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1

合集下载

语文答题技巧阅读理解万能公式

语文答题技巧阅读理解万能公式

语文答题技巧阅读理解万能公式1. 哎呀呀,找中心思想有个超简单的万能公式哦!就是找那些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呀。

比如说文章里老是提到“梦想”,那中心思想很可能就和梦想有关啦!就像我们找东西一样,一直出现的那个肯定很重要呀!2. 嘿,理解句子含义也不难呀!先看看前后文,把句子放在大环境里去感受呀。

就像是拼图,把周边的都拼好了,中间那块自然就清楚啦。

比如“那朵花在角落里默默绽放”,结合前文可能就知道它代表着一种低调的美呀!3. 哇塞,分析人物形象也有妙招!看看人物做的事、说的话呀。

要是一个人总做好事,那他肯定很善良呀。

这就好像从一个人的行为能看出他的性格一样。

比如文章里他总是帮助别人,那他就是个热心肠的人呗!4. 哈哈,总结段落大意也简单啦!把主要的事情或者观点拎出来就行呀。

就如同从一堆东西里挑出最主要的那个。

比如一段里主要讲了一只小狗玩耍的经过,那段落大意就是小狗玩耍呀!5. 哟呵,体会作者情感也有诀窍哦!从用词和语气来感受呀。

要是满满的都是赞美的词,那肯定是喜欢呀。

这就好像你听到别人一直夸你,那肯定是喜欢你啦。

比如文章里都是美好的描述,那作者肯定是很热爱呀!6. 哎呀,推断文章深意也有办法呀!结合背景和一些暗示呀。

就好像破案一样,顺着线索去推理。

比如文章里提到某个时期的困难,那深意可能就是要珍惜现在呀!7. 嘿嘿,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更不难啦!把重要的点串起来就行啦。

就像串珠子一样,一个个串起来就成了一条漂亮的项链啦。

比如文章说了一个人的经历,那主要内容就是他经历的那些重要事情呀!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语文答题技巧阅读理解万能公式真的很实用呀,大家一定要记住,学会了就能轻松应对阅读理解啦!。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5篇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5篇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5篇第一篇:语文万能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文中:乘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文章类);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节奏感、音韵美等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词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具体生动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掉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拖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1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1

语文答题万能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第一部分:词语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及文章含义看看具体能不能哦!)二、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第二部分:句子一、句子分析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修辞的分析: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3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不同修辞的作用及答题格式:A、比喻、拟人作用:生动形象;答题格式: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B、排比作用: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C、设问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D、对比作用:强调了……突出了……E、反复作用:强调了……加强语气F、反问作用: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G、借代作用: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H、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三、仿写句子注意:①字数大致相同;②修辞手法相同;(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③在概念和现象上互相有联系;第三部分:段、篇词语一、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二、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A、开篇点题(照应文章标题)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引起下文D、渲染气氛E、设置悬念,吸引读者F、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总领下文。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一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

第一部分:词语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及文章含义看看具体能不能哦!)二、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第二部分:句子一、句子分析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修辞的分析:1它本身的作用;2联系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3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不同修辞的作用及答题格式:A、比喻、拟人作用:生动形象;答题格式: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B、排比作用: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C、设问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D、对比作用:强调了……突出了……E、反复作用:强调了……加强语气F、反问作用: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G、借代作用: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H、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三、仿写句子注意:①字数大致相同;②修辞手法相同;(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③在概念和现象上互相有联系;第三部分:段、篇词语一、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二、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A、开篇点题(照应文章标题)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引起下文D、渲染气氛E、设置悬念,吸引读者F、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总领下文。

语文阅读理解的24个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的24个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的24个万能公式一、文章开头的作用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时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二、文章结尾的作用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三、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③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四、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五、“这”、“它们”等指代什么1、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六、仿句1话题。

