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纳米材料在聚合物改性中的作用
聚合物材料的改性与应用
聚合物材料的改性与应用聚合物材料作为一类重要的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了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人们经过不断地研究与改良,开发出了许多改性方法以及相关的应用技术。
本文将介绍一些聚合物材料的改性方法,并探讨它们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一、改性方法1. 添加填料填料可以提高聚合物材料的性能,比如增加强度、改进耐热性、改善导电性等。
常见的填料包括纳米颗粒、纤维素、碳纤维等。
添加填料的改性方法可以通过挤出、共混等工艺实现。
2. 合金化改性聚合物可以通过与其他合适的材料进行合金化,改变聚合物的性质。
比如与金属合金化可以增加强度和刚度,与陶瓷合金化可以提高耐磨性和耐热性等。
3. 化学改性化学改性是通过引入功能基团或进行聚合反应来改变聚合物的特性。
比如,通过交联反应可以提高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和耐化学性;通过接枝反应可以增加聚合物的附着力和耐老化性。
4. 表面修饰表面修饰可以通过改变聚合物材料的表面性质来得到所需的性能。
比如,通过等离子体处理可以增加聚合物的亲水性和粘附性;通过涂层技术可以提高聚合物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等。
二、应用领域1. 包装材料聚合物材料的优良特性使其成为广泛应用于包装领域的理想选择。
通过改性可以提高聚合物材料的耐撕裂性、耐渗透性、耐撞击性等,在食品包装、药品包装、电子产品包装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 汽车工业改性后的聚合物材料在汽车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纳米填料的添加可以显著提高塑料汽车零部件的强度和耐磨性,降低重量,提高燃油效率。
3. 医药领域聚合物材料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通过改性可以提高聚合物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和药物释放性能等。
例如,改性后的聚合物可以用于制备人工骨骼、医疗器械和药物缓释系统等。
4. 纳米技术聚合物材料与纳米技术结合可以产生许多独特的性能和应用。
通过纳米颗粒的引入,可以改善聚合物的力学性能、导电性能和光学性能等。
这些改性后的聚合物材料在电子学、光电子学和纳米生物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材料的改性
材料的改性材料的改性是指通过对材料的物理或化学处理,改变其性质和特性的过程。
改性材料可以具有更好的机械、热学、电学、光学等性能,以满足特定的需求。
以下是关于材料改性的一些常见方法和应用。
1. 聚合物改性:聚合物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可以通过掺杂、共聚、交联、化学修饰等方法来改性。
例如,在聚合物中添加纳米填料,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硬度和抗磨损性;通过共聚反应,可以改变聚合物的化学结构,使其具有特定的功能,如光学透明性、高温耐性等。
2. 金属改性:金属是一种常见的结构材料,可以通过热处理、表面处理、合金化等方法来改性。
例如,通过热处理可以改变金属的晶体结构,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通过合金化可以改变金属的化学成分,使其具有特定的性能,如耐腐蚀性、耐高温性等。
3. 纳米材料改性: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通过控制纳米结构的大小、形状和组成来改变其性能。
例如,通过纳米颗粒的掺杂可以增强材料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通过纳米层的覆盖可以改善材料的光学透过性和光学效应。
4. 复合材料改性: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材料组合而成的新材料,可以通过控制材料的成分和结构来改变其性能。
例如,通过在聚合物基质中添加纤维增强剂,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刚度;通过在金属基质中添加陶瓷颗粒,可以提高材料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材料的改性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汽车制造中,可以通过改性材料来提高汽车的轻量化和节能性能;在电子器件制造中,可以通过改性材料来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在环境保护中,可以通过改性材料来提高废水处理和废气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但是,在材料的改性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改性过程可能会改变材料的其他性能,导致性能的退化或不稳定;另一方面,改性过程可能需要复杂的工艺和设备,增加生产成本和复杂度。
因此,在进行材料改性时,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特性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改性方法和条件,以实现最佳的改性效果。
总之,材料的改性是一项重要的技术,通过改变材料的结构和组成,可以使其具有特定的性能和特性,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无机纳米材料简介
无机纳米材料简介无机纳米材料是纳米材料从物质的类别来划分出的一种纳米材料。
指其组成的主体是无机物质。
无机纳米材料主要包括:纳米氧化物、纳米复合氧化物、纳米金属及合金,以及其他无机纳米材料。
一、纳米氧化物:纳米氧化物指的是粒径达到纳米级的氧化物,比如纳米二氧化钛(T25),纳米二氧化硅(SP30),纳米氧化锌(JE01),纳米氧化铝(L30),纳米氧化锆,纳米氧化铈,纳米氧化铁等等。
纳米氧化物的基本技术指标包含:粒径,含量,比表面积,pH, 以及一些金属成分的含量。
纳米氧化物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纳米催化剂具有表面效应,吸附特性及表面反应等特性,因此纳米催化剂在催化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实际上,国际上已把纳米粒子催化剂称为第四代催化剂。
我国目前在纳米材料的研究应用水平在某些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已实现产业化的SiO2(如VK-SP30)、CaCO3、TiO2(如VK-T25)、ZnO等少数几个品种,这些制备出来的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中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用作主催化剂,二是作为纳米催化剂载体制成负载型催化剂使用。
国际现在企业主要有杜邦,德固赛,国内的有杭州万景等企业生产纳米氧化物系列的产品。
2.1 石油化工催化领域由于纳米材料颗粒的大小可以人工控制,又由于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的键态和颗粒内部不同及表面原子配位不全等,从而导致表面的活性部位增加。
另外,随着粒径的减小,表面光滑程度变差,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原子台阶,这样就增加了化学反应的接触面。
利用纳米微粒的高比表面积和高活性这些特性,可以显著提高催化效率。
例如,纳米Ni粉可将有机化学加氢和脱氢反应速度提高15倍;超细Pt粉、碳化钨粉是高效的加氢催化剂;在甲醛氧化制甲醇反应中,使用纳米SiO2,选择性可提高5倍,利用纳米Pt催化剂,放在TiO2担体上,通过光照,使甲醇水溶液制氢产率提高几十倍。
在石油化工工业采用纳米催化材料,可提高反应器的效率,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产率和质量。
