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二首
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二首卖炭翁课件新人教版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24 《唐诗》二首 卖炭翁
同学们,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 创作诗歌的官署有一个名字叫乐府,自 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叫乐府诗。白居易 的诗歌《卖炭翁》就是一首乐府诗。下 面,我们就进入本课学习。
白居易(772-846),字 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 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 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 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 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 “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 歌》、《卖炭翁》、《琵琶 行》等。
事件——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
研读品味
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 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地点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 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研读品味
“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 样? 为什么这样写?
年龄大;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 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 的来之不易。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主要包括以下两首唐诗的学习:李白的《送友人》和王维的《鸟鸣涧》。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如下:
1.李白《送友人》:分析诗的结构、意境、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心得。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鸟鸣涧》中,王维运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来表现诗人的闲适心境,需要学生能够体会并模仿这种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
-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尤其是诗人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差异。
-理解并感悟诗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情感体验,如李白的豪放不羁和王维的隐逸情怀。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和分析诗歌。
2.增强学生对唐代诗歌文化背景的理解,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培养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升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想法不够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激发这些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卖炭翁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肖像描写
脸: 烟火色(焦黄色) 鬓: 苍苍(灰白色) 手: 黑色
烧炭艰辛 生活困苦 年岁已老
衣正单
愿天寒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矛盾心理 处境艰难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动作描写 运炭的艰难
雪厚、路远、车重、人苦
探究写法
三读:读懂对比手法
探究: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并 说说各自的作用。
1.“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 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2.“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对比, 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
3.“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 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 形、骄横无理;
内容探究 一读:读出情感,理清故事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 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 3.诗歌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烧炭——运炭——被夺炭
品读形象
二读:读出人物形象
讨论:诗中刻画了卖炭翁和宫使两组人物,运 用了哪几种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出人物怎样 的形象特征?请举出诗句进行说明。
24.唐诗二首 卖炭翁
字词积累
鬓 bìn 辗 niǎn 辙 zhé
骑 jì
敕 chì 叱 chì
将 jiāng 系 jì
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 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 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 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倡 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 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 喻诗,因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 能解”。
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陈传生
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一、知识点汇总1.古代诗歌文体2.字词积累3.杜甫、白居易生平及主要作品4.精彩的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5.烘托和对比、衬托的写法6.高尚情怀,伟大人格二、知识解读与基础训练1.古代诗歌文体知识:(1)歌行体: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题名为“歌”“行”或“歌行”。
“行”是乐曲的意思。
谈谈对歌行体这种文体的认识。
(2)新乐府: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又名“新乐府运动”。
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2.字词积累: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必须熟练掌握,重点词义能理解和准确解释,且能灵活运用。
下列字的读音、字形、字义有误的一项是()A.挂罥.(juàn)翩翩.俄顷:一会儿。
B.突兀.(wù)驱将.充炭直.:同“值”,价钱。
C.布衾.(qīn)口称敕.何所营.:谋求D.两鬓.(bìn)一丈凌.叱.牛:吆喝。
3.作者及主要作品:(1)杜甫生平及主要作品:(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的诗人,他忧国忧民,被尊为“”,其诗被称为“”。
杜诗语言“”,有《杜工部集》。
主要作品有《》《》“”“”等。
(2)白居易生平及主要作品:(772——846)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其诗语言通俗,有“诗魔”“诗王”之称。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主要作品有《》《》,著有《》等。
4. 精彩的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1)精彩的景物描写:请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诗节,体会景物描写的精彩。
(2)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请结合两首诗中对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描写的巧妙。
5. 烘托和对比、衬托的写法:(1)烘托: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学问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 课《唐诗二首》学问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 760 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最终得到一个安家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患病,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和蔼宏愿,于是写下流传长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李商隐的《无题》和杜牧的《秋夕》。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唐代诗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唐诗二首》时,学生需要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难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情感教学: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译文、赏析等内容。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唐诗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学生自读,理解诗句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诗句的字词含义和诗意进行讲解。
4.巩固(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4《唐诗二首》
卖
白炭
居
易翁
《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它通过完整的故事 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 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 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诵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大意,并试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节诗文的内容。
第一节: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 第二节:写“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诗文解读
第一节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 开头先概括交代人物的基本情况,继而对他的肖像做了精 练传神的描绘,“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两 鬓可见其苍老,写面庞、十指可见其生活之艰辛。接着用一问 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这 炭是老翁的全部生活依托,但也不过是换取起码的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极度反常、扭曲 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而其根源在于社 会的不公平。接下来写老翁赶车卖炭的情景。诗人有意将他放 在雪后这样一种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下(俗谚说“霜后暖,雪 后寒”),天气已如他所愿,他强忍饥寒满怀希望地“晓驾炭 车辗冰辙”,挣扎着来到“市南门外”,“泥中歇”更写出了 老翁精疲力竭的情态。
