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的建设成就
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一、考点梳理一.经济建设1.1950-1952年,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了土地主人,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为国家工业化准备条件。
2.1952-1957年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1953-1956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开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1956-1966年,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自给,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5.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的活力;设立经济特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
例:【浙江嘉兴卷】1956年,中国可能出现的景象有( )A.第一辆国产汽车在欢呼声中缓缓驶出工厂B.收工后的农民在集体食堂里吃着“大锅饭”C.上海繁华的南京路上到处能够看到大字报D.全国城乡炼铁炉星罗棋布,炉火日夜不熄二.民主与法制建设1.新中国成立之前,建立中国革命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这一科学构想的指导下,中国政府成功收回香港、澳门的主权,建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三、祖国统一大业1.1951年实现西藏和平解放。
2.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设立了各级少数民族自治机构。
3.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例:【内蒙古呼和浩特卷】我国政府用“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港、澳、台问题,主要是考虑了①三地的现状②三地的历史③三地与大陆的差异④大陆的社会主义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四.国防建设1.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和空军从无到有发展起来,成为保卫祖国领海和领空的钢铁卫士。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就开始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重点介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取得的重要成就。
首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发展。
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全民生活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开放措施。
首先,中国积极引进外资,推动外贸和外资合作,扩大对外开放。
同时,中国大力发展国内市场,加强内需,推动消费升级。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对科技的投入和创新能力,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
这些措施使中国的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人民生活的改善。
中国注重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
中国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计划,使全民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中国还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中国还致力于减少贫困人口,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解决了大量人口的温饱问题。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不断完善,为老年人、残疾人和低收入群体提供了保障。
此外,中国还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了对污染企业的监管,推动绿色发展。
中国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
中国还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了大量的生物资源和自然生态。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的GDP长期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已经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将近8亿以上的人口摆脱了贫困。
中国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产出国,环境指标取得了较大的改善。
然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内外需并不平衡。
中国还需要加快推动消费升级,加强内需,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
专题九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九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及碎片知识点一、开国大典(八下4)1、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了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被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
世界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和被压迫争取的斗争。
●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这里的“二十八年”是指()A.1842——1870年 B.1911——1939年 C.1919——1947年 D.1921——1949年2、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C.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D. 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3、以下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A.五四运动→土地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B.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C.新文化运动→土地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D.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4、国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为新中国诞生而作。
画面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生动地表达了新中华成立的意义。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是: ()A.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B.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获得了民族解放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D.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5、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
“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A.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战胜利B.新中国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C.抗战胜利、新中国诞生D.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诞生6、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建设任务。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起点。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面临着经济薄弱、人民生活困苦的现状,迫切需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来改变国家命运。
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
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基础薄弱,产业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极低。
因此,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建设计划来推动国家发展。
这些计划主要包括国家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农业合作化运动、重点工业化建设等。
国家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照一定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国家计划和组织,集中国家资源,推进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
农业合作化运动则是通过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实行集体经济,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主义改造。
重点工业化建设则是在国家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的指导下,重点发展工业,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除了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还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中国政府重视人民的教育,提出了“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方针,加大了教育投入,普及了义务教育。
医疗方面,中国政府实施了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革,推行了以农村为基础的“三级卫生网络”,提升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此外,中国政府还注重文化建设,开展大规模文化教育运动,推广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注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由于中国的农村地区多数是农民,农村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政府推动农村合作化运动,并通过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改造、科技支持等方式,提升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同时,政府还鼓励农民加入农村合作社,推动集体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为国家的建设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9、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启示篇 1、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 出发。 2、马列主义理论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学 习外国长处,但不能照搬外国模式。要依据中国国情,实 事求是,积极进取,锐意创新。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艰辛,要艰苦奋斗,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5、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6、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党, 又是一个敢于承认错误、敢于改正错误的党。 7、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巨的、复杂的、 曲折的。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持不懈地探 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成就篇
