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20版)》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糖尿病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和管理糖尿病,中国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以下简称“分会”)制定了最新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以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在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决策。
在最新的指南中,分会提供了一套详细的糖尿病管理方案,旨在促进病情的控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以下是指南中的几个重要观点和建议:1. 糖尿病的分类和诊断:指南明确了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量。
同时,指南还强调了其他相关检查的重要性,如OGTT(葡萄糖耐量试验)和抗体检测,以帮助尽早发现和确诊糖尿病。
2. 糖尿病的预防:指南鼓励人们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和延缓糖尿病的发展。
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的体力活动和保持正常体重都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因素。
此外,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戒烟限酒以及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3.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指南对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推荐。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合并症等因素,指南给出了不同药物的应用指导,包括口服药物、胰岛素和其他降糖药物。
此外,指南还提醒医生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并强调了用药过程中的监测和不良反应的注意事项。
4. 糖尿病的并发症防治:指南着重强调了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策略。
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眼部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都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指南建议通过控制血糖水平、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等综合干预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5. 糖尿病的营养管理:指南对糖尿病的营养管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指南强调了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包括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配比主食和蔬菜水果、限制高脂高糖食物和嗜好品的摄入等。
指南还提醒患者关注饮食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摄入,以维持适当的营养平衡。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三联优化方案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三联优化方案中国专家共识》要点一、背景与目的:该共识的背景是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而口服降糖药物是其主要治疗方式之一、然而,治疗糖尿病的药物选择和应用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和统一临床实践,制定该共识。
二、降糖药物的分类与机制:该共识明确了降糖药物的分类,包括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分泌促进剂、肠腔糖苷酶抑制剂和肾脏葡萄糖再吸收抑制剂等。
同时,详细介绍了各类药物的机制,如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三、三联治疗的定义与指征:该共识进一步定义了三联治疗的概念,即在口服降糖药物基础上加用其他治疗方式,如胰岛素治疗、葡萄糖酮酸血症治疗等。
同时,明确了三联治疗的指征,包括病情严重、血糖控制不理想等。
四、三联优化方案的制定:共识提出了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三联优化方案的制定原则和具体步骤。
原则包括个体化治疗、分级管理、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和个人治疗目标的制定。
步骤包括根据患者的患病特点和糖尿病分级,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并进行联合应用,随着病情的变化进行治疗调整。
五、三联优化方案的应用与教育:该共识还强调了三联优化方案的应用与教育的重要性。
应用方面,要求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并进行定期随访和病情评估。
教育方面,要求医生对患者进行相关教育,如合理膳食和运动等,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六、研究与评价:该共识要求科学研究和评价三联优化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临床研究获取更多的数据和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通过以上六个要点的详细阐述,该共识为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和统一临床实践,为成人2型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中国2020年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全文版
中国2020年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全文版简介本文档为中国2020年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全文版,旨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目标指南的目标是提供广大患者和医生所需的权威、科学和实用的指导,以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和并发症的风险,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防指南强调预防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患病风险:- 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正常体重和戒烟限酒。
- 定期检查血糖和其他相关指标,及早发现糖尿病前期症状。
- 注意心理健康,减少压力和焦虑。
诊断2型糖尿病的诊断应基于以下准则:- 空腹血糖≥7.0 mmol/L或随机血糖≥11.1 mmol/L,结合糖尿病症状,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 空腹血糖≥6.1 mmol/L但<7.0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7.8 mmol/L但<11.1 mmol/L,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前期。
治疗治疗2型糖尿病的策略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
主要治疗方案包括:- 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正常体重和戒烟限酒。
- 药物治疗,如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和其他辅助治疗药物。
- 定期监测血糖和其他相关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并发症防治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眼病、神经病变等。
指南提供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包括定期检查、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以及积极治疗并发症等。
结语中国2020年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全文版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权威、科学和实用的指导,帮助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和并发症的风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预防、诊断、治疗和并发症防治等方面提供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为相关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要点2020年11月25-27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CDS)在苏州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火热召开。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的发布无疑是本次大会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更新版指南结合了最新的国际糖尿病管理指南和临床证据,为我国2型糖尿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更新要点一:糖尿病患病率2020版指南:根据最新的流调数据,依WHO诊断标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
图1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变化更新要点二:将“糖化血红蛋白”纳入到糖尿病诊断标准2020版指南: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B)表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更新要点三:新增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2020版指南: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
(B)图2 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更新要点四: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2020版指南:➤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A)➤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
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
(A)➤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 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
(A)➤合并CKD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SGLT2i。
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专家建议解读
OAD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患者 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HbA1c达标率提高
24周后连续两次患者血糖检测HbA1c≤6.5%, HbA1c≤7.0%的患者比例
60.00% P=0.001 43.70% 40.00% P=0.043 17.50% 10.10% 甘精胰岛素组 调整OAD组
27.10%
20.00%
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空腹血糖值,每周调整2-6U基础 胰岛素直至空腹血糖达标
Raskin PR, et al. Eur J Intern Med. 2007 ,18(1):56-62.
