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二1.3《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案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案湘教版必修2

第三节人口迁徙【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人口迁徙的看法和分类。

2.研究人口迁徙的特色,举例说明人口迁徙的主要原由。

3.正确认识人口迁徙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经过相关人口挪动的议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解析某一详细的人口迁徙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解析人口迁徙与人口挪动两个看法的关系,明确不一样地理看法的差别与联系,进而提升学生的察看能力,解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解析人口迁徙的基来源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要素对人口迁徙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议论过程中,指引学生团结协作,勇敢表达、沟通,发展学生学会集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人口迁徙的学习,使学生可以联合生活实质,解说生活中的实质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看法对待生活。

2.激发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育学生高度的民族骄傲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育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课要点难点】人口迁徙的看法、惹起人口迁徙的要素【教课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 ]播放录象:我公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挪动引入本节课题[ 学生阅读 ]回答问题:①人口改动的原由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徙?③短期旅游、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铺买东西是不是人口迁徙提示:人口迁徙是指更改定居地时间为长久或永远,人口迁徙≠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 活动参加 ] 针对课本活动 1 判断能否为人口迁徙?各组议论,讲话人回答[ 展现 ]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徙流动路线表示图②遍及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今世人口迁徙[ 承转 ] ①②为国际人口迁徙[ 活动参加 ]针对课本活动,③为国内人口迁徙,引入人口迁徙的分类2 判断哪些为国际人口迁徙,哪些为国内人口迁徙?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徙的主要种类?各组议论,讲话人回答[ 承转 ] 人口迁徙种类多种多样,惹起人口迁徙的原由是什么?引入下一问题:惹起人口迁徙的要素:[ 学生阅读] 课文第一、二段,回答以下问题:人口迁徙的基来源因是什么?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_1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_1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第一章第三节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授课者: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人口问题是人文地理学习的核心,而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发展、人类居住地的形态和人口迁移都有直接关系,所以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本节的课程标准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把握本条“标准”重在“举例”两个字上,主要看学生是否能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给出人口移的案例.
学生分析判断,并总结判断依据。
辨析人口迁移概念
总结:判断人口迁移的标准,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结合人口迁移的判断标准举例说明。
案例教学极大地发挥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还要重视让学生从案例学习讨论中获得某种经历、感悟和学习的技巧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仍偏重于经验型。
2、长期受传统教学、考试制度的影响,学习主动性不强
3、学生刚开始接触人文地理内容,学习方法尚未形成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善于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以及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与教师的教学目标达到统一是本课设计的指导思想。
2.通过讨论,能让学生主动思考,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3.采用研究性学习法,改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
提出问题:人口迁移的分类。
学生活动:
阅读课文,了解人口迁移都有哪些划分。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1.3《人口迁移》名师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1.3《人口迁移》名师教案

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提问)1.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有怎样的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来源:Z§xx§]3.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生复习回顾,回答。

推进新课师(投影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材料一:联合国报告:印度人口将在2030年前超过中国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根据联合国2005年2月24日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到2025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3.95亿,而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5.93亿。

而目前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2025年人口将达到14.41亿,而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回落到13.92亿。

另据《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目前的65亿增长到91亿,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欧洲的人口将继续下降。

