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学导论
国际传播学习推荐阅读书目
历史与哲学:(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文学类:各语种专业推荐的经典文学作品。
中西方社会与文化类: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光明日报出版社。
陈舜臣、刘玮:《日本人与中国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国际新闻传播教育:李希光主编. 新闻教育未来之路. 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吴信训主编. 国际新闻传播名校教育镜鉴. 上海市:上海三联书店, 2010.07.辛欣,雷跃捷等著.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06.黄鹂著. 美国新闻教育研究. 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刘利群,张莉莉主编. 国际传媒与教育.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钟新,周数华主编. 传媒镜鉴国外权威解读传媒教育.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02.新闻传播学史:(美)E. M. 罗杰斯(Everett M. Rogers)著;殷晓蓉译.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a biographical approach. 上海市: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07.(美)爱森斯坦著. 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08.(美)哈特著,何道宽译. 传播学批判研究:美国的传播、历史和理论.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2.(法)阿芒·马特拉等著. 传播学简史.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法)麦格雷(Maigrer,E.)著;刘芳译. 传播理论史.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07. (法)贝尔纳·米耶热著. 传播思想. 南京市: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12.胡翼青著. 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1.胡翼青著. 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 北京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7. 伍静著. 中美传播学早期的建制史与反思. 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01.崔清活著. 中英传播学教育的建构与演变. 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01.戴元光等主编;徐培汀著. 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新闻史学史卷. 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金梦玉主编. 新中国60年·学界回眸新闻学发展卷. 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2009.徐培汀著. 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1949-2005. 重庆市:重庆出版社, 2006.王怡红,胡翼青主编. 中国传播学30年1978-2008. 北京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0.07.程曼丽著. 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 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09.郑超然等著. 外国新闻传播史.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新闻传播学理论:鲁曙明洪浚浩主编.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07月第1版.胡正荣,段鹏,张磊著. 传播学总论. 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0.刘海龙著.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段鹏. 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11.陈力丹著.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07. 戴元光等主编;童兵,林涵著. 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卷. 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戴元光等主编. 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 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国际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国际传播学百科全书》(Internationa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s,1989)《国际媒体与传播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Internation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2003) (美)叶海亚·R.伽摩利珀(Yahya R.Kamalipour)编著;尹宏毅译. 全球传播. 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李智著.全球传播引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李智著. 国际政治传播:控制与效果.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陈阳著. 全球传播.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9.陈韬文等编. 与国际传播学大师对话.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03.程曼丽著. 国际传播学教程.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郭可著. 国际传播学导论. 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04.关世杰著. 国际传播学.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08.刘笑盈著. 国际新闻学本体、方法和功能.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0.10.国际新闻业务:黎信著.英语对外新闻报道指南.外文出版社,2009.09.刘洪潮主编. 怎样做国际新闻编辑.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4.12.刘洪潮主编. 怎样做新闻翻译.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01.刘洪潮主编. 国际新闻写作.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江爱民,寒天著. 国际新闻的采访与写作. 北京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01.张森编著. 电视国际新闻编辑手册. 北京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01.马胜荣,苟世祥,陶楠著. 国际新闻采编实务. 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3.沈苏儒著. 对外报道教程. 北京市: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4.03.跨文化传播:孙英春著.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theory and analysis.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美)萨默瓦,(美)波特著. 跨文化传播原书第4版.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07. 爱门森编译. 国际跨文化传播精华文选. 杭州市: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04.单波,石义彬主编. 跨文化传播新论. 武汉市: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单波著. 跨文化传播的问题和可能性. 武汉市: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06.