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3(上)

合集下载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视频1-11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视频1-11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视频1-1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解释脉促是阳虚一种代偿的心律快,有可能少一下;脉数是有热跳的快,心律齐;脉结代就比较严重了,叔叔打了一个类比,可能是身体五脏六腑已经有一个脏腑死掉了,心脏给它输血跳一下的时候会被打回来一下,所以心律是正常的,但是偶尔会漏一下两下,这种就漏的越多越危险,因为代表人体的器官机能越差。

所以这一条被下过以后,出现脉促、胸满,说明心阳没有力量把邪气推出去。

用桂枝,炙甘草汤来补阴阳,然后去掉白芍往进拉的力量,用姜枣调营卫来把这个邪气推出去。

宋本伤寒论22条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解释这一条其实如果要简单理解的话,就是在上一条的症状上面再加一个恶寒,说明它的阳气不足,然后加附子就合情合理了。

所以对这一条的解释一般是:脉微而恶寒,就是阳气不足,脉多少会有一点微弱的。

在现代用法的话一般就是有一种心绞痛可以用到,就是这个胸口绞痛,容易在天黑或者天冷,冬天这样的时候发作,说明它是阳虚,而且现代医疗证明血管会有瘀堵,所以一些医家会在提振心阳的方子里面,比如说桂枝去芍药汤、四逆汤、真五汤,这一类补阳的药里面加一点丹参、鸡内金来去血管的淤积,这是一种治疗阳虚型心绞痛的思路。

宋本伤寒论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解释这一条讲的是太阳病得了好几天了,按理说是应该要传变了,但是没有往来寒热、呕吐,这说明排除了少阳病,因为在《伤寒论》中少阳病的主要代表的症状就是这两个,当然我们还可以自己再补充口苦、胸闷、脉弦这些。

然后也没有大便干,说明没有到阳明病,当然阳明病的其他症状有脉洪大而实、出汗多、口渴、烦躁、眉毛痛等等。

一天发烧两三次和少阳病的往来寒热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少阳病的往来寒热一般都是一天发一次,当然也不能排除发烧两三次的可能,就需要我们辨别有没有其他少阳症状来排除了。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

《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在上〈少阴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三卷的〈伤寒例〉中一些比较整体提纲的条文。

在这之前,要跟同学们讲一下〈少阴篇〉的调性。

研究经方的人中有一些流派,是很不赞成“把张仲景说的六经传变跟人体经络的十二经放在一起讲”的。

当然,有人是非常赞成“要把张仲景说的六经传变跟人体经络的十二经放在一起讲”。

像刘渡舟先生,就大声疾呼“经络理论要跟六经病结合在一起”。

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一个人后脑勺僵要用葛根剂,脖子侧边僵要用柴胡剂,这就是经络!不同的方剂会走不同的经络。

所以哪里不舒服,哪根脚趾、哪根手指头,都用不同的药方,这也证明了《伤寒论》里面方子跟经络是相关的。

但是,相对刘渡舟这样的论点,胡希恕教授就不喜欢把《伤寒论》跟经络理论放到一起,他比较喜欢“这个证用这个方,不要想太多乱七八糟的”。

胡希恕抨击“伤寒论跟经络结合起来的思考”的时候,就会拿少阴病当做一个论证。

因为张仲景的〈少阴篇〉,其实是一个很杂的篇章。

〈少阴篇〉里有一些〈太阴篇〉恶化过来的病……基本上,张仲景的三阴病的世界,少阴是个暧昧地带,因为跟其它两阴都是糊掉的。

就好像张仲景的〈太阳篇〉,有没有用到少阴药?有啊,真武汤。

有没有用到阳明药?有啊,白虎汤、调胃承气都用了。

有没有用到柴胡汤?也有,对吧?〈太阳篇〉几乎每一经都挂过去了。

同样的,三阴经的世界里,〈少阴〉就是一个“很糊”的篇章,太阴病恶化了要死了也放在这里。

就像“理中、四逆辈”,理中汤证再严重一点,人更虚更寒一点,变成四逆汤证,就放到少阴来了,但其实你要放〈太阴〉也没什么不可以啊。

那至于少阴病里头有一些血分寒的病、阴阳格拒,或是手足厥逆的病,其实那些病,你要放〈厥阴〉行不行?也行。

──所以胡希恕教授会觉得:分出清清楚楚的六条经,对实质的治病没意义。

所以,先跟同学讲一下,少阴病的状况就是这样子,它本身在分类上,有些部分没有分得那么清清楚楚。

这是一点;危险误区:少阴与温病的暧昧接轨地带;另外一点,少阴有一一个人肾阳虚之后,水气就转不上来,水气一转不上来,心阴就会虚,心阴虚,这个人就会发烦躁、失眠,甚至是会产生很多的“发炎”症状。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桂11-26/宋无】少阴病,脉微而弱,身痛如掣者,此荣卫不和故也,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方】当归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细辛三两木通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二十五枚,劈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接下来呢,我们来看当归四逆汤。

一冲过来路都是很重要的方子,今天是在飚车啊。

条文我们先顺一下,因为〈少阴篇〉的当归四逆汤,这个条文是桂林本独有的,在宋本《伤寒论》里面,当归四逆汤第一次出现是在〈厥阴篇〉,不是在这里。

不过我觉得,〈少阴篇〉有这一条也好。

它说「少阴病,脉微而弱」,首先同学记得一件事,当归四逆汤证的「标准脉」就是:那个脉啊,弱到你几乎把不出来,也就是这个脉「隐隐约约」的快没有了,这种时候,上中下三部都是这样子的,你就要先想到当归四逆汤。

然后,它说「身痛如掣」,这个「身痛如掣」,就让当归四逆汤的「身体痛」,跟附子汤、真武汤都分开了。

「身痛如掣」的这种身痛,临床上在得少阴病的时候会不会遇到?会。

这个人在床上,不动的时候不痛,动的时候会觉得扯到一下而痛。

虽然不一定是你们常见的,我倒是有这样的经验过。

在阴证感冒的时候,「动一下,会扯痛」这是有的。

那你说,这样的一个病机来讲,到底要算是少阴还是厥阴?严格来讲是「厥阴」,可是以症状来讲,往往那个人是先得少阴病,然后,发现自己有这个状态。

所以在少阴病来讲──我们先不要用到那么厥阴的讲法──少阴病这人体质就是偏虚偏寒,那他如果寒到血分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状况。

如果他寒在气分的话,气分是「无形的身体」,除了十枣汤证的痰水那一类的东西扯到之外,纯粹的虚寒,不太会被扯到的。

但是寒到血分、血管特别寒的人,那是有形的身体,一扯到,就会有痛的感觉。

它说这是「荣卫不和」,我想「荣卫不和」也是个象征的讲法。

就是血管外面跟血管里面,有了一种差异,这个差异,当然严格来讲,也是「厥阴病」比较会有的「阴阳分裂」。

能量都在气分那一边,血分这边已经冷到整个没有能量了、快冷死了。

JT叔叔《伤寒论偷偷教》 脉法杂谈篇

JT叔叔《伤寒论偷偷教》 脉法杂谈篇

脉法杂谈那我的中医班呢,其实我的庄子班呢,其实都是,好像比较没有再加什么限制。

可是我的中医班,我是想希望同学能够有几点,就是我比较想要先叮咛同学,我们这个班呢,如果要说门规的话。

门规有两条,不要抄啊,(笑)这是听一下就算了,无所谓的,你不守门规,我也没有办法把你怎么样的,就是门规有两条。

第一条最重要的,如果你听了觉得困了,一定要趴下去睡。

因为中医课有时候,一下子讲了一大堆,有的没的,刚好那一些症状,讲一堆跟你没有什么关系的,听了实在是很乏味;这个时候你想打瞌睡,我想这是祈求各位的一点同理心,你知道我在台上,很怕学生这样(学打瞌睡样),这样子我的心是会一直悬在那个同学头上面。