据统计,到2050年,欧洲人口将从目前的7.28亿下降到6.53亿(包括俄罗斯,不包括土耳其),意大利和德国的人口将继续下降,而法国和英国的人口将有所增长。

到2050年,日本人口将从目前的1.28亿下降到1.12亿。

报告指出:“总体而言,从2005年到2050年,发达国家的人口将基本保持不变,大约是12亿。

而5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口将增长两倍多。

”材料二:德国人口负增长现在人口8 200万的德国,到2050年将降至7 000万。

换言之,在20世纪下半叶,德国平均每年增加人口20万;而在21世纪前半叶,德国将平均每年减少人口20万以上。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地理1.3《人口迁移》教案湘教版必修2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地理1.3《人口迁移》教案湘教版必修2
3. 实验器材:
- 虽然本节课不涉及传统实验,但可以准备计算机和投影设备,以便在课堂上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进行人口迁移模拟实验。
- 确保网络连接畅通,以便学生在线访问地理信息资源和人口迁移相关的数据平台。
4. 教室布置:
- 将教室分为几个小组讨论区,每个讨论区配备一张大桌子,便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地理 1.3《人口迁移》教案 湘教版必修2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湘教版必修2高中地理的1.3章节《人口迁移》,内容包括:人口迁移的定义与分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与趋势。此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中关于人口分布、自然环境对人口影响等概念紧密相关,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人口动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理解人口迁移对于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将所掌握的人口迁移知识,与之前学过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知识相结合,形成更为全面的地理知识体系。
- 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面对挑战和困难时,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焦虑、畏惧情绪,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和引导。
4. 行为习惯方面:
-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大部分能够自觉遵守纪律,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
- 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影响学习效果。
- 学生在课外拓展方面,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参与度不同,对课程学习产生一定影响。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新课呈现结束后,对人口迁移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案例背景: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迁移在本章和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人口增长影响了人口的时空分布,而人口迁移改变了这种时空分布导致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合理性,同时也促使多种文化的交流。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又是产业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

所以这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必修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中新课程地理主要就是围绕“人地关系”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线展开的。

而人类活动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人口的发展和变化,像产业活动、产业转移和环境问题等都与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人口问题是人类当前面临诸多问题的核心问题。

本节内容就是通过联系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科学的认识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喜欢探究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而人口迁移就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中。

因此本节内容以温州为案例展开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但是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有限,对现象、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认识,像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上很多学生存在偏差,对于人口迁移原因的理解上也较为片面。

另外高一学生普遍比较缺乏区域地理知识,所以对人口迁移的具体空间流动情况大多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发挥其主动性,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并内化地理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三、课后反思:1、整堂课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和探究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所以课前视情况组织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

湘教版必修二:1.3人口迁移 学案

湘教版必修二:1.3人口迁移 学案

第三节人口迁移[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不同的分类方法。

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因素。

3.运用典型实例,说明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人口变动的原因:人口①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人口②机械增长,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

2.人口迁移(1)概念:指人们变更③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分类3.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由⑦农村到⑧城市的人口迁移。

思维活动1.如何判断人口移动是否是人口迁移?答案从人口迁移的定义可以看出,判断人口迁移有三个标准: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人口迁移的原因:⑨推力(或排斥力)与⑩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下图。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a .影响:⑪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地域差异,引起人口迁移。

b .表现⎩⎪⎨⎪⎧自然环境优越、⑫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人口 迁入环境恶化、⑬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人口迁出(2)经济因素a .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的影响一般来说,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也就越频繁。

b .经济因素改变的影响经济因素改变人口迁移的流量和⑭流向,进而影响人口的空间分布。

(3)政治因素a.经济政策和⑰人口政策:限制或⑱鼓励人口迁移,具有较强的⑲组织性。

b.战争:常引起⑳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4)社会文化因素思维活动2.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出现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你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答案东部地区的条件优越,改革开放使东部地区经济更发达,从而导致中西部大量知识人才向东部及东南沿海迁移。

探究点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探究活动根据以下材料,分析探究下列问题。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户口对人口迁移的约束力越来越弱。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1.3人口迁移-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1.3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教案一、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二、课程标准解读1.识记:人口迁移的概念。

2.理解:人口迁移的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应用: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学习时一定要在明确概念、类型的基础上,结合读图,理解人口迁移的路线。

重点把握人口迁移的类型及其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三、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地理必修2(湘教版),与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是并列关系。

讲述了人口增长除自然增长外的另一个方面: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表述我国和世界人口迁移的“事实”,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依据高中地理新课标关于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教学,更要注重地理科学思想和国情、国策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熏陶。

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正确的人地观,逐渐形成从情感、精神、文化的层面理解和处理事物的人文精神。

在教学中可尝试通过调查、收集身边的人口数据,增强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方法,形成地理原理和规律。

(二)结构分析本节内容共有2个图表资料,6个阅读资料,3个活动,主要以案例的形式来引导教学,具体知识结构如下:四、教学目标人口迁移概念分类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

3.通过阅读教材中“三峡工程大移民”、“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实例,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