聚合物改性总结
零、绪论聚合物改性的定义:通过物理和机械方法在高分子聚合物中加入无机或有机物质,或将不同类高分子聚合物共混,或用化学方法实现高聚物的共聚、接枝、嵌段、交联,或将上述方法联用,以达到使材料的成本下降,成型加工性能或最终使用性能得到改善,或使材料仅在表面以及电、磁、光、热、声、燃烧等方面赋予独特功能等效果,统称为聚合物改性。
聚合物改性的目的:所谓的聚合物改性,突出在一个改字。
改就是要扬长补短,要发扬和保留聚合物原有的优势,抑制和克服聚合物原有的缺点,并根据实际需要赋予聚合物新的性能。
聚合物改性的三个主要目的:①克服聚合物原有的缺点,赋予聚合物某些高新的性能与功能②改善聚合物的加工工艺性能③降低材料的生产成本总之,聚合物改性就是要在聚合物的使用性能、加工性能与生产成本三者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聚合物改性的意义:1.新品种的开发越来越困难(已开发的品种数以万计,工业化的三百余种。
资源限制、开发费用、环境污染)2.使用性能的多样化、复杂化,要求材料有多种性能及功能,单一聚合物难以实现。
3.聚合物改性科学应运而生——获取新性能聚合物的简洁而有效的方法。
聚合物改性的主要方法:共混改性;填充改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化学改性;表面改性聚合物改性发展概况几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1942年,采用机械熔融共混法将NBR掺和于PVC之中,制成了分散均匀的共混物。
这是第一个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的聚合物共混物。
1948年,HIPS1948年,机械共混法ABS问世,聚合物共混工艺获得重大进展。
二者可称为高分子合金系统研究开发的起点。
1942年,制成了苯乙烯和丁二烯的互穿聚合物网络(IPN),商品名为“Styralloy”,首先使用了聚合物合金这一名称。
1960年,建立了IPN的概念,开始了一类新型聚合物共混物的发展。
IPN已成为共混与复合领域一个独立的重要分支。
1965年,Kato研究成功OsO4电镜染色技术,使得可用透射电镜直接观察到共混物的形态,这一实验技术大大促进了聚合物改性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堪称聚合物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无机粉体在塑料改性中的应用
市场前景
1 2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人们对环保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无 机粉体改性塑料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竞争格局激烈
无机粉体改性塑料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要加强 技术创新和品质策的加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 无机粉体改性塑料行业将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 发展。
层状无机粉体在塑料改性中的应用
层状无机粉体具有独特的层状 结构和可调的物理化学性质, 因此在塑料改性中具有独特的 应用价值。
层状无机粉体可以作为塑料的 增稠剂、触变剂和流变助剂, 改善塑料的加工性能和成型性 能。
层状无机粉体还可以作为塑料 的阻燃剂、电磁屏蔽材料和抗 菌剂等,提高塑料的功能性。
纤维状无机粉体在塑料改性中的应用
无机粉体在塑料改性中的 应用
• 引言 • 无机粉体在塑料改性中的作用 • 无机粉体在塑料改性中的实际应用 • 无机粉体在塑料改性中的挑战与前景
01
引言
主题简介
• 无机粉体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塑料改性的填料,通过添加无机粉体,可以改善塑料的物理性能、加工性能和成本效益。
无机粉体的种类和特性
种类
无机粉体包括碳酸钙、滑石粉、硅灰石、云母粉等,不同种类的无机粉体具有 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未来发展方向
01
02
03
加强技术创新
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无机 粉体改性塑料的性能和降 低生产成本,满足市场需 求。
拓展应用领域
将无机粉体改性塑料应用 到更广泛的领域,如汽车、 建筑、电子等。
推进绿色化发展
加强环保和安全管理,实 现无机粉体改性塑料的绿 色化生产和使用。
THANKS
感谢观看
特性
无机粉体具有高填充性、低成本、环保无毒、稳定性好等特性,能够显著降低 塑料的收缩率、提高塑料的刚性、改善塑料的加工性能和降低生产成本。
聚苯乙烯常见的改性方法
聚苯乙烯的改性聚苯乙烯(PS)由苯乙烯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而成,因其具有的透明、成型性好、电绝缘性能好、易染色、低吸湿性和价格低廉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汽车、包装、建筑、仪表、家电、玩具和日用品等行业中。
但PS也具有脆性较大、耐环境应力及耐溶剂性能较差、热变形温度较低、冲击强度低等缺点,因此,通过适当方法,在较少损失模量的前提下制备改性PS成为当前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PS的常用改性方法有共混改性、共聚改性以及无机纳米粒子改性。
一、共混改性共混改性是指将两种或两中以上聚合物材料、无机材料及助剂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机械掺混,最终形成宏观上均匀,且在力学、热学和光学等性能上得到改善的新材料的过程。
共混改性方法投资小、生产周期短,因而成为PS改性的热点,不仅是聚合物改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发新材料的重要途径。
1、用聚烯烃改性PSPS/PE聚乙烯(PE)具有优良的柔性和抗冲击性能,因而有利于提高PS的韧性。
但PS和PE是两种不相容的高聚物,若要通过共混改性,需加入适当的相容剂。
PS与PE共混有两种手段可以实现,即反应性共混和非反应性共混。
在反应性共混的研究中,Baker等[2]将增强PS(RPS)、羟基化PE(CPE)、PE 和PS同时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共混挤出得到共混改性PS,所得共混物性能比用(PS-g-PE)增容的PS/PE的性能更佳。
而谢文炳等[3]研究了PS/PE非反应性共混体系的抗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与增容剂SEBS(氢化乙苯胶)含量的关系,还就PE、PS的分子量对PS/PE非反应性共混体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PE相对分子量增大不影响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同时还可提高共混物的抗冲击强度。
2、PS/PP聚丙烯(PP)拉伸强度和表面硬度均高于PS,耐热性能也较好,因而将其与PS共混可提高PS的热性能。
PP与PS同样不相容,故仍需加入增容剂。
用表面处理后的硅填充PS/PP体系能增加聚合物界面间的粘合力,提高PS/PP体系的拉伸强度。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与应用
PA PA/MBS PA/MBS/相容剂 PA/MBS/相容剂/纳米BaSO4
冲击强度KJ/m2 4.2 10.7 57.9 85.9
理论概貌
共混过程 途径
共混物性能 微观形态 结构要素 相容热力学 理论基础
围绕共混物性能这一核心,展开共混过 程、共混物形态、相容热力学的讨论, 就构成了共混理论的基本框架。 共混物性能也有若干理论问题需要探讨, 以增韧理论为例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与应用
乔辉 qiaoh@ 2010-9-6
参考书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与应用 王国全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聚合物改性 王国全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 绪 论
