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昆虫,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掌握昆虫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昆虫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细致,思考深入,激发他们对生物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包括昆虫的身体结构、触角、翅膀等。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积极思考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自然、探索未知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昆虫的主要特征。

2.难点:昆虫身体的各个部分的功能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昆虫图片,了解昆虫的特征。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昆虫的认识和观察心得。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昆虫实物,加深对昆虫特征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昆虫图片:收集各种昆虫的图片,用于教学展示。

2.昆虫实物:准备一些昆虫标本或活体昆虫,供学生观察。

3.观察记录表:制定观察昆虫的特征记录表,方便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虫的多样性,激发他们对昆虫的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昆虫有哪些特征吗?”让学生思考昆虫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昆虫实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找出昆虫的主要特征。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观察昆虫实物,用观察记录表记录昆虫的特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大家一起总结昆虫的主要特征。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昆虫的身体各个部分的功能和特点,加深学生对昆虫的认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昆虫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精品课教学课件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精品课教学课件

昆虫身体的奇特构造
用放大镜观察蝴蝶标本的
翅膀,你观察到了什么?
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 色小鳞片,这些鳞片 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小资料:小鳞片是一个温度调节器。蝴蝶身上有一层极其细小的鳞片,每当气温上升,
阳光照射到这些鳞片上时,这些很小的鳞片会自动张开,以减小阳光的辐射角度,从而
减小对阳光热能的吸收;而当外界的气温过低时,这些鳞片则会自动闭合,让阳光直接
昆虫身体的 奇特构造
苍蝇为什么总是蹭腿?
小资料:苍蝇到处活动,身上沾上许多脏东西,如果不清除,当然会增加体重,影响飞行,
影响吸盘的功能,在降落时不易停下来,更不方便很快逃走。苍苍蝇蝇不的像脚人上类有,“它爪没”有,舌下头。 但是,它有自己的味觉器官,不在头上,不在脸上,在腿上。每面当有飞被到一了排食茸物毛上遮,住苍的蝇爪就垫
先苍用蝇腿落上在的竖味直觉光器滑官的去玻品璃一上品为食物用的放味大道镜,然观后察才苍用蝇嘴标去本吃的。脚苍,盘蝇。的当腿苍上蝇就在会玻沾璃有片很上多走的动
食什物么。没这有样滑不落利,于还苍能蝇在飞上行面,爬同时你严观重察阻到碍了了什它么的?味觉。怎么办的?时那候就,搓脚腿部吧茸。毛但尖这端并便不分 是行说?苍蝇搓腿就干净了。苍蝇叮食人们的食物,不断搓腿,同时泌边出吃一边种拉液,体把,体一内种的中病性菌脂、 虫卵等都排在食物上。如果人再去吃,那就很容易感染疾病。 质物,有粘附力。
1.仔细观察苍蝇、马蝇、 蚊子、蜻蜓的复眼,复 眼中的这些小眼是什么 形状?
(六角形)
2.讨论昆虫的复眼有什 么作用?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观察昆虫身体 的奇特结构
昆虫身体的 奇特构造
它们的“耳朵” 在哪里?
蟋蟀
知了(蝉)
蟋蟀的“ 耳朵”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昆虫的特点,学会观察和描述昆虫的外部形态和习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对昆虫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昆虫的分类和特点掌握不牢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学会观察和描述昆虫的外部形态和习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昆虫的主要特征,观察和描述昆虫的方法。

2.难点:昆虫的分类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昆虫标本,了解昆虫的外部形态和习性。

2.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昆虫的特征,帮助学生掌握昆虫的分类。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昆虫的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昆虫标本、图片、视频等。

2.学具:放大镜、观察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昆虫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虫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昆虫的主要特征,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两对翅等。

然后展示不同种类的昆虫,让学生初步了解昆虫的多样性。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观察昆虫标本,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昆虫的心得,并用观察记录表记录昆虫的特点。

5. 拓展(10分钟)教师播放昆虫生态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6.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昆虫的主要特征和观察方法。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2《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2《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1.会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昆虫的特殊构造和本领,并能作好记录。

进一步体会使用工具观察比用眼睛观察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2.知道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构造,了解蚜虫和草蛉之间的生活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

3.在学生获得更多昆虫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昆虫世界乃至生命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蝴蝶的外部特征,并延伸到对其他昆虫的自行探究。

