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运作.doc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概况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391a578902d276a200292e34.png)
一、发展历程(简单介绍)1.农业保险的萌芽( 20 世纪30~ 40年代)先后出现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和保险合作互助社等组织形式开办的农业保险机构。
2.农业保险的短暂春天( 1949 ~1958 年)当时的农业保险是强制参加的, 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统一办理。
3.农业保险的停办期(1958 ~1982年)4.农业保险的恢复与不断成长( 1982~ 2003 年)农业保险业经历了恢复后快速发展到萎缩低迷的时期。
5.农业保险的高速发展期(2004年至今)由于三农问题的不断升温,加之中国加入WTO 过渡期的终结,农业保险对三农的保护伞作用日益突出, 农业政策性保险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二、发展现状1.概况从全国范围看,政策性农业保险自2004 年在上海、吉林、黑龙江、江苏等地开展试点以来,保费规模和保险覆盖面呈现出快速扩张的态势。
从2007年—2011年5年间,农业保险共计向7000多万户农民支付保险赔款超过400亿元,户均赔款600元。
2.宏观上的运作模式我国地域辽阔,农业气候环境及人文环境变化多样,注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多种多样.我国现行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有五种主要模式(1)政府主导下的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上海模式:没有中央补贴,只有市政府和区县政府的两级补贴,并由安信农险独家经营。
(2)政府推动+ 商业保险公司共保经营模式浙江发展模式:2006年起浙江省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在实践中创建了独一无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
共保体由人保财险、太平洋产险等10家在浙商业保险公司按股权认购的方式共同组成,实行“单独建账、独立核算、赢利共享、风险共担”,日常业务委托省人保财险经营。
浙江省财政对参加政策性农险的农户给予45%-90%的保费补贴,同时,赔款在保费2倍以上的,财政按比例承担赔款。
(3)政府主办+ 保险公司委托代办经营模式安徽模式:代办模式,国元保险仅收取保费的12%-18%作为管理费,其余82%作为赔偿基金,政府还承担超赔部分。
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农业保险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a495348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64.png)
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专门为农民提供保障的保险产品,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农业保险起步阶段。
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农
业保险,最早的农业保险形式是针对自然灾害的保险,比如洪水、旱灾等。
这些保险主要由政府或慈善机构提供,旨在帮助农民应对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其次是农业保险改革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保险理论的发展和保险市场的逐渐完善,农业保险开始改革和创新。
农业保险的范围逐渐扩大,除了自然灾害外,还涉及农作物和牲畜的疾病、虫害等风险。
保险公司开始介入农业保险市场,推出了针对农业特点的保险产品。
第三是农业保险现代化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据的积累,农业保险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保险公司利用遥感技术、气象数据等信息,提高了保险产品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保险公司还推出了更多灵活的保险产品,满足了不同农民的需求。
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提供了补贴和激励措施,促进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最后是农业保险创新发展阶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保险开始向线上发展。
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线上销售、理赔服务,方便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保险。
同时,保险公司也开始关注农业风险管理和农民教育,通过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综合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农业保险经历了起步、改革、现代化和创新发展几个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保险市场的壮大,农业保险在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业保险发展报告
![农业保险发展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4c7d85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58.png)
农业保险发展报告一、引言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重大自然灾害频发,农业保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农业保险是指针对农作物、养殖业、渔业等农业生产领域的各种风险所推出的一种金融产品,其发展对于农民利益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二、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1. 发展历程农业保险在中国起步较晚,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增大,政府和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日益增加。
2. 发展成就目前,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已经逐步成熟,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产品线也逐渐丰富。
各地区都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不断完善有关政策,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三、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1. 保险产品的定制化不足目前市场上的农业保险产品多为统一的标准化保险产品,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的风险特征并未实现个性化的定制,导致一些地区的农民对保险产品的购买意愿不强。
2. 地区覆盖面不足在中国农业保险市场中,东部地区的农业保险发展较为成熟,而西部地区的农业保险市场相对滞后,覆盖面不足。
四、未来发展趋势1. 制定差异化保险产品未来农业保险市场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业生产的需求和风险特征,推出差异化的保险产品,以满足农民的个性化需求。
