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复习-能量代谢与体温

合集下载

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二)能量的去路 1.转移: 热能(50%以上) 三磷酸腺苷(ATP):是体内重要的储能物 质,又是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 磷酸肌酸(CP):是ATP的贮存库。 2.利用: 肌肉收缩、腺体分泌、合成代谢和神经传导等
转变
热能、机械功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测定原理: 机体的能量代谢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即在安静不作外功时,机体物质代谢过程中所 释放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 因此,测定机体在单位时间内发散的总热 量,就可测算出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量代 谢的量,即能量代谢率。 (二)测定方法: 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简便测算法
(2)皮肤血流量改变: 机体可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调节皮肤血管的 口径,改变皮肤血流量,以改变皮肤温度来控 制散热。在炎热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 皮肤血管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 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散热作用增强;反 之,散热作用减弱。 环境温度↑↓→交感神经紧张性↓↑→血 管舒张(收缩)→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关闭) →血流↑↓→散热↑↓
四、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 (一)基础代谢的概念: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 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基础状态: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清醒、安静、静 卧半小时、空腹12小时以上、室温保持在20~ 25℃时人体的状态。 (二)基础代谢率 (BMR)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 代谢。 • 实测值与正常平均值相差的百分比:
基础代谢率的表示方法:kJ/m2· h 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公式: 体表面积(m2)=0.0061× 身高(cm)+0.0128×体重 (cm)-0.1529 体表面积测算图:
3.年龄: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体温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与代谢率降低逐渐有关),大约每增长10岁, 体温约降低0.05℃。14~16岁的青年人体温与 成年人相近。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 构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由于基础代谢率低, 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生理学》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生理学》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人体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糖是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一般情况下,机体所需能量的50%~70%

是由糖提供的。糖的消化产物葡萄糖被吸收入血后,可直接供细胞利用,
也可以肝糖原或肌糖原形式贮存于肝和肌肉中。肝糖原的主要作用是维持
血糖水平的稳定;肌糖原是骨骼肌活动时随时可以动用的能量储备。
1
脂肪 2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第 10 页
(二)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
1.食物的热价 1 g食物氧化分解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食物的热价。食物热价的单位为焦耳(J)或卡(cal)(1
cal=4.187 J)。食物的热价分为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前者指食物在体外完全燃烧时释放出的热量; 后者指食物在体内氧化时释放出的热量。糖和脂肪在体内、外氧化产物完全相同,故物理热价和生物热 价相等。蛋白质由于在体内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有一部分以尿素的形式排出体外,故蛋白质的生物热 价小于物理热价(表7-1)。
第 14 页
(一)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显著。因为全身骨骼肌的重量约占体重的40%,所 以骨骼肌任何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代谢率。机体在剧烈运动或强体力劳动时,产热量 比安静时增加10~20倍。
第一节 能量代谢
图7-1 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测定原理 机体的能量代谢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即在能量转
化过程中,机体所利用的蕴藏于食物中的化学能与 最终转化成的热能和所做的外功,按能量来折算是 完全相等的。因此,测定在一定时间内机体所消耗 的食物,或者测定机体所产生的热量与所做的外功, 都可测算出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率(单位时间内所 消耗的能量)。
体内脂肪的贮存量很大,可占体重的20%左右。脂肪是体内贮存 能量和供给能量的重要物质。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后,在细胞 内氧化释放能量。每克脂肪在体内氧化所释放的能量约为同等重量的 糖氧化所释放能量的2倍左右。

