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

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
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

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

材料1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不久前,我访问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在其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须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真理,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也好,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也好,关键是要让各国人民充分认识和平与发展对人类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文明交流互鉴,而民间外交则是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最深厚的力量。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通过推动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鉴活动,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灵中坚定和平理念、坚定共同发展理念,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推动共同发展的强大力量。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贯彻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广交深交朋友,为加深人民友谊深耕细作,为促进国家关系铺路架桥,为推动国际合作穿针引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6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出人民友谊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强大力量,充分证明了民间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重要地位。

希望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再接再厉,更好推进民间外交、城市外交、公共外交,不断为中国民间对外友好工作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民间外交要开拓创新,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民间对外友好交流,广交朋友、广结善缘。要以诚感人、以心暖人、以情动人,拉近中外人民距离,使彼此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特别是要做好中外青少年交流,培养人民友好事业接班人。

民间外交应该发挥优势作用,开拓更多交流渠道、创建更多合作平台,引导国外机构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开展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工作,促进中外地方政府交流,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要重视公共外交,广泛参加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

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2014年5月15日)

材料2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公共外交,希望通过更柔性的非正式的手段加强中国和世界的沟通,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化解外界对中国崛起的忧虑。如何达到这个目的,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最近央视热播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在这方面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舌尖上的中国》(下简称《舌》)自去年开播以来就广受瞩目,而《舌》第二季(下简称《舌II》)开播则更引起了海内外的热议。作为电视节目小众类型的记录片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和反响,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奇迹。《舌》可以说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突破了传统中国美食记录片只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大量借鉴和吸收了西方记录片拍摄的理念和技术,突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通过对制作美食的人的刻画,有利地增强了美食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不仅展示了文化,《舌》浓郁的人文色彩向海外观众展现了一个个勤劳勇敢、聪明智慧、朴实无华、敬业爱家的中国普通民众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巨大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个人体差异。尽管中国已是当今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仍然非常简朴,从某个角度说,个别地区的民众生活还是相当的辛苦和贫穷。在从方面,《舌》有助于外界了解中国真实的国情和面貌,对于消除外界对中国发展的错误认知和偏见颇有助益。

摘自《新华网》2014年5月19日

材料3

本月22-29日,180人规模的中国青年代表团将以增进韩中人文交流及韩中青年交流为目的访问韩国。访韩期间,他们将参加在庆熙大学举行的演讲比赛、韩中人文交流讨论会,并和留学生举行恳谈会。

以深化韩中人文交流为目的的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韩始于2005年,今年是第10次。该活动由韩国女性家庭部主办、韩国青少年联盟承办、庆熙大学协办。

本次访韩的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是选拔自中国各地区56个民族的20-39岁青年人才。青年代表团将参观仁川亚运主体育场和景福宫、昌德宫、宗庙等首尔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并访问韩朝非军事区(DMZ)及济州岛。24日在庆熙大学举行的演讲比赛将由韩国学生、中国留学生,以及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共同参加。演讲的主题是“韩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中国人眼中的韩国文化”。

摘自《新华网》2014年10月21日

请回答:

(1)如何理解“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2)结合材料分析如何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

【参考答案】

(1)国家间关系的发展既需要政府间的友好合作,也需要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相互本质有助于官方关系的发展,官方关系密切有利于民间交往与理解,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需要多方面协调合作:

首先,要重视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在外交工作中的重要性。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这是在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的时代背景下,正视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的战略选择。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作为传统外交的延伸和发展,已成为我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

其次,重视民间组织在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中的作用。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需要开拓新领域、新形式和新渠道。民间组织是开展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重要渠道和载体。

再次,在开展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中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的方式,以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

最后,在开展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中要特别重视青少年的作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国家之间长远关系的发展。

大众传媒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姓名:沈梦婷班级:12级新闻0班学号:20121045 大众传媒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摘要]新闻媒介不仅是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而且经常充当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新闻媒介作为舆论工具,往往能够影响国家政策。在国际关系中,则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进而影响国际关系。世界各国政府利用大众传媒向外部传递信息,展现自己的外交活动。既以此来塑造国家形象,又以求赢得战略主动,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大众传媒;国际关系;议程设置;舆论导向 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西方出现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大众传媒可以分为以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介和电影、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两大类。互联网的出现又使大众传媒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众传媒作为“第四种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一、大众传媒影响国际关系的方式 (一)通过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 议程设置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这个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首先采取行动。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相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传媒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传媒的效果和作用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大众传媒只要对一些问题给予重视,集中报道,就能影响公众舆论。大众传媒注意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传播媒介给问题确定重要性次序,给问题分配注意力。议程设置功能通过知觉模式、显著性模式和优先顺序模式发挥作用。 在国际关系中,大众传媒通过议程设置功能,使得某些国际事物的重要性显