2.培养学生关注当地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的观点。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1.3人口迁移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1.3人口迁移教案

第三节人口迁移一、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相关材料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时代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4.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5.通过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的影响,培养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指人们①________的空间流动行为。

2.分类(1)国际迁移概念: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②_____的现象。

形式:③________;外籍工人流动;④________定居。

(2)国内迁移概念: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⑤________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形式:国家有组织的迁移、⑥________。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⑦________、土壤、⑧________、地形、⑨________。

2.经济因素(1)影响人口迁入率、⑩________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迁入率高。

经济落后地区:人口迁入率低。

(2)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3.政治因素:经济政策、人口政策、战争等都会引起人口迁移。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也会引起人口迁移。

答案:①变更定居地②定居③永久性移民④国际难民⑤行政区⑥自发迁移⑦气候⑧水源⑨资源⑩迁出率(二)合作探究1.判断人口移动是否属于人口迁移的三个标准答案:从人口迁移的定义可以看出,判断人口迁移有三个标准: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1)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这是人口迁移的首要条件。

(2)居住地变更: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我国多以户口是否发生变迁作为判断某种人口移动现象是否为人口迁移的标准。

湘教版必修二1.3《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二1.3《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必修二《人口迁徙》教课方案遵化市堡子店中学吴英飞一、教材解析:本节《人口的迁徙》是湘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

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叙述相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加的模式》主要叙述人口的自然增加,实质上,由《人口迁徙》惹起的人口的机械增加也能惹起人口数目的变化。

教材针对人口挪动从看法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解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进而使学生能够理性地思虑和对待人口迁徙现象。

二、学情解析:“人口迁徙”这一看法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修业生能分辨“人口迁徙与人口流动” 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相关国际、国内人口迁徙会波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拥有必定的知识贮备,可是大多半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过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解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由。

关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单薄的学生来说,是有必定难度的。

所以,教课中波及了一些研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加讲堂教课,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掌握人口迁徙的看法和分类;(2)研究人口迁徙的特色,举例说明人口迁徙的主要原由;(3)正确认识人口迁徙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经过解析人口迁徙与人口流动两看法的关系,明确不一样地理看法的差别与联系,进而提升学生的察看能力,解析能力和判断能力;(2)经过解析人口迁徙的基来源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徙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3)在议论过程中,指引学生团结协作,勇敢表达、沟通,发展学生学会集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人口迁徙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联合生活实质,解说生活中的实质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看法对待生活;(2)激发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3)培育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 人口迁移》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 人口迁移》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2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的重点是列举实例分析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实例,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或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实证和说明。

通过学习,学生可能会发现,历史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3 人口迁移-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3 人口迁移-湘教版

第三节人口迁移【设计思路】人口迁移是学生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一种社会现象,利用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活动,辅助知识点的落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从解释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入手,然后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的落实,中间设置了大量的思考活动和探究活动。

课堂延伸部分通过对案例分析探究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教材分析】《人口迁移》这节课是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重点。

人口自然增长是引起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本节的人口迁移即人口机械增长是引起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

本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第二部分讲述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学情分析】人口迁移就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中,而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自主学习和开放式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

2.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难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法、互动探究法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PPT(多媒体图片),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视频新闻,创设问题情境)请思考:一个地区或国家人口增长包括哪两方面:学生回答:(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师:解释什么是人口机械增长,并指出人口机械增长引起人口迁移。

第3节人口迁移<展示> 人口迁移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
主要
教学
方法
在实践中应用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师要求中实施任务驱动法、探究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案导学法贯穿课堂。




制作课上导学案,当堂检测。
制作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目标展示
2、小组讨论,口头展示,学习方法的变化,增强了学生的注意力。
3、背诵提问,注重落实。
4、图像与文字信息联系,注重分析,强化记忆。
四、学习目标完成情况检验。
针对课堂学习目标进行回顾,检查完成情况。
自我回顾目标完成情况
目标的回顾检验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认知。
五、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注重练习
完成当堂检测
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检查学情。
3、结合生活案例,让学生感受地理的实用性,热爱地理。
教学
重点及学情
1.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2.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
3、高一学生人文地理比较好理解,但我校生源较差,学生理解的梯度应降低。




