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派对人格的认识
不同心理学派关于人性观之浅说
不同心理学派关于人性观之浅说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
不同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哲学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当代各种心理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辅导理论。
下面就从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等四大心理学派的角度对人性观进行阐述。
1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精神分析学派是十九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他们对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消极的、负面的和悲观的趋向。
性恶论是这一学派的人性观。
弗洛伊德认为人性就是人的基本本能,人像动物一样是非理性的,人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生物本能驱力和六岁以前的性心理事件控制的。
主体功能的发挥旨在按照快乐原则追求胜利需要的满足,特别是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
正是这种需要的满足,使人表现出性欲、攻击、残酷、毁灭他人与自身的行为。
弗洛伊德对人性的研究注重人的本能和动物性,但他也谈到了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观点。
他认为,本能的升华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突出表现,在他看来,本我是由性欲汇成的,它只遵循快乐原则,即不顾一切地使自己获得完全的表现和满足,但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讲,由于存在社会的约束,性欲冲动受到压抑,被迫深藏于无意识,可是它依然存在,依然要强烈地实现自己,于是只好改变原来的面貌,以社会允许和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升华就这样产生了,性欲作为一种能量,放弃性目的,以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创造的形式释放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从人的本性中,他引出了利己主义,个人的动机无一不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人都不过是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和手段。
人的无意识和性本能越是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显示,人的本质就越是完整,人的价值就越高。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是由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大小来衡量的。
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的异同
弗洛伊德,荣格人格理论的异同11应用心理学程树颖学号111543120133•引言本论文纯属摘要除肤浅的归纳外均不属于个人创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关键字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弗洛伊德荣格•正文一、人格理论简述1.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
那些有意识的过程和内容叫做意识包括感觉、知觉、各种经验、记忆等那些可由注意变为意识的叫做前意识包括人们能够努力回忆起来的经验等那些被意识所排斥的内容和过程叫做潜意识包括先天本能、被意识压制到无意识中的心理活动以及被压制的情感和欲望等。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进一步修正新“三部人格结构”本我id:是原始的潜意识的本能以非理性的方式工作发动冲动寻求表达和直接满足而不考虑愿望是否有现实可能性、社会接受性和道德性。
遵循快乐原则为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
自我ego: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
遵循现实原则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也是人格的执行者。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最高层道德化了的自我。
代表着人的心理结构中的道德和伦理的一面作为一种外在规范和权威严格控制着人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期望的要求是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理想内化的结果。
遵循道德原则。
三种力量相互之间形成了特定的人格动力关系。
•弗洛伊德的人性观第一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如潜意识动机与本能驱力。
第二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一处能消耗多其他能量消耗就会减少一处能量释放受阻它就会从其他途径中释放。
第三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的本能所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本能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是基本的普遍的存在而且原则上也解决不了这种矛盾。
2. 简述荣格的人格理论荣格认为人生来就有一个完整的人格具有原始统一性和先天整体性又称为心灵。
认为心灵包括一切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感情和以及行为。
四种心理学派人性观之浅说
四种心理学派人性观之浅说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
不同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哲学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当代各种心理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辅导理论。
下面就从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等四大心理学派的角度对人性观进行阐述。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精神分析学派是十九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他们对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消极的、负面的和悲观的趋向。
性恶论是这一学派的人性观。
弗洛伊德认为人性就是人的基本本能,人像动物一样是非理性的,人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生物本能驱力和六岁以前的性心理事件控制的。
主体功能的发挥旨在按照快乐原则追求胜利需要的满足,特别是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
正是这种需要的满足,使人表现出性欲、攻击、残酷、毁灭他人与自身的行为。
弗洛伊德对人性的研究注重人的本能和动物性,但他也谈到了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观点。