教学难点:如何观察到小昆虫的细微构造,并描述或记录下来。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昆虫的翅膀、耳朵、触角、复眼等知识。

2.有关昆虫的图片,分组材料:昆虫标本、放大镜、简易显微镜。

一、复习导入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我们知道了如何测量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还知道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什么有关?2.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图像也就越大。

我们完全可以把蚂蚁的腿,在放大镜下变得像大象的腿一样粗大,放这么大,有什么作用?(这样我们观察获得的信息也就越多)。

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观察这种像蚂蚁一样的动物——昆虫。

(齐读课题)(评析:从昆虫的知识点入手。

昆虫是学生喜欢研究的动物,直接讲述昆虫的身体构造,并画画触角,激发学生学习昆虫的兴趣,导出放大镜,顺便把课文后面的内容带上,直接明了,效果很好。

)二、新课教学1.以蝴蝶为例,探秘昆虫王国。

苍蝇的脚为什么能在直立的玻璃上爬行?蜜蜂如何采蜜的?世界上最小最轻的昆虫是一种卵蜂,1000万只才只有一个鸡蛋那么重……昆虫是一个有趣的世界,它的种类是最多的,约占动物种类的4/5。

这么多的昆虫,今天我们重点观察一个。

有个谜语,请你猜一猜。

①猜谜:长相俊俏,爱舞爱跳,春花一开,它就来到。

(蝴蝶)②蝴蝶也有14000多种,这是其中一种,谁知道叫什么名字?(菜粉蝶,出示图片)。

假如给你一个标本,我们可以观察什么?③说说菜粉蝶的构造,它分几个部分?主要有哪些器官?④在观察时要注意些什么?(观察仔细并记录好,小心损坏标本)。

教科版科学六下单元一:1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科版科学六下单元一:1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科版科学六下单元一: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内容: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和更遥远的物体。

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难点: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及比较全面地认识,并进行适当的记录。

教学准备:学生: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图片、视频、多媒体课件、相关媒体设备。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触及学生前概念引入探究谈话:我们曾经细致地观察过蚂蚁、蝗虫、蚕蛾等小动物,它们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有哪些共同特征?交流:学生回忆并进行交流。

(媒体出示以上小动物清晰的图片)讲述: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都属于昆虫。

活动:你知道蝗虫头上的触角是什么样的吗?你能来画一画吗?谈话:像昆虫的触角、眼睛、耳朵这些细小的器官我们平时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仔细地观察它们的特殊构造,相信你会发现昆虫世界更多秘密。

[过程性目标]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进入科学探究活动。

二、教师引导开展主动探究活动活动一:奇特的身体构造材料:提供昆虫或昆虫标本。

(有实物的就直接提供)观察:学生分组观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虫的眼睛,昆虫的各种触角、口器等。

强调:先用眼睛直接观察,再用放大镜来观察,边观察边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中。

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展示:利用媒体展示蝴蝶的翅、昆虫的复眼、昆虫的耳朵、昆虫的触角。

〔具体请参考后面的教学资料,其中昆虫的触角可以典型介绍。

〕小结: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和看了昆虫复眼、耳朵、触角的介绍,我们对昆虫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课外还可以继续去观察昆虫,相信你们会发现昆虫更多的秘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昆虫,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并学会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昆虫的特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他们对昆虫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观察和系统的认识。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昆虫,对昆虫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对昆虫的特点和分类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建立昆虫的特点和分类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对昆虫进行分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学会对昆虫进行分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和比较,帮助他们建立昆虫的特点和分类的知识体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昆虫进行比较,帮助他们发现昆虫的特点和分类。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昆虫的实物和图片,用于展示和观察。

2.准备放大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使用。

3.准备记录,用于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昆虫的实物和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昆虫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的主题《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并展示如何用放大镜观察昆虫。

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昆虫的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了解昆虫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生物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昆虫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昆虫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观察昆虫的方式可能比较片面,缺乏系统的观察和思考。

此外,学生可能对昆虫的世界充满好奇,但也可能因为昆虫的外观和习性而产生恐惧心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和思考,同时消除他们对昆虫的恐惧心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了解昆虫的特点,提高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放大镜等工具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昆虫世界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了解昆虫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全面、深入地了解昆虫的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观察法:引导学生运用放大镜等工具,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昆虫的发现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图片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昆虫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昆虫的特点。

4.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昆虫,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昆虫的好奇心和兴趣,导入新课。

