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二)——记忆实验⑻
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介绍
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介绍记忆是招教考试中【教师招聘考试】常考的知识点之一,也是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大多数考生只知道艾宾浩斯代表的记忆规律,可是艾宾浩斯背后的记忆实验很少有人了解。
那么,现在将为您讲述艾宾浩斯背后的记忆实验。
一、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艾宾浩斯是用严格的实验方法研究哲学家们提出的联想规律的第一人。
他精心地控制联想形成的条件、持续的时间以及联想得以再现的方式。
艾宾浩斯假定:被试依次学习了几个刺激物(设为A、B、C、D和E)。
每个刺激物依次在他头脑中留下相应的印象,这样,刺激物A产生印象a,后面紧跟着有刺激物B产生印象b,如此等等。
根据接近律,接连产生的印象是彼此相联系的。
【教师招聘考试】因此,如果按顺序学习A、B、C、D、E,就会组成相应的印象链a-b-c-d-e。
其结果是,在被试头脑中形成从a到e的印象链。
为了避免原有经验的干扰,艾宾浩斯创造了无意义音节,如ZOT,BOK,KIF。
这种由辅音、元音、辅音组成的音节,对所有被试都是公平的,因为任何被试都未曾学过。
他又创造了节省法,用来测量被试保持的程度。
【教师招聘考试】他研究发现了以下记忆和联想规律:1.音节长度对记忆的影响。
他发现,如果音节长度分别为7、12、16、24和36。
做到正确无误背诵一遍时,7个音的词表只需平均诵读一次;而36个音节的词表则要读55次。
2.材料的意义性对记忆的影响。
艾宾浩斯的研究发现,背诵无意义音节要比背诵有意义的材料难得多。
例如,背诵一首诗与背诵音节长度相等的无意义音节,后者需要作出10倍于前者的努力。
也就是说,前者的意义、韵律和节奏可以帮助学习者节省90%的学习时间。
3.保持间隔对遗忘的影响。
艾宾浩斯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他发现了保持间隔对遗忘影响的规律。
众所周知,无意义材料的遗忘先快后慢。
二、后人对艾宾浩斯的研究总结【教师招聘考试】艾宾浩斯之后的人类联想学习研究在艾宾浩斯之后,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联想学习和记忆研究。
心理学中的记忆实验设计与分析
心理学中的记忆实验设计与分析记忆是人类智力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学研究中的记忆实验设计与分析则是了解和探索人类记忆过程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设计的实验,心理学家可以回答关于记忆的种种问题,从而推进对记忆机制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记忆实验设计与分析的基本原则、常用方法以及数据分析的常见手段。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记忆实验的设计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首先,实验变量的独立性是重要的,即要保证所研究的变量只有一个存在差异,其他变量保持一致。
其次,实验需要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以引导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此外,实验任务的难度、材料的选择和实验所需的时间等因素也需要考虑,以确保实验能够有效地检测出所研究的记忆现象。
二、常用的记忆实验方法1. 自由回忆法自由回忆法是最常用的记忆实验方法之一。
实验参与者在记忆材料呈现完毕后,需要自主地回忆并呈现所记忆的内容。
通过比较参与者回忆的内容与实际材料的一致性,可以衡量参与者的记忆能力和效果。
2. 识别法识别法是通过参与者判断某个信息是否在之前呈现过来衡量记忆的方法。
在实验中,参与者会被呈现一系列信息,然后需要判断在之前呈现过的信息中是否存在某个特定的目标信息。
3. 串联法串联法是一种要求参与者按照材料的特定顺序将其呈现的方法进行记忆的实验。
通过加入时间序列的要素,串联法试图模拟日常生活中的记忆过程。
三、数据分析的常见手段针对不同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心理学家使用不同的数据分析手段来解析实验结果。
常见的数据分析手段包括以下几种:1. 描述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分析用于对实验数据进行总体特征的描述,例如中心趋势的测度(如平均值、中位数)和变异程度的测度(如标准差、极差)等。
2. 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是一种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处理组之间差异的统计方法。
它可以评估不同处理组在实验结果上的显著差异,从而判断实验中独立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3. 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用于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心理学实验设计:探究记忆力的实验范例
心理学实验设计:探究记忆力的实验范例引言在心理学领域,记忆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了解人类的记忆机制对于认知、学习和应对压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研究记忆力,心理学家们设计了许多实验来探索不同因素对于记忆表现的影响。
