和晚期浪漫主义大异其趣的意象主义和象征主义诗歌,为“新批评”的确立提供了创作实践的基础。
“新批评”派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一、认为文艺作品具有自立性和自足性,它不与外界现实相呼应,是一个本身有着内在一致性的独立的有机体,客观的象征物。
这就是所谓“有机形式主义”,或称“整体论”。
二、认为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批评应把文学作品当作独立的语言结构来研究,只在文字的范围内,从各个部分和上下文的相互作用的角度来分析文学作品。
这就是所谓“字义分析”。
“有机形式主义”主要体现在艾略特的“非人格化”的理论主张中。
艾略特的“非人格化”理论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即:关于“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的思想;关于艺术家在自己的发展中应当“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的思想和关于思想感情应当寻找自己的客观对应物的思想。
浅谈英美新批评派方法论特征
浅谈英美新批评派方法论特征将目光从“诗人”转移到“诗”——浅谈英美新批评派的方法论特征【摘要】“新批评”作为西方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学思想流派之一,其主张主要是提倡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方法,并具有一套完整独特的批评范畴和批评方法。
“新批评”无论是在理论构筑还是在实践操作的层面都有十分显著的贡献,本文尝试浅析“新批评”的方法论特征。
【关键词】新批评;“文学本体”论;细读法1.引言“新批评”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成型与30年代的美国,并于50年代在美国文坛称雄一时,60年代末开始呈现下滑趋势随后在70年代走向衰微。
“新批评”的直接开拓者是英美诗人T.S.艾略特与英国批评家、诗人I.A.理查兹。
在这二人提供的思想土壤和基本方法论的基础上,美国批评家约翰.克娄.兰色姆及其弟子提出了新的见解,发展了新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威廉.K.卫姆塞特、雷.奈韦克勒为代表的第三批批评家对“新批评”做出了总结并使其达到了鼎盛时期。
下面本文将以不同时期“新批评”学派的代表作家观点为脉络分析“新批评”学派的主要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其方法论特征。
2.“新批评”主要观点的演变“新批评”在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初生、发展、鼎盛与衰亡几个阶段,不同时期的新批评派学者的观点也有所不同。
2.1理查兹与艾略特的主要观点作为“新批评”学派的奠基人,在其初生时期为“新批评”打下理论与实践基础的便是I.A.理查兹与T.S.艾略特两位学者。
理查兹被誉为“新批评之父”,他提出了“冲动调和论”及“非指称行为陈述”的概念,同时提出了作为自己语义学批评核心甚至新批评语言研究基础的“语境理论”。
这一观点认为某个词、句或段与它们的上下文的关系,正是这种上下文确定了该词、句或段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瑞恰兹进一步扩展了语境的范围。
一是当时写作时的话语语境,二是指文本中的词语所体现的“表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这里词语蕴含了历史的积淀,一个词可能暗含着一个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某种强烈的情感。
6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反讽可以体现在诸多 层面,词语反讽、 层面,词语反讽、结 构反讽、戏剧反讽、 构反讽、戏剧反讽、 命运反讽等。 命运反讽等。
马萨乔:油画《失乐园》 马萨乔:油画《失乐园》
新批评派
新批评派把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客 以种种理由摒弃对文学作品的外部研究, 体,以种种理由摒弃对文学作品的外部研究, 以文学语言研究为基础, 以文学语言研究为基础,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对 作品加以细读分析。 作品加以细读分析。 不足:有着明显的狭隘性、保守性,片面性, 不足:有着明显的狭隘性、保守性,片面性, 孤立研究文学文本形式, 孤立研究文学文本形式,结构的极端文本中心 主义最终导致新批评派在经历辉煌后, 主义最终导致新批评派在经历辉煌后,不可避 免地衰落下去。 免地衰落下去。
布鲁克斯认为,悖论不 布鲁克斯认为, 仅是语义陈述上的特征, 仅是语义陈述上的特征, 而且是文学结构上的特 征,特别是诗的结构上 的特征。他宣称: 的特征。他宣称:“诗 的语言是悖论语言” 的语言是悖论语言”。 “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 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 并且是诗歌不可避免的 语言。 语言。”
悖论与反讽
悖论与反讽 P110
悖论——修辞学中的一个修 修辞学中的一个修 悖论 辞格, 辞格,指表面上荒谬而实际 上真实的陈述。 上真实的陈述。 诗人在创作中,有意对语言 诗人在创作中, 加以违反常规的使用, 加以违反常规的使用,用暴 力扭曲词语的原意使之变形, 力扭曲词语的原意使之变形, 并把在逻辑上不相干的甚至 对立的词语联结在一起, 对立的词语联结在一起,使 之相互作用、相互碰撞,在 之相互作用、相互碰撞, 结构安排上也是如此。 结构安排上也是如此。