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虽然出现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 长时间的严重错误。但是,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 放以来。 如:香港、澳门回归;申奥成功;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嫦娥一 号;大庆油田的建成;APEC会议;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立;颁布 《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 下面我们归纳一下邓小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 成过程 1、1978年底,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 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新中国的制度与社会建设
新中国的制度与社会建设新中国是在1949年建立的,自那时以来,中国经历了许多革命性的变革,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制度,并推动了社会建设的重要发展。
本文将探讨新中国的制度和社会建设的关键方面。
一、政治制度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基于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民主为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拥有广泛的组织网络和庞大的党员群体。
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的结合是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保了广泛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并促进了各级政府之间的合作。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还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选举产生。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着全国各个地区和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通过立法、监督和决策等方式,保护和实现人民的权益。
二、经济制度新中国的经济制度以社会主义为基础,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政府通过土地改革和国有化运动,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随后,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对经济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这种体制为国家工业化和农村集体化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引入市场机制,加强企业之间的竞争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同时,新中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关键领域保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确保劳动者取得合理的经济收益。
三、社会制度新中国注重社会建设,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
社会保障制度是新中国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
这些制度保障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了社会安定和民生福祉。
教育体系是新中国社会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大力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
通过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新中国还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承。
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道德观念,旨在引导人们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塑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高一历史学考(浙江专用):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返回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背景 (1)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 轻 率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2.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返回
3.影响 (1)“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2)1959~1961 年,国家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 经济困难。 4.“八字方针” (1)1960 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1962 年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 1965 年调整任务 基本完成。
返回
(2)实施:安徽、四川等地首先放宽政策,试行包干到户、包产 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初见成效。 在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迅速推广。 (3)作用: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 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 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开始: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 体制改革的决定》 。 (3)内容: ①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发展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 ②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2017届《金版教程》历史一轮复习题库(通史版)专题九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9-
时间:2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固基题组]1.[2016·甘肃联考]1949年到195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政治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动和变革不包括()A.全国领土已基本解放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C.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初步建立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本题需抓住时间限定“1949年到1952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基本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项时间不符合。
随着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全国领土基本解放,A项正确。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
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我国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B、D两项正确。
2.[2015·温州模拟]下列关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②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④它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④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本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全部正确,所以A项符合题意。
3.[2016·乐山检测]下面是1954年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情况表。
这组数据()点击观看解答视频地域性③是研究当时中国阶级状况的第一手资料④是研究当时民主政治特征的重要资料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构成。
从1954年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情况表可以看出,代表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具有广泛性,故①正确;材料中没有人大代表的地域来源,故②错误;从材料中也无法直接判定出社会人士的阶级属性,故③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故④正确。
初三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初三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两个重要时期。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经历了一个社会主义的建设阶段。
而从1978年开始,中国则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本文将以这两个时期为基础,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和意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起源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在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国由中共领导下实现了统一和稳定,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国家的根本任务。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在于,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中国注重解放生产力,提高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中国经济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社会,迅速跃升为全面工业化的国家。
中国建立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规划和政策,如五年计划和农业集体化运动,有效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工业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建立了一批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企业,如鞍钢、宝钢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农业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进行了农业集体化改革和农村经济改革,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
合作社运动和农田水利建设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
4.科技进步: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注重科技教育和科学研究。
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和技术人才,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如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
三、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后的新时期,起源于1978年。
在这个阶段,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措施,使中国逐渐脱离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引入市场经济的元素。
改革开放的意义在于,它为中国提供了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新路径。
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实施:安徽、四川等地首先放宽政策,试行包干到户、包产 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初见成效。在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迅速推广。
