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教研课比赛课公开课优质课一等奖(省教研室)

合集下载

23《孟子》三章(第3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23《孟子》三章(第3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23《孟子》三章(第3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23课《孟子》三章(第3课时)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文意,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含义。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说理的特点。

1.疏通文意,理清本文的观点和说理的思路。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含义。

3.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体会本文用举例、排比等方式增强说服力的特点。

1.明确作者的观点以及论述思路。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含义。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用举例、排比等方式增强说服力的特点。

新课导入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且喜密集群栖,因此在运输途中很容易因为挨得太近缺氧而死。

后来,有人在装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一条鲇鱼。

鲇鱼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也会为了躲避异类而加速游动。

这样,缺氧的问题得到解决,大大提高了沙丁鱼的存活率。

这就是著名的“鲇鱼效应”。

新知探究一、诵读课文【活动内容】1.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朗读音频,留意停顿处,并在课本上做标记。

2.学生自由朗读,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标记的停顿,读准节奏。

教师出示课件的朗读节奏示例。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知文言特点,培养文言语感。

二、疏通文意【活动内容】1.学生自主归纳文中的重难点文言词语。

教师指导学习课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2.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并归纳文言知识。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教师展示课件中的译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把握课文大意,理解主要内容。

三、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论述这个观点的?【设计意图】明确作者观点,梳理论述思路。

【活动内容】2.作者开篇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体会运用举例、排比等方式增强说服力的特点。

孟子三章优秀公开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三章优秀公开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三章优秀公开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梁惠王上》:分析孟子的仁政思想,探讨如何施行仁政以得民心。

2.《滕文公下》:解读孟子的教育观念,强调教育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3.《离娄上》:阐述孟子的道德观念,强调道德品质对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具有关键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仁政、教育和道德观念,培养其人文素养。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学会运用孟子思想解决现实问题。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表达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孟子的文言文表述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

重点:孟子的仁政、教育和道德观念,以及如何将这些观念应用于现实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冲突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引入孟子思想的学习。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梁惠王上》、《滕文公下》和《离娄上》的篇章内容,分析孟子的仁政、教育和道德观念。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孟子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仁政观念:施行仁政,得民心2. 教育观念:重视教育,提升个人修养3. 道德观念:弘扬道德,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教育和道德观念的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运用孟子思想进行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孟子》全书,深入了解孟子思想,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运用孟子思想进行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课题《孟子三章》课型教读课时1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本课是这单元第一课,它是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作品。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

他主张“仁政”统一天下,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历史学习《孟子三章》既可以了解孟子的重要思想,又能学到孟子关于文章写法等方面的技巧。

教学本文,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的美感和气势。

教学目标A: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B:背诵文章,积累名言警句。

C: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述思路。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把握论证思路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述思路教学准备师:收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历史或现实的资料生:1、自学字词,熟读课文。

2、字词理解识记过关并检测。

自学生问—群学究问—导学析问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又令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入开水里,它能出人意料的一跃而出,逃离险境。

而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里,在舒适惬意中它渐渐乏力,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无法跳出。

这个实验让我们看到了,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很敏感,对还没来到的危险反应迟钝。

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

有一句名言很好的概括了这种情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是谁说的呢?——孟子今天我们就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图片:温水煮青蛙回答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顺势导入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再读文章,疏通文意三、研读文章理清脉络(一)PPT出示文章全文,要求学生自由朗读:L正确朗读,认识生字词2.把握朗读节奏教师预设:(1)重点注意字词:趺亩胶鬲拂士拂乱傅说(2)把握朗读节奏:展示朗读节奏示例: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放录音师范朗读,(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齐读课文。

2024年孟子三章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

2024年孟子三章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

2024年孟子三章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孟子》中的三章,分别是《梁惠王上》、《公孙丑上》和《离娄上》。

具体内容包括:1.《梁惠王上》: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勇者见之而勇。

2.《公孙丑上》:不以一眚掩大德,不以寸朽折长材。

3.《离娄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背景,理解并背诵所选三章的内容。

2. 培养学生运用孟子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孟子》中哲理性语句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背诵并理解所选三章的内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孟子与梁惠王、公孙丑等人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所选三章的内容,分析语句的哲学道理,联系实际生活。