2.观察昆虫: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运用放大镜等工具,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第2课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第2课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能力目标:1、知道蚕蛾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足及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结构.2、了解蚜虫和草蛉的生活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标本、放大镜教师演示器材: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放大镜,知道了放大镜的构造、作用及其用途,还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凸度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就越大。

板书:放大镜)问:我们可以用放大镜将蚂蚁的腿放的和大象的腿那么大,放那么大有什么作用呢?师小结:能给于我们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细节观察。

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观察像蚂蚁一样的动物。

(板书完整课题: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要求学生一起把完整的课题读一下。

二:研究蚕蛾的生活习性1、打开ppt第一页显示蚕蛾的图片。

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假如给你一个这样的标本,你能观察它的什么?(预测:学生会回答观察它的:头、胸、足、触角、翅等。

)这些都属于它的什么呢?(板书:身体构造)2、那么,用放大镜观察蚕蛾的这些身体构造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呢?(教师演示观察标本时一定要注意:放大镜离标本远一点,由远及近的观察,不能用力的触碰标本,以防标本损坏。

)3、观察蚕蛾的触角和翅,按照实验记录单,选择蚕蛾的触角或者翅其中之一,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单子上。

4、请研究蚕蛾触角的同学汇报一下你的观察结果。

(从一对触角,羽毛状,基部大,末端渐细,黑色,在头前部的中间位置等方面回答)5、其中关于蚕蛾的触角的形状引出蝗虫、蝴蝶、天牛等昆虫的触角形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1.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1.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

1.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奇特的身体构造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

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

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

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因为这个寒假的雪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

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钩……)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

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培养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昆虫世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昆虫的分类方法,观察昆虫的技巧。

三、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昆虫模型、昆虫图片、昆虫标本。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昆虫的基本特征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昆虫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虫的特点。

2.学习昆虫的基本特征教师讲解昆虫的身体结构,如头、胸、腹三部分,六条腿,一对触角等。

学生通过观察昆虫模型,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

3.实践活动:观察昆虫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放大镜和几只昆虫模型。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模型,记录昆虫的特征。

第二课时:昆虫的分类1.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昆虫的基本特征,谁能告诉我昆虫有哪些特征?2.学习昆虫的分类方法教师讲解昆虫的分类方法,如按照翅膀的形状、触角的形状等。

学生通过观察昆虫图片,尝试对昆虫进行分类。

3.实践活动:制作昆虫分类卡片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些昆虫图片和卡片。

学生将昆虫图片按照分类方法贴在卡片上。

第三课时:放大镜的使用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个放大镜,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的特点。

2.学习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教师讲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如如何调整焦距、如何观察物体等。

学生通过观察昆虫模型,尝试使用放大镜。

3.实践活动:观察昆虫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放大镜和几只昆虫模型。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模型,记录昆虫的特征。

第四课时:昆虫世界的探索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昆虫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虫世界的奥秘。

2.学习昆虫的生态环境教师讲解昆虫的生活环境,如森林、草地、湿地等。

学生通过观察昆虫图片,了解昆虫的生活环境。

3.实践活动:昆虫观察日记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笔记本和几只昆虫模型。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教材简析:本课将引领学生用放大镜探索奇妙的昆虫世界,对昆虫观察的活动,是从昆虫的身体构造到昆虫的生活习性,由易到难,由静到动。

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活动要延伸到课外。

教科书共两页,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奇特的身体构造”;第二部分是“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岭”。

二、教学背景:昆虫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繁多,生活范围广,有着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学生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观察昆虫对许多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个乐此不疲的活动。

在三年级上册的动物单元他们对昆虫已有一些接触,但远远不能满足探索的好奇心。

而且许多昆虫个体较小,仅用肉眼人们无法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也不便于观察它们的活动和生活习性。

而借助放大镜在探索中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用观察工具的重要性。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科学词汇:工具、观察、细节。

(二)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科学方法:放大镜观察、图文表述。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和更遥远的物体。

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核心价值观:工具与观察教学重难点重点: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及比较全面地认识,并进行适当记录。

难点: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及比较全面地认识,并进行适当记录。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实物:蝴蝶、蜻蜓标本等干制标本不同倍率的放大镜、多种昆虫的干制标本,记录用纸、笔。

(根据条件,至少具备蝴蝶、蜻蜓标本。

)1.注意观察时着重昆虫的身体结构。

2.使用放大镜时要把观察到的图像及时记录下来,或写或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设计标本: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3、观察提示①分组轮流观察②先用眼睛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③边观察边记录④最后交流自己的发现4、观察记录5、交流(1)蝇的眼睛是复眼。