2.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政府将加大对农业保险市场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多针对性的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保险,提高农业保险的普及率。
3. 加强科技创新未来农业保险市场还将依托科技手段,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推动农业保险的精准化发展,提高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
五、结语农业保险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为进一步深入推动农业保险事业发展,保障农民的权益,需要政府、保险行业和农民共同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农业保险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及国际经验借鉴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及国际经验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e9822747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b6.png)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及国际经验借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保险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以及完善阶段,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我国也积极借鉴了国际上先进的农业保险模式和经验,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农业保险体系,以更好地满足农民的保险需求和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及国际经验借鉴进行探讨。
一、我国农业保险的起步阶段我国农业保险的起步阶段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在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遭遇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农民损失惨重,政府意识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于是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在1995年,我国农业保险进入了试点阶段,一些地方开始推出农业保险,并通过政府资金进行扶持和补贴。
在试点的过程中,农业保险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保费收入不足以覆盖赔付、保险产品设计不合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业保险的发展步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农业保险的重视和支持,我国农业保险逐渐进入了发展阶段。
在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保险的若干意见》,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和制度保障。
《意见》中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措施,包括建立国家农业保险发展基金、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推进农业保险创新等。
这些措施为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基础,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这一阶段,我国农业保险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保险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参与农业保险的主体也逐渐增多。
政府和相关部门也不断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和补贴力度,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农民提供保费补贴,降低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成本。
这些举措都为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支持。
随着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也开始显现出来。
农业保险调查报告
![农业保险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1319763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ae.png)
农业保险调查报告农业保险调查报告一、引言农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农业生产面临着各种风险,如自然灾害、疾病和市场波动等。
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稳定农业生产,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被广泛应用。
本报告旨在调查农业保险在我国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农业保险的现状1. 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的农业保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以政府为主导,以救济为目的,保险产品种类有限。
随着农业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农业保险逐渐走向市场化,保险公司开始参与农业保险的开发和销售。
目前,农业保险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保护的重要手段。
2. 农业保险的产品类型农业保险的产品类型多样,包括农作物保险、养殖保险、渔业保险等。
其中,农作物保险是最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一种农业保险,主要覆盖农作物的种植、生长和收获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
3. 农业保险的市场规模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达到XX亿元,同比增长XX%。
尽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农业生产总值相比,农业保险的渗透率仍然较低,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农业保险面临的问题1. 产品设计不合理目前,一些农业保险产品的设计存在问题。
例如,保险赔付标准过低,难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保险责任范围狭窄,无法覆盖所有可能的风险;保费定价不透明,难以评估保险的实际价值等。
这些问题导致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可度不高,影响了其购买的积极性。
2. 信息不对称农民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不高,信息不对称是一个重要原因。
农业保险公司在推广和销售过程中,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导致农民无法准确了解保险产品的特点和风险覆盖范围。
