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变迁
基于河流连续性的渭河西安段历史变迁研究
基于河流连续性的渭河西安段历史变迁研究郝旺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摘要:本文以河流连续性的视角,借助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对渭河水文变迁及其原因进行研究梳理,旨在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给出一定的规划指导。
通过研究渭河向北偏移和水量变化两个方面的变迁历史,以及影响其变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得出人类在大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对渭河自然过程的连续性造成了破坏,加剧了渭河的变迁的结论。
关键词:渭河;河流连续性;历史变迁[中图分类号] TU29.5 [文献标识码] AResearch on Historical Changes in Xi’an Section of Weihe River Based on RiverContinuumHao Wanghuan(School of Architectur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 China)Abstract: F rom a view of river continuum,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hydrological changes of Weihe river and corresponding reasons by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to give certain planning guid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ecology. Through research on the change history of northward move and runoff of Weihe river and also the natural factors and human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change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human beings have destroyed the continuity of the natural process of Weihe river and aggravated the vicissitudes of Weihe river d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nature.Key words: Weihe river; river continuum; historical changes自古以来,渭河在关中地区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城市的建设、生态环境和文化等息息相关。
渭河流域的历史
渭河流域的历史渭河,是中国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流经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其流域自古以来就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古代的文明发源地到现代的经济繁荣地,渭河流域见证了无数岁月的变迁和人类的奋斗史。
一、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渭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的居住和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渭河流域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农耕文明,孕育出了许多伟大的文化遗产。
例如,位于渭河流域的咸阳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的都城,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在这里发现的。
这些古代文明的遗迹,见证了渭河流域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帝王之都的辉煌岁月渭河流域不仅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更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
秦朝统一六国后,咸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的渭河流域经历了辉煌的岁月。
而后,汉朝、隋朝、唐朝等朝代也在渭河流域建都,使得这片土地更加繁荣昌盛。
特别是在唐朝,长安(今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渭河流域的历史地位更加彰显。
三、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随着历史的变迁,渭河流域也经历了许多战乱和政权更迭。
然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始终保持着对文化的执着和传承。
明清时期,渭河流域成为了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在这里留下了千古佳话。
例如,明代文学家杨慎、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都在渭河流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
四、现代经济的崛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渭河流域的经济逐渐崛起。
特别是在西安的发展带动下,渭河流域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商业中心和住宅区相继建成。
另外,农业也得到了发展,渭河流域的农田利用率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障。
总结起来,渭河流域的历史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类的奋斗史。
从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到现代经济的繁荣地,渭河流域见证了无数岁月的变迁。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多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