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

大众传媒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 一、大众传媒与文化 1.现在新闻学界公认的关于大众传媒四大职能(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无一不以其表征时代精神作为前提。其中传媒“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这个职能,往往被当事的传媒和受众所忽略,但是它们实实在在、每日每时在有意无意中传承着文化,影响社会的力度日复一日地累增。本民族的文化,以及全球文化交流的新成果、新形态,通过传媒不间断地出版和播出,不间断地被继承、扬弃、融合。而且,与其他渠道的教育功能相比,报纸、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中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人们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前,以及学校教育结束之后,通过这种方式融入更大的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文化的接受者。因为传媒是文化的变动着、延续着的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传媒就是活动着的历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媒天然地与文化的传承、批评、扩散和整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战以后的世界,尽管局部冲突不断,但世界整体上处于和平时期,在观察社会变动的同时,人们需要精神的放松和享受。战后的传媒越来越意识到这种社会需求,提供了更多的文化类、消闲类的产品,于是传媒逐渐成为人们精神娱乐的一个重要领域,提供娱乐越来越成为传媒的一种独立职能。特别是在电视成为第一传媒的时代,传媒娱乐成为一种巨大的产业。 2.我们的传媒在弘扬先进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例如一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通过传媒而成为社会的楷模;社会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也与传媒日复一日地报道各种类型的法治案例、组织法律专家讨论问题直接相关;环境保护观念的普及,显然与传媒多年来持续报道世界和我国的环保问题、组织环保与人类生存的讨论有关。 但是,我国的传媒在以娱乐为目的的文化传播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不仅谈不上代表先进文化,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落后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吹捧者。传媒所具有的强大而无形的传承文化的作用,使得这类传播内容迅速扩散,在观念上严重妨碍了社会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因而长远的危害性不可忽视。 先是图书界《厚黑学》、《中华权谋》、《权谋大全》、《历史上的智谋》等等一版再版,大谈中国古代帝王统治权术;接着便是各种以清宫戏为主的权谋电视剧,宣扬帝王的“清明”、“德政”(实际上是人治)。《康熙王朝》的主题歌词是“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企望皇帝万寿无疆;《雍正王朝》的主旋律是“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又何惧身后骂名滚滚来”,将一个历史上最为残暴、专制的皇帝写成社会的大救星。所谓康雍乾“盛世”的年代,只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后的回光返照。正当欧洲的市场经济向全球扩

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_廖宏斌

2007年第5期N o 5 2007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 i chuan U niversity(So cia l Science Ed iti on) 总第152期 Sum N o 152 公共管理研究 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廖宏斌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74) 摘 要:在初步厘定公共外交概念的基础上,对公共外交的地位、作用和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公共外交;中国公共外交现状;公共外交的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8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 0766(2007)05 0111 04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了解、获悉国外情况和影响国外公众,以提高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公共外交的确切含义存在许多争议 ,对于其形成的原因和在现代外交战略中的作用,也缺乏应有的重视[1]x iii。这给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 和实践 造成了诸多不便。本文在全面梳理相关概念,初步厘定公共外交定义的基础上,对公共外交的地位、作用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初步分析,并就现阶段我国公共外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公共外交的界定 自1965年公共外交一词 出现以来,人们对于它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至今仍见仁见智,众说不一[2]2。从总体上看,学界关于公共外交概念的歧见,主要集中在行为主体、行为方式和活动目的等领域[3]42。其具体表现在: (一)关于公共外交的主体。一种意见认为,公共外交的主体只能是一国政府;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凡针对他国公众开展外交活动的行为主体,都是公共外交的主体。例如,卡特政府时期美国国际交流署第一任署长约翰 莱茵哈特(John R ei n hardt)认为,公共外交是指美国政府旨在进入国际观念市场的行为[2]2。显然,此处界定的公共外交主体仅指一国政府。而美国学者阿瑟 S 霍夫曼(Arthur S.H off m an)却认为,公共外交就是政府、个人和社会团体直接影响外国公众的态度和舆论的努力[4]3。埃尔默 斯塔尔茨(E l m er Staats)也认为,公共外交就是 公众 参与的国际信息、教育和文化活动 [2]2。显然,霍夫曼和斯塔尔茨定义的公共外 如欧洲一些主要国家一般将公共外交与文化外交视为同一个概念,而美国学者多数认为公共外交不仅包括文 化外交,还包括政府直接或间接资助开展的国际信息活动项目等;在我国,公共外交又被称作 公众外交 ,它主要包括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工作。另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仅美国学界和官方关于公共外交的定义就多达20余种。对此,美国学者伯纳德 罗希科(Berna rd R oshco)认为,人们对公共外交的定义,好比 瞎子摸象 , 他们所描述的只是其所触摸到的那一部分。 参见文末参考文献[1]。 例如,美国资深公共外交官艾伦 C.汉森(A llen C.H ansen)认为,公共外交的概念令人费解,无论是普通公众还是国会议员,对公共外交的确切含义都毋庸置疑地抱有某种程度的神秘感。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室官员小阿尔弗雷德 H.帕多克(A lfred H.P addock Jr.)在一次关于公共外交的专题讨论会上也明确指出,公共外交的概念之争 令人苦恼不堪 。参见文末参考文献[2]。 如美国约翰逊政府时期的一位大使认为,公共外交就是要新闻处工作人员报道他所参加的外交活动,以便保持他在国内的知名度;另一名非职业大使则认为,公共外交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取悦他想取悦之人,等等。参见文末参考文献[3]。 公共外交一词是由美国前外交官艾德蒙特 古里昂(Ed m und G ullion)在1965年发明并率先使用的。 收稿日期:2007 07 01 作者简介:廖宏斌(1972-),男,四川宣汉人,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西方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制度。