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

【资料】昆虫的眼睛分单眼和复眼,复眼在头部上方的两侧。

不同的昆虫其复眼中的小眼的数目不同:工蚁:1个蝴蝶:1. 2万一1. 7万个蜻蜓:1万一28万个家蝇:4千个【讨论】昆虫这样的复眼有什么用?明确:①每只小眼睛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整个眼睛看物体就像一个拼凑物。

②昆虫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十分敏感。

(2)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猜猜看】蝉、夜蛾、雄蚊、蚂蚁、嶂螂,它们的耳朵长在哪?明确:蝉:腹部夜蛾:胸、腹部之间凹处雄蚊:触角蚂蚁:触角嶂螂:尾须(3)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观察记录交流阅读猜测阅读(3)展示放大镜下观察的昆虫(4)我的观察报告三、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的是在放大镜下观到的不同昆虫的触角,其中是虫的触角的是()2.昆虫头上的()是它的“鼻子”。

A、触角B、复眼C、口器3.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A、单眼B、复眼C、双眼(二)判断题1、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上的构造有关。

()2、很多昆虫的嗅觉灵敏和它们的触角有关。

()3、蟋蟀的“耳朵”跟我们人的耳朵一样,都长在头部。

()4、蝴蝶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5、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四、拓展提高:欣赏昆虫的复眼(展示图片)五、作业布置自主选择一个有关昆虫的问题,进行观察,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展示交流评价独立完成完成达标测评开阔视野巩固课堂知识课堂小结我们在放大镜下观察到昆虫的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组成;触觉的形状各种各样,是昆虫的“鼻子”;蝴蝶翅膀上的鳞片其实是细毛;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资料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资料教科版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背景和目标昆虫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繁多,生活范围广,有着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因此有许多丰富的可供观察的内容.但许多昆虫个体较小,仅用肉眼人们无法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也不便于观察它们的活动和生活习性.本课将引领学生用放大镜探索奇妙的昆虫世界.学生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观察昆虫对许多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个乐此不疲的活动.在三年级上册的动物单元他们对昆虫已有一些接触,但远远不能满足探索的好奇心.现在用放大镜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用观察工具的重要性.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和更遥远的物体..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二)教学准备学生分组观察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三)教科书说明本课对昆虫观察的活动,是从昆虫的身体构造到昆虫的生活习性,由易到难,由静到动.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活动要延伸到课外.教科书共两页,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奇特的身体构造”;第二部分是“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岭”.教科书首段提出本课的观察活动任务,并了解学生已有的昆虫知识.第一部分:奇特的身体构造这部分的活动主要激发学生用放大镜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观察的内容有: 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这些器官能反映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当然观察内容不限于昆虫的这几方面,这里只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引领学生进人昆虫世界,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条件自己确定观察的内容.观察主要在课堂上进行,为此教师在课前要准备足够的昆虫标本,供分组观察用.教科书第5页右上是蝇的复眼的照片.昆虫的眼睛分单眼和复眼,复眼在头部上方的两侧.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不同的昆虫其复眼中的小眼的数日不同,例如有一种蚂蚁的工蚁只有1个小眼;蝴蝶有1. 2万一1. 7万个小眼;蜻蜓则有1万一28万个小眼; 家蝇有4千个小眼.小眼的构造很精巧,它有一个如凸透镜一样的集光装置,叫角膜镜,就是小眼表面的六角形凸镜,下面连着圆锥形的晶体,在这些集光器下面连接着视觉神经.每只小眼睛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整个眼睛看物体就像一个拼凑物.昆虫的复眼虽然由许多小眼组成,但它们的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蜻蜓可以看到1米一2米,苍蝇只能看到40毫米一70毫米.可是,昆虫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十分敏感,当一个物体突然出现时,蜜蜂只要0. 0l秒就能做出反应.捕食性昆虫对移动物体反应能力更加迅速敏捷.教科书左面是蟋蟀长在足内侧的耳朵.昆虫的耳朵不像人类的耳朵,它有各种各样的外形,在身体上的位置也不固定.如蝉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二节附近; 夜蛾的耳朵长在胸、腹部之间凹处;雄蚊和蚂蚁的听觉毛长在触角上;嶂螂的听觉毛长在尾须上.蟋蟀是大家所喜爱的昆虫,可以发出优美动听的鸣叫.它们用来听音的耳朵长在前足胫节上,是一个膜状构造,称为鼓膜听器.蟋蟀的听器外形为卵圆形或缝隙状,鼓膜里有100^-300个感觉细胞,可以很快接受到同种发出的召唤、求爱、交尾、攻击、报警等声音信号,从而做出回答.据测定,蟋蟀的足听器感知范围为700赫兹^-5 000赫兹,但它们实际能够感受到的音波范围要比测试范围广得多.第5页右中是学生画的几种不同昆虫的触角.昆虫的头部都有一对触角,昆虫的触角像“天线”,能感触物体,嗅到气味,还能平衡身体.不同种类的昆虫,“天线”的形态也各不相同:蟋蟀、蝗虫的触角呈丝状;蚂蚁的触角是膝状; 蝴蝶的触角是棒状;雄蛾的触角是羽毛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昆虫的触角就像电视机上的天线,可左右上下不停地摆动,以接受来自不同方位的气味.家蚕雄蛾的一根触角上约有1. 6万个毛状感觉器,它们接受气味的能力非同小可.雄蛾可感受到500米以外雌蛾释放出来的气味.一种天蛾能感受到几里以外同种异性的气味.触角的形状和着生的位置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第5页右下是放大镜下蝴蝶翅的照片.蝴蝶的翅本来和蜻蜓、蝉的翅膀一样,是膜质、透明和无色的,但它们的翅面上密密地覆盖着一层粉末.如果我们用手摸一下这种翅,手上就会粘上粉末,而翅上就会显出透明的一块.