(3)作用: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 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 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开始: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 体制改革的决定》。 (3)内容: ①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 ②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返回
③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 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 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3)经验教训 ①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②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0:516.17.202110:516.17.202110:5110:51:196.17.202110:516.17.2021
2.(2018·绍兴学考诊断)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毛泽东曾说:“一个 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毛泽东说
这话最有可能是在
()
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B.“一五”计划期间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作者:包训国来源:《试题与研究·高考文综历史》2013年第04期本专题共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两部分内容,综合分析近三年高考试题,本专题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规律:1.考查数量与题型:据不完全统计,本专题在近三年高考中共考查了60多次,其中2013年高考共考查了20道选择题,4道非选择题。
2.考查分值及考点:本单元内容在试卷中分值较大,选择题一般6-8分,非选择题一般10分左右。
从考查知识点看,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大众传媒的发展等。
3.命题思路:选择题都是材料型选择题,考题多以文字、漫画、图片、报刊和图表等材料为载体,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既考查学生有效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又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近三年命题特点和规律,预计2014年高考仍会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作为考查的立足点,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新史观解读新材料的能力,备考复习中应注意:1.以纲扣本,夯实基础,重点掌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大众传媒的发展等考点基础知识。
2.运用比较法、联系法,将知识纵横联系,融会贯通,如:注意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之间的联系、比较,探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梳理近现代中国物质社会变迁的线索;将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与苏联的经济建设联系起来,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特色”的重要意义;将社会的重大变革与物质生活、社会习俗的变迁联系起来,以社会生活的变化为切入点,理解社会变革的影响等。
3.运用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运用社会史观解读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运用通史意识关注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横向联系。
专题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知识点串讲)-高一上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专题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总结】一、单元阶段特征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误,“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政治上,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严重破坏。
经济上,随着“一五”计划的开展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1956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思想下的社会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外交上,废除旧中国一切不平等条约,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同苏联等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积极出席国际会议,参与讨论和解决国际事务,发挥大国作用。
重返联合国,实现中美、中日关系破冰。
科技文艺上,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文艺发展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补充;科技建设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需要。
社会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络,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二、具体表现【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时间:1949年9月21-30日(2)地点:北平(3)内容: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作用)等几个重要文件;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1)时间:1949年10月1日(2)内容: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②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③周恩来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④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高考大纲版历史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九│ 专题网络构建
专题网络构建
专题九│ 重点要点探究
重点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一 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启示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探索 建国初期,中国主要借鉴了苏联的经验,逐渐形成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模式。1956年后,中共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 信,开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探索。这个时期的探索取得了辉 煌成就,但也屡遭挫折,出现了重大失误,并发生了“大跃 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全局性的错误和挫折。这个时期 是成就与失误并存,经验与教训交织。但总体来说是在“左” 倾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方面过于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因 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九│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综述: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向社会 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十年,“文化大 革命”的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等内容。由于本 专题属于中国现代史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借鉴意义, 在教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
专题九│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线索 本专题的主线索是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 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1949—1952年三年 奋斗,国民经济得到恢复;1953—1957年期间,进行了三大 改造,并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 础;1956—1976年这20年间,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 前进的一段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重大失误,但社会主义建设 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 放的政策,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017届《金版教程》历史一轮复习题库(通史版)专题九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9-
真题典例1.[2015·课标全国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教育及经济建设。
由时间信息“1952年”可知,此时中国仍然坚持“一边倒”,故外交政策并未发生变化,A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于1953年开始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所述是“文化教育改革”的表现,而不是它的需要,故C项错误;当时学习俄语主要是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经验以及技术的需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故选D项。
2.[2014·广东高考]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
”毛泽东旨在()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答案 C解析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仍是革命的动力之一。
根据材料中“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可知毛泽东强调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故C项符合题意。
A项与毛泽东的意思相反,B项不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D项与材料意图没有关联,故均可排除。
3.[2014·天津高考]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教育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从材料信息看,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是把综合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新中国的历史篇章正式拉开帷幕。
自那时起,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迅速展开,以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本文将从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新中国的建立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标志着中国从内外受压迫的旧社会变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的现代国家。
新中国的建立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长达二十二年的艰苦斗争,最终推翻了旧中国的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制度。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工人、学生、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团结在一起,共同为民主与自由而奋斗。