3. 例题讲解:以一道道德判断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孟子思想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如何运用孟子思想解决现实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教学设计2.《梁惠王上》:仁者、智者、勇者《公孙丑上》:不以一眚掩大德,不以寸朽折长材《离娄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辅助板书:道德判断题、现实问题讨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所选三章,并默写其中一句。

2. 答案:(1)答案不唯一,要求语句通顺,表达清晰。

(2)示例:这个学生应该诚实面对自己的错误,向老师承认错误,并努力改正。

按照孟子思想,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只有诚信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孟子》全书,深入了解孟子思想,参加学校组织的孟子文化讲座,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联系实际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处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的道德问题分析与答案引导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联系实际《孟子》三章的教学内容涉及深刻的哲学道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孟子三章说课稿一等奖

孟子三章说课稿一等奖

孟子三章说课稿一等奖《〈孟子三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孟子三章》分别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均出自《孟子》。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2. 《富贵不能淫》通过孟子与景春关于“大丈夫”的对话,阐述了真正的大丈夫应具备的品德。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这三章在内容上相互关联,都体现了孟子的思想核心,即倡导仁政、强调道德修养和居安思危等。

在教材中,这三篇文章有助于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背诵这三篇文章。

- 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如“道”“寡”“淫”“拂”等。

- 能够准确翻译文章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 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孟子思想中的积极意义,如仁政、道德修养、忧患意识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 理解三篇文章的主旨思想。

- 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2.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 引导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逻辑关系,提高文言文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问题驱动式的探究性学习方法。

通过设置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活动:展示一些关于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影响的图片,如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分布、儒家文化节等。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1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1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能积累“屈、发、举、苦、拂、所以、过、作"等文言词语,并能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3、理解孟子关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思想,增强个人修养,增强忧患意识。

学习重难点:重点:能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难点: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二、课前导入有人认为,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要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但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因为环境只是外在因素,内因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造就人才?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知识链接1.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2.《孟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3.背景孟子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起思想界拨乱反正的重担,顽强地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敌手,终于使“邪说者不得作”。

所以,孟子的才干和思想也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他的人生经验的一部分。

目标学习一:品读文章,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拂乱(fú)曾益(zēng) 拂士(bì) 忧患(huàn)2.把握朗读节奏。

22.《孟子》三章公开课优质教案详案

22.《孟子》三章公开课优质教案详案

22.《孟子》三章公开课优质教案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孟子》中的三章内容,分别是《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和《离娄上》。

具体内容包括:1.《梁惠王上》:分析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探讨如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2.《滕文公上》:讲述滕文公如何请教孟子,以及孟子的教育观念。

3.《离娄上》:阐述仁爱之道,探讨如何做到仁者爱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中关于王道、教育观念和仁爱之道的相关论述。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使其能够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现实问题。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关于王道、教育观念和仁爱之道的论述。

2. 教学重点:分析《孟子》中的文言文表达,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孟子》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孟子思想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孟子》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课文讲解:a. 分析《梁惠王上》中的王道与霸道,阐述国家长治久安之道。

b. 解读《滕文公上》,探讨孟子的教育观念。

c. 讲解《离娄上》,阐述仁爱之道。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一道文言文阅读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孟子》三章学习2. 内容:a. 《梁惠王上》:王道与霸道b. 《滕文公上》:孟子的教育观念c. 《离娄上》:仁爱之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要概括《梁惠王上》中孟子关于王道的论述。

b. 请谈谈你对孟子教育观念的理解。

c. 请阐述《离娄上》中孟子对仁爱之道的观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孟子》的经典篇章,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