临床使用建议 STEP 2.2:根据FPG水平调整基础胰岛素剂量—患者自我调整方案
患者自我调整剂量方案(以FPG目标6.1 mmol/L为例) 空腹血糖(mmol/L)
• 口服药种类和剂量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酌情选择和调整
临床使用建议 STEP 2.1:根据FPG水平调整基础胰岛素剂量—医生指导方案
医生调整剂量方案(以FPG目标6.1 mmol/L为例) 空腹血糖(mmol/L)
<4.4 4.4-6.1 6.2-7.8 7.9-9.9 >10.0
基础胰岛素剂量调整
-2U 不调整 +2U +4U +6U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A1C≥7.0%)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 (HbA1c≥7.0%),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主要治疗路径
一线药物治疗
备选治疗路径
二甲双胍
α -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泌剂
生 活 方 式 干 预
二线药物治疗
胰岛素促泌剂/α -糖苷酶抑制剂/ DPP-4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
三线药物治疗
初诊T2DM患者
*高血糖症状: 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
成人T2DM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20版)要点
成人T2DM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20版)要点更新版指南就基础胰岛素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人群时可能涉及到的问题,如“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胰岛素与口服、GLP-1RA等药物联合时的起始剂量、剂量调整方案、用药注意”、“预混胰岛素方案向基础胰岛素方案的转换”等给出了详细的药物使用建议。
基础胰岛素种类及其特点表1 基础胰岛素种类及特点注:*目前在中国使用较少应用基础胰岛素时的血糖控制目标应用基础胰岛素时的血糖控制目标应根据个体化原则,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病程、预期寿命、伴发疾病、降糖治疗方案及患者意愿等情况后制定。
➤HbA1c<7%、FPG 4.4-6.1mmol/L:对于大多数非妊娠成年T2DM患者;➤HbA1c<6.5%、FPG 4.4-5.6mmol/L:对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严重并发症或低血糖风险低的患者;➤近期国内研究显示,对于应用≥1种口服降糖药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成年T2DM患者,加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时,将FPG目标设定为≤6.1mmol,能进一步提高HbA1c达标率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HbA1c<8.0%,FPG≤7.0mmol/I或更高:对于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合并严重疾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较为宽松。
口服降糖药联合基础胰岛素方案相较于联合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在口服降糖药基础上联合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对血糖控制的改善程度相似,但低血糖风险更小,体重增加更少。
不同口服降糖药降糖作用机制不同,与基础胰岛素联用时,需根据药物特点,注意监测血糖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见表2)。
表2 基础胰岛素与不同降糖药联合方案的特点与注意事项1.适用人群➤高血糖(FPG>11.1mmol/l或HbA1c>9%)或伴明显高血糖症状的新诊断T2DM患者;➤≥1种口服降糖药规范治疗3个月以上,HbA1c仍未达标的患者。
2.胰岛素起始方法➤通常0.1-0.3U/(kg·d)起始基础胰岛素;➤HbA1c>8%者,0.2-0.3U/(kg·d)起始;➤BMI≥25kg/m^2者,0.3U/(kg·d)起始。
《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临床专家指导意见》要点
《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临床专家指导意见》要点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之一,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临床专家指导意见如下:1.适应症: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高于目标值的情况。
2.治疗目标: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主要目标是迅速降低血糖水平,并维持在目标范围内,以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同时应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3.治疗方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包括胰岛素注射和饮食控制。
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和个体差异,可以使用多种胰岛素注射方案,如一天一针、两针或三针的方案。
同时,患者应进行个体化的饮食控制,限制摄入总能量和碳水化合物,增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摄入。
4.胰岛素药物选择: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中常用的胰岛素药物包括快速作用胰岛素、短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
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和饮食习惯,选择合适的胰岛素药物进行注射。
5.胰岛素注射技巧:胰岛素注射技巧的掌握对于治疗效果的达到至关重要。
患者应注意注射部位的选择,轮换使用不同部位,避免局部皮下脂肪堆积。
同时,注射时应掌握注射角度和深度,避免药物漏出和发生组织损伤。
6.治疗监测: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期间,患者应进行定期的血糖监测,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
7.并发症防治: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时应密切观察低血糖的发生,如出现低血糖症状应立即采取恰当的急救措施。
同时,注意监测肝功能、肾功能和血脂水平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8.生活方式干预: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期间,患者应积极配合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保持合理的体重。