陈国明,安然编著. 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 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05.国际传播思想与策略:(美)克拉克著;洪燕译.美国的经验:终结公共危机,只有说出真相. 北京市:东方出版社, 2010.04.刘继南,何辉等著. 镜像中国世界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02. 刘继南,何辉等著. 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02.刘继南等著. 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 北京市: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 刘笑盈著. 俯视到平视外国媒体上的中国镜像.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07.王海著. 西方传媒对外报道策略.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06.何国平著. 中国对外报道思想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05.侯迎忠,郭光华著. 对外报道策略与技巧.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12.贺文发编著. 突发事件与对外报道.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刘林利著. 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策略研究. 北京市: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08.田智辉,黄楚新著. 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 北京市: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01.张国庆著.话语权——美国为什么总是赢得主动.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01.刘小燕著.政府对外传播.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04.邹建华著.走近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发言人面对媒体的策略与技巧.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01段鹏.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胡晓明著.国家形象.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国际传媒体制:(美)戴比尔,(美)梅里尔编;郭之恩译. 全球新闻事业重大议题与传媒体制. 北京市:华夏出版社, 2010.04.(美)达洛尔·M.韦斯特著. 美国传媒体制的兴衰.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04.辜晓进著. 美国传媒体制.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唐亚明,王凌洁著. 英国传媒体制.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吴非,胡逢瑛著. 俄罗斯传媒体制创新.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龙一春著. 日本传媒体制创新.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郎劲松著. 韩国传媒体制创新.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刘成付著. 中国广电传媒体制创新.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张殿元著. 中国报业传媒体制创新.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丁和根著. 中国传媒制度绩效研究.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媒介研究:(美)伯杰著;张晶,易正林译,展江,傅茜校. 媒介研究技巧第2版.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09.(美)卡茨等编. 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2.国际媒体研究:李良荣编著. 当代西方新闻媒体. 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02.徐琴媛等著. 世界一流媒体研究. 北京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1.01.梁岩,谢飞编著. 中国英文媒体概观. 北京市: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07.唐亚明著. 走进英国大报.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4.辜晓进著. 走进美国大报.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2.崔保国著. 走进日本大报.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传媒文化研究:(美)约翰·斯道雷(John Storey)著;杨竹山等译.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 南京市: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美)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著;杨全强译. 解读大众文化. 南京市: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美)大卫·克罗图(David Croteau),威廉·霍伊尼斯(William Hoynes)著. 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3.周宪,刘康主编. 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1.蒋晓丽等著. 奇观与全景传媒文化新论. 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07.陈龙著. 传媒文化研究.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03.媒介批评:雷跃捷著. 媒介批评.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雷跃捷主编. 大众传播与媒介批评首届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03.谢静著. 美国的新闻媒介批评.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01.刘建明等著. 西方媒介批评史. 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7.。
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和发展)
4 / 2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迉代报刊首先出现在德国癿原因 ①技朮基础:新癿卤刷手段癿迈用,使信息癿大量复制成为可能。 ②収行保障:德意志地区癿邮政系统较为収达,许夗城市可以每日递送邮件。 ③社会环境:16丐纨末期,德国封廸统治势力薄弱。 (3)17 丐纨至 18 丐纨新闻传播亊业癿特点 ①报刊以报道新闻、评论旪亊为主,仍一般癿卤刷出版物丨分离出来。 ②报纸呾朰志各具特色,逐渐区分廹来。 ③散张,双面卤刷,分栏编排。 ④内宨主要有新闻、评论、广告三丧部分。 ⑤朰志刊期比报纸长,有周刊、半月刊、月刊、孚刊等。 ⑥形式上保留本册式装订。 ⑦类别夗样,分政治旪亊、科学、文艺等。
1 / 2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口诧传播具体形式:部落、团体、民族癿聚会,甚至包括传闻、说唰、民谣等。 (4)口头诧言传播癿局限性: ①穸间上传播范围有限。 ②旪间上转瞬卦逝,丌可保留。 ③口口相传宨易失真。
2.手写传播 (1)文字癿产生 ①文字出现之前,古代人类通迆结绳、刻木、实物书信等用以记亊、交流。 ②文字癿出现,为手写新闻传播癿诞生奠定了基础。 (2)书写朳料癿改迍 ①早期传播载体:岩壁、黏土、兽皮、兽骨、竹简等。 ②公元前 2 丐纨,丨国出现了用植物纤维制成癿纸。 ③公元 105 年,东汉人蔡伢改迍造纸朮,廹始用树皮、破布、纤维呾渔网造纸。 (3)手写新闻传播:通迆手写文字传递癿新闻及信息 ①官斱公报 a.官斱公报用以传递统治阶级内部信息,不普通民众无兲。 b.古罗马旪代癿《每日纨闻》。 公元前 59 年,恺撒当选罗马执政官后,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癿议亊记彔 ——《每日纨闻》,迌是一种手书公告,内宨为公民投票、官吏仸命、政府命令等。《每日 纨闻》在书记员抁写后分送给各地军政长官。 c.丨国唐代癿迍奏院状。
中传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2023
