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期末复习2.doc
城市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城市环境生态学复习题生态学基础部分(生态因子、种群、群落)1、在有限环境中,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为(逻辑斯蒂)。
2、在有限环境中,当初始种群的数量较少时,全部空间和资源几乎未被利用,种群增长近似(指数)增长。
3、(群团)分布是最常见的种群空间分布结构。
4、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般分为(均匀)、(随机)、(群团)3种类型。
5、(最小面积)是指能够包括群落中绝大多数的植物种类并表现岀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一定面积。
6、典型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一般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层)4层。
7、瑙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中,(隐芽)植物以隐藏在地下或水中的芽度过不利季节,而地上部分死亡。
8、我国植被采用的主要分类单位为三级,即植被型、群系和(群丛)。
9、(重要值)是一个综合数值,能够充分地显示岀不同植物在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
10、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四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11、植物群落中,所占据空间最大,利用环境最充分和对群落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种,称为(建群种)。
12、(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300。
13、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14、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15、光照强度达到(光补偿点)时,植物吸收与释放(CO2)的速率相等。
1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17、生理有效辐射中,(红橙)光和(蓝紫)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部分。
18、根据植物开花所需要的日照长短,可区分为(长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
19、种群逻辑斯蒂增长方程dN/dt = rN (1 - N/K)中的K代表(环境容纳量)。
20、(多度)表示所调查样地上植物种的个体数量。
21、草原上的草食动物数量总是变动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由于(生态系统的负反馈作用)所导致的。
22、在自然状态下,大多数的种群个体分布格局是(群团分布)。
(完整word版)(整理)生态学期末复习

生态学期末复习绪论1。
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
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基本原则:整体有序原则、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原则、循环再生原则、反馈平衡原则、最小因子原则、环境资源有限性原则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a。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b.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c.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d。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e。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f。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
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g。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
5m以内的气候。
h.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i.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j。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k。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城市生态与环境考试试题

城市生态与环境考试试题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1.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学科,它主要关注于以下哪个方面?A. 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管理B. 城市人口的增长与管控C. 城市环境的保护与改善D. 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竞争2.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关于城市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 城市绿地主要用于美化环境,对生态效益较小B. 城市绿地只包括公园和植物园C. 城市绿地能够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促进居民身心健康D. 城市绿地对降低气温和改善空气质量没有作用3. 下列哪个因素是城市土地利用引起的环境问题:A. 城市垃圾处理不当B. 工业废水排放超标C. 城市集中供暖导致大气污染D. 城市火灾造成烟尘污染4. 下列哪种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城市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A. 增加城市道路宽度,增加车辆通行效率B. 提高交通运输设施的能源效率C. 增设停车位,鼓励居民购买私家车D. 减少公共交通工具的投入5. 城市垃圾处理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环节,下列哪种垃圾处理方式对环境最友好?A. 埋填B. 焚烧C. 堆肥D. 导入其他地区处理二、填空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 城市绿道的主要功能之一是________。
2. 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并合理利用________资源。
3. “三废”是指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________、废水和废气。
4. 城市雨水的合理利用可以降低城市的________。
5. 城市空气质量通常由________和细颗粒物浓度等指标来评估。
三、判断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填写“对”,错误的填写“错”。
1. 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和调节能力。
2. 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3. 在城市中种植大量乔木可以改善城市微气候。
4. 城市交通拥堵会导致车辆排放的污染物增加。
5. 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生态学期末试题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名解:1.Liebig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2.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为生态幅,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3.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或其他个体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4.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
5.生物群落的排序:就是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6.高斯假说: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相同)的两个不同种群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
即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群不能永久共存。
这一假说称为高斯假说,又称为竞争排斥原理。
