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扬州慢(淮左名都)》公开课教案_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慢》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姜夔,及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想象,在今昔对比中体会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即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感时伤世的哀思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词中“今昔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对“《黍离》之悲”的解读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扬州的诗句,比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古往今来,扬州一直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朝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一诗中,把扬州的美丽展现的淋漓尽致。

扬州的繁华和富庶曾经牵动许多文人雅士的情怀和游兴。

但是好景不长,盛筵难再,辛弃疾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道出了他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风表南归时,那想象之中春风十里、歌吹喧天的“扬州路”,确是沉没在一片“烽火”之中。

15年后,面对被金兵洗劫一空的扬州城,姜夔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黍离之悲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诵读鉴赏南宋词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

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姜夔屡次考进士都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只好往来于官宦之家,是清客幕僚一类的人物。

由于他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所以很受高级士大夫的赏识,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

2.解题: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是我国的历史名城之一,其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盛极一时。

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

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至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

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较长。

慢词与长调同中有别,前者就曲调而言,读时宜慢;后者则就字数而言,按习惯,91字以上称
为长调。

《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因写劫后扬州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三、朗读
1.整体感知这首词,一起来聆听课文名家朗读。

2.虽然听了朗读带,但是,诗是要读的,诗中的佳妙处只有靠反复的诵读品味才能悟得。

请全班同学齐读。

四、检查预习情况
(一)词前小序都交代了什么内容?词人的感情是什么?全词的感情基调又是什么?
明确: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
地点:维扬
所见所闻: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缘由:感慨今昔
其他人的评价:有《黍离》之悲。

《诗经》篇名。

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志哀。

后世用“黍离”来表亡国之痛,家国之恨。

词人的感情:予怀怆然
全词的感情基调:《黍离》之悲,可以看出词的感情基调是悲切、伤感、深沉的。

(二)词中哪个词可以用来概括今日扬州城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书写)
明确:(1)“空城”(词眼)
(2)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冷月;(实写)
听到--清角吹寒;
联想--重到虚惊,难赋深情; 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三)昔日的扬州城是怎样的景象呢?请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来概括昔日扬州城的特点?(用词中的话回答)
明确:(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二十四桥、红药,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的繁华热闹。

这些景象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

(虚写)
(2)与“空城”对应的词是“名都”。

(四)词人的想象与现时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造成昔盛今衰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适时插入写作背景)
1.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

古代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

我们在杜甫的《兵车行》中学习过是什么原因造成“耶娘妻子走向送,——牵衣顿足拦道哭。

”这样悲惨的景象?杜甫哀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揭示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肆意开边扩土是战争的根源。

在这里“胡马窥江”用借代手法,代指南宋初年,金兵屡次进犯。

2.靖康之变(1126年)后,北宋灭亡,南宋王朝南渡,此后金人屡次南侵。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

“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3.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此时距离完颜亮南侵(1161年)已有15年,扬州城却依然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

作为一个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当他征途小驻,这座想象之中昔年歌吹极盛的名城,却以残破凄凉的姿态出现在他的眼前,顿时产生一种山河破碎之感,于是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姜夔选取此题材正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让我们重新读一遍,再次感受作者的黍离之悲。

(学生齐读全词)
五、研习课文
由词前小序我们知道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黍离》之悲,那么这种感情应该如何理解呢?
明确:黍离,《诗经》篇名。

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志哀。

后世即用“黍离”来表达亡国之痛,家国之恨。

(过渡语)
既然如此,这首词是怎样体现黍离之悲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小组讨论。

(5分钟)小组展示一: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1)意象:废池、乔木;
(2)修辞上:“厌”字使用了拟人手法。

毁弃的城池,高大的树木至今依然厌恶谈起那场罪恶的战争。

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他们人格化,意味着它们是15年前扬州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金兵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他们心中,至今记忆犹新;
(3)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都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场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这样写更能让读者体会到人民对侵略战争的痛恨,更能体会到词人对名都毁于战火的痛惜之情。