1.1 聚合物共混发展概述 1.2 聚合物共混的优势 1.3 聚合物共混的应用与研究
1.1 聚合物共混发展概述
共混涵盖范围 物理共混 物理/化学共混 聚合物/无机填充体系 短纤维增强聚合物体系
面空洞理论
80年代以来,则对韧性聚合物基体进行了研究。 90年代以后,非弹性体(刚性有机粒子或刚性 非弹性体( 无机粒子)增韧机理的研究广泛开展起来,为 无机粒子) 高强度、高韧性新型材料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 础。
新的测试技术及仪器
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 原子力显微镜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理论研究 界面的表征与特性 共混体系分散过程 共混对于性能的作用机理 3应用基础研究 高性能材料 相容剂
本课程特色
共混理论体系为基础,同时注重共混理 论的实际应用,力求促进聚合物共混基 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1960年,PPO/PS,加工性好,相容性好, 1965年实现工业化应用。 PPO是使用综合性能良好的工程塑料, 缺点是熔体流动性差,成型温度高,制 品易产生应力开裂。 与PS良好的相容性,可以任意比例共混, 改善PPO的加工性。
有机一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
有机一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引言纳米复合材料是一类新型复合材料,它是指1种或多种组分以纳米量级的微粒即接近分子水平的微粒复合于基质中所构成的一种复合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因其分散相尺寸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过渡区域,将给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带来特殊的变化,正日益受到关注。
纳米材料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该类材料研究的种类已经涉及到无机物、有机物和非晶态材料等。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因其综合了有机物和无机物各自的优点,并且可以在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和生物学等方面赋予材料许多优异的性能,正在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正不断见诸报道。
本文拟对有机一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作一个综述。
有机一无机纳米复合技术最先制得的纳米复合材料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如金属、非金属、陶瓷和石英玻璃等。
目前,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的种类已涉及到有机物和非晶态材料等。
各国首先着重于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特别是薄膜制备法的研究。
纳米复合方法常用的有3种:溶胶一凝胶法、嵌入法和纳米微粒填充法。
其中溶胶一凝胶法较早用于制备有机一无机分子杂化材料或纳米复合材料;嵌入法在分子材料领域表现出很好的前景,特别是将不同的性能综合到单一的材料中去。
把具有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和特点的纳米颗粒材料添加到其他材料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材料和添加量达到材料改性的目的,因为复合材料中增强体的尺寸降到纳米数量级会给复合材料引入新的材料性能。
首先,纳米颗粒本身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界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殊的材料特性,这会给复合材料带来光、电、热、力学等方面的奇异特性;其次,纳米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所具有的特殊结构,如高浓度界面、特殊界面结构、巨大的表面能等等必然会大大影响复合材料的宏观性能。
由无机纳米材料与有机聚合物复合而成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无机材料、无机纳米材料、有机聚合物材料、无机填料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等所不具备的一些性能。
纳米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纳米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摘要:纳米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工程造价是最大的挑战,一方面需要从纳米材料制备的角度出发降低成本、提高材料性价比,另一方面则还需要大量开展机理和试验研究,对纳米材料引入的性能优化进行定量的表征,以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
随着粒子尺寸的减小,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剧烈增长从而具有更强的化学反应活性。
在土木工程中,纳米粘土常用于与有机物组成制备沥青、管道的工程材料;纳米SiO2、TiO2、碳纳米管等材料大量用于改善混凝土内部的细观结构,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使用性能;纳米改性的钢材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设计体系,在钢结构中已有许多成功的应用。
因此,对引入纳米材料后的性能优化进行定量的表征,以其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纳米材料;土木工程;应用;发展前景引言纳米材料属于微观与宏观之间的介观范畴,拥有普通材料所不具备的一些特殊性能,如适用于腐蚀性、高压环境的纳米陶瓷,具有低反射率、高吸收率的纳米红外传感器,拥有高电阻的纳米超导体,高活性的纳米催化剂以及高度仿生的纳米人工骨等,是“新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可为纳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提供参考。
1纳米材料简介纳米材料广义上的定义是指在三维空间维度中至少在一维处于1nm~100nm 的纳米尺度范围内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纳米材料的基本单元在空间维度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在空间三维尺度均处在纳米尺度内称为零维,如纳米颗粒;二是在空间三维尺度有两维处在纳米尺度内称为一维,如纳米丝、纳米管等;三是指在空间三维尺度中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如超薄膜等。
从纳米材料的研究发展阶段来看,其研究成果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试验探索阶段研究制备的各种纳米颗粒粉体、合成块体为代表的单一和单相材料;二是利用纳米微粒合成的纳米复合材料来研究其特有性质;三是现阶段对纳米组装体系这类纳米结构材料的研究热潮。
纳米材料在纳米量级上的改变使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质变,其中纳米微粉类的纳米材料有着小尺寸效应、界面和表面效应、隧道效应等使其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纳米碳管类的纳米材料在力学、电学物理性质和化学稳定性上有着优异的性质,这两种纳米材料均在土木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
纳米二氧化硅制备、改性与应用