他认为,本能的升华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突出表现,在他看来,本我是由性欲汇成的,它只遵循快乐原则,即不顾一切地使自己获得完全的表现和满足,但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讲,由于存在社会的约束,性欲冲动受到压抑,被迫深藏于无意识,可是它依然存在,依然要强烈地实现自己,于是只好改变原来的面貌,以社会允许和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升华就这样产生了,性欲作为一种能量,放弃性目的,以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作创造的形式释放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从人的本性中,他引出了利己主义,个人的动机无一不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人都不过是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和手段。
人格心理学学习总结范文7篇
人格心理学学习总结范文7篇篇1一、引言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分支,研究个体内在的精神特质、情感反应、行为模式以及人格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人格心理学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现就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二、正文(一)人格心理学概述人格心理学是一门探讨个体内在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人格的形成受遗传、环境、教育、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变化性。
(二)主要理论流派1. 精神分析学派:以弗洛伊德为代表,强调潜意识、欲望和情绪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2.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通过条件反射和环境刺激来塑造个体行为,强调外部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3. 人本主义学派: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成长需求,强调人的潜能和积极性。
4. 认知学派:重视个体的认知过程、思维方式和信念对人格的影响。
(三)人格心理学核心理论1. 人格特质理论:将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强调个体差异。
2. 人格类型理论:将人格分为不同类型,如内向与外向、理智与情感等,不同类型的个体在行为、情感和认知方面表现出差异。
3.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强调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人格特征有所差异。
(四)学习收获通过学习人格心理学,我了解到个体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社会文化等。
不同理论流派对人格的理解和解释各有侧重,为我们提供了多角度的认识。
同时,我也认识到人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但并非一成不变,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五)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人格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育中,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
在职业发展中,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和优势,有助于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在心理健康领域,通过对个体的人格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学人格理论
心理学人格理论人格是指一个人在行为、情感和思维方面的稳定个体差异。
心理学人格理论旨在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并为人格的测量和评估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几种重要的心理学人格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以及大五人格模型。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人格理论的先驱之一,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后来的人格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的形成主要受到个体的无意识冲突和童年经验的影响。
他将人格分为三个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自我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适应,超我则代表个体内化的道德和伦理标准。
弗洛伊德的理论为心理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心理分析和解梦。
二、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荣格是心理学人格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
集体潜意识是指个体共享的潜在心理结构,包括人类共有的象征、符号和神话等。
荣格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不仅受到个体经验的影响,还受到集体潜意识的塑造。
他将人格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两个层面,认为个体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与集体潜意识进行平衡和对话。
三、大五人格模型大五人格模型是现代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人格理论之一。
该模型将人格特质划分为五个维度: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神经质指个体情绪稳定性和焦虑水平,外向性指个体社交性和外向倾向,开放性指个体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宜人性指个体友善和合作倾向,尽责性指个体责任感和自律性。
大五人格模型的优点在于简洁、全面和可测量性,被广泛应用于人格测量和组织行为研究领域。
综上所述,心理学人格理论是研究人类个体差异的重要领域。
通过不同的理论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个体的行为、情感和思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揭示了个体的无意识和童年经验对人格的影响,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强调了集体文化和象征对个体的塑造作用,大五人格模型则提供了一种全面、简洁和可测量的人格测量方法。
第二章 精神分析学派的健康人格观