生理学 第六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生理学 第六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NPRQ=283L÷328.75=0.86
(3)根据NPRQ的氧热价计算非蛋白代谢的产热量 查表7-2,NPRQ为0.86,氧热价为20.40kJ/L。 所以,非蛋白代谢产热量=328.75L×20.40kJ/L =6706.5kJ (4)24小时产热量=1350+6706.5=8056.5(kJ)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能量计量单位是焦耳(J)或千焦耳(kJ)。 (一)直接测热法 原理:能量守恒定律 (二)间接测热法 原理:定比定律。 1、与间接测热法有关的几个概念 1)食物的热价: 热价有生物热价和物理热价之分。 蛋白质的生物热价和物理热价是不同的。 2)食物的氧热价: 3)呼吸商: 糖:1.0 (1)定义: 产生的CO2ml数 蛋白质:0.8 RQ = 消耗的O2ml数 脂肪:0.71 混合食物:0.85
(2)非蛋白呼吸商:氧和脂肪氧化时产生CO2ml的与消耗的 O2ml数比值
2、步骤:
(1)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的耗O2量和CO2产生量, 方法:闭合式测定法
开放式测定法: 条件:呼吸空气; 测定:呼出气的量及其中O2及CO2的容积百分比。 (2)测定一定时间内尿氮排出量。( 1g尿氮相当于氧化分解 6.25g蛋白质),查表计算蛋白质的产热量、耗氧量、 CO2 产生量 (3)计算NPRQ——查表其对应的氧热价——计算非蛋白食物的 产热量。 (4)算出总产热量:即蛋白质食物产热量 +非蛋白食物产热量
3、临床应用的简便方法 (1)测定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和CO2排出量——呼吸商
作为NPRQ (2)用代谢测定仪——测定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 将混合食物NPRQ定为:0.82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一)生理活动和环境因素
1、肌肉活动:肌肉活动对于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

生理学—3体温与能量代谢

生理学—3体温与能量代谢

汗液的成分:
水分>99% 大部分为NaCl KCl、尿素、乳酸等;无 葡萄糖和蛋白质 汗液流经汗腺排出管起始部时,部分 NaCl被重吸收,最终排出的汗液为低渗液。
溶质<1%
大量出汗可造成高渗性脱水,要补充大 量水份和适量NaCl。
3.散热过程的调节
⑴皮肤血流量的调节
交感神经调控皮肤血管口径,改变血流量,影 响辐射、对流和传导散热量,改变皮肤温度。 如: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 量减少。而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散热量增加。
深度低温(profound hypothermia):17~27℃ 中度低温(moderate hypothermia):28~32℃ 轻度低温(mild hypothermia):33~35℃
临床亚低温治疗主要指轻度低温,33~35℃。
亚低温治疗临床应用:


颅脑损伤
脑卒中 心肺复苏
休克复苏
(2)热型诊断 稽留热:体温39~40 ℃,波动<1 ℃/天。 驰张热:体温> 39 ℃,波动> 2 ℃ /天。 间歇热:高烧与体温正常交替出现。
回归热:体温骤升骤降,发烧持续几天降至正 常,间歇一段又高烧,反复发作。
波状热:类似回归热,但体温变化是逐渐的。
(3)发热伴随症状
寒战:多见于感染性疾病
⑵发汗的调节
发汗是反射性活动,下丘脑有发汗中枢,汗腺 受交感胆碱能纤维支配。 温热性发汗:参与体温调节(全身) 精神性发汗:与体温调节关系不大。
三、体温调节
(一)行为性体温调节 机体在不同温度环境中,通过行为活动 有意识的调节体温的方式。如采取不同的姿 势、增减衣物等行为。
(二)自主性体温调节 由体温自身调节系统调节完成。 机体通过增加或减少皮肤血流量、发汗、 战栗和非战栗产热等生理调节反应,使体温 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生理学-第七单元能量代谢和体温

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生理学-第七单元能量代谢和体温

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生理学-第七单元能量代谢和体温[单选题]1.能量储存的主要形式是A.蛋白质B.糖C.脂肪D.淀粉E.脂肪酸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能量储存(江南博哥)的主要形式为脂肪。

掌握“能量代谢”知识点。

[单选题]2.影响能量代谢最主要的因素是A.寒冷B.高温C.肌肉活动D.精神活动E.进食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ABCDE均为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其中以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显著。

掌握“能量代谢”知识点。

[单选题]3.糖的特殊动力效应为A.4%B.5%C.6%D.7%E.8%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糖的特殊动力效应为6%。