隋唐以前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变迁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NO .3,1996隋唐以前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变迁Ξ王 元 林历史时期黄渭洛汇流区的河道变迁十分频繁,近年来更呈日趋剧烈的发展态势,黄、渭、洛三河河道变迁已严重危及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及人身安全。
因此,系统地研究三河汇流区河道变迁的历史及其规律,当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目前关于这一问题除史念海先生《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侧蚀》和《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下切》两文对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变迁有所涉及外,相关成果似不多见。
本文拟将黄、渭、洛三河联系在一起加以系统研究,通过对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渭洛三河汇流区河道变迁规律的探讨,以期能给当前这一地区的防洪救灾、河道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 先秦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之一,黄渭洛汇流区亦是其中一部分。
临猗县南赵乡牛村人曾在黄河滩四丈多深挖出早更新世的古猿人,附近黄河土崖中保存大量的生物化石①;韩城禹门Ξ①运城行署文化局编《河东文物》,1984年。
从地质构造条件及河流特征出发,本文选取黄渭洛汇流区河道范围包括: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段,即小北干流;渭河交口至渭口段;洛河下游即氵状头至洛口段。
口洞穴中也曾发掘出一千多件石器和化石,属更新世中期和晚期文化①;而在旧石器时代,紧邻黄河滩的 河、独头等村,有著名的“ 河文化”,说明古人已在黄河岸边繁衍生息。
著名的大荔人就在洛河下游的岸边生活,附近的后河村及下段的官渠村也有驼鸟、象的化石发现②。
至细石器时代,渭洛之交的沙苑地区,土壤肥沃,水草肥美,著名的“沙苑文化”便孕育在这里。
新石器时代,黄渭洛汇流区一片新的景象,沿岸新石器遗址遍布。
仅永济市一地就有新石器遗址九处,其中舜帝、诸冯、长旺、寨坡、仁和堡、苏村等遗址都在今黄河岸旁③。
而在关中地区的渭水及其支流的两岸,至1957年已发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一百多处④,这些遗址大都分布在河谷两岸高起的台地上⑤。
就是洛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也多有发现,其中梁家坡、木念头、同堤遗址都在洛河二级阶地上,距现今洛河河道甚近⑥。
渭河流域的历史
渭河流域的历史渭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渭河流域的历史。
一、早期历史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渭河流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渭河流域是中国北方最早的农业文明中心之一。
在这里,人们开始种植谷物、养殖牲畜,逐渐形成了原始农业社会。
这里的居民还制作了精美的陶器,展示了他们的艺术才华。
二、秦朝的崛起渭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政治中心。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秦朝。
渭河流域成为秦朝的核心区域,作为秦朝的都城咸阳就位于此地。
秦始皇还修筑了著名的兵马俑,展示了秦朝的强大军事力量。
三、唐朝的繁荣在唐朝时期,渭河流域经历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
渭河流域成为了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此时的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渭河流域也因此繁荣起来。
许多文化名人和学者都在此地活动,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明清时期的衰落明清时期,渭河流域逐渐衰落。
明朝时期,曾有一段时间,咸阳成为了明朝的都城,但随着明朝的衰落,渭河流域逐渐失去了其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地位。
在清朝时期,渭河流域的经济状况更是逐渐走下坡路。
一方面,由于清朝统治者的疏于管理,渭河流域的农业生产逐渐衰退;另一方面,外来侵略对渭河流域造成了严重破坏。
五、现代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渭河流域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
政府加大了对渭河流域的投资力度,修建了许多基础设施,提高了交通和通讯的便利性。
渭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也得到了提升,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加。
此外,渭河流域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游客可以欣赏到渭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体验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总结起来,渭河流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它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从早期的农业社会到秦朝的崛起,再到唐朝的繁荣,渭河流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渭河流域地貌
渭河流域地貌渭河流域地貌复杂,山地包括横贯陕甘的秦岭山脉北坡及六盘山、陇山,断陷盆地包括关中冲积平原及黄土台原,黄土高原包括陇东、宁南、陕北的高原沟壑及丘陵沟壑区。
河源至宝鸡峡出口为上游,长430公里,河道狭窄,川峡相间,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
宝鸡峡至咸阳铁桥为中游,长177公里,河床宽浅,沙洲较多,水流分散,为游荡性河床,比降由1/500逐渐变缓为1/1 500。
咸阳至潼关河口为下游,长211公里,华县船北以下,河道蜿蜒曲折,单股无汊,由于泥沙淤积和受黄河三门峡水库回水影响,河道纵坡由1/5 000渐变为1/6 000。
渭河下游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为输沙近于平衡的相对稳定河道,渭河入黄口高程(潼关高程)323米(1 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水位)。
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由于回水淤积影响,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最高曾到329米,因而影响渭河下游河道也淤积抬高,常有洪泛发生,因而在渭淤36断面以下的208公里,两岸修建堤防控制,并建有一些护滩控导工程。