旧知导入—目标展示—个人自学—教师讲解—巩固练习—小组讨论—教师讲解—巩固练习—目标达成回顾—当堂检测—布置作业
复习旧知,导入新知,展示学习目标
聆听,观察,阅读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目标学习,有的放矢。
二、自主学习,教师提问点拨,习题练习。
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主要针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讲解点拨,着重讲解推拉力理论。

2020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1.3《人口迁移》示范教案

2020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1.3《人口迁移》示范教案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第三节人口迁移从容说课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的重点是列举实例分析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实例,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或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实证和说明。

通过学习,学生可能会发现,历史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提问)1.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有怎样的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3.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生复习回顾,回答。

推进新课师(投影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材料一:联合国报告:印度人口将在2030年前超过中国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根据联合国2005年2月24日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到2025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3.95亿,而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5.93亿。

而目前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2025年人口将达到14.41亿,而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回落到13.92亿。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1.3《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1.3《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口迁移》是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的第三节,与第一节《人口自然增长》密切相关,是人口增长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同时,人口迁移是人口变更居住地的空间流动行为,要和人口流动相区分。

这一节教材主要讲过了两个内容:1、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考虑到地理的综合性。

教师可考虑在教学中补充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教材中案例多,需合理整合,使教学连贯。

学情本节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较密切,同学们未来的学习生活可能都要经历,案例多,内容吸引力高。

通过第一节《人口自然增长》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熟悉了分析地理问题的思路,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两方面考虑,为本节重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打下一定基础。

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影响同学们联系生活可以想到一部分,多引导从多角度全面考虑。

教学目标人地观念:通过分析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树立热爱家乡、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念。

综合思维:结合洪洞人口迁移的案例综合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地理实践力:能联系实际,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类型,分析主要原因。

区域认知:通过我国不同时期、当今世界人口迁移的学习,增强对国家国际发展状况的认知。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教学难点人口移动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P要问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1加入一个学习交流QQ群,群内备注:路文霞,收到群内好友申请,他名:路明飞,他父亲:路文*,我侄子名:路明*。

这是巧合吗?原来,我们600年前是一家,明初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出发,我家在灵寿落户,他家远走至安徽芜湖。

幸运的是,我们都还严格按照家谱起名字,所以虽然相隔千里,还能相认。

(明朝初年,我们为什么要从山西迁出?人口的迁移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呢?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解答这些疑问。

)P2 章节信息人口迁移2min 名词辨析(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上节课受生物学规律制约的人口自然增长外,还有人口迁移,又称人口机械增长。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二 1.3人口迁移 学案设计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二 1.3人口迁移 学案设计

第三节人口迁移预读教材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影响人口变动的因素人口自然增长、人口 (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

2.人口迁移的概念指人们的空间流动行为。

3.人口迁移的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两种类型。

由到的人口迁移。

[思考启迪] 农闲时到城里打工的“农民工”属于人口迁移吗?为什么?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根本原因不协调的。

2.具体因素人口迁移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例如,俄罗斯目前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由自然条件较温和,经济、科技较发达的欧洲部分迁往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较为落后的西伯利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政策因素的影响。

释疑教材[教材P17活动]1.②③④属于人口迁移。

2.①②属于国内迁移;③④属于国际迁移。

[教材P19~20活动]1.流动人口平均年龄更小,流动距离更长,流动原因更趋多元化,目的地也更青睐大城市。

2.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方式由个体劳动力流动向家庭化迁移转变。

[教材P21活动]1.迁出国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迁入国主要是发达国家。

2.主要原因是经济和文化教育因素存在差距。

美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物质生活条件优越,有更多的发展、就业机会,可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文化水平高,教育设施好,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因而有很强的吸引力。

发展中国家文化水平低、教育设施落后,为了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人们想方设法迁往文化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

学用结合知识点一|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情景导入先思考———————“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有几句痴心的话,哥哥你记心头……”这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久为人所熟知。