一、弗洛伊德生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是 捷克出生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 ,父亲经商,但收入一般。他的母亲尤其疼爱他并坚 信自己这个长子能成为伟人。 1873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对法国医 生夏科用催眠疗法治疗癔症以及他有关性在癔症中的 作用和癔症是心理失调而非器官失调的观点产生了特 殊的兴趣。 其同事布洛尔大夫所讲述的安娜的个案极大地启发了 弗洛伊德。使他意识到精神病人表面上的荒唐行为与 人的理性之间并非不存在联系,于是他也在自己的治 疗中采取了催眠下的谈话疗法。
案例
伦敦有位年轻的小伙子,是一家大学里的学 生,租住在一家公寓。他租住后不久,来了 一位年轻的姑娘,就租住在他隔壁。那姑娘 长得很美,有着天使一般的容颜,深深地打 动了小伙子的心。他每次上楼下楼都能遇见 他,在不知不觉中,他爱上了那姑娘,可他 一直找不到借口与她相识,因而他觉得很痛 苦,郁郁寡欢。圣诞节到了,小伙子一个人 呆在房间里,举目无亲,寂寞难挨。
人物介黄松有,1957年12月出
生,广东汕头市澄海区人,最 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 官,诉讼法法学博士。
1999年6月起任最高人民法 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民庭庭长 。2002年12月起任最高人民法 院副院长、大法官。
黄松有终审被判维持原判无期 徒刑
黄松有生平:黄松有生平曝光 同窗称纵有才华也不 可惜
一、弗洛伊德生平
1895年出版《癔症研究》一书,此书通常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学 的开端。 在实践中又发展出“自由联想法”、释梦技术。1900年发表《 梦的解析》。 发现无意识、性压抑问题。 从此,弗洛伊德以性力(力比多)为支点,建立了他的庞大的 精神分析学说体系,其代表作是1910年的《精神分析五讲》( 与《梦的解析》一同被称作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两本巨著。 弗洛伊德的学说中最主要的贡献是他的人格观、发展观和心理 疾病与心理治疗观。这些学说和论述使他开创了用心理治疗法 治疗精神疾病的先河。 弗洛伊德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发现了研究精神疾病的 更好方法,即从心理的、社会的角度入手。他开创了在诊断和 治疗方面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心理障碍(神经症)的崭新 思路
精神分析学派的目标是使求助者
精神分析学派的目标是使求助者
精神分析学派的目标是使求助者认识到他的行为并非完全出于自己,而是为了别人的利益。
由于这种治疗方法对求助者来说非常有效,所以在它发展起来之后,它也就被认为是一种治疗的模式。
在精神分析学派的历史上,曾有过两个主要流派。
一个是以弗吉尼亚和阿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Sloan)为代表的心理分析学派。
这一学派对人格的概念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他们认为人不是天生就有行为意识和道德观念的。
人类只能通过学习而获得行为观念,然后在行动中表现出来。
因此,心理分析应该成为一种培养求助者自我概念、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在实践中提高对他人帮助能力的重要途径。
另一个流派是以马修•斯卡德(Matthew Scard)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
他们主张人有一种自我实现(self-estimated)和一种被自己控制、支配的感觉系统(substantial system),所以在治疗时可以用心理治疗取代传统意义上对人格问题的关注。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新崛起的治疗方法对过去精神分析学派影响较大而且较多地受其影响,同时许多精神分析学派也逐渐被新出现的心理治疗方法所替代;于是精神分析流派就出现了两个派别:一种是以精神分析家弗吉尼亚■巴里霍尔德(Virginia Barrilhard)为代表,主张把心理治疗作为人格重建和人格发展教育的一种途径;另一个是以阿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Sloan)为代表,主张把心理治疗作为一种以临床医生为主导并由。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人格是个体独特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表现出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
心理学家们长期以来对人格的研究,形成了多种人格理论。
本文将从五个主要的人格理论入手,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和五因素模型,来探讨人格理论对心理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是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精神分析学派对人格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主要由三个系统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他提出了心灵结构的理论,以及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冲突与解决方法。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强调了无意识对人格的影响。
他认为,过去的经历、潜意识的欲望和冲突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同时,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也包含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对某些情绪和思想进行保护性的排斥或否认。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与弗洛伊德不同,荣格在人格理论上注重个体内外的整合。
他提出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认为人的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共同作用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荣格的人格理论强调人格的整体性和目标导向。
他认为,人的个性是在不断发展和成长中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个体的心理成长需要通过自我实现和在社会中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发展。
同时,他还提出了人格类型理论,将人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类型,并将其与心理功能进行了对应。
三、马斯洛的人本主义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人格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人的心理需求。
他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们的需求从生理层次逐渐升级到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和意义追求。
马斯洛的人格理论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他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满足内在的需求和追求更高的价值。