7.他感作用:他感作用指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化学物质,对别种生物发生影响的现象。
又称异种抑制作用或异株克生。
这种作用在种内也有此现象。
8.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种群数越多,称为岛屿效应。
9.演替:就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连续出现各种不同生物群落的时间过程,达到和当地气候条件协调和平衡的群落就是演替终点。
10.群落交错区与镶嵌性: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两个不同森林类型之间或两个草木群落之间也都存在交错区。
因此,这种过渡带有的宽,有的窄;有的是逐渐过渡。
有的变化突然。
群落的边缘有的是持久性的,有的在不断变化。
11.Allen规律: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的趋势12空间异质性: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spacial heterogeneity)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所以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
13.MacArthur平衡说:岛屿上的物种数决定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这是一种动态平衡.不断地有物种灭亡,也不断地由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补偿灭亡的物种。
生态学-城市生态学

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总分:12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4,分数:8.00)1.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也是以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
它既是生态学(ecology)的重要分支,又是人类学(anthropology)的下属学科,还是城市科学(urban science)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2.生态城(ecopolis)(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区域发展平衡、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生态城的“生态”,包括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及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两层含义。
生态城的“城”,指的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共生系统。
)解析:3.城市生态系统(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指特定地域内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解析:4.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就是指从发挥城市整体功能最大化出发,来协调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运用综合对策和措施来整治、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课后题复习

绪论11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城市污染B、交通拥堵C、城市问题D、城市环境恶化我的答案:C2城市的构成要素有一定的地理范围、城市人口和()。
A、城市文化B、城市历史C、城市建设D、城市环境我的答案:A3经济学观点认为()是城市经济组织的基础。
A、生产资料所有制B、劳动分工C、分配制度D、经济制度我的答案:B4社会学认为城市是()的产物。
A、社会分工B、历史发展C、人类活动D、人类属性我的答案:D5生态学认为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环境是城市的()。
A、无生命环境部分B、后天形成环境部分C非自然环境部分D、人为环境部分我的答案:A6帕克1925年提出“城市生态学”之后()成为了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的研究中心。
A、城市环境B、城市生态系统C、城市系统D、城市人文环境7最早提出“城市生态学”概念的人是英国学者帕克。
()我的答案:X8城市既是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生态文明的发源地。
()我的答案:V9行政管理学派将城市看做是行政单元。
()我的答案:V10心理学将城市看作是一种心理状态。
()我的答案:X绪论二1城市化的标志主要体现在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和()。
A、城市文明现代化B、城市环境现代化C、城市居民方式现代化D、城市文化的发展我的答案:C2城市系统是以一定环境条件为背景的,以()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的综合体。
A、人B、经济C、政治D、聚居我的答案:B3下列不属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是()。
A、大学B、公园C、湖泊D、商场我的答案:D4土地作为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之一分为自然状态土地和()。
A、人为改造土地B、建筑用土地C、城市用地D、脱离自然状态的土地5一般人们将城市生态系统划分为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三个亚系统。
A、经济生态B、心理生态C、人群生态D、文化生态我的答案:A6城市生态系统的三个亚系统组成一个相互依存、交互作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 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版

单选题、判断改错题、简答题、计算题、资料分析题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赫克尔(Haeckel)(1866)强调有机体与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生态学”一词经武汉大学张挺教授介绍到我国。
4.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俊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研究对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6.生态学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7.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二氧化碳、食物、其他生物。
8.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作用与反作用。
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9.生态因子分类:(1)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2)按有无生命的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3)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4)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变动因子。
10.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和间接作用1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
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辅相成。
○1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影响生物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某些生态因子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
例如热带动植物不能在北半球的北方生长。
生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对待环境的作用,它也可以从自身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积极地利用某些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化以适应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变化,将其限制作用减小。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表现在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1、城市: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坏境和财富,是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场所和人类进步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一类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新型生态系统。