所以呢所以请你大喇喇的趴下去睡,睡饱了再起来又是一条好汉,以前都是有要求几个助教,带头睡觉的嘛,对不对?现在助教也是照样要睡得话,好好地带领同学趴下去睡,我非常认同上中医课要睡觉的。

第二个算是门规,也算是对同学的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学了中医,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回到家之后,面对你的亲戚朋友,不要希望人家去相信你。

因为若关起门来讲中医的话,实在是有一些病,中医治的很好,对不对?对不对,也不对哦,大家都是初学者的话,就不知道啊。

就比如说你按照伤寒论的方法治感冒,对不对?大概一场感冒的话,打的快的话,大约20分钟就打完了,就医好了。

这样的一个治疗速度,一般人的常识是没有办法想象的。

那这样子的一种疗效,或者是我今天的下半堂课,因为我这个班的存在,是来自于同学的点菜单,就是同学说他什么头痛,月经痛啊,什么哪里不舒服啊,我就想说,做一点小专题教教,等到这些点菜单都处理完了,我们就可以散班了。

所以我们班一个月收一次学费,就是随时准备散班的状态,大概是这样子。

还有就是等一下我下半堂课,因为我上一个礼拜,有同学跟我讲说,想要学怎么医头昏晕眩,那我就想说来玩一玩头昏晕眩的医法。

那你会发现说,我们这个头昏晕眩的医法,如果你用我们比较古方派的操作技巧才处理的话,真的医的是非常好的。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 小柴胡汤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 小柴胡汤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小柴胡汤(一)──寻找少阳区块柴胡剂与少阳病关于柴胡汤,开始跟同学分辨主证之前,我想先说明一下我教小柴胡汤大概的规划。

我在想啊,课上成这样,有些同学可能会怕,感觉这个课,好像教一辈子也教不完。

但我教柴胡汤会教得比较多一些,是因为我想借着仲景的柴胡汤,把历代的一些柴胡剂都跟同学顺过一遍。

这有什么意义呢?这样说好了,中国现在还有在使用的方剂大概有三万首,三万首方剂之中,柴胡系的方剂占了八千首,所以如果在教柴胡汤的时候,能够把柴胡系的方剂总纲,带过一遍的话,等于是帮各位把中医学整个版图中,十五分之四都处理掉了。

我觉得花三星期处理掉十五分之四,应该还不算太亏。

为什么需要这么做呢?这是因为,张仲景的柴胡汤,尤其是小柴胡汤,提示了后代医家柴胡剂的使用可能性,可是,反过来说,为什么后代的医家,有小柴胡汤不用,要再去创出另外那八千种的柴胡汤?为什么?这一定是因为小柴胡汤,有它不适用的地方。

也就是说,小柴胡汤有它的适用范围,在其他的状况下,医家会照实际遇到的状况,创造出更好用的方,比如说:加味逍遥散、柴胡疏肝汤等等……学这样一块版图,虽然会是要来扫一遍时方的柴胡剂,但它也可以反证「经方的柴胡剂在做什么」,这样才比较容易决定在这么大的一个疾病类型中,什么主证要用什么汤,能让我们用得准一点。

今天的时间,我们只能教一些些小柴胡汤的绪论,也就是少阳证的部分,我们只能介绍一小部分的「少阳是什么?」,比较详细的少阳是什么,这要等到我们连同《难经》、《黄帝内经》,以及孙思邈关于胆、三焦、肝的一些说法一起整理出来,会比较能引经据典地,处理「少阳是什么」这个主题。

那么,在众多柴胡剂中,滋阴养血的柴胡剂,那其实比较偏当归芍药剂,柴胡只是点缀的,我这次先不会带到;我们这次先带所谓「疏肝解郁」的柴胡剂,我们会从傅青主跟陈士铎的方剂里面,去抓出一个用药规律,等到我们熟悉这些规律以后,之后读到其他时方的柴胡剂,也会很容易理解。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 (1)酸枣仁药性的探寻 (4)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本文为JT叔叔投稿于《MM》杂志之旧文〕麻黄,所谓「标热本寒」之药也,其形中空如管,能从骨、从血脉中把阳气发出来驱散寒邪,能祛邪,但人会虚。

仲景书中的药的走法,有「与皮表平行」的药,有「与皮表垂直」的药,代表性药味,例如麻黄是垂直皮表发汗的,柴胡是平行的(走少阳区),二药王不见王。

在柴胡剂中,枳实可用(平行),厚朴不同用(垂直);相反地,枳实不同麻黄剂一起用,厚朴与麻黄一起很好用。

用反了,枳、朴皆不得发挥其药效。

但,反面来说,仲景也依此原理「制」麻黄。

麻黄和两类药物同用时,会受制而药性变得温和。

其一:阳明区块药,药性顺肌理而行,属平行药。

例如根、石膏、苍朮、白朮。

较没力的是根,例如根汤中有麻黄汉制三两,量和麻黄汤一样重,但根汤的发汗力仅得麻黄汤之半,于焉得知:根四两约可制麻黄三两其半,即一点五两。

根八麻黄三之比例时,可无发汗现象。

石膏、麻黄同用时,仲景麻杏甘石汤已示其例。

麻杏甘石汤服后不发汗,但仍可去邪,即石膏八两可制麻黄四两。

依此比例原则,越婢、大青龙,虽麻黄六两,但因石膏有鸡子大(约汉代六至八两),则麻黄之发汗力仅余三两,即同于麻黄汤。

朮类则今人研究:二倍于麻黄时,发汗力减半,四倍时全无汗力,而祛湿之效皆甚佳。

风湿患者临床,麻黄加朮汤,以此原则量其虚实作加减。

此其与阳明区药之相互作用其大概。

第二类:附子、细辛、地黄等直入少阴心肾之药,则不直接影响麻黄之发汗力,但会深化其发汗力。

另外,治寒饮而咳的小青龙汤,因有半夏,移肺中水入膀胱,故不成汗解而成尿解。

直用生半夏如《伤寒论》剂量(半升约如汉制四至六两),必尿解,解后人不虚。

因肺中寒饮之邪,尿解有路可去,汗解则属无理。

今用制半夏则需加倍。

今一般医师半夏则用量不足,故常使小青龙汤服后作汗解,乃至病人服后大虚,乃言此药续后不佳。

民初文虎用小青龙汤,倡议以半夏三钱,其余药味仅数分,乃善法。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三)16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三)16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三)16葛根系之推广应用既然知道了葛根汤它本身竟然能有作用于阳明区块,甚至是说,在临床上我们觉得它有动到我们的阳明经,就是足阳明胃经,那这样子的话它的现代的推扩使用的机会就很多了。

那这个多啊,同学要先知道一件事,就是张仲景这个方子,就是所谓的经方,如果它是,如果我们的病是完全照着伤寒论这本书在生病,就是张仲景在写这个证、这个证、这个证,都吻合,然后你吃这个方子,那通常就是所谓的“一剂知,二剂已”!就会觉得很有效,而且几乎是100%有效。

