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2017年一轮复习)
一轮复习初三历史知识点
一轮复习初三历史知识点初三历史知识点的一轮复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古代史:- 夏商周的更替:了解夏、商、周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兴起,以及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
-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秦朝的迅速灭亡。
- 汉朝的兴衰:西汉的繁荣,王莽篡位,东汉的建立和衰落。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三国鼎立,晋朝的兴衰,南北朝的对立与融合。
2. 中国近现代史:-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端: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 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八国联军侵华的事件。
-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胜利的意义。
- 国共内战与新中国的成立:国共两党的斗争,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影响。
3. 世界古代史:- 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的文明,金字塔的建造。
- 两河流域文明:苏美尔、巴比伦等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 古希腊文明:雅典和斯巴达的对比,希腊哲学和科学的发展。
- 古罗马文明:罗马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罗马法律的影响。
4. 世界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背景、主要人物和影响。
- 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 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 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和后果。
5. 重要历史人物与事件:- 历史人物:孔子、秦始皇、汉武帝、拿破仑、华盛顿等。
- 重要事件:五四运动、长征、西安事变等。
6. 历史学习方法:- 历史时间线的梳理:通过时间线来串联历史事件。
- 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理解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
- 历史人物的评价: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小题狂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小题狂练一、单选题1.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是()A. 儒、法、道B. 儒、道、法C. 法、儒、道D. 道、法、儒2.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
”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 孔子、韩非子、老子B. 墨子、孔子、老子C. 老子、孔子、韩非子D. 孔子、韩非子、墨子3.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 都主张“礼”、“法”并用4. 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 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B.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 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D. 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5. 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 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 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 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 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6. 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必须面对社会现实。
儒家思想主张对混乱的社会秩序进行改造,以返回到周礼时代,从而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体现出统治阶级的意志;道家思想企图逃避这种混乱的社会秩序,体现出被统治地位的弱者意志。
另外,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法家思想适应了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时代需要等等。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百家争鸣进行阐释剖析,便于加深对“百家争鸣”的准确理解分析: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
奴隶主经济的崩溃,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上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上的条件。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大变革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3)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学者,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和自由的学术环境。
2.道、儒、墨、法诸家思想主张及代表阶级3.荀子思想的特点:杂取百家强调“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朴素唯物主义者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
他对“礼”的思想进行深入讨论,认为学习的目标是把握“礼”;他主张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他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广泛吸收墨家、法家等各家思想的精华,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4.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和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课
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第二页,共35页。
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 央集权(zhōnɡ yānɡ jí quán)制度的
形成
第三页,共35页。
最新考纲展示 (zhǎnshì)
知识系统(xìtǒng)整 合
要点(yàodiǎn)史料 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点即时演练
第四页,共35页。
【典例】 (2015年江苏历史,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tiānzǐ)南 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 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系与血缘关系相结合的“家国一体”的政治框架。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演变:秦汉时期,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
治,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政治体系;唐宋时期,形成以三省六部制、二
府三司制为核心的中枢权力机构(jīgòu),以科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和较为
完备的监察制度,古代政治制度日臻成熟;明清时期内阁、军机处的出现,
第十二页,共35页。