一、前言传播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多同学都希望能够通过参加考研来深造自己在传播学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而对于传播学考研的参考书目,也是考生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就中传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二、传播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一些传播学概论的参考书目推荐:1.《传播学概论》(第三版)作者:媚可川这本书是中传传播学专业教材,内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是非常好的参考书目。
2.《传播学导论》作者:吕梁这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对于传播学的起源、发展、主要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非常适合考研学习使用。
三、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深入了解各种传播理论对于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传播理论的参考书目推荐:1.《传播理论基础》作者:王宏义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传播理论的起源、发展和主要的研究思想,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参考书目。
2.《传播研究导论》(第五版)作者:尼克·卡尔这是一本国外著名的传播理论著作,内容详实,对于传播学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有着深远的影响,是考研学习的重要参考书目之一。
四、传播方法传播方法是传播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了解传播方法对于实际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传播方法的参考书目推荐:1.《传播方法学导论》作者:李军这本书从方法学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传播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对于考研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定性研究方法》(第三版)作者:王勇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定性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对于传播方法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非常好的参考书目之一。
五、传播伦理伦理问题是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了解传播伦理对于专业素养和理论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际传播》课程笔记
《国际传播》课程笔记第一章如何理解国际传播1.1 国际传播作为一种现象国际传播作为一种全球性的信息交流现象,具有以下详细特点:- 跨文化性:国际传播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交流,需要考虑文化差异对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影响。
- 多语言性:传播内容往往需要翻译和适应不同的语言,这增加了国际传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 传播渠道多样性:包括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现代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
- 传播内容的广泛性:从政治、经济、军事到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
1.2 国际传播作为一个过程国际传播的过程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信息采集:涉及新闻采集、数据搜集、调查研究等,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 信息处理:包括编辑、校对、翻译、格式化等,使信息适合特定的传播渠道和受众。
- 信息分发:通过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如卫星电视、网络平台、印刷媒体等,将信息传递给目标受众。
- 信息接收与解读:受众接收到信息后,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框架对信息进行解读。
- 反馈与互动:受众的反馈通过不同的方式返回给传播者,如收视率、点击率、评论等,传播者据此调整传播策略。
1.3 国际传播作为一种手段国际传播作为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其详细作用包括:- 信息传播:通过国际新闻报道、学术交流、文化活动等,传递知识和信息。
- 形象塑造:国家通过对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声誉和软实力。
- 文化输出:通过电影、音乐、文学等形式的国际传播,推广本国文化。
- 政策宣传:政府利用国际传播手段,宣传其外交政策,争取国际支持和理解。
1.4 国际传播作为一种目标国际传播作为追求的目标,具体包括:- 增进国际理解:通过传播活动,减少误解和偏见,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 推动全球治理:通过国际传播,促进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国际问题的解决。
- 实现文化多样性: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防止文化同质化。
1.5 国际传播作为一种衡量指标国际传播的衡量指标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传播力:评估一个国家或组织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如媒体的国际受众数量。
传播学导论1-5
“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 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 W•施拉姆
“最后7分钟”理论:
第三章 传播及传播学的简史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
1小时=41666.67年 1秒钟=11.57年
传扬、流传:《盐铁论· 非鞅》:“功如丘山,名~后世。”
第一章 认识传播
二、“传播”
5 播:
撒种、下种:《汉书· 艺文志》“~百谷,劝耕桑,以是衣食。” 分布:《论衡· 异虚》“河源出于昆仑,其流~于九河。”
传布、传扬:《袁绍传》:“将军弱冠登朝,~名海内。”
《象形文字》1984年
第一章 认识传播
《Introducing Communication Therory: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 Richard West & Lymn.H.Turner
第二章 传播及传播学的定义
三、我们的使用的定义
2 定义要素:
传播就是个体使用象征符号,确定和解释环境意义的社会过程。 个体:传播者,个人或传播组织。 象征符号:强制性的标签或对现象的表征。 ①语言与非语言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
入中文语言系统。
1983年原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组织编写《传播学(简介)》,明 确使用 “传播学”界定该学科。
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新闻传播业的诞生与发展——第三章 “一战”前
圣才电子书
②新闻信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a.新闻信是指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私人新闻信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官方新 闻信则时常带有传递政情、军情的性质。
b.统治阶级和贵族阶层传递信息的工具。
③手抄小报
a.16 世纪在欧洲出现。
b.小报是随着商业繁荣发展起来的,内容除了商品行情、船期消息外,间或也有政局 变化、战争、灾害消息等。
(3)15 世纪后半期到 15 世纪末,意大利、法国、荷兰等国先后出现了德国的印刷者 创建的印刷所。
(4)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意大利威尼斯转移到安特卫普等地。16 世纪末期,
3 / 13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安特卫普首先出现了不定期的新闻印刷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一章 新闻传播业的诞生与发展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口头传播
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手写传播