他的理论强调自我实现和个体的自我探索,为人们寻求真我和发挥潜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四、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卡特尔的人格理论建立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他提出了16种主要人格因素的分类。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 口唇期(0~1岁) ○ 肛门期(1~3岁) ○ 性器期(3~6岁) ○ 潜伏期(7~青春期) ○ 两性期(青春期以后)
口腔期(0~1岁)
弗洛伊德把从初生到满周岁这段时 间称为口腔期。这个阶段儿童力比 多主要动欲区是口腔。共分为两个 时期:前口腔期(出生到八个月) 和后口腔期(八个月到一周岁)。
前口腔期:吸吮和吞咽 后口腔期:吞咽、咀嚼和吞食
2.肛门期(1~3岁)
这一阶段时间是从出生起第二年到第 三年末,主要动欲区从口腔转移到肛 门。
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生的刺激快感 获得满足。
性器期(3~6岁)
时间大约是从三岁到六岁,儿童 的动欲区转移到了生殖器。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和伊 利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的产 生。
一、弗绒商人之家,4岁时全家搬到维也纳, 17岁考入维也纳医学院。1881年担任神 经专科医生,1886年结婚,育有三子三 女,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了著 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遭纳粹迫害迁居 伦敦,于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 敦逝世。
一、弗洛伊德简介
弗洛伊德简介
1873年,考入维也纳大学 医学院。
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 德国神经生理学家恩斯 特·布吕克的指导下,担任 助理研究员。于1881年, 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开始担 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
一、弗洛伊德简介
1884年,与布罗伊尔合作治疗一 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并 于1895年,共同发表了心理分析 学的第一份个案报告——安娜·欧 案例。
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 迁居伦敦。
1939年9月23日因口 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简介
介一 、 弗 洛 伊 德 简
沙利文的人格理论
沙利文认为,人有满足的需要和安全需要. 满足的需要包括躯体的需要和与他人进行情绪性接触的需要.有些满足的需要是生来就有的;而大部分满足的需要则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 安全的需要主要是指逃避焦虑的需要,安全需要主要是人际的、心理的、而非身体的、个人的.这种需要受到文化的制约,与寻求赞许和权利的需要有关. 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沙利文认为婴儿的每一种需要,一开始就是一种人际需要.
六、经验模式: 原始的不能区分自己与外界,不会使用语言 到并列的能够区分自己与外界,知觉事物之间的联系,但对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认识缺乏逻辑依据,也缺乏对事物内在本质联系的正确认识,语言符号的表达不适切,早期人类、儿童、现代精神病患者属此类 到综合的以逻辑思维、对事物因果关系、内在本质联系的正确认识和对语言符号的准确运用为特征
简述精神分析学派关于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主要观点
简述精神分析学派关于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主要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对影响人格的童年经历有着独特的见解,其最重要
的观点在于童年时期的经历,是影响每个人性格发育的关键部分。
在童年时期,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父母有重要作用,他们来源于子女和
子女之间的关系。
有效的、真正的、富有包容性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建立起一
种良性的“温暖安全圈”,以帮助孩子保护自己、面对身边的任何外部威胁。
但是,在有效的母子关系中如果出现情感上的冷漠,孩子们就会感受到欠缺
安全感和撒娇被抛弃的感觉。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较长,就会对孩子心理、性格及其他未来发展方面产生抑制作用,影响孩子的整体发展。
此外,孩子的梦想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格塑造。
精神分析学派
倡导孩子们心态开放,勇于突破传统观念和价值观。
然而,由于家庭环境原因,一些孩子可能没有机会付出自我实现的努力,他们只能以安全感或功利
主义做抉择,而忽视自我的成长和发展需求。
总的来说,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强调,童年经历是影响一个人格发展的
关键因素,童年时期父母的情感及教育,孩子本身的梦想和内在驱动等因素,都站在孩子心理及未来发展的平台上。
童年时期经历对一个人性格发展异常
重要,而孩子们需要得到应有的精神支持,使他们得以在自身心理探索和自
我实现方面获得自由像顶。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人格是一个人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总体特征,是一个人独特的心理构造。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心理学领域,有许多理论试图解释人格的发展规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
本文将介绍这五大理论,分别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以及比格斯的社会认知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人格发展理论中最为经典的一种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三个结构组成的,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的最初形态,代表着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自我是人格的中心,负责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则是内化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这些阶段中,个体会面临不同的心理冲突和挑战,通过解决这些冲突和挑战,人格得以逐渐形成和发展。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延伸和发展。
荣格认为人格是由个体的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面组成的。
个体的意识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认知,个人无意识则是个体个人经历的积累和未解决的心理问题,集体无意识则是整个人类共同的心理结构和符号系统。
