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翻译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及赏析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44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欧阳修采桑子及赏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注释】⑴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⑵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⑶蒙蒙: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⑷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⑸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⑹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写作背景】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甚爱颍州西湖风光。
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前后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欧阳修或结伴同游,或乘兴独往,经常徜徉于画船洲渚,写下了十三首纪游写景的《采桑子》,并有一段《西湖念语》作为组词的序言。
本篇是组词中的一首。
它写湖面饮酒赏曲。
平波泛舟,云影倒映湖底,澄澈透明,仿佛别有天地。
本词描写了暮春西湖迷离的美,语言清丽,风格空灵淡远,全词充溢着悠然闲怡之趣。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欧阳修 赏析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欧阳修赏析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⑴,狼籍残红⑵,飞絮濛濛⑶。
垂柳阑干尽日风⑷。
笙歌散尽游人去⑸,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⑹,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⑴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⑵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散乱的样子。
⑶濛濛: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⑷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⑸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⑹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赏析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色,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上片首句“群芳过后西湖好”。
平淡的一句,却勾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一心想要看看百花已经凋落的西湖能美到那里去。
“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和煦的春风中,残花轻盈飘落,在纷杂的枝叶间点点残红分外醒目;柳絮飘舞,犹如云雾迷茫;飘荡的柳枝轻拂着湖水,怡然自得。
形象的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雅、动而寂静的暮春图。
面对同一片风景,不同心情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出现不同的情感。
落花、飞絮、垂柳等正是暮春特有的意象。
这一景象多数人都会产生惋惜,或伤感,或留恋之情。
而作者却为此给予赞美叫“好”,充分表达出作者舒畅的心情和恬适淡泊的胸襟。
下片“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游春之人尽数散去,歌声、喧闹之声消失,使得整个西湖又是那么的宁静、清幽、空灵,使自己心情更加舒畅。
“始觉”是从繁华喧闹消失而清醒过来后顿时产生的感觉。
这一句就把“笙歌散尽游人去”之后西湖的宁静、清幽的意境进一步渲染的更加浓重。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及翻译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及翻译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及翻译由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⑴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⑵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⑶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⑷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⑸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⑹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本文语文网,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文言知识。
欧阳修《采桑子》原诗及赏析 群芳过后西湖好
欧阳修《采桑子》原诗及赏析群芳过后西湖好《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组词《采桑子》的第一首。
此词写暮春依栏观湖所见,词句清新可爱,通过把西湖比作西子,所谓“西子湖”,即西湖,因为美丽,所以不要亡国的谐音,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原诗:《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宋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翻译:虽说是百花凋落,但西湖依然美好。
散乱的花片已经凋落无几,飞舞的柳絮飘洒满天。
垂柳低拂着栏杆,整天都在微风中歪歪斜斜地飘来飘去。
喧闹的笙歌已经散场,游人早已走尽,我才察觉到春天空空荡荡。
回到居室,拉下窗帘,一对燕子在细雨中嬉戏着。
赏析: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颖州时所填的词和《醉翁亭记》一样,此篇写的是暮春午后作者从郊外游湖归来时的情景。
最先展示在他面前的是暮春残景,地上落英纷陈,花事已阑;空中则飘飞着蒙蒙的柳絮,乃春已去而愁未尽的标志。
残红退尽,茂密的枝叶也停止了摇曳。
但那微风却从“垂柳阑干尽日风”中如影随形地吹来,又将那飘荡的春愁带回给作者。
这正如李煜《虞美人》所说:“小楼昨夜叉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恼人的春愁不是避人不避,而是和作者形影不离。
这种惜春的哀感过了中年以后是颇不易有的,它究竟产生的原因呢?抬起头来,杨花柳絮在随风飘荡,这无边的飞絮,不正象征着那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吗?但是,作者却感到这飘扬的柳絮格外“濛濛”,这漫天的飞絮,似乎在向他预告,将有可怕的寂寞“风雨”要来破坏这美好的春景。
的确,作者在归路的“笙歌散尽游人去”之后,就真正感到“始觉春空”。
春空之后,作者极为深刻地感知到,若不能以一种高旷的胸怀看待人生,人生就会变得虚无破灭,作者这样深感“春空”之空,当然就是对生命之空的痛悟了。
不仅如此,作者在领略了将破未破的暂时平静之后,又从“双燕归来细雨中”的描写里,看到宇宙间的生机依然在燕子飞来飞去的觅食中焕发出来,因此他又从颓唐中振起,继续为官为文为诗为词的生命活动了。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赏析采桑子·群芳过后好宋代: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注释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赏析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
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
百花开过以后,西湖风光依然好。
落花遍地,残红零乱,柳絮漫天飞舞,栏干畔垂柳柔条竟日在风中飘拂。
笙歌散尽,喧闹消失,顿觉春空宁静。
回到室内,待双燕从细雨中归来,才放下窗外的帘子。
【集评】
清·谭献:“‘群芳过后’句,扫处即生。
”又:“‘笙歌散尽游人去’句,悟语是恋语。
”(谭评《词辨》卷一》
清·先著、程洪:“‘始觉春空’语拙,宋人每以‘春’字替人与事,用极不妥。
”(《词洁》)
【赏析】
此词写西湖暮春景物,胸怀恬适之趣。
古诗词中此类题材,多写群芳正盛之时游观,本词却于群芳过后,于落红飞絮之外,得寂静之境;游客皆随笙歌散去,词人却于人散春空之后领略自然之趣。
上片写游冶之盛。
首句乃全词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色,皆实景。
下片写人去之静。
过片写昔日湖上游乐,是虚写。
“群芳”句语意似尽,却逗起下句“狼籍残红”,欲断还连,即所谓“扫处即生”,章法极妙。
西湖之好,词人之乐,并可想像而知。
全词于景中见情,文字疏隽。
词人此时以太子少师致仕归居颍州西湖,远离世纷固然轻快,而脱去世务不无空虚,静观自适虽充满情趣,却又不免微露怅惘。
采桑子原文及翻译欧阳修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及翻译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赏析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宋代: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注释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赏析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及翻译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及翻译采桑子欧阳修原文及翻译采桑子格律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
另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采桑子欧阳修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宋代: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西湖依然是美,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注释⑴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⑵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样子。
⑶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样子,以此形容飞扬柳絮。
⑷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⑸笙歌:笙管伴奏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⑹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帘子。
赏析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十首《采桑子》中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艺术境界。
而词人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好”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暮春图景。
“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
欧阳修的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欧阳修的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attention!欧阳修的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欧阳修的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在孤寂体味静谧,是这首词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意思-赏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意思|赏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及注释译文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作者:佚名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