【深化(shēnhuà)拓展】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 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 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 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解析:C 通过题干材料可以看出皇帝的权力受到“母后、外戚、宦官、权臣、 地方割据势力等”的制约,这实质(shízhì)上反映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后果,故 选C项。君主专制被推翻是在辛亥革命以后,A项不正确;材料中没有 涉及中央集权体制被破坏,B项不正确;D项与题干中“实质(shízhì)”这一限 定 不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3讲_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春秋战国 课件(共45张PPT)
(2)公元前 15—前(31)4 战世纪国,以小后亚出细现亚了东大部量的铁赫农梯具人率的先范掌。握(了选冶2铁P技21术),后来这一技术逐
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与青铜器相比,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随着熔炉 的进步,铁器大量出现。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选中2逐P步19推广。(选2 P20)
概况 ⑶“田氏代齐” ②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⑷“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结果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影响 ①各诸侯国纷纷改革变法,推动了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变。
②初步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
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专题知识概览
社会 形态 原始 社会
奴隶 社会
时期
约170万年前~前2070年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年) 夏(前2070年——前1600年) 商(前1600——前1046年) 西周元一体,为中华文明 的起源、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实现强国抱负,难以落到实处
②在法家思想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 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
④具体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个中体央现集为权儒的家封建与国法家家之争
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二)政治
6.户籍制度:战国时期 (选1 P) (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2)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 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
土 地
地主土地所有制(田庄,庄园)
制 度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借助铁农具和牛力,大 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生产力的提高, 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著名水利 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 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 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 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 知,战国以前
春秋战国时经济基础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
1.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并得到推广。 (2)生产工具:铁器出现。 (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4)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并存,以官 营手工业为主导。 3.商业: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商业兴起,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 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如 范蠡和吕不韦。
3.商业:出现私商和繁荣的 商业中心。 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商 鞅)。(统治者为何倡导)
概念:重农抑商(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 ①原因:农业生产为百姓提供生活资料,为政府提供赋税;
巩固统治的需要; 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商人流动性大,危害统治。 ②内涵:政府抑制私商,发展官商,增加政府收益。 重农思想比较稳定,变化不大, 但抑商政策在不断变化,如汉武帝时期推行过“惠商” ③历程:战国出现;西汉武帝抑制富商,工商专营,唐宋松动;明清强化 。 ④评价: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巩固了封建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 封建社会晚期,不利于生产力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赋役盘剥,土地兼并,使农 民破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政权更迭频繁。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2017年一轮复习)
的 形 成
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指的是齐国大夫田氏废掉 原来的国君姜氏成了诸侯。至此形
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新格局。
实质
春秋末年,晋国和齐国卿大夫中代表新兴 地主阶级的势力与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斗争
2、兼并战争
齐魏交战 BC4世纪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公元前 260年 秦赵长 平之战
3、战争 的性质
①春秋争霸战争目的:是为了掠夺土 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 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实质 是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掠夺战争。战争给人 民带来灾难痛苦,因此“春秋无义战”有 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却忽视了争霸战争的 客观作用。
②列宁的话适合于对春秋争霸战争的 评价。争霸战争虽有破坏性,但它客观上 促进了社会进步。
能力提高:归纳比较:
战国兼并战争与春秋争霸战争异同。
相同:
①目的—都有扩大地盘,掠夺土地和人口的目的
②影响—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了诸侯国数目,加 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促进封建制的形成。同时,不可避 免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破坏。但也加速了民族融合。
不同:前者属奴隶制大国争霸战争;后者属封建兼并统 一战争;前者促进民族融合,有利封建因素增长;后者 由封建兼并战争转为封建统一战争,导致了一个封建大 帝国的产生。
B、王室衰微,各诸侯国进行长期争霸兼并战争。
③外族入侵:狄人南下,楚人北来(提供了时机)
2、目的 争夺土地、人口、财产
3、 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掠夺战争
性 质
4、春秋争霸过程
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
(1)齐桓公首称霸业
够首先称霸?
