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道器关系..

合集下载

帕夫雷什中学的校园文化

帕夫雷什中学的校园文化

帕夫雷什中学的校园文化干国祥一新教育实验,是一个尚有待实现的梦想。

虽然不断有花朵绽放,不断有美妙的景致展现在我们探索的途中,但是,距离那个完美之境,无论是学科教学、班级建设、学校文化,或者原创性的儿童课程及教师专业发展,都尚处于一种萌生、初长的状态,还极少有教室达到了完美,还极少有老师的学科教学探索,达到了课程意义的全程穿越……所以,我们不得不从整个人类历史中已经存在的优秀老师、卓越学校那里,汲取前行的榜样,并通过对他们的分疏,辨析他们和我们相似的原理,辨析他们因和我们不一样的境域所导致的不同追求和做法。

但总的来说,是把他们作为榜样,引导着新教育实验者能够看到高处、远处,并启发自己在属于自己的校园和教室里,创造出新的教育奇迹。

我们向有志于成为完美教室缔造者的实验者,推荐了创造“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雷夫·艾斯奎斯;我们向有志于成为校园文化创造者的校长和老师们,推荐伟大的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帕夫雷什中学(可参读同名书籍《帕夫雷什中学》)。

正和我们通过对《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进行分析,从而辨清雷夫的价值和局限,对我们新教育人的启迪,里面思考我们可能拥有的自己的文化和课程一样,帕夫雷什中学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卓越榜样,也需要经过一番必要的分梳,才能为我们所借鉴,成为新教育实验的有机组成部分。

反之,若只是外在地理解或仿效,它甚至可能成为与新教育实验所想要倡导的背道而驰,全然相反的一种东西。

二我曾经在《文化:为校园立魂》一文中阐述过学校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之间的“体用(道器)”关系:中国儒道两家都奉为经典的《易经》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生生不息的结构:易(太极)——两仪(阴阳、乾坤或时空)——四象(时间上的四季,空间上的四方)——八卦(万物的象征)。

……我依据这个结构,也规划了一个校园文化的系统框架:学校之魂及其诠释(太一与两仪)——以法规形式成文的学校使命、愿景、价值观体系(四象)——体现于学校任何层面的校园文化(八卦乃至万物)。

道者器之道的哲学原理

道者器之道的哲学原理

道者器之道的哲学原理
道者器之道的哲学原理
一、简介
道者器之道是一种源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哲学原理,注重细微的器
物使用技巧和使用的器協调及协调技术,专注于中国古典文化灵性,
非理性和理性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旨在追求“和谐,美好与和谐”。

二、七十二论
在道者器之道的哲学原理中,有七十二论,提出了十六个基本原则,
如“合得谓之和”、“合法者以礼轻待”、“道者自谓以正”等,这些原则倡
导着道家的修身、习惯、道德和其他处事要求。

同时,它强调了一个
主要的哲学理念——“实践是求真理的唯一方法”。

三、口诀
道者器之道的口诀是:“和乐七十二篇,而行用道而不穷。

”,象征着
人们应当把道者器之道的原则落实到实际中,以追求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谐的家庭关系以及和睦的社会关系。

四、道家思想
道者器之道的哲学原理,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它注重“自然”“重视变化”等道家思想要求,以及“以和为本,以美为道,以善为处世之方”的
思想观念,去落实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理念,并对当今的修身养
性有着深刻的影响。

五、结论
道者器之道的哲学原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思想。

它注
重把道家思想与具体我们实践中应用,将器物及其用途之间的协调及
协调技术,及主观、客观、非理性、理性之间的和谐统一,追求那“和谐,美好与和谐”。

它对于今天人们修身、习惯、道德和其他处事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王夫之的道器关系论