本文将提供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范例,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如何设计和执行一项有关记忆力的实验。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类型信息对于人们短期记忆能力的影响。
通过观察参与者在处理不同类型任务时的表现,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他们在特定条件下的记忆能力。
该实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重复性,并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实验设计参与者招募•招募一批健康成年人作为参与者 (300人以上),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和一定规模。
实验材料准备•准备3组不同类型信息:1.文字列表:包含一系列单词或短语,内容可以是抽象的、具体的或有情感色彩的。
2.图像组:选择一些图片,涵盖各种类别和难度级别。
3.音频剪辑:录制包含不同声音或语音的音频片段。
实验过程1.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0人):•组A:处理文字列表•组B:观看图像组•组C:听取音频剪辑2.每组参与者都需要进行以下三个任务:a.记忆任务:在30秒内阅读/观看/听取提供的信息。
然后关闭屏幕或停止播放音频。
b.干扰任务:在紧接着的30秒内进行一个干扰性任务,例如解决简单数学问题或回答与实验无关的问题。
c.回忆任务:参与者有60秒时间尽可能多地回忆出刚才阅读/观看/听到的信息,并在指定表格中完成。
3.记录和分析数据:•统计回忆结果,并比较不同组之间的差异。
•分析是否存在特定类型信息对记忆效果影响更大。
结论通过这项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 经过测试,文字信息在短期记忆中可能有较强的表现; - 图像组和声音组的记忆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 在分析更多数据后,我们可以得出更具体的结论,并探讨不同类型信息对于记忆力的影响程度。
结束语该心理学实验范例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如何设计和执行有关记忆力的实验的参考。
普通心理学的记忆原理实验
普通心理学的记忆原理实验在普通心理学中,记忆原理是研究人类记忆方式和机制的一个重要领域。
记忆原理实验旨在揭示人类记忆的特点、规律和影响因素。
下面将介绍两个经典的记忆原理实验。
实验一:串联效应串联效应是记忆中一种现象,指的是人们对列表中前面的项目记忆更好。
这一效应被认为是因为前面的项目有更多机会进行重复记忆。
为了研究串联效应,实验者可以进行如下实验:1.设计实验材料:将一系列无关联的词汇随机排列,构成一个列表。
每个词汇呈现的时间间隔应保持一致。
2.实验过程:将实验被试分为两组,每组进行两次实验。
-第一组:让被试在列表呈现完毕后离开,一段时间后要求被试回忆刚才看到的词汇。
-第二组:让被试在列表呈现完毕后进行一项干扰任务,比如做几道简单的数学题,一段时间后要求被试回忆刚才看到的词汇。
3.数据分析:比较两组被试的回忆结果。
如果第二组被试的回忆结果比第一组差,则说明存在串联效应。
实验二:容量限制效应容量限制效应是指人们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记忆时存在容量限制,当超过容量限制时,信息的处理和记忆能力会下降。
为了研究容量限制效应,可以进行如下实验:1.设计实验材料:使用一系列不同长度的字母组成的列表,长度可以从2个字母开始逐渐增加。
2.实验过程:让被试观看列表,并在列表消失后立即回忆所看到的字母。
每个长度的列表重复多次,以获得平均的回忆准确率。
3.数据分析:比较不同长度列表的回忆准确率。
如果随着列表长度的增加,回忆准确率下降,说明存在容量限制效应。
这两个实验都是经典的记忆原理实验,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揭示出人类记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可以对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记忆实验报告
记忆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记忆的特点和记忆过程。
通过对被试者的观察和测试,我们得出了一些有关记忆的重要发现。
实验结果表明,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检索。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设计、方法、结果和讨论,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引言:记忆是人类认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允许我们保存和回忆过去的经历和信息。
然而,记忆并非完美无缺,有时会出现遗忘、失真或干扰等问题。
因此,了解记忆的特点和记忆过程对我们理解人类认知功能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测试被试者的记忆能力,探讨记忆的相关特征。
方法:1. 受试者选择:我们从大学校园中随机选取了50名年龄在20到30岁之间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受试者。
2. 实验材料准备:我们选择了一套标准的记忆测试材料,包括20张图片和20个单词。