物质条件:有较好的自然条件
①称霸的条件
(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
高考历史旧人教一轮复习先秦史(4):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第3课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一、春秋战国概貌1、具体分期(1)春秋时期:BC 770年至BC 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2)战国时期:BC 475年至BC 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2、时代特点: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1)诸侯争霸战争频繁;(2)民族不断融合;3、发展趋势(1)由分裂动荡走向统一;(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建立;(主要趋势)4、社会背景(1)经济方面:井田制——奴隶制经济基础动摇瓦解;(2)政治方面:“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至“政出诸侯”到“政出公卿”;①周室衰微,势力一落千丈;②诸侯不朝,分封制崩溃——春秋时期,政出诸侯;③新兴封建地主势力发展壮大——战国时期,政出公卿(政出私门);二、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1、春秋争霸出现的原因(1)经济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动摇,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2)政治因素:分封制崩溃,周天子无法维持“天下共主”的统治秩序;①周王室衰落,势力一落千丈,逐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②诸侯国强大,不听周天子号令,不朝觐,不纳贡;(3)直接原因:争夺土地和人口;争夺对诸侯国的控制权;(直接目的)2、春秋典型争霸战争☆齐桓公称霸:春秋首霸(1)首霸之因①客观优势:齐国为东方富国,“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②根本原因:管仲改革,增强了实力;☼时间:BC 7世纪前期;☼目的:“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诸内政;③政治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旗号:“尊王攘夷”;☼行动:联合黄河中游诸侯国,“北御夷狄,南制楚蛮”;④对外交往:会盟诸侯,提升地位;⑤人才优势:桓公雄才大略,管仲足知多谋;(2)确立标志:葵丘会盟①时间:BC 7世纪中期(BC 651年);②概况:齐桓公大会诸侯,周王室派代表参加;③意义:确立了齐桓公的中原霸主地位;☆晋楚争霸(1)晋文公称霸中原①奠基之战:BC 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大战;②典故成语:退避三舍;(2)楚庄王称霸中原①奠基之战:BC 6世纪初,晋楚邲之战;②楚王问鼎:表明楚庄王有替代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吴越争霸:春秋晚期;(1)吴国争雄①吴国位置:长江下游;②阖闾称霸:吴王阖闾攻入楚都,称霸长江中下游;③吴王夫差:BC 5世纪初,夫差灭越,勾践称臣;(2)越国争霸①越国位置:钱塘江流域;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出兵中原成末霸;※点拨:①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勾践又是春秋最后一位霸主;②中原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勾践。
第03讲+春秋战国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精梳精讲】2024年高考大一轮精品复习课(统编版)
影响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 02 战 国 变 法 运 动
唯物史观——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 (1)生产力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推动了生 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 一步解放生产力,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3)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 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老子 —
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知识点: 02 百 家 争 鸣
背景——社会大变革 (1)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崩溃,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 (3)阶级: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新兴的_____阶层崛起。 (4)文化: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 主题: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知识点:
03 春 秋 时 期 , 随 着 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和 宗 法 血 缘 关 系 的 瓦 解 , 贵 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 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 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04 官 员 选 拔 : 西 周 至 春 秋 的 世 官 制 是 官 位 世 袭 的 制 度 , 贵 族 世 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 强 , 纷 纷 鼓 励 举 荐 有 才 能 的 人 为 官 , 或 依 据 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高三一轮历史复习 夏商周和秦政治制度
一、夏商西周的制度
2、分封制
目的: 巩固统治
内容: 对象: 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诸侯义务: 诸候王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 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在自已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在自 诸侯权利: 已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臵官 吏,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高三第一轮复习之
中国政体的演变
1.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中国近代的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3.中国现代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专题综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分封制 和宗法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 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历经建立、完善、 加强、强化并衰落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 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 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消极 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 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 内容。
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此处“同姓”即周王同姓的亲族, “周”当时是王朝之称,并非“周姓亲族”为分封主体,应理解为 “姬姓亲族”为分封主体。
《荀子·儒效篇》:“(周公)兼治天下, 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一、夏商西周的制度
3、宗法制
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 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含义: 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 的制度。 特点: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表现:楚王问鼎;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再鼎。”庄王曰:“子 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史记》
先秦政治知识点总结
先秦政治知识点总结一、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变动最为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形势变幻莫测,各国相互争霸,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不断发生战争和政治变革,而这些政治变革又反过来影响了各国的政治发展。