荣格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个体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是另一种重要的人格发展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这些需求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个体需要先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才能逐渐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个体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才能追求更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从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了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罗杰斯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主观体验。
人格心理学理论探讨
人格心理学理论探讨人格,这个看似抽象却又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存在,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人格心理学试图揭示个体在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独特模式,以及这些模式是如何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在这个广阔的领域中,有多种理论应运而生,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格进行了解读。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立,强调潜意识对人格的巨大影响。
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就像一座冰山,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而潜意识则是深藏在水下的大部分。
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和欲望,尤其是性本能,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追求即时的满足;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进行协调;超我则代表着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对本我和自我进行约束和监督。
当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就可能导致心理冲突和异常行为。
新精神分析学派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修正。
例如,荣格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认为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共同的心理经验和意象,这些存在于集体潜意识中,并影响着个体的人格。
阿德勒则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他认为自卑感是推动个体发展的动力,人们通过追求优越来克服自卑感。
行为主义理论则将重点放在了环境和学习对人格的塑造上。
华生认为,人格是通过条件反射和学习形成的习惯系统。
斯金纳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调强化和惩罚对行为的影响。
行为主义者认为,只要控制了环境和学习条件,就可以塑造出任何想要的人格。
然而,这种理论过于强调外部因素,而忽略了个体的内在心理过程和主观体验。
人本主义理论则与行为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者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积极的人性。
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只有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理论16: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一、理论提出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创立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并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代表作品《梦的解析》。
二、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是人格结构的基础。
本我包括许多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本能或欲望(如,饥、渴、性、攻击等),其中以性和攻击冲动为主。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以寻求原始动机的满足为原则。
自我是人格中现实的一面,是在本我的冲动与现实条件的冲突中发展而来的。
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一方面它要满足本我的原始冲动;另一方面它还要符合良心、道德等超我的评价,以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满足个体需要。
自我的基本任务是协调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与现实之间关系,有时候会控制和压抑本我的需要。
超我是后天习得的社会道德态度,是个人价值观的源泉,包括良知和自我理想。
超我受“道德原则”的支配,是个体将特定文化下的道德伦理、社会规范及价值标准等内化而成的人格部分,代表道德、良心和理性,管制不容于社会的原始冲动,让个体因错误的本我冲动产生自卑感和罪恶感。
超我和本我处在直接的冲突中,超我总是阻止或延迟本我得到满足。
自我则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的调停者。
它既要千方百计使本我获得满足,又要受超我的监督,遵循自我的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以上三部分如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如不平衡就是一个变态人格。
2.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
(1)口腔期(0〜1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
婴儿的快乐也多来自口腔活动。
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
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霍妮--人格心理学
杨陈曦子
生平事略
理论观点
研究主题
理论应用
理论评价
人性观
人格结构
对自我的解释,霍妮不采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及超我三层次的人格 结构观,而是将自我视为个人在生活经验中所形成自我意象(selfimage),即对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她认为,由于个人生活经验不同 而有三种不同的自我意象: 现实的自我(actual self):指个人某时某地身心特征的综合,即个 人的实际面貌。 ”真正的“自我(real self):指个人可能成长发展达到的地步,即 人格发展的潜力。 理想化的自我(idealized self):指个人脱离现实而凭空虚构的自我 意象。
1、基本的时间轴
1920-1932
1934-1941
1942
1952
柏林精神分 析研究素任 教
加入纽约精神 分析研究所 被投票解职
著成《自我分析》 因癌症去世
2、基本的分类
基本焦虑和安全感 的追求
基本焦虑! 基本罪恶! 基本冲突!