对加强和改进大众传媒舆论引导工作的探讨

对加强和改进大众传媒舆论引导工作的探讨[摘要]舆论是公众对于社会状况、重大事件的反应和评论,对于社会、国 家的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大众舆论合理导向,特别是通过完善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的工作途径和舆论监督机制,将为加强和改进政法舆论引导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执法;规范化;公信力 引言 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之一,代表着社会大众对于公共事务的观点和意见。舆论是对社会生活最为直接的体现,能够随时随地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捕捉,并做出相应的反应。由于现代社会媒体已处于较为发达的阶段,舆论的影响力和作用日渐巨大,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人民日常生活、大众倾向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对于社会舆论合理的引导,可以起到平衡社会的压力,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舆论的和谐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合理加强和改进政法舆论引导工作,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对于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实现对大众传媒正确舆论方向的坚持和把握是营造和谐社会舆论氛围的重要保障。大众传媒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纽带,对大众舆论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我国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正确的舆论导向会加快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保证社会各项建设处于正常运转状态。倘若舆论导向出现重大偏差,将会给社会造成政法不利影响,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深远的伤害。因此,在社会文化、思想多样化的今天,保证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形成主流向上的和谐社会舆论氛围,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坚持大众传媒正确舆论导向首先要做到对党性的忠诚坚持。针对新闻舆论的相关工作,应该始终做到坚持党性。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改革在我国逐渐深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传媒业的迅速崛起,大众传媒的普及和发展也视其自身体现出一定的市场化特性,但在这样的发展大环境下,大众传媒要始终保持对党性的坚持和维护,党性的原则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纯洁,绝不能被经济发展影响。在今后的发展中,大众媒体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大环境上应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应时刻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坚持大众传媒正确舆论导向,应时刻保持对群众路线的支持。大众传媒是对于社会发展的见证,是党中央与人民群众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指导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大众传媒在工作的过程中,应将群众路线作为工作指导方针,始终做到坚持群众路线,重视人民

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

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 材料1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不久前,我访问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在其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须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真理,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也好,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也好,关键是要让各国人民充分认识和平与发展对人类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文明交流互鉴,而民间外交则是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最深厚的力量。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通过推动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鉴活动,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灵中坚定和平理念、坚定共同发展理念,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推动共同发展的强大力量。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贯彻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广交深交朋友,为加深人民友谊深耕细作,为促进国家关系铺路架桥,为推动国际合作穿针引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6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出人民友谊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强大力量,充分证明了民间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重要地位。 希望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再接再厉,更好推进民间外交、城市外交、公共外交,不断为中国民间对外友好工作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民间外交要开拓创新,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民间对外友好交流,广交朋友、广结善缘。要以诚感人、以心暖人、以情动人,拉近中外人民距离,使彼此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特别是要做好中外青少年交流,培养人民友好事业接班人。 民间外交应该发挥优势作用,开拓更多交流渠道、创建更多合作平台,引导国外机构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开展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工作,促进中外地方政府交流,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要重视公共外交,广泛参加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 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2014年5月15日) 材料2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公共外交,希望通过更柔性的非正式的手段加强中国和世界的沟通,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化解外界对中国崛起的忧虑。如何达到这个目的,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最近央视热播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在这方面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舌尖上的中国》(下简称《舌》)自去年开播以来就广受瞩目,而《舌》第二季(下简称《舌II》)开播则更引起了海内外的热议。作为电视节目小众类型的记录片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和反响,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奇迹。《舌》可以说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突破了传统中国美食记录片只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大量借鉴和吸收了西方记录片拍摄的理念和技术,突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通过对制作美食的人的刻画,有利地增强了美食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不仅展示了文化,《舌》浓郁的人文色彩向海外观众展现了一个个勤劳勇敢、聪明智慧、朴实无华、敬业爱家的中国普通民众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巨大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个人体差异。尽管中国已是当今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仍然非常简朴,从某个角度说,个别地区的民众生活还是相当的辛苦和贫穷。在从方面,《舌》有助于外界了解中国真实的国情和面貌,对于消除外界对中国发展的错误认知和偏见颇有助益。