掌握“能量代谢”知识点。

[单选题]4.由于存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进食时应注意A.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B.适当增加能量摄入总量C.调整各种营养成分的摄入比例D.适当减少能量摄入总量E.细嚼慢咽,以减少这种特殊动力效应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即从进食后1h左右开始,延续7-8h,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却要比未进食时有所增加,食物这种刺激机体产生额外能量消耗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其中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高达30%(推测额外热量可能来源于肝处理蛋白质分解产物时“额外”消耗的能量)。

额外增加的热量不能被利用来做功,只能用于维持体温。

因此,在为患者配餐时,应考虑到这部分额外的热量消耗,给予相应的能量补充。

掌握“能量代谢”知识点。

[单选题]5.在测量基础代谢率时,正确的做法是A.室温不限高低,但要求恒定不变B.测量前一天晚上的饮食不受任何限制C.测量可在24小时内任何时刻进行D.受试者无精神紧张和肌肉活动E.受试者应处于睡眠状态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

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

掌握“能量代谢”知识点。

能量代谢和体温概述

能量代谢和体温概述

能量代谢和体温概述「考纲」1.能量代谢:①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②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

2.体温:①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②体热平衡:产热和散热;③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学说。

「考点」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显著;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蛋白质类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环境温度,在20~30℃的环境温度中,能量代谢最为稳定。

2.基础代谢率比一般安静时低,但并非最低,单位一般以kJ/(m2·h)来表示。

基础代谢率的实际数值同正常平均值相比较,一般相差±10%~±15%之内,都不属病态。

相差在±20%以上者,才有可能是病理变化。

3.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清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

成年女子的体温平均比男子高约0.3℃,且其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发生波动,规律为:月经期和卵泡期较低,排卵日最低,黄体期内体温较高。

4.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肝(安静时)和骨骼肌(运动时)。

5.人体散热的主要部位是皮肤。

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的前提条件是皮肤温度高于外界环境温度,散热量的多少均同皮肤与环境间的温差及皮肤的有效散热面积等因素有关,对流散热还与气体的流速有关。

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上升为机体的主要或散热方式。

6.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起调定点的作用。

「试题」1.食物的氧热价是指A.1g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B.1g食物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C.食物氧化消耗1L氧时所释放的能量D.氧化1g食物,消耗1L氧时所释放的能量E.1g食物所含的能量答案:C2.由于存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进食时应注意A.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B.调整各种营养成分的摄入比例C.适当增加能量摄入总量D.适当减少能量摄入总量E.细嚼慢咽,以减少这种特殊动力效应答案:C3.食物中每克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可供给能量(kcal)分别为A.4,4,9B.9,4,4C.4,9,4D.4,9,9E.9,9,4答案:C14.使基础代谢率增高的主要激素是A.糖皮质激素B.肾上腺素C.雌激素D.甲状腺激素E.甲状旁腺激素答案:D「解析」本章考查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率,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以及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

生理学 第7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生理学 第7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4、体表面积的测定: 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 (cm)+0.0128×体重(kg)0.1529; 体表面积还可从右图直接求出。
BMR率随着性别、年龄等不同 而有生理变动。男子的BMR值 平均比女子的高;儿童比成人 高;年龄越大,代谢率越低。
5、BMR正常范围:±10%~±15% 6、BMR的临床意义:
(四)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1、概念:人在进食后的1~8小时,机体的产热量会增加。 这种因食物引起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称为食物的 特殊动力效应 。 2、三种主要营养物质中: 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最为显著,为30%;糖和脂肪的 特殊动力效应分别为6%和4%
1、 基础代谢: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2、 基础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 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 室温保持在20~25℃; 体温正常、精神安定。 3、 基础代谢率(BMR):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BMR比一般安静时的代谢率要低些,但并不是最低的, 因为熟睡时的代谢率更低(比安静时低8%~10%,但做 梦时可增高)。
(2)发汗:
发汗:发汗是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发汗时有明显的
汗液形成而被蒸发,因此又称为可感蒸发。 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达30℃左右时便开始发汗。 空气湿度高,衣着较多时,25℃便可引起发汗。 劳动或运动时,气温虽在20℃以下,也可出现发汗,而
且发汗量往往较多。
汗液的成分:水分:99% 固体成分( NaCl、 KCl、尿素):<1%
(二)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 下丘脑 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
(三)体温调定点学说 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体温的调节点类似于 恒温器的调节,PO/AH神经元的活动设定了 一个调定点,即规定的温度值,如37℃。若 当体温超过37℃时,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 加,引起散热过程加强,产热过程减弱;若 体温不足37℃时,则引起相反的变化。