大堤维修及河道整治工程任务较大。
后三门峡枢纽经过两次改建并改变水库运用方式,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稳定在326~327米。
渭河流域范围内大部分为深厚的黄土覆盖,质地疏松,且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富含碳酸钙,易被水蚀;加之历史上长期滥垦乱伐,植被遭到破坏,以及广种薄收、单一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水土流失严重,使渭河成为一条多泥沙河流。
由于地质构造上的原因,渭河属不对称水系。
北岸支流源远流长,主要流经黄土高原,洪枯流量相差悬殊,泥沙含量大,以悬移质为主,是渭河的主要来沙支流。
南岸支流较短,主要流经土石山区,比降较大,水流湍急,泥沙以推移质为主,水力资源较为丰富。
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北岸汇入的有秦祁河、咸河、散渡河、葫芦河、牛头河、通关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南岸汇入的有榜沙河、大南河、耒加昔河、石头河、黑河、涝河、沣河、灞河。
渭河的历史故事
渭河的历史故事
渭河是陕甘两省人民的母亲河。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
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千百年来,渭河流域流传者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
两千四百多年前,古代人民把渭河称为禹河。
这是因为当时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堰塞湖洪水泛滥,给中下游的关中人民造成极大的生命威胁。
为了消除水患,造福人类,大禹拔山涉水,疏水导渭,排除洪灾,使两岸人民能够平安生存。
为了纪念大禹的功绩,人们将这条河称为禹河,直到当今,关中不少老百姓还把渭河叫禹河。
渭河流域的历史
渭河流域的历史渭河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一条河流,其流域历史悠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渭河流域的历史,以期带领读者了解这片土地的奇迹与传奇。
渭河流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母系氏族社会,据考古学家研究,早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随着时代的推移,渭河流域的文明逐渐发展起来。
到了公元前2000多年的商代,巴人在此生活繁荣,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如石棺葬、骨器制作等。
随后出现的西周时期,渭河流域成为国家的发源地之一,这里诞生了伟大的王朝,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渭河流域的风土人情极大地影响了历史上的秦国兴起。
嬴政(即秦始皇)出生于渭河流域的戏平(今陕西省蒲城县横渡口村),他出色的才能与过人的胆识使他成为伟大的君主。
在他的统一战争中,他领导秦国一举攻占六国,开创了中国封建帝国的历史新纪元。
同时,秦国的发展也促进了渭河流域的经济繁荣和人口增长,这个时期的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的渭河流域还出现了众多历史名城,其中最著名的是咸阳(今陕西省西安市)。
咸阳作为秦国的首都,曾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城之一,成为世界文明的瑰宝。
在咸阳的故城遗址中,数十座宫殿、陵墓和坛台等古建筑遗存至今,见证了当时的辉煌。
另外,渭河流域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古城,如高陵、渭南、宝鸡等。
这些古城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渭河流域的历史也有着丰富的军事故事和英雄传说。
著名的“渭河之战”即发生在渭河流域,这是秦国与六国联军的一场重要战役。
秦军与敌军激烈对抗,最终以秦军的胜利而告终。
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篇章。
此外,渭河流域还孕育了许多历史名将,如李牧、白起、王翦等,他们的战功几乎无人能比。
如今,渭河不仅是中国北方的重要水源,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沿河的风光旖旎,历史遗存丰富,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渭河的特点
渭河的特点
渭河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渭河是黄河的支流之一,发源于甘肃省的渭南县,向东流经陕西的关中和山西的运城盆地,最终注入黄河。
渭河流域面积较大,包括甘肃、陕西和山西等省份的部分地区。
2.水文特征:渭河的水文特征较为复杂。
在上游地区,河流切割了黄土高原,形成了峡谷和急流,水流较急。
在下游地区,渭河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河道弯曲。
渭河的流量和水位季节性变化较大,夏季为汛期,水位较高,流量较大;冬季为枯水期,水位较低,流量较小。
3.生态特征:渭河流域的生态系统较为多样。
上游地区以森林和草地为主,中游地区以农田为主,下游地区则为湿地生态系统。
由于人类的开发和活动,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污染。
4.经济和社会意义:渭河流域是中国的农业发达地区之一,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
同时,渭河流域也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主要产业包括能源、化工、制造业等。
渭河流域还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有多条公路、铁路干线经过这里。
总的来说,渭河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河流之一,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用历史和科学的态度探讨渭河源头问题
用历史和科学的态度探讨渭河源头问题——就《渭河源于鸟蜀山而绝非豁豁山》相关问题求教雒玉麟先生定西日报新闻时间: 2011年11月20日来源: 定西日报作者:王若冰读了雒玉麟先生《渭河源于鸟蜀山而绝非豁豁山》一文,非常感谢雒先生对拙文《渭河源于壑壑山而不是鸟鼠山》的关注,我也深深为雒先生对渭河历史的痴爱之情所感动。
为了纠正雒先生对拙文的误解和误读,现将读完雒先生文章的几点感受简单说明如下。
一.关于“颠覆大禹导渭四千多年的历史”的问题:其实雒先生想多了。
我《渭河源于壑壑山而不是鸟鼠山》一文的本意,是指现在的渭河源头,并非否定大禹鸟鼠山导流历史。
更何况,我在鸟鼠山看到,山品字泉确实已经干涸,又被称作龙王沟水的禹河也已经断流。