此外,由于农民的教育水平和信息获取渠道的限制,他们对农业保险的认知也相对较低。
3. 基础设施和数据支持不足农业保险的有效运行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数据支持。
然而,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水平较低,这给农业保险的推广和运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农产品价格保险发展
![农产品价格保险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17940aa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bd.png)
2023-11-12
目录
• 农产品价格保险概述 • 农产品价格保险的发展历程 • 农产品价格保险的产品设计 • 农产品价格保险的风险管理 • 农产品价格保险的未来发展趋势 • 农产品价格保险的案例分析
01
农产品价格保险概述
农产品价格保险的定义
农产品价格保险是以农产品价格为保险标的的 一种农业保险,当农产品价格低于约定价格时 ,保险公司按照约定给予农民赔偿。
试点期间,蔬菜价格出现了大 幅波动,但保险公司及时进行 了理赔,为农户降低了部分损 失。市场反应总体积极,农户 和消费者都得到了实惠。
案例四:某地区水果价格保险的创新尝试
要点一
背景
要点二
保险方案
要点三
实施效果
水果市场同样面临价格波动问题。某 地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始尝试水 果价格保险。
该地区的水果价格保险针对的是大规 模种植的水果品种。投保时,果农需 提供近期的水果销售价格和数量,然 后保险公司根据这些信息确定保费和 保额。同时,为了增加果农的积极性 ,保险公司还推出了多种优惠政策。
农产品价格保险产品的销售渠道
1 2 3
,通过其分支机构 和合作银行、邮政等渠道销售农产品价格保险产 品。
农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作为农业生产者的合作组织,可以向 其成员推广农产品价格保险产品,协助销售并办 理投保手续。
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可以向其下属的农业生产基地推广 农产品价格保险产品,协助销售并办理投保手续 。
试点期间,水果价格出现了波动,但 保险公司及时进行了理赔,为果农降 低了部分损失。此外,由于政策的激 励作用,果农参与的积极性也得到了 提高。
案例五
背景
粮食市场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某地区针对粮食市场推出了粮 食价格保险政策。
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
![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676113e172ded630a1cb682.png)
论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容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保险有着非常巨大的潜在市场。
长期以来,作为政策性业务的农业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保险业务持续萎缩。
借助商业保险实现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目标已无望实现,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农业保险在保障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一个需要重新研究的课题。
回顾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分析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实现农业保险健康发展要抓紧农业保险立法、建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创新农业保险经营主体。
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即超高的交易成本与赔付率,这既限制了农业保险的供给又抑制了农业保险的需求。
农业保险的特殊性难以满足市场化经营的条件。
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便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建立符合国家农业产业政策,适合中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产业结构、农业风险特点、农民保险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业保险;政策性;对策一、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1、我国农业保险的基本状况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农业保险的支持和保护。
20世纪80年代保险业务全面恢复后,1982年起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地分公司开始试办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1986年以后XX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现已改名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在兵团围举办农业保险。
此后,民政部的农村救灾保险、农村保险相互组织等纷纷出现,各地掀起了兴办农业保险的热潮。
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亟需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建国后,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跌宕起伏,大致经历了50年代的兴起和停办期、80年代的恢复试办期和90年代的持续萎缩期,到20世纪末,只有中国人保和中华联合财险还经营农业保险业务,险种由最多时的近百个下降至不足30个。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63c1e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6a.png)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第一篇: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摘要:农业保险是针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产生的损失而设置的一种保险。
完善的农业保险不仅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前进的步伐,而且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其次对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农业保险的长足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公司;发展对策一、农业保险发展历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几经起落,经历了曲折却又不断前进的过程,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大力恢复经济,并进行了开办农业保险的初次尝试。
194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开始在一些地区试办了牲畜保险和棉花保险,虽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并没有取得成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赔了近400亿的钱款。