中国主流媒体和公共外交

中国主流媒体和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需要主流媒体的深度参与,主流媒体也必须由“内”而“外”积极发力,通过打造在国际舆论市场有发言权的媒体,更深入地影响国际舆论。 自从公共外交进入视野以来,公共外交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外交角度,扩大了外交领域。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早已超越了政府层面,各种非政府组织、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以及普通公民都有可能参与到公共外交活动中来,因为在对外交往中,一切来自中国的组织和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着中国形象,从这个角度来说,主流媒体必须在公共外交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流媒体要在公共外交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必须做到:前瞻性与专业性并举;客观性与主观性共存;主流性与主导性同在;市场性与公关性齐谋。 主流媒体: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 作为主流媒体,向社会大众提供的不是物质产品,而是新闻、信息等精神产品,不仅肩负着引导舆论的重任,同时也影响着民族文化的未来特质和走向。特别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剧烈变动的今天,在区域竞争日趋加紧的时代,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争夺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向世界展示一个和谐、发展和负责任的中国,是中国的主流媒体所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汹涌的情况下,主流媒体实际上已经成为主要的信息载体与表达平台,同时也是重要的公共外交平台。

中国主流媒体的目标,不是通过妖魔化西方来反击他们妖魔化中国的行为,而是要尽可能地把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友好传递给世界,在一些重大事件中及时、主动、客观地向外界说明情况,抢占世界舆论的主导权。所谓抢占世界舆论的主导权,并非在新闻报道中“涂脂抹粉”,歌舞升平,而是要自觉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积极适应国际媒体的运行规则,对接国际话语,务求真实、客观、及时、全面,使外界消除对中国的误解,推动外界对中国事务的理解度。 国内主流媒体实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公共外交事业 南方报业目前拥有《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等一系列在细分市场上各领风骚的媒体品牌,《南方日报》连续25年位居全国省级党报发行量和广告量的排头兵,《南方都市报》已多年被新闻出版总署评定为全国晚报类都市类报纸综合竞争力第一,《南方周末》已经具备相当的国际影响力,《21世纪经济报道》也是财经媒体的主力军。 主流媒体应在公共外交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前瞻性与专业性并举。主流媒体参与公共外交不能亦步亦趋,且主流媒体还必须深入剖析事件的内里,以专业性和前瞻性打赢国际舆论仗。 二是客观性与主观性共存。我们既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又要努力掌握高超的舆论引导艺术。以政治高度和引导艺术来使客观性维持在海内外皆能接受的范围。 三是主流性与主导性同在。公共外交的目标是他国主流社会和公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大众传媒是现在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提供者,它们比其他类型的传播者地位更优越、力量更强大。它们所拥有的传播能力和权利都远远超过了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或其他一般社会群体。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主要指的是它们作为社会公众了解沟通外界的重要信息来源,是为整个社会所共有的,不仅新闻工作者具有使用参与大众传播的权利,社会公众也具有使用大众传媒行使监督、批评、情愿等权利,即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同时又因为其强大的影响力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再则,大众传媒是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使用人,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它们的公益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大众传媒,为了收视率、点击率、发行量等等,肆意炒作,运用一些低俗的手段来哗众取宠,博眼球。把大众传媒的重要职责“公益性”、“公共性”丢弃,错误地引导了受众的经济、政治甚至是文化道德观念。 媒体研究人李幸说:“2010年,肯定是中国电视的相亲交友年。”在2010年年初,江苏卫视一档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开启了“全国热恋”的浪潮。一些年长的女性,更是从周一到周日,坐在电视机前评论1号女嘉宾学历太高、2号男嘉宾收入过低。把剩女剩男、价值观、金钱观等问题越吹越大。逼得一些20岁出头的女性,还没真正尝得爱情的滋味,就要用“有房、有车、有

钱”的标准来物色对象。固然,他们展现了婚恋观、价值观的多元化,但电视作为公共平台,不应该放大明显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行为。媒体常常在《有话大家说》等节目,谈论“剩女剩男”、“拜金女”等现象,然而,这些现象不正是你们所引起的吗?大众传媒本来应该是给受众提供正确、有价值的信息,可是现在却成了社会问题的源头。10年4月20日,网友黑刀发表了一遍日志,关于他参加《非诚勿扰》的经过:23号女嘉宾竟是节目组找来的托。日志一发表,便引起了轩然大波。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原来能给大众提供各种知识的电视,现在却需要观众自己来判断各种真实性。 如果媒介不能尽到对人的责任,必然造成人对现有社会秩序的破坏;如果媒介不能尽到对社会的责任,那就是从根本上对人的价值的否定。在电视相亲节目的个案中,部分媒介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在新闻自由和道德责任之间没能正确选择,在对人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之间也没能正确选择,导致情感虚假,着力渲染低俗的内容,冲击伦理道德底纸,严重解构了人民的正常婚恋观,对媒介公信力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好似,大众传媒除了报社,都可以肆无忌惮地玩弄大众,扭曲受众的价值观。以至于广电总局迅速出手,规范其运作。近日,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提出从明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