2、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
其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系统结构、功能、动力的研究,最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调控、管理及人类的其他活动提供建设性的决策依据,使城市生态系统沿着有利于人类利益的方向发展。
3、分支学科:①城市自然生态学②城市景观生态学③城市经济生态学④城市社会生态学。
4、三个研究领域:①可持续的生态系统②生物多样性保护③全球变化。
5、城市生态位分为两大类:生活生态位(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态位(包括城市经济水平、资源丰盛度)。
6、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①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②食物链(网)原理③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④环境承载力原理。
7、环境承载力: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包括:①资源承载力②技术承载力③污染承载力。
8、系统的特征:①整体性或集合性②关联性③目的性④环境适应性⑤反馈机制。
9、系统:就是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按一定规律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朝着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集合)。
10、系统研究思路分为:①黑箱研究思路②白箱研究思路③灰箱研究思路。
P2211、生态系统成分中生命类有:①生产者①消费者③还原者12、生境: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
13、净化方式:①物理净化②化学净化③生物净化14、城市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
15、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包括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次级生产)和非生物生产(包括物质生产、非物质生产)。
16、城市人口的含义:①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②居住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人口;③居住在市辖区域范围内的人口。
城市生态学期末复习

前言城市化(urbanization)—指“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是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联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由于人是城市中生命成分的主体, 因此也可以说,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一根据各类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可以把它们区分为:生产者(producer)、消费者(consumer)和分解者(decomposer)\生态系统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基本功能,即物质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十分之一定律——无论是初级生产还是次级生产过程,能量在传递或转变中总有一部分被耗散,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以热量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研究表明,食草动物摄食量中仅有10%~20%的能量转变为次级生产量。
R.L.Linderman (1942)通过大量的野外和室内实验,得出各营养级间能量转化效率平均为10%,这就是生态学中的所谓“十分之一定律”。
能量金字塔——食物链中上一个营养级总是依赖于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而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能满足于上一个营养级有限的消费者需要,致使营养级的能量呈阶梯状递减,于是形成了底部宽顶部窄的宝塔状,称作“能量锥体”或“能量金字塔”(energy pyramid)。
演替的三个特征(Odum,1971)(1)演替是群落发展的有顺序过程,它有规律地向一定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2)演替是由于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但演替是受群落本身控制的;(3)演替一般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的顶点,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常拥有最大的生物量和生物间共生功能。
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下层3.环境:指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因素4.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5.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6.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7.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每个受精卵发育成一个单体受精卵发育成一个结构单位,这一结构单位在形成更多的构件和分支结构8.集合种群: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9.生态入侵: 指外来物种通过人的活动或其他途径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区域后,依靠其自身的强大生存竞争力(自然拓展快,危害大),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11.生物群落: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或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外貌结构(形态和营养)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12.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高抗干扰能力变化剧烈13.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其主要作用的物种优势层的优势种14.生物多样性: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15.群落的演替: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16、植被型: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17、群系:建群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18、群丛: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植物分类中的种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19.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集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其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及大气圈下层20.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生产有机物的量GP=NP+RPS=C-FU-R 次级生产量=摄入量-未同化量-呼吸损耗量21.显域地境和地带性植被:具有壤质土或黏质土非盐渍化排水良好的平地或坡地显域地镜上的植被22.隐域地境和非地带性植被:地区性因素作用下斑块土壤隐域地镜上的植被23.生物地化循环:元素的各种化合物在地域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迁移和转化,使物质总量不变二、填空题(本题共35空,每空1分,共35分)1.以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问题凸显为分隔点,将生态学分为理论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两个发展阶段,其中,经典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研究对象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向微观延伸到分子生态学、向宏观扩展到景观生态学和生物圈,现代生态学有四个发展特点:研究层次由微观到宏观发展、研究手段更新、应用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国际性凸显。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一、名词解释1.微气候(Microclimate)P6:又称小气候,是小环境中的气候,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2.适合度(Fitness)P10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量化特征,是分析估计生物所具有的各种特征的适应性,及其在进化过程中继续往后代传递的能力的指标。