因此,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1953年进行农业保险整顿又在1955年重新开办农业保险,与此同时,国家也在尝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二)第二阶段。
1958年,我国在经济上出现了左倾方针错误,开始提倡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因此大力发展人民公社,即集体劳动、劳动成果由集体分配,国家认为集体的力量大,可以对抗任何自然灾害,所以在这一年,国家宣布停止开办农业保险,在这之后,又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直到1982年才重新开办农业保险,这期间停办了24年。
(三)第三阶段。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全国实施,没有了集体劳作,而是包产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在提高的同时,也要自己面对自然灾害等农业问题,因此,重新开办农业保险迫在眉睫。
1982年国家恢复农业保险的办理,并且国家也采取许多的鼓励措施,因此,不仅办理农业保险业务的机构与保险税种有所增加,而且保险收入也大幅度提高,1982年至1992年这十年间,保险收入从23万升至8.62亿元。
我国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与发展
![我国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31db35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89.png)
我国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与发展我国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与发展一、引言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
然而,农业生产面临着各种风险,包括天气灾害、疫病、市场波动等,这些风险不仅对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整个国家的农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缓解农民的风险压力,我国农业保险产品经历了长期的创新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范围的农业保险体系。
二、农业保险产品的起步和初步发展1. 农业保险的起步阶段我国农业保险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那时,由于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工具,农民的农业损失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偿,这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为了降低农业风险,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尝试推行农业保险试点项目。
2. 农业保险的初步发展上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保险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保险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保险公司也开始逐步介入农业保险市场。
在这一阶段,农业保险的产品种类和覆盖范围都有所扩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保费高、产品质量不高等。
三、我国农业保险产品创新的内容和成效1. 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内容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我国农业保险在过去几十年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种类创新:除了传统的农作物保险,还增加了养殖业、渔业等领域的保险产品。
(2)保险责任细化:将保险责任细化到具体的农业环节,比如播种、生长、收获等,以更精准地进行风险评估和赔付。
(3)保费定价创新:根据农业风险的变化情况,采用差异化定价方式,合理确定保费。
(4)服务创新:通过建立农业保险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专业的服务,包括风险评估、保单办理、理赔等。
2. 农业保险产品创新的成效我国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带来了明显的成效。
首先,保险产品的种类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农民的风险保障得到了更全面的提升。
其次,保险责任的细化使得风险评估更加准确,农民的实际损失得到了更精准的赔付。
再次,保费定价的创新使得农民能够根据实际风险情况选择不同的保险方案,降低了保费负担。
农民保险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农民保险的形成和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0ae4e8cb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61.png)
农民保险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第一章农民保险的起源农民保险起源于欧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初期的英国。
当时,面对农民普遍因天灾、疾病和其他意外事件造成的财产损失和生活困境,英国政府开始关注农民的安全问题,并逐渐采取一些措施,为农民设立了保险制度。
这些保险制度包括“乡村建设互助基金”等,为农民提供财产保障。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保险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并逐渐成为了当时许多欧洲国家提供给农民的一项基本福利服务。
而在中国,农民相对贫困,面临风险较大,因此农民保险的需求也很强烈。
早在1950年代,中国政府就开始了农村保险试点工作,以解决农民的保险需求。
第二章中国农民保险的发展历程中国农民保险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从试点到逐步推广普及的过程。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国家就在陕西、河南、江苏等地开始尝试农村保险的实践。
但由于当时社会经济条件落后,效果并不理想。
1980年代末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家对农村保险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农民保险提供了更多的政策和经济支持。
逐渐地,农民保险发展成为了一个系统化的领域,现在中国农村保险已经不仅仅是涵盖基本的农业保险,还包括财产保险、生命保险、健康保险等多方面的保险服务。
第三章农民保险的意义和作用农民保险作为一种为农村留守的贫困家庭和农民提供保障的方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农民保险,农民能够有效避免财产损失,并在失去生产手段后得到有效保障。
他们也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经济支持,以减轻因疾病或意外事件导致的经济负担。
此外,农民保险还能为农民提供安全感和信心,使他们更有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这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
第四章农民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虽然农民保险在不断发展壮大,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农民保险服务触及面较窄。