这些材料被认为具有一定的记忆挑战性。
3. 实验程序:a. 第一阶段:被试者被要求在5分钟内仔细观察和记忆呈现在屏幕上的图片和单词。
他们被告知这些内容将在后续的测试中用于回忆。
b.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结束后,被试者需要进行一个填空测试,以回忆他们在观察阶段看到的图片和单词。
c. 第三阶段:在填空测试完成后,被试者被要求对第一阶段中呈现的图片和单词进行选择性回忆。
他们需要从给定的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结果:1. 记忆表现:根据填空测试和选择性回忆测试的结果,我们发现被试者对图片和单词的记忆能力存在差异。
其中,图片的记忆表现略优于单词。
2. 遗忘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试者对图片和单词的记忆逐渐减弱。
在测试后的24小时内,被试者的记忆几乎消失。
3. 干扰效应:在填空测试中,一些被试者可能会受到干扰因素的影响,出现与实际记忆不符的答案。
4. 学习策略:一些被试者采用了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记忆表现,如组织信息、重复学习等。
讨论:本实验的结果与以往的研究一致,即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发现,图片相对于单词在记忆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这可能与视觉信息的处理方式有关。
记忆实验
刘旭峰
记忆(memory)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反映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 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认知)(cognition)就是通常所说的“记 住” 保持(保留)(retention)就是巩固已获得的知 识、经验的过程 再认(recognition)或回忆(recall)就是在不同 情况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2
4 6 8 音节表的长度
10
12
对偶回忆法(paired recall method)
成对联合法(或联对法)(paired associates,简称PA),是由卡尔金斯(Calkins, 1896)于19世纪末提出
预期法(anticipative method)
检验法(test method)
24 小时 节省 百分数
注意等价材料
8
16
24 32 42 53 初学时的练习次数
64
四、重建法(reconstruction method)
被试者复现刺激项目的次序或排列 第一步,先由实验者向被试者呈现有一定
次序或位置的刺激系列
第二步,将原刺激系列打乱后,交给被试,
要求按照刺激呈现的次序或位置复原
X C
M N
R K
J P
高音调
中音调 低音调
!
V
E
L
B
六、记忆广度法(memory span method)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研究领域
再学时的节省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研究领域
关于心理学记忆的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
实验一假设:
人在安静的环境中瞬间的记忆力要明显好与混乱的环境
实验准备:主试者和被试者,一个安静的环境和一个较混乱的环境。
具体做法(1). 在安静的环境中,主试者让被试者以自已最快的速度从一数到十,并从一到十多次循环说出,直到当被试者听到主试者喊停时,说出自己最后说出的一个数字,此动作重复十次,做下回答正确的记录次数.以正确次数为标准。
(2).在较混乱的环境中,主试者让被试者以自己最快的速度主试者让被试者以自已最快的速度从一数到十,并从一到十多次循环说出,直到当被试者听到主试者喊停时,说出自己最后说出的一个数字,此动作重复十次,做下回答正确的记录次数.并以回答正确次数为标准。
此实验测试的是人在安静和混乱环境中的瞬间记忆力程度。
自变量:相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
因变量:不同的记录
得到的结论是:在安静环境中回答正确的次数高于在混乱环境中的次数,所以安静的环境中记忆力要明显好于在混乱的环境当中。
实验(二)假设:反复总同样的事,思考就容易导往那个方向。
实验具体内容:找一组人甲乙丙丁充当被试,,由主试者监督,从甲开始,令甲说十次同一个单词“pizza”,然后主试者指着自己的胳膊肘,问甲“这是什么?”甲立刻回答道“pizza”。
然后令乙丙丁做同样的动作。
此实验中变量为不同的人因变量为说出的回答是一样的。
此实验可得出结论:如果让人反复总是时做出同样的事情,他的思考容易导向那个方向。
心理记忆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记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提高记忆效率,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心理记忆设计方法。
本实验旨在验证一种心理记忆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并探讨其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心理记忆设计方法对记忆效果的影响;2. 探讨心理记忆设计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3. 为提高人们的记忆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60名大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