3.风停雨至,又旧又破的棉被无法御寒,加上满屋漏雨,
诗人彻夜难眠。 痛苦不堪
人生理想,济世情怀
4.诗人希望能有“千万间广厦”,能让“天下寒士”不受 风雨的袭扰。能如此,他宁可独守破茅屋,受冻而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唐诗二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24.唐诗二首第 1 课时茅舍为秋风所破歌教课目的1.朗读并默写本诗,领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色。
2.联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
3.品尝文章语言,感觉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领会诗人的情怀。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必定过着特别舒坦、安适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这样。
“文章憎命达”,无数交口称赞的传世之作,恰好是作者磨难生活和凄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他不单没有过上平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日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舍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类情形下的真切写照。
二、教课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认识作品背景1.走近作者。
杜甫,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很多反应现实、伤时感事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老迈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纪末,杜甫一家展转漂泊到了成都,在亲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舍。
两年后的一个秋季,一场狂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幸亏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尴尬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触万端,写下了《茅舍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抢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此次战乱使社会遇到了一次空前大难。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录:“宫室燃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弃,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隔离,千里冷清。
”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芜,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知识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完整版)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课堂练习
按原文填空 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 足。 2、表现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 情思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三、杜甫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
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四、其他“古仁人”忧国忧民的名句。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使人怜悯。
希望。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天亮。 同“碾”,压。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睡得很少) ( “由何”,如何)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 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 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 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 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 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
他出生官宦世家,却一生颠沛流离。心系苍 生胸怀国事,用笔墨抒发豪情。
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后世尊 认为“史诗”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早期作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茅
杜 甫
屋 为
秋
风
所
破
歌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 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 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 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 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因其诗常表 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诗圣”。《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
04 艺术手法鉴赏与 运用
2024/1/30
16
对比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贫富对比
诗中通过卖炭翁的贫苦与宫使的奢华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的不公 和卖炭翁的悲惨遭遇。
劳逸对比
卖炭翁的辛勤劳作与宫使的悠闲自得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揭示了 社会的不平等。
炭的贵贱对比
诗中提到“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通过炭的价值与宫 使的强取豪夺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 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当代作家 应该在传承现实主义传统的基 础上,不断创新表达方式,让 现实主义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具有感染力。
23
现实主义作品不仅关注社会现 实,更关注人的精神和灵魂。 当代作家应该在作品中弘扬人 文精神,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 精神追求,引导人们追求真善 美。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不羞郎,回身就郎宿。”
21
白居易其他代表作品欣赏
《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 珠落玉盘。”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024/1/30
《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 绵无绝期。”
写作特点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描写卖炭翁的艰辛生活和不幸遭遇,与宫市使者的蛮横无理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现 实的残酷和黑暗。同时,作者还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形象的人物刻画,使卖炭翁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增强 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024/1/30
11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 其意义
2024/1/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 课《唐诗二首卖炭翁》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唐诗。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诗人身处茅屋,遭受秋风破坏的困境,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整首诗以风雨为线索,展现了诗人崇高的品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这首诗篇幅较长,内容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引导他们抓住关键词句,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的结构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学会欣赏唐诗的美;学会从诗中提炼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培养学生的忧国忧民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这首诗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难点:诗中深层含义的把握和关键词句的提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这首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受诗的美。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从诗中提炼出关键词句,并解释其含义。
4.分享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从诗的结构、意境等方面,深入分析诗的内涵。
6.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中的关键字词。
8.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这首诗,并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赏析
诗词鉴赏|白居易《卖炭翁》赏析及历年中考真题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作者、背景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诗词主题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掠夺,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1)伐:砍伐。
薪:柴。
(2)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理解:1、开篇直接交代人物,介绍卖炭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的伐薪烧炭的生活,“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
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2、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地点在长安城附近的终南山。