由于各种原因,像一些偏远地区和贫困家庭还很难享受到农民保险的优惠服务。
有的农民还存在保险意识较弱、风险预测能力差、保险产品不够多样化等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完善保险服务体系、提升农民保险意识、创新产品设计等方式予以解决。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展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fb23b04fa32d7375a417807e.png)
一、引言农业保险是处理农业非系统性风险的重要财务安排,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有力支持(冯文丽,2008),是现有市场条件下除农业科技与农村金融外,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柱,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对农业政策的支持日益受到各国政府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50年开展第一轮农业保险试验,但1958年末中央政府在武汉召开的财政工作会议的决定出台后,国内保险业务正式取消,直至1982年国务院在国内保险业务发展意见中指出要逐步试办农村财产保险等业务(周桂贤,2012),国内农业保险自此拉开新帷幕。
简言之,改革开放前,国内农业保险仅经历8年短暂期试办阶段,1958~1982年经历长达24年停办阶段,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开启破冰之旅(黄英君,2009),逐步经历恢复再发展、停滞甚至萎缩、稳步发展再至全面推行与创新发展的曲折历程(李丹等,2017)。
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一系列支持文件的出台,逐步凸显农业保险在我国农业发展中重要地位,从政府至农户,农业保险重视程度与投保意识逐渐加强,才促使农业保险有效服务于农业经济发展。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一)农业保险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2年)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我国迈入改革开放阶段,农村主要经营方式变为家庭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展望*李丹,张胜男(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30)*项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JY207)。
作者简介:李丹,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保险学基础理论、农业保险理论与实务。
摘要: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恢复发展、停滞萎缩、稳步发展、全面推行与创新发展四个阶段,对比分析各阶段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与赔付支出具体数据,概括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提出应着眼于农业保险理论与实践的拓展性研究、农业风险的科学化分散机制探索、农业保险规范化经营分析以及创新型农业保险产品开发等建议。
共产党领导的农业保险:百年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共产党领导的农业保险:百年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835cfd51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fa.png)
研究内容与结构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02
早期探索阶段(1921-1949)
在早期探索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开展了农业保险的初步尝试。
早期农险的萌芽
组织形式
保险种类
保障程度
当时主要是通过合作社等群众组织开展农业保险。
以农作物保险为主,同时也有一些牲畜保险。
保险的保障程度相对较低,主要是为农民提供一定的风险保障。
除了传统的农、林、牧、副、渔业保险,还增加了农村金融、农业科技等领域的保险。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农业保险的保障程度不断提高,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优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保险的基本经验
03
党的领导是农业保险发展的根本保证
党对农业保险的领导贯穿于农业保险发展的全过程,为农业保险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和方向指引。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治优势
发挥党组织在农业保险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组织在农业保险发展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为农业保险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防范农业保险风险
党风廉政建设是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效防范了农业保险风险。
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01
农业保险发展紧密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风险保障。
历史回顾部分将详细阐述共产党领导的农业保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政策措施和实践效果。
经验总结部分将通过对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提炼出共产党领导的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结论与展望部分将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共产党领导的农业保险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方向,并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和展望。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
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511a36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c9.png)
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和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加,农业面临着日益增加的风险和不稳定性。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保护农民利益的手段,其建立和发展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的过程、现状及前景,并分析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一、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基于对农民利益保护的需求而提出的。
农民在面临灾害、疾病、天气变化等突发事件时,往往无法承受巨额的经济损失。
传统的救灾补偿模式往往效率低下且难以满足农民需求,因此,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成为必然选择。