王夫之的道器关系论

王夫之的“道、器关系”论在宇宙观上,王夫之继承了张载的气论,进一步肯定天人之间只是一“气”而已。

“气”是王夫之哲学最重要的范畴。

王夫之把“太虚”、“太极”、“太和”、“诚”等范畴都讲成“气”,或视为与“气”等值的概念、范畴。

(一)气构成天地万物在他看来,“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张子正蒙注·太和》)。

宇宙中充满着作为精神或物质微粒与能量的气,所谓“虚”、“空”,并不是不存在,并不是没有,只是这种生命精神与物质能量浑而为一的气与气场,无边无际,稀微无形。

(二)物质不灭这种客观存在的气只有聚散,而没有生灭,气聚就成为人们肉眼可见的有形之物,气散则不见形迹,但仍然存在。

【车薪之火,一烈已尽,而为焰、为烟、为烬,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不见尔。

故曰往来,曰屈伸,曰聚散,曰幽明,而不曰生灭】(《张子正蒙注?太和》)王夫之举例说,一车干柴,燃烧之后,化为火焰、轻烟和灰烬,似乎消失了,但其中所包含的木的成分仍归于木,水的成分仍归于水,土的成分仍归于土,这些变化都非常细微,人们难以察觉;烧火做饭,甑(zeng)子里的水蒸气,总有一个去处;水银见火就发挥了,然终究回到地里。

【有形者且然,况其絪缊(yin yun)不可象者乎?】(《张子正蒙注?太和》)所谓絪缊,也即氤氲,指阴阳二气交织运动的状态。

这是说,有形的事物尚且如此,何况无形无象的阴阳二气呢?气有往来、屈伸、聚散、隐显,但没有创生和消灭。

(三)王夫之力图超出具体实物的观念,借用“诚”这种绝对的观念来说气是最高最后的本原、本体王夫之运用《中庸》中的“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和“诚者天之道也”的说法,对“气”范畴作更高的理论抽象。

“诚”就是真实无妄,就是“实有”,以“实有”与“诚”说“气”,则“气”在本质上乃是客观的、至上的。

(四)“理气”关系在理气关系的问题上,王夫之坚持“理依于气”的气本论,驳斥了程朱理学以理为本的观点。

“道”与“器”关系之探讨

“道”与“器”关系之探讨

一定的促进作用。人需要多读书,从古人留下的经验中汲取精 律,同时在顺应之中加入思想情感、思想意识,这样目的将自然
华,汲取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付诸实践,在自己的实践领域里取 地实现,这是自然无为、大巧若拙的“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
得成效。通过掌握知识提升技术,在自己的实践中运用技术并 而下者谓之器”中的“道”是一种社会理想,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维
的实际操作经验出发与齐桓公讨论读书的问题。他提出,做轮
三、“技进于道”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
子,动作慢了榫眼松了就不牢固,动作快了榫眼紧了就对接不 器”
上。不慢不快,得心应手,虽然说不出道理来,但是技艺的妙处
“技进于道”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并不矛
就在这里。书本里的知识是古人对经验的总结,对后世之人有 盾。“技进于道”,从“道”出发,不作过分的修饰,自然地顺应规
2.关于“道” “道”就是“三才之道”的合一,即天道、地道、人道的合一。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在这里,“道”是客观存在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说明了“道”与其他事物的关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编辑 伍 宝
50
物自然,虽拙而巧。”这体现出了“技”的发展要顺应自然,不要过
由此,“技进于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都要
分修饰,只有合乎自然,才有稚拙之美。
求艺术家在其艺术创作中加入自己的内心情感等独特之处,而
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且要合乎自然、浑然天成。“道”与“器”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
1.“技进于道”的最高境界——大巧若拙
4.“道”和“器”的关系理解
庄子认为“技进于道”的最高境界是大巧若拙。巧得非常自

道法术器介绍模板

道法术器介绍模板

中国管理智慧:道法术器势令狐采学“以道御术”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为:以道义来承载智术道是境界、修养,术是智力、技巧悟道比炼智更高一筹“道、法、术、器”也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从道家传承来讲,它强调四个字,叫“道、法、术、器”。

“道”是天道,“法”是人定的,就是说你该怎么跟着“天道”去做。

“法”也有善恶之分。

顺应天道的“法”就是善法,相反,违背天道的“法”就是恶法。

“术”是指技术层面上的操作方法。

“器”是指有型的物质或是有形的工具。

有句话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四者关系:做事做人要以“道”为根本,讲究方“法”和利用规律,通过采用最好的工具(器),采用最好的技“术”,来完成你要达到的目的!道,是最终的真理,是这个囊括这个世界,甚至更广阔时空的自然法则。