生活方式干预与胰岛素治疗相结合,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9.随访和教育: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期间,患者应定期进行随访,密切观察胰岛素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同时,应注意为患者提供相关的疾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巧的教育,帮助患者提高血糖控制水平。
重磅!刚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正式发布
重磅!刚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正式发布《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新版指南)终于正式发布了。
新版指南有8项重⼤更新与糖尿病⼈密切相关。
1糖化⾎红蛋⽩纳⼊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化⾎红蛋⽩(HbA1c)可以有效地反映糖尿病患者过去8~12周平均⾎糖⽔平,不受每天⾎糖波动、饮⾷及运动影响,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度相关,以往只是在糖尿病治疗时作为控制标准使⽤。
新版指南,明确将糖化⾎红蛋⽩(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2糖化控制⽬标应个体化本次指南新增了⼀幅⽰意图,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医⽣对于患者HbA 1c 的个体化管理,具体如图:图⽚来源于⽹络3明确部分降糖新药预防并发症新版指南中,治疗⽬标和治疗⼿段都更加强调综合治疗,明确肯定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贝那鲁肽、利拉鲁肽等)和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对糖友⼼、脑、肾等慢性病变的预防保护作⽤。
具体表现如下3点:2型糖尿病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糖、⾎压、⾎脂、体重的控制,抗⾎⼩板治疗和改善⽣活⽅式等措施;合并⼼⾎管疾病或风险⾼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糖化是否达标,应在⼆甲双胍的基础上加⽤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或⼼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糖化是否达标,应在⼆甲双胍的基础上加⽤SGLT2抑制剂。
合并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不能使⽤SGLT2抑制剂,可考虑选⽤GLP-1受体激动剂。
44添加糖友每⽇能量供给量新版指南中,添加了每⽇能量供给量表格。
不同的糖尿病⼈⼀天需要摄⼊多少热量,有了明确依据。
图⽚来源于⽹络这个表看上去有点复杂,其实计算⽅式很简单。
假如⼩刘是男性,⾝⾼1.75⽶,体重70公⽄,从事轻体⼒劳动,2型糖尿病⼈。
其体重指数BMI为体重70除以⾝⾼1.75的平⽅,约等于22.85,属于正常体重。
因此,⼩刘对应的每公⽄标准体重需要的每⽇能量供给量为25~30千卡(合104~125千焦)。
2020版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
·指南与共识·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20版)(按姓氏笔画排序)冉兴无母义明朱大龙刘铭纪立农李小英李启富李焱李强杨文英杨立勇杨涛肖建中邹大进张俊清陆菊明陈莉明陈璐璐周智广单忠艳赵家军洪天配郭立新郭晓蕙姬秋和彭永德童南伟曾龙驿【提要】T2DM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需要胰岛素治疗以达到有效的血糖控制。
基础胰岛素是T2DM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但当前我国基础胰岛素治疗存在起始治疗较晚,起始剂量偏低且剂量调整不足等情况。
为规范基础胰岛素在临床中的合理使用,我国专家于2017年发布了《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基于循证证据对基础胰岛素常用临床方案的适用人群、起始方法、剂量调整方法等做出推荐。
本次修订针对基础胰岛素应用的临床证据进行更新。
【关键词】基础胰岛素;糖尿病,2型doi:10.3969/j.issn.1006⁃6187.2020.10.001Chinese expert recommendations on basal insulin treatment in adult type2diabetes mellitus【Summary】With the progression of type2diabetes and the decline of beta⁃cell function,insulin iseventually required to improve glycemic control.Basal insulin plays a vital role in type2diabetes mellitus management,but basal insulin usage in current Chinese clinical practiceis suboptimal,including delayedinitiation,inadequate starting dose,and insufficient titration,etc.To improve and standardize basal insulinusage,Chinese experts developed the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on basal insulin treatment in2017,provide advice on applicable population,appropriate starting dose and titration scale for common basal insulinregimens.Current recommendations were updated based on new evidence.【Key words】Basal insulin;Diabetes mellitus,type2一、前言糖尿病是一类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可降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解读 PPT课件
指南制定目的与意义
01
提高糖尿病防治水平
通过制定和更新指南,推动中国糖尿病防治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系
统化,提高糖尿病防治水平。
02
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和并发症
通过推广和实施指南中的防治措施,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
亡率,减轻社会负担。
03
促进多学科协作
强调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多学科协作,包括内分泌科、心血管科、营养科
历经多年修订和完善
03
新版指南历经多年修订和完善,经过多轮专家讨论和修改,最
终定稿并发布。
指南适用范围及对象
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
新版指南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为医务 人员提供糖尿病防治的指导和建议。
面向全科医生及专科医生
新版指南面向全科医生、内分泌科医生、心血管科医生等相关专业医务人员,提供糖尿病 防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01
简化知情同意书内 容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确保患者 能够理解治疗目的、风险和预期 效果。
