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cu小于150,来年健康平安; Lcu在150至300之间者,次年患病可能性为
50%; 若Lcu大于300者,次年患病的可能性高达
70%
h
9
3、社会文化因素: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不 同的观念;语言环境的改变;异地的风俗习 惯、生活习惯;不同的宗教信仰
4、社会支持:情感支持;能力支持;网络支 持
①必须有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
——挫折情境
②主体对此有所知觉并产生紧张状态与
情绪反应
——挫折认知、挫折反应
h
14
客观外界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如噪音、气候 等
社会环境因素:如语言障碍、 种族歧视等
心理挫折 的原因
主观内 在因素
心理条件:能力、人格、 兴 趣、需要等
生理条件:容貌、身材、生 理 缺陷带来的限制
掩耳盗铃 2、曲解:当挫折出现时,主观上把客观事实
加以歪曲,以符合个体内心需要和维护自尊 心。
“虎落平阳被犬欺”
h
19
3、投射
指把自己所具有,但又为自己所不喜欢或不 能接受的性格、信念、态度、意念、欲望等 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4、退行
指当遇到困难时,常常“退行”,使用 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应付困难,或利用 退行来获得他人的同情和照顾,用以避 免面对的现实问题或痛苦。
h
17
心理防御机制具有三个特征
借助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减弱、回避或克服消 极的情绪状态
大多数心理防御机制涉及对现实的歪曲
个体在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时通常自己并未意 识,是在不知不觉中运用
h
18
1、否认(鸵鸟政策) 指把已经发生过的不愉快的事件 加以否认,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
以此来逃避心理挫折和痛苦感。
h
15
1、正确对待挫折 2、改善挫折情境 3、调节抱负水平
h
16
二、心理防御机制
1、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
弗洛伊德首先提出此概念,并构成其人格理 论的概念之一。
是人们面对紧张情境时的一种应对方式
指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的紧张情境时,通过 潜意识活动所产生的一种解脱烦恼、减轻内 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和稳定的适应性心 理反应
广义的目标: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以提高 人类对社会生活的适应与改造能力
心理健康的三级预防 初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
h
12
第二节 心理挫折与心理防御机制
h
13
挫折是指个体的动机性行为遇到障碍而 无法达到目标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不快、 烦恼、苦闷和沮丧等情绪反应。
挫折的产生,必须包括以下条件:
h
3
2、心理健康的概念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所谓心 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 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 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过分突出个人体验)
English(1958)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 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下,能有 良好的适应能力,具有生命活力,并能充分 发挥其身心潜能。(这是一种积极、丰富的 心理健康的表现)
h
10
三、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解 决心理问题为基本目标的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社会性原则 4、发展性原则 5、预防性原则
h
11来自百度文库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狭义的目标: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和心 理疾病
2、情绪因素:人的心理是通过人的情绪变化 而影响机体功能的。
3、人格特征: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独特的人格 特征来体验各种致病因素,并建立对刺激的 反应形式。
4、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心身健 康的重要保证。
h
8
(二)社会因素
1、环境因素 2、生活事件(个人生活中的遭遇和变故) 霍尔姆斯 “社会重新适应评定量表”
所以,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
h
2
健康的定义:
(1946年)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 异常,而且要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各方 面都保持完好状态或最佳状态
(1989年)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 异常,而且要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 和道德方面都保持完好状态或最佳状态
健康与疾病不是相互对立的概念
h
4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以积极有效 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 良好地适应社会和自然环境。
h
5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正常 情绪良好 人际关系和谐 社会适应良好 人格健康完整
h
6
二、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
目前把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心理、社会、 和文化诸多因素均归于心理社会因素的范畴
(一)心理因素
所谓心理因素是指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过程 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价值观念以及行 为方式等
认知、情绪、人格特征与生物遗传有较密切 的关系,为内在心理品质;生活方式、应对 方式与后天获得性有关,为外在心理品质
心理因素赋予个体易病倾向
h
7
1、认知能力:心理社会因素能否影响健康或 导致疾病,取决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 评价
h
20
5、幻想
指当个人无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时,企 图以一种非现实的想象的情境来逃避挫折情 境,以得到自我满足
6、转移:
个体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发 泄自己的情感,转而发泄到比较弱小、较为 可靠或能够接受的其他对象上,以减轻自己 的心理负担。
“迁怒于人”
h
21
7、合理化:指潜意识地用一种似乎有理的解释 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 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这种理由为自 己接受,其目的是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 的焦虑,保持个人自尊
第三章 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
h
1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概念
1、健康的概念
英文用三个词标志疾病:
Disease ——躯体有器质性病变或功能不正常。 生物学角度。即疾病
Illness ——病人有主观不适感觉如头痛、焦虑 . 心 理学角度 即病感
Sickness——病人生病了,不能履行社会职责,失 去健康人应有的行为 社会学角度 即病患
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
8、反向
指对内心的一种难以接受的观念或情感以相 反的态度或行为表现出来
“我没有咬手指头”
h
22
9、升华:个体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冲动或欲 望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表现出 来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