神经症理论
1 3
2
神经症需要! 神经症人格! 人生取向! 神经症冲突!
2015/9/13
• 神经症人格(neurotic character)是一种对自己无信心、 对他人多怀疑、对环境充满忧虑与不安的异常性格。霍妮 认为,神经质性格的形成,乃是起因于在长期基本焦虑的 心理压力下,个体为自身防御而发展出一些非理性的神经 质需求(neurotic need)她将所发现的 10 种神经质需求, 按性质分为三类,每类代表一种性格: • 亲近他人与顺从型人格:指个体缺乏独立,强烈需求别人 的关爱,依赖别人情感支持的性格;在表面上是亲近任, 而在潜意识中却是借依从消除焦虑感。 • 反抗他人与攻击型人格:指个体对人持敌对攻击态度,借 以攻为守策略莱取得别人的重视。 • 逃避他人与退缩型人格:指个体不与人亲近的性格;表面 上是独善其身,而潜意识中却是对人际感情敏感,借离群 以保安全。
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精神分析学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一经问世不仅在心理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也一直影响着文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
如此可见,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之巨大。
尽管精神分析理论自身存在缺陷,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质疑。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诞生近百年的精神分析学说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不仅与弗洛伊德本人的声望有关,更重要的是弗洛伊德的后继者—新精神分析学派,并未把弗洛伊德和他的著作当作不可怀疑的偶像和一成不变的经典。
他们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既有抛弃又有继承更有发展。
其中代表人物有沙利文,霍妮等。
一、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简述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精神分析学派虽然抛弃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有些观点,但是在他们的人格理论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子。
所以要想深刻的挖掘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的蕴含的教育价值,必须拿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这把钥匙去打开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大门。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
意识是指个人此时此刻意识到的。
“潜意识就是一种未被觉醒的心理历程或过程,是在一定时间内被压抑、被排挤的情绪经验活动的过程”。
潜意识可以被压抑,但是它们并不会被消灭,而是在不自觉的活动,以求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也是一般人格的主宰。
弗洛伊德基于潜意识系统提出了本我概念,进而提出了自我和超我的体系。
本我又称伊低,它如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激荡不已。
它完全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是快乐原则的出发点,是本能的储存器。
在人格结构中,本我是最原始、最隐秘、最模糊的部分。
自我是理性的,服从现实原则,“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机构’,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间环节。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作用是调节本我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进行控制和压抑,在理性现实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本我的欲望”。
超我是潜意识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部分,它主要根据至善原则活动。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Adler的Individual Psychology个体心理学
怎样才能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阿德勒总结出 三条途径: (l)看他的出生顺序。出生顺序的差别会形成一 个人对生活的不同看法和不同的人格。 (2)对早期的回忆。因为,从早期回忆中可以看 出一个人的生活目标。 (3)对梦的解释。他认为梦更主要是体现出个人 对日常生活中所遇问题的态度,因而梦贯穿了人的 生活风格。
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
过度自卑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自卑感在漫长的生活中 会逐渐沉淀为一种稳定的自卑情结,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 得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 优越感。阿德勒曾经对自卑情结的内涵进行界定,他说: “当个人面对一个他绝对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 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 然而,是否自卑感愈重,人就愈奋力向前呢?阿德勒认为 不尽如此,自卑感一方面无疑是积极东西的刺激物,另一 方面也能造成人的神经症。沉重的自卑感能摧跨一个人, 使他终生无所事事。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成为阻碍个人 积极成长的障碍和破坏力量。阿德勒称这种情况叫自卑情 结(inferiority complex)。
个体心理学的应用
一、家庭星座 二、早期的回忆 三、梦的解析
Adler相信:人们对于自己与家庭的关系与其 生活风格的发展有关。 ■老大---有强烈的权力和优越感,被过度保 护,有较高的焦虑。 ■老二(中间) ---有强烈的社会兴趣与手足 竞争性 ■老么---被娇纵,缺乏独立性。 ■独子---较少社会兴趣,期待别人的照顾。
阿德勒4种主要的生活风格