新
印刷传播
闻 传
欧洲国家近代报刊的出现
播
近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
业 的
殖民地国家近代报刊的出现
诞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报刊
生 与
二、近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 1.欧洲国家近代报刊的出现 (1)发展历史 ①1609 年,德国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定期报刊:《通告—报道或新闻报》、《报道》。 ②1650 年,世界上第一份日报《新到新闻》在莱比锡创办。1682 年,第一份科学杂志 《学术纪事》在莱比锡创办。 ③1610 年到 1661 年,瑞士、奥地利等地也陆续出现了定期报刊,英国第一份日报是 1702 年在伦敦出现的《每日新闻》,法国第一份日报是 1777 年创办的《巴黎新闻》,美国第 一份日报是费城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 (2)近代报刊首先出现在德国的原因: ①技术基础:新的印刷手段的运用,使信息的大量复制成为可能。 ②发行保障:德意志地区的邮政系统比其他国家发达,许多城市可以每日递送邮件。 ③社会环境:16世纪末期,德国已经成为欧洲封建统治势力最薄弱的国家。 (3)17 世纪至 18 世纪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 ①报刊从一般的印刷出版物中分离出来,同书籍相区别,成为以报道新闻、评论时事为 主的传播媒介; ②报纸和杂志逐渐区分开来,成为各具特色的新闻载体; ③散张,两面印刷,分栏编排;
国际传播学研究
数字鸿沟
新媒体技术应用带来的数字鸿沟问 题及其对国际传播的影响,如信息
富有者和贫困者的差距。
全球传播与文化多样性
01
文化多样性
02
全球传播与文化霸权
尊重和维护文化多样性对于全球传播 的重要性,如多元文化的社会价值、 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流。
防止全球传播中的文化霸权,倡导多 元文化的平等和互相尊重。
03
混合方法研究
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以获得更全 面的认识和理解。
跨学科研究
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拓展 国际传播学的研究视野。
智能化研究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研究 效率和准确性。
国际传播理论的拓展与创新
理论更新
针对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和发展国际传播 理论。
多层次研究
从微观到宏观,善
补充和完善国际传播学理论体系,使其更 具科学性。
提高国际传播的实效性
精准传播
依据目标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制定 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效果评估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实时监测和 评估国际传播效果。
协同发展
整合政府、企业、媒体等各方资源 ,形成合力推动国际传播事业发展
。
培养高素质的国际传播人才
03
国际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法
01
描述性研究
02
03
实验性研究
相关性研究
通过统计、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 ,对研究对象进行客观的描述和 分析。
通过实验设计、操纵变量等方法 ,研究不同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 响。
通过对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 析,探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定性研究法
观察法
深度访谈
焦点小组
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详解(新的世界格局中的华文媒体的崛起)
第七章新的世界格局中的华文媒体的崛起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中国媒体的发展★★1.中国传播科技的发展传播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与更新是中国传媒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5G、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为中国媒体的全球化拓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2.中国传媒产业的振兴通过市场化运作,中国相继成立了16家报业集团,踏上了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进入新世纪,中国广播影视集团又组建成功。
3.中国媒体的域外“落地”自20世纪90年代起,央级媒体开始走向世界,如央视第四套节目(国际频道)、第九套节目(英语国际频道);传媒商业集团也开始为进军国外市场做准备,如湖南电广传媒。
考点二:港、澳、台地区中文媒体的发展★★1.香港香港媒体辐射力和影响力较大,有3家广播电台,两家本地免费电视机构,12家非本地电视节目服务持牌机构。
许多国际媒体都以香港为亚洲的业务基地,一些跨地区的华文媒体也利用香港资讯中心的区位优势向世界各地拓展,获得快速成长。
2.台湾台湾100多家报纸中,《中国时报》和《联合报》占据相当大的报业市场,杂志繁荣发展,广播电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3.澳门澳门传媒业颇为发达。
《澳门日报》《华侨报》《大众报》等8家中文日报,两家广播电台、两家电视台、两家获准提供卫星电视服务的公司。
考点三: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1.海外华文媒体的现状(1)东南亚地区华文传媒:在海外华文传媒发展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2)北美华人及其媒体:政府干预少,比较自由,是当地华人华族和其他华人地区的联系桥梁。
(3)欧洲华文媒体:同北美地区相比,在组织化、专业化、市场竞争以及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
(4)作为新媒体的国际互联网在海外华文媒体中也得到广泛运用。
2.新世纪海外华文媒体的特征及发展趋势(见表7-1)表7-1 新世纪海外华文媒体的特征及发展趋势【考点拓展】媒介技术发展演变的启示媒介技术日新月异,把握和理解媒介与人、媒介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也成为这个时代传播者必备的一种能力。
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1.欧洲国宥農代报刊癿出现 (1)収展历叱 ①1609 年,《通告-报道戒新闻报》呾《报道》在德国创办,是丐界上最斾癿定期报刊。 ②1650 年,《新到新闻》在莱比锡创办,是丐界上第一仹斺报。1682 年,《学朮纨亊》 在莱比锡创办,是第一仹科学朰志。 ③1610 年到 1661 年,瑞士、奌地利等地陆绠出现了定期报刊。1702 年,《每斺新闻》 在伢敦创办,是英国第一仹斺报;1777 年,《巳黎新闻》创办,是法国第一仹斺报;美国 第一仹斺报是《宨夕法尼亚晚邃报》,出版二贶城。 (2)農代报刊首先出现在德国癿原因 ①技朮基础:新癿卤刷手段癿辱用,使俆息癿多量复制成为可能。
4 / 11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翿研翿证电子书、题库规频学习平台
②収行俅障:德意志地匙癿邃政系绝较为収辫,讫夗城巶可以每斺逍送邃件。 ③社伕环境:16丐纨末期,德国封廸绝治势力薄弱。 (3)17 丐纨至 18 丐纨新闻传播亊业癿特点 ①报刊以报道新闻、评讬斿亊为主,仅一般癿卤刷出版物丨分离出来。 ②报纸呾朰志各兴特艱,逌渐匙分廹来。 ③散张,双面卤刷,分栏缈排。 ④典宦主要有新闻、评讬、广告三丧部分。 ⑤朰志刊期比报纸长,有周刊、卉月刊、月刊、孚刊等。 ⑥形式上俅留本册式装订。 ⑦类别夗样,分政治斿亊、科学、文艺等。 2.殖民地国宥農代报刊癿出现(见表1-1)
近代报刊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 美国独立战争与报刊
发
法国大革命与报刊
展
英国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美国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法国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翿点难点归纳】
翿点一:人类斾期癿新闻传播活劢 ★★★
1.口夠传播 (1)口夠传播是最斾癿传播形式。 (2)前诧言斿期,人类使用呼唤、手势、体态等简单斱式传播,音节诧言产生吊,人 类癿主要俆息传播斱式发为口夠诧言传播。 (3)口诧传播兴体形式:部落、团体、民斶癿聚伕,甚至包拢传闻、说唰、民谣等。 (4)口夠诧言传播癿尿陉性:
传播学导论
第2阶段: 40年代 —
60年代
主要论点:有限效果论
首先宣告子弹论破产的是美国
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1.拉扎斯菲尔德的工作及论点
工作
1940年俄亥俄州伊里县进行“关于大众
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调
查.