如果一条河的源头已经无水可流,那么这无水可流的“源头”还有“源”有“头”吗?大禹鸟鼠山导流已经过去了四千多年!四千多年,世界经历了那么大的沧海桑田——连南极冰盖都即将不复存在、珠穆朗玛峰也在长高,原有鸟蜀山的渭河源头干涸,另一条发源于渭源的渭河干流出现(比如清源河)是自然规律,不是谁想变就能改变的。
如果我们真的持有科学态度认识世界的话,那么也就应该承认过去的渭河源头已经不是现在渭河源头这一事实——如果说的再具体一点,那么我的意思是:龙王沟水是过去渭河源头,而现在渭河源头应该是清源河。
不知道雒先生能否同意?既然雒先生口口声声说尊重科学、尊重历史,也就应该承认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和变化这个基本道理。
任何具体的物质都离不开运动,世界万事万物也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如果否认了运动和变化的规律,只抓住四千多年前的历史,认为大禹时代渭河源头在鸟蜀山品字泉,即便那里变成了荒漠戈壁,也不能承认另外一条水量更充沛的河流进入渭河,成为渭河新的源头这一事实的话,我们难道就不担心犯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吗?——当然,由于拙文是在考察途中匆忙写成的,如果当时我在文中加一句“现在渭河源头在豁豁山而不是鸟蜀山”,不知雒先生还会不会用如此愤愤不平的口吻指摘我在“颠覆大禹导渭四千多年的历史”呢?二.关于考证前提问题:雒先生最得力的证据是四千多年前大禹导渭的历史,而且强调:“现在寻找渭河这源就应该顺着原有的渭河河床去找,而不能离开这条河床”——这是雒先生认为寻找渭河源头的唯一前提。
借南水北调 兴渭河水运 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圈
Re ia i i e h v r W a e a p r o v t lz ng W i e Ri e t r Tr ns o t t Co s r c h a z o g Ti n h iEc n m i r l n t u tt e Gu n h n — a s u o o c Ci c e
第4 卷 第1 期 2 1 年 O 月 00 6
西 安 工 业大 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u a fXia c n lgc lUnv ri ( ma iis8 o il ce cs o r l ’n Te h oo ia iest Hu nt LS ca in e ) n o y e S
摘
要: 大力发展 水运 是建设 资 源节约型 、 环境 友 好 型社会 的积极 举 措 。千 百年 来 , 富饶 的 渭
河流域 造就 了中国古代 文化 的辉煌 , 为十三朝 京都之 地 。 渭河是 一条 造福 陕 西人 民的母 亲 成
河 , 陕西的 经济社会 发展有 着非常 重要 的作 用 。时光 荏 苒 , 对 渭河 水运 也 经历 了历 史的 变迁 ,
o p ru i f h o t —oNot ae vrinP oett e i l eW eh ie ae p ot nt o eS uh t~ rhW tr y t Dies rjc,o rvt i ieR v rw tr o az
t a s o tt o s r c h a z o g Ti n h i c n mi cr l s a n v t b e c o c . r n p r o c n t u tt e Gu n h n — a s u o o c ice i n i e i l h ie e a Ke W o d :W e h Ri e ;Ec l g c l En i n n ; S u h t No t wa e d v r i n y rs ie vr o o ia v r me t o t o o rh t r i e so ; Gu n h n - a s u c n m i cr l a z o g Tin h ie o o c i e c
渭河中游河道的历史变迁
渭河中游河道的历史变迁2011-06-07 13:32:27来源:咸阳城建网渭河是关中平原一条古老的河流,在地质年代的第四纪中更新世形成了完整水系。
渭河源于甘肃省渭源鸟鼠山,穿越关中盆地,至潼关注入黄河,全长818公里。
一般将渭河宝鸡峡以上划为上游,宝鸡至咸阳为中游,咸阳以下为下游。
上游坡陡流急,冲刷力强;中游水流减缓,淤积严重,下游纵坡平缓,横向摆动大。
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至今已发现过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
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统一王朝的周、秦就发源于渭水流域。
《诗经》《尚书》及以后的史籍中对渭水多有记载。
汉、唐之际,渭河对长安城的屏障和交通运输都有重要的作用。
古诗中有关渭水的诗句比比皆是,“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李白),“静读古人书,闲钓清渭滨,”(白居易),“渭水冻无波,终南翠色多”(魏野)......一幅幅生动的青山绿水、天人合一的美景。
近两千多年来,渭河水系逐渐演变,而繁衍生息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以及依河而建的城市也发生着巨大变化。
所谓渭河的历史变迁,主要是指水质水量和河道的变化,渭河水质不断恶化,水量逐渐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渭河河道侧蚀北移,也已经得到确认。
1渭河北移的地质因素形成现代地质地貌的新构造运动,在关中地区最明显的表现是垂直差异运动,主要包括秦岭的强烈抬升和骊山断块的隆起。
秦岭是中国大陆南北的分界线,第三纪以来,强烈的地壳运动使秦岭山地显著隆起,上升速度是0.7——1毫米/年,经过几十万年漫长的地质年代,秦岭山体形成高山峻岭。
骊山是在断块上升的基础上,由流水侵蚀剥蚀而成的低山,海拔1000——1200米,受新构造运动影响,骊山断块不断隆起,并牵动周围地块抬升,上升速度为1.5毫米/年。
秦岭和骊山的上升持续至今,它们的上升还带动邻近黄土台原一同升高,一边是不断升高的山地和台原,一边是渭河冲积、洪积平原,这样,在关中平原一带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局部地貌,迫使渭河不断北移。
概括渭河干流的主要水文特征
概括渭河干流的主要水文特征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流经陕西省境内,由东向西横贯关中平原,在西安市以东入黄河。
水系特征主要表现在:上游河谷狭窄,干支流水源不足;中下游流域广阔,支流汇入较多;支流年内变化大,汛期4— 8月来水量占全年总径流量90%左右;径流年际变化大,丰枯悬殊。
洪水期泾河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为7。
88万km2,占黄河流域面积的0。
81%。
泾河流域有大小支流42条,均为山区性河流。
其中一级支流有18条,二级支流14条,三级支流12条。
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5条,其中安吴涧河、文峪河和冶峪河3条大支流,总长480余公里,分别发源于甘肃省碌曲县和舟曲县,年径流量分别为2。
02亿立米、 1。
72亿立米和1。
62亿立米,是径流的主要补给源。
这些支流大都集中在干流两侧,而较大支流则多分布在中游。
6月,雨季开始,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次数多,往往是一次洪水过程出现几个台阶式降水过程。