1、支配- 统治型(dominant-ruling),这一类型的人倾向于 支配和统治别人,缺乏社会意识,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他们追求优 越的倾向特别强烈,不惜利用或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需 要控制别人从而感到自己的强大和有意义。在儿童期,他们在地板上 打滚、哭闹,希望父母向他屈从。这样的人容易发展成虐待者、违法 者和药物滥用等。 2、索取型(getting type),这种类型的人相对被动,很少努 力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依赖别人照顾他们。许多富裕或有钱的父 母对他们的孩子采取纵容的态度,尽量满足孩子们的一切要求,以使 他们免受“挫折”。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孩子,很少需要为自己努力做 事,也很少意识到他们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而 希望周围的人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人格基本特征
人格基本特征1、人格定义: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态度、气候、性格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2、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1)人格的整体性。
它是指人格不是单一的特质,更不是多个特质或特征的简单堆砌,而是多个身心特质之间相互密切联系的一个有机组织。
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整合保证了我们与外界的和谐相处,保证了个体自身的健康完整,同时又是自身发展的前提。
一旦这些特质之间出现了断裂,不仅特质间无法实现统整,而且也无法将外界经验统整到自身的人格结构之中,精神分裂症就是极端的代表。
(2)人格的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种稳定性一方面表现为跨时间的持续性,即个体的人格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趋于稳定;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格特征跨情境的一致性,亦即个体的行为虽然随情境变化而有不同,如一个孩子很友好不仅是他在学校表现得很友好,在家里或其他场合都表现得很友好.当然,稳定性是相对的,个体的人格也会受到重要事件的影响出现部分人格特质的改变甚至整个人格结构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3)人格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或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各人格特质的数量、组合方式上,还体现在每种特质的表现方式上,即便都是外向的人,表达方式也会有很大差别。
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他们的人格也不会完全相同。
因为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多种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每个人所面对的这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都不可能完全相同。
(4)人格的社会性。
人们出生之时只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与其他动物并无本质区别。
这时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纯粹是生物学的或遗传学的.但出生也就意味着从一个简单的生理环境进入到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要掌握所处社会的行为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信念体系、社会风俗等。
这种社会化过程在已有的生理基础上赋予了人格更充分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姆人格类型的理论
接纳型:被动、屈从、贪婪、轻信、伤感。 剥削型:敌意、挑衅、利己、强占、窃取、粗鲁
和傲慢。
囤积型:吝啬、多疑、迂腐、顽固、懒惰。
市场型:投机、应变、空想、虚无、冷漠、浪费。
生产型:独立、自主、完整、自发、创造。
阿德勒
阿德勒于1911年自己创立了“个人
心理学”,他强调人的积极品质和 社会动机在个人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代表着理性和审慎.自我既要与现实 保持联系,同时又要协调人格的其余 两部分的要求
人格动力:
在早期理论中, 弗洛伊德提出性本 能和自我本能(如饥饿,害怕等). 后 来,他把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合为”生 的本能”.与”生的本能”相对的是” 死的本能”.
生的本能在于追求个体生命和种族的延 续,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包括饥,渴,性 等本能. 死的本能人的生命是从无机物演化而来 的,一开始就有一种返回无机状态(毁灭 生命)的欲望
4,人格类型理论:
荣格提出了内倾和外倾概念。外倾
是把生命能量投放到外部世界,这 种人大方,热爱交际更关注他人和 外部世界,充满自信。内倾则相反。 荣格还假设了四种人格功能:思维, 情感,感觉和直觉。
此外,占主导地位的心理机能与占
主导地位的内外倾向结合产生8种心 理类型: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 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 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 内倾直觉型。
弗罗姆
埃里希· 弗罗姆(Erich
Fromm, 1900.03.23—1980.03.18)是20世纪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 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中对现代人的 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
弗洛姆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提出人
格类型的理论,即把人格区分为 接纳型、剥削型、囤积型、市场 型以及生产型。
的生命能量,性趋力只是它的一个 表现方面。他用心灵能量代替力比 多来指代生命动力 .