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国家进入到了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人民摆脱了封建地主阶级和外国列强的压迫,获得了更多权利和自由。
同时,国家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迅速展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实施,实现了对国民经济的全面规划和指导。
重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成为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领域。
中国经济逐渐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国民生产总值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农业方面,中国实行了农业集体化和农业合作社的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
同时,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打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农民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
农业产量得到了大幅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在工业方面,中国积极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钢铁、煤炭、机械等行业,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轻工业和电子工业等新兴产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建设涉及到国家方方面面的发展,并不断取得成就。
在文化教育方面,新中国进行了广泛的教育普及和文化建设工作。
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了国民的受教育程度。
2020届人教版: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
单元质量评估测 (九)(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表为“一五”计划我国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据此可知 ( )A.“一五”计划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C.“一五”计划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D.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选B。
通过材料表格不难看出,工业建设的财政预算支出占据了“一五”计划总支出的一半以上,这充分显示出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B正确。
2.(2019·广州调研)1953年至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8%,其中内地为20.4%,沿海为16.8%。
“二五”期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政府采用均衡发展的战略B.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C.内陆地区有良好的工业基础D.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解析】选A。
由材料中“内地为20.4%,沿海为16.8%”“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可知,国家在一五、二五期间侧重于内地、中西部地区工业的投资与发展,以缩小东西部差距,促使工业均衡发展,故A正确。
【加固训练】“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
以下关于上述材料中工业建设总体布局设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力推动了新兴内地工业基地的快速发展B.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经济布局不合理的局面C.充分利用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D.布局完全没有考虑进行老工业基地的建设【解析】选A。
推动了新兴内地工业基地发展,与材料中“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相符,故A正确。
3.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中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牲畜、家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有些生产大队,现在仍然作为基本核算单位,只要群众同意,就应该积极办好。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实用课件: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从国际来看,国际社会划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 对新中国敌视、孤立、封锁;苏联等国向新中国伸出友谊之手。因此政治上倒向以苏 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实行“一边倒”的政策。
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把
中国从
先进的工业国
时 间 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意义
集中体现了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 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主要失误: (1)产生原因: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等问题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 济建设发展的速度。
(2)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_______________。 (3)危害:_____________严重泛滥起来,造成社会生产力 的极大破坏。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 1.正确探索: (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开辟具有 中国特色的_________________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中共八大。
时间
主 要 矛 盾 内容 主 要
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人民对于建立_先_进_的_工_业_国_______的 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 的矛盾经济;文人化民对于_________迅速 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 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②结果: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 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_________改造。 ③意义: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_______________,社 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第九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与外交战略
第九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与外交战略一世界时代主题的转换与战略格局的变化案例9-1和平与发展:走出百年循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王勃写下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充满了瑰丽想像和人文情怀的诗句千百年来倾倒了一代代人。
也许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天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村庄,‚天涯若比邻‛已成现实;但是,我们能够幻想,地球村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居民们,会毫无芥蒂地沉浸在‚海内存知己‛般的脉脉温情中吗?如果套用今天的语言,可以说王勃当年的诗句是不经意地表达着一个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和平与发展。
是的,没有和平就没有友爱,没有发展就不会有世界的大同。
和平与发展,是人类世世代代的梦想。
为了这个梦想,人类一直在努力。
尤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这种努力和追求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显得格外绚丽和悲壮。
在20世纪最初的时刻,世界依旧沉浸在一种舒缓、宁静的气氛中。
天空中没有飞机的轰鸣,都市里没有汽车的喧嚣,没有任何迹象表明,20世纪人类的生活会有多大改变。
辚辚的马车声中,人类重复着最后的宁静。
但是很快,这种宁静就被激烈的变革和连天的炮火打破了。
20世纪在动荡中迈出了步伐,战争成为世界性的,市场成为国际化的,信息成为全人类的。
新的科学进步,新的技术革命,新的思想思潮,新的文化时尚,新的政治局面,新的殖民与反殖民的斗争,等等等等,凝结成人类有史以来最多的矛盾、冲突、斗争和混乱。
百年历史的大舞台上,幕起幕落,风云舒卷,上演了一出出关于毁灭与重建的戏剧,使得20世纪成为人类生活变幻最为剧烈的时代。
在刚刚逝去的100年里,瞬息万变的国际风云,力量与臹慧的全球性角逐,使得国际舞台犹如一个快速旋转的万花筒,时而风起云涌,时而扑朔迷离。
正义与邪恶对垒,光明与黑暗较量。
20世纪的上半叶是战争与革命的时期。
1914-1918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家33个,卷入战争人口15亿以上,死伤3000多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专题特征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现代史的主体内容。
从发展过程看,建国后经历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曲折中探索前进的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建设内容看,包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若干方面;从思想理论看,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等。
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的艰苦探索经历了模仿苏联到走自己的路,从重大失误到辉煌成就,最终形成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知识要素1、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其中1949年至1952年是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阶段。
1953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阶段。
在党的领导下,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949年—1956年中国社会的特点①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而看,有些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如土地改革;有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如三大改造;有些兼而有之,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②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③社会主要矛盾:在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改造后,资产阶级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④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过渡局面的结束。
(2)中共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①1950—1952年,合理调整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限制加利用有政策,这是山由于民族工商业在当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②1953—1956年,采用赎买的方式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改造,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这是由中共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政策决定的。