小组展示二: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1)意象:“清角”、“空城”;
(2)“渐”字,表明词人伫立良久,陷入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

而黄昏,又格外的令人惆怅。

(3)表现手法:以动衬静。

“清”修饰“角”,暮色降临,军营中传出凄清的号角声,在空城上空回荡,反衬出周遭一片沉寂,从而暗示出敌骑威胁并未全除,而朝廷却只图苟安,以空城防边。

(4)“寒”字,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

表现扬州的荒凉冷落。

词人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悲”更为具体。

小组展示三: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1)意象:“二十四桥”、“冷月”;
(2)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箫于桥上,笑语盈盈,箫声悠悠,所以有此句。

可是现在二十四桥仍旧,明月夜也仍有,但桥头上没有了吹箫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

(3)“荡”:是摇曳,水中桥影与月影无声地摇曳,渲染出一种死一般的寂静与萧条,突出“空城”扬州,传达出词人极其沉痛的情怀;
(4)“月”: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借助“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情与物,似乎明月也有情,未昔盛今衰之扬州而伤感、而沉默!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凄清、感伤的气氛,寄托悲怆之情。

这几句表现出了扬州城物是人非的情景,“二十四桥仍在”,但心情、感情,已是“冷
月无声”,也表达出了扬州城的凄冷,同时也隐含了人们被战争摧残的痛苦。

小组展示四: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意象:红药;
(2)修辞上:拟人手法。

芍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

词人想象来年春天,红药蓬蓬勃勃的生长起来,开出绚丽的花朵。

而名都已成空城,何况国难未息,这样的美丽,不知道是为谁而绽放?杜甫游览成都武侯祠也有过类似的叹息,比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它们都体现出一种“寂寞开无主”的味道,花开灿烂,但却无人欣赏,这是怎样的一种凄凉的景况!“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3)写景角度:虚写。

词人游扬州当时是“至日”,也是“夜雪初霁”的寒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念”是惦念、想到的意思,词人不禁想象到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全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

因为故国凄凉,物是人非而伤感痛惜,由此抒发了作者伤感的情怀。

小组展示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空城。

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重到虚惊,难赋深情。


“春风十里——荠麦青青,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明月夜——冷月无声。


作者用以前扬州的繁华反衬现在扬州的荒凉。

词人大胆大量化用杜牧诗意,回忆扬州昔日的繁华,把杜郎俊赏、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与风流散尽、好景难觅、深情难赋作了鲜明的对比,以之作为反衬,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对国事的忧患。

而那些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萧索又恰好形成了一种对比,抒发了黍离之悲。

六、归结手法
1、同学们已经把词分析得比较全面了。

如果说“黍离之悲”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话。

(板书:情)那么,这些(指生成的板书)可以用什么字来概括呢?(生:景)
作者正是通过景抒发了情,同时正因为有这种情所以才看到这样的景。

这叫什么手法?(生齐答:情景交融)(师板书)
2、再看看这些景,都是亲眼看到的么?(把板书分为实景,虚景。


(虚实结合)(师板书)
板书设计
虚名都佳处春风十里青楼红药
扬州慢
姜夔实荠麦废池乔木黄昏清角空城《黍离》之悲
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


景交融情
七、课堂总结
这首词上阕写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下阕化用杜牧故事,处处设想,抒发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痛恨,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国土沦丧的哀思。

由上片的纪行写景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寄寓着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八、拓展练习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赏析:
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

头两句写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
种柔情的氛围。

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

“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相对照,今年元夜“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泪满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却已物是人非的思绪。

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艺术手法上:
(1)它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

(2)虚实结合。

诗人回忆去年元夜时与恋人在黄昏时分相约月下柳梢头的美好情景,甚是甜蜜,难以忘怀,属于虚写。

而今年元夜“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泪满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属于实写。

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却已物是人非的思绪。

九、再一次诵读这首词
姜夔的这首词我们学完了,现在请一位同学再来朗诵一下这首词。

学生朗读
师小结:读得很好,声情并茂,透过你的朗读我们的确感受到了作者的黍离之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