公共外交论文(简述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

简述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 “公共外交”是一种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式,说明本国国情和本国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活动。它对政府的外交工作有相辅相成的支持性意义。进行公共外交的主体包括政府外交部门,但更多的是非政府组织,如民间团体、大学、研究机构、媒体、宗教组织以及国内外有影响的人士。他们可以借助各自的领域和国际交往的舞台,面对外国的非政府组织、广大公众,甚至政府机构,从不同角度表达本国的国情和国际政策。公共外交比起我们熟悉的“民间外交”的内涵更丰富。 其中,媒体一直以来都作为公共外交的有效“工具”之一,而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媒体和国际政治的互动日益频繁,更是导致国际传媒成为“国际政治的掮客”。这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和大众对政治参与程度的加深,媒体与外交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媒体日益成为现代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开始用一系列新的名词来描述这种变化,比如“公共外交”、“媒体外交”、“瞬时外交”、“电视外交”等等,但这些名词在使用上产生了一些混乱,人们隐约感到了媒体在外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具体到在什么范围内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影响力的大小如何以及如何进行操作,往往语焉不详。 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主要内容 在当今时代,媒体外交主要指政府运用新闻、出版、无线电广播、电视、电影、录像带以及新兴的电子通讯手段,宣传对外政策。一般来说,根据媒体外交管道的先后顺序,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公共声明。政府声明是政策信息的起点,也是媒体外交管道的开端。政府的公共声明往往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发布,比如政府记者招待会,各部门的吹风会,政府官员在一些重要场合的演讲、参加电视脱口秀的节目、接受记者的采访等等。由于政府的公共声明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指导性,一旦确立口径,驻外使领馆、政府各部门以及其他延伸机构都必须按照该口径在全世界解释本国的政策,容不得半点马虎。 第二,公共信息活动。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公共信息的传播速度,任何国家要想使自己能够较好地得到国际公众的认识、了解和支持,就必须充分把握技术发展带来的这一块公共资源,逐步通过加强领导,配套体制,把公共信息的散播纳入媒体外交轨道,诚如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所言,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自由散播信息的能力能够增加该国在世界政治中的劝诱潜力”。 第三,国际广播活动。国际广播又叫做对外广播,是专门以外国听众为对象的广播,是媒体外交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开展国际广播,尽管承担着向国际社会全面介绍本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念的任务,但最主要的还是服务于政府外交政策的需要。 媒体在外交中的角色 引导性角色。政府推动媒体在国防和外交事务方面扮演引导性角色。具体来说,在一些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媒体起到了加速、阻碍和议程设置的作用。尤其是当政府内部对危机的看法不一致时或政策议题不确定的情况下,这些作用就体现得更为明显。媒体的报道加速了政府回应危机的速度,阻碍了质疑政府声音的出现,同时还重构了政策实施的优先顺序。 中介性角色。在国际交往中,双方无法直接接触或缺少第三方协调解决分歧,媒体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介入双方对话进程,担任调停人的角色。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媒体为冲突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 大众传媒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及符号化的冷酷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关键词:大众媒体社会生活政治观念知识宣传青少年绪论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而很多的是信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及其它群体同时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作用,它为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文化环境,它所传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成员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效果可以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类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积极作用1、大众传媒对个人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具有明确而强烈的导向作用,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另外,其它的宣传模式,专题教育,大型主题晚会,名师讲解,专家授课,甚至一些有着正面引导意义的新闻报道等形式都能进行社会教育,对于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促进受众关注、认识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具有明显的效果。2、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借助角色示范,供人学习模仿,可以培养、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情趣以及行为规范等。它所塑造出来的雷峰、王进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则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积极进取,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促进社会发展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同时大众传媒对社会规范意识有着深入的影响。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倡导亲情、友谊、关爱、理解、信赖、忠诚、合作等社会规范意识,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塑造作用(二)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消极作用1、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和引导方式不当,导致主流价值观念反而被边缘化。相当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宣传过于简单化、教条化,表现艺术不当、形式单一、语言枯燥,难以进入受众的视野。2、部分大众传媒自身的价值观念存在紊乱现象,干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常建构。许多节目宣传的中心思想互相矛盾,无法形成统一的哲学观念。所以无法为受众提供合理的价值导向。3、大量影视传媒堕落到引导和塑造正确社会价值观念的反面。一些武打剧、历史剧、偶像剧已经走入怪圈,不仅不能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反而助长了一些错误价值观念的蔓延。4、商业炒作使一些媒介变得庸俗和低级趣味,偏离其应有的价值取向。为吸引受众眼球媒介经常采取低俗的手段。这样做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 二、大众媒体对政治观念的作用大众传媒担当着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是架设在大众和政府间的桥梁。大众传媒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报道党和国家召开的重大会议,进而使大众理解并坚决拥护党、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各种重大突发事件中,构建了大众与政府畅通的信息平台,传媒尽最大努力满足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需要和对政府采取措施的信息需求。持续报道事件的处理进程和新信息,强化已确定信息的真实性,消除可变信息的不确定性,并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保证事件中传媒信息的权威性,维持政府形象,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了中国 政府的形象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国家政治民主是要保证公众与政府官员之间信息制定的畅通,政府要保证其决策的透明化,公众可以了解政府信息和参与解决社会事务。政府需要了解公众的生存环境,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才能改善社会现实; 公众也要知道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否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实惠和保障。大众传媒在此过程中,有效地为公众传递政府信息,同时也为政府了解民情提供一个平台。因此,大众传媒关系着政府和公众之间达成有效互动的效率和深度。三.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作用(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积极作用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自主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二)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