(3)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特点①模仿苏联,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行计划经济,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在建设中探索前进从1956年到1976年是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而进行艰苦探索时期。
其中1956年至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总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成就是第一位的,曲折是第二位的。
1966年到1976年是“文革”十年,给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1)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召开“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和社会主义建设重点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对“左”倾错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正。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2)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①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指导思想总体上是“左”的,在国内主要矛盾和经济的速度、规模和比例方面,犯了“左”倾错误。
一方面过分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抛弃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阶级斗争扩大化。
②失误的表现:反右派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提出总路线,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开始泛滥。
错误进行了对代表正确路线的彭德怀等人的反右倾斗争。
错误的进行了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发展到顶点,这是一次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
(3)对“左”倾错误和失误的纠正:①从1962年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并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等八字方针。
②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同时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平反。
③在肯定人民公社大前提的情况下,毛泽东一度对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和分配方面的问题做了一定的调整和纠正。
④周恩来在文革“左”倾路线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在主持工作时提出批判极左思潮。
⑤邓小平在“文革”后期主持工作时,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全面进行整顿。
⑥1976年1月,人民群众发起了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
(4)成就:基本建设投资近千亿元;石油工业发展迅速;电力工业增长很快;英雄模范人物不断涌现;原子弹爆炸成功,科技取得巨大进步。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同时在国家的统一大业、统战、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伟大的民族得以复兴。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的重要内容就是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的召开,是完成拨乱反正、实现伟大转折的四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始形成了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开始了伟大的转折。
三中全会后,全面拨乱反正,调整国民经济,推行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在许多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上都取得显著成就。
到1982年,基本实现了伟大的转折。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经验基础上,从1985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线索,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4)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还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三、重点难点分析1、1949年到1956年,新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这种过渡从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表现出来。
试分析、概括这种“过渡性”的具体表现。
在这一过程中,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有何特点?为什么?表现:(1)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
(2)社会阶级结构从多种阶级成分并存到都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社会主要矛盾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国家政治制度由政治协商制度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特点:(1)经济上,以赎买方式和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方式,实现和平过渡。
(2)政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原因:(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产阶级和共产党一道为中国革命做出贡献。
(2)民族资产阶级接受党的领导,愿意接受改造,愿意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2、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其得失如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农村和城市又是如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取得了怎样的成效?(1)建国初期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这对国民经济的恢复与人民政权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1953—1956年,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对我国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其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在农村建立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
在城市,逐渐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实行政企分开;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中共“十四大”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经过改革,城市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四、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A.没收官僚资本B。
建立大型国营经济C.收回海关主权D。
改造私营工商业2、建国初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调整的实质目的是A。
把私营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国营企业B。
把盲目的私人资本主义生产逐步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轨道C。
确立了工人阶级在私营企业中的领导地位D。
促进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3、20世纪50年代,我国发生的下列事件中,未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A.农业合作化运动B。
没收官僚资本企业C.土地改革运动D。
接受帝国主义在华企业4、新中国对城市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
根本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恢复B。
结果是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C。
性质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D。
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5、三大改造的实质是A。
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B。
把私人生产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轨道C。
在中国探讨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D。
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6、当时,实行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A。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B。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C。
借鉴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D。
一些领导人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7、“土改”后的农民同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农民的不同之处是A.不受封建剥削B。
组织互助合作C.自由处理土地D。
大规模兴修水利8、中共“八大”前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于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A.①③B。
①②C。
②③D。
②④9、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是A.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B。
正确处理了国内的主要矛盾C.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D。
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10、中共“八大”提出的具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①关于当时国内主要矛盾的论述②提出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制定了在综合平衡中稳定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④提出必须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A.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11、中共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主要教训是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B.经济建设一定要高速度发展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客观规律12、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上书毛泽东,指出“大跃进”存在的突出问题是A.由于比例失调引起各方面的紧张B.造成农民的贫困和生产积极性的降低C.导致浮夸风和主观主义的泛滥D.中断了党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13.19世纪末的对外开放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最本质的区别是A.开放的对象不同B.开放的方式不同C.开放的地区不同D.开放的前提不同14、庐山会议原是为了反“左”,但在后来转化为反右倾斗争,其根本原因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