2. 实验材料:选取60个单词,分为3组,每组20个单词,难度相当。
3. 实验设计:实验组采用心理记忆设计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记忆方法。
(1)心理记忆设计方法:将每个单词与一个与它意义相关的图片、场景或故事联系起来,形成独特的记忆链。
(2)传统记忆方法:将每个单词孤立地记忆,不进行任何联想。
4. 实验步骤:(1)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记忆能力测试,了解两组的初始记忆水平。
(2)实验组接受心理记忆设计方法的培训,对照组接受传统记忆方法的培训。
(3)培训结束后,对两组进行记忆能力测试,记录记忆效果。
(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记忆能力无显著差异。
2. 培训结束后,实验组的记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3. 实验结果表明,心理记忆设计方法对提高记忆效果具有显著作用。
五、讨论1. 心理记忆设计方法通过将单词与图片、场景或故事联系起来,形成独特的记忆链,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
2. 与传统记忆方法相比,心理记忆设计方法更加生动有趣,能够激发人们的记忆兴趣,提高记忆效率。
3. 本实验结果为提高人们的记忆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在实际生活中推广应用。
六、结论本实验验证了心理记忆设计方法对提高记忆效果的有效性。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以提高记忆能力。
此外,心理记忆设计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参考文献[1] 张三,李四. 心理记忆设计方法研究[J]. 心理科学,2019,42(2):123-128.[2] 王五,赵六. 心理记忆设计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40(3):45-50.[3] 刘七,陈八. 心理记忆设计对记忆效果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4):78-83.。
关于记忆的经典实验
关于记忆的经典实验记忆是人类大脑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了解记忆的机制和特点。
下面列举了十个关于记忆的经典实验。
1.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实验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他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人们在学习新信息后,遗忘的速度呈指数下降。
这个实验通过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单词,然后在一定时间后测试其记忆情况,从而得出记忆遗忘的规律。
2. 空间记忆实验空间记忆实验通过让被试记住一组物体的摆放位置,然后测试他们在一段时间后能否准确回忆出物体的位置。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揭示空间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3. 工作记忆实验工作记忆是指短期记忆中用于处理信息的临时存储系统。
实验中,被试需要记住一系列数字或字母,并按照特定顺序进行操作。
通过测试被试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可以了解工作记忆的容量和处理能力。
4. 皮亚杰实验法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进行了一系列观察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验,其中包括儿童的记忆实验。
他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记忆表现,提出了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阶段理论。
5. 杜鲁门多特实验杜鲁门多特是美国心理学家,他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研究记忆和遗忘的过程。
其中一项实验是让被试学习一段文字材料,然后在不同时间点进行回忆测试,通过分析被试在不同时间点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的规律。
6. 策略记忆实验策略记忆实验旨在探索人们使用何种记忆策略来提高记忆表现。
实验中,被试需要学习一组信息,然后可以自由选择记忆策略,例如联想、分组等。
通过比较不同记忆策略的效果,可以揭示记忆策略对记忆表现的影响。
7. 健忘症患者的记忆实验健忘症患者的记忆实验通过研究患者在不同记忆任务中的表现,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健忘症对记忆的影响。
例如,通过对患者进行空间记忆实验可以揭示海马回在空间记忆中的重要作用。
8. 眼球运动实验眼球运动实验可以通过追踪被试的眼球运动轨迹来了解记忆的特点。
例如,通过让被试观看一段图像,然后测试其眼球运动,可以揭示记忆中的注意偏向和关注焦点。
心理学记忆实验实训报告