在这个时期,思想家们对政治问题的探讨非常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学之鼻祖”,其政治思想对中国历代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仁政、礼治、民主等方面。
孔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政治体制。
他提倡礼治,认为礼仪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此外,孔子还提倡民主,认为百姓的意见应该得到尊重。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政治思想,其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
法家思想主张用法治国,认为唯有强化法律制度,才能维护社会秩序。
法家思想还提出了法治的原则,如重视奖罚、实行宽严相济等。
在法家思想的影响下,秦国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法律制度,最终实现了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四、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另一种政治思想,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政府应该减少干预,让民众自由发展。
道家思想主张去除权力、权利、阶级,以达到社会和谐。
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部分思想影响了秦汉时期的政治改革。
五、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另一种政治思想,其代表人物有墨子。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工等核心理念,提倡以兼爱为宗旨,反对战争,强调劳动的价值。
墨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后来封建社会中“仁政治国”、反“非攻”等理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六、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之一,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等。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一轮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一轮复习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魏晋时期则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
这反映了魏晋时期()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C.选官制度影响官僚政治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2.道家学派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二者都()A.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B.主张法律不分贵贱C.主张思想上百家争鸣D.探究国家治理方式3.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收税。
其主要历史影响是()A.加速了土地私有化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D.加剧地方割据混战4.据《<战国策>书录》记载,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B.贵族世袭制遭到破坏C.儒家思想受到冲击D.仁义观念影响到政治5.墨子认为“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圣人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
据此可知,墨子()A.提倡节俭B.重视礼制C.崇尚自由D.注重规范6.如表所示为春秋至西汉苏浙闽部分地区墓葬出土金属农具。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东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B.铁犁牛耕走向普及C.经济重心南移不断加速D.精耕细作农业成熟7.春秋时期,楚国往往以蛮夷自居;到了战国时期,楚国人也祭祀华夏族系的远古神话人物祝融。
这一变化说明战国时期()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民族往来交流频繁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8.“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下列主张与之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A.为政以德,克己复礼B.道法自然,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节俭尚贤D.政在四方,要在中央9.孔子说:“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
4.社会史观角度: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动荡的现实,提 出以“仁政”为代表的一整套社会政治主张。孟子的“仁政”关注人 民生存的权利,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古代民本思想和“制民 恒产”的进步经济思想。
编后语
• 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各种课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去听,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 一、听理科课重在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 • 数、理、化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没学懂,后面的学习就很难继续进行。因此,掌握基本概念是学习的关键。上课时要抓好概念的理解,
同时,大家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特别要从中学习理科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 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 • 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 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 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 三、听英语课要注重实践 • 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不太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语言实践练习。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就应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 动,珍惜课堂上的每一个练习机会。
►史论形成
汉代儒学(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和影响
春秋战国+课件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A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
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
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
主要是因为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项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只是 水利工程发展的一个因素,并非主要因素,B选项排除。交通运输网络畅通的说法与材料 无关,也不符合当时的史实,C选项排除。
二、民族大融合 生产力先进(农耕文明);文化优越
华夏认同
(礼乐);制度优势(分封、宗法制)
1.原因: 中原各国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 戎狄蛮夷与中原地区往来密切。
民族交融的方式: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
华夏 中原
(自称华夏)
2.内容 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戎狄蛮夷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②战国时期:戎狄蛮夷融入 华夏族 。
必修2)
4.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价值。(选择性必修3)
本单元是高考高频考点,大题小题都有涉及。复习时注意与三本选择性必修 知识点的关联。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
社会大变革
一、政治大动荡 二、民族大融合 三、经济大发展 四、社会大转型
五、文化大繁荣