英美新批评名词解释
英美新批评名词解释
英美新批评(New Criticism)是20世纪中期在英国和美国兴
起的文学批评流派,其核心思想是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
与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不同,英美新批评强调对文本内部结构的关注,主张把文学作品视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品,不受作者个人经历、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英美新批评强调分析文本的形式元素,如语言、叙述结构、节奏、韵律、图像和隐喻等。
他们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语言的精确和精妙,通过对形式的剖析和解码来理解作品的意义。
他们反对对作品的外在解释,强调文本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艺术品,研究者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去剖析和解读。
英美新批评主张评价文学作品应超越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情感反应。
他们认为文学作品应该独立于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个人感受,即作品本身应该成为研究和评价的核心。
他们主张通过分析文本内部的紧密结构,揭示作品中的内在张力和复杂性,以此评判其艺术价值。
英美新批评强调文本的内在一致性和自足性,主张研究者要排除作品的外部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
他们认为作者的意图并非评价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通过剖析文本的形式元素来理解作品的意义。
根据这一思想,他们纷纷提出了一系列的批评方法和理论,如“近读法”、“意象法”、“韵律分析”等。
英美新批评的方法和理论在20世纪中叶至今仍具有重要影响力。
它的出现标志着批评方法的革新和发展,挑战了传统的历
史主义和生物主义的文学研究方法。
尽管受到了一些批评者的指责和争议,但英美新批评对于文学研究和评价的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文学批评者和学者更加关注文本的艺术性和形式的创新。
新批评讲稿
"新批评"讲稿"新批评"讲稿一、新批评派的形成和发展英美新批评派(New Criticism )是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批评,它对于西方文学,尤其是英美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批评派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英国,30年代在美国最终形成,到50、60年代成为美国学院派文学批评的主流,直到60年代后才渐渐衰亡。
在新批评的形成过程中,T·S·艾略特和I·A·瑞恰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艾略特《圣林》(1917)中的一系列论文为新批评奠定了基础,他提出的“客观对应物”、诗的“非个性化”理论,他对文学史中的“感觉性解体”现象的检讨,以及他对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尊崇,为新批评派的文学本质观提供了基本要点。
瑞恰慈则致力于把语义学和心理学引入文学研究,他的心理学方法被新批评派所抛弃,而语义学方法所造成的科学式批评和文本中心批评则成为新批评派方法论的主要基石。
概括的说,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是从语言出发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它的特征。
瑞恰兹认为,语言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符号功能”和“情感功能”。
诗歌是对语言情感功能最典型的使用。
他指出,科学语言与诗歌语言在陈述上是完全不同的。
诗歌语言主要用来表达情感,它的许多陈述都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不能用经验事实加以核实,故可视为一种“伪陈述”。
瑞恰兹说,当人们对语言进行情感的使用时,“重要的是态度而非指称”,“在这些情况中指称是真是假根本无关紧要”。
(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P.243)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关注语言的基本性质,但更关注语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关注语言在应用中产生的作用和意义。
瑞恰兹不仅重视文学语言的情感性特征,而且还多次论述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含混性。
他认为,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别除了表现为不同的用法外,还表现为它们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特征。