可是如果你是用这个方剂的道理拿来医很多别的病的话,那你就要有一点碰运气的心理准备了吗,就是它或许会有效,或许会不太有效。

就是这个心理准备要有。

所以我接下来讲葛根汤的推扩的用法,就是很多很多时候都有效,但是绝不敢说是谁用都有效。

因为它这是把它借来用在别的地方。

比如说第一个,葛根系的药,不止是葛根汤,后面会教到的葛根黄芩黄连汤也是一样。

就是用来治疗上半身的发炎都很有效。

眼睛肿啦,什么耳朵痛啦什么的,这些都很有效。

那葛根系的药,葛根汤如果要拿来治疗肩膀僵硬,多半也是有效的。

那会没有效的时候,就是那个人肾阳太虚弱了,他的水从肾那边,就是肾阳不够所以上不来,这个在基础班有教过,许叔微的椒附散。

如果是不用椒附散的话,那将来就用真武汤也是直接补肾阳的方子。

那这些可能会比较有用。

那这个关系到阳明经很多的而且现在还流行的病,其中之一就是现代人说的鼻窦的问题。

鼻窦就是,我们脸颊两边的骨头,骨头里边是有一些空洞的,那有些人他这个空洞不干净,然后里面积的那些水臭掉,就象脓一样的,影响到鼻腔,鼻腔会滴出那种黄黄的象脓一样的东西。

这种鼻窦的病西医在医疗的时候用的方法是很残忍的,就是硬要把你这些地方挖开,然后塞药棉进去消毒,然后等到确定说杀菌完成了再把药棉拔掉把它缝回去。

至于以后还会不会再臭掉那也不知道。

这个鼻窦的病,葛根汤的加减在临床上面我们是现在还蛮常用的。

鼻下糜烂啊,肥厚性鼻炎啦之类的。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3(上)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3(上)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3(上)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3(上)栀子汤系〔摘自『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第六段第一节〕栀子汤系的代表方是栀子豆豉汤,主证是失眠。

病因很多,诸如感冒、喝冷饮、日晒过度等等。

能睡着表示心肾相交。

不能睡表示阴阳不交、心肾不交。

〔阴阳不交〕西医讲法,交感神经不能切换到副交感神经。

能切换神经的代表药是生半夏。

〔心肾不交〕栀子豆豉汤对应的是形而上的心肾不相交。

若肾气能上,心气能下,则能睡。

若由于上述病因致使肾脏向上的水气,与心脏向下的火气(心→小肠→命门→煮肾水)相撞,会有下列身体感:胸口正中、食道处感觉不舒服。

如果夜不能眠,心里烦,觉得胸口有一坨怪怪的感觉,很可能是得了栀子豉汤证:心的火气与肾的水气在体内相撞,这是指形而上的身体,因为相撞的点找不到对应的肉体器官。

这种病常见,治以栀子豆豉的结构搭配其它药物,疗效佳。

栀子与豆豉为何用栀子、豆豉呢?豆为肾之骨,豆子的形状像肾脏。

黑豆颜色是黑的,更是肾之骨了。

黑豆不宜生吞,又黑豆不补、性微寒,单独食之恐伤肾气、胃出血、(食黑豆浆)尿血,故食用前宜先予处理,如与其它补药同煮,使黑豆吸收补药的药性后再行吞食。

微寒的黑豆经发酵、煮熟成豆豉后,就能把肾的水气蒸发并塞满身体。

其它药,如附子、肉桂也能补命门火让肾气上升,为何不用呢?此乃因栀子汤证是烦热的症状,不适合用热药,而栀子、豆豉皆系凉润之药。

黑豆做成的豆豉能使肾气蒸上来。

为了防止原来水火之气相撞造成不舒服之点被豆豉蒸上来的肾水之气往头顶方向推。

并让心火和上升之肾水之气对穿过去,就用到栀子。

栀子是能够逆向而行的下火药。

「栀子逆行」的助忆故事:一般五行色彩相推的顺序是冬天黑色、夏天火红色、长夏黄色、秋天白色、冬天黑色…。

栀子最初的嫩叶是绿色的,叶子老了变成黑绿色,夏天开花,花期2个月,味道香浓,花是白色的,当花凋萎时花心是黄色的,最后花心也掉了,种子是红色的。

可见栀子花生长期间的状态(颜色)和和五行相推的顺序恰恰相反,这也反应在栀子花逆行的药性上。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03)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03)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03)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03)--重审桂枝汤.正文时间:2011-3-5 19:24:23 点击: 1487重审桂枝汤.正文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看一般所言的「万方之祖」,「桂枝汤」,也就是敦煌遗卷《辅行诀》中的「小阳旦汤」。

首先,这个病「太阳中风」是怎么得的呢?一般而言,会得「桂枝汤证」的人,常常是身体不很强健的人。

也就是「腠理比较虚疏」的人,当他受到风寒的时候,他皮肤的抵御力不很好,风一吹,就像「吹绉一池春水」那样,风气的振波就透进皮肤,浸入肌肉里面去复制它自己了。

而人体中运行的「气」,在这里可以大分为两种,一种是保卫你的「卫气」,一种是滋养你的「营(荣)气」,而「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这里的「脉」指的不是经络,而是血管。

血管中伴随着血液一起流动的生命能,叫营气;而血管外的肌腠、组织之间的生命能叫卫气。

而无论是营气或是卫气,都来自于两路大本源:一路是吸收食物的精华而传布至全身的脾胃之气,一路是经过命门之火灌注能量而具有生命能的,「足太阳膀胱经」中的「寒水」之气。

一般分辨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的二分法,就是说桂枝汤证是「风伤卫」,而麻黄汤证是「寒伤营」。

风气是克土气的(风=木,木克土),所以直接会欺负在肌肉上(肌肉属脾土),侵入人的「卫分」(「分」在这里是「份位」,也就是范畴、领域的意思。

),而「麻黄汤证」的寒气是沈实凝重的,所以窜入人体时它不会像风气一样一大片松松地来,而是像针尖一样刺穿进来,或者直接穿入「营分」,或者直接「同气相求」,附着于属性同属于水、属肾的「骨节」之中。

简单来说,桂枝汤证就是风邪(五邪的属性,容待下一章再论及)传入了人体的卫气之中,也就是大约波及皮腠和肌肉的范围,而还没有穿透进血管、骨节的一种状态。

因为卫气被搅乱了,已经不很强的卫气变得更弱,表阳虚,所以汗流得出来,不会像麻黄汤证那样汗被束住。

而因为肌肉中已有了风邪混入,一再吹到风,身体就觉得「屋漏偏逢连夜雨」,感到很不爽快,也就是「恶风」。

(台湾中医jt叔叔电子书版)伤寒论慢慢教1

(台湾中医jt叔叔电子书版)伤寒论慢慢教1

(台湾中医jt叔叔电子书版)伤寒论慢慢教1文档介绍:1张仲景生平那我们这样,《伤寒论》呢,说的要慢慢教,我们就要从《伤寒论》的序教起。

那要教《伤寒论》的序,因为《伤寒论》的序其实是张仲景的血泪陈词哦。

里面有他对于读者一个非常沉痛的呼吁,我觉得不读是蛮可惜的事情哦。

特别是这个作者跟你的一番交谈,然后了解这个作者的个性,会比较容易理解他。

知道张仲景个性是一个非常龟毛的人,他就像那个什么名侦探柯南一样,没有足够的证据,绝不会像他什么毛利叔叔一样,说凶手就是你呀,对不对?绝对不会这样子,他绝对不会这样做,他要找到足够的证据,才会开药。

那可是,很多人学医,就希望自己很神,对不对,看到人一眼就说,药就开下去哦,代表我很厉害,那这些都不是张仲景对你的要求。

张仲景希望人是,尽量要审慎一点,他是一个很像是传说中的处女座的个性的人哦。

那张仲景的生平呢,我至少要跟各位同学先介绍一下,这是讲义的第1页啊。

我会跟同学介绍下张仲景的生平,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现在听说过中医的人啊,可能会对张仲景有一些传说的印象,比如说中医的那种世界就有个传说,说张仲景当年用八味丸帮汉武帝治消渴病,就汉武帝得了糖尿病,张仲景开金匮肾气丸去医他。