一、实验背景记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一直是心理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深入了解记忆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因素,我们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次关于记忆的实验实训。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具体操作,验证记忆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探讨不同记忆方法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掌握心理学记忆实验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方法。
2. 验证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现实生活中的适用性。
3. 探讨不同记忆方法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本实验选取了20名志愿者,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各半。
2. 实验材料: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实验材料、记忆卡片、录音笔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实验(1)实验步骤:首先,向志愿者展示一组图片,要求他们在5分钟内尽可能多地记住这些图片。
然后,在接下来的5天内,分别测试志愿者对图片的记忆情况,记录每次测试的正确率。
(2)数据处理:根据测试结果,绘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 实验二:不同记忆方法对记忆效果的影响实验(1)实验步骤:将志愿者分为四组,每组5人。
每组志愿者分别采用以下记忆方法:A组:重复记忆法,要求志愿者在5分钟内反复阅读一组单词,并尽可能多地记住它们。
B组:联想记忆法,要求志愿者在5分钟内将单词与具体的场景或物品进行联想,以帮助记忆。
C组:故事记忆法,要求志愿者在5分钟内将单词编成一个故事,以提高记忆效果。
D组:无记忆法,作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记忆训练。
(2)数据处理:在5分钟后,对四组志愿者进行测试,记录每组志愿者正确记忆单词的数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结果: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在测试过程中,志愿者的记忆效果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基本规律。
2. 实验二结果:A组、B组、C组的志愿者在测试中正确记忆单词的数量均高于D 组,说明不同的记忆方法对记忆效果有显著影响。
其中,联想记忆法和故事记忆法的记忆效果最佳。
记忆实验2
MEMORY
3
1.1.1 关于启动效应的研究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由于近期与某 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 化。通常分为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两种:
重复启动(repetition priming),也称直接启动, 是指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即后呈现的 测验刺激完全相同于前面呈现的启动刺激;
Warrington & Weiskrantz (1970)
Retention scores
20
18
16
14
12
Amnesics
10
8
Controls
6
4
2
0
Recall
Recognition Fragmented
Stem
words
completion
ORANGE
MEMORY
PLI____
11
研究证明,在遗忘症病人身上,与外 显指导相关联的记忆任务受到了破坏, 而和内隐指导语相关联的启动任务并 未受影响;暗示内隐记忆作为相对独 立的记忆系统的存在。
间接启动(indirect priming)中除包含重复启动之 外,还允许两个刺激有所差别。 (Roediger et al.,1990)
MEMORY
4
启动研究中常用的测验方法:
字母串确定(lexical decision):要求被试者说明 某特定的字母串是否构成一个合法的词,由某 一字母串在第二次呈现时被试者作出词的决定 所用的时滞减少来反映启动。
段(如__ss__ss__,assassin),要求他们用想
到的第一个合适的词来完成它;由对在先前学
ME习MOR词Y 表上的词的使用的增加来反映启动。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二)——记忆实验⑺
先快后慢的遗忘步伐人脑不同于电脑。
电脑只要输入数据后不断电,这些数据就不会丢失。
人脑就不行了。
只要一停止记忆,遗忘就开始了。
不过,人脑的遗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规律:先快后慢。
这个规律是一位名叫艾宾浩斯的德国心理学家首先发现的。
艾宾浩斯为了研究遗忘规律,发明了一种记忆材料--无意义音节。
大家看一下这几个字母组合:DOQ,ZEF,XAB。
按照读音规则,它们是可以读出来的:[dRk],[zef],[gzAb],所以,它们可以称得上是音节。
可是,这些音节又不象DOG,CAT,ZOO等单词,虽然读得出,但说不上是什么意思。
这种不代表任何意义的音节,就叫无意义音节。
用这种材料做记忆实验,就能避免许多干扰因素。
艾宾浩斯设计了大量无意义音节,然后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研究遗忘问题。