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需要国家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在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阶段,可以通过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来鼓励农民参与保险,同时,建立起监管机制,确保保险公司的合规运营和农民权益的保护。
二、农业保险制度的发展随着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其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农业保险的参保人数逐渐增加,保险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其中,将农业保险作为一项必要的风险管理手段。
其次,农业保险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完善。
在农业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推出,以满足农民在不同风险方面的保障需求。
例如,针对农作物种植风险的保险、农业设备损失的保险、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的保险等。
再次,农业保险的支付方式和赔偿机制也在不断改进。
为了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和保险的可持续性,保险支付方式不再仅限于农民自费,而是引入了政府补贴、农民合作社共担风险等方式。
同时,赔偿机制也更加公平合理,确保农民在面临损失时能够得到及时的赔偿。
三、农业保险制度的前景和挑战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在提高农民风险管理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业保险制度的推广仍面临信息不对称、保费高昂等问题。
在农村地区,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和了解程度相对较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此外,由于农业保险往往需要支付较高的保费,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难以承担。
培训了农业保险概述
![培训了农业保险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ae5f16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07.png)
农业保险概述一、农业保险的定义和作用农业保险是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牲畜疾病等风险进行保障的一种保险。
它旨在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也有助于稳定国家粮食供应和农产品市场价格。
农业保险在现代化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农业保险的历史和发展农业保险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和复杂度不断增加,农业生产者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
为了应对这些风险,一些保险公司开始提供农业保险服务。
自20世纪以来,农业保险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在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农业保险市场不断壮大,覆盖面和保障程度不断提高。
三、农业保险的种类1.按标的物划分:农业保险可以分为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林业保险和其他农业保险。
2.按实施方式划分:农业保险可以分为自愿保险和强制保险。
自愿保险是指在农业生产者自主选择的基础上,通过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来实施的一种保险方式。
强制保险则是国家为了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通过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实施的一种保险方式。
3.按保障程度划分:农业保险可以分为保成本、保产量和保收入三种类型。
保成本保险是指只保障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保产量保险是指保障农民按照预定产量获得收益,保收入保险是指保障农民按照预定收入获得收益。
四、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主要经营模式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保费补贴等方式引导农业保险的发展,而保险公司则负责具体的保险业务经营。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采取了“共保体”模式,即多家保险公司组成共保体,共同经营农业保险业务。
五、农业保险的保费和理赔农业保险的保费一般由纯保费和附加保费两部分组成。
纯保费是用来支付风险损失的赔偿金,而附加保费则用于支付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和利润。
在理赔方面,保险公司会根据合同约定的赔付方式和标准进行赔偿。
农业保险的经营与发展.doc
![农业保险的经营与发展.doc](https://img.taocdn.com/s3/m/a894166a10661ed9ac51f312.png)
农业保险的经营与发展一、安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现状1.覆盖范围和险种居全国前列。
目前安徽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已覆盖全省所有的市、县(区),试点品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到2012年底,除了承保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玉米、大豆和能繁母猪、奶牛外,在合肥、黄山等8个省辖市、20多个县(市、区)还开展了蔬菜、草莓、生猪、果树、蛋鸭、林木等特色农业保险业务,还在不断加强产品创新,比如:开展了农房、农机具、农村家庭财产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涉农保险业务,40个特色农业和相关涉农保险产品领先于全国。
目前全省种植业保险承保面积超过1亿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成为全国第一个承保面积超过亿亩的省份,种植业承保率高出全国平均数50多个百分点,全省的森林覆盖面80%已经纳入到保险范围。
2012年,安徽全省农险保费收入17.6亿元,为2047万农户提供超过1100亿元风险保障,农险规模和保障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特色农险实现保费收入6042.9万元,同比增长487.4%,2013年上半年共为128.66万户农房提供428亿元风险保障,在今夏暴雨洪涝灾害的灾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有效发挥了保险损失补偿功能。
截至2012年底,安徽农险累计赔付农户损失近34亿元,是农户自缴保费的3倍多,受益农户达到3000万户(次)。
发挥了保险损失补偿功能,有力支持了灾后恢复生产,体现了农业保险“得民心、顺民意、谋民利、解民忧”的政策效应。
3.基层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
截至2012年底,保险经办机构设立乡镇“农业保险服务站”1314个,村级“农业保险服务点”15646个,聘用乡村专职或兼职协保员18005人,覆盖乡村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分工合理、协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工作新机制初步形成。