02
强化医护人员沟通 培训
提高医护人员沟通技巧,确保患 者充分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 书。
03
提供多种签署方式
如电子签名、远程视频签署等, 方便患者随时随地完成签署流程 。
心理干预方法在患者管理中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
内科与眼科协作
内科医生关注患者视网膜病变风险,眼科医 生定期检查眼底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内科与肾内科协作
内科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关注患者肾功能,肾内科医生处理 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
内科与营养科协作
内科医生制定饮食控制方案,营养科医生提 供营养咨询和指导。
06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
更新要点一最新流调数据显示,糖尿病患病率11.2%(WHO标准)。
要点提示1.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2015至2017年达到11.2%,各民族有较大差异,各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
2. 糖尿病的知晓率(36.5%)、治疗率(32.2%)和控制率(49.2%)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
3.糖尿病人群中T2DM占90%以上。
更新要点二糖化血红蛋白(HbA 1c )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
要点提示1.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OGTT 2 h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
(A)2.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HbA 1c 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B)3.按病因将糖尿病分为T1DM、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4种类型。
(A)更新要点三综合控制目标部分,新增个体化HbA 1c 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要点提示1.T2DM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的控制,抗血小板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措施。
(A)2.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T2DM 患者,合理的HbA 1c 控制目标为<7%。
(A)3.HbA 1c 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 1c 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 1c 目标。
(B)4.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T2DM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T2DM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案中。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解读新指南更新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解读新指南更新要点图: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发展历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HbA1c )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临床上HbA1c已被广泛用于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也是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2]。
2011年,WHO建议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采用HbA1c 诊断糖尿病,诊断切点为HbA1c≥6.5%[2]。
鉴于HbA1c检测在我国尚不普遍,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程度不够,测定HbA1c的仪器和质量控制尚不能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要求,因此在201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未推荐采用HbA1c 诊断糖尿病[2]。
近几年来我国HbA1c标准化工作推进速度迅速加快,随着对HbA1c认知程度和测定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已完成HbA1c 检测的标准化工作,此次指南更新将HbA1c≥6.5%作为补充诊断标准[1]。
表: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将TIR纳入血糖控制目标促进多维度的血糖管理HbA虽然是血糖监测的“金标准”,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不能反映低血糖,不能反1c个体间差异等问题[3-9]。
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可从高血糖、低血糖、血糖变异性的多维视角完映血糖变异性,不能反映HbA1c进行有效补充[10-11]。
糖尿病治疗领域对于TIR的关注与认识不断增加,大量研究发现TIR与微血管并善解析血糖控制状况,对HbA1c发症、心血管疾病、妊娠结局等显著相关,基于中国人群的前瞻性研究就发现,TIR与2型糖尿病(T2DM)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呈负相关[12-13]。
图:TIR与T2DM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负相关随着持续血糖监测(CGM)和自我血糖监测(SMBG)的快速发展,血糖管理的全新指标TIR的监测也越来越便捷[1]。
共识对TIR的推荐逐步完善,2019年发布的TIR国际共识推荐1型糖尿病(T1DM)及T2DM患者的TIR控制目标为>70%,但应高度个体化,同时关注低血糖以及血糖波动[14]。
2型糖尿病防治全文指南:2020版中国
2型糖尿病防治全文指南:2020版中国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全球人类的健康。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报告,全球约有4.6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1.14亿,位居全球首位。
2型糖尿病(T2DM)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占所有糖尿病病例的90%以上。
为了提高我国糖尿病防治水平,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我国糖尿病学会组织专家编写了《2型糖尿病防治全文指南:2020版中国》。
本指南旨在为糖尿病防治提供最新、最全面的科学依据和指导建议,适用于糖尿病患者、医疗卫生工作者及关心糖尿病防治的人士。