这些粉末在放大镜下观察,是些像鱼鳞似的小东西,昆虫学上称之为鳞片.每个美丽的鳞片都有一个小柄,像鱼鳞似地镶嵌在翅蜡上的鳞片窝里.每个鳞片有几十条到1 000多条脊纹,它们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脊纹上有许多并行的薄片,像书页一样叠合在一起.这些脊纹在光照下闪烁出美丽的光芒.第二部分: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岭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昆虫,从观察静止的昆虫标本过渡到观察活着的昆虫的生活习性,难度有所增加.第6页上“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岭”是对蚜虫和草岭进行比较深人的跟踪观察.观察者从蚜虫和其天敌草岭的肢体、进食、伪装等几方面,以及它们的关系,作了比较细致的观察和生动具体的记录、描述.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性很大的害虫,其身体很小,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它的身体的大致外形.它们常聚集在植物的嫩茎上吸食植物的汁液.6页右上是一只雌性蚜虫正在生小蚜虫,蚜虫可以不用雌雄交配而由雌虫直接生小蚜虫,这种繁殖方式叫孤雌生殖.蚜虫的天敌一草岭,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昆虫.教科书中之所以选草岭,是因为草岭是一种重要的蚜虫天敌,比较普遍,其生活习性也有很多奇特的地方.因为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它,所以对它不太熟悉.其实只要在蚜虫多的植物附近注意观察,是经常可以看到草岭的.草岭是完全变态的昆虫,成虫的头顶长着一对又细又长的触角,头的两侧是闪着金色光泽的大眼睛.它的身体多呈嫩绿色,翅膀透明,纵横交错的翅脉形成格状的网络,就像披着轻纱一般美丽.草岭产卵的方式十分奇特,雌草岭常把卵产在蚜虫密集的植物叶片反面.产卵时先从尾部拉出一根丝,然后在丝的顶端产一椭圆形卵,往往是一簇簇卵产在一起.在蚜虫多的地方,还能找到草岭的幼虫.草岭的成虫和幼虫都能捕食蚜虫以及其他危害农作物的小虫,尤其是幼虫十分擅长捕食蚜虫,素有“蚜狮”之称.其口器外形像两把镰刀,左、右的上下P v分别合成刺吸式构造,能插人蚜虫体内.但这个过程需要在放大镜下观察才能看得清楚.教科书第6页右下是草岭的幼虫正在捕食蚜虫.它把蚜虫的体液吸干后,还会把蚜虫的空壳粘在自己的背上作为伪装,成了披着蚜壳的“狮子”.教科书上的“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岭”仅是一个举例.希望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从中受到启发,乐意参与这个活动.能选择1 ^- 2种昆虫在放大镜下进行比较深人细致的观察和记录.这里的观察和记录都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对观察结果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这个活动,经历了活动的过程,活动中认真地观察、记录和总结,就达到了教学的要求.(四)教学建议1.奇特的身体构造.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观察昆虫的构造和器官,教学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因此教师事先要准备足够多的昆虫标本供学生观察,可以是身体完整的,也可以根据观察的需要只有某个器官或某个部分的.教师可以在开学初就布置学生在家长或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采集.也可以把它作为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采集前要教给学生采集方法和安全事项, 尽量不伤害有益昆虫.新课开始,教师可以这样引人:我们曾经观察过蚂蚁、蝗虫、蚕蛾,它们都是昆虫. 昆虫是自然界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生物.它们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也有许多特殊的构造和本领,我们知道吗?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有趣的事情.今天我们也来做一个法布尔式的观察家,来探索昆虫世界的秘密.接着分组观察:各组学生轮流观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虫的眼睛,昆虫的各种触角、口器等,观察时先用眼睛观察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边观察边记录.然后大组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可能发现蝴蝶的翅原来是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成的;它们的眼睛原来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昆虫的触角是各种各样的……在大组交流了观察结果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小结和评价,适当补充有关的知识,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昆虫世界的兴趣.2.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岭.教师可以这样激励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昆虫世界的秘密:我们前面观察的都是昆虫的标本,如果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观察它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在蝉鸣的歌声中去观察,一定是非常有趣的事,也会发现更多的秘密.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观察范例一“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岭”.读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激励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探究精神和态度.接着布置新的探究任务一观察某种昆虫的生活习性.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讨论观察的想法和打算.比如想观察昆虫的哪些方面的问题?怎样观察?并让几个小组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大家对他们的计划提出问题和建议.教师也可事先拟出一定的小课题, 供学生参考、选择.小课题的内容要尽量小,要符合学生的探究水平,并具有可行性.比如:蚂蚁能预报天气吗?嶂螂怎样繁殖?雄蚊和雌蚊的触角有什么不同?蜜蜂怎样采集花粉,等等.虽然这些小课题的答案在一些书刊上都有,但要要求学生自己经过实际观察得出结果,不要摘抄现成答案.最后教师提出观察要求、完成任务的时间、安全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注意事项.这个观察活动的时间可以较长一些,比如在学期即将结束时,每组学生交出观察结果.对观察结果的评价标准应符合小学生的实际,不能要求太高.只要认真按计划坚持观察,并写出观察结果都应该得到鼓励.。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看到蟋蟀的“耳朵”在足部,蝇的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组成,昆虫的触角形状各不相同;还知道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2.科学探究能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标本的各个部位(眼、足、触角等);了解蚜虫及蚜虫的天敌——草蛉。