4.培养了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队伍。
安徽农险部门和各级政府以“知农时、懂农事、察民情、体民心”为基本要求,特别注重对既懂保险又懂农业、懂气象、懂动植物病虫害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了一支工作责任心强、整体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队伍。
我国农业险的发展.doc
![我国农业险的发展.doc](https://img.taocdn.com/s3/m/fe049becba1aa8114531d9b7.png)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至2009年3年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4500多万公顷,绝收面积490万公顷。
从西南大旱到玉树地震再到最近的南方暴雨,巨灾频发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这些事实都表明我国的农业体制并不完善,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险体系保证我国农民的切身利益是我国政府和人民应当尽快完成的任务。
【关键词】:农业险灾害巨灾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一直呈向上发展的趋势。
下图是我国自1978年至2005年的农作物播种的面积。
图一由图可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广,种类多。
但是我国的农业保险体系却并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法律去完善。
农业险的大致分类如下:我国现已有的农业险有:农产品保险、生猪保险,牲畜保险,奶牛保险,耕牛保险,山羊保险,养鱼保险,养鹿、养鸭、养鸡等保险,对虾、蚌珍珠等保险,家禽综合保险,水稻、疏菜保险,稻麦场、森林火灾保险;烤烟种殖、西瓜雹灾、香梨收获、小麦冻害、棉花种植、棉田地膜覆盖雹灾等保险,苹果、鸭梨、烤烟保险等农村保险险种达160多个,虽然如此,但是农业险真正在农村地区的投保率并不是很高。
而且很多农民没有听说过农业险。
这些事实说明了农业险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及法律的强制保证农业险的普及。
农业险因为其具有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的“三高”特征,使一般商业保险公司很难涉足农险,必须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
其实以上并不是农业险在我国没有得到很好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影响农业险在我国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一缺乏巨灾支持保护体系,二缺乏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三目前尚没有关于农业险的专门法律。
而在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险的扶持政策还有保费补贴、税收优惠、对农险经办机构给予经营费用补贴等。
而农业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础,对我国的税收,轻工业增加值等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下图是用spss分析我国2003年至2007年的粮食产量与税收,工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
美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运作模式_杨伟鸽
![美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运作模式_杨伟鸽](https://img.taocdn.com/s3/m/35d19a87d0d233d4b14e6951.png)
美国农业保险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完善,在政策 研究、立法组织与机构设置等方面都形成了完整的 组织体系[2],在发展上主要有 3 个运作层次。
(一) 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 (RMA) 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又称农作物风险管理局,
保险计划额度 (亿美元) 增速 (%)
是农业保险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对 全国农作物保险的经营与管理,制定全国农业保险 险种条款,对保险产品审核并进行评估,建立农作 物保险单、保险费收入及灾害损失等农业保险数据 库,提高农作物抵御风险能力[3]。建立农作物风险管 理局主要是为了强化对农作物保险的管理与监督, 使农业保险可以按照其预定轨道进行,同时便于立 法机关对农业保险进行合理协调与沟通。联邦农作 物保险公司在全国分为 10 个办事处,每个办事处负 责 3 个或 4 个州的农业保险业务。每个办事处根据 其职责进行划分,通过对每个州农作物风险进行分 析,确定农作物风险存在的影响因素,对其风险管 理办法进行充分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农业保险 计划责任额并进行分配,确保农业保险能够更好地 支持农作物发展 (图 1)。此外,美国政府为各类农 业保险机构提供再保险业务,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 再保险体系,当保险公司面临巨大的赔付金额时, 可以向政府申请信贷资金等,提高农业保险公司应 对风险能力。
三、美国农业保险制度发展启示
相对于美国农业保险而言,中国在农业保险发 展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学习借鉴美国发展经验对于 完善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强化对农业保险的财政扶持力度 通过对美国农业保险发展制度进行研究可以发 现,其农业保险主要是以福利为取向的制度,政府 在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起主导性与决定性作用,财 政资金的扶持成为美国农业保险获得发展的关键[5]。 中国农业保险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实行直接补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运作
一、完善健全阶段
通过一定时期发展,美国农业保险法律逐渐趋于完善与健全,农业保险对农作物的扶持作用越来越明显,农作物抵御风险能力越来越强。
《联邦农作物保险法》自1939年颁布以来,至1980年已经连续修改了12次之多。
1994年,针对农作物连年赔付率过高问题,克林顿政府对该法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并颁布了《农作物保险改革法》,对新时期农业保险赔付与制度进行了完善,从而使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得以完善与巩固。
收入保险成为美国农村地区最受欢迎的险种,《农作物保险改革法》主要是以农民收入为赔偿依据,通过对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与经济水平进行充分分析,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与市场价格,从而有效支持美国农业发展。
2000年,又出台了《农业风险保障法》,切实保障农民应对风险能力,提高其生产的积极性。
截至2013年年末,美国农作物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82亿美元,是2007年的2.67倍,参保面积达到2.73亿英亩(1英亩≈0.405hm2),约占耕地面积66%。
二、美国农业保险运作模式
美国农业保险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完善,在政策研究、立法组织与机构设置等方面都形成了完整的组织体系,在发展上主要有3个运作层次。