美国跨国公司怎么做公共外交

美国跨国公司怎么做公共外交 美国跨国公司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一大资源。跨国公司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各类活动必将对母国和东道国产生重大影响。美国跨国公司在美国国会从事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游说活动,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下面分析一个例子。 2000年3月,美国国会围绕着是否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PNTR)的争论进入白热化阶段。尽管这是自1990年以来每年必唱的一出中美外交“大戏”,但2000年的争论非同一般,因为一旦美国国会通过给予中国PNTR,中美之间就不再需要每年折腾一次,最惠国待遇也就不再成为美方制约中方的一张“好牌”,而有可能成为一张“废牌”。当时的克林顿民主党政府不希望将人权与PNTR挂钩,因为这将严重影响中美两国的外交关系和经贸发展。但政府的力量只能对部分同党的议员施加影响,而且如果这种游说的力度过大,将只能逼使两党对决,导致可以争取的共和党议员,意气用事,完全一边倒。同样,中国政府也不便公开游说,因为这很可能产生反效果。 于是,不代表两党、也不代表两国政府、但与中美两国政府立场和观点基本一致的美国跨国公司,就能够通过有效的公共外交手段,起到两国政府所不能起到的独特作用。大致而言,当时的跨国美国企业使 用了三种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游说。 其一,直接游说。美国企业的惯用策略是,根据美国议员过去的投票记录,将他们分为三大类:一是坚决反对;二是坚决支持;三是中间游移。对第一和第二类就不必要花费过多精力,主要游说的对象是游移不定的第三类。但对第三类,还需要了解,谁决定不再竞选连任、谁决定连任。一般而言,优先游说竞选连任的议员,一旦其决定不连任,那么游说者就少有“空子”可钻。剔除了不再连任的议员以后,主要再针对第三类中决定竞选连任者,进一步分析他们选区的选民最需要的是什么?议员最希望解决的难题是什么?他们的软肋又是什么?对此,当时的美国跨国公司针对几个州急需解决剩余产品、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的难题,使用大量直观、易懂的数据和模板,展示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停止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 关系的灾难性后果。 其二,社区游说。美国的联邦参众议员都在自己的选区设有办事处,因为社区和选区是他们立身安命之处,当地的选民直接决定这些议员该不该“下课”和什么时候“下课”。这为各大公司企业从事社区攻势和草根游说,提供了另一重要渠道,因为大型公司的优势是自己的员工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能力动员自己的员工,既代表公司,又代表当地选民,具有独特的双重优势。这些员工在公司公关部门的辅导下,往往利用电话、信件、电子邮件和直接拜访等形式。例如,2000年,英特尔公司就动员员工寄送了6000多封信件和电子邮件,要求议员赞成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另外,美国商业圆桌会议拨出专款,建立了一个宣传机构Go Trade,专门从事社区游说,该机构的触角覆盖了19个州和88个选区。在2000年总统初选的“超级星期二”前夕,支持给予中国PNTR的广告,在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和有线新闻网长时间播放,覆盖22个州、106位众议员的选区,仅此一项就花费150万美元。 其三,行业游说。在美国,个人的政治捐款数额存在限制,但对各利益集团根据行业性质所组织的行业游说,就相对比较宽松。所以各大行业、地区,包括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香港美国商会、全美小麦种植者协会、北美谷物出口商协会、玩具商协会、鞋批发与零售商协会等,大都通过建立行业协会或称政治行动委员会,从事选举经费的筹集,并利用这些组织影响国会议员。以美中贸易商业联盟为例,当1999年中美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协议后,他们就开始采取发动基层、登门拜访、媒体公关等策略,出资1200万美元,旨在游说美国国会给予中国PNTR,并投入150万美元做广告。2000年,跨国公司所组织的行业协会的捐款次数和捐款数额,分别高达1365笔和9100万美元,高于劳工组织的236笔和5100万美元和贸 易/健康组织的662笔和7200万美元。 另外,在2000年4月10日前后,包括200多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和总裁在内的500多位企业界巨头云集国会,会见了300多位参、众议员,实施疲劳轰炸战术。据统计,美国跨国公司为给予中国PNTR