3.科学态度有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实事求是,乐于分享。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放大镜这一工具扩展了人们的观察视野,技术进步可以促使人们有更多的发现。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放大镜、昆虫标本、课件、相关视频资料学生准备:课本、文具、记录纸、知识与能力训练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聚焦)1.复习旧知:放大镜有什么特点?怎样手持放大镜观察物体?2.聚焦新问题: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但大多数昆虫身体较小,肉眼不容易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让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看看我们能发现什么?(二)新课学习(探索和研讨)1.探索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1)第1个问题:蟋蟀的“耳朵”在哪里?看一段视频,听一听视频中被采访的大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对不对,并了解它的听觉器官在哪里。

(2)用放大镜观察蟋蟀的听觉器官。

(3)小结:原来蟋蟀是有“耳朵”的,它的听觉器官长在前足的内侧,是一个膜状构造,称为鼓膜听器,外形为卵圆形或缝隙状。

(4)第2个问题:蟋蟀的眼有什么特点?继续观察。

(5)小结:蟋蟀的眼叫做复眼,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组成的。

(6)第3个问题:蝇的眼有什么特点?继续观察并小结。

(7)第4个问题:蟋蟀的触角有什么特点?继续观察.(8)小结:蟋蟀的触角就相当于它的“鼻子”,可以闻气味。

(9)第5个问题:不同昆虫触角的形状是怎样的?(10)第6个问题:放大蝴蝶的翅膀,会有什么发现?(11)第7个问题: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是怎样的?2.继续研讨(1)昆虫的“耳朵”和眼都与蟋蟀是一样的类型吗?(2)除了草蛉,蚜虫还有别的天敌吗?(3)小结:昆虫的“耳朵”各种各样,位置也不一样。