瑞恰兹强调,科学语言尽可能地做到表述准确,所以它们总是意义单一,没有歧义;而文学语言则具有多义性和含混性。
第二章 英美新批评
韦勒克 沃伦
美国学者雷纳·韦勒克则 新批评学派的理论总结 者,他和沃伦于1943年 出版了《文学理论》一 书,这部著作代表了新 批评学派在理论发展鼎 盛期的最高成就,曾一 度作为美国大学文科教 材。
(四)衰退期 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新批评学派的理
论影响开始日渐衰微。 首先是它的理论发展内部不断暴露出了理论
上的缺陷。 其次是随着存在主义、现象学、解构主义、
文化研究等20世纪西方新的文化思潮的兴起, 新批评学派的理论发展逐渐与当代西方社会 的历史文化现实相去甚远。
最后,在批评方法上,新批评学派过分强调 “文本细读”的方法也招致了方法论狭窄和 缺乏开阔的社会学诗学视野的责难,而在 “细读法”的理论原则下的一系列批评概念 和范畴也招致了美国文论界的批评。
在他1917年所著的《传统 与个人才能》中提出来的, 是他的文论思想的重要组 成部分。在《传统与个人 才能》中,艾略特说:
传统是一个具有广阔意义的东西。传统不能继承。 假若你需要它,你必须通过艰苦劳动来获得它。 首先,它包括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包括一 种感觉,即不仅感觉到过去的过去性,而目也感 觉到它的现在性。这种历史意识迫使一个人写作 时不仅对他自己一代了如指掌,而且感觉到从荷 马开始的全部欧洲文学,以及在这个大范围中他 自己国家的全部文学,构成一个同时存在的整体, 组成一个同时存在的体系。
反复阅读和细致阅读。
第三节 艾略特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美国著 名诗人、评论家、剧作家、 文学理论家,英美新批评 学派的理论先驱和奠基人。
精品论文资料-昔日的辉煌新批评学派的兴亡
昔日的辉煌——新批评学派的兴亡题要: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 是一个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派别,它于本世纪二十年代肇端于英国,三十年代形成于美国,四五十年代在美国占统治地位。
六十年代开始自卫,最后在七十年代把统治地位交给了结构主义等新的文论派别。
但是,新批评的影响在西方经久不衰,直到今天,文学系还要学生做个“新批评式的细读”。
因此,新批评不仅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已成为西方文论沉淀下来的基础。
正是因为新批评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即使它现在已经失去了市场,但是新批评还是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研究的问题。
本文试图对新批评的兴亡做个简要介绍,从而谈谈新批评的方法论和特点,还有现在仍可利用的方法和理论等。
由于本人学识浅薄,文中的不当之处,望老师指正。
关键词:本体论(ontology) 新批评一揭开新批评的面纱首先,我们要确定新批评是文学批评的一种。
而什么又是文学批评呢?在此我们有必要引入一个概念:“文学批评,一般来说,具有两种含义:其一指对诗或文学文本的直接审美反应,或者对其所做的陈述即话语;其二指对这种反应、陈述或话语在理论上所做的阐述。
”也有文论家把其一称为文学欣赏,把其二称为文学批评。
当然概念毕竟是十分抽象的,不易理解,并不适合在此讨论。
好了,我们再转回新批评吧。
新批评也称为本体论批评,因为新批评学派的理论核心是本体论。
(本体论是一个哲学术语,是兰色姆引用的。
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把文学作品视作独立于作者和读者经验和意识之外的存在;二是说文学作品能表现世界的本质的具体存在。
)所以他们认为文学作品是独立的自主体,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品本身;文学批评的任务是探讨文学的特性,即作品本文形式的构成及其特点。
换言之,亦就是对文学性()的研究。
从这一点上来说,新批评是继承了俄国形式主义批评。
因为新批评、形式主义批评还有后来的结构主义批评都被归为一类,叫做本体批评(ontological criticism)或内在批评(intrinsic criticis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语言的特性决定着文学的特性。
语言的功能分为科学性与情感性两种,科学的语言是单义的透明的,文学的
语言是多义的不透明的。
3、文学语言和结构的根本特性是:“含混”、“张力”、“自否”、“反讽”。
含混:文学语言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多重性。(燕卜荪)
第八章新批评学派
第一节新批评的历史轨迹
一、新批评的发生与发展:
新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文学批评流派。它形成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末,兴盛于20世纪四十年代,并逐渐美国文学批评界的霸主。20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走下坡路。
二、新批评的代表理论家:
第一代理论家——新批评学派的奠基者:
(美)艾略特,以写诗出名,代表作是《荒原》、《圣林》、《诗的功能和批评的功能》、《论诗与诗人》等。