那我说这是时代错误啊,张仲景是汉朝末年的人耶,遇不到汉武帝啊,张仲景不是神仙啊。

那像这种奇奇怪怪的传说,我们要把他扫干净。

或者我们说医圣张仲景,那张仲景是什么时候被叫做医圣的呢,其实很晚很晚,一直到明朝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辩》,才称他为医圣。

在这之前提到张仲景其实没有那个称号的,那关于这种种的这些,历史上一些可能现在都已经模糊掉的地方,我想既然要谈到这个人,我们就可以帮他顺一顺。

那我们先来看这个,目前已有能够找到的资料里面,关于张仲景的一些论述啊。

那为什么要说能够找到的资料呢,那是因为张仲景的生平啊,不存在于正史记录之中,我们中国人正史是没有记载张仲景这个人的。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一)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一)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一)1.1.1 开讲寄语就是想跟各位同学把话先说在前面的。

就是医术这个东西呢,它既然是一门技术,也就是我们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那当然是一个慢慢练出来的东西。

那我不希望有人,哦,不是,其实我希望不希望的范围也不是在你们身上啊,是在我自己身上。

就在我自己的人生体验里面呢,我会真的觉得,医术这个东西你一点点进步是一个蛮好的过程。

那就像有的时候,我会遇到一些病人,一些状况,我觉得我不会医,那就在这当下,我就承认我不会医。

那可能我继续照我的计划读书。

然后读了一年、两年之后,我再看到同样的病,我忽然发现,我已经可以处理得蛮顺手了。

那就是你总体的这个治疗的能力的提升,那这就是我所相信的医术。

那,有一些这个学医的人哦,心里头肯定有一些寂寞吧。

对于一些病,会想要一些专病专方——就是反正癌症就吃这些药就对了,或者反正感冒就吃这些药就对了。

那我觉得专病专方,那只是一种对于成药的选择,并不能算是我们自己的医术的一部分,所以,我呢,就比较希望同学,就是我们这样子慢慢读,慢慢进步就可以了,那有些东西就不要太急。

因为就像我曾经有一次在我自己的部落格上面吧,我有跟一个人,讲了一些重话。

就是当有一个同学,一个网友,他在说,他觉得他这个治感冒啊学医学得可能有一些时间了,感冒还医得都很不顺手,那觉得,好像自己不用功啊,或者是不够聪明啊。

那,我回忆起来,我当初刚开始学医的时候,我曾经在那个时候,我发下一个我觉得很大的志向:“我要在两年以内呢,学会怎么医感冒。

”结果,我实际上呢,我大概摸了四年吧,才把医感冒这件事情处理得比较熟悉。

但是,除了用功不用功之外,其实还包括人生体验。

就是很多病,你要病过了,你才知道是书上写的那种感觉啊,不然的话呢,总是觉得不很贴切,印象很不深,对不对。

那读书不要时间,生病也要时间啊。

那这个治感冒这件事情呢,我觉得用四年的时间来慢慢熟悉它,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过程。

而你想要更短,老实说,我也不知道怎么样可以更短,就像是我对这种心情呢,就有点像是我从前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好像是中文系的系主任来演讲吧,那我问了那位老师一个问题,说,我的现代诗哦都觉得写得不好,怎么办?然后,系主任就瞪我一眼,然后就说了,那是因为你很骄傲啊。

《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讲解 JT叔叔 查查362精编版

《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讲解 JT叔叔  查查362精编版

.《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讲解JT叔叔查查362马象仕2015-11-26 10:20:14当吃火锅灼伤食道、吃红豆麻薯灼伤食道(日本大冢敬节)、或喝60度酒精的烧酒引起食道出血…等等,凡食道灼伤而有胸中窒感觉时就用「栀子甘草豉汤」。

〈#7.51〉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是说已经病了一段时间,人有点累了。

用过下法之后,人就会心、肾脱离,于是「身热不去」,身体在发烧。

其实倒底怎样叫「发烧」,JT自承他也说不准(※JT云,今中暑,额头烫烫的,可也不能随意说这就是发烧!)鉴别栀子汤系的各种证:「栀子豉汤」证可以是〔#7.49〕的「心中懊憹」,也可以是〔#7.50〕的「胸中窒」,也可以是〔#7.51〕的「心中结痛」;至于〔#7.53〕栀子干姜汤证则是「微烦」à〔#7.53〕的主证是「淡淡的睡不着觉」。

〔#7.51〕「心中结痛」的感觉:是「虚证」,不要和其他病的「结痛」混淆。

△如心中结痛、心下肢满、脇下…仲景很多这类条文à※〔#8.26〕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胸脇满、微结」;胸痹、陷胸汤结胸证的结痛;十枣汤证痰饮积塞也会有结痛。

△那幺多的结痛,怎幺分辨呢?方法:转一转身体,栀子豉汤证的痛是在无形的灵魂身体上的,所以身体转动时不会扯到痛处。

其他病证的痛是在有形肉体上的,于是在转动身体时会扯痛。

△虚证在灵魂身体上的结痛是心肾不交造成的,用栀子、豆豉这两味药可让心肾之气对穿而过。

△心肾不交会有懊擃、结痛或胸中窒。

△〔#7.53〕「微烦」:不需要交心肾。

除了栀子豉汤之外,其他药物可不可以用呢?日本的「利膈汤」,治膈噎(即吃东西时觉得塞塞的,吃不下去),由「栀子附子汤加半夏」组成;栀子、附子交心肾,附子让肾气上来,栀子让心火下去;半夏能通阴阳。

如果没有寒热的问题,或病情不须那幺严谨时,可用利膈汤。

〔#7.53〕栀子干姜汤又名「二气散」(出自《杨氏家藏方》卷六、《朱氏集验方》卷八),用来治噎嗝(例如脾胃太虚、热气往上冲、吃不下时适用)△胸口梗塞的病、和食道有关的病,有人用过栀子、附子、干姜的结构。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历代的柴胡剂,是从四逆散里变化出柴胡疏肝汤、逍遥散变化出其他方。

而小柴胡汤治的是少阳病,所以历代从不把它列入“保肝药”,少阳病跟肝脏没有太多的关系,甚至可以说,中医所说的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调肝保肝,跟这个实质的“肝脏”都不一定有太多的关系。

因为实质的肝,比如说,脂肪肝,用实脾散,实脾散里面并没有疏肝解郁的药,那是湿阻中焦;实脾散是真武汤底。

肝忙不过来、毒性都化解不掉,要帮它排毒、让它轻松点,可能用的是绿豆黄、蚬粉、半夏泻心汤,这里不一定有柴胡、芍药。

今天说的黄疸病,总有机会跟肝胆相关了吧?对不起,张仲景把它分类到〈阳明篇〉,为什么?因为造成黄疸的肝胆病变,那是消化轴(阳明区)的事情,搭不到六经传变的“少阳病”。

所以,处理实质的肝时,很多的东西跟柴胡剂其实一点也搭不到,实质的肝,有另外的打法;柴胡剂所活跃的领域是另一个领域。

很难定义,因为,跟长辈在讨论少阳区块的时候,小朋友几乎讲什么都会被修理,比如说,少阳区块包含了胆跟三焦,我说“三焦是不是淋巴?”大人就会说:“不可以说是淋巴,因为很多病,证明它不是淋巴。

”因为少阳区块是一个很特殊的区块,定义它是不容易的事情。

说到肝的血分、气分跟柴胡证,还可以再加上神经疾患──就是柴胡龙骨牡蛎汤证中拆解出来的一大堆东西,容易被惊吓、恐慌,西医归类到神经的疾病,其实还是有可能从少阳区块去医。