泾河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尤以洪峰流量超过1000m3/s为特点,一般都伴随着严重的洪涝灾害,例如1956年6月中旬,泾河支流马莲河同时发生大暴雨,河水猛涨,造成灾害。
暴雨过后,即转入梅雨期,由于雨量相对减少,加之气温回升,形成多雨的气候。
主要河流概况泾河位于八百里秦川的腹地,由北向南纵贯宁夏、甘肃、陕西三省,汇集了清水、葫芦河等流域面积1。
8万km2的22条支流及水库之水,从而形成“九曲十八弯”的奇丽风光,它与其他河流一起,组成了雄伟壮观的渭河水系。
9月30日,渭河入口处由于降雨过多,引发了罕见的渭河大堤溃决险情。
新华社消息说, 9月29日19时20分许,咸阳市泾阳县永乐镇古渡村,渭河泾阳段水位超过设防标准,部分堤岸倒塌,垮坝决口,紧邻大堤的数千名群众被围困,咸阳市已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组织各方力量抢险救援。
目前,由于水势迅猛,险情仍在扩大,当地已派出公安、武警和消防官兵,并调来多艘冲锋舟和橡皮艇,参与救援工作。
最美家乡河:陕西渭河的华丽嬗变
最美家乡河:陕西渭河的华丽嬗变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也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
她孕育了富庶的“八百里秦川”,哺育了三秦百姓,奠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周佩2017年12月17日,由水利部水情教育中心、中国水利报社、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新浪微公益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寻找最美家乡河”大型主题活动评选结果在陕西西安揭晓,陕西渭河等10条河流荣膺2017年度全国“最美家乡河”称号,这让每个陕西人都为之振奋和自豪。
渭河作为陕西生态改善的一个缩影,生动诠释着水润三秦、水美三秦、水富三秦的伟大梦想。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中所说的水,指的是渭水,也就是渭河。
千百年来,渭河以其博大的胸怀,无私的奉献,像母亲一样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被誉为陕西人民的“母亲河”。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渭河出现了水资源枯竭、水生态恶化、水污染严重、洪涝灾害频发等诸多问题。
不过,经过近年来的综合整治,“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已成为现实,渭河综合治理更成为人类治理大江大河的生动实践和成功典范。
悠久文化缔造美丽传说蜿蜒曲折的渭河缔造了生生不息的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这里有姜子牙渭水垂钓、大禹导洪治水、后稷教农稼穑、苏轼太白求雨,有大秦帝国所向披靡的雄伟军阵,有刀光剑影、危机四伏的鸿门宴地,有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经典,还有泛舟之役、泾渭分明、灞柳风雪、草堂烟雾、人面桃花、雁塔晨钟、咸阳古渡……无数凄美动人的故事在渭河中流淌。
可以说,渭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中心,书写着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最繁荣灿烂的篇章。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人们认识渭河、利用渭河、治理渭河、保护渭河,给一条普通的河流赋予了沉甸甸的文化意区域发展义和经济内涵。
在渭河的滋养下,世世代代的秦人聚居在渭河两岸,繁衍生息,创造并传承着历史,成就了“关中粮仓”的美誉,一代又一代关中百姓在富庶的土地上度过了安居乐业的幸福时光。
渭河的历史及其故事
渭河的历史及其故事渭河是中国八大河流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渭河发源于秦岭北麓,流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五省市区,最终在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注入黄河。
渭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母亲河。
渭河干流全长约一千公里,是秦岭山脉与黄土高原的界线,河水清澈,沿岸风光秀美。
渭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着人类的生存和繁衍。
早在商周时期,渭河流域就已经形成了许多小国,这些小国没有统一的政治形式,却有着千姿百态的文化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渭河流域的文化逐渐繁荣,商代文明、西周文明、秦文明、汉文明、唐文明等历史时期,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将军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通向西方的大门,同时也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在渭河畔的秦陵附近,就有着一座气势恢宏的秦始皇陵,这是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规模最大的古代地下宫殿,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杰作之一。
再往后,汉武帝创制了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文化事业——学术官,为中国的教育和文明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唐朝时期的杨贵妃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女,她的故事也和渭河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传杨贵妃曾经在长安城寻找野果时路过渭河,渭河岸边的玫瑰花引起了她的注意,当时正值花开的季节,她对渭河河畔的美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唐朝时期的长安城已经消失了,但是杨贵妃留下的草屋、桥梁、园林等景观却仍然留在渭河畔。
除了历史的故事,渭河本身也有着非常多的故事。
漫步在渭河畔,可以看到许多渔民在河边垂钓、荡舟,他们的生活简朴而又美好。
这里的鱼非常新鲜,也非常有名,鲤鱼、鲢鱼、青鱼等品种都有。
在大雨之后,渭河水位会上涨,周围的居民会相互帮助,保护沿岸的村庄。
每到秋季,渭河畔会举行美食节,届时会有许多美食摊位,各种特色小吃、美酒应有尽有,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品尝。
渭河水文特征
渭河水文特征渭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也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五省(区),在山西省河津市汇入黄河。