纳米二氧化硅制备、改性与应用l0无机硅化合物(Inorg.SiliconCompound)2006年第1期(总第134期)纳米二氧化硅制备,改性与应用张密林,丁立国,景晓燕,侯宪全(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1S0001)摘要:SiOz是重要的无机材料,对于诸多行业产品的提档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纳米SiO:制备方法,对各种制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阐明了改性机理,列举了常见的改性方法;对具体应用作了简要的概括,讲述了纳米SiOz在各个应用所表现的优越性能和一些奇异特性.关键词:纳米SiO:;制备;改性;应用纳米Si0是极具工业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它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到所有应用SiO粉体的行业.就作为添料而言,不改变工艺流程,而只是替代精晶SiO,其制品的各项性能指标均会大幅提高,而纳米SiO的应用远不止于此.我国是美,英,日,德国之后,第五个能批量生产此产品的国家,纳米SiO批量生产为其研究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纳米SiO的生产与应用落后于发达国家, 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还有待突破.1纳米Si0的制备纳米S是无定型白色粉末(指其团体聚体),表面存在不饱和的残键及不同键合状态的羟基.其分子状态呈三维链状结果(或称三维网状结构,三维硅石结构等).工业用SiO:称作白炭黑,是一种超微细粉体,质轻,原始粒径0.3m以下,相对密度2.319~2.653,熔点1750C,吸潮后形成聚合细颗粒.国外生产方法有干法和湿法两种.干法包括气相法和电弧法,湿法分沉淀法和凝胶法.国内主要为湿法,即沉淀法和凝胶法,其中凝胶法用得较少.气相法:气相法多以四氯化硅为原料,采用四氯化硅气体在氢氧化流高温下水解制得烟雾状的二氧化硅.该法优点是产品纯度高,分散度高,粒子细而形成球形,表面羟基少,因而具有优异的补强性能,但原料昂贵,能耗高,技术复杂,设备要求高,限制了产品使用.沉淀法:沉淀法是硅酸盐通过酸化获得疏松,细分散的,以絮状结构沉淀出来的SiO晶体.该法原料易得,生产流程简单,能耗低,投资少.但是产品质量不如气相法和凝胶法.该法为目前主要的生产方法.凝胶法:凝胶法是加入酸使碱度降低从而诱发硅酸根的聚合反应,使体系中以胶态粒子形式存在的高聚态硅酸根离子粒径不断增大,形成具有乳光特征的硅溶胶.成溶胶后,随着体系pH值的进一步降低,吸附OH一带负电荷的SiO胶粒的电动电位也相应降低,胶粒稳定性减小,SiO胶粒便通过表面吸附的水合Na+ 的桥联作用而凝聚形成硅凝胶,去水即得纳米粉.该法原料与沉淀法相同,只是不直接生成沉淀,而是形成凝胶,然后干燥脱水,产品特性类似于干法产品,价格又比干法产品便宜,但工艺较沉淀法复杂,成本亦高,该法应用较少.2纳米SiO2的改性张密林,丁立国等:纳米二氧化硅制备,改性与应用11纳米SiO表面是亲水性的,这导致了与橡胶等有机配合时相容性差,难混入,难分散.纳米Si0比表面积大,粒径小,空气中易飞扬,储存与运输皆不便.表面改性分为热处理和化学改性,SiO的表面改性就是利用一定的化学物质通过一定的工艺方法使其与Si0表面上的羟基发生反应,消除或减少表面硅醇基的量,使产品由亲水变为疏水,以达到改变表面性质的目的.2.1热处理热处理后二氧化硅表面吸湿量低,且填充制品吸湿量也显着下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高温加热条件下以氢键缔合的相邻羟基发生脱水而形成稳定键合,从而导致吸水量降低,此种方法简便经济.但是,仅仅通过热处理,不能很好改善填充时界面的粘合效果,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常对纳米SiO使用含锌化合物处理后在200~400℃条件下热处理,或使用硅烷和过渡金属离子对纳米Si0处理后进行热处理,或用聚二甲基二硅氧烷改性二氧化硅,然后进行热处理.2.2化学改性Si0的表面活性硅醇基可以同有机硅烷,醇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以提高同聚合物的亲和性及反应活性.根据改性剂的不同,常用的化学反应有以下几种.(1)与醇反应II—Si—oH—Si占占IIII(2)与脂肪酸反应I—H—_Si—oH+R—COOH——II—RO—H占__+OIl一i_0o—RI(3)和有机硅化合物反应I}一Si—OH+CI--Si(CH.).—一一Si—O—Si(CH.).+HCIII(4)表面接枝聚合物Il—Si—0H+SOCI—一一Si—Cl+IIRRIIIIR—OOH—一一Si—0OH+nCHz—C—一一Si一(CHz—C)一IfIICOORCOOR(5)与胺类反应一i—oH+NHR二!一当i—o—HNR—Si—oH+NH2R——二二—一Si—o—HNR u/12无机硅化合物(Inorg.SiliconCompound)2006年第1期(总第134期)(6)硅烷偶联剂改性YRsix!YRi——oH+Ho一i一二!YR—0—i—IIII其中Y为一NH,一sH等官能团,X为一OMe或--OEt,R代表C—C桥.3纳米SiO的应用领域由于纳米SiO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界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特殊光,电特性,高磁阻现象,非线性电阻现象以及其在高温下仍具有的高强,高韧,稳定性好等奇异特性,使纳米SiO可广泛应用各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商业价值.3.1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改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特点,随着应用领域对树脂基材料性能的要求的提高,高性能的树脂基复合材料不断产生,把分散好的纳米SiOz颗粒均匀地加到树脂材料中,可以提高材料强度和延伸率,提高耐磨性和改善材料表面的光洁度,提高抗老化性能,从而改善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的目的.3.2新型塑料添加剂常规SiO作为补强添加剂加到塑料中,利用它的透光性,粒度小,可以使塑料变得更加致密.纳米SiO的作用不仅仅是补强,它具有许多新的特性,如半透明性的塑料薄膜,添加纳米SiO不但提高了薄膜的透明度,强度,韧性,更重要的是防水性能大大提高.3.3功能纤维添加剂利用纳米SiO对紫外光,可见光和近红外的高反射率光学特性,可用于人造纤维的制造,主要有红外屏蔽人造纤维,抗紫外线辐射人造纤维,高介电绝缘纤维和静电屏蔽纤维等.3.4新型橡胶材料添加剂传统橡胶生产过程中通常在胶料中加入炭黑来提高强度,耐磨性和抗老化性,但制品均为黑色,并且档次较低.纳米SiOz不仅具有补强的作用,而且使常规橡胶具备一些功能特性,例如通过控制纳米SiO颗粒尺寸可以制备对不同波段光敏感性不同的橡胶,即可抗紫外辐射,又可防红外反射,还可利用纳米SiOz的高介电特性制成绝缘性能好的橡胶.添加纳米SiO的橡胶,弹性,耐磨性都会明显优于常规的炭黑作填料的橡胶.3.5陶瓷中添加纳米Sio2在现代氧化物陶瓷生产中,纳米SiO代替纳米AlO.添加到陶瓷里,效果比添加AlO.更理想,不但大大降低陶瓷制品的脆性,其韧性也提高几倍至几十倍, 在陶瓷制品表面喷涂薄薄一层纳米SiO,光洁度可明显加强.纳米SiOz的价格, 仅是纳米AlO.的二分之一,又可有效地降低材料成本.3.6密封胶,粘结剂的改性剂密封胶和粘结剂要求产品粘度,流动性,固化速度均为最佳条件,国外产品采张密林,丁立国等:纳束二氧化硅制备,改性与应用13用纳米材料作为添加剂,纳米SiO是首选材料.在纳米SiO的表面包敷一层有机材料,使之具有亲水特性,这种纳米SiO添加到密封胶中很快形成一种硅石结构, 形成网络结构,抑制胶体流动,固化速率快,提高粘结效果.由于颗粒尺寸小,就更增加了胶的密封特性.3.7新型涂料添加剂因为纳米SiO是一种抗紫外线辐射材料(即抗老化),加之颗料小,比表面积大,能在涂料干燥时很快形成网络结构,添加纳米SiO可改善普通涂料诸如悬浮稳定性差,触变性差,耐候性差,耐洗刷性差等缺点,涂膜与墙体结合强度大幅提高,涂膜硬度显着增加,表面自洁能力也获得改善.3.8用作催化剂载体,由于纳米Si0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等特点,担载后使催化剂达到纳米级,从而具有纳米颗粒的性质,担载少量催化剂有效成分可达到高催化活性,有效降低了催化剂的成本,提高了催化效率,并能延长催化剂寿命.3.9在杀菌剂中的应用纳米SiO具有生理惰性,由于比表面积大,表面多孔隙,所以具有高吸附性,在杀菌剂的制备中常用作载体,可吸附抗菌离子,达到杀菌抗菌的目的,已用于洗衣机,冰箱外壳,电脑键盘等的制造.3.10在医药方面的应用纳米SiO无毒无害且具有高吸收性,分散性,增稠性,在药物制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雷尼替丁,甲晴米胺,呱仑西平等药物中,加入少量的纳米SiO可改变其流动性I力Ⅱ入少量的纳米SiO于灰黄霉素中,可改变其溶解速度,即改变难溶药物在水中的分散性和吸收性;加入少量的纳米SiO于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粉中,,会改变药粉的抗静电性.