适合度(W)=基因型个体生育力(m)*基因型个体存活率(l)3.适应性(Adaptation):一个生物拥有的任何有助于生存和繁衍的可遗传特性就是适应性。
4.内稳态(Homeostasis)P13:生物体通过控制内环境,在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中保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被称为内稳态。
5.耐受度(Tolerance):生物能够应对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一个物种大量个体所能够生存的最高和最低环境条件,称为该物种的耐受限度。
6.生态位(Niche)P134:一种生物在环境中所占有的位置,包括它所生存的生存条件、所利用的资源和它所发生的时间。
7.生态学(Ecology)P1:是研究有机体(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8.物质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是由物理和化学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非生物环境。
另参考非生物环境(abiotic environment)P209: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如C,N,CO2,O2,Ca,P,K),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质和腐殖质等)和气候或其它物理条件(如温度压力)。
9.生物环境(biotic environment):指由其他生物所构成的环境因素,影响着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环境。
10.种群(population)P66:是在一定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1.出生率(Natality)P70: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以新生子代数量占种群总量的百分比表示。
12.存活率(Survivorship)P75:存活率是死亡率的倒数。
对于一个特定种群,存活率的数据通常以存活曲线的形式来表示;存活曲线表示的是在每一个生活期存活个体所占的比率的对数值。
生态学期末复习考点整理

《生态学》期末复习考点整理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分支学科划分标准:按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按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按栖息地划分、按交叉的学科划分。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田间的)、实验的、理论的。
4.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5.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6.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生物气候。
7.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8.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5.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6.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7.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使间接的。
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8.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9.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环境生态学资料期末复习

⑴生态学:生态学的基本定义是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学科,及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⑵食物链:是指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的能量运转序列,是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体现,及生物应捕食而形成的链状序列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载体。
⑶食物网:又称食物链网或食物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不同食物链之间呈相互交叉而形成复杂的网络式结构,及食物网)⑷初级生产:指自养生物及无机营养性生物所进行的有机物的生产。
(初级生产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和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
这是生态系统中第一次能量固定,所以,又称为初级生产量霍第一生产行生产量)⑸熵:是指一个表征系统无序状态的物理量。
(指的是体系的混乱程度,它在控制论,概率论,数论,天体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在不同学科中也有引申出更为具体的定义,是各领域十分总要的参量。
)⑹指示生物:对某一环境特征具有某种指示特性的生物,则叫做这一环境特征的指示生物。
⑺群落演替:在一定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个类型的有序的演变过程被称为群落演替。
⑻生态入侵:某种外来生物进入新分布区成功定居,并得到迅速扩展蔓延的现象⑼耗散结构: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的和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⑽生态系统服务:又称生态系统公益,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提供的有形或无形的自然产品,环境资料和生态损益的能力。
⑾生态修复:生态修复的概念应包括生态修复,重建和改建,其内涵可以理解为通过外界力量使受损生态系统得到恢复,重建或改建,即应用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对环境或生态完整性进行修复,最终恢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直到生物圈。
但是,生态学研究者对于其中4个组织层次特别感兴趣,即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3•生态学上的“空间”划分了三个空间尺度,即局域尺度、集合种群尺度和地理尺度。
4•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圈的上层,所有水圈以及大气圈的下层•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①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并且是第一性的,是在自然中观察并收集资料②实验研究的优点是条件控制严格,可重复性强;缺点是实验室条件可能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有区别③理论研究常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阳光、温度、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2•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3•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4•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5•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其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5类。
②按有无生命的特征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大类。