韦姆塞特认为,语言的描述意思与情感意思密不可分,只有通过作品的描述内容才可能正确认识它的感情内容。读者的感受则与作品的内容与好坏都无必然联系,不能成为批评对象。
3、对世界的研究:认为文学是自足的,世界没有资格成为文学批评的对象。
4、对作品的研究:把文学批评分为两大类:外在批评和内在批评。内在批
评又称文体批评,把作品视为唯一可靠的依据,是通过分析作品的自身结构去解释和评价它的批评方法。
新批评认为文学的特性只存在于作品之中,文学批评的对象只能是作品。
二、批评的范研究、对情节、主题或中心思想的概括和解释都不是文学批评,它们是“意释邪说”,违背了文学的整体性和有机性。
新批评认为只有一种批评是文学性的,即对作品结构的研究。
三、批评的方法:
1、科学性与客观性:
张力:语言的意思是内涵和外延的总和,外延是明意,内涵是暗意。(退特)
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1)飘零感;(2)等待;(3)时间漫长——树落了叶,人白了头。
自否: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实质上却包含着一条真理的陈述。即诗的语言
和结构上的不协调和不一致,诗的意思正是在这种不协调和不一致中产生。(布鲁克斯)
含混、张力、自否、反讽的相同之处是,都指向文学语言和结构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4、文学知识的标准是合理性。
关键在于诗人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
三、有机论:
1、文学的价值存在于它的整体之中。
2、作品的各部分都处在一个语境之中,每个部分既是是受动者又是施动者。
3、形式是作品的生命所在,形式就是意味。
第三节新批评的批评方法论
如顾城的诗:“你看我很远/我看云很近”
如余光中的《民歌》:“中国的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
反讽:表示我们的意思与我们所说的恰恰相反,即反话。还表示期望与结果之间的不一致或对立。(布鲁克斯、沃伦)
如北岛的诗《证明》:“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的墓志铭。”
要使批评科学化就得将它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作品是一个客观存在,是可
以验证的。
2、细读法:
作品的复杂含意远远超过它的字面意思,它是隐蔽的,深藏于作品的有机结
构之中,因此必须采用细读法对作品进行仔细推敲分析,从语言和结构中寻找意思的痕迹和线索。
细读法的具体步骤包括:分析语义、语气、语法意象、比喻、象征、音步、格律、态度、和情绪等因素,以辨认出含混、张力、自否、反讽等特性。
第三代理论家——新批评学派的后期核心:
(美)威廉·维姆萨特、韦勒克、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
影响最大的是韦勒克,代表作有《康德在英国》、《文学的学问》、《批评的概念》、《捷克文学散论》、《英国文学溯源》、《文学理论》、《现代文学批评史》等。
第三代理论家20世纪四十年代后都共事于耶鲁大学,被称为“耶鲁集团”。
2、文学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反应,因此它不是现实而是我们对现实的经验。
3、文学的创造就是靠想象力对现实进行剪辑加工,改头换面,甚至歪曲夸大,无中生有,还要用暴力把毫不相干的东西强扭到一起。
二、文学的功能:
1、文学具有一种认知功能,它教给人们知识和真理。
兰色姆认为,科学的知识是片面的和抽象的,使世界失去了肌体,留下了骨
如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一、批评的对象:
1、对作者的研究:新批评派反对整个作者研究,称之为“意图误置”。作者生平和创作意图与作品内容和价值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韦姆塞特)
2、对读者的研究:反对根据读者感受评诗,称之为“感发误置”,并把其分为四种:
(1)感情感受式批评;
(2)想象感受式批评;
(3)生理感受式批评;
(4)幻觉感受式批评。
后来我们才注意到旁边那只枕头上有人头压过的痕迹。我们当中有一个人从那上面拿起了什么东西,大家凑近一看——这时一股淡淡的干燥发臭的气味钻进了鼻孔——原来是一缕长长的铁灰色头发。”
如《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结尾:
“那男人躺在床上。
我们在那里立了好久,俯视着那没有肉的脸上令人莫测的龇牙咧嘴的样子。那尸体躺在那里,显出一度是拥抱的姿势,但那比爱情更能持久、那战胜了爱情的熬煎的永恒的长眠已经使它驯服了。他所遗留下来的肉体已在破烂的睡衣下腐烂,跟他躺着的木床粘在一起,难分难解了。在他身上和他身旁的枕上,均匀地覆盖着一层长年累月积下来的灰尘。
三、新批评派崛起的原因:
对当时流行的批评模式强烈不满,主要是以下几种:
1、实证主义批评;
2、印象主义批评;
3、新人文主义批评;
4、马克思主义批评。
新批评的“新”,就是对它之前批评方法的反动。
第二节新批评的文学理论
一、文学的本质:
1、文学是一个完整的、自给自足的和封闭的客观实体。
“诗不应该表现,而应该存在。”
(英)瑞恰兹,是一位语义学家,代表作是《文学批评原理》、《意义的意义》、《科学与诗歌》、《美学基础》、《孟子论心:多义性实验》、《修辞哲学》等。
第二代理论家——承上启下者:
(英)威廉·燕卜荪,代表作《七种含混形态》、《论几种田园诗》等。
(英)李维斯;
(美)兰色姆,代表作《新批评》及他的三个学生:阿伦·退特、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被称为“南方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