法,是办法,即寻道的手段。

术,是法的表现,是建立在道、法之上的,表象方式。

器,是工具,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法好比树干,是展现在人们中,最雄壮的东西。

术好比枝叶,特别繁荣茂盛,看起来最为漂亮。

而实际上,道,才是本源。

“道”:规律、理念、信念“法”:公开颂布的成文法律以及刑罚制度。

“术”是君主驾驭臣民、使之服从于统治的政治权术。

“势”即权势,主要指君主的统治权力。

“器”,就是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

道以明向,法以立本,术以立策,势以立人,器以成事。

从企业来看,法是制度、规范、管理理念,是一个企业管理的纲领,企业“以法为本”,以吏为师”,将规章制度付诸实施,谓之“法莫如显”。

术是管理者的模式、技巧、能力、是良好贯彻“法”的有效手段,管理者“以其言而授之事”,“以其事而责其功之“刑名之术。

势是企业管理者的绝对权威、决策凝聚力,管理者以“法”、“术”来树立管理权威,又以管理权威来施行“法”、“术”的职权,法于术运用相得益彰,谓之“法势合一”。

“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企业管理不仅要有规章制度、有管理思想,同时要与正确的管理方法相结合,依“法”行“术”,以术理事,以术驭人,方可造就管理之“势”,达到“治虑不用而国治”的轻松管理的境界。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析议黄庆萱*(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退休教授台北)摘要:本文指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形」,是天象地形的总体概括省称。

形而上,指在天象地形上存在的抽象原理,其名曰「道」;形而下,指天地变化、阴阳交感所生的具体事物,其名曰「器」。

并析论「道先器后」、「道器不离」、「器先道后」诸说,而作评议。

以为道器皆以形为中心;形指干天坤地之形象;道成形而道在形,形生器而道在器;化裁推行举措已属通变事业,则道器各有先后。

结论中将《周易》「形而上」说与西方「形上学」略作比较。

关键词:形而上;形而下;道;器;形上学1、前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周易‧系辞传上》的两句话,为了避免断章取义,我先把相关的上下文摘录下来:乾坤其易之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这段文字,首先表明乾坤是易道精义蕴藏的处所,认为乾坤相对排列,交感化育,而易道蕴藏的精义就建立在这中间了。

再以假设语气强调乾坤相对交感化育的作用如果毁坏了,就无法来发现易道的精义;易道的精义不能发现,那么天行健而资始、地势坤而资生的功能,也许会几乎停止了。

于是由形上、形下推论道、器的关系:由天象地形向上归纳紬绎,得到阴阳和合这种宇宙终极的抽象原理,叫作「道」;由此天象地形向下落实,阴阳交感,化育成具体的事物,叫作「器」。

并且引申说明:易道通过天地化育、裁成万物,称之为「变」;推广化育,使万物顺利运作,称之为「通」;执持阳健阴顺、交感变通的道理来安顿天下老百姓,称之为「事业」。

形,是天象地形的省称。

《系辞传上》一开始,即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本节先言「乾坤其易之缊」,接言「形上形下」,形即乾坤天地之形象,道即易道,所以「乾坤其易之缊」和「形上形下」间才能用「是故」连系之。

道器之辨中的三种范式及其转换

道器之辨中的三种范式及其转换

道器之辨中的三种范式及其转换摘要:道器之辨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形成了三种理论范式并实现了范式转换,即从汉唐宇宙生成论范式下的“道先器后”说转换为宋明本体论范式下的“道体器用”说,进而在明清之际转换为生存论范式下的“治器显道”说,而生存论范式开启了人文主义视野和趋时更新的开放价值取向。

关键词:道器;范式;范式转换;孔颖达;朱熹;王夫之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82(2010)06-0014-07道器以一对范畴的形式出现首见于《易传?系辞上》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和此句密切相关的是《系辞》中另两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和“形乃谓之器”。

单从字面上,这三句中至少涉及道与器、形而上与形而下、形与道器、阴阳与道一系列范畴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关于道器之辨的争论,正是围绕着上述范畴而进一步展开的。

张立文认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道器观主要有器体道用、道体器用、道不离器、道器统一等几种观点,并将历史上的道器之辨总结为“有无范畴转化”的横向进程和“道器上联阴阳、下行心物”的纵向进程。