首先,仿在话题上要例句保持-致,做到材料紧扣中心,事例典型合理。

例,画线句列举的是“春光里的花”“秋风里的叶”,再依据句末的“永远伴随着你”,可以判定仿句应扣住夏、冬两季的特征来写。

2、句式。

仿句向句式要与例向相同。

句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向,长句、短句散句、整句,单句、复句,等等。

3、修辞。

仿句时应当运用例向相同的修辞方法,所以应仔细硏读例句所用的辞格,如比喻、排比、对比、拟人、反复、设问、反问、引等。

4、结构。

仿句的成分组合方式、修饰限制语的构成方式,均应与例向保持—致。

5、表达。

仿写的句子应做到语言通顺、用词得当、简洁明确,不能岀现不合逻辑、牵强附会、浅薄幼雅的说法。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套路整理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套路整理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套路整理阅读理解始终是语文考试中失分的重灾区,面对试卷上的阅读理解题,理解文章意思的同时,在答题技巧上面也应下点功夫。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学校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学校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由于该词精确生动详细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由于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如:都,大都,特别只有等):不行。

由于该词精确地说明白……的状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依据题目看看详细能不能哦!)二、动词理解__生动表现了人(事)物__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挨次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由于:(1)与人们熟悉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第1页/共8页不全都;(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依据题目看看详细能不能哦!)学校语文阅读理解题型题型一:归纳段意1.记叙文:回答清晰(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晰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谈论文:回答清晰谈论的问题是什么,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白(论证了)+论点题型二:概括中心思想有许多的问答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知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有些问题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用中心句回答。

第2页/共8页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仆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写景主要赞美景的漂亮;写物比较简单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爱;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认真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谈论性的话,假如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假如有说理的意思,那么肯定就是借物喻理。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一、概括文章内容类(3题)题1: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

- 公式:谁 + 做什么 + 结果如何。

题2: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

- 公式:说明对象 + 特征。

题3:概括议论文主要内容。

- 公式:论点 + 论证过程概述。

二、分析人物形象类(3题)题4: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正面描写)- 公式:外貌描写(如有)+ 动作描写 + 语言描写 + 神态描写 + 心理描写(如有)得出人物性格特征。

题5: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侧面描写)- 公式:通过他人反应(侧面描写)+ 结合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

题6: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综合描写)- 公式:综合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及他人对人物的态度、人物所处环境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 解析:从外貌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知他生活穷困潦倒;语言描写“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体现他的迂腐;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动作描写,又显示他善良的一面;他人对他的态度是嘲笑、戏弄,也反映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

综合来看,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穷困潦倒、迂腐、善良但又被社会所不容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三、理解词语含义类(3题)题7:理解文中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记叙文)- 公式:本义 + 文中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境义。

题8:理解文中词语的指代义(说明文)- 公式:往前找,一般指代前面提到的相关事物或现象。

- 解析:在文中找到提到“这些自然现象”的句子,然后往前查找,会发现它指代的是“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题9:理解文中词语的深层含义(议论文)- 公式:结合文章论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社会背景等分析深层含义。

四、赏析句子类(4题)题10:赏析记叙文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修辞(判断)+ 修辞作用 + 写出了……(内容)+ 表达了……(情感)-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最全-小学阅读解题公式

最全-小学阅读解题公式

阅读解题公式:小学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一:一、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三、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四、“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二:一、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技巧: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二、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小技巧: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语文阅读理解的24个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的24个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的24个万能公式作为一种语文阅读技巧的辅助工具,万能公式主要是指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类型和难度的语文阅读理解题目中的一些常用解题思路和方法。

以下是24个常用的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公式1:审题定位法在开始阅读之前,先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题和大意,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性地阅读相关部分。

公式2:段落主题句法公式3:信息筛选法在快速阅读全文后,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对其他无关信息进行筛选,以节省时间和提高准确性。

公式4:关系词法公式5:对称法许多问题要求找出一些事物的对应物或相似的事物,通过对称法可以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公式6:排除法在多项选择题中,通过排除显然错误的选项,可以提高最终的正确率。

公式7:常识法在一些常识性或常见的现象问题中,通过运用自己的常识和经验,可以快速地找到正确答案。

公式8:词汇猜测法通过上下文的提示,分析生词或不熟悉的词组的意思,以此来推测出正确的答案。

公式9:对比法对比文章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观察其差异性来判断答案。

公式10:归纳法根据文章的部分或整体信息,将其归纳为一个总结性的观点或结论,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公式11:细节理解法通过仔细观察文章中的细节内容,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公式12:语境理解法通过理解文章中的语境,包括语法、逻辑和修辞等方面的内容,推测出答案。