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译文: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1)烟火色: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2)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24唐诗二首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歌行体
歌行,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 属乐府诗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 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 《燕歌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 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 行”一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 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 化。
3.重点字词解释。
向:介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接__近_ 挂罥:_挂__着__,__挂__住__ 绝:断__,__这__里__指__停__止_ 俄顷:_ー__会__儿_________ 衾:__被__子_________ 漠漠:_阴_沉__迷__蒙__的__样__子__ 忍:__狠__心_________ 突兀:_高__耸__的__样__子_____ 能:_如__此__、__这__样____ 坳:_水__势__低__的__地__方___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 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 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 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 “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 种公开的掠夺。诗人有感于此,写下本诗。
卖炭翁
唐·白居易
知识梳理
白居易(772年-846
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 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就在诗人 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 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说课稿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说课稿设计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古诗苑漫步”,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本课《唐诗二首》选择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首诗。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描绘了金陵凤凰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豪情壮志。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注和人民生活的关心,体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多,这对于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背景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唐诗,掌握一些古诗的基本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两首唐诗,感受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两首唐诗,掌握一些古诗的基本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对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词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唐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诗歌。
第24课唐诗二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第24课唐诗二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班级:姓名:24.唐诗二首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二、卖炭翁/白居易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习题】1、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A、这首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
B、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D、“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南村群童欺侮的愤懑心情,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分析:D、表现了诗人的穷困潦倒,为下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铺垫。
2、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A、“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
诗人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C、这首诗,诗人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希望博得人们对他的同情。
D、“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分析:C、这首诗,诗人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24.唐诗二首 卖炭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4.唐诗二首《卖炭翁》赏析 (1)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2)第一节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 (3)第二节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 (4)第三节白居易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9)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10)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11)第二节杜甫诗歌的思想性 (13)第三节杜甫诗歌的艺术性 (15)第四节杜甫在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18)《卖炭翁》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七。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
“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
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
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
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
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
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
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53
局部探究
烧炭部分(诗歌前6句)
可 怜 身 上 衣 正 单
54
局部探究
运炭部分(第7-12句)
1.“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这
炭以及被掠夺的故事。
47
局部探究
烧炭部分(诗歌前6句)
1.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 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48
局部探究
烧炭部分(诗歌前6句)
终南山
49
局部探究
烧炭部分(诗歌前6句)
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
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63
局部探究
4.“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
斤”,言炭的数量之多,暗示卖炭翁付出的血汗之多。
“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
写出了卖炭翁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心态,也说
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
64
局部探究
5.千余斤的炭换回来的是什么呢?
深秋八月,狂风怒吼,卷走了我的草屋上的几层茅草。茅 草飘飞,飞过浣花溪,散落在江边,高的挂在高大树林的枝 头,低的落在水塘和水边地里。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狠心这样当面做盗 贼,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燥再 也喊不出声来了,只好回来靠着手杖自己叹气。
11
整体感知
一会儿狂风停息,乌云像墨一样黑,秋日的天色灰蒙蒙的接 近黄昏。被子用了多年冷得像铁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
唐诗二首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新课导入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
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
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 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 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 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 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一
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卖炭翁的?“一尺雪”说明
了什么?“碾冰辙”说明了什么?
行动。雪大,路必难行。说明冰冻路滑道难走,车速
必然很慢。
55
局部探究
运炭部分(第7-12句) 晓夜 驾来 炭城 车外 碾一 冰尺 辙雪 。,
56
局部探究
运炭部分(第7-12句)
2.“衣正单”的老人为什么要在最严寒的
拂晓就“驾炭车”而行?
2.诗中哪些描写交代了 “何由彻”的原因?
“冷似铁”一个比喻就刻画出了布被的硬与冷。“雨
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又冷又湿。
27
局部探究
赏析第三节诗
3.“雨脚如麻”是由于“秋风破屋”,那么
“布衾”“冷似铁”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棉被使用多年既破又脏。足以见出杜甫生活 的贫困,也见出“丧乱”给平民带来的苦难有多深。
41
整体感知
作者作品
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
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
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
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42
整体感知
初步感知
影视课文《卖炭翁》
这两部分写卖炭翁烧炭、运炭的艰辛。诗人分别从 外貌、心理、行动三个方面刻画卖炭翁的悲苦形象,同 时也表现诗人的深切同情。
59
局部探究 1.“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 引出了两个人,这是两个什么样的人?