除上所列应用领域外,纳米SiO在机械,通讯,电子,光学,军事,农业,食品轻工,化妆品等领域中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结语纳米SiO作为纳米材料家族中的一员,对其开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我国纳米材料的研究已取得许多成果,但纳米SiO的应用才刚刚起步,随着对纳米SiO研究的深入,应用领域的拓宽,纳米SiO会进一步工业化,纳米SiOz材料也必然引起更多的关注.参考文献:[1]李中军,贾汉东,申小清.水玻璃一乙酸乙酯体系的成胶特性及SiOz凝胶粉末的制备[J].硅酸盐,2000?28(1):77—79[2]秦晓东,将晓明,陈月珠.高比表面积超细二氧化硅粉体的制备[J].石油大学,2001,25,36--38[3]赵秦生,李中军,刘长让.溶胶一凝胶法制备多孔SiO2超细粉体口].中南工业大学,1998,29(2)t131—134[4]WradD,KOEl,etat.Preparingcatalyticmaterialsbythesol--gelmethod[J].IndustrialEng ineeringChemicalRe—search.1995,34(z):421—426(其它路)。
高电压技术及固体绝缘材料的进展
高电压技术及固体绝缘材料的进展1.前言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是随着高电压远距离输电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电力科学技术,它是一门新的学科,它是随着电力系统输电电压的提高和近代物理的进展而得到发展的。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基本任务是研究高电压的获得和高电压下电介质及其电力系统的行为和特点。
本文介绍一些固体介质材料的新进展情况以及高电压发展趋势。
2.绝缘材料2.1 无机纳米复合电解质无机纳米/有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发展已有近20年的历史。
早在1985年,为了善聚合物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日本和美国开始了无机纳米/有机聚合物复合材的研究。
通过添加无机纳米粒子得到的复合材料,其强度和韧性大大提高,软化温度也比单纯聚合物有所提高。
我国学者通过将无机纳米粉体如、加入到环氧树脂、聚酯等绝缘聚合物中用于工程电工的绝缘电介质材料后发现,其绝缘性能、老化性能以及材料的耐大电流冲击能力提高了5到100倍。
对于无机纳米复合电解质的介电特性作如下分析:2.1.1 电阻率和电导率电阻率是电介质最基本的性能参数之一,可分为电子单导和离子电导两种。
很多文献都对纳米掺杂引起的聚合物电阻率的变化做了研究,界面区是一个纳米系统,其厚度取决于界面力作用性质,如果是短程力作用,则厚度将小于1nm,如果是长程力作用,例如在电介质中界面带电其厚度可能达到10nm以上。
界面在控制电荷输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纳米电介质的许多优异性能都被认为与界面结构和行为有关。
纳米颗粒表面改变了聚合物结构体和局部电荷分布。
随着填料尺寸的减小,界面区域的聚合物相对体积逐渐增大,界面作用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纳米掺杂所形成的界面区域的结构不同于聚合物基体,存在大量的界面态,有可能改变复合物体内的陷阱密度和陷阱能级。
纳米掺杂后材料的电阻率增大,可能是由于纳米掺杂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在界面区引入了大量的深陷阱或使得原有的陷阱能级变深,降低了载流子迁移率,从而致使电阻率增大和电导率减小。
无机填料的改性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无机填料的改性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随着复合材料讨论的深入进展和应用,作为复合材料组份之一的填料,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
填料是材料改性的一种紧要手段,不仅可以降低材料的成本,而且可以显著地改善材料的各种性能,给与材料新的特征,扩大其应用范围。
但由于填料与聚合物在化学结构和物理形态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两者缺乏亲和性,因此必需对填料进行表面活化处理,以使填料与聚合物两者之间达到很好的浸润。
1填料的表面改性技术填料表面改性,是对填料的性质进行优化,开拓新的应用领域,提高工业价值和附加值的有效途径和紧要技术之一。
通过更改填料表面原有的性质,如亲油性、吸油率、浸润性、混合物粘度等,可以改善填料与聚合物的亲合性、相容性以及加工流动性、分散性,加强填料和聚合物界面之间的结合力,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得到显著的提高,因而填料改性技术的进展,就成为当前很活跃的一个讨论课题。
1.1偶联剂处理偶联剂是一种能够加强无机填料与聚合物之间亲合力的有机化合物。
其通过对无机填料进行化学反应,或物理包覆等方法,使填料表面由亲水性变成亲油性,达到与聚合物的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
目前使用最多的偶联剂,是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和铝酸酯偶联剂。
其中硅烷偶联剂又是品种最多、用量最大的一种,重要用于填充热固性树脂的玻璃纤维和颗粒状含硅填料的表面处理。
如采纳硅烷偶联剂对云母进行预处理,可以明显提高云母填充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和电性能。
用硅烷偶联剂处理石英填充聚氯乙烯复合材料,也能显著加强其力学强度。
与硅烷偶联剂不同,钛酸酯偶联剂能给与填充体系较好的综合性能,如钛酸酯偶联剂处理CaCO3、炭黑、玻璃纤维和滑石粉时,能与无机填料表面的自由质子反应,在填料表面形成有机单分子层,因而能显著改善无机填料与聚烯烃之间的相容性。
故在选用偶联剂时,要综合考虑基体树脂的类型和填料的物化性质。
由于偶联剂对填充效果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所以偶联剂的开发和偶联技术,依旧是紧要的讨论领域,应重点讨论适应范围广、改性效果好、成本低的新型偶联剂和相应的偶联技术。
无机材料改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综述CHINA SYNTHETIC RESIN AND PLASTICS合 成 树 脂 及 塑 料 , 2021, 38(3): 71*DOI:10.19825/j.issn.1002-1396.2021.03.14聚酰亚胺(PI)是一种主链上含有酰亚胺环的高性能聚合物,具有密度低,力学性能优异,化学稳定性和阻燃性能优良等特点,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激光等高科技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3]。
人们对先进功能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高生产成本和复杂的生产工艺技术等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这就使制备高性能化、多功能化、低成本化的PI成为引人关注的科研方向。
目前,主要采用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的方法。
化学改性主要通过在PI分子结构中引入柔性基团,设计分子结构的异构化等方法,改善其加工性能和功能性;物理改性包括共混改性、共聚改性、填充改性[4]。