结果: 对8%的人有效果。
拉扎斯菲尔德的“有限效果论”
——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强化:占50%, 巩固既有效果; 结晶:占28%,使原有意向明确化; 改变:占8%, 改变初衷。
2. 克拉帕的“有限效果论”
约瑟夫·克拉珀1960年在《大众传播的效 力》的著作中对效果研究作了总结,指出了大 众传播产生效果通常必须通过一系列中介因素 发生作用。
这些影响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有:
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传播主体的制约; 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受众心理生理因素制约; 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媒介自身条件制约;
气”的研究;
实验方法:
实验组:看宣传影片;
一周后问卷调查;
实验结果:
对了解战况有明显效果;
对激励战斗意志效果不明显;
霍夫兰1953年出版《传播与劝服》 一书,提出一系列说服策略。
研究内容
“信源对受众的说服效果” 信源具备什么特征可以改变受众的态
度,使他们接受信源的传播意图。
基本概念
说服
通过接收他人的信息产生态度的改变。
产生背景
技术 60年代电视成为主导地位的媒介;
90年代高新科技发展。卫星、计
算机、网络、数字电视„„
认知心理学受到重视
强调人的思维过程;
第3节 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
1.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态度改变”与说服效果的研究 霍夫兰美国心理学家 耶鲁大学教授
★★★国际传播学导论
《国际传播学导论》笔记国际传播概念(广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来往,包括首脑互访、双边会谈以及其他相关事务。
(狭义)指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为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理解:一种通过各国大众媒体而展开的国际信息交流和传播形式;主体单位——民族国家和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焦点:国际传播对国家和国际组织在事关重大的领域的影响和相互影响(如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郭可老师的定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并以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体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关系刘继南主编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一书中对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进行了论述,这两者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联系:两者都涉及跨国界的信息传播。
区别:1、概念不同:国际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并以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体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
全球传播是指研究个人、群体、组织、民众、政府和各种信息机构跨越国界所传递的价值观、意见、态度、信息和数据的各种学问的交叉点。
2、传播的范围不同:国际传播立足于国与国之间的国际性;全球传播的研究涵盖范围要大,它立足于全球性3、传播主体不同:国际传播的主体是国家社会和国际组织;全球传播中,国家和国际组织在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传播主体出现了多元化,如各种跨国公司、企业甚至个人4、传播媒体:国际传播主要依靠电子和平面大众媒体;全球传播除了电子和平面大众媒体之外,还包括与有跨国功能的个人媒体,如国际电话、国际传真、电子邮件等5、关注的焦点不同:国际传播关注国家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全球传播更关注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如和平、人口、资源环境等国际传播的起源:出现于国家之始,因为国际传播必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帝国时代的传播方式:官方——马匹、烽火、官文非官方——商贸活动、文化交流(丝绸之路)非和平时期非和平的交往方式:战争目的:维持帝国的有效统治,促进帝国间的商业和贸易活动。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件: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存在。 国际传播是与国际政治密切相关的传播。 在历史上,国际传播一直是国家进行外交决策和实施对外政策的重要依
据和手段,但在大众传媒广泛普及的情况下,外交决策的形成和实施已 不能单纯地依靠少数职业外交家和政治家,而需要广泛动员本国和外国 公众舆论的支持。
二、“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 2.第二阶段,是从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发 布《大众传媒宣言》,到1980年“麦克布莱德委员 会”报告书《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发表。
❖ 3.第三个阶段,是从美英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直 到现在。关于建立“新世界信息秩序”的基本原则, 一直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坚定支持。
二、“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 1.第一阶段以1973年《阿尔及尔宣言》为起点,到 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大众传媒宣言》。
❖ 《关于信息非殖民化的新德里宣言》 世界上的信息流通处于严重的不合理和不平衡状态 。 在信息手段受到少数国家控制和垄断的状况下,所谓“信息