③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两大类。
6•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只有掌握了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才有利于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①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存在的,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例:山脉阳坡和阴坡景观的差异,是光照,温度和风速综合作用的结果。
②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他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期末复习总结】生态学复习题

0 绪论1、美国生态学家E. Odum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他的《生态学基础》与以前的不同,它以生态系统为中心,对教学和研究有很大影响。
泰勒生态学奖。
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研究、实验研究、模型研究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2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会死亡。
如果这种营养物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
103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14 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耐受的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
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12第二章能量环境生物对光照周期的适应:生物的昼夜节律、生物的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之为光周期现象。
19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是动物的光周期现象的一种。
温带和寒带地区,大部分兽于春秋两季换毛,许多鸟每年换羽一次,少数种类换两次。
实验证明,鸟兽的换羽和换毛是受光周期调控的,它使动物能够更好地适应于环境的温度变化。
20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根据动物热能的主要来源,把动物分为: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热源,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 24休眠:是内温动物对冬季寒冷和食物资源减少的一种适应。
啮齿目、食虫目、异手目,高纬度温带地区。
冬眠状态:代谢率降低,体温与环境温度相差不大;环境温度过低,威胁到生命的时候,随时醒觉。
北方小内温动物对寒冷适应的另一种生理表现为异温性。
时间异温性使动物产生日麻痹和季节性麻痹---冬眠和夏眠。
【资料】生态学复习总结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关键字】资料生态学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限制因子定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影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因子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叫生态幅。
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而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等。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等。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只在12.5小时的光照下才开花。
仅少数热带植物属于这一类型。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番茄及番薯等。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在农林业生产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如新品种培育, 引种驯化,园艺上冻害(freeze injury):冰点以下低温使生物体内形成冰晶,蛋白质失活变性。
冷害(chilling injury):温度在冰点以上,但低于喜温生物对温度的耐受下限而使生物受害或死亡发育阈温度:生物都有一个发育的起点温度,即生物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有效积温植物和某些外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即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种群: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城市生态学试题

城市生态学试题(共8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选择题(20×2分)1、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为标志,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实际目标A、《执行计划》B、《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C、《我们的共同未来》D、《21世纪议程》2、我国城市工业职能分类,采取()的方法。
A.多变量分析 B.统计分析 C.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 D.统计描述3、城市时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和生态环境发展与变化的焦点和结晶体。
A政治 B经济 C科学 D文化4、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变为另一种能源后称为二次能源,下列不属于二次能源的是()A、电力B、石油C、煤气D、柴油5、属于城市给水工程系统分区规划内容深度的是()。
A.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式B.确定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C.估算分区用水量D.进一步确定供水设施规模,确定主要设施位置和用地范围E.布置给水设施和给水管网6、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两部分组成。
A湖水 B地下水 C降水 D 江水7、普通环境按环境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类,下面不属于的一类是()A、人文环境B、半自然环境C、社会环境D、自然环境8、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A干扰斑块 B残余斑块 C环境资源斑块 D陆地斑块9、城市热岛效应会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分布特点,一般会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地区,下面热岛效应最不明显的是()A、北京B、上海C、广州D、五指山10、城市消防站与医院建筑应保持()m以上的距离。
A.120 B.100 C.80 D.5011、在我国东部地区,丘陵区和农田区一般占总土地()A、10~50%B、25~30%C、10~30%D、50~60%12、衡量中心地重要性,确定其等级的指标是()。
A.职能单位 B.门槛人口 C.中心度 D.K值13、( )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城市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海绵城市?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二元水循环水在社会经济系统的运动过程与水在自然界中的运动过程一样,也具有循环性特点。
社会水循环通过取用水、排水与自然水循环相联系,这两个方面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矛盾着的统一体—水循环的整体,即二元水循环系统3、什么是城市的雨岛效应?雨岛效应,,城市中高楼大厦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4、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①城市化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②城市化的水文效应,改变了局部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出现“雨岛效应”现象。
③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④下凹式立交桥等设施增加⑤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善5、什么是LID?LID实现的措施。