1.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1.1 糖尿病定义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导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1.2 糖尿病分类糖尿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型糖尿病(T1DM)- 2型糖尿病(T2DM)- 妊娠期糖尿病(GDM)- 特殊类型糖尿病2. 2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2.1 病因2型糖尿病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部分患者有家族史。
环境因素如年龄、体重指数(BMI)、饮食习惯、体力活动等与2型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
2.2 发病机制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分泌不足是指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作用减弱。
3. 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3.1 临床表现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多样,轻型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高血糖。
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等。
病情进展可出现慢性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
3.2 诊断标准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如下:- 空腹血糖≥7.0 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 有高血糖典型症状,随机血糖≥11.1 mmol/L4. 2型糖尿病的治疗策略4.1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包括合理膳食、增加体力活动、减轻体重等。
《中国2型糖尿病预防与管理指南(2023版)》更新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预防与管理指南(2023
版)》更新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预防与管理指南(2023版)更新要点
本次《中国2型糖尿病预防与管理指南(2023版)》的更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流行病学调查: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更新了糖尿病的发病率和趋势预测,以更好地指导预防工作。
2. 高危人群筛查:强调了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与早期预防,包括家族史、年龄、肥胖等因素的评估与判断。
3. 预防措施:加强了针对糖尿病的预防措施,包括饮食调节、体育锻炼、控制体重、避免吸烟等方面的指导。
4. 诊断标准:重新调整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以确保更准确和敏感的糖尿病诊断。
5. 药物治疗:更新了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方案和选择,包括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治疗等。
6. 并发症防治:特别强调了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工作,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眼部病变等。
7. 糖尿病管理团队:强调建立多学科的糖尿病管理团队,包括内分泌科医生、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
通过这些更新,希望能够更好地指导中国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工作,减少病患人数,提高生活质量。
以上为《中国2型糖尿病预防与管理指南(2023版)》更新要点的简要介绍。
注意:本文档为根据情况总结的概述,具体请参考正式发布的指南。
202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要点
202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要点2003年至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已经陆续发表了5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年一次的指南更新,见证了中国2型糖尿病管理的变迁。
在刚刚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CDS2020)上,第6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也重磅发布。
发布仪式结束之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现任主委朱大龙教授就本次指南更新的9大要点进行了详细解读。
图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9大更新要点一览详细整理如下:·要点1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目前为止,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持续增长。
滕卫平教授团队最新发表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2%。
图2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扬趋势明显·要点2 ·HbA1c正式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朱大龙教授表示,多年来,CDS一直致力于将HbA1c纳入诊断标准,近期开展的“中国糖化血红蛋白一致性计划(CGSP)”就是以优化中国的HbA1c标准化未目的的。
在本次指南更新中,CDS终于将HbA1c正式纳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当中,以HbA1c≥6.5%作为切点,辅助糖尿病的诊断。
新增建议具体为: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方法测定的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B级证据。
表1 最新糖尿病诊断标准注:只有通过一致性评价后,HbA1c才能被用于糖尿病诊断·要点3 ·HbA1c个体化控制目标设定,可以这样做!本次指南更新细化了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为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控制目标——B级证据。
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
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成人2型糖尿病在中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基础胰岛素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为了规范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基础胰岛素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制定了指导建议,旨在提供全面而系统的药物使用方针。