首先来看,后代医家说的“疏肝解郁”,跟少阳区块有什么关系?足少阳是胆经;手少阳是三焦经。

要疏肝解郁,为什么不走厥阴肝经?因为直接走厥阴经的药,比如当归四逆汤,或者是桂林古本的桂枝当归汤、乌梅丸,都是直接走厥阴经的药。

厥阴病有较多东西是关系到实际上的肝。

那少阳病呢?好像是胆经的区块、手少阳三焦的区块,当它运行得顺畅的时候,肝气就会比较通畅。

不过这一点不重要,因为要紧的是,要能够定义出张仲景说的少阳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所谓的柴胡剂衍生出来的很多方子,或者说少阳病会那么关系到中国人说的“郁”这个字?少阳病的特征就是人很“郁卒”。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小柴胡汤1历代的柴胡剂,是从四逆散里变化出柴胡疏肝汤、逍遥散变化出其他方。

而小柴胡汤治的是少阳病,所以历代从不把它列入“保肝药”,少阳病跟肝脏没有太多的关系,甚至可以说,中医所说的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调肝保肝,跟这个实质的“肝脏”都不一定有太多的关系。

因为实质的肝,比如说,脂肪肝,用实脾散,实脾散里面并没有疏肝解郁的药,那是湿阻中焦;实脾散是真武汤底。

肝忙不过来、毒性都化解不掉,要帮它排毒、让它轻松点,可能用的是绿豆黄、蚬粉、半夏泻心汤,这里不一定有柴胡、芍药。

今天说的黄疸病,总有机会跟肝胆相关了吧?对不起,张仲景把它分类到〈阳明篇〉,为什么?因为造成黄疸的肝胆病变,那是消化轴(阳明区)的事情,搭不到六经传变的“少阳病”。

所以,处理实质的肝时,很多的东西跟柴胡剂其实一点也搭不到,实质的肝,有另外的打法;柴胡剂所活跃的领域是另一个领域。

很难定义,因为,跟长辈在讨论少阳区块的时候,小朋友几乎讲什么都会被修理,比如说,少阳区块包含了胆跟三焦,我说“三焦是不是淋巴?”大人就会说:“不可以说是淋巴,因为很多病,证明它不是淋巴。

”因为少阳区块是一个很特殊的区块,定义它是不容易的事情。

说到肝的血分、气分跟柴胡证,还可以再加上神经疾患──就是柴胡龙骨牡蛎汤证中拆解出来的一大堆东西,容易被惊吓、恐慌,西医归类到神经的疾病,其实还是有可能从少阳区块去医。

首先来看,后代医家说的“疏肝解郁”,跟少阳区块有什么关系?足少阳是胆经;手少阳是三焦经。

要疏肝解郁,为什么不走厥阴肝经?因为直接走厥阴经的药,比如当归四逆汤,或者是桂林古本的桂枝当归汤、乌梅丸,都是直接走厥阴经的药。

厥阴病有较多东西是关系到实际上的肝。

那少阳病呢?好像是胆经的区块、手少阳三焦的区块,当它运行得顺畅的时候,肝气就会比较通畅。

不过这一点不重要,因为要紧的是,要能够定义出张仲景说的少阳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所谓的柴胡剂衍生出来的很多方子,或者说少阳病会那么关系到中国人说的“郁”这个字?少阳病的特征就是人很“郁卒”。

第三课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3(下)

第三课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3(下)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3(下)栀子汤系栀子、豆豉、枳实的本草学●栀(栀/卮/枝)子中品:一名木丹.味苦寒.生川谷.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栀」这个字,是古时铜酒杯的形状(「卮、栀」才是正体字)△栀子可染出美丽的黄色。

栀子这味药,历来不知应归什么经,也不知道它泻的是那里的热。

当整个胸口都有热闷着,用栀子泻下来,似乎栀子有作用到肺的区块,泻了肺的区块的火,食道是属于脾胃的区块也泻到了。

有人说栀子泻三脏一腑(心、肝、肺、胃),有人说栀子专泻三焦之火,这类说法很多;JT认为干脆不谈栀子的归经,只说栀子泻郁火即可,就是火在那里塞住不通,栀子就有办法。

同样是把塞住的火打通,还是有方向性的。

栀子的药性会往下走并把热从小便带出来。

所以当身体有上火时,吃了栀子后,接下来小便就是茶色的,它会把热从小便带出来,走的是小肠、膀胱这条路。

栀子往下泻血分之火,另有其它药物也是专门泻血分之火,如连翘。

连翘的药性是散的,它能把火从皮肤表面逼出来,不是往底下泻的。

栀子和牡丹皮是好搭档,例如逍遥散;「逍遥散」的临床疗效就远不如「加味逍遥散」。

虽然加了栀子、牡丹皮,整个药变寒掉了,有时容易拉肚子的人,吃了牡丹皮血分会寒掉,栀子也满厉害,牡丹皮比较厉害,可是加味逍遥散就是有这个力道,效果比逍遥散好很多。

牡丹皮能泻阴中之火,什么地方愈阴,它愈能泻。

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脏腑相比,脏比较阴,腑比较阳,动力高的,流动的身体是阳,固定的身体是阴。

人体中最固定的身体是骨头,所以牡丹皮可以泻骨头发炎。

牡丹皮可以泻阴中之火,泻脏火或骨头之火。

栀子能泻郁火,故《本经》云栀子主「五内邪气」,就是好象有什么东西塞在里面的热。

栀子又主「胃中热气」:有一个方子,把栀子炒焦打成粉,加生姜的汁一起吞,可治胃部灼痛(胃酸过多引起,可让胃酸不要再冲上来)伤科的「吊筋药」就是当撞伤,整块肉红肿起来,有水、有伤、有瘀血,发炎好象散不掉时:拿生的栀子粉末,加一点面粉,加烧酒(酒精40度以下的酒),弄成糊状,敷在伤口肿的地方,可消肿,能把瘀住的火气逼散掉。

J叔伤寒论慢慢教视频1-8-9

J叔伤寒论慢慢教视频1-8-9

J叔伤寒论慢慢教视频1-8-9这一节叔叔大部分是讲学习中医的一些要点,中医专业相关的知识比较少。

所以大家轻松一下,看一下这些要点,在日常生活中也很有帮助。

学《伤寒论》要点按书吃药叔叔做了一个类比,就像不会做饭的人最开始学做饭一样,要做的好的话就要按菜谱来,然后慢慢的根据自己的口味进行一点点改进,最后就会成为一个做饭好的人。

心力够中医也是一种艺道,医生识别病人症状的时候跟心力有很大关系,心力强的人能更准确地识别出症状,就好像看很多名家的医案,你会发现他写的很简单,就是这个病人出现了某某症状,然后用伤寒论的某一个条文对上了,然后精准的治疗好了这个病。

但是最厉害的就是这一点,你能不能识别出这个症状,有时候就是灵光一现,心念一动的感觉(这个感觉是我自己有几次开方非常完美的时候的感觉,斗胆在这里表达一下,本人并不知道大家的心境)。

艺道领域的规矩:不能评价比自己功力高的人。

心向内不管是学什么都好,要让别人信任自己,一定要自己修炼功力足够,而不是把力量用在说服别人。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视频1-9叔叔的养生观点不要多吃生冷(水果,蔬菜)平时吃水果多会让身体变湿冷,容易得癌症等等,有慢性病的加上这种体质也不容易好。