同时,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如何运用孟子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3《孟子》三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3《孟子》三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2——3课时 课前准备: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课文,记录疑问。 2.查阅孟子、公孙衍、张仪、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及他们所处时代的状况。
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了解内容
【任务一】预习反馈,积累词汇
活动1:根据意思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
又.本。 “学文言文非诵读不可"。文言文的诵读与白话文的朗读既有相通之处,也有自身独有的节奏和韵律。本课三篇 议论文,整散结合,善用虚词,朗读时要在铿锵的节奏中读出论辩的气势,要通过把握虚词读出辩论中的起承转合。 所以,本课的学习,一定要重视诵读。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 .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路。(难点) .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重点)
小结:分类积累文言词汇。 PPT呈现: 常用词义:去;以;至;焉; 古今异义:池;亲戚;诚;士;所以;然后; 一词多义:戒;居;拂;举; 通假字:畔;汝;曾;衡;拂; 词性活用:固;威;冠; 使动用法:域;淫,移,屈;发;举;饿;空乏;拂乱;动;忍活动4:自由积累词汇,朗读课文。
三篇文言文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长短句结合,句式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课下的注释都比较详细,有 助于学生预习,理解课文内容。
三篇文言文都有明确的观点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提出论点,再分点论证;《富贵不能淫》是孟子对 景春言论的反驳,先“破”后“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铺排大量的事实,从个人的成才论述到国家的兴亡。
23《孟子》三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 计
23《孟子》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3《孟子》三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章》主题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的是施仁政、得人心的重 要性;《富贵不能淫》辩论的是“大丈夫”的标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孟子》三章 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孟子》三章  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复习目标1.熟练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2.把握内容,概括论点,分析全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梳理全文论证思路。

3.积累相关名言警句和事实论据。

4.了解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一、我们来闯关——背诵关(一)活动一要求:1.背诵文学常识要点。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孟子》是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2.熟练准确背诵课文和注释,同桌互查,老师抽查。

(二)测一测1.指出通假字并解释(1)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2)法家拂士:同“弼”,辅弼、辅佐。

(3)衡于虑:同“横",梗塞,指不顺。

2.词类活用(1)苦其心志:使……痛苦(2)劳其筋骨:使……劳累(3)饿其体肤:使……经受饥饿之苦(4)空乏其身:使……受贫困(5)行拂乱其所为:使……颠倒错乱(6)动心忍性:使……受到震撼,使……坚忍(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使……生存;使……死亡(8)人恒过:名词作动词,犯过失(9)则无法家拂士:动词作状语,在国内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状语,在国外3.翻译重点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有所作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第23课《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3课《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4.体会“人和"“大丈夫”的内涵,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行仁政、走正道、经磨炼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艰难困苦出英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古文诵读】播放音频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ɡ)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ɡ)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疏通文意】译文:舜从田地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译文: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并被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百里奚从集市被赎出而用。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译文:(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孟子》三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三篇文章皆选自《孟子》, 是以议论为主的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常能表现出清晰的逻辑与思想的魅力,极具说服力。

孟子的语言多用排比,在极为分明的层次中,表现出非凡的气势,形成传颂千古的名句。

说理则善用类比等手法,将抽象的观点论述得深入浅出。

此外,本课最值得挖掘的,便是字里行间所充盈的浩然正气,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涵养大有裨益。

二、学情分析这篇文章,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难易程度适中,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了不少的文言文,积累了不少的文言词语,在熟读的基础之上理解文章大意不是难事,需要进一步加深的就是对个别重点文言词语的精确理解与把握,同时结合学习过的议论文相关知识,使学生能精准的把握文章,但议论文的知识不易接触过深。

三、教学目标1.语言运用: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汇。

2.思维能力: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审美创造: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句式的表达效果,并学会运用。

4.文化自信:理解孟子的思想,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句式的表达效果,并学会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的思想,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五、教学时数3课时六、教学过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做一个“有圣贤之心"的人,不只是要保持本心,而且还要经历许多磨难。

今天,和孟子对话的你,将明白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任务一、跟着孟子读文章】今天你的问题是:“有的人居安思危,有的人贪图享乐,不同的想法会决定不同的人生吗?”孟子给你读了这篇文章,并请你在之后进行朗读。

师范读,指名学生朗读。

【任务二、教孟子说白话】孟子的白话文水平还是有待提高,这篇课文依旧需要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第23课《〈孟子〉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3课《〈孟子〉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3课《〈孟子〉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孟子〉三章》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感知文章的写作背景。

准确朗读并背诵三篇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理解三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思路,体会孟子的论辩艺术。

领会“人和"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思想的内涵,培养团结协作、坚守气节、忧患意识等精神。