一、糖尿病患者选择标准:1. 血糖控制: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一直无法达到预期治疗目标,或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持续超过目标水平,应考虑使用基础胰岛素。
2. 胰岛素维持: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如口服降糖药物)已无明显效果,或者因为服药过程中的低血糖风险而不适合继续使用时,应转用基础胰岛素。
二、基础胰岛素的起始剂量:1. 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以0.1-0.2单位/千克体重/天的剂量开始,分为1-2次注射。
2. 已药物治疗的耐药患者:以替代剂量的形式进行,通常为0.2-0.3单位/千克体重/天,分为1-2次注射。
三、基础胰岛素的调整原则:1. 血糖监测:病人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剂量。
通常,达到空腹血糖控制目标后,应每周增加2-4单位的剂量,直到稳定在目标范围内。
2. 补充胰岛素:如在晚餐后血糖仍不够理想,可以考虑增加晚餐前或睡前基础胰岛素的剂量。
3. 治疗期间其他情况的调整:如发生生病、进行剧烈体力活动、饮食改变等情况,患者应咨询医生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胰岛素的调整。
四、监测与管理:1. 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应定期进行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
2. 培训患者:医生应向患者提供有关特定的基础胰岛素使用指导,并确保其正确理解和操作。
3. 定期复诊:医生和患者需要定期复诊以评估治疗效果并进行调整。
结论:成人2型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基础胰岛素作为核心治疗药物,在控制血糖和减少并发症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诊断标准
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诊断标准全面解读1. 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诊断标准概述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是我国糖尿病专家共同制定的权威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科学、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其中,诊断标准作为诊断2型糖尿病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通过全面了解和解读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病情,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的治疗方案。
2. 诊断标准的内涵及其临床意义根据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诊断2型糖尿病应综合考虑血糖水平、临床症状和血糖代谢紊乱的程度。
具体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这些标准可以客观评估患者的血糖水平,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诊断2型糖尿病,从而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指南诊断标准更新的意义和争议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相较于之前版本做出了一些调整和更新,这体现了临床经验和科学研究的不断积累和进步。
但是,部分医生和研究者对此提出了一些争议,认为部分更新并不合理或存在局限性。
对于这些争议,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不断完善指南的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临床实践。
4. 诊断标准的实际应用与挑战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常常面临着如何灵活运用诊断标准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妊娠期糖尿病、老年糖尿病等。
由于个体差异和疾病进展,部分患者的诊断结果可能存在不确定性,这给医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有必要通过临床案例和经验总结,不断完善诊断标准的应用指导,提高医生的诊断水平。
5. 结语与个人观点通过深入解读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的诊断标准,我对于诊断2型糖尿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诊断标准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得到了充分展现,同时也看到了一些争议和挑战。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促进诊断标准的不断完善,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好的支持。
总结:通过对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诊断标准的深入解读,我们加深了对2型糖尿病诊断的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争议和挑战。
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解读
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解读胰岛素是调节血糖水平的重要激素,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合理且有效地使用胰岛素治疗可以起到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
近日,中国专家联合发布了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指导建议,旨在帮助医生更好地应用胰岛素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这些指导建议进行解读。
首先,指导建议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由于每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病情严重程度、药物敏感性等存在差异,因此,治疗应该根据个体化的需求进行调整。
建议医生根据患者的食谱、运动习惯、药物使用情况以及血糖监测结果,制定符合他们个人情况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这样可以实现更好地血糖控制,并减少低血糖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其次,指导建议提倡逐步增加胰岛素剂量。
对于需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建议从低剂量开始,然后逐渐增加。