“黄衣使者白衫儿”。作者通过对他们衣着(“黄
衣”“白衫”)的描写,点明来者的身份,原来是宫使和
用“老”来自况,是否准确呢?
这是写心情。颠沛流离催人老,诗人心力憔悴,倍 感未老先衰。
22
局部探究
赏析第二节诗
4.“归来倚仗自叹息”,诗人到底在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途多舛,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 过呢;二叹同病之人之苦,同是饥寒交迫;三叹战乱给人 民造成的痛苦。 5.模仿上一节拟的标题,给本节诗拟个标题。 群童抢茅(记叙)。
43
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初步感知
bìn
鬓
niǎn
辗
zhé
jì
chì
辙
两骑敕Βιβλιοθήκη 44整体感知薪: 柴。 辗:通“碾”,轧。 骑:骑马的人。 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叱: 吆喝。 直: 通“值”,价格。
45
整体感知
烧炭
46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叙事诗。这首叙事诗围绕着“炭”写
了哪几件事?
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
69
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 —— 悲苦 —— 描写 对比 同情
宫 使
—— 霸道 ——
讽刺
70
谢谢观看!
4.用一个词来概括这节诗。
冷湿难耐(描写)。
28
局部探究
赏析第四节诗
1.这么一个冷与湿交加的无眠的夜晚,诗人联 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第四节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
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0
局部探究
赏析第四节诗 大 庇 天 下 寒 士 俱 欢 颜 。 安 得 广 厦 千 万 间 ,
12
整体感知
杜甫草堂
13
局部探究
赏析第一节诗
1.题目说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诗人在诗歌第
一节用了一个词来描写秋风的情状,请找出来。
“怒号”。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14
局部探究
赏析第一节诗
茅屋
15
局部探究
赏析第一节诗
2.“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
好在哪里?
—”等字须拖长读音,读出杜甫面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
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千万” “大庇” “寒士” “呜呼” “何时” “受冻”等字须重读,“死——亦足”中“死”字 须拖长读音。这样处理,能读出杜甫心存社稷、意念苍生的思想感情来, 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意。
9
整体感知
理解诗歌大意
度刻画卖炭翁?这样写有什么好? 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
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
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
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50
局部探究
烧炭部分(诗歌前6句)
十指黑
51
局部探究
烧炭部分(诗歌前6句)
蹬破了。因为屋顶漏水,床上没干燥 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
样不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
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
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彻底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
人,让他们都高高兴兴的,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
山岳一样呢?唉!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种宽大的 房子,即使我的茅屋被狂风吹破,我自己被冻死了也心甘情愿!
一个忧国忧民的伟丈夫,一个典型的“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的读书人。
33
总结拓展
总结
诗歌前三节以描写、叙事为主,叙写了秋风破茅的 情景,第四节以抒情为主,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诗人推 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 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36
总结拓展
2.你还知道杜甫的哪些诗句表达了忧国忧民 的感情?
37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写一篇以“杜甫的忧国忧民”为主题的读后感,
字数不限。
38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第一节——秋风破屋(描写)
第二节——群童抢茅(记叙)
第三节——冷湿难耐(描写)
第四节——祈求广厦(抒情)
忧国忧民
39
第二课时
卖炭翁
40
导入新课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 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 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 作)。
“半匹红绡一丈绫。”“半匹”“一丈”极言其少,
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
65
局部探究 6.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 社会现实?
诗人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无情而深刻地揭 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 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 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勒索、疯狂的公然掠夺。
31
局部探究
赏析第四节诗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什么意思呢?
如何能得到高楼大厦千万间,让天下受冷受冻的人 都喜笑颜开!我屋独破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32
局部探究
赏析第四节诗
3.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祈求广厦(抒情)。
4.这样推己及人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66
总结拓展
影视课文《卖炭翁》
67
总结拓展
1 .诗中塑造了哪些形象?各有何特点?塑造人物 的方法是什么? 2 .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拓展:卖炭翁遭到宫使掠夺之后,在回家的路上 会想到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