美国的低影响开发 (LID):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渗透、过滤、蓄存和滞留,防治内涝灾害。
【①保护和修复城市天然河湖:划定河湖蓝线,立法禁止围填河湖及天然湿地。
对已渠化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②修建生物滞留池:一般修建于流域上游,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化学、生物及物理特性储蓄水量并清除污染物,从而达到水量和水质调控目的。
③湿滞带:是一种狭长的渠道,对来自于停车场、人行道、街道以及其它不透水性表面的径流进行过滤和入渗,与传统渠道区别的是其表面铺设有植被。
分为湿滞水池、干滞水池、人造湿地④植被覆盖:在不透水性建筑的顶层覆盖一层植被,是由植被层、介质层、过滤层以及排水层等构成一个小型的排水系统。
⑤透水性地面:表面由透水结构铺装,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能够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6、核心思想“一片天对一片地”,实现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
城市生态环境复习资料

1.经典生态学与现代生态学经典生态学:意识到环境和气候对生物生长的影响;生态学从描述、解释走向机制;生态学已在学科范围层面构建其系统;生态学专门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的涌现现代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形成;条件:高精度的分析测定和遥感等技术发展;客观:社会的需求-环境、人口和资源问题2.城市生态学:对人们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如何受其环境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
3.现代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边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
在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特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理;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调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和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的生态化发展。
4.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环境+城市生态。
城市环境:城市人类外部的物理环境城市生态: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包括以下三种类型:①人工环境及复合系统②以人为中心的复合体③环境要素与生态关系结合型5.城市物质:指构成城市及维持城市运行所必须的成分6. 城市物质(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①物质丰盈程度对城市选址的影响②城市物质中隐藏流的比例反映了城市发展环境代价和负面效应大小③城市物质的人均消耗强度反映了城市的经济结构特征④城市物质流对城市地质环境的影响⑤城市物质数量与城市规模的关系7.城市物质效应分析:城市物质流分析(围绕物质的输入、输出与存量来进行。
主要包括数据收集、整理、指标计算和分析等环节),城市物质代谢分析(通过分析物质流动与资源消耗,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结构变化来研究物质代谢的动力机制与调控策略)8.能源的概念: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
9.能源的三个基本特征:利用的相互替代性,传递与转化性,品质的差异性除此之外,城市能源的特征独特性还体现在:(1)构成及运行的系统性(2)生产及消费的不均衡性(3)能源消耗在城市中的集聚现象(4)城市能源流动的网络(5)城市能源利用效率10.能源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选址:工业革命前后,城市对内外能源的利用的跨度变化城市规模:城市化、中小城市、大城市、巨型城市人口迁移:农村缺乏有效的能源系统城市形象: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全球一体化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11.能源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能源类型具有不同的污染效应,因此能源消费结构直接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基本概念1、五大自然圈是指()A.大气圈、水圈B,大气层C.岩石圈、土壤圈D.生态圈E.生物圈2、某地的果用银杏园最近出现了树木生长放慢、代谢率降低、产量下降等现象,多意味着有新的()的出现。
A限制因子B生活因子C生态因子D环境因子3、波萝等水果仅能生长在热带,其温度适应范围较狭窄,可见生物的()对其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A生活因子B生态幅C生态因子D生态环境4、最小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提出的,是指植物的生长往往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5、地衣是藻类与真菌的复合体,二者的关系是()A互利共生B偏利共生C寄生D半寄生6、()是生产系统中可缺少的非基本成分。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环境7、根据林德曼效率,能量在生态系统营养级之间的传递,大约有* ()以多种形式消耗掉,剩下的部分能量传递给下一营养级A.90%B. 60%C. 27%D. 10%8、下列属于正反馈的是()正反馈:使偏离加剧负反馈:使系统保持稳定A湖泊污染—鱼死—再污染B动物增加—植物减少—动物减少C兔子多—草少—兔子少D田鼠增加—粮食减少—虫子减少9、下列动物中属于食物链或食物网顶端的动物是()A.蛇B.狼C.鹿D.山狮10、下列动物中属于杂食性动物的是()A.虎B.象C.鲤鱼D,狼11、“温室效应”主要是由()引起的。
A. S02B. C02C. COD. 0312、下列各项特征不属于热带雨林典型特征的是()A.有机质分解快,生物循环强烈B,具有板状根C.具有老茎生花现象0.群落层次结构分明13、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整体的各自独立、性质不同但乂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是环境要素A.水B,生物C. 土壤D.生境1、什么叫生态因子?可分为哪几类?生态学中一般将自然因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素称为生态因子(1)气候因子:如光能、温度、水分、空气、雷电等(2)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微生物活动等。
(3)生物因子:指植物、动物、微生物。
(4)地理因子:如山川、湖泊、地貌地形、海拔高度、经纬度等。
(5)人为因子: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改造和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危害等作用。
其中地理因子是间接影响植物分布和生长发育的生态因子。
插播-•条: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2 )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补偿性3)因子作用的阶段性规律。
4 )限制因子(这种作用叫限制作用)5)最小量定律6)耐性定律2、简述耐性定律。
环境中一个因子的量和质不足或过多超过该植物的忍耐限度则会影响该植物的生存,这一概念被称为“耐性定律”。
3、生物间的关系包括哪些方面?(1)竟争(为获取生存空间与活动空间,特别是为争夺营养物质而发生的生物之间相互抑制或争夺的现象。
)(2)互惠共生及附生(一种生物着生在另一种生物体上,共同生活,在摄取营养方面相互有利(共生),或仅单方面有利,但另一方不受害(附生)。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生物)在另-•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
)(4)食物网链(生物之间通过相互攫食而形成的链锁关系。
)4、什么叫生态系统?它有哪些基本特征?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整体。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环境(2)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二)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物生产2、能量流动3、物质循环4、信息传递5、简述生态系统的自我反馈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是由多样性成分所构成,它们之间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错综复杂的连锁关系,使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我反馈调节的能力。