干流全长千余公里,流域面积达30万平方公里,约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1/5。
一、水位变化规律:夏秋汛期洪水涨落快于冬春季节,且历时短,冬春季的径流主要靠上游集雨补给;夏秋汛期则主要受黄河上游来水影响。
另外,还有少量降雨产生的径流,成为渭河补给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径流补给形式:除上游集雨面积广泛降雨较多外,其他地区都属内陆河流,因此径流绝大部分为降水补给。
在河流上游集水面积内,降雨和冰雪融水所占比例较大,黄土高原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250毫米左右,而年径流量一般不超过100亿立方米。
三、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夏秋季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70%以上,河川径流量的年内分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7~9月份的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60%。
同时径流年际变化也很大,一般小于3%。
三、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夏秋季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70%以上,河川径流量的年内分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7~9月份的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60%。
同时径流年际变化也很大,一般小于3%。
四、水沙关系:水沙分布很不均匀。
总的来说,输沙率沿河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出入黄河的沙量则是自西向东逐渐减少,特别是陕西省入黄泥沙更甚,西部山区的径流携带泥沙多,侵蚀力强,含沙量大。
渭河流域洪水与降水分布极不均匀,洪涝灾害频繁,洪水主要是暴雨产生的。
降水主要是靠流域内的降雨,降雨主要集中在7、 8、 9三个月份,对径流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另外,上游修建了一些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从而截流了一部分上游降雨,使得渭河径流的季节变化趋于缓和,这样就使得径流主要受降水影响,对径流的补给作用较大。
四、水沙关系:水沙分布很不均匀。
总的来说,输沙率沿河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出入黄河的沙量则是自西向东逐渐减少,特别是陕西省入黄泥沙更甚,西部山区的径流携带泥沙多,侵蚀力强,含沙量大。
浅说渭河源头的历史变迁
是 华 夏 文 明 发 祥地 之 一 。
编纂 的 《中华人 民共和国水力 源县西南部高程3495米 的豁豁
“渭 者 ,渭 河 也 ;源 者 ,根 源 资源 复查成 果 》(陕西省 卷 )说 山”,豁豁 山是 清源河的源头 ,
也 。”关 于 渭河 的源 头 自古 到 今 渭 河 “发 源 于渭 源 县 西南 部 海 即 承 认 渭 河 的 主 源 是 清 源 河 。
地 。渭 河 是 中华 民族 的 血 脉 之 城 ,号 渭 源城 ,渭水 出焉 。三 源 过是 “流 经 ”山下 而 已。
河 与情感之河 ,也是 华夏文 明 合 注 ,东j匕流 ,经 首 阳县西 ,与
当 代 学 者 赵 永 福 编 写 的
重 要 的地 理 之 河 与 文 化 之 河 。 别 源 合 。”
学 教 育
浅 说 源 头 的历 史 变 迁
~~ t,
围 薛崔 琴 杨世 春
田月 ~ ●,
内容摘 要 :渭河 ,是 黄河的第一大支流 ,可 自古到今 人们对渭河 的源头争论不休 ,水利 -9河流著 作之记述也
可 各 出己见 ,莫衷一是。本文 引经据典 ,以详实的史料、科学地分析 阐释 了渭河源头 的历史 变迁 ,揭 开 了渭河源 头
《山 海 经 》 的 [西 山经 ]说 : 主持编制 的 《渭河流域重 点治
《甘肃省抗旱 防汛 手册》却
“(西 山 )又 西 二 百 二 十 里 ,日鸟 理规划》说渭河“发源于甘肃省 说 渭 河 “源 出渭 源 县 太 白 山 ”。
鼠同穴 之 山 ,其 上多 白虎 、白 渭 源 县 鸟 鼠 山 ”。现 代 史 学 家顾 这 里 又 错 位 了 ,渭 源 县 太 白 山
渭河变迁曲
渭河变迁曲李晗蔚上古:《山海经·夸父逐日》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
河,指黄河;渭,是渭水,即渭河。
夸父在古代神话中,是一个开天辟地、死后也能造福人类神灵;河,则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可以说,没有河、夸父,中华民族将是不存在。
而能与黄河、夸父相并提,可见渭河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唐:渭河向来是水草丰茂、鸟飞鱼翔、充满诗意的地方。
诗仙李白当年曾登上终南紫葛秀峰,北观渭河,感慨到:“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想必他定被那滔滔东流的河水所震撼吧!一条白色的飘带蜿蜒东去,充满气势与豪情,这样的渭河令人振奋。
温庭筑也曾吟唱:“目极云霄思浩然,风帆一片水连天”。
可试想,当时的渭河烟波浩荡,白帆点点,仿佛置身于画中。
渭河不仅被诗人陶醉,更为国家尽了一份力。
历史上,它曾是重要的航道。
早在秦穆公十三年就曾“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输栗济晋救灾,史称“泛舟之役”。
汉唐时期江南的物质都是逆黄河而上,再转渭河运入长安,故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可见当时渭河的经济地位之高。
宋、元:北宋时,渭河流域航运发达,所以渭河的造船业也很兴旺。
元代王冕曾记道:“平地连沧海,孤城带渭河。
行人俱汉语,舟子半吴歌。
野草惊秋短,鲂鱼出水多”。
可见当时渭河生机勃勃,物产丰富,呈现出一派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
民国:民国年间杨景熙有诗云:“闲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一帆风顺达千里,东走西安荡轻舟”。
民国年间的渭河,虽经历风风雨雨,但仍是一派生机盎然。
今日:今日的渭河是我无法想象,昔日的繁荣化作过眼云烟。
滋养秦川、人水自然和谐的渭河不见了,留下的只是一条千疮百孔、饱受严重污染和面临断流危险的渭河。
她已经是伤痕累累,可各种破坏仍在加剧,一辆辆运沙车顺着河边简易公路开走了,留下的是一个个硕大无比的深坑,疼在母亲河心里;一个个排污管不分昼夜地向渭河排放污水,痛在母亲河心上……。
渭河的生态环境已遭严重破坏,何时才能再现一个“一河清波,两岸绿色,鱼翔见底,鸟语花香”的渭河呢?(通联地址:陕西省杨凌高新中学初三B(2)班712100 指导教师徐光顺)。
黄河最大的支流当之无愧是渭河
黄河最大的支流当之无愧是渭河黄河最大的支流当之无愧是渭河,接下来店铺和你一起领略它的气势磅礴。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