先记熟许多无意义音节,在20分钟后进行回忆,结果回忆不完整,于是进行再学习,重新达到熟记这些无意义音节的水平。
然后用我们前面讲过的"再学习法"计算出第二次学习比第一次学习节省了多少时间(节省量)。
接着,换一套无意义音节,记熟后,过1小时进行再学习,并计算节省量。
以后再换一套无意义音节……如此继续进行,每一轮中两次学习的时间间隔也逐渐延长:8-9小时,1天、2天、6天、31天。
得出了如下结果(见表10,其中的节省量也就是保持量,即表示还记得多少)。
表10 不同时间间隔后的记忆成绩时间间隔20分钟1小时8-9小时1天2天6天31天节省量58.2%44.2%35.8%33.7%27.8%25.4% 21.1%图4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略)表中数据绘制成图,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见图42)。
图中横轴代表时间间隔,纵轴表示节省量,亦即保持量。
从中可看到,初次学习以后,过了20分钟,记忆的内容大量遗忘,保持下来的仅剩58.2%,1小时以后,剩44.2%,但是接下去遗忘的步伐越来越慢,过了31天,还能记得21.1%。
记忆实验PPT教学课件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Memory 17
1966年Baddeley扩展了Conrad的发现,他 呈现给被试一连串的5个单词
单词有类似的发音(如man, mad,
cap,can,map)——回忆率最低
单词发音差别较大(如pen, rig, day,bar,sup)
单词意义相近(如huge,big,broad, long,tall)——回忆率高
结果:回声存储容量为4.9个项目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Memory
11
2. 短时记忆(STM)
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通往长时记忆 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短时记忆对 信息的贮存具有暂时性、动态性和操作性 的特点。 Baddeley (1986) :工作记忆的 3个成分
容
量
大
消退 0.25~s
无限
可能无丧失、由于干扰导致 无法分辨信息或“捉住”信 息 几分钟到几十年 提取线索、可能的搜索过程
9
信息的丧失 痕迹存在 提 取
记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记忆能力提升实验实验目的:探讨记忆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并评估其效果。
实验时间:2023年3月实验地点:大学心理实验室实验对象:随机抽取的30名大学生,年龄在18-22岁之间,无重大记忆障碍。
实验材料:1. 随机生成的50个无关联的词汇作为记忆材料。
2. 记忆训练软件,包括联想记忆、图像记忆、故事记忆等多种记忆方法。
3. 心理测量问卷,用于评估实验前后记忆能力的变化。
实验方法:1.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记忆能力评估阶段,第二阶段为记忆能力提升训练阶段。
2. 在第一阶段,所有实验对象进行记忆能力评估,记录下他们在5分钟内记忆50个无关联词汇的数量。
3. 在第二阶段,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进行联想记忆、图像记忆和故事记忆三种不同的记忆训练方法。
- 联想记忆组:通过将每个词汇与一个熟悉的事物或概念进行联想,帮助记忆。
- 图像记忆组:通过将每个词汇转换为一个图像,利用视觉记忆帮助记忆。
- 故事记忆组:通过将词汇串联成一个故事,利用故事情节帮助记忆。
4. 每组实验对象在记忆训练后,再次进行记忆能力评估,记录下他们在5分钟内记忆50个无关联词汇的数量。
5. 在实验结束后,对所有实验对象进行心理测量问卷的填写,以了解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和记忆能力的变化。
实验结果:1. 实验前后记忆能力评估结果显示,联想记忆组、图像记忆组和故事记忆组在记忆数量上均有所提升,但联想记忆组提升效果最为显著,平均提升了15个词汇。
2. 心理测量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实验对象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了记忆能力的提升,其中联想记忆组的主观感受评分最高。
3. 数据分析表明,联想记忆、图像记忆和故事记忆三种方法对记忆能力的提升均有显著效果,但联想记忆的效果最为明显。
实验结论:1. 联想记忆、图像记忆和故事记忆是有效的记忆能力提升方法,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记忆能力。
2. 在记忆训练中,联想记忆方法的效果最为显著,可能是因为它能够激发个体的创造性思维,使记忆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实验心理学II04 记忆
精选ppt
19
加工分离程序
PDP(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 Jacoby等(1991,1993)
逻辑:
再认可以分为基于熟悉性和基于意识提取的两种内 部心理加工机制。通常在一个再认过程中,两种心 理机制同时起作用。
前者依赖于刺激的知觉特征,反映了自动和无意识 记忆,称为自动提取(automaticity)。后者则是一 种有意识的回忆,需要分配注意资源的控制加工。
在Bartlett的记忆过程中,图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记忆 过程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改变事件的某些细节,使整个事件 更符合已有的图式,意义更明确。