张氏从范畴史的角度,对中国哲学发展中的道器之辨做了体系性的总结,但以横向、纵向的结构总结道器之辨,主要是涵盖了汉唐儒学和宋明理学的观点,而淡化了明清哲学道器观的革新意义。

吴根友师主要着眼于明清之际的哲学转型,认为由宋至明清道器观是从“崇道黜器”到“由器求道”,标志着传统价值观向近代性“崇新求变尚奇”价值观的转变。

陈?S特别注意到宋明理学由于道的理化,而以理气之辨取代了道器之辨,这样道器之辨其实存在着宇宙论和存在论视域的不同,并认为船山的道器论开启了不同于以往形而上学框架的后形而上学视域,陈?S的研究方法和解释都富有新意,但形而上学与后形而上学对举都是西方哲学语境下的概念,其应用有边界和限制。

本文试图引入“范式”和“范式转换”的概念,认为在道器及其相关范畴的研究中,从汉唐儒学到宋明理学再到明清之际哲学形成了各自的理论范式并实现了范式的转换,并抽取三种理论范式的代表人物孔颖达、朱熹、王船山同时兼及其他哲学家的道器观进行阐述。

道器交济_形而上下之中_周瑾

道器交济_形而上下之中_周瑾

, ;

从 彳 从 止 乃 从 行 从 止 之 省 形 乍 行 乍 止 也 道 字 之 活 器 用 包 括 食 器 飲 器 炊具衣具 耕具 漁具 兵 器 禮
, ,





運 行 義 更 顯 導 字 異 體 爲 衛 石 鼓 文 作 薄 皆 與 道 字 器 涉 及 材 料 加 工 與 成 品 修 治 治 樸材 各 有 專 名 象


道 路義 又可引 申 動 詞義 講 述 表達 示 意 與





説 器 皿 ⑥ 尹 黎雲


1
9 4 8


認 爲 哭 喪 器 三 字實 爲




有 關 取道 途 經 路 過 與 足 行 有 關 所 从 之 犬 形 均 係 桑形 訛 舛 古 代 喪 器 用 桑 木 制 作
, ,

我 相 即 身 心 互 動 情 理 交 融 爲 生 命 旨 趣 這 裏 没 有 相 别 異 也
、 、




蓋 依 類象 形 故 謂之 文 其 後形 聲 相


本 質本體


現 象 現 實 之割 裂 造 物 主



受造 物 之 二 益 即 謂 之 字 字 者 言 孳 乳 而 浸 多 也 書 於 竹 帛 謂 之

向 途徑 技 能 方 法 抽 象 爲 規 律 準 則 道 理 道 義 學 説 物 以 犬爲 上 品 器 字 从 犬 如 同 獻 字 从 犬
、 、

⑤ 左民 安

道法术器指的是什么

道法术器指的是什么

道法术器指的是什么
“道、法、术、器”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从道家传承来讲,它强
调四个字,叫“道、法、术、器”。

“道”是天道,“法”是人定的,就
是说你该怎么跟着“天道”去做。

“法”也有善恶之分。

顺应天道的“法”就是善法,相反,违背天道的“法”就是恶法。

“术”是指技术层面上的
操作方法。

“器”是指有型的物质或是有形的工具。

有句话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四者关系:做事做人要以“道”为根本,讲究方“法”和利用规律,
通过采用最好的工具(器),采用最好的技“术”,来完成你要达到的目的。

“道”:规律、理念、信念。

“法”:公开颂布的成文法律以及刑罚制度。

“术”:是君主驾驭臣民、使之服从于统治的政治权术。

“器”:就是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

道以明向,法以立本,术以立策,器以成事。

道器之间

道器之间

道器之间作者:殷双喜来源:《雕塑》2008年第06期许宝忠1951年生江苏泰县人197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1983年进修结业于同系研究生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职四川美协创作研究室2003年调至上海油画雕塑院现居住在上海、成都近年来观念艺术或者说艺术的观念化日益成为创作的重要价值标准,这使得传统的写实雕塑面临着多重的挑战,如何在习以为常的创作类型中寻求突破,使写实形态的艺术更具有可看性,并且吸引人们的关注与思考,成为雕塑创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此,隋建国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即“写实主义雕塑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它不仅可以继续延续原有的再现世界的功能,而且可以作为观念艺术的基础,成为新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源。