学习古人的智慧,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理解三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思路。

三、教学难点领会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分析孟子的论辩艺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讲述历史上一些以少胜多的战争故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引导学生思考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引出孟子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希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未被采纳。

三、朗读课文听读课文,注意把握字音和朗读节奏。

字音:夫(fú)环而攻之、亲戚(qi)畔之、米粟(sù)非不多。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注意停顿、重音。

示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第23课《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3课《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4.体会“人和"“大丈夫”的内涵,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行仁政、走正道、经磨炼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或学生讲解“孟母三迁”的故事播放视频:中国历史人物——孟子【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二人,尊称孟子为“亚圣”(至圣:孔子)。

孟子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其言论汇编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孟子》作为孟子言行的汇编,集中反映了他作为先秦儒家主要代表的基本思想,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学史上重要的典籍。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补充:“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背景链接】出处:本章及后面的两章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

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第23课《孟子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3课《孟子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3课《孟子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孟子》三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汇。

2.理解选文的内容和观点。

3.引导学生背诵选文内容。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汇。

2.理解选文的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选文的内容和观点。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原大地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权更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数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痕迹,而他们的每一次“演出"都伴随着--战争。

是什么让他们获得胜利最终一统中原呢?2.孟子其人。

结合课下注释和自己的课外积累,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孟子。

孟子生平、著作、地位、民本、仁政、性善论、孟母三迁、断机教子……二、任务导学,研读文本任务一自行朗读,整体感知诵读是学习的第一步,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流畅,注意断句。

夫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任务二结合注释,翻译全文1.根据课下注释结合已学的文言知识,尝试同桌互相翻译全文。

2.将翻译中有争议的句子或词语写到黑板上,师生共同解决。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___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围。

___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是:这。

___ 委:放弃。

故:所以。

___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固:使巩固。

___ 威:震慑。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畔:同“叛",背叛。

任务三掌握论点,理清思路本文提出了战争中的三个影响因素分别是什么?按重要性从小到大如何排列?仔细阅读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明确: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23《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3《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纵横家这么做真正追求目的是什么?
明确:位高权重,名留青史。他们顺从的是名利。
小结:很显然,孟子认为顺夫子顺名利是称不上大丈夫的,那么孟子心中的大丈夫究竟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 们齐读文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3《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公开课一等奖 创新教案
23《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八上语文《富贵不能淫》
课程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从语文能力训练的角度上主要培养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 读文言文的能力。《富贵不能淫》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这 是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篇目,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阅读这篇作品,对于学 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加文化沉淀,都有重要的意义
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方法指导: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翻译课文。先对照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 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在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4、小结:同学们读得很好,声音洪亮,字正腔圆,基本达到了老师的要求。看来标点对表情达意有很重要的作 用。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这篇文章其实就是一场辩论,辩论的双方是:景春孟子。辩论是围绕“大丈夫”展开的。 三、辩“大丈夫” .谁是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有什么理由吗?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设问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理清思路 设问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为后文孟子的反驳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 设问2:第2段可分几层,其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人名,纵横家的信徒。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 名的说客。张仪:魏国人,与苏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合纵”相对。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安静 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句意: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
21、《孟子二章》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
2、正确辨析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理解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2、理解孟子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代词,这,这个。 怎么。
句意: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代词,他。
句意:
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
2.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并请轻声跟读课文
3.翻译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共48个注释)翻译课文女生译1、2段,男生负责译3、4段,先自行试译,也可相互讨论,等会儿,各请一名代表当众翻译
4.合作交流,研读课文
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各种形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
句意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到,实现。 志向。实行。 固守,坚持。原则。
句意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动词使动用法,使……迷惑。动词使动用法,使……改变。威胁暴力。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六、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七、你找我找,发现问题
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整体感知
1.简介《列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动词使动用法,使……屈服。
句意
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丈夫(或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丈夫(或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研讨赏析
1、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吗?
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3、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训导,告诫。 留神,当心。 介词,把。 正理。 道理。
句意
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
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动词,居住。 名词,居所。 道路。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并能将此大道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大丈夫。
五、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2、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味孟子气势充沛的语句,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作者知多少
2、解释文本。(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学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