公式13:推理判断法通过推理和判断能力,基于文章中的已知信息给出合理的答案。

公式14:逻辑推理法通过分析文章中的逻辑关系,推断出隐含的信息,并给出正确答案。

公式15:常识推理法通过将文章和常识结合起来,从常识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得出正确答案。

公式16:原因分析法通过分析和推断文章中的原因和结果关系,找出问题的答案。

公式17:目的推理法通过分析文章中的目的和可能的效果,找出问题的答案。

公式18:态度判断法公式19:时间顺序法通过找出文章中的时间顺序和顺序的先后关系,来理解文章中的故事情节。

公式20:空行补文法通过观察文章中的空行或空白,补全缺失的内容或完善问题的答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

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考点一:分析段落的作用1、在内容上:首段和尾段起点明中心、升化主题等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2、结构上:1)在文章开头:1开篇点题,渲染气氛;2总领全文;3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在文章中间:1承上启下,承接上文xx内容,引出下文xx内容2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3)在文章结尾:1画龙点睛,篇末点缀2总结全文,生化主题3照应开头,首尾呼应4给人启迪,发人深省考点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氛围;首尾呼应;奠定基调;做铺垫;埋下伏笔;设置悬念;总领全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全文;总结全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照应开头;画龙点睛;欧亨利式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5)情感剧:抒发xx感情,直抒胸臆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2是文章的线索3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具有象征意义5语意双关6是全文的“文眼”7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考点四:文章段落开头的作用1、总起全文,引出下文2、从结构和内容上作答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1)对上1开篇点题,照应题目2开门见山,点出文章主题2)本身1渲染……的氛围2突出表现了……3)对下1引出下文……2为下文xx做铺垫,为xx埋下伏笔3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考点五:赏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含义:1)分析句子用了xx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等2)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和表达效果,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3)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句子蕴含的道理,思想感情等作用:1)在开头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2)中间1承上启下2引出下文3总结上文3)结尾1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主题3首尾呼应,照应开头4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考点六: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1、比喻:1)作用:1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2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答题公式一、记叙文阅读1. 概括文章内容- 公式:谁 + 做了什么(在什么情况下)+ 结果怎样。

比如说,写小明在下雨天去给生病的奶奶送药,最后奶奶病情好转,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概括啦。

2. 分析人物形象- 公式: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直接描写)以及他人的反应、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间接描写)等方面入手。

如果文中说“小明皱着眉头,咬着嘴唇,握紧了拳头说:‘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从这动作和语言描写就能看出小明是个坚定、有决心的人。

3. 理解句子含义- 公式:先看句子表面意思,再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挖掘深层含义。

要是句子是“那扇门关闭了,却又好像打开了另一扇希望之窗。

”表面上是说一扇门关上另一扇开,深层次可能是说一个机会失去了,但又有了新的机会,反映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4. 赏析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这个句子运用了[修辞名称],把[本体]比作[喻体](比喻句)或者把[事物]当作人来写(拟人句)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者文章的主旨]。

例如“月亮像个大圆盘挂在天上。

”运用比喻,把月亮比作大圆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又大又圆的特点。

5. 文章标题的作用- 公式:二、说明文阅读1.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公式:说明对象一般在文章标题或者开头就会点明。

特征呢,要从文中找关键词句,比如“大熊猫是一种珍稀的哺乳动物,它毛色黑白相间,体型胖嘟嘟的,特别爱吃竹子。

”这里大熊猫就是说明对象,毛色、体型、食性就是它的特征。

2.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公式:-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例子],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某个特征]。

例如“我国的石拱桥有很多,其中赵州桥就是典型的代表,它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里举赵州桥的例子具体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征。

-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某个特征]。

像“这座大楼高100米,有30层。

”准确说明了大楼的高度和层数。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一)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最全-小学阅读解题公式

最全-小学阅读解题公式

最全-小学阅读解题公式阅读解题公式:小学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一:一、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三、XXX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四、“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本领,包孕: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怀、谈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XXX、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大、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援用、反语、反复。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二:一、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变乱的起因、经过、结果本领: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变乱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2、分别层次1、按时间分别(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开展过程(找各个变乱)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分别段落层次本领小本领: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小学语文阅读题6个万能答题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题6个万能答题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题6个万能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有什么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有什么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有什么技巧第一类公式:细节把握
1.关键词法:先快速浏览全文,标注或记忆关键词,然后去寻找与关
键词相关的句子或段落。