2024年高考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一轮基础复习:0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2024年高考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一轮基础复习:0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一、单选题1.东周时期,列国之间的纷争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对于大诸侯国争相借“天子”的名义,通过“会盟”等方式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的行为,历史上一般将其称为()A.争霸B.兼并C.和戎D.禅让2.先秦一位思想家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该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3.韩非子指出:“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由此可见,他强调()A.教化百姓尤为重要B.“法术势”的一体性C.以法律来笼络民心D.必须适时变革法令4.平王东迁后,认为“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时人却称颂“齐、晋亦唯天所授”,吴越也“唯天所授”等。
这表明当时()A.天命观念开始发生改变B.周王室统治合法性受到质疑C.争霸战争导致礼崩乐坏D.多个政治权力中心同步出现5.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指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主张()A.隆礼重法B.以法治国C.恢复礼乐D.为政以德6.春秋时期始于公元前770年,可以表述为()A.公元前8世纪上半期B.公元前8世纪下半期C.公元前7世纪上半期D.公元前7世纪下半期7.有学者在研究中国哲学史时,将一位战国名士标榜为“理想主义者”,称他极力鼓吹人性的美好,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下列言论中最可能出自该名士的是()A.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C.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8.据考古发现统计,春秋时期的简牍较为罕见。
到战国时期,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从最普通的随葬遣策到地理天文、经济社会、法律政治、思想文化都有所涉及。
这种变化折射出()A.社会转型的加剧B.百家争鸣的盛况C.书写材质的变革D.铁犁牛耕的普及9.《荀子•王政》有言“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一必修I——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教案单元综述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表达。
它经验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开展过程。
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其次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历朝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详细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别性。
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开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
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心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相互协作,又相互牵制。
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逐步开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减弱;中心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减弱。
4、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开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心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听从专制王权的须要;废行省,设三司,干脆隶属中心,中心对地方限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学法指导1、要留意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的根本概念,并结合详细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
2、要留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3、要留意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开展演化的整体线索。
(4)是奴隶制国家,奴隶主居于统治地位。
3、西周时期特点:国家政权和行政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实行了更为严格的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的父系家长制演化为严格的宗法制度,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
统编版一轮通史版-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课时夯基专题练
统编版一轮通史版-中国古代史1-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课时夯基专题练一、填空题(共 25 分)1、(5分)1.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变化: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①表现: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以及战国七雄。
②影响:周朝传统的①完全被破坏。
(2)华夏认同①表现:春秋时期,戎狄蛮夷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②。
②影响:使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影响:周朝传统的①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的表现:春秋时期,戎狄蛮夷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②华夏族。
2、(5分)1.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变化: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1)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①得到推广;兴建水利工程。
(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大商人出现。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兴建水利工程。
3、(5分)1.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变化:变法图强运动(1)变法运动(2)商鞅变法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目的是①富国强兵。
商鞅变法经济方面的内容有:②重农抑商;行政管理方面的内容是推行③县制;基层管理上,强制大家庭拆散为④个体小家庭;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4、(5分)1.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孔子和老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哲学核心观念是①仁;孔子的政治思想强调②“为政以德”;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顺其自然、③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5、(5分)1.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1)背景:社会大变革——经济发展、士阶层崛起、学术文化繁荣。
(2)特点:当时出现众多学派、学说,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
(3)派别及主张(4)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④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一轮复习-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晋文公 (前636——前628)
秦穆公 (前659——前621)
齐桓公 (前685——前643)
宋襄公 (前650——前637)
吴王阖闾 (前514——前496)
楚庄王
春秋五霸 (前613——前591)
春秋列国形势图
越王勾践 (前496——前465)
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 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
②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
③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 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
④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同祖的
拓展: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