公共新闻学-重新理解哈贝玛斯对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关系的论述

重新理解哈贝玛斯对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关系的论述 ■ 刘晓红 【内容摘要】 哈贝玛斯在其早期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论述的一个重要线索就是大众传媒在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形成发展中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哈贝玛斯对此问题的论述,结合新闻事业史分析指出,哈贝玛斯对资产阶级政党报刊、大众传媒商业化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只是向我们展示了大众传媒及其社会作用的一个侧面,哈贝玛斯简单否定大众传媒商业化的观点是不恰当的。并且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哈贝玛斯在受众与传媒的关系方面的认识夸大了传媒的作用,他不自觉地站在了媒介中心论的立场上。【关键词】 公共领域;大众传媒;转型;商业化 近年来,随着哈贝玛斯的著作逐步向国内读者译介,哈贝玛斯在我国学术界掀起一股热潮,“公共领域”也成为人们口头上时髦的词汇。但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我们对于哈贝玛斯是热情大于理解”,对其思想的深入研究有待加强。本文对其公共领域学说中关于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关系的论述加以分析。 一、作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载体的政党报刊 所谓“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就是指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社会生活领域。在这里作为私人的公众可以自由地集合、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意见,通过对普遍利益问题展开讨论,形成公众舆论。哈贝玛斯指出:“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是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① “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 抗衡。”②公共领域处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公共权力机关之间, 遵循公共性原则,向所有公民开放,其主体是形成公众舆论的中坚力量,即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公共领域中的公众达到较大规模时,公众交往就需要一定的传播和影响手段,这时报纸、期刊、广播和电视就成为公共领域的媒介或者说媒体。 哈贝玛斯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个历史范畴,只有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才能理解其意义。他认为具有政治功能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才是真正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它产生于18世纪的英国。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封建主推翻了复 辟的封建王朝,建立了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执政的政权,工业资产阶级被排斥在议会之外。随着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其参与政治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这样,商业和金融资本家与工业资产阶级之间发生利益冲突。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辉格党)很快把冲突带入公共领域,工业资产阶级(从事工商业的市民阶级)开始组成“准议会论坛”。他们作为有批判意识的公众密切关注议会活动和决议,这种“准议会论坛”范围不断扩大,不久它就有了相应的新闻机构———报刊。其中有:《辉格观察家》(1710年)、《自由人》(1715—1716年)、《不列颠商人》等。这些具有批判精神的报刊成为一种工具。在这个新论坛里,工业资产阶级对当局的政治决策进行批判。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具有了政治批判功能。 乔治一世统治时期,辉格党人取得政权,代表商业和金融资本家利益的托力党成为反对派,他们也像当年辉格党一样利用手中的报刊,不断对王室行动和执政党进行评论和批判。其中著名的有《匠人》(1726年),“有了这个杂志以及随后问世的《绅士杂志》,报刊才真正成为具有批评 意识的公众,即第四等级的批评机构。”③ 此后,报刊成为 资产阶级公众领域的载体,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利用报刊开展讨论,形成公众舆论,影响公共权力机关的政策。 对于报纸变成公众舆论的载体,变成政党斗争的工具这个时期,哈贝玛斯称之为“个人新闻写作阶段”。他认为,在这个阶段,大众传媒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些作者把报刊当作自己的一个工具,借助报刊把自己的意见公之于众;报刊在公众的批判中发展起来,它是公众讨论的延伸,其功能是传声筒和扩音机,而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由于违反了所有的牟利原则,它们往往是赔钱的,政治的动力是以破产为代价;由于编辑与报刊所有人是合作关系,分享利润,所以编辑享有独立的地位,这体现了作为私人的公众成员的互相交流的特征。在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取得合法地位之前,政党报刊的生存和发展就意味着争取公众舆论的自由空间的斗争。 二、大众媒介的商业化与公共领域的转型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张力中发展 8 2 新闻学与传播学 刘晓红:重新理解哈贝玛斯对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关系的论述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2年第5期(总第118期)

赵启正谈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

赵启正谈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 中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中,公共外交作为分论坛的议题也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请他对公共外交做一个解读。 赵主任您好!首先请您给大家解释一下公共外交和对外传播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赵启正:公共外交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外国开始的,最初有的很多定义,我们今天看它是这样说的,政府的项目通过电视、无线电、图书等手段向外国公众传达本国的政策和本国的价值观,影响外国人对本国的印象,提升对本国的好感。所以说,50、60年以前的公共外交的定义就是指我们所说的对外宣传和对外传播。问题是,这几十年来,公共外交的概念不断地外延和扩大,比如说包括由政府提出项目,提供经费,来在本国培养外国有希望的青年人,在外国推广本国的文化,派志愿者到外国去帮助外国但是表达本国的形势。 在外国,比如说美国的福布莱特计划就是专门吸收外国学者来本国进行短期进修的,中国的孔子学院就是一个长远考虑的,在国外培养学汉语和理解中国的人,所以公共外交的概念就广泛了。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个人都与国际形势和本国在国际中的处境,和本国的利益相关的,如人民币增值和贬值影响我们的利益,如国际贸易的平等和不平等影响本国的出口,就影响本国的就业,所以,如今的公共关系民众也在做,这是以民间团体的方式出现,个人参加是较少的,只有少数了解外国的,有影响的这些精英人物,所以说,公众不再是听广播的人了,他也是说话的人了,也和国外政要和民间有直接的交往了,这是重大的变化。 中国网:赵主任,据我们了解,现在国外现在的公共外交模式一般是“民间+政府”这两者结合的,可能民间的部分要多一点,那在中国呢是以目前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一个公共外交模式,我国现阶段的公共外交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赵启正:我今年出了一本书叫《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我明确地说中国的公共外交是政府主导,公众是参与者,甚至于某些情况下是主角,但他不一定是主导。在外国,他们自己说政府好像作用不那么大,其实不是,不过他们做得比较巧妙,政府是在后台在运作的,他们出钱,民间也出钱,他们也有人负责对全国的公共外交进行某些促进和调整,所以,不能认为外国政府的作用就很弱,不是这样的。 所以呢中国我们很透明,明确地说,政府主导,但是民间要和政府的主导之间的一致性,就是表达中国的特色,中国的社会主义,讲中国的故事,但是表达的方式是很不同,政府的直接的公共外交是比较严肃的和精确的,简练的语言表达中国的立场,而民间更多地讲自己