自由”只是少数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和传播信息的 自由。
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 资料片——《隐形帝国》 ❖ /programs/view/6VZpjyV
Nti8/
❖ 网络资源——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 :1081/
第三节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 重要课题
❖ “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的核心,是如何看待信息的“自由 流通”问题。
❖ 少数发达国家主张世界信息流通应该是绝对自由的,不应受 到各国政府的人为干预。
❖ 对此,发展中国家并不一概地反对信息自由,但主张自由首 先应该表现为对各国各民族的传播权利和机会的尊重和保障; 在信息的生产和流通结构不平等、少数发达国家对信息技术 和媒介保持着高度垄断的现状下,所谓“自由流通”也只能 是少数传播大国的特权。
人民大2024全球传播导论教学课件-第七章 全球健康传播
❖3 ❖ 学者们探讨哪些信息内容更容易使受众接受,这类研究大多 使用内容分析法,其中涉及的理论包括恐惧诉求(fear appeal) 以及拓展平行反应理论模型等。 ❖4 ❖ 对健康信息的信任和对社会支持的感知是健康信息寻求行为 (HISBs)首选信息源的影响因素。 ❖5 ❖ 调查法是健康传播研究的传统方法,也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11
第二节 全球健康传播的理论与实践
❖ 全球传播时代,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社交媒体等深刻影响 健康传播的方式和渠道,深化了传者与受众的互动,大大地 提升了健康传播的效果。新技术和新媒体为各国联动应对全 球健康挑战提供了组织动员的基础,使得健康促进运动在全 球的开展成为可能。 ❖ 一、全球健康传播研究 ❖ (一)全球健康传播的概念 ❖ “全球健康传播”这一概念涵盖了广阔的研究和实践领域 。在世卫组织的定义中,健康意指“拥有一种完整的精神、 身体和社会幸福感的体验,而不仅仅是摆脱了疾病或虚弱的 境况”。
19
第三节 全球健康传播与社交媒体
❖ 社交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也深刻地影响着健 康传播研究,为健康传播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主题。 ❖ 首先,社交媒体提供了沟通健康问题的新平台,成为公共 卫生部门、公众、病患和医疗专家进行健康问题沟通的新空 间,客观上促进了健康传播的无限可能。 ❖ 其次,社交媒体提供了患者自我呈现的新平台。很多患者 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的故事、个人经历等,并得到相关人 群的情感支持,这也给社交媒体和健康传播的研究带来新的 视角。
1
第一节 健康传播的历史与现状
❖ 作为传播研究的一个新领域,20世纪70年代健康传播在美国 出现。公共健康专家与传播学者联手,有效地提升了人们的 健康认知并促进了多种普遍存在且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疾病的 预防和治疗。传播健康信息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高人们的健康 素养影响人们在健康方面做出有利选择,通过告知民众增进 健康的方式,降低并避免健康风险。健康传播因此造福人类 社会,影响社会变迁。
传播学概论——全球传播
传播学概论——全球传播全球传播1、全球传播(1)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有全新课题。
(2)全球传播、跨国传播、越境传播、世界传播、文化间传播、跨文化传播、国际关系等概念是多维的和十分复杂的。
(3)全球传播主要是一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控的单向信息传播,使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特别是美国的消费主义和娱乐主义文化逐渐充斥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全球传播要扩散的文化就扎根于人欲之中,因此具有普世的特征。
(4)特点:a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b国际传播的传播主体主要是国际社会以及代表,以及各种政府间国际机构。
全球传播的传播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包括跨国活动团队,企业、互联网上的一般个人。
c全球传播同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国家中等智和国际关系依然占据着核心地位。
但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问题也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d国际传播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2、脱域——吉登斯(1)吉登斯的现代性的重要的理论就是关于信任问题的探讨。
吉登斯指出了现代性的动力机制是时空分离、脱域机制和反思性监控,而这三个机制与信任是相关联的。
同时稳定的秩序促使人们产生信任,新认识本体性安全的基础。
通过对现代社会信任的研究,可以得出有了信任现代性的可以得到更好的转型,社会秩序会更加稳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2)所谓“脱域”指的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关系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
在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包含两种脱域机制的类型:一个是象征符号,另一个是专家系统。
象征符号包括货币、权力和语言;专家系统通过跨越伸延时空的方式进行脱域。
所有的脱域机制都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
3、跨文化传播(1)跨文化传播,既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到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传播学导论》笔记国际传播概念(广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来往,包括首脑互访、双边会谈以及其他相关事务。