教科版科学六下1.2《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1.2《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1.2《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一. 教材分析《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昆虫的一些基本特征。

通过观察昆虫的微观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对于昆虫的一些基本特征也有初步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还不够熟练,观察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昆虫的微观结构,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昆虫的基本特征。

2.难点:显微镜的熟练使用,对昆虫微观结构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践操作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学生分组,每组一台显微镜。

2.准备昆虫标本、显微镜教材、观察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昆虫有什么特征?我们如何观察它们的微观结构?2.呈现(5分钟)介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示范操作,让学生初步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功能。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显微镜操作,观察昆虫标本。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互相交流观察到的昆虫微观结构,填写观察记录表。

教师点评,总结昆虫的基本特征。

5.拓展(5分钟)讨论:昆虫的微观结构对其生活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昆虫的基本特征。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绘制昆虫微观结构的示意图,思考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8.板书(随教学过程进行)昆虫的基本特征1.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2.昆虫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膀。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2-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2-教科版

《我们眼中的昆虫》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中的第二课。

本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用放大镜观察,再到用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认识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教材在第一课时学会用放大镜后直接安排进入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活动。

激发学生深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三年半的学习,对身边世界的许多物质及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例如放大镜、显微镜等进行观察,也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学习,对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观察兴趣,鼓励他们探究和发现大自然的奇妙,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及技术的好处,体会科学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学生对学习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昆虫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繁多,生活范围广,有着不同的形体结构和生活习性,因此,有许多丰富的、可供观察的内容。

但是许多昆虫个体比较小,仅仅用肉眼,人们的观察还是不清晰的,所以引用了放大镜、VR资源等工具。

学校的VR实验室建好以后,学生通过训练,掌握了一定的VR技术,通过3D、4D 和虚拟技术,通过放大、翻转、解剖等等手段,进一步详细观察,深入学习昆虫的细微结构。

【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科学概念):进一步了解昆虫的身体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利用放大镜、VR等工具观察昆虫的触角、翅膀、足和复眼,通过观察昆虫身体的结构特点,整理资料,学会用文字或画图等方法记录昆虫的肢体。

3、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对昆虫的结构、功能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生物的多样性,知道动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能通过工具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身体结构的细节特征。

【教学难点】用文字或图记录放大的昆虫肢体。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培养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生物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教学难点:运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细节特征。

三、教学准备1.放大镜2.昆虫标本3.昆虫图片4.观察记录表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些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虫的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对昆虫的了解和认识。

2.昆虫的特征(1)教师简要介绍昆虫的基本特征: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胸部有三对腿,腹部有一对翅膀。

(2)学生通过观察昆虫标本,了解昆虫的这些特征。

3.昆虫的分类(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昆虫的特征进行分类。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将昆虫分为不同的类别。

4.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教师示范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

(2)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昆虫进行观察。

(3)学生记录观察到的昆虫特征,如颜色、形状、纹理等。

(4)学生分享观察结果,讨论昆虫的特征和分类。

5.实践活动:制作昆虫模型(1)教师发放制作昆虫模型的材料,如纸张、剪刀、胶水等。

(2)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昆虫特征,制作昆虫模型。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制作的昆虫特征和分类。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五、作业1.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昆虫,记录它们的特征和分类。

2.家长协助孩子完成观察记录表的填写。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昆虫标本、图片,以及运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让学生对昆虫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制作昆虫模型,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昆虫的分类仍存在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昆虫的三个身体部分分别是什么吗?”学生:“头、胸、腹。

教科版小学科学6年级:《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6年级:《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教材分析】这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一单元——微小世界的教学內容,昆虫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繁多,生活范围广,有着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学生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观察昆虫对许多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个乐此不疲的活动。

在三年级上册的动物单元他们对昆虫已有一些接触,但远远不能满足探索的好奇心。

而且许多昆虫个体较小,仅用肉眼人们无法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也不便于观察它们的活动和生活习性。

而借助放大镜在探索中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用观察工具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1.师:今天那么多老师来听我们的课,同学们紧张吗?下面我们就来观看一个视频,轻松一下,但是同学们脑子别放松,想一想,视频告诉了我们什么?2、播放视频《昆虫记—与人类共处》片断(视频来自优酷网)3、提问:观看了视频,你知道了什么?4、生答5、课件出示: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但大多数昆虫身体较小,肉眼不容易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