填充改性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改性方法,能够显著提高PI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阻燃性能等。
填充改性常用的填料包括无机材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SiO2,二氧化钛等)、金属材料及金属氧化物、芳纶蜂窝芯材(ARHC)等[5-6]。
本文主要综述了无机改性材料对PI性能的影响。
1 石墨烯改性PI石墨烯作为一种质量轻、韧性高、导电性好的碳元素为主的非金属材料[7-8],其比表面积大、耐磨性好,在惰性空气中温度高达3 000 ℃,而且具有优良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9]。
PI中引入石墨烯,可改善复合材料的隔热性能、阻燃性能、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
通常,复合材料的阻燃隔热性能增强是由于石墨烯的加入会形成连续排列的无机材料改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张玉迪,于 浩,徐新宇*(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部,辽宁 抚顺 113001)摘要: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有关聚酰亚胺(PI)改性的研究现状,主要介绍了PI填充改性的方法以及填料的类型,并展望了PI的发展前景。
填充改性不仅是一种快速、简单有效的改性方法,而且能够显著提高PI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导电性能等。
锂电池隔膜的改性技术及其对电池性能的提高
锂电池隔膜的改性技术及其对电池性能的提高摘要:锂电池隔膜是锂电池中起到隔离正负极作用的关键组件,其性能对电池的安全性和电化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目前常用的商业化隔膜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耐热性不足、机械强度低、离子传输效率不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隔膜的改性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锂电池隔膜;改性技术;电池性能;提高1锂电池隔膜的基本原理1.1锂电池隔膜的作用机理锂电池隔膜作为正负极之间的隔离层,具有阻止正负极直接接触的功能,从而防止短路和电池的过热燃烧。
同时,隔膜还要保证锂离子能够自由穿过,维持电池正常的电化学反应。
其基本作用原理是通过锂电池隔膜的微孔结构进行离子传导电解质膜的离子传导和阻挡质子和电子的交换,从而来实现电化学反应和防止短路。
同时,优良的隔膜还要具备较高的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以确保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2锂电池隔膜的材料与结构隔膜的材料包括聚丙烯薄膜、聚乙烯隔膜、聚酰亚胺薄膜等,隔膜特殊的其中的微孔结构和微观形态对其离子传导性能及机械强度等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而言,优秀的隔膜应当具有足够的微孔尺寸和适当的分布形貌,以确保锂离子的穿透和电池的工作稳定性;同时,高强度的隔膜结构也对整个锂电池的安全性和循环寿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1.3锂电池隔膜的传统性能要求锂电池隔膜的传统性能要求包括离子传导性能、耐热性、机械强度和润湿性等。
好的隔膜应当具有较高的离子传导率,以确保锂离子能够自由穿过,为电池充放电提供通道。
同时,在高温环境下,隔膜应当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以避免因隔膜收缩而导致的电池的过热和热失控。
此外,隔膜的机械强度也是影响锂电池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的关键因素,;隔膜的其润湿性能与对电解液的吸液保液性息息相关,也会直接影响电池的充放电效率。
通过对锂电池隔膜的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隔膜的性能要求,并进一步探讨不同改性技术对其性能提升的途径。
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纳米SiO_2改性PMMA的性能研究
纳米SiO 2改性PMMA的性能研究X贲信学(黑龙江中盟龙新化工有限公司,黑龙江安达 151400) 摘 要:讨论了纳米粒子SiO 2的加入对PMMA 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光学性能,耐热性等一系列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纳米SiO 2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都发生变化。
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随无机成分SiO 2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软化点温度则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纳米SiO 2;甲基丙烯酸甲酯(MMA );纳米复合材料;原位本体聚合法 中图分类号:T B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4—0007—02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是近几年研究较多的纳米材料。
其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纳米复合材料的报道和研究倍受人们的关注。
PMMA 即有机玻璃,它是一种无定形聚合物,透明、耐光,具有较好的韧性、易于加工成型等优点,但耐热性、耐刻划能力差,因而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
有机玻璃度在80~90℃以上便开始软化变形,这些缺陷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
经普遍接枝、共聚等化学改性后得到的聚合物,通常只能单方面改善其某些性能,且改性后其自身性能会发生改变。
为克服这些不利方面,可利用纳米粒子对PMMA 进行改性。
改性后的复合材料的耐热性、机械强度和抗冲击性以及其它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扩大了PMMA 的应用范围。
本文讨论了SiO 2纳米粒子的加入对PMMA 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光学性能,耐热性等性能的影响。
重点是对纳米SiO 2的表面改性,而难点在于SiO 2纳米粒子在PMMA 中的分散是否均匀,及SiO 2纳米粒子与PMMA 的复合。
1 纳米粒子改性高分子材料的方法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综合了无机纳米粒子、聚合物材料的优良特性,具有良好的机械、光、电、磁等功能特性,在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与一般粉末填料改性聚合物材料的方法既有相同点,也有其特殊的一面。
聚合物改性总结
零、绪论聚合物改性的定义:通过物理和机械方法在高分子聚合物中加入无机或有机物质,或将不同类高分子聚合物共混,或用化学方法实现高聚物的共聚、接枝、嵌段、交联,或将上述方法联用,以达到使材料的成本下降,成型加工性能或最终使用性能得到改善,或使材料仅在表面以及电、磁、光、热、声、燃烧等方面赋予独特功能等效果,统称为聚合物改性。
聚合物改性的目的:所谓的聚合物改性,突出在一个改字。
改就是要扬长补短,要发扬和保留聚合物原有的优势,抑制和克服聚合物原有的缺点,并根据实际需要赋予聚合物新的性能。
聚合物改性的三个主要目的:①克服聚合物原有的缺点,赋予聚合物某些高新的性能与功能②改善聚合物的加工工艺性能③降低材料的生产成本总之,聚合物改性就是要在聚合物的使用性能、加工性能与生产成本三者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聚合物改性的意义:1.新品种的开发越来越困难(已开发的品种数以万计,工业化的三百余种。