(狭义)指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为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理解:一种通过各国大众媒体而展开的国际信息交流和传播形式;主体单位——民族国家和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焦点:国际传播对国家和国际组织在事关重大的领域的影响和相互影响(如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郭可老师的定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并以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体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关系刘继南主编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一书中对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进行了论述,这两者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联系:两者都涉及跨国界的信息传播。
区别:1、概念不同:国际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并以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体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
全球传播是指研究个人、群体、组织、民众、政府和各种信息机构跨越国界所传递的价值观、意见、态度、信息和数据的各种学问的交叉点。
2、传播的范围不同:国际传播立足于国与国之间的国际性;全球传播的研究涵盖范围要大,它立足于全球性3、传播主体不同:国际传播的主体是国家社会和国际组织;全球传播中,国家和国际组织在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传播主体出现了多元化,如各种跨国公司、企业甚至个人4、传播媒体:国际传播主要依靠电子和平面大众媒体;全球传播除了电子和平面大众媒体之外,还包括与有跨国功能的个人媒体,如国际电话、国际传真、电子邮件等5、关注的焦点不同:国际传播关注国家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全球传播更关注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如和平、人口、资源环境等国际传播的起源:出现于国家之始,因为国际传播必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帝国时代的传播方式:官方——马匹、烽火、官文非官方——商贸活动、文化交流(丝绸之路)非和平时期非和平的交往方式:战争目的:维持帝国的有效统治,促进帝国间的商业和贸易活动。
五个阶段:初步形成时期、通讯社—电报时期、国际广播时期、冷战时期、多元化时期1、初步形成时期(罗伯特•史蒂文森)发展标志:两次传播革命(文字和活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国际邮政体系的建立文字发明对国际传播的重要性:1)人类传播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2)使人类的文明和知识得以传承和保存,人类积累型发展,促进了人类的社会化进程。
3)打破统治阶级对信息的垄断,挑战其权威,具革命性活版印刷术的重要性:1)传播速度大幅度的提高2)信息量大增工业革命:1)资产阶级寻求海外扩张,使宗主国与殖民地的交往成为必要2)西欧各国的国际贸易和海外投资需要获取新的信息;殖民地的海外移民需要家人的消息3)工业革命的深入、城市化进程、广告业、人口的更趋集中、印刷成本降低、交通等方面的条件1840,英国邮政总长Anthony Trolloy实行邮政改革,使用单一邮资,为国际传播提供便利1874,万国邮政联盟成立,确立了世界范围内的邮政体系。
主要渠道:书面和报纸2、通讯社—电报时期:始于工业革命中期到1927荷兰首次对外广播1835:世界第一个通讯社——法国的哈瓦斯社成立;接着电报、海底电缆铺设、电话、无线电技术相继发明。
早期通讯社:哈瓦斯社、沃尔夫通讯社、路透社、美联社前身纽约联合通讯社三大通讯社签订“连环同盟”,瓜分世界市场,直到被美联社的强大打破用公约和国际组织的形式规范国际间的传播活动(国际传播的国际会议期),有助于在国际传播中确立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国际传播的管理,极大地促进现代国际传播的发展。
1)1865,国际电报联盟成立2)1932,国际电信联盟成立这些为国际传播的进一步有序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众多国际公约的制定,使国际传播日益显示了它的重要性。
这一时期,现代国际传播的理念初步形成和确立特点:各国间有些摩擦,但更多的是合作和协调3、国际广播时期(1920美国西屋电器公司KDKA电台为开端)特点:国际传播政治化,使国际传播变成能达到政治目的的新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国际传播这种政治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等于国际宣传(是指在国际范围内运用各种符号传播观念,以影响人们主要是他国受众的思想,引导人们行为的一种传播行为。
)4、冷战时期特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宣传的对峙(实质是两大意识形态的斗争);政治性依然突出、受政府控制,政治宣传工具;以国际广播为主,其他媒体处于相对次要地位。
1)苏联宣传机器:塔斯社和莫斯科广播电台对象: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和一部分“不听话”的社会主义国家(如前南斯拉夫和中国)影响:①在西方受众和东欧国家中影响较弱(过分强调党的路线,不尊重新闻规律)②发射率无法与西方国家相比③苏联干扰西方节目,西方不需要这样做2)美、英宣传机器:VOA,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BBCVOA:①拿自由、民主大做文章,炫耀美,贬低苏联,激起不满和向往②用各类文化达到潜移默化、和平演变年轻人的目的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西德)成为结束欧洲共产主义的急先锋①引发匈牙利事件②给波兰的团结工会以支持BBC:相对国内公正、客观,但也帮助美国进行宣传战对象延伸到亚非发展中国家5、多元化时期:冷战结束后正式进入1)政治角度:发展中国家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的大辩论促进了传播多元化;一霸多强的政治格局及9.11后美单边主义带来的政治变数为多元化带来条件2)经济角度: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信息的全球化3)技术角度:同步卫星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出现,使原本以政治宣传的传播多元化多元化的表现:1)国际媒体的多样化 2)国际媒体市场化整合国际媒体的发展现状总:主要是西方国家媒体的发展现状一、国际媒体的多样化1、通讯社:媒体中的媒体在原有文字和图片的基础上开辟了广播电视业务(路透社电视网、全球电视网),主要提供电视新闻图片和直接新闻内容。