Bartlett认为人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将新的事物纳入自己的图式 中,并不断地对已有的图式进行重建。
后来的记忆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85年,Ebbinghaus: On Memory: 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32年,Bartlett: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Posner(1967,1969)证实视觉编码形式存在。
字母视觉匹配和名称匹配实验
Wickens(1970,1972)证实语义编码形式存在。
前摄抑制设计:当前后识记材料有意义联系时(字母-字母 ),表现出前摄抑制干扰;否则(字母-数字),表现出前 摄抑制的释放。
精选ppt
5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从头到尾的系列扫描
精选ppt
3
短时记忆的容量
记忆广度(memory span)法 以数字材料为例,向被试朗读或视觉呈现一系列数字
儿童记忆心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记忆能力作为其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究儿童记忆心理的发展特点,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方法,比较不同年龄段儿童在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影响儿童记忆效果的因素。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xxxx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各年龄段男女幼儿各10名,共计30名幼儿作为实验参与者。
2. 实验材料:小猫、小羊、小鸡、小猴、小猪、牛奶、面包、巧克力、雪糕、果冻、鱼、虾、西红柿、黄瓜和茄子图画各一张,共15张。
3. 实验设计:- 实验一:有意记忆实验- 实验步骤:首先,向幼儿展示15张图画,要求幼儿仔细观察并记住每张图画的名称。
然后,让幼儿到另一位老师那里去汇报他看到的图画名称。
最后,记录幼儿正确回忆的图画名称数量。
- 实验二:无意记忆实验- 实验步骤:向幼儿展示15张图画,要求幼儿给这些图画分类。
分类任务完成后,让幼儿玩玩具3分钟。
然后,请幼儿回忆刚才看到的图画,记录正确回忆的数量。
4. 实验环境:实验在幼儿园室内进行,环境安静、舒适,避免外界干扰。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有意记忆实验结果:- 小班幼儿:正确回忆的图画名称数量为5-7个。
- 中班幼儿:正确回忆的图画名称数量为7-9个。
- 大班幼儿:正确回忆的图画名称数量为9-11个。
2. 无意记忆实验结果:- 小班幼儿:正确回忆的图画数量为3-5个。
- 中班幼儿:正确回忆的图画数量为5-7个。
- 大班幼儿:正确回忆的图画数量为7-9个。
3. 结果分析:- 在有意记忆实验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正确回忆的图画名称数量逐渐增加,说明有意记忆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 在无意记忆实验中,幼儿正确回忆的图画数量与年龄关系不大,说明无意记忆能力在幼儿阶段发展较为稳定。
四、讨论与建议1. 讨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有意记忆能力在幼儿阶段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逐渐提高。
- 无意记忆能力在幼儿阶段发展较为稳定,可能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兴趣有关。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二)——记忆实验⑻
关于复习的几个建议提起温课复习,做学生的十有八九眉头紧锁。
确实,复习功课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遇上那些非死记硬背不可的内容,更需咬牙坚持,真是苦不堪言。
不过,说也奇怪,同样是刻苦攻读,有的同学成绩优良,有的同学成绩却总不见上升。
这是怎么回事?记忆力的强弱固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但是有无正确的复习方法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这里向你提几个关于复习的建议,每个建议都有实验作为根据。
你也可以试一试。
1. 及时复习我们已经知道,遗忘一般是先快后慢进行的。
如果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时就及时进行复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外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及时复匀的巨大作用。
他让两组被试者学习同一段文章,甲组在学习后不久就进行复习,而乙组却不及时复习。
结果,一天以后测验,甲组平均记得98%的内容,而乙组仅记得56%;一周之后再测验,甲组记得83%,而乙组仅记得33%了。
有些同学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每天放学后,把课上讲的内容认真复习一遍。
这就是一种及时复习。
这样做可以很好地巩固学到的知识,并大大减轻考试总复习时的压力。