在那个逝去的年代里,“走西口”成为华北流民西进的代名词。

材料中的“走西口”是何种地理现象?———————核心要点掌握好———————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类型人口迁移人口流动概念人口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住所不变更的空间移动区别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居住地改变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的外出活动主要原因自然环境变迁、灾荒、战乱、宗教迫害、政策、政治、经济差别等短期的工作与学习、商务活动、旅游、探亲等举例“闯关东”“下南洋”,北宋末年人口南迁,定居海外获取“绿卡”外出探亲、出国考察、长假出游、“民工潮”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人口迁移一般有三个判断标准,即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篇一: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2 湘教版必修2】 1.3 人口迁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媒体与教具]图片、资料、录象、课件等[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第三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阅读思考】阅读课本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点拨】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

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判断】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判断以上所属人口迁移类型。

【承转】①②为国际人口迁移,③为国内人口迁移,引入人口迁移的分类。

1.3人口迁移学案(湘教版必修2).doc

1.3人口迁移学案(湘教版必修2).doc

1. 3 人口迁移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3、通过资料、案例,分析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现象及深刻的原因。

重点1、人口迁移的类型;2、当今人口迁移的主流方向。

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课堂活动要求活动一、P17: 1、判断是否属于人口迁移;2、区别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活动二、P19-20:我国当代人口迁移趋势的变化,方向、特点及原因;活动三、P21:世界人口迁移的特征及原因。

知识小结1•区域的人口增长包括两方面,一是人口的增长,二是人口的增长。

2.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的空间流动形式。

按空间范围来分,可分为迁移和迁移两种类型;从迁移方向来看,从到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从成因来看,当前全球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地区迁往地区。

人口国内迁移人口国际迁非人口迁移①台州人去香港旅游购物()②你高中毕业去台湾大学读书()③我国西北居民逐水草而居()④聚居在叙利亚的伊拉克难民()⑤日本信徒到普陀山拜佛求财()⑥西部大量技术员到台州企业供职()⑦我校友韩喜球带领科考人员环球航行()⑧台州人小王嫁给杭州男友()⑨浙商炒房团到上海参加房交会()⑩美国东北部老人去西部和南部养老()三.材料分析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出现了“百万民工下广东,十万民工进浦东”的“孔雀东南飞”现象。

目前,中国共有农民工2.3亿人,实现了历史规模最大的人口自发性迁移。

1. 从迁移方向上看,影响中国农民工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试从拉力因素角度作简要分析。

2.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产生什么影响?学习后记【课堂训练】2000年“五普”时上海常住人口为1 640.77万人,2010年“六普”时已达到2 301.91万人,10年间增加661.14万人。

2011年达到2 347.46万人,比2010年增加45.55万人。

与常住人口总量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户籍人口的生育水平长期处于过低水平。

湘教版必修二1.3《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二1.3《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必修二《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遵化市堡子店中学吴英飞一、教材分析:本节《人口的迁移》是湘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

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情分析:“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2)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3 人口迁移1-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3 人口迁移1-湘教版

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分析身边的案例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认识到人口迁移也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形成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2、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三、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自主学习法、活动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达拉特旗本土影片<走西口的哥哥没回来>及走西口、闯关东的视频和从古到今人口迁移的图片和材料,根据课程标准、考纲、学情引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自学探究】学生看书自主学习,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激励性评价,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强调。

1、引起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变动与哪些因素有关?人口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影响全球人口数变化)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区域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对全球人口数无影响3、人口迁移分类:掌握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种类型。

)结合教材第 17 页活动第 2 题,完成相关内容。

分组讨论:按人口迁移方向,国内人口迁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亦即人口城市化过程)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亦即逆城市化过程)(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清代,大批华北饥民为什么要“闯关东”?自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许多人口为什么返乡回迁?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哪些?思考讨论: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推力:原定居地排斥人口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遵化市堡子店中学吴英飞一、教材分析:本节《人口的迁移》是湘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

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情分析:“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2)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四、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五、教学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六、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法、实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七、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播放录像,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我国“春运”的视频,“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这些现象,了解人口的大量移动。

教师质疑:引起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变动与哪些因素有关?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板书:第三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1、概念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正文第二段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出示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引导、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异同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强调人口迁移的限定条件。