(一)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RMA)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又称农作物风险管理局,是农业保险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主要职责是负责
对全国农作物保险的经营与管理,制定全国农业保险险种条款,对保险产品审核并进行评估,建立农作物保险单、保险费收入及灾害损失等农业保险数据库,提高农作物抵御风险能力。
建立农作物风险管理局主要是为了强化对农作物保险的管理与监督,使农业保险可以按照其预定轨道进行,同时便于立法机关对农业保险进行合理协调与沟通。
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在全国分为10个办事处,每个办事处负责3个或4个州的农业保险业务。
每个办事处根据其职责进行划分,通过对每个州农作物风险进行分析,确定农作物风险存在的影响因素,对其风险管理办法进行充分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农业保险计划责任额并进行分配,确保农业保险能够更好地支持农作物发展(图1)。
此外,美国政府为各类农业保险机构提供再保险业务,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再保险体系,当保险公司面临巨大的赔付金额时,可以向政府申请信贷资金等,提高农业保险公司应对风险能力。
(二)私人农业保险公司美国私人农业保险公司是农业保险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农业保险负责具体业务的机构。
美国私人农业保险公司在进行农业保险业务时,需要经过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审批同意,然后才可以进行农作物保险业务。
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美国私人农业保险公司已经达到了17家,其中有7家专业经营农作物保险,1家专业经营畜牧业保险,其余的则是经营多种业务。
它们都与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有一定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私人农业保险公司承诺遵守执行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各项规定,认真按照规定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各农业保险主体之间的
相互协调来促进农业保险水平的提高(图2)。
(三)销售与核损人员美国农业保险机构的销售员与核损员是农业保险体系良性运行的第三个层次,也是具体的实际操作人员。
其农业保险的具体业务都是通过保险代理人来实施的,农业保险的代理人大多都是独立的代理人,他们可以为多家保险公司代理业务,但是在代理农业保险业务上,只能为1家农业保险公司代理。
农业核损员主要是在农作物发生损害时,负责对损失数量、损失价格、理赔金额进行核查检验。
农业核损员在美国有着比较严格的规定,一般都需要在农作物保险公司进行2年的培训,培训合格之后才能够取得从业资格证,从而有效保障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美国农业保险制度发展启示
相对于美国农业保险而言,中国在农业保险发展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学习借鉴美国发展经验对于完善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强化对农业保险的财政扶持力度通过对美国农业保险发展制度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农业保险主要是以福利为取向的制度,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起主导性与决定性作用,财政资金的扶持成为美国农业保险获得发展的关键。
中国农业保险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实行直接补贴与间接补贴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农业保险制度的发展。
直接补贴主要是指对农民保费的补贴,以此来减少农民在农业保险方面的投入。
间接补贴主要是通过贷款利率下浮、经营业务税收减免以及保险费用打折等方面来推进,有效减少农业保险机构的成本压力。
中国虽然在2007年印发了《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
管理方法》,但在地方扶持力度、补贴的地区范围及体制机制设计等方面还需完善。
应当将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政府财政补贴原则的指引下,各保险机构要不以盈利为目的,促进粮食生产与农业增收,平衡地区之间的差异,形成农业保险政策性机制的长效化与动态化,真正让农民受益。
(二)合理设计经营管理制度合理的经营管理制度对于提高农业保险机构发展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国当前的农业保险经营管理体制就是以私人保险业务为主的,政府在发展中主要是给予政策优惠并进行监管,私人保险公司运营充分参考市场化运作模式,使农业保险的市场覆盖范围越来越大。
当前,中国农业保险模式正处于探索阶段,要充分立足本国国情,选择性地吸收美国农业保险的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多模式经营管理体制,鼓励更多的农业保险机构参与进来,让市场进行选择,使经营业绩良好的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服务市场。
中国在农业保险的发展上可以借鉴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管理模式,负责制定全国性的农业保险政策、法律法规、总体部署及监管等,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设立全国性、地方性的农业保险服务公司,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强化对各农业保险机构的监督管理,真正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三)多措并举推进保险制度发展美国农业保险从最初探索到制度建立健全再到成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多种措施共同努力的结果。
中国农业保险制度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提高发展水平。
要建
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的立法,用法律法规来指引农业保险的发展,做到有法可依、遵章做事,在法律体系中,要对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保障水平、政府引导与协调、组织机构建设与管理方式以及保险费率等方面作出明确解释与说明,切实保障农村居民利益,降低农作物风险。
要建立类似于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这样的管理执行结构,通过核心层的层层管理明确各农业保险机构的权利与职责,促进农业保险机构的支农作用。
要加强农业保险机构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不断提高数据信息水平,建立农业保险数据库,切实有效地推行新技术、新方法应用。
要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形成多方面监督考核机制,促进各农业保险机构的相互监管,建立农业保险监管协调机制。
要不断开发适应农业发展与农村需要的农业保险产品,探索区域产量指数保险等多功能保险产品,有效减少理赔成本,提高社会诚信,促进农业保险制度的良性发展。
要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强化与金融机构的联合,在巨灾期货、农业灾害债券等方面努力,加快农业保险的发展。
作者:杨伟鸽单位:安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