资源限制、开发费用、环境污染)2.使用性能的多样化、复杂化,要求材料有多种性能及功能,单一聚合物难以实现。
3.聚合物改性科学应运而生——获取新性能聚合物的简洁而有效的方法。
聚合物改性的主要方法:共混改性;填充改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化学改性;表面改性聚合物改性发展概况几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1942年,采用机械熔融共混法将NBR掺和于PVC之中,制成了分散均匀的共混物。
这是第一个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的聚合物共混物。
1948年,HIPS1948年,机械共混法ABS问世,聚合物共混工艺获得重大进展。
二者可称为高分子合金系统研究开发的起点。
1942年,制成了苯乙烯和丁二烯的互穿聚合物网络(IPN),商品名为“Styralloy”,首先使用了聚合物合金这一名称。
1960年,建立了IPN的概念,开始了一类新型聚合物共混物的发展。
IPN已成为共混与复合领域一个独立的重要分支。
1965年,Kato研究成功OsO4电镜染色技术,使得可用透射电镜直接观察到共混物的形态,这一实验技术大大促进了聚合物改性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堪称聚合物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改性技术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改性技术在现代材料科学领域中,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性能而备受关注。
然而,要充分发挥这些材料的潜力,界面改性技术是关键环节之一。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通常由聚合物基体和增强材料组成。
界面作为连接这两种不同性质材料的区域,其性能对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界面结合不良,会导致应力传递不畅、容易产生裂纹等问题,从而降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目前,常见的界面改性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化学改性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通过在增强材料表面引入特定的化学官能团,可以增强其与聚合物基体的相容性和化学键合能力。
例如,对碳纤维进行表面氧化处理,增加其表面的含氧官能团,能显著提高与环氧树脂等基体的结合强度。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界面的粘结性能,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物理改性也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其中,等离子体处理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技术。
等离子体中的高能粒子能够对增强材料表面进行刻蚀和活化,从而改变其表面的粗糙度和化学组成。
经过等离子体处理后的增强材料,表面能增加,与聚合物基体的浸润性得到改善,进而提升了界面的结合效果。
还有一种方法是使用偶联剂。
偶联剂分子一端能与增强材料表面发生反应,另一端则能与聚合物基体相互作用,从而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桥梁。
例如,硅烷偶联剂在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能够显著提高玻璃纤维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增强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
除了上述方法,对聚合物基体进行改性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通过共聚、共混等手段,改变聚合物基体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能,使其与增强材料更好地匹配。
例如,在尼龙基体中引入弹性体组分,可以提高其韧性,从而改善与增强纤维的界面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根据具体的材料体系和性能要求,综合运用多种界面改性技术。
以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为例,如果单纯采用化学改性处理碳纤维,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界面结合强度,但可能会对碳纤维的力学性能造成一定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机纳米材料在聚合物改性中的作用摘要:通过添加填料、组分对聚合物改性,能使聚合物的的刚性、耐热性、耐候行及化学特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聚合物材料的强度、韧性、耐热性等方面的要求更是愈来愈苛刻,愈来愈趋于综合化,但是大量研究及生产实践证实,在相同的填充条件下,超细填充体系的力学性能高于普通填料填充体系,即超细体系的填充改性效果更好,改性效率更高,因此超细填料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纳米粒子的出现是制造技术的一大突破它的出现对高性能陶瓷、合金、塑料等复合材料的研制和开发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纳米材料的纳米尺寸效应、大的比表面积、表面原子处于高度活化状态、与聚合物强的界面相互作用产生声、光、电、磁等性质,将其应用于聚合物的改性,开发新型的功能复合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纳米SiO2:1.1 纳束SiO2/UP玻璃钢虽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等特点,但其耐磨性、硬度、耐热性、耐水性等性能仍需进一步改善。
因此,人们开始研究利用纳米材料卓越的特殊功能来改善玻璃钢材料的性能缺陷。
未明等通过在UP中加入纳米SiO2,得到了耐磨性、硬度、强度、耐热、耐水等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的玻璃钢。
通过实验发现:当向UP中添加3~5的纳米SiO2后,其耐磨性可提高1 ~2倍;奠氏硬度从原来的2级左右提高到2.8 ~2.9级,接近天然大理石的硬度;拉伸强度从133 k g/c m 增加至277 k g/c m ,即大大增加了材料的韧性;耐水性能也明显改善。
此外研究者还对纳米SiO2改性UP的改性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 1 ) 由于纳米SiO2颗粒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原子数多、表面能高、表面严重配位不足,因此表面活性极强,易于与树脂中的氧起键合作用,提高分子在高分子键的空隙中,而其又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故使添加纳米SiO2的树脂材料强度、韧性、延展性均大大提高,即表现在拉仲强度、抗冲击性能等方面的提高。
( 2 ) 由于纳米SiO2其分子状态是三维链状态的羟基,与树脂中氧键结合或镶嵌在树脂键中,可增强树脂硬度。
由于纳米SiO2的小尺寸效应,使材料表面光洁度大大改善,摩擦系数减少,加入纳米颗粒的高强性,因此使材料耐磨性大大提高,且表面光洁度好。
( 3 ) 由于纳米SiO2颗粒小,在高温下仍具有高强度、高韧、稳定性好等特点,可使材料的表面细洁度增加,使材料更加致密,同时也增加材料的耐水性和热稳定性。
葛曷一等通过比较不同粒径粒料对不饱和树脂改性作用的差异,得出微米级粒料对不饱和树脂无增韧作用;纳米级粒料对UP具有一定的增韧教果,粒径相同,比表面积越大的粒料对UP的增韧作用越大,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加入3%的比表面积较大的纳米SiO2可使UP的冲击韧性提高60%,由此说明,比表面积大的纳米材料表面缺陷少,非配对原子多,表面活性高,与UP发生物理或化学结合的可能性大,增强粒子与UP的界面结合.因而可承担一定的载荷,吸收大量冲击能,具有增强增韧的功效。