3.数字定位法:注意数字的出现,往往数字前后的内容会是关键点。

4.句子位置法:注意关键信息所在的句子位置,例如主题句、过渡句、结论句等。

5.段落精读法: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先整体浏览了解大意,再
对每个段落进行精读。

6.对比法:对比两个或多个不同观点、事物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7.比较法: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地点、角度等方面的变化。

第二类公式:推理推断
9.反推法:根据已有信息反推出未提及的细节或观点。

10.归纳法:将已有的具体事物或观点进行概括,形成一个普遍的结论。

11.逆向思维法:反向思考,假设其中一条件不存在或发生反向情况,推理结果会怎样改变。

13.类比法:将一个事物或观点与另一个事物或观点进行类比,推断
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14.顺推法:根据已知的前提条件,推理出结论。

15.消极推理法:通过排除其他可能性,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三类公式:理解态度观点
20.比较观点法:寻找文章中的不同观点,并理解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第四类公式:主旨概括
22.标题法:通过文章的标题来推测文章的主旨。

23.关键信息提炼法:精炼文章中的关键信息,概括文章的主题。

24.概括段落法:将每个段落的主题归纳概括,然后综合起来理解整
篇文章的主旨。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简单实用)】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简单实用)】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简单实用)】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第一部分词语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二、动词理解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第二部分:句子一、句子分析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心情?修辞的分析:(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3)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 A、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B、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C、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D、对比:强调了……突出了……E、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F、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G、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H、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三、仿写句子公式: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文章开头的作用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记叙文)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 (说明时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二、文章结尾的作用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三、一句话或 -段话的作用1、结构上的作用是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 (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 (后)-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 (后)-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③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四、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五、 "这”、i“它们”等指代什么1、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六、仿句1.话题。

首先,仿在话题上要例句保持一致,做到材料紧扣中心 ,事例典型合理。

例,画线句列举的是"春光里的花”"秋风里的叶” , 再依据句末的永“远伴随着你”, 可以判定仿句应扣住夏、冬两李的特征来写。

2、句式。

仿句向句式要与例向相同。

句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主动句、被动向,长句、短句,散句、整句,单句、复句,等等。

3、修辞。

仿句时应当运用例向相同的修辞方法,所以应仔细研读例句所用的辞格,如比喻、排比、对比、拟人反复、设问、反问、引等。

4、结构。

仿句的成分组合方式、修饰限制语的构成方式 ,均应与例向保持一致。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套路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套路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套路
初中语文阅读在中考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下文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语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及套路,供参考!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套路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答题万能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②、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易错成语第一类、望文生义1.明日黄花: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2.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5.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6.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8.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9.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10.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11.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12.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13.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4.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15.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

16.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

也比喻消息传得极快。

17.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

18.如坐春风: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

19.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20.间不容发:形容情势极其危急。

21.祸起萧墙:指祸乱从内部发生。

22.炙手可热:形容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23.一衣带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24.下车伊始: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25.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26.水清无鱼: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27.盲人瞎马: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

28.独步天下:天下没有第二个。

第二类、对象误用1.美轮美奂:用于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

2.相敬如宾、琴瑟之好、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

3.青梅竹马:只能用于年幼的男女之间。

4.休戚相关:只能用于人物之间,不能用于事物之间。

5.置若罔闻:不可用于视觉方面。

6.筚路蓝缕:只用来形容创业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

7.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其它东西多。

8.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

9.三令五申:用于上级对下级。

10.络绎不绝:用于人、马、车、船。

11.挥洒自如:用于写作,画画的运笔,不可用于举止风度。

12.豁然开朗:不能用来形容人的性格。

13.不可磨灭:与痕迹、印象、功绩、事业道理等搭配,若与情感、友谊搭配则错。

14.人老珠黄:只用于妇女。

15.巧夺天工:只能形容人工的精巧而不能用来形容天然的精巧。

16.循序渐进:只用于学习、工作。

17.如履薄冰:用于人的心绪,不能用于环境。

第三类、褒贬颠倒(褒词误用贬义)1.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2.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3.名不虚传: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4.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5.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6.沁人心脾: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闲爽朗的感觉。