浅谈对中国公共外交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公共外交的认识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公共外交的主体逐渐由单一的政府变成了“政府——公众”和“公众——公众”的二元模式,这使得公共外交的内容更加丰富也使得公共外交的工作更加复杂。中国的公共外交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印迹,并一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成立。在现阶段,中国更加注重公共外交在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重大作用。积极争取举行和参与各种国际重大活动,向外界展示中国。在现阶段,中国的公共外交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中国在发展公共外交时首要的工作还应该是积极拓展中国公共外交的平台。在发展中国公共外交时,要注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发挥中国深厚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同时,应该避免公共外交“万能”的倾向,清醒认识“硬实力”的根本性作用。 【关键词】公共外交历史与现状公共外交平台协调合作硬实力 一、关于公共外交概念的界定 对公共外交概念、内容的界定,学术界已经有了诸多详尽的介绍和分析,而且似乎有了基本统一的结论。美国学者埃蒙德·格里恩在1965年首次使用“公共外交”一词时,将其定义为:“公共外交旨在处理公众态度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所产生的影响,它包括超越传统外交的国际关系领域:政府对其他国家舆论的开发、一国私人集团与他国的互动、外交使者与国外记者的联络等。公共外交的中心是信息和观点的流通。”美国国务院编的《国际关系术语词典》中认为,公共外交是指“由一国政府支持的主要通过出版物、电影、文化交流、广播和电视告知、影响他国公众舆论的项目”。我国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基本没有大的分歧。百度百科对公共外交所下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公共外交”是一种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式,说明本国国情和本国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活动。它对政府的外交工作有相辅相成的支持性意义。一般认为公共外交有两大基

大众传媒的功能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大众传媒的功能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当代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类型和全球化进程对大众传媒业的制约和推动,愈益受到人们的广泛而深切的关注。同时,由于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大众传媒也兼负着对社会的巨大责任。 大众传媒是所有用以向广大受众传递各种信息的物质载体,传统上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六种传媒(前三种又称印刷传媒,后三种又称电子传媒),今天的电子传媒则应加上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兴传媒。狭义上,大众传媒特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种传媒(今天应包括互联网),这些传媒与新闻传播关系,即以新闻传播为重要使命,因此有被称为新闻传媒。 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与责任和其功能是息息相关的,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大众传媒的功能: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它传播前人的知识与经验;记录同代人的探索与创新;引领社会时尚与风气;倡导一定的价值观念。监督功能:它及时报道和评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舆论导向作用;揭露社会上的一些假、恶、丑现象,对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健康发展。舆论导向功能:由于大众传媒自身的特性,以及新兴媒体的大众参与性,大众传媒应积极传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娱乐功能:它提供了大量文学、艺术、休闲方面的内容,大大的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陶冶我们的性情。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信息的获取和传递的影响大众传媒是群众获取信息的工具也是信息发布者传递信息的工具,如一个政府一条政令的发布依存大众传媒,今年18大的召开因为大众传媒的传递,民众可以获取有关政府改革的第一手信息。二、大众传媒与社会转型协调社会是一种组合功能,即大众传媒通过对新闻的选择、解释与评论,提出相对的解决方案与策略,从而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适应当前的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或事件。就我们国家而言,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成就的背后也出现了,如社会达尔文主义、政治腐败、以及中国特有的问题,诸如人口超饱和、地区发展失衡等问题。为了建立民主政治、法制经济和公民社会,大众传媒必须协调社会,对这些问题加以解释或提出对策,成为社会守望者和社会雷达。三、大众传媒与全球化传媒全球化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随着全球性电视广播网、电话电信网、尤其是作为信息时代标志的国际互联网等三大全球性网络的初步建成和迅速普及,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时代来临了,“地球村”的梦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以互联网科技作为媒介载体的,使得世界不同群体之间的物理距离大大缩短,并实现信息实时共享,相互交流。而且还使人们获得了信息选择权,使人们的言论自由得以实现,还使公民有了更广泛更便捷的参与权。四、大众传媒与经济发展当今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即是财富。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所以大众传播媒介本身可以作为经济实体出现,而其所提供的信息对社会经济也有着巨大的作用。大众传媒的经济功能并不仅仅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现代企业管理中ERP的应用,信息化提升了公司的公司发展以及工作效率。五、大众传媒与文化传承大众传媒把文化传递给后代,并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是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