这种逐步增加剂量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并根据临床反应来调整剂量。
同时,患者也可以逐渐适应胰岛素的使用,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此外,指导建议还提到了如何进行联合使用药物治疗。
对于一些糖尿病患者来说,单独使用胰岛素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治疗需求。
因此,建议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目标,合理选择药物联合治疗策略。
这些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DPP-4抑制剂等。
根据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程度和胰岛素分泌功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此外,指导建议还提到了胰岛素治疗的监测要求。
建议医生每3-6个月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测量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血糖变异系数,评估胰岛素剂量和治疗控制状况。
这样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管理。
综上所述,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指导建议为医生提供了更具体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并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通过逐渐增加剂量、联合使用药物、定期监测疗效等措施,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指导建议只是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14
合理选择胰岛素的治疗时机
亚裔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储备能力较西方白种人低 糖脂毒性及氧化应激等对B细胞毒害作用更显著 中国T2DM患者应适时启动胰岛素治疗
15
T2DM给予胰岛素治疗适应症
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 应激情况(感染、外伤、手术等); 严重合并症; 肝肾功能不全; 妊娠期间
<6.5% <65岁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糖尿病计划妊娠
<7.0% <65岁口服降糖药物不能达标合用或改用胰岛素治疗: ≥65岁,无低血糖风险,脏器功能良好,预期生存期>15年; 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计划妊娠
≤7.5% 已有心血管疾病(CVD)或CVD极高危
<8.0% ≥65岁.预期生存期5~15年
37
总结
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均可作为胰岛素起始治疗方 案。
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对血糖控制的风险与益处、 成本与效益以及可行性进行科学评估,选择合理的胰 岛素。
38
糖尿病病程
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
–10 –5
0
5
10
15
胰岛素水平
β细胞功能
–10大血管–并5 发症 0 微血5管并发1症0
15
20
25
30
胰岛素抵抗
20 25 30
代谢活性
Stolar MW.et al. J Manag Care Pharm. 2008;14(5)(suppl S-b):S2-S19
3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09; 32: 193-2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
(2020版)》要点
一、前言
糖尿病是一类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可降低
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
随着病情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治疗成为T2DM高血糖管理的重要手段。
胰岛素治疗原则在于尽量模拟生理性胰岛素释放和作用模式。
非进食状态下,胰岛β细胞的持续胰岛素分泌被称为基础胰岛素分泌,约占胰岛素全天分泌总量的50%,基础胰岛素通过调控肝脏中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以及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维持血糖的稳态和调控葡萄糖代谢相关的生命活动。
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升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时即可加用基础胰岛素。
中国T2DM患者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时机较晚,起始剂量偏低且在起始治疗后剂量调整不足,是导致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控制不满意的重要原因。
二、基础胰岛素种类及其特点
目前,国内外临床应用的基础胰岛素主要包括中效胰岛素(NPH,中性鱼
精蛋白锌胰岛素)、长效胰岛素(PZI,精蛋白锌胰岛素)、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甘精U100、U300)、德谷胰岛素](表1)。
NPH 是人胰岛素锌晶体与鱼精蛋白结合而制成的基础胰岛素,具有明显峰值,低血糖发生风险较高,但价格低廉。
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在人胰岛素的基础上进行化学修饰,经皮下注射后能更好地模拟生理基础胰岛素作用,低血糖发生风险较NPH 明显降低。
三、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方案(表2)
应用基础胰岛素时的血糖控制目标应根据个体化原则,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病程、预期寿命、伴发疾病、降糖治疗方案及患者意愿等情况后制定。
对于大多数非妊娠成年T2DM 患者,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为HbA1c<7%、FPG4.4~6.1mmol/L;对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严重并发症或低血糖风险低的患者可设定较为严格的血糖控制目标,HbA1c<6.5%、FPG4.4~5.6mmol/L。
近期国内研究显示,对于应用≥1种口服降糖药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成年T2DM 患者,加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时,将FPG目标设定为≤6.1mmol,能进一步提高HbA1c达标率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对于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合并严重疾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较为宽松,HbA1c<8.0%,FPG≤7.0mmol/L 或更高。
1. 口服降糖药联合基础胰岛素方案