吃补阳药的时候不能吃水果,因为吃生冷会让人体代偿发热,这种热和补阳药混在一起会让人“上火”。

更年期甚至也是一种代偿性的上火,因为下焦寒。

吃补阳药的时候也不要吃白萝卜,绿豆皮之类的,会减弱药性。

补阳药有熟附子,生硫磺;破阴实的药,有生附子或者是其他一些攻坚的药,比如说穿山甲,三菱,莪术之类的穿破力很强的药。

断食疗法500克的胡萝卜加一个苹果,榨出果汁,一天喝三次,这是一次的量,除此之外,不吃别的东西,7天时间,因为身体得不到食物供应的热量,身体就开始“吃自己”。

不吃果肉,只喝果汁。

人体得不到热量的期间,身体会产热,到了第2天,第3天身体可能会大上火。

人身体一旦开始“吃自己”,会从不要的组织开始吃,就是比较坏的地方,或者癌细胞之类的。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01)--楔子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01)--楔子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01)--楔子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01)--楔子「药势」──古典本草药理学及其于经方之应用举隅(上篇)案:本文为未成之草稿,或有不合实际之处,拜大家务必不要留手,重骂下来即可,这样我也才有一个反省订正的机会。

谢谢大家。

楔子在中医的学习之路上,不只一次听见老前辈对学习者的提醒:「要明白一味药的药性、药理、效用,若走上西方化学的『成分分析』这条路,就完蛋了。

那么,一味药的药性,自然就该照中国传统的看法:性味如何,归于某经……等等论述了?这,就一般学中医的同好而言,是对的。

但,如果是对于学「经方」也就是学《伤寒杂病论》的学习者而言,光以《本草备要.药性总义篇》的理论作基础,而详熟该书中的诸般药性,恕我撂下一句恶毒一点的风凉话:你对《伤寒杂病论》的理解,就会是「时方医」的领域,想不通的,就认为那是错字、错简,而与「经方派」的出手工夫有所出入。

时方派的本草学,和经方派的本草学,有着根本上不同的「认识观」,而讲难听一点,经方派之所以会堕落成今日的时方派,「本草理论」的改变,亦是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之一。

即使去中国医药学院,也会听到那里的学生在说:「我们系的某某大教授说啊,光学《本草备要》是不够的啦,学药理还是要研习《神农本草经》才行!」讲得是得意洋洋,但是《神农本草经》的功夫,终究还是练不成。

因为,他们所学的本草学认识观,绝大多是西方研究的「有效成分」,那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垃圾;而少数几个有志之士,专心研究中国本草学,晓得「桂枝解肌、麻黄散寒」,晓得「以皮行皮,以枝行肢」、「清气出上窍,浊味出下窍」了……但那仍是「时方药理学」,对经方中使用的「古典药理学」只沾上一点边儿。

所以不够。

这篇文章,便是讲一些不正经的杂谈,就当做与诸同道闲聊,来说说什么是经方中历然可见、而时方派蒙然未知的药理、药性。

让初学的同好可以稍稍分辨其中的不同,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理路可循。

但是,虽然说是「和初学的同道」聊聊,如果有读者是还未读过《伤寒杂病论》的,JT还是觉得可以不用看,怕会徒增混乱。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第⼀个主证,是往来寒热。

如果我们现在是葛根汤证,葛根汤证的脉是什麽?太阳、阳明之间,脉是浮⽽长,然后觉得有点怕风、⼜觉得有点出不了汗,觉得⽪肤表⾯有点燥热、渴渴的──这是葛根汤证。

在葛根汤证的情况下,⼜觉得:「怎麽感冒到现在,有种要烧不烧的感觉?到底要不要发烧啊?」这时候就可能是少阳了,这时候可能葛根汤就吃不好,要吃⼩柴胡汤才会好。

这个主证是这样在抓的,也就是在⼀个觉得⾃⼰在感冒的前提,发现⾃⼰的体温不稳定,早上起来觉得三⼗⼋度半要请假,到了中午觉得也还好啊,变成三⼗六度半,到了办公室发现⼜变成三⼗⼋度半──这样的往来寒热。

这是第⼀个主证,因为少阳区块牵涉到⼈的体温调节中枢,所以体温会处在⼀个「烧⼀烧⼜不烧、烧⼀烧⼜不烧」的状态。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说,⼈的免疫功能要不要启动,这个开关也是少阳区块在管的,当少阳经这条经有病的时候,它⾃⼰也搞不清楚状况,变成打⼀打⼜不打、打⼀打⼜不打,所以我们要从这些细节,去注意我们的⾝体到底有没有「往来寒热」,或是感冒的时候有没有觉得早上起来上班上课,到了下午开始发烧,回到家⼜退了,⽽第⼆天⼜如此……这个时候就是少阳了,但是其他证状可能是指向完美的桂枝汤证、⿇黄汤证,可是都吃不好。

第⼆个主证是胸脇苦满。

我们都知道,张仲景的「满」,都可以唸「闷」,那胸脇苦闷这件事,我们之前已经讲过要怎麽摸怎麽抠了,它可以是侧⾯不压也有痛的感觉,或者摸了、压了有痛的感觉,或者是按得到淋巴有突出⼀坨⼀坨,或者是都没什麽感觉,可是从肋⾻下往裡轻轻⼀抠就有痛的感觉,这样都算。

如果感冒的过程中,有这些感觉出现,就要看看能不能找到其他的少阳证,如果有其他的少阳证的话,那就要吃柴胡汤了。

下⼀个主证是「不欲⾷饮」这是怎麽样⼀个状况呢?其实我们少阳区块的⽓鬱结的时候,⼤概都是闷在我们⾝体偏侧⾯,⾝体侧⾯的⽓,要说是胆⽓也对、三焦⽓也对、肝⽓也对,我们⼀般所说的疏肝解鬱、肝⽓鬱闷的⽓,跟少阳病鬱闷的⽓,其实是差不多的东西,所以我甚⾄没办法说得很清楚,怎样是肝⽣了闷⽓的⽓,怎样是少阳病的⽓。

伤寒杂病论慢慢教

伤寒杂病论慢慢教

《伤寒杂病论》慢慢教JT叔叔著目录【阳明篇笔记】 (1)吴茱萸汤与吴茱萸(一) (1)吴茱萸汤与吴茱萸(二) (6)吴茱萸汤与吴茱萸(三) (12)【少阴篇讲记】 (21)(一)少阴提纲.1 (21)(二)少阴提纲.2 (25)(三)少阴汗禁 (35)(四)少阴向愈 (42)(五)死证六条.1 (48)(六)死证六条.2 (53)(七)麻黄附子细辛汤 (60)(八)麻黄附子甘草汤 (66)(九)朱鸟汤 (68)(十)附子汤 (74)(十一)少阴篇的当归四逆汤.1 (78)(十二)少阴篇的当归四逆汤.2 (84)(十三)【药势】木通 (90)【阳明篇笔记】吴茱萸汤与吴茱萸(一)〔摘自『伤寒杂病论慢慢教』第十期第六、七堂〕Sep 15 Tue 2009 14:14《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

很多「吐」的症状,是有事没事都乱吐的,像小柴胡汤证的话,不吃饭也会吐。

可是吴茱萸汤的症状是「平常没事,但吃了饭,就要吐」。

所以,这里的食谷欲呕它本身就是一个辨证点,可以跟很多其它的吐区分开,「吃了饭才吐」,这是一个特征。

属阳明也。

这个属阳明也,历代的很多注家都有意见:「吴茱萸汤是厥阴的药,怎么会是属阳明?」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这么苛求。

张仲景他〈阳明篇〉写到这么多次「阳明」,「阳明」常常在张仲景的语感,就是表示「消化轴」──这个病是在消化系统的病──我们这样想就好了。

吴茱萸这味药,我们先讲最大概的部分:吴茱萸,基本上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归经是归在厥阴肝经,这个药它是走肝经的。