从纳米SiO2加入量超过3%后,UP冲击韧性开始下降可以推断复合材料的韧性受超微细粉粒料的加入量影响可能与UP基体层厚度L和UP/粒料的L1有关。
当2L1<L时,复合材料完整,,易吸收冲击能,表现出良好的冲击韧性;当2 L1≥L时,基体与粒子间的界面不完整,同时刚性粒子间相互作用影响,减弱了UP/粒格的界面冲击能的吸收,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下降。
作者通过对UP/超细粒料冲击断口形貌的分析,发现未加粒料的UP呈典型的脆性断裂,而加有纳米级SiO2的UP 冲击断口则为韧性断裂。
作者还在实现中发现,加入纳米SiO2拉伸强度、弯曲强度、耐热性均得到提高,断裂伸长率基本不变。
1.2 纳米SiO2/环氧树脂环氧树脂具有良好的机械、电气、粘接性、化学稳定性等性能,在粘合剂、电气绝缘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但是环氧树脂最大的弱点是固化物的脆性大。
为解决此问题,刘竞超等通过超声波分散和偶联剂处理的方法使纳米SiO2粒子在环氧树脂中充分分散,制得了纳米SiO2/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研究发现,添加纳米SiO2粒子于环氧树脂/N,N一二甲基苄胺、环氧树脂/甲基四氢苯酐体系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韧作用;当其用量分别为5%、3%时,增韧效果最为明显。
其中对环氧树脂/N,N一二甲基苄胺体系来说,冲击强度提高94%,断裂伸长率提高46%,拉伸强度也有所提高,其增韧效果优于对环氧树脂/甲基四氢苯酐体系的增韧作用,但后者的增强效果及其耐热性的提高程度则较前者为佳。
他们在实验中还发现,加入适量的偶联剂可使复合材料的冲击、拉伸、断裂伸长率等性能匀有提高。
即作者通过研究认为纳米SiO2粒子的加入,不但提高了材料的强度、韧性,而且在一定程度改善了体系的耐热性。
2 纳米CaCO32.1 CaCO3/PE傅强等从CaCO3,粉体的用量、粒子的大小、表面处理剂的用量、基体树脂的韧性等多方面对HDPE/CaCO3体系进行了研究,得出CaCO3填充HDPE有一临界值,当高于此值时,韧性突然增加,且粒子越细,临界值越低,增韧效果越好。
黄锐等人研究纳米级CaCO3,Ti O2和纳米级SiC/Si a N4。
粒子填充LDPE,实验证明,纳米级粒子的LDPE无明显增韧增强效果,但也未能使基体树脂性能大幅度大降。
纳米级SiC /Si b N4。
对LDPE有较好的增韧增强效果,在5%的质量分数时,缺口冲击强度为55.75kJ/m2,是纯LDPE的203%,伸长率达625%仍未断,为纯LDPE的500% 。
许伟平等研究了纳米级CaCO3;填充HDPE体系的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发现填充体系的脆性转变消失,且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能和优良的综合性能。
研究作者认为:微米级CaCO3,只有经过表面处理后才能对HDPE起到增韧作用,而纳米CaCO3还经过表面处理时对HDPE 具有一定的增韧作用,在经过表面处理后其增韧效果十分明显;原本不相容的两个物质在纳米尺寸下具有一定的相容性;纳米级CaCO3的加入,能够起到应力集中点的作用,受外力作用时,颗粒周围的剪切应力迁移,使与之相连的基体产生局部屈服,吸收更多的能量,从而可大大提高体系的断裂韧性;分散相粒子尺寸的减少及分散性的提高,可以提高材料的冲击强度;采用纳米级CaCO3改性复合材料时,体系拉伸强度的降低幅度明显平缓;在纳米级CaCO3填充HDPE体系中,脆韧转变点消失,但冲击强度在纳米级CaCO3含量为20%~25% 之间有最大值;纳米级CaCO3含量高达50%时,HDPE/ CaCO3复合材料仍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与超细CaCO3填充HDPE复合材料相比,纳米CaCO3填充HDPE复合材料具有更加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
2.2CaCO3/PPP P作为聚烯烃中一种综合性能较好的材料,广泛用于包装、建筑、汽车等行业但由于存在低温冲击性能差,对缺口冲击敏感等缺陷,应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用粒径为150nm CaCO3填充PP能使PP等冲击强度大幅度提高。
当加入CaCO320份时,冲击强度为74kJ/m2是纯PP的4倍,在而6.2nm 的CaCO3填充体系未发现此效果。
王旭等研究了纳米级CaCO3对PP的增强增韧作用,结果表明,纳米级CaCO3对PP力学性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而且对PP的结晶有明显的异相成核作用。
作者通过实验认为微米级CaCO3对PP结晶过程的诱异作用要小于纳米级CaCO3,其对PP的增韧增强作用不如纳米级CaCO3明显。
2.3 CaCO3/PVC/ABS裘怿明等考虑到PVC/ABS的综合性能,选用m( PVC)/m( ABS) =100/g体系,研究粒径为0.1~0.8 nm的CaCO3改性体系。
结果表明,CaCO3含量为15份时,体系韧性最好,比纯PVC/ABS体系提高2 ~3倍。
同时他们指出其共混温度对体系性能影响较大,175℃时体系的性能为最佳。
3 粘土近年来对于粘土改性聚合物的体系中,主要蒙脱石粘土/聚合物体系的研究为核心展开的。
Kelly P等将蒙脱石粘土转变为亲油粘土后,利用其在环氧树脂固化过程中可被夹层落脓、迁入从而引起固化体系膨胀的特点,巧妙地解决了环氧树脂固化过程中的收缩问题,并使体系的耐热性、强度、模量、耐水、耐湿等性能太为改善,从而扩展了环树脂的应用领域。
臼许有光等在丙烯酸树脂中加粘土,提高了丙烯酸树脂薄膜或涂层的气密性,且其它性能如耐热性、力学性能也得提高。
乔放等借助粘土与聚酰胺基体问的强化学粘合作用,在聚酰胺体系中加入纳米粘土,得到了较常规填充增强聚酰胺复合材料具有更高强度、模量、耐热、气体阻隔等性能的一种优异的聚酰胺材料。
赵竹第等比较了经过处理的蒙脱土/尼龙6、未经处理的蒙脱土/尼龙6两体系的力学性能,认为,经过处理的蒙脱土与尼龙6分子问有很强的化学相互作用,因而得到的复合材料也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此外也有研究结果表明,用纳米粘土与丁腈橡胶制备的复合材料,无论是定伸强度、拉伸强度及扯断伸长率都有大度的提高,而且与丁基橡胶相比,当粘土用量达到20份时,气密性即可超过丁基橡胶无内胎子午线轮胎气密层胶料。
张立群研究了用纳米粘土与丁苯檬胶制备的复合材料,发现纳米复合材料的硬度、300%定伸应力、断裂强度、撕裂强度与伸长率等性能都接近用高耐磨炭黑填充橡胶,且材料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
4其它无机纳米材料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纳米材料外,近年来人们研究较多的体系还有:凹凸棒土/聚合物体系、纳米Al2O3/聚合物体系、纳米金刚石/聚合物、纳米TiO2/聚合物体系等。
王益庆采用机械共混法制备了凹凸槔土填充丁腈掾胶和羧基丁腈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并通过电镜进行了验证,证实了在偶联荆的作用下凹凸棒土对橡胶的增强作用。
熊传溪等利用纳米Al2O3填充PS时发现当纳米Al2O3体积含量为15%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冲击强度是纯PS 的4倍和3倍。
原津萍等在环氧胶粘剂中加入纳米级金刚石微粉,测试了体系的主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胶粘剂中加入适量的纳米级金刚石微粉,可提高涂层的耐磨性。
当纳米级金刚石粉加入量为8%时,体系的耐磨性为未添加体系的2.24倍,加入量过大,耐磨性下降;在胶粘剂中加入适量的纳米级金刚石微粉,可提高胶粘的拉伸强度,当加入量为8%时,拉伸强度可提高27.5%,拉伸剪切强度提高16.8%。
加入量过大,强度下降;纳米级金刚石粉使涂层的耐磨性、胶粘剂的胶接强度提高,与金刚石本身的高强度及纳米材料的特性有关。
日前,有关无机纳米材料在聚合物改性中的应用研究报道的较多,但大多是建立在增强韧为目的基础上,对其它性能如工艺性等进行改性研究的报道甚少。
因此本文作者认为,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我们应致力于有关其它重要性能的改性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