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渭河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
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区。
水系构成渭河干流,横跨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
全长818公里,流域总面积134766平方公里。
甘肃省段:流经甘肃省中部,东南部和陕西省的中部。
一般以西源为正源,即渭河发源于鸟鼠山。
有二源:南源清源河,源于渭源县西南豁豁山,汇集山区众多支流,为常年性河流,长30多公里,东北流至渭源县清源镇与西源合;西源名禹河,源于渭源县西鸟鼠山,河流短小,为间歇性河流,东流与西源合后始称渭河。
东流过陇西县。
再东南流入武山县,南岸有榜沙河、山丹河、大南河汇入,再东流入甘谷县,北岸有散渡河注入,至天水市又有葫芦河由北岸注入,精河由西来汇,再东汇牛头河。
过小陇山,入陕西省境。
其中:在甘肃省定西市境内,发源于定西市渭源县西南海拔3495米的鸟鼠山北侧,源头高程1383米[1] ,干流由西向东流经渭源县、陇西县后,于鸭儿峡注入天水。
境内集水面积10241.78平方千米,占渭河总面积134767平方千米的7.6%,年输沙量5044万吨,境内侵蚀模数5100吨评方千米。
[3] 在天水市境内,渭河干流流经武山县、甘谷县和麦积区两县一区,全长270公里。
陕西中部:渭河干流在陕境内,流长502.4公里,流域面积67108平方公里,占陕境黄河流域总面积的50%。
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03.7亿立方米,其中陕境产流62.66亿立方米;每年输入黄河泥沙达5.8亿多吨,约占黄河泥沙总量的1/3。
渭河干流从天水出甘肃省,东流至天水与宝鸡接壤,经宝鸡市的陈仓、渭滨、金台、岐山、眉县、扶风,咸阳市的杨陵、武功、兴平、秦都、渭城,西安市的周至、户县、长安、未央、灞桥、高陵、临潼,渭南市的临渭、大荔、华县、华阴等22个县(市、区),至潼关的港口入黄。
渭河重生
兵 力 ,没 费多少 枪弹 就成 功 渡河 。采 访
团本 想参 观 渭河 ,当地政 府 却不 无尴 尬 地告 诉说 :如今 的渭 河 大为 “ 水 ” , 缩 早不 是 当年 的模样 了。 当 年 浩 浩 荡 荡 的 渭 河 , 因 为 生 态 米。 三 门峡 大坝 建成 后 4 多个 年份 里 , 0
零 …… ”
条 渭河 大 坝这 样简 单 的事 。上 游及 南 山 支 流 的水 土流 失综 合治 理 、沿 河治 污 、
生态环 境保护 等工作 ,需要 同步进 行。
“ 河 始 终 是 悬 在 全 县 百 姓 头 上 的 渭
把 刀。 ”刘玉奇 说 。
2 0 年 的渭 南水 灾 ,从事 实层 面证 03
发 生 在 2 0 年 8 的 那 次 渭 河 洪 0 3 月 灾 ,在 渭 南人 心 里 刻 下 了 抹 不 去 的 印 痕 。 “ -3 8 O - ”至 今仍 是挂 在他 们 嘴边 的一 串数 字 ,包括 华 县水 务 局副 局长 刘 玉奇 。 那 场 洪 灾 持续 了5 多天 ,5 洪 峰 O 次
实 了安 启元 先前 的种 种 警告 ,三 门 峡大 坝 的价值重 估也 因此进入 公众 的视 野。 曾 出任 三 门峡 工程 技术 负 责人 、我 国水 利 界泰 斗张 光 斗 ,在三 门峡 水库 运 行4 年之 后 ,直言 不讳 三 门峡是 个 “ O 错 误 ”的 大坝 。前 水 利部 部长 钱 正英也 呼 吁三 门峡 水库放 弃发 电 ,停 止蓄 水。
开 发和 掠 夺 ,使 渭河 遭受 了前 所 未有 的 伤害。 “ 晚来 清 渭上 ,凝 似楚 江边 。 鱼 网依 沙岸 ,人 家傍 水 田。 ”如 今 ,这 田
园诗般 的景 象已成 云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渭河形成的历史变迁程俊珊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摇篮,渭河是文明文化摇篮中的摇篮,是摇篮中的宝贝,是条最关注的“母亲河”,“三源出鸟鼠,一水兴八朝”,孕育了中国最早王朝,震兴了华夏民族。
渭源是渭河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一河一城一路三山”的特色文化,即渭河、战国秦长城、古丝绸南路、鸟鼠山、首阳山、马武山。
经祖祖辈辈口碑流传和丰盛浓墨的史载,是渭河文化展现得璀灿更辉煌。
地质变化造渭河渭河之水天上来大地演变,造就渭河源头。
据现代学者研究,距今500多万年以前,黄河是一条正直滚滚东流的大河。
黄河从兰州向东,经渭源鸟鼠山,呈“一”字状,沿渭河流域向东流,渭河是黄河的古河道。
从新生代起,新构造运动使西秦岭抬升,露骨山成为陇中屏峰,西延西倾山,低凹下陷,洮水向西流;北坡向东北凹陷。
马啣山至鸟鼠山,发生南北长垣状隆起带,变成孤岛,尔后出现榆中、临洮、陇渭盆地坳陷,隆起带阻拦了黄河,使古黄河遇到障碍,改道向北流,迳贺兰山、阴山、鄂尔多斯高原绕一大湾,由晋北顺桑干河流入大海;后来,由于集宁地区隆起,黄河又南下,呈“几”字状形,在潼关和渭河交汇。
隆起带造就古渭河发源地,历史上把古黄河流入的地方,称作渭河源头,也叫渭河发源地,源头鸟鼠山以低矮的分水岭与黄河另一洮河支流相隔,是古黄河流入渭河的关键通道。
彪炳史册,传承后世。
地貌确定,降雨溢注河流。
渭河地堑雏形,发源地隶属中祁连地质褶皱带,地质力学观点属“陇西旋卷体”的一部分,为黄土高原低山丘陵地貌;南部边缘属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西延段,为中低山积石山地貌。
在300万年前的第四纪时期,形成山岭、盆地、台原、低山丘陵、中高山地貌综合体系,加剧了渭河流域的完善。
200万年前更新世早期,渭河上游属亚热带气候,向温暖带过渡,环境湿润,植被茂密,水源充沛,分布着内陆湖泊,渭河水主要由地下潜水供给。
更新世中期,地壳再次断裂,湖洪积错断,沟谷继续下切,丘陵被黄土覆盖,地下潜水减少,渭河流量逐渐缩小。
2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气候转为干寒,西北风盛行,源头大地堆积了马兰黄土,披覆于老黄土(红层)之上,展现出黄土地貌格局。
此时,湖泊消失,渭河水系定型,大体形成由西向东的主河道,却南北支流均长于主干道,这就是渭河独有的特征。
盆地下切,谷地出现侵蚀,形成二级冲洪积扇阶地,渭河主要以溪流泉水供给。
1.2万年前的全新统时期,地壳继续上升,河谷再度下切,河流多形成峡谷,河两岸出现一级冲洪积扇阶地,渭河形成时段性河流,干旱少雨,流量减少,连续降雨、大暴雨河流上涨,形成渭河与黄河、长江不同的故有特点。
黄河、长江源有很多天然内流湖泊和4000米以上高原冰川,地下潜水和冰融供济,源头就有充足的流量。
而渭河却相反,主要靠多支流汇集,支流地下水少,靠天上降水补济。
因而故有“渭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之说。
历史环境造渭河环境恶化河枯竭气候演变,导致河水变迁。
渭河流水变迁演变,主要是全新世以来,季风气候快速转型,土地资源与土壤退化的标志。
公元前10世纪的西周早期,以前暖湿气候结束,气候变为寒冷,秦岭北坡三千米以上地区形成冰川,给渭河夏季提供了水源。
公元前8—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气候又逐渐变暖,冰川消融,渭河流量变小。
西汉时期寒冷气候又开始,现在流行的“二十四节气”,是秦汉之际确定,西汉中叶又变暖。
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变为寒冷。
唐代前期转暖,唐中叶至五代时期,气候变为寒冷。
北宋中叶气候变暖,元代后期转为寒冷,明清以来,气候属于干旱气候。
气候变化导致渭河流量发生变化,形成季节性河流,干旱、雨季、暴洪时期流量不等,月变率大,流量悬殊。