”许宝忠的雕塑近作《新青铜器》系列,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理念。

《易经·系辞上》曰:“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当代许多装置艺术与现成品艺术正是出入在道器之间,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

许宝忠采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器物如不锈钢锅、电吹风、电话、闹钟等,在放大的器物原形上赋以古代青铜器纹样,如夔纹、饕餮纹、雷纹、乳钉纹等等,从而使我们所熟悉的当代日常生活器皿获得了“陌生化”效果。

许宝忠的器物系列作品是从杜尚开始的,他认为,杜尚当年将《泉》这一日常器物搬入博物馆,使之从使用转换为观看,由于“场所”的转换而将其使用功能掏空,转化为审美对象。

这正是语言学上的一种将“所指”转换为“能指”的努力,在当代的装置艺术与现成品艺术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由于器物变异或场所变更而发生的意义置换。

其实中国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就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一种道器转换,原始人的酒食器皿在隆重的部族祭祀仪式中成为脱离实用功能的礼仪器皿。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现代人对于日常器物的收藏何以具有某种特殊的热情,那就是一旦某一器具与现代人的生活发生联系,并且寄托了现代人的情感,它就有可能脱离实用成为收藏的对象,获得某种形而上的精神象征物的价值。

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中的“道”“器”关系

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中的“道”“器”关系

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中的“道”“器”关系作者:牛耕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7期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造物设计相应的受到深刻的影响,以至于中国古代发展成一个“造物设计大国”。

中国的先哲们所提倡的“道”“器”关系,成为中国造物设计与中国文化哲学思想的结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造物设计道器作者简介: 牛耕(1973-),男,甘肃通渭人,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艺术设计方向研究。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7-0102-01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创造,而造物是创造之始。

人类的创造不外乎造物、造神,而造物却远远早于造神。

从原始人类打制石器、磨制骨贝时起人类的进化便和造物密不可分了,而在这期间造神也开始了,也使得人类在造物过程中开始逐步地有意识地把某种象征意义融合到造物运动中去了。

这一现象也就是所谓的人类艺术性的工艺造物现象,也是人类设计历史的开始,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设计的历史,而造物设计理所当然地包括所有艺术质的工艺造物在内。

从原始人制造出第一件最粗陋的工具,到21世纪各种高科技的成就,可以看作为造物设计发展的一个完整历程。

这一历程是由人类无数次的工艺实践活动所组成的。

恰恰从这个过程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相互作用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精神文化在这种活动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设计艺术不管是实用艺术还是装饰艺术,它能至始至终把人类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做为一个整体,把握审美意识和现实关系以及历史特征的完美统一。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文化的创造史。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文化已有一个较完整的理论框架,等到儒、道、佛三教开始互相补充时,中国人文思想的灵思巧辩便达到极至,可谓尽善尽美。

孔子哲学“成人伦、助教化”的入世进取;庄子那里便是“傍惶乎、尘垢之外,逍遥乎、天为之业”的出世消极;到了佛学那里便是“打生参禅,深入涅磐”的超脱避世。

道法术器的原理

道法术器的原理

道法术器的原理
道法术器是传统中国哲学中的概念,指的是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基本原理。

以下是对这些基本原理的简要解释:
1. 道:指宇宙万物的本源或本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道家思想中,“道”被认为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本依据,是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内在本质。

2. 法:指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则,包括自然法则、社会法则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法”被视为一种规范和准则,是人们行为的标准和依据。

3. 术:指方法和技术,包括具体的操作和实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术”被视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是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和方法。

4. 器:指具体的事物或物质形态,如山川、草木、金石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器”被视为一种载体和表现形式,是道的体现和应用。

总之,道法术器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

道与器的关系 哲学

道与器的关系 哲学

道与器的关系哲学
道与器的关系,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道,指的是天道、地道、人道,是宇宙间的一种力量,是万物之始之母,是规律、法则、道路的统称。

器,则是具体的存在,是形的概念,是指具体的器物或名物制度。

道与器的关系,实质上是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道是无形象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是万物之始之母,是形而上的存在;器是有形象的,是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是道在现实中的表现。

道和器既有共通之处,又各自独立。

道是一种抽象的力量,器是具体形态的展现。

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本,而器是道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