让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看看能发现什么?6、师: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板书课题)二、奇特的身体构造1、课件出示问题,“想一想:人在冰面上行走,常常被滑倒,而苍蝇在垂直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能自由地爬行,这是为什么?”2、生答:3、师:也许看了这幅图片,4、课件出示:苍蝇脚放大后的细节图(图片来自百度图片)5、简述苍蝇脚的构造6、师:用肉眼和放大镜看苍蝇的脚一样吗?三、观察与发现1、师:同学们,平时生活中你们认识那些常见的昆虫?2、生答3、师:今天,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份昆虫标本,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材料一来看看4、师:老师现在最想知道同学们看到蝴蝶标本后,最想观察蝴蝶的哪一个部位?5、生答6、师:观察前,老师还想知道同学们准备怎么去观察昆虫?还有,观察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7、生答(师选择板书)8、生小组观察,师巡视观察9、小组展示汇报:观察什么?发现什么?不同的请其他小组补充。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使用工具可以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使用放大镜能够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和更遥远的物体。

(2)培养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更多的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记录观察到的昆虫的细节和生活习性。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法【课前准备】放大镜、昆虫标本【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播放动画电影《昆虫总动员》片段。

昆虫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繁多,有着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本节课,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昆虫的身体构造,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吧!二、探究新知(一)奇特的身体构造我们都知道苍蝇,它为什么可以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呢?这和它的脚的构造有关。

苍蝇的足的末端爪垫多毛,并能分泌粘液。

每种昆虫都有着奇特的身体构造。

今天让我们一起用放大镜来观察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观察:蝇的眼、昆虫的耳朵、蝴蝶的翅膀、昆虫的触角。

1.昆虫的眼分为单眼和复眼,复眼在头部上方的两侧。

蝇的眼是复眼。

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一个六角形。

不同昆虫的小眼数目是不同的。

蜻蜓有1万~28万个小眼,它可以看到1米~2米的物体;蝴蝶有1.2万~1.7万个小眼;家蝇的复眼由4千个小眼组成,它只能看到40毫米~70毫米的物体。

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小眼的构造很精巧,每只小眼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整个眼睛看物体就像一个拼凑物。

但是它们的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

2.昆虫的耳朵昆虫的耳朵不像人类的耳朵,它有各种各样的外形,在身体上的位置也不固定。

在放大镜下观察会发现: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蝉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二节附近;雄蛾的耳朵长在胸、腹之间凹处;雄蚊、蚂蚁的耳朵长在触角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性
很大的害虫。蚜虫在植物的嫩 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 针眼般大小,用肉眼看只能看 见它们是密密麻麻的一片。但 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 它们的肢体。
草蛉:蚜虫杀手——草蛉,是一种非常美
丽的昆虫。成虫头顶长着一对又细又长的触角, 头的两侧是闪着金色光泽的大眼睛。身体多呈 嫩绿色,翅膀透明,就像披着轻纱一样美丽。 草蛉的成虫和幼虫都能捕食蚜虫,尤其是幼虫 十分擅长捕食蚜虫,素有“蚜狮”之称。蚜狮 长相丑陋,捕食凶猛,每头蚜狮一天可以吸食 百十头蚜虫 。
判断 1、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上的构造有关。( ) 2、很多昆虫的嗅觉灵敏和它们的触角有关。( ) 3、一般观察蚜虫在12月份比较合适。 ( ) 4、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秘密。( ) 5、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相同( ) 6、蟋蟀的“耳朵”跟我们人的耳朵一样,都长在头部。 () 7、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 8、苍蝇在竖直光滑玻璃上不会滑落,跟它翅膀有关( ) 9、蝴蝶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
第二课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昆虫的眼睛分为单眼和复眼,复眼在头部 上方的两侧。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看到 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
苍蝇落在竖直平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 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片,这些鳞片 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 触角形状不同。
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 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 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我们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 昆虫的细节。
如:蝇的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蟋 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 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昆虫头上 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苍蝇落在 玻璃上爬行不滑落,这和它脚的构造有 关。
填空
1、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 成,这些其实是( 扁平的细毛 )。 2、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 小眼 )组成。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 )侧。不同的昆虫的 触角形状(不同 ),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 们的鼻(子 )。它们嗅觉很灵(敏 )。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 (针眼 )。蚜虫的天敌是( 草蛉 )。
连线
蟋蟀 蝗虫 蚂蚁 蝴蝶 雄蛾 天牛
膝状 棒状 羽毛状 鞭状 丝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