3, 人格发展:
荣格认为人格发展是贯穿一生的,
个体不仅被过去的经验决定,也会 受到经验和抱负的影响。但他没有 描述明确的人格发展阶段,只强调 了人到中年时人格发展的危机与转 变。即个体这个时期才能自我实现, 才能得到和谐,完整和全面的发展。
弗洛伊德用他毕生的精力,通过对人格 的发展进程、人格的结构、人格的变态 以及对人格障碍的治疗等一系列的探索, 创建了完整的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体系 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是一个由本我,自我 和超我三个心理结构组成的动力系统.
人格精神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是一个由
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结构组成的动力系统
潜伏期:7 岁至青春期。在这一时期, 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活动, 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的友谊 生殖期: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 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 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 成人.
精神层次理论
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
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
精神分析学派对人格的认识
弗洛伊德 荣格 弗洛姆 阿德勒
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 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 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性学三论》、 《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 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 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本我是唯一与生俱来的人格结构,遵循快乐 原则, 本我的冲动都是潜意识的,是我们知觉 不到的.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行动.自我不同于本我,能 自由地运作于知觉到的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之中. 超我.超我所代表的是社会要求,是个人的道 德标准和自我理想的载体.
三者关系:
自我从知觉本能发展到控制本能,但
前意识(preconscious)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
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
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
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 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 能量。
心理治疗法
自由联想.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 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 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释梦.即在根据患者显性梦去解析其隐性梦的 涵义,从而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的问移情.正移情是患者将积极的情感 转移到医生身上,负移情是患者将消极的情感 转移到医生身上。借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 的病理情结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 进而帮助他解决.
原型是心理生活的决定性因素,包括:人 格面具,阴暗自我,阿尼玛,阿尼姆斯四 种类型。
人格面具:是个体在公众面前的角色表现,用 来掩饰真实面目。 阴暗自我:是人内心最阴暗的东西。 阿尼玛: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特质。 阿尼姆斯:是女性身上的男性特质。
2,人格动力:
荣格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普遍意义上
3、回避型 ,这样的人缺乏必要的信心解决 问题或危机,不想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试图通 过回避困难从而避免任何可能的失败。 4、社会利益型,这样的人能面对生活,与别 人合作,为人和社会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常常生长于良好家庭,家庭成员相互帮助、 支持,人与人之间彼此理解。
人格发展
力比多是一种贮存在本我里的心理
能,尤其是性本能的能.力比多要达 到成熟,真正行使生殖职能,要经历 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按力比多主要投 射的身体部位,人格发展可以分为下 列五个阶段
五个阶段
口唇期:从出生到 1 岁半左右。此期婴幼儿 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 性的需要。 肛门期:1-3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 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性器期:3-7 岁左右。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 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他们 不仅通过玩弄性器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 获得满足。此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对 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
人格是在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过程
中形成发展的。
阿德勒提出了以下4种主要的生活风格:
1、支配- 统治型,这一类型的人倾向于支 配和统治别人,缺乏社会意识,很少顾及别人 的利益,他们追求优越的倾向特别强烈,不惜 利用或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2、索取型,这种类型的人相对被动,很 少努力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依赖别人照顾 他们。这类人对自己缺乏信心,而希望周围的 人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荣格
荣格(Carl Gstav Jung (18751961)),瑞士精神分析学家,分 析心理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 弟子,两人早年关系较好,后因 与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等概念产生 分歧而分道扬镳。
1,人格结构:
荣格比弗洛伊德更深入的探索了潜
意识,将潜意识划分为个体潜意识 和集体潜意识两个水平。集体潜意 识中的经验以原型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