巩固练习:投影展示学以致用: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①高一1305、1312班同学外出春游②为了准备艺术节演出上街购物③张成同学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④英国某口语老师来我校执教⑤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⑥王艳随全家从甲县搬到乙县并转入当地中学读书教师展示问题:人口迁移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哪几类呢?板书2、分类请对照课本16页图,说出近现代(二战前)世界人口主要的迁出地和迁入地有哪些地方?自主学习,读图分析,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归纳。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方向的不同。

◆按人口迁移的方向分类,可以分为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农村到农村,城市到城市。

自主探究农村到城市的迁移方式。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按人口迁移原因分类,可以分自发性与计划性。

学以致用: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哪些是国际迁移,哪些是国内迁移?①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③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投影展示:师生互动,现实案例分析问题1:如果将来你没有考上大学,毕业后想打工谋生,你是选择在遵化打工,还是去北京、天津或是上海等其他大城市?为什么?问题2:如果将来你考上大学,选择学校所在地,你是选择河北、北京还是上海?为什么?问题3:如果给你一次选择生存地的机会,你是选择还在遵化,还是北京、上海等其他大城市?为什么?教师承转提问: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就反映了咱们要讲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某一方面,那么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哪些?板书:二、引起人口迁移迁移的因素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利用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并结合课本P17图1—10学生自主总结: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农村到城市?根据学生的回答,转折进入下一个问题的学习,投影展示:“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示意图。

投影展示人口迁移的事例学生自主探究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①美国本土老年人在退休后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

②沙漠地区因缺水引起的人口外迁。

③农民因耕地不足发生人口迁移。

④大庆、攀枝花吸引大量工人、技术人员和家属迁入。

⑤20世纪非洲干旱造成的环境移民。

⑥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导致大量人口迁入。

⑦三峡工程大移民。

(阅读P19材料)⑧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越来越大规模、大范围、大跨度的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⑨我国六、七十年代知青下乡。

(阅读P19材料)⑩美国的反恐怖战争,引起大量阿富汗难民流入巴基斯坦等国。

⑾中国历史上迁都引起的人口迁移。

⑿科技人员出国留学。

⒀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引起的人口迁移。

⒁李老师把年迈的父母带到嘉兴定居。

⒂印巴分治与人口迁移(阅读P21材料)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有四大因素,即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学以致用:读下图分析:⑴1949—1986年期间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在这期间,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多由什么因素引起的?⑵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人口迁移是以开发和支援边疆建设为目的。

80年代中期后,我国人口迁移和流动人口外出的目的主要是: 和;人口流动的性质多属于性;国内人口流动主要由部和部地区迁往部沿海的省区和城市,以及工矿区。

投影播放我国交通比较拥堵的城市,教师承转提问:通过刚才的视频,想一想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交通拥堵比较严重,归根结底是为什么?和人口的迁移有没有关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

板书:三、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回答展示后教师总结:人口迁出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注意影响有有利和不利两方面。

课堂小结: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一些基本情况,重点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和人口移动的原因,在学习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时,我们应辩证地看待问题,既要看到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有利的影响,也要看到不利的影响。

本节内容与我们周围的生活实际联系较紧密,我们应灵活学习,学而用之,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激情记忆:1、人口迁移的概念。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3、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评价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注重问题解决的过程。

板书设计: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空间移动1、概念时间限度居住地变更国际人口迁移2、分类国内人口迁移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推拉理论经济因素政治因素2、影响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其他因素三、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对迁出地1、影响不利影响有利影响对迁入地不利影响【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清楚了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分类有哪些,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以及人口迁移造成的影响。

在学习的过程中,采取了实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掌握程度也较高。

夯基达标:2019年春节前后,电视剧《闯关东》在各省、地电视台滚动热播,讲述的是清代华北大旱,赤地千里,河北及山东的饥民大批出山海关移至东北。

据统计,整个清代闯关东的山东移民占当时整个东北人口的近一半。

闯关东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影响巨大的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次空前的移民壮举。

改革开放后山东经济增长迅速,现在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完全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据此完成下列四题。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1.清代,华北饥民大批“闯关东”,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东北地区()A.制造业高度发达B.有大量可开垦的土地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 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