经多年测定:渭河上游迳流平均为1.539亿方/年,干旱年仅为0.702亿方/年,丰水年可达3.35亿方/年,洪水期(7—9月),洪峰来势凶猛,最大可达1000多亿方/秒。
季节性突出,平水期为12月—翌年4月,4—6月沿河引流灌溉,出现阶段性断流。
这就是渭河独特的特点,它与长江、黄河、洮河不能并论,这些河发源地多流在峡谷,无灌溉条件,利用率低,不存在断流。
由自然气候引起的断流,只能在自然界找原因,寻求断流的制约因素。
没必要重新探源,说历史,怪古人,将发源地搬到哪里,流量依然照旧,断流照样存在,还要改变史料,耗费巨大物力、财力,对当前社会发展有什么必要?对渭源建设和发展利益何在?对渭源祖辈留传的渭河文化是否定还是弘扬?必须慎重看待,以免激情诳断,造成千古误案。
渭河发源于甘肃渭源县的鸟鼠山,涵甘肃、陕西、宁夏三省80多市县,面积13.48万平方公里,全长818公里。
渭河属不对称水系的特征,北岸支流源远流长,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洪枯流量悬殊,泥沙含量大。
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以上有秦祁河、咸河、散渡河、葫芦河、牛头河、通关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南岸有榜沙河、大南河、来加昔河、石头河、黑河、涝河、沣河、灞河,南岸支流短,分布土石山区,比降大,水流湍急,含沙量少。
由地理环境注定,渭河水很少清澈过,年输砂量平均为2846万吨,只要和北岸支流汇合,混浊度发生更为严重,土壤平均侵蚀漠数每平方公里6095吨/秒平方公里,北部秦祁河更大,最大达17600吨/秒平方公里,这些逐年监测的科学数字,科学证明渭河的清蚀度。
由于大面积支流分布在黄土高原,如不加强治理,改变生态环境,很难实现渭河清澈度。
破坏生态,造成河流下减。
渭河从秦汉以来,水量充沛,槽运是汉唐时期的关中主要通道。
据《汉书.地理志》载:“秦汉之际,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屋”。
“山水清丽,林跨数郡”。
可见渭河源当时植被生态资源优著,是充沛河流的来源。
《新唐书》37卷曰:“运岐陇木京城”;《续资治通鉴长编》3卷有“岁获大木以万计”的记载;《续资治通鉴长编》38卷有“宋代从岐陇以西的渭河上游采伐和贩运的木材,通常是联成木筏,浮渭而下,规模很大,一时竟使开封木材市场有堆积如山的木材”。
唐设采伐机构,宋代设著名“皇木采办”,渭源境内大片森林遭到砍伐,流域土地裸露,没有植被覆盖,失去涵养水土功能,在降水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河水下减,含沙量大增。
据《地理志》记载:“乾隆以前,南山多深山密嶂,溪水清澈,上下居民多资其利。
自开垦日众,尽成田畴,水潦一至,泥沙杂流,下游渠堰易致淤塞”。
渭河上游砍伐森林的活动延续千年以上,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
人为的活动,造成渭河断流缺水,真是不堪想象。
过渡垦荒,促使水源枯竭。
春秋战国时期,秦襄王修筑了长城,在长城内线的河谷进行了垦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垦伸展到洮河下游,西汉开垦越过黄河。
三国、西晋至十六国时期,农耕衰退,以牧业为主;北朝时农牧复苏,隋唐时又出现开垦,形成农牧两旺。
北宋时期,地处西夏、吐蕃边陲,驻军屯垦,河谷、丘陵、山谷垦殖殆尽,集中连片,规模庞大,林草严重萎缩退化,流水也退缩。
元代陕西省在鞏昌渭河上游屯兵5千人,垦荒种田。
明清至民国时期,政府推波助澜,明代将“卫军”改编为“屯丁”,变成个体劳动者,要屯丁缴粗纳税,助长调动了垦荒积极性。
陇中只有5.26万顷草场,将0.77万顷山坡草地进行垦殖,山头地角难以保留。
地方豪强,大量兼并隐匿耕地,将租赋转嫁给百姓,百姓流亡逃税,隐居深山,从事新的垦荒,出现滥垦滥伐,单一农耕,历经两代持续发展,渭河上游,昔日林草茂密,变成焦土连壤,生态无限度衰退,渭河槽运显得遥远与消失,时段断流常有发生。
历代疯狂过度垦荒,铸造成“十年九旱”光景,天然林草植被已不复存,定西众多地方史志记载:“天大旱”、“禾无收”,“民大饥”、“饿殍遍道”。
清朝(1862年),陕西总督左宗棠面对现实,挺身上书,疾呼“陇中苦瘠甲于天下”。
新中国成立后的“引洮工程”,“文化革命”对大自然都得到一定程度破坏,现在“十年九旱”、“三年两头旱”的年景随机出现,渭河断流已历历在目,是气候变暖,垦荒过度,生态失调,大自然惩罚的一种体现。
鸟鼠同穴获名山夏禹导渭定河源鸟鼠山位于黄土丘陵区,地质构造属中祁连东延部分,北部与马啣山衔接,南端与西秦岭北坡相邻。
地貌属背斜岭,北缓南陡,西高东低;纵穿隆起带形成“黄土岛”,在半阴坡与秦岭山地衔接,形成洮渭河分水岭,分水岭叫鸟鼠山。
《水经注》十七卷曰:“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山在鸟鼠山西北。
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
《地说》曰:“鸟鼠山,同穴之枝干也。
渭水出其中,东北过同穴枝间,既言其过,明非一山也。
又东北流而会于殊源也。
渭水东南流,迳首阳县南,右得封溪水(清源河),次南得广相溪水(锹峪河),次东得共谷水(唐家河),左则天马溪水(秦祁河),次南则伯阳谷水(莲峰河),并参差翼注,乱流东南出矣。
上述为北魏郦道元注释,和历代百姓口传相符,笔者的祖父出生于清朝,年青时在龙王沟访亲,当地老人说,祖先时叫鸟鼠山,是禹河发源地。
20世纪50年代县建置“鼠山乡”,现在叫“鼠山村”。
渭源较早有清《康熙县志》民国15年修《渭源县志》、《陇西县志》都记载渭水源、鸟鼠山在龙王沟。
以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形成百姓口碑,打造了千载古地名。
同时历代史志,翔实佐证,鸟鼠同穴,世间罕见,稀奇少有。
因此,渭源距城8公里的鸟鼠山,青史留名,名传千古,任何禽鼠山系是不可替代的。
《水经注》四十卷注:《地理志》曰:“鸟鼠同穴山在陇西首阳县西南”(汉首阳县在癿羊口)。
郑玄曰:鸟鼠之山,有鸟焉,与鼠飞行而处之,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是二山也。
鸟名为鵌,似鵽而黄黑色,鼠如家鼠而短尾,穿地而共处,鼠内而鸟外。
孔安国曰:共为雌雄。
杜彦达曰:同穴止宿,养子互相哺食,长大乃止。
张晏言:不相为牝牧,故因以名山。
《山海经》二卷西山经注释:“据古人讲,这座山上有一种叫做鵌的鸟,长的像燕子,而羽毛是黄色的,又有种叫做鼵的鼠,和一般的家鼠相似,但尾巴较短。
它们穿地几尺深,鼠在洞里住,鸟在外住,和平相处。
”《水经注》二卷著:《十三州志》曰:“洮水在城西北流,又北,陇水注之,即《山海经》所谓滥(jiàn )水也(今东峪沟庆坪河)。
水出鸟鼠山西北高城岭,西经陇坻,其山岸落者,声闻数百里”。
这些古典名著详细清楚地记述了鸟鼠山的来历和地理位置。
鸟鼠山是鸟鼠同穴山的简称。
历史上鸟鼠同穴山是当今龙王沟脑的鸟鼠山,近年有些学者认为西秦岭末端的壑壑山也称鸟鼠山,是渭水源头。
看待这个问题,必须以史为鉴,了解历史,分析资源变迁,尊重祖先的口传。
因此,必须明确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明确地质地貌构造的内在关系。
渭源主要由两个地貌组成,南部秦岭和北部为黄土丘陵区,地质结构和地貌特征互有差别,地上生物均不相同,因而不能混为一体,同属一山之名是误解。
秦岭山地海拔高,封冻期长,土层薄,以岩石为母质,几乎无鼠洞,既有鼠洞,在岩石母质上怎能穿地几尺?于实际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