男人的疝气或是女人的子宫发炎──男人的疝气先不讲──女人的子宫发炎,属于阴症的很多,这时候吴茱萸就是一个会用到的药,它可以通这整条的足厥阴肝经。

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在我们现在说的所谓「破阴实」的药物里,吴茱萸破阴实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

JT(一)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 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 (1)酸枣仁药性的探寻 (4)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本文为JT叔叔投稿于香港《MM》杂志之旧文〕麻黄,所谓「标热本寒」之药也,其形中空如管,能从骨、从血脉中把阳气发出来驱散寒邪,能祛邪,但人会虚。

张仲景书中的药的走法,有「与皮表平行」的药,有「与皮表垂直」的药,代表性药味,例如麻黄是垂直皮表发汗的,柴胡是平行的(走少阳区),二药王不见王。

在柴胡剂中,枳实可用(平行),厚朴不同用(垂直);相反地,枳实不同麻黄剂一起用,厚朴与麻黄一起很好用。

用反了,枳、朴皆不得发挥其药效。

但,反面来说,张仲景也依此原理「制」麻黄。

麻黄和两类药物同用时,会受制而药性变得温和。

其一:阳明区块药,药性顺肌理而行,属平行药。

例如葛根、石膏、苍朮、白朮。

较没力的是葛根,例如葛根汤中有麻黄汉制三两,量和麻黄汤一样重,但葛根汤的发汗力仅得麻黄汤之半,于焉得知:葛根四两约可制麻黄三两其半,即一点五两。

葛根八麻黄三之比例时,可无发汗现象。

石膏、麻黄同用时,仲景麻杏甘石汤已示其例。

麻杏甘石汤服后不发汗,但仍可去邪,即石膏八两可制麻黄四两。

依此比例原则,越婢、大青龙,虽麻黄六两,但因石膏有鸡子大(约汉代六至八两),则麻黄之发汗力仅余三两,即同于麻黄汤。

朮类则今人研究:二倍于麻黄时,发汗力减半,四倍时全无汗力,而祛湿之效皆甚佳。

风湿患者临床,麻黄加朮汤,以此原则量其虚实作加减。

此其与阳明区药之相互作用其大概。

第二类:附子、细辛、地黄等直入少阴心肾之药,则不直接影响麻黄之发汗力,但会深化其发汗力。

另外,治寒饮而咳的小青龙汤,因有半夏,移肺中水入膀胱,故不成汗解而成尿解。

直用生半夏如《伤寒论》剂量(半升约如汉制四至六两),必尿解,解后人不虚。

因肺中寒饮之邪,尿解有路可去,汗解则属无理。

今用制半夏则需加倍。

今一般医师半夏则用量不足,故常使小青龙汤服后作汗解,乃至病人服后大虚,乃言此药续后不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3(上)栀子汤系〔摘自『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第六段第一节〕栀子汤系的代表方是栀子豆豉汤,主证是失眠。

病因很多,诸如感冒、喝冷饮、日晒过度等等。

能睡着表示心肾相交。

不能睡表示阴阳不交、心肾不交。

〔阴阳不交〕西医讲法,交感神经不能切换到副交感神经。

能切换神经的代表药是生半夏。

〔心肾不交〕栀子豆豉汤对应的是形而上的心肾不相交。

若肾气能上,心气能下,则能睡。

若由于上述病因致使肾脏向上的水气,与心脏向下的火气(心→小肠→命门→煮肾水)相撞,会有下列身体感:胸口正中、食道处感觉不舒服。

如果夜不能眠,心里烦,觉得胸口有一坨怪怪的感觉,很可能是得了栀子豉汤证:心的火气与肾的水气在体内相撞,这是指形而上的身体,因为相撞的点找不到对应的肉体器官。

这种病常见,治以栀子豆豉的结构搭配其它药物,疗效佳。

栀子与豆豉为何用栀子、豆豉呢?豆为肾之骨,豆子的形状像肾脏。

黑豆颜色是黑的,更是肾之骨了。

黑豆不宜生吞,又黑豆不补、性微寒,单独食之恐伤肾气、胃出血、(食黑豆浆)尿血,故食用前宜先予处理,如与其它补药同煮,使黑豆吸收补药的药性后再行吞食。

微寒的黑豆经发酵、煮熟成豆豉后,就能把肾的水气蒸发并塞满身体。

其它药,如附子、肉桂也能补命门火让肾气上升,为何不用呢?此乃因栀子汤证是烦热的症状,不适合用热药,而栀子、豆豉皆系凉润之药。

黑豆做成的豆豉能使肾气蒸上来。

为了防止原来水火之气相撞造成不舒服之点被豆豉蒸上来的肾水之气往头顶方向推。

并让心火和上升之肾水之气对穿过去,就用到栀子。

栀子是能够逆向而行的下火药。

「栀子逆行」的助忆故事:一般五行色彩相推的顺序是冬天黑色、夏天火红色、长夏黄色、秋天白色、冬天黑色…。

栀子最初的嫩叶是绿色的,叶子老了变成黑绿色,夏天开花,花期2个月,味道香浓,花是白色的,当花凋萎时花心是黄色的,最后花心也掉了,种子是红色的。

可见栀子花生长期间的状态(颜色)和和五行相推的顺序恰恰相反,这也反应在栀子花逆行的药性上。

栀子适合治疗郁火。

不必归经。

对于别的下火药动不了的火、塞住的火,有疗效。

〈#7.49〉发汗后及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栀子干姜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栀子十四枚(劈)、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十四枚(劈)、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棉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栀子十四枚(劈)、生姜五两、香豉四合(棉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7.49条说,用了汗法、吐法、下法后,伤到了阳气或津液,而导致心肾不交,出现主证「虚烦不得眠,如果严重时,会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憹,念作恼)。

桂林本云「栀子干姜汤主之」,宋本云「栀子豉汤主之」。

这两个方子都可能对,但有层次之别:1. 如果是虚烦不得眠,栀子干姜汤有效,用栀子泻去心火就不烦了,不必用到豆豉。

2.要用栀子豉汤,条件是要有心气、肾气杠上的现象,有「反复颠倒,心中懊憹」的症状,这时才会用到豆豉,通过豆豉/栀子药物组的作用,使心火与肾水之气能对穿而过,达到心肾相交,让人能够睡着。