(1)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等逐步确立起 封建土地私有制。 (2)经济模式:从奴隶制的集体耕作到小农经济模式,逐步确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经 济基础。 (3)经济政策: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和大商人出 现,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4)军事制度:春秋以前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进入春秋战国,各国开始建立普遍征 兵制,军队开始成为君主直接控制的国家军队。 (5)户籍制度:编户齐民制的出现。编户齐民是新制度之下国家对全国财产赋税和人力 控制的有效方法。 (6)选官制度:由贵族世代垄断高官的世官制到任贤使能、因功受赏的新制度。
战国七雄
战国形势图
齐威王
拓展:历史解释——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 (1)铁农具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获得发展,导致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 (2)周王室势力不断衰微,逐渐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 (3)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霸斗争。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 (1)灾难:争霸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 和痛苦。 (2)进步:推动了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打击了贵族保守势力,促进了地主阶层的崛起 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 (3)统一:大国兼并小国,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 (4)交融: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形 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吴
人物 地理位置
越
争
霸
越王勾践
吴王阖闾 吴:江苏苏州 越:浙江绍兴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 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 也。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苦 有 心 志 人 者 , , 天 事 不 竞 负 成 , , 三卧百破 千薪二斧 越尝秦沉 甲胆关舟 可,终, 吞 属 吴 楚
②称霸标志: 公元前7世纪中期 葵丘会盟
(2)、晋文公和楚庄王先后称霸
①城濮大战
晋文公称霸
发生于公元前7世纪后期, 春 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 夺中原霸 权而进行的战略决战。在这场战 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优势,但 是晋军采取了 “退避三舍,后发 制人”的方针 ,最终击败了不可 一世的楚军。晋文公与诸侯会盟, 成为中原霸主。
①春秋争霸战争目的:是为了掠夺土 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 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实质 是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掠夺战争。战争给人 民带来灾难痛苦,因此“春秋无义战”有 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却忽视了争霸战争的 客观作用。 ②列宁的话适合于对春秋争霸战争的 评价。争霸战争虽有破坏性,但它客观上 促进了社会进步。
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礼乐征 伐自大夫 出”
三家 分晋代齐
楚
三家分晋
1 、 战 国 格 局 的 形 成
三家分晋是指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 控制了晋国的政权,并在各自占领的地盘 上建立了韩、赵、魏三个国家。公元前403年, 周天子正式承认这三家为诸侯。“三家分晋” 表明新兴地主阶级在晋国夺权斗争的胜利。 田氏代齐
4 、 战 争 的 影 响
1、进一步加强了统一的趋势 2、使人民遭受了更深重的灾难,人民更 加渴望统一 3、各国国君为争霸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改革政治,所以客观上也促进了经济 发展和改革运动的兴起。
能力提高:归纳比较:
战国兼并战争与春秋争霸战争异同。
相同:
①目的—都有扩大地盘,掠夺土地和人口的目的 ②影响—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了诸侯国数目,加 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促进封建制的形成。同时,不可避 免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破坏。但也加速了民族融合。 不同:前者属奴隶制大国争霸战争;后者属封建兼并统 一战争;前者促进民族融合,有利封建因素增长;后者 由封建兼并战争转为封建统一战争,导致了一个封建大 帝国的产生。
一、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晋
齐
④③②① 春说分分 秋明析析 诸诸春春 侯侯秋秋 争争诸诸 霸霸侯侯 作的争争 用过霸霸 :程性的 :质背 :景 : 吴
楚
越
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1、 背 景
“礼乐征 伐自诸侯 出”
①经济:伴随着铁器的出现,生产力进步, 奴隶制经济基础逐渐瓦解 ②政治:分封制逐步动摇崩溃。 A、新兴地主阶级形成,分封制已阻碍社会进步 B、王室衰微,各诸侯国进行长期争霸兼并战争 。 ③外族入侵:狄人南下,楚人北来(提供了时机)
今山东省鄄城
著是 晋 名我 军 战国 以 例古 少 。代 胜 史多 上, 以大 少败 胜楚 多军 的。
退 避 三 舍
(楚庄王)遂至洛, 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 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 鼎大小轻重,对曰: “在德不在鼎。”庄王 曰:“子无阻九鼎,楚 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 鼎。” ——《史记》 思考:“楚王问鼎” 说明了什么? 周王室衰微, 力量强大的诸 侯意图替代周 王号令天下 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 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
田氏代齐指的是齐国大夫田氏废掉 原来的国君姜氏成了诸侯。至此形 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新格局。
实质 春秋末年,晋国和齐国卿大夫中代表新兴 地主阶级的势力与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斗争
2、兼并战争
齐魏交战 BC4世纪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公元前 260年 秦赵长 平之战
3、战争 的性质
战国时期的战争,除扩大地盘,掠 夺人口,激烈混战,与春秋相似以 外,开始具有封建兼并战争的性质, 以后逐渐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
2、目的 争夺土地、人口、财产
3、 性 质
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掠夺战争
4、春秋争霸过程 (1)齐桓公首称霸业
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
够首先称霸?
物质条件:有较好的自然条件 (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 ①称霸的条件 政治军事条件:重用人才(管种), 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
正确的策略:采取了有效的争霸策略 (“尊王攘夷”)
7.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 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4、作用
①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社会生产遭到极大 破坏。 ②在争霸的过程中,诸侯国以大欺小、以强凌 弱,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国家开始实现局部 统一,为后来秦的统一提供了前提。 ③各国为战胜对方,推行改革,富国强兵,有 利于封建因素增长和奴隶制的瓦解,加速了新 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⑤争霸战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井田制瓦解 B 分封制崩溃 C 大国崛起 D 诸侯野心大 2下列哪一种情况符合战国历史 A 周王室派代表参加葵丘会盟 B 齐、晋、楚、秦等国争霸 C 南方楚国率军到洛阳问鼎 D 诸侯国内卿大夫执掌朝政
3战国初期,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其 实质是 A 奴隶主贵族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 B 新兴地主阶级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 C 奴隶主贵族与新兴地主阶级之间斗争 D 统治阶级与平民之间斗争 4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融合的 实质是 A 华夏文化的扩大 B 华夏族开始形成 C 华夏族战胜夷蛮 D 封建生产方式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