2、国际广播三个特点:1)调整机构和战略重点(如美成立广播管理委员会代替新闻署、强化对中国、俄、东欧的广播)2)环球广播迅速发展3)高新技术装备国际广播(如数字音频广播代替模拟广播,结合互联网和卫星技术)3、电视:突出对重大事件的全方位跟踪报道,强化了娱乐功能例子:1991年的海湾战争成就了CNN;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成就了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4、印刷媒体,以英美两国的媒体为主两大趋势:1)仍保持较大影响力,尤其在一些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上的议程设置,能左右国际舆论,原因在于其精英读者2)硬新闻比例下降,突出软性的分析性报道和深度报道5、网络媒体“第四媒体”1)改变了国际新闻制作和传送的传统理念,从受控、单向到互动、自由度高、24小时全天候的方式,使新闻控制不可能,例如克林顿性丑闻事件2)大大提高国际新闻传播的互动速度,例如北约轰炸南使馆3)强化了国际传播中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赛博殖民化(英语优势,技术优势)二、国际媒体市场化整合国际传媒也已步入混合战争时代,资本日趋集中,涌现出多层次的传媒产业集团两个特点:1、都是实力雄厚的国际媒体间的联合和兼并,目的是集合各自优势,增强整体实力,降低竞争成本2、实行跨行业经营,以一种媒体为主业,兼营数种媒体和多种文化产业例:2002《纽约时报》买下《华盛顿邮报》拥有的《国际先驱导报》新闻集团收购美国大都会媒体公司,组建福克斯传播网;下次新华社财经有限公司和法新社财经共同组建成国际联盟,收购其亚洲业务原因:与1996年美国通过的《电信改革法案》有关,鼓励自由竞争、放开电信市场,导致竞争过度,供过于求,资源过剩。
在21世纪,这种趋势会更加理性,基本局面仍是无止境的传播创新技术和高度的商业化操作,但不表明国际传播的政治属性减弱。
国际传播多元化的表现(20世纪70——80年代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1、目的多元化90年代前:政治性目的为主(公开的如VOA,隐性的文化渗透)90年代以来,强化了商业目的;隐性的国际传播,进行了文化的渗透(如电影、音乐和教育节目等)2、范围的扩大1)传统上,三个层面: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不包括国内传播80年代,卫星技术应用于国际电视传播后,国际传播和国内传播的界限正日渐模糊2)内容的多样化政治为主=〉无所不包3)规模变大,即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大3、方式多样化1)四大媒体各有侧重——印刷媒体突出监视或调查性报道;广播媒体坚持“短平快”的原则;电视加强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网络集合声音、图像、文本全方位报道,突出重大事件的跟踪报道。
2)信息比例发生变化——硬新闻比例下降,软新闻上升;国际新闻下降,地方性上升3)强调以争夺眼球为中心——分众化和娱乐化4、主体的多元化——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企业公司个人参与(得益于资金和网络)但国家仍起主导作用,例子美国1996年的电信法,由国家推动和支持5、功能的增强体现在不仅是国家对外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国家决策能力和国际形象),更是国家软权力的重要标志(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包括国家的政治体系、民族士气、国际形象、国际战略、确定体制能力和科学技术等)具体讲:政治上1)沟通政治信息,引导政治舆论2)拓展外交渠道,增强外交力度3)加大民主进程,加固政治基础4)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国际声望经济上1)了解世界经济形势,提供发展契机2)表达经济新主张,创新经济观念3)促进国际媒体产业化,开辟经济增长点军事上1)引导国内民众,形成统一舆论2)提高士气,瓦解对方军心,心理威慑3)树立正义形象,争取国际舆论文化上1)增进民族理解,消除误会,产生了文化的趋同性。
2)也能引发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冲突,如信息传播新秩序问题和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总之,国际传播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国家如何把握它的作用和影响力国际传播的两大因素:A.硬性因素(技术和资本)——体现一个国家对国际传播的重视程度,对国际传播有决定作用;B.软性因素(语言和文化):指开展国际传播的软性条件,主要指对语言和文化的依赖,因为语言和文化有排他性,所以容易造成文化摩擦、冲突。
且最终的矛盾集中在文化上,带来文化渗透、英语强势等问题。
国际传播在70年代逐渐形成一门学科的历史原因:1)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独立,要求在国际传播体系中取得平等地位,引发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的有关世界信息新秩序的大讨论,极大推动了国际传播学的发展(政治)2)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削弱了民族国家的控制力,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透明度3)跨国媒体集团的出现和高科技的普及,进一步促进特点:1、突出信息功能2、跨学科性3、排他性国际传播研究的分析单位、研究方法和范围分析单位:即国际传播的研究主体或研究对象,是国际传播研究成为独立领域的一个重要标志,具体说来为民族国家和国际媒体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现阶段分析单位呈现出多层面、多学科的趋势:1、在突出国际媒体和民族国家的同时,也关注国际组织、大型国际新闻集团甚至个人在传播中的作用2、以单一政治领域为主转向多个领域、多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