7.别有天地: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8.别出心杼:比喻写作不因袭前人,另辟新路。

9.有口无心:指不是有心说的。

10.惨淡经营:指苦心费力经营。

11.来日方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

表示事有可为,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第四类、语境不合1.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如果语境中没有险恶的局势,不能用。

2.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3.名不虚传:“名”:是名誉、好名声,一般名声不可用。

4.耳濡目染:这词语的主语只能是被感染者,而不能是感染者。

5.不可开交:只能做“得”的补语。

6.差强人意: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用在勉强别人做为难的事。

下列举出成对的成语,很容易在同一语境中误用,请注意:望其项背----望尘莫及身临其境---设身处地耳濡目染----耳闻目睹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无与伦比----不可同日而语形影相吊---形影不离东山再起----死灰复燃一见如故---一见钟情不拘一格----无拘无束乐不思蜀---乐不可支不以为然---不以为意不孚众望---不负众望首当其冲---当务之急间不容发---亲密无间刮目相看---绘声绘色首当其冲---首屈一指置若罔闻---置之度外匪夷所思---不可思议第五类、词语重复1.忍俊不禁:忍俊,含笑。

不禁,禁不住,抑制不住。

原指热衷于某事而不能克制自己。

后多指忍不住要发笑。

不能用成“忍俊不禁地笑了”。

2.难言之隐:隐,隐情。

深藏于内心的话或事。

难以说出口的隐情。

不能用成“难言之隐的苦衷”。

3.南柯一梦:南柯,指梦境中的南柯郡。

泛指一场美梦。

比喻得失无常,美梦成空。

不能用作“一场南柯一梦”。

4.相形见绌:相形,互相比较。

绌,缺陷,不足。

相比之下,显出一方非常逊色。

不能用作“显得相形见绌”。

5.如芒在(刺)背:芒,芒刺,好像芒刺扎在背上。

形容惶恐不安。

不能用作“好象如芒在背”。

6.遍体鳞伤:遍,全部。

鳞,鱼鳞,这里指伤痕布满合身。

像鱼鳞一样密。

形容被打得合身都是伤。

不能用作“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7.当务之急:当务,当前应办理的事情。

原指应当做的事情才是最紧要的。

后指当前所做事情是最紧要的、最急迫的事。

不能用作“目前的当务之急”。

8.接踵而至:踵,脚后跟。

一个跟着一个到来。

形容很多人接连而来。

不能用作“接踵而至地闯进来”。

9.津津乐道:津津,兴味很浓的样子。

乐道,乐于谈论。

指饶有兴味地谈论某事。

不能用作“津津乐道地说”。

10.闻名遐迩:遐,远,迩,近。

远近都闻名。

形容名声很大。

不能用作“海内外闻名遐迩”。

11.责无旁贷:责,责任。

贷,推卸。

自身负有的责任,不能向别人推卸。

不能用作“责无旁贷的责任”。

12.生灵涂炭:生灵,指百姓。

涂炭,沼泥和炭火。

比喻困苦的境地。

指老百姓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不能用作“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13.安居乐业:安定地居住在一地,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

不能用作“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14.见(贻)笑大方:见,被,大方,内行或有见识的人。

被内行或有见识的人笑话。

不能用作“只能让人贻笑大方”等。

15.自渐形秽:渐,惭愧,秽,丑陋,肮脏。

原指自己的容貌风度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不能用作“感到自渐形秽”。

16.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

泛指众多的读书人,不能用作“众多的莘莘学子”。

17.扪心自问:扪,摸,摸着胸口自问,毫无惭愧之处。

形容心地坦然,光明正大。

不能用作:“扪心自问的自责”。

18.真知灼见:灼,明亮、透彻。

指正确透辟的认识和见解。

不能用作“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

19.满腹经纶:经纶,原指整理丝缕、理丝为经,编丝为纶,统称经纶。

引申为治国或办事的能力。

形容人很有学问和才干。

20.众所周知:周,普遍、全。

大家都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