2.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时间要合理分配,既要相对集中,也要适当分散。
实验证明,如果让一个人记50个数字,仅读1-4次,记住的数字很少,但如果超过4次,记住的数字就急剧上升,连续读了7次以后,差不多可以全部记住。
这说明复习时间相对集中是有好处的。
但也要注意适当分散。
心理学家沙尔达科夫做过这么一个实验:五年级甲、乙两班平时成绩大体相同,在一次复习自然课时,甲班集中复习5节课,乙班也复习5节课,但分成4次进行,结果乙班考试成绩大大超过甲班(见表11)。
表11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的效果对比复习方式成绩劣及格良优集中复习(五甲) 6.4% 47.4% 36.6% 9.6%分散复习(五乙)31.6% 36.8% 31.6%那么,究竟应该什么时候相对集中,什么时候适当分散呢?这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一般来说,只要复习时不觉得疲劳,复习效率高,就可继续下去,不要硬搞"适当分散",而要"相对集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复习的几个建议
提起温课复习,做学生的十有八九眉头紧锁。
确实,复习功课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遇上那些非死记硬背不可的内容,更需咬牙坚持,真是苦不堪言。
不过,说也奇怪,同样是刻苦攻读,有的同学成绩优良,有的同学成绩却总不见上升。
这是怎么回事?记忆力的强弱固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但是有无正确的复习方法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这里向你提几个关于复习的建议,每个建议都有实验作为根据。
你也可以试一试。
1. 及时复习
我们已经知道,遗忘一般是先快后慢进行的。
如果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时就及时进行复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外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及时复匀的巨大作用。
他让两组被试者学习同一段文章,甲组在学习后不久就进行复习,而乙组却不及时复习。
结果,一天以后测验,甲组平均记得98%的内容,而乙组仅记得56%;一周之后再测验,甲组记得83%,而乙组仅记得33%了。
有些同学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每天放学后,把课上讲的内容认真复习一遍。
这就是一种及时复习。
这样做可以很好地巩固学到的知识,并大大减轻考试总复习时的压力。
2.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时间要合理分配,既要相对集中,也要适当分散。
实验证明,如果让一个人记50个数字,仅读1-4次,记住的数字很少,但如果超过4次,记住的数字就急剧上升,连续读了7次以后,差不多可以全部记住。
这说明复习时间相对集中是有好处的。
但也要注意适当分散。
心理学家沙尔达科夫做过这么一个实验:五年级甲、乙两班平时成绩大体相同,在一次复习自然课时,甲班集中复习5节课,乙班也复习5节课,但分成4次进行,结果乙班考试成绩大大超过甲班(见表11)。
表11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的效果对比
复习方式成绩
劣及格良优
集中复习(五甲) 6.4% 47.4% 36.6% 9.6%
分散复习(五乙)31.6% 36.8% 31.6%
那么,究竟应该什么时候相对集中,什么时候适当分散呢?这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一般来说,只要复习时不觉得疲劳,复习效率高,就可继续下去,不要硬搞"适当分散",而要"相对集中"。
但如果复习了一段时间觉得相当疲劳,效率降低了,就可以休息一会儿,或复习另一门课,以后再回过头来复习--"适当分散"。
3. 积极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复习时单纯地一遍接一遍地阅读,这样做效果并不好。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积极地进行回忆(即试着进行背诵),发现什么地方回忆不起来再进行阅读,这样记得快,也记得牢。
心理学家盖兹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要求被试者记忆5段短文,记忆的时候,一部分时间进行阅读,另一部分时间进行积极回忆,结果发现,这样做比单纯阅读的效果好得多。
4. 复习方式多样化
复习的时候,应该尽量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
除了单纯的背诵之外,整理笔记、演算习题、归纳总结、你问我答……都可以提高复习效率。
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复习也是提高复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
有人曾让三组学生用三种方式记忆10张画片,结果发现,视听结合记忆要比单纯的视觉记忆或单纯的听觉记忆有效得多(见表12)。
你大概早就听到过这样一句话:读书时要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
看了这个实验结果,你对这句话想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吧!
表12三种记忆方式的效果对比
组别记忆方式记忆效果(正确回忆率)
1视觉记忆(只看)70%
2听觉记忆(只听讲解)60% 3视听结合记忆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