在道与器的关系上,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些哲学家认为道高于一切,器只是道的附属品,如老子提出的“朴散则为器”的观点;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器自有其重要性和独立性,如荀子提出的“无其器则无其道”的观点。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只关注具体的器物和现象,而忽视了抽象的道。

我们需要意识到,只有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要追求内在的成长和修养。

只有将道与器相结合,才能真
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的修养和提升,以达到道与器的和谐统一。

器物与道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意思

器物与道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意思

器物与道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意思
器物与道的关系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道是道家哲
学中的核心概念,代表着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是超越个体和物
质的存在。

器物则是指具体的实体事物,包括人、物、事等等。


道家哲学中,器物与道的关系被理解为器物是由道而生,受道而养,最终归于道。

这种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阐释。

首先,从宇宙的角度来看,道被视为宇宙的本源和规律,是一
切事物存在和运行的根本。

器物作为宇宙中的一部分,是由道所创生,受道所影响和支配。

器物的存在和运行都受到道的影响和制约,最终归于道的统一和和谐。

其次,从个体的角度来看,道家哲学强调个体应当顺应道的规律,追求与道的合一。

个体应当摒弃私欲,追求心灵的宁静,以达
到与道的和谐统一。

因此,个体与道的关系也体现在个体的修养和
修身上。

此外,从道德的角度来看,道家强调顺应道的规律,追求无为
而治,强调自然而然,不做作为。

因此,器物与道的关系也体现在
人们的行为和处世态度上,即顺应道的规律,追求自然而然的生活
方式。

总之,器物与道的关系在道家哲学中是一个深刻而丰富的概念,涉及宇宙、个体和道德等多个层面。

理解和把握好器物与道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道家哲学的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和
行为。

关于道法术器的理解

关于道法术器的理解

关于道法术器的理解
“道法术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概念,常用于描述事物的不同层面或方面。

以下是对道法术器的理解:
- 道:指原理、规律、本质。

要先把事情的基本原理和来龙去脉搞清楚,找出其中的主要矛盾,发掘出核心问题。

- 法:指战略、计策。

制定宏观的战略,并且有切实的计策,能够直击要害。

- 术:指战术、技巧。

具体可以实施的步骤,让每个人都能领到任务,各司其职。

- 器:指工具、技术。

要用上最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不能在这方面落后别人。

道法术器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

只有在实践中将这四个方面融会贯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道器关系
4
《庄子· 达生》
• 梓庆削木为鐻,乃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 “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 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齐三
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
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 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鐻,
(二)道器关系
4、天人合一要在具体情景中去理解。在造 物中就是道器关系。
6
第二章 道器关系——中国古代设计中物质与思维的关系
(一)从天人合
一说起
(二)道器关系
1、重道并非轻器
2、道器一体 3、道亦有道,器亦有道 4、道器层次论 5、道器互动
(二)道器关系
7
第二章 道器关系——中国古代设计中物质与思维的关系
(二)道器关系
• 1、重道并非轻 器 • 2、道器一体 • 3、道亦有道, 器亦有道 • 4、道器层次论 • 5、道器互动
14
第二章 道器关系——中国古代设计中物质与思维的关系
(一)从天人合一说

2、道器一体
(二)道器关系 • 1、重道并非轻器 • 2、道器一体 • (1)以道说器, 器以载道 • (2)以器观道, 道者,器之道 • 3、道亦有道,器 亦有道 • 4、道器层次论 • 5、道器互动
15
第二章 道器关系——中国古代设计中物质与思维的关系
(一)从天人合一说

2、道器一体
(1)以道说器,器以载道
(二)道器关系 • 1、重道并非轻器 • 2、道器一体 • (1)以道说器, 器以载道 • (2)以器观道, 道者,器之道 • 3、道亦有道,器 亦有道 • 4、道器层次论 • 5、道器互动
第二章
道器关系
——中国古代设计中物质与思维的关系
第二章
道器关系
(一)从天人合一说起 (二)道器关系
第二章 道器关系——中国古代设计中物质与思维的关系
(一)从天人合
一说起
(二)道器关系
3
第二章 道器关系——中国古代设计中物质与思维的关系
(一)从天人合
一说起
(一)从天人合一说起
1、天人合一时中国哲学的总纲。 2 、如何理解天和人 ①、以《尚书》为代表的“天工人代” ②、董仲舒的“天人相副”,天人感应。 ③、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的观点 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⑤、中国古代造物“象法天地”
①《易传》中的道器关系 ②老子的道器关系 ③庄子的道器关系 ④宋元诸儒论道器关系
16
第二章 道器关系——中国古代设计中物质与思维的关系
(一)从天人合一说