(1)适用人群和应用方案:高血糖(FPG>11.1mmol/L或HbA1c>9%)或伴明显高血糖症状的新诊断T2DM患者;≥1种口服降糖药规范治疗3个月以上HbA1c仍未达标者,可口服降糖药联合基础胰岛素治疗以进一步控制血糖。
相较于联合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在口服降糖药基础上联合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对血糖控制的改善程度相似,但低血糖风险更小,体重增加更少。
(2)临床应用建议
基础胰岛素起始方法:胰岛素起始剂量可根据体重计算,通常为0.1~0.3U/(kg·d)。
HbA1c>8.0%者,可考虑按照0.2~0.3U/(kg·d)起始;BMI≥25kg/m2 者起始甘精胰岛素时,可考虑按照0.3U/(kg·d)起始。
剂量调整方案:剂量调整是胰岛素治疗中实现血糖控制达标的重要步骤。
多数患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剂量未达到0.5~0.6U/(kg·d)时,若FPG未达标且无显著低血糖,可通过继续调整剂量控制血糖,而无需调整治疗方案。
在未达到设定的血糖目标值前,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根据FPG,每周调整2~6U基础胰岛素直至FPG达标。
对于有能力进行血糖监测、感知低血糖、进行自我管理的患者,医生可指导其进行简便易行的
自我胰岛素剂量调整,每3天调整2U直至FPG 达标(表4)。
对于甘精胰岛素,患者还可采用每天调整1U直至FPG达标的简单方法进行自我调整。
2. GLP1受体激动剂联合基础胰岛素方案
(1)适用人群:推荐或最大耐受剂量的GLP1受体激动剂(±口服降糖药)规范治疗3个月以上而HbA1c仍不达标,尤其是FPG 控制不达标者,可加用基础胰岛素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
(2)临床应用建议:基础胰岛素的起始剂量和剂量调整原则与口服药联合方案的原则相同(表4)。
3. 基础胰岛素联合GLP1受体激动剂方案
(1)适用人群:接受基础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方案规范治疗3个月以上的患者,如果HbA1c仍不达标,可加用GLP1受体激动剂,使血糖控制进一步得到改善,并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的情况下改善体重。
(2)临床应用建议:GLP1受体激动剂均需从较小剂量起始,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2~4周后增至推荐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具体可参见各产品说明书。
4. 基础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方案
(1)适用人群和应用方案
HbA1c>9.0%或FPG>11.0mmol/L,伴或不伴明显高血糖症状的新诊断T2DM患者;或需短时间内纠正高血糖患者,可考虑采用基础-餐时模式的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待高糖毒性解除后再根据临床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如单纯口服降糖药治疗,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等。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疗程较短,因此,不以HbA1c达标作为治疗目标,血糖控制目标重点是FPG和PPG:一般FPG控制目标在 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mmol/L。
对于采用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和/或GLP1受体激动剂规范治疗3个月以上,FPG 已达标,但HbA1c仍未达标患者,可逐步增加1~3次餐时胰岛素注射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
(2)临床应用建议:
如果出现胰岛素使用相关的低血糖(≤3.9mmol/L)或低血糖症状,可减少基础和/或餐时胰岛素剂量10%~20%;如果出现需他人协助的严重低血糖或随机血糖<2.2mmol/L,应减少20%~40%总胰岛素剂量。
5. 预混胰岛素方案向基础胰岛素方案的转换及临床建议
(1)适用人群和应用方案
应用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虽经剂量调整但血糖控制不满意,或频繁发作低血糖,或对日2次注射依从性差,且病程<10年患者中,将预混胰岛素方案转换为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方案后,能显著改善血糖控制,降低低血糖风险。
每日2~3次预混胰岛素方案治疗,仍无法满意控制血糖或频发低血糖的患者,可考虑改用基础联合餐时胰岛素治疗。
(2)临床应用建议:
从预混胰岛素治疗转换为基础胰岛素时,可依据血糖水平和预混胰岛素中基础胰岛素部分的比例,按照原预混胰岛素总剂量60%~80%起始基础胰岛素。
HbA1c≤8%时,
甘精胰岛素起始剂量=原预混胰岛素总量×0.6;HbA1c>8%时,甘精胰岛素推荐起始剂量=原预
混胰岛素总量×0.8,最高剂量不超过0.6U/(kg·d)。
口服降糖药种类和剂量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酌情选择和调整。
四、基础胰岛素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1. 老年糖尿病患者:通常推荐使用低血糖风险较低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除新诊断伴严重高血糖症状及某些特殊情况(住院期间,围手术期等)外,不推荐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2. GDM与糖尿病合并妊娠(PGDM)患者:由于正常妊娠妇女的HbA1c 水平略低于非妊娠状态,如果没有明显的低血糖风险,HbA1c控制在<6%水平最佳;如果有低血糖倾向,HbA1c控制水平可放宽至≤7%。
GDM 与PGDM患者通过饮食治疗血糖不能得到满意控制时,胰岛素是首选治疗药物。
3. 肠内/肠外营养患者:接受肠内/肠外营养的患者基础血糖>7.8mmol/L即可起始胰岛素治疗。
持续肠内营养采用基础联合餐时胰岛素方案(每日1~2次基础胰岛素联合每4~6h一次短效/速效胰岛素),基础胰岛素按0.15~0.25U/(kg·d)起始。
接受肠外营养的糖尿病患者可根据7~10U/100g葡萄糖的比例酌情添加胰岛素,皮下胰岛素注射也可作为补充。
接受持续肠内/肠外营养的患者,推荐每4~6h进行1次血糖监测。
4. T2DM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CKD1~3a 期患者,尽量选择肾排较少的药物,优先选择具有肾功能保护的药物;CKD3b~5期患者宜采用胰岛素治疗,建议选择低血糖风险低并有利于患者自我管理的胰岛素,如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宜小剂量起始胰岛素,小幅度调整剂量,以避免低血糖。
五、医护患教育及自我血糖管理
通过医护人员教育和辅导,使患者以正确的方法注射胰岛素,可减少胰岛素吸收变异,取得更佳治疗效果,对实现良好的糖尿病管理至关重要。
六、总结及展望
随着T2DM患者自身分泌胰岛素能力进行性下降,常需要启用胰岛素治疗,其中基础胰岛素方
案简便易行,是各国指南推荐的首选胰岛素起始方案。
近年来新的基础胰岛素种类不断增加,包括基础胰岛素与GLP1受体激动剂复方制剂,基础胰岛素周制剂等,未来这些创新的治疗手段必将给T2DM患者的血糖管理带来更多更好的选择。
广大临床医生应“内外并举”,既需要通过学习和临床实践熟练掌握基础胰岛素的治疗方法,也需要通过加强对患者教育和
沟通并提高其对胰岛素治疗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长期平稳的血糖控制,最终帮助患者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