「烦」为什么叫「虚」烦呢?栀子豉汤证是热证,是用清火药把热泻掉,从中医用药辨证系统,这不就是实证吗,怎么会是虚证呢?这和仲景对虚、实二字的使用习惯有关。

仲景用「实」时是指体内具体、有形的一坨东西,吃下去没有消化的饭、有痰饮、有瘀血、有寄生虫等等。

例1:#8.13条大陷胸汤证的「结胸热实」是说有热热的浓或痰结在胸口。

例2:#8.22条「妇人中风…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就是要泻它的「实」。

例3:#7.76条「日晡所发潮热…潮热者,实也」是说,每天傍晚发高热,这是因肚子里有大便结在那里。

例4:#11.45条「饮食入口即吐…此胸中实…当吐之」,一坨入口的食物是具体的,故说胸中「实」。

栀子豉汤证「觉得胸口有一坨怪怪的感觉」并没有具体肉体上的对应,属于灵魂上的身体的病,因此依仲景的用字习惯,这是会归类于虚证。

虚烦不得眠这个证比较对应到栀子干姜汤。

在床上平常此时会睡着,现在却是一直睡不着,脑海中一直在想事情,想了一件又一件。

然后觉得不用想了,可是还是淡淡地在想着,这就是栀子干姜汤证的情形。

栀子干姜汤证的「烦」不是剧烈的烦,是「微烦」,出现在心中有一点上火的时候,心里会忍不住的要想事情(还个心是灵魂的心)、动念头。

当念头一直在动而没有空档时,人就不能入睡。

人要睡着,必须念头与念之间有空隙。

有人说数羊能够帮助人睡着,这是很奇怪的讲法。

数羊的时候,人的念头是连续的,这样子怎能入睡呢?还是说数羊数到烦了,脑袋就空了,就会睡着了呢?Don'tknow.理论上,连续的动念会让人睡不着才对。

心里淡淡的想过一件事又想另一件事,虽然没有必要还是在想,心理上不会特别讨厌,因为不会很难过,这样子的「烦」就是栀子干姜汤证的「虚烦」,用栀子加干姜。

姜用来镇住脾胃,以免栀子把脾胃弄虚掉。

如果脾胃不虚的话,甚至一味栀子就可以搞定,用3钱栀子煮水,科中用0.5或1公克(半瓢或1瓢),于是就会觉得心就变懒了,不想去想事情就睡着了。

栀子干姜汤的剂量不必大,每次就煮一次份,不用煮到3碗。

△栀子干姜汤的临床剂量:栀子3钱、干姜3钱煮一煮喝下。

科中:一克配一克。

△栀子豉汤:也是3钱配3钱。

剂量可以抓得很随意,用轻剂也有效。

失眠的「烦」证鉴别栀子干姜汤证「烦」的程度如何鉴别?上一堂讲到栀子汤证的「心中懊憹」时,有同学说他的胸口最近闷闷乱乱的,要喝热开水比较舒服。

这个「要喝热开水比较舒服」的症状还需要多问一些其它的辨证点才知道是什么病。

例如,#15.27条「旋覆花汤证」(注:桂林本在〈胸痹篇〉,《金匮要略》在第11篇)有个症状就是病人「欲饮热」,意思是喝热水会比较舒服,「旋覆花汤证」另还有一个症状是「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意思是如果病家家里有个两岁小孩,他会喜欢躺在沙发上抱着小孩,让小孩在他的胸口上踩来踩去玩,有这种胸口喜欢被踩来踩去的情形就是「旋覆花汤证」。

至于仅凭上面讲的「胸口不舒服,喝了很烫的热开水会感觉得舒服一点」,倒底是「旋覆花汤证」还是「栀子豉汤证」呢?分不出来,因为「栀子豉汤证」是有热闷在胸口下不去,这时候人也往往会喜欢喝热开水,因为喝了之后好象热比较动得了。

栀子豉汤证或栀子干姜汤证的「烦」可能会跟#11.23条黄连阿胶汤证「心中烦,不得卧」的「烦」难以区别。

(黄连阿胶汤是〈少阴篇〉最代表性的中医的安眠药之一,又名「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也就是古代的「朱鸟汤」)黄连阿胶汤证的「烦」是怎样的呢?是睡不着觉时感觉到烦躁了。

什么叫做「烦躁」?当人处在栀子干姜汤证的身体感的时候,他「烦」的程度,只是觉得心怎么都不闲下来,歇一歇吧!当人处在栀子豉汤证时,人就会在心里头想事情、睡不着的同时,胸口感到不舒服。

而在黄连阿胶汤证时的「烦躁」,就是一面在想事情,一面想每一件事情都觉得很不爽快,觉得为什么还在想,该睡了,就是思想会勾起不爽的情绪。

烦躁的「躁」也可以是身体的躁动。

栀子干姜汤证的人就是大剌剌地躺着,也不想动,就觉得自已怎么还没有睡着。

栀子豉汤证的人会胸口不舒服,人会翻来翻去或反复颠倒。

黄连阿胶汤证的人就可能真的在床上动来动去,觉得不爽,心情上很清楚的有不爽的感觉,要用超级滋阴药黄连阿胶汤来处理。

这些主证先帮同学掰开,接着就可以专心来学栀子汤这个小品框架里面的事情。

〔续讲#7.49〕比较严重的人会「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心中懊憹」是怎样的感觉呢?仲景对「懊憹」二字是有解释的。

宋本〈不可汗篇〉有云「心懊憹如饥」,意思是,当心中懊憹时,会有饥饿时胃里面会有那种感觉。

这是什么感觉呢?当很饿时,看到美食,又没机会吃时,会有好象胃酸在刮胃的感觉。

这个「胃酸在刮胃的感觉」就是「懊憹」的感觉。

有些医家看到「心懊憹如饥」,认为会饿的不是「心」,而应该是「胃」,故认为「心懊憹如饥」应改为「心下懊憹如饥」为宜。

──其实不然。

得过栀子豉汤证的人就会知道,的确是「心」这个地方在懊憹,食道这个地方让人有那种肚子很饿时,胃酸分泌,胃不舒服的感觉。

如果还不能理解的话,那么可以想象吃到很辣的生大蒜时的感觉。

JT某天吃了几口大瓣的生大蒜,当晚便觉得胸口闷燥、热辣辣的、烧烧的,觉得好象胸口有一股热气没地方散。

那样的感觉的确就是心中懊憹的感觉。

临床上要开栀子豉汤很轻松,因为主证很好抓,并且不会和其它汤证或是胸口绞痛、胸痹相混淆。

再者,如果胸口不舒服是由痰饮引起的,是和有形的肉体有关,会因身体动被扯到而有扯痛或闷的感觉。

可是,栀子豉汤证的痛是「虚邪」,那一圑不舒服的感觉是挂在灵魂上的,它会随着肢体的移动而移动,不会因身体动而扯到。

可见栀子豉汤证的主证是很容易鉴别的,通常吃一服病就会好。

△药的煮法:⑴栀子干姜汤:栀子、干姜各3钱,每次煮一次的份即可。

⑵栀子豉汤:栀子、豆豉各3钱,每次煮一次的份即可。

△注意:煎煮时豆豉皆要后下,就是先煮别的药最后才下豆豉。

因为豆豉是很温和的药,如果煮太久就没有力道了,肾气出不来。

所以豆豉要后下,药效才够力。

是否为吐剂?△争论点:栀子汤剂皆有注明「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意思是,如果喝药汤后会吐,就不要继续喝。

依仲景的文字表达法,若是发汗剂,发了汗就不要再吃;若是泻剂,则拉了就不用再吃。

基于此,有人便误以为栀子豉汤是用来让人吐的,吐了之后就好了,就不用再吃;历代于是有些归类法,把栀子汤剂划归为「吐剂」。

可是临床上,栀子汤剂是不是吐剂呢?不是!许多医家终其一生,用栀子汤剂没有见过有人吐过。

栀子汤剂并不是会让人吐的药。

即使说一闻到豆豉的味道,就会令人作呕,但是它并非吐剂,不会因为喝下它而吐。

△JT他是能用栀子干姜汤,就不会去用栀子豉汤,因为豆豉臭臭的,很难吃。

这个方子倒底会不会令人吐呢?一般而言是不会的。

若有人看了伤寒论的条文误以为喝了会吐,乃至于排斥这个方子是很可惜的,因为只要主证抓得准的话,这个方子就很好用,副作用低、效果好。

可是有人吃了这个方子却吐了。

Why? 有两个说法。

第一个说法是说:心火、肾水杠在那边的「虚邪」,如果胃或食道有残留的液体或尚未消化干净的食物,那么「虚邪的能量」可能附着在「有形」的液体或食物上,一旦服了药,消除了水火对峙的状态,那一坨被邪气附着的有形物质就不知该往哪里去了,于是身体的自然反应便把它吐出来。

第二个说法是说:当有「心中懊憹」的症状时,往往东西吞不下去,悬在食道中,若是不舒服过了几个小时后才去买药,食道中的东西也馊了,所以等治好病之后,身体就决定把馊掉的东西吐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