(1)以道说器,器以载道
①《易传》中的道器关系
《易· 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 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后几句话的意 思是:将治国安邦和生财制器相结合而裁节叫做 变。推行这种变化叫做通,应用这些变化于人民 叫做事业。可见,古代圣贤之道莫不在此事业之 中。既然圣贤之道就是天下之民的事业。那么, 天下之民衣食住行都是圣贤的事业,器就是他们 不可抗拒的事,怎么可以“轻视”呢?
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凝神者,
其是与!”
5
第二章 道器关系——中国古代设计中物质与思维的关系
(一)从天人合
一说起
(一)从天人合一说起
3 、如果说,先秦道家的天人合一时所谓的 “人”合于“天”,那么,先秦儒家则是 “天”合于“人”,前者归宿于“天”(自 然),后者归宿于“人”(社会)。——朱 立元主编《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
A、敬鬼神而远之 B、宗教世俗化 C、商品经济的繁荣
11
第二章 道器关系——中国古代设计中物质与思维的关系
(一)从天人合一
说起
1、重道并非轻器
(3)儒家思想的价值观——见利思义,义然 后取
A、“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乃是超仁至圣的最高境 界。 B、《史记· 货殖列传》载:“子贡既学于仲尼,退 而士于卫,废著鬻财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 最为饶宜”。“子贡接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 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5)中国古代技术和思想的关系——道器 互动、以道奴术
(6)中国古代 “重器”之表现——有器之 用、备物致用
13
第二章 道器关系——中国古代设计中物质与思维的关系
(一)从天人合一
说起
2、道器一体
(1)以道说器,器以载道 ①《易传》中的道器关系 ②老子的道器关系 ③庄子的道器关系 ④宋元诸儒论道器关系 (2)以器观道,道者,器之道 ①王夫之的道器观 ②章学诚论道器.
(一)从天人合一
说起
(二)道器关系
(二)道器关系
• 1、重道并非轻 器 • 2、道器一体 • 3、道亦有道, 器亦有道 • 4、道器层次论 • 5、道器互动
8
第二章 道器关系——中国古代设计中物质与思维的关系
(一)从天人合一
说起
1、重道并非轻器
(1)辨证看道器——轻者重之,重者轻之 ①注意“轻者重之,重者轻之”的倾向 ②反对“二元对立”论道器 (2)中国古代现实、现世主义思想的洪流— —敬鬼神而远之 (3)儒家思想的价值观——见利思义,义然 后取
(二)道器关系
• 1、重道并非轻 器 • 2、道器一体 • 3、道亦有道, 器亦有道 • 4、道器层次论 • 5、道器互动
9
第二章 道器关系——中国古代设计中物质与思维的关系
(一)从天人合一
说起
1、重道并非轻器
(二)道器关系
• 1、重道并非轻 器 • 2、道器一体 • 3、道亦有道, 器亦有道 • 4、道器层次论 • 5、道器互动
(二)道器关系
• 1、重道并非轻 器 • 2、道器一体 • 3、道亦有道, 器亦有道 • 4、——中国古代设计中物质与思维的关系
(一)从天人合一
说起 (4)中国古代重实用的传统思想——致用 为本、经世致用
1、重道并非轻器
(二)道器关系
• 1、重道并非轻 器 • 2、道器一体 • 3、道亦有道, 器亦有道 • 4、道器层次论 • 5、道器互动
(1)辨证看道器——轻者重之,重者轻之 ①注意“轻者重之,重者轻之”的倾向 ②反对“二元对立”论道器
10
第二章 道器关系——中国古代设计中物质与思维的关系
(一)从天人合一
说起
1、重道并非轻器
(2)中国古代现实、现世主义思想的洪流— —敬鬼神而远之
(二)道器关系
• 1、重道并非轻 器 • 2、道器一体 • 3、道亦有道, 器亦有道 • 4、道器层次论 • 5、道器互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