反馈分为正反馈与负反馈。
负反馈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使偏离加剧。
例如,在生物生长过程中个体越来越大,在种群持续增长过程中,种群数量不断上升都属于正反馈;正反馈也是有机体生长和存活所必须的,但是正反馈不能维持穗态。
要使系统维持稳态,只有通过负反馈控制。
6、概念:生物,环境,生态平衡,生物群落,竞争,互惠共生,附生,寄生,食物链。
生物:在自然界中山活质所构成的,具有生长、发育、繁殖能力的物质,并能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与外界发生能量与物质的交换。
环境:围绕某中心事物的所有周围事物的总和。
生态学所理解的环境是指围绕生物生存及活动空间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是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以及与外界环境之间长期相互适应与调整的结果,是在一定时空尺度上各因素比较协调的总体表现。
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竞争:为获取生存空间与活动空间,特别是为争夺营养物质而发生的生物之间相互抑制或争夺的现象。
互惠共生及附生:一种生物着生在另一种生物体上,共同生活,在摄取营养方而相互有利(共生),或仅单方面有利,但另一方不受害(附生)。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生物)在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
食物网链:生物之间通过相互攫食而形成的链锁关系。
7、简述信息有几种。
%1物理信息由声音、光、颜色等构成。
如动物叫声可以传达惊慌、警告、安全和求偶等各种信息,光和颜色可以向昆虫和鱼类提供食物信息;%1化学信息山生物代谢产物,尤其是分泌的各种激素组成的化学物质,同种动物间以释放化学物质传递求偶、行踪和活动范围现象很普遍;%1营养信息食物和养分也是一种信息。
食物网链就是一个营养信息系统。
%1行为信息不同的行为动作传递不同的信息。
如同一物种间的以&行姿态、跳舞动作传递求偶信息等。
如不同地区的蜜蜂跳舞传递相同信息的动作不同,意大利是园形路线,奥地利是8字形,另外还有镰刀形。
8、为什么生态系统中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会逐渐减少?能量流动特点:%1生产者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只有0. 14%;%1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可逆的,其流动方向为太阳能一一绿色植物一一食草动物一一食肉动物一一微生物;%1流动中能量逐渐减少,每经过一个营养级都有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发掉;%1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不高,在4. 5旷17%之间,平均约10%。
这即是著名的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1942)。
这一定律证明了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并非百分之百,因而食物链的营养级不能无限增加。
第二章城市生态系统1.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完成了物质循环B.蛇破坏了生态平衡C.青蛙不能适应环境D.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2.在生态系统中有关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B.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少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减少D.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多3.假若在一•个与外界隔绝、没有食物的荒岛上,给你三只鸡(其中2只为母鸡)和40斤玉米,理论上分析,如何利用它们使你在此荒岛上生存的时间最长A.先吃掉三只鸡,然后再吃玉米B.先吃尽玉米,然后再吃鸡C.交替食用玉米和鸡D.用玉米喂养母鸡使之产蛋,吃之4.稻田中农民要拔掉稗草,鱼塘中要不断清除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看,这是为了A.保持生态平衡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C.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D.使物质能够尽快地循环流动5.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l、N2,个体平均重量是Ml、M2, 则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A. N1 • M1>N2 ・ M2B. Nl ・ M1=N2 ・ M2C. N1 - MKN2 ・ M2D. N1 ・ Ml MN2 ・ M26.由于“赤潮”的影响,一条4Kg重的杂食性海洋鱼死亡,假如该杂食性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来白草食鱼类,1/4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按能量流动效率20%计算,该杂食性鱼从出生到死亡,共需海洋植物A. 120 kgB. 160 kgC. 60 kgD. 100 kg7.在一定的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a,全部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为b,全部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A. a=b+cB. a>b+cC. a<b+cD. a>b=c8.图中是以何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1、2、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个营养级的生物,下面哪条食物链与金字塔相符①草②树③昆虫④兔⑤鸟⑥狼A.①■*③■*⑤B.①f④■*⑥C.②■*③■*⑤D.①■*③■*⑥9.请预测一段时期内,某食物链a-b-c中,a肯定比b具有A.更大的个体体积B.更大的有机物干重C.更广阔的生存区域D.更多的个体数10.浜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C.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进行D.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独立地进行11.在一个农田里最好使能量流向农作物,农民除草就是调整A.作物和杂草间的关系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D.水和肥料的使用效率12.目前地球大气的C02浓度增高,山于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温度也有所提高,这将导致土壤沙漠化等恶果,导致C02增高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剧增,呼出C02增多B.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大量生物物种灭绝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13.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莉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 这种现象说明了A. DDT是挥发性物质B. 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C.考察队将DDT带到南极D.含DDT的动物曾经在施药地区生活过14.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能景和生物数岸:金字塔均可倒置15.在一个实验中,某研究者想测算一下一只菜背虫每天用于生长和发育的能量。
观察发现一只虫子平均一天吃2平方厘米菜叶。
为了估算方便,乂做了以下一些测量:W:该菜叶何平方厘米平均干物质量X:每天每只虫子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Y:每天虫子粪便的干量Z:每天每只虫子水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根据这些数据,可估算出每天一只虫子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为A. B=2W-YB. B=W-Y-ZC. B=2W-XD. B=2W-X~Y16.实验室里有一个封闭的生态球,已经维持了一年多,各类生物一直生活应好,后来仅仅移动了一下位置,生物就全死了。
它原来是放在A.恒温培养箱里B.窗台上C.药品橱旁D.冰箱冷藏室里17.下列()不是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A.所需物质对外界有依赖性B.物质既有输人乂有输出C.生活性物质远远大于生产性物质D.物质循环中产生大量废物18.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