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
这就是所谓的移情。
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
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采桑子古诗赏析
采桑子古诗赏析【原文】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
双燕归来细雨中。
【采桑子翻译】百花虽然已经凋零,但暮春的西湖风景仍那样的美丽:满地的落花,任凭游人踩踏,漫天飞扬的柳絮如漾漾细雨。
垂柳吹拂着栏杆,整天在暖风中摇曳。
喧闹的笙歌已经散尽,游人也渐渐离去,我才开始感到西湖的春天也已逝去。
放下窗帘,发现—双燕子正穿过漾漾细雨飞了回来。
【简介】这首词是作者颖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词中描写了颖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
作者以诗为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未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采桑子赏析】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笙歌散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
群芳过后西湖好的全诗意思
群芳过后西湖好的全诗意思
“群芳过后西湖好”是欧阳修所作《采桑子》的一句词,意思是百花凋零之后西湖的景致依然很美。
整首词的全文如下: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箫歌声渐渐消歇,游人也已尽兴散去,才开始觉春日空寂。
回到居室,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放下帘栊。
这首词上阕是说,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丽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飞扬的柳絮好似细雨迷蒙。
垂落的杨柳纵横交杂,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
笙箫歌声渐渐消歇,游人也已尽兴散去,才开始觉春日空寂。
下阕则描述了词人回到居室,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放下帘栊。
《采桑子》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欧阳修,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采桑子》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小编提供的欧阳修《采桑子》的原文翻译及文学赏析,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采桑子》的原文翻译及赏析1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白话译文】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赏析】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甚爱颍州西湖风光,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
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
这就是所谓的`移情。
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
“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的原文及翻译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的原文及翻译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的原文及翻译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及翻译由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原文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注释
⑴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⑵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⑶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⑷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⑸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⑹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诗词赏析: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诗词赏析: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宋代: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注释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赏析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及翻译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及翻译采桑子欧阳修原文及翻译采桑子格律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
另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采桑子欧阳修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宋代: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西湖依然是美,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注释⑴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⑵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样子。
⑶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样子,以此形容飞扬柳絮。
⑷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⑸笙歌:笙管伴奏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⑹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帘子。
赏析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十首《采桑子》中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艺术境界。
而词人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好”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暮春图景。
“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
采桑子原文及译文查爱莲说原文
采桑子原文及译文查爱莲说原文
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白话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翻译赏析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欧阳修。
其古诗全文如下: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前言】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组词《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
此词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词人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
上片写暮春之景,下片言众人归去之静。
全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词以细雨双燕状寂寥之况,于落寞中尚有空虚之感,文字疏隽,感情含蓄。
【翻译】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赏析】
此词描绘颍州西湖波平十顷、莲芰香清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志趣。
全词即景抒情,词风清疏峻洁,意境清淡平和,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残霞夕照”是天将晚而未晚orG、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
“夕阳无限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这一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刻。
欧阳修没有直写景物的美,而是说“霞”已“残”,可见已没有“熔金”、“合璧”那样绚丽的色彩了。
但这时的西湖,作者却觉得“好”。
好就好在“花坞苹汀”。
在残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种在花池里的花,长在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无一字道及情,但情却寓于景中了。
“十顷波平”,正是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里写的“无风水面琉璃滑”。
波平如镜,而且这“镜面”浩渺无边。
“野岸无人舟自横”,这句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改“渡”为“岸”,说明“舟自横”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因此这“无人”而“自横”的“舟”,就更衬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静沉寂。
“西南月上”,残霞夕照已经消失。
月自西南方现出,因为不是满月,所以虽在“浮云散”之后,这月色也不会十分皎洁。
这种色调与前面的淡素画图和谐融洽,见出作者用笔之细。
“轩槛凉生”,这是人的感觉。
直到这时才隐隐映现出人物来。
至此可知,上片种种景物,都是在这“轩槛”中人的目之所见,显然他在这里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
这里,作者以动写静,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使人们仿佛置身红尘之外。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水面风来”,既送来莲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
原来他喝醉了酒,就这么长时间地悄无声息地沉浸在“西湖好”的美景中。
这位颍州西湖的“旧主人”怀着无限深情,谱出了一曲清歌。
欧公在此词中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
词中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甚爱颍州西湖风光,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
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
这就是所谓的移情。
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
“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
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
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
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全词取境典型,叙事抒情结合。
章法缜密,构思严谨,意象鲜明。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