7.能量代谢和体温

7.能量代谢和体温

3.蛋白质
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蛋白质主要功能是构成细胞成分和形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一般不做供能物质。
长期不能进食或消耗量极大时,糖原和贮存脂质几乎耗竭 时,机体通过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供能。
蛋白质不能在体内完全氧化,没有被完全氧化的代谢产物 以尿素、尿酸、肌酸形式经肾脏排出。
(二)能量的去路
基础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做肌肉活动、无精神紧张、 环境温度20-25℃、空腹(禁食12小时)。此时的能量主要维 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基础代谢率比一般的安静时的代谢率更 低,但不是最低。熟睡无梦时更低。
能量代谢率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基础代谢率的单位: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 kJ/(m·h)
发热:致热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上移,冷 敏神经元活动增强,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起寒战、皮肤血管 收缩。相反,高热因素去除后,体温调定点下移,热敏神经元活 动增强,散热增加,产热减少,皮肤血管舒张,发汗,体温下降。
(四)温度习服:当机体较长时间处于高温和低温环境 中,机体对环境的耐受性逐渐升高,而维持正常健康状 态。
2.机体的产热形式及调节:机体的产热量大部分来自全身各组织 器官的代谢活动。 安静寒冷环境下:寒战产热和非寒战产热
寒战产热:寒冷刺激下,骨骼肌在肌紧张增加基础上,伸肌和屈 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此时机体的能力代谢率可增加 4-5倍,骨骼肌不做功,收缩的能力全部转化为热能,产热显著。
非寒战产热:寒冷刺激下,机体通过升高代谢率而增加产热的 现象。体内的褐色脂肪组织的非寒战产热量最大。 寒冷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合成和释放增多,促进代谢产热。
(2)传导散热:机体将热量直接传递给与皮肤接触的较冷物体。 取决于皮肤表面与接触物体表面的温度差、接触面积等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体核温度比体表温度高,且比较稳定.
33
体温调节
一、动物的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一) 体 温
正常新陈代谢要求在一定 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哺乳动物 的体温超过42℃或低于25℃, 将引起代谢严重障碍甚至死亡。
所以,正常的体温对于生命 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机体 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34
体温调节
二、动物体温的生理波动
V糖(物理)=V糖(生物) V脂肪(物理)=V脂肪(生物) V V 蛋白质(物理) > 蛋白质(生物)
13
表6-1 三 种 营 养 物 质 氧 化 时 的 几 种 数 据
产 热 量 ( KJ╱ g) 营 养 物 质
物 理 热 价生 物 热 价营 养 学 热 价 ※
糖 17.17
蛋 白 质 23.45 脂 肪 39.77
大家好
1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Temperature regulation)
能量代谢 动物体温的生理波动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体温恒定的调节 外界温度对动物体温的影响
2
第一节 能量代谢
❖ 将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释放、 转移、储存和利用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 新陈代谢:维持生命各种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的总称。 ❖ 新陈代谢包括: ❖ 物质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 能量代谢(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3
一、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机体能量的来源是糖、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氧 化分解时释放出来的能量,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机 体主要利用糖(70%)和脂肪(30%)供能,少量的能量 依靠蛋白质分解供给。
既然机体消耗的能量都是来源于食物,是否可 以用每天摄取食物中所含的能量来估测机体能量的
? 消耗率呢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
18
第一节 能量代谢
非蛋白呼吸商的计算步骤 ① 测定一定时间内的尿氮量; ② 根据尿氮量来计算蛋白质分解量; ③ 根据相关表的数据算出蛋白质的耗O2量和CO2产生量; ④ 用总的耗O2量和CO2产生量减去蛋白质分解时的耗O2量
和CO2产生量,即可得糖和脂肪氧化时的耗O2量和CO2 产生量;从而算出NPRQ。
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新陈代谢
合成代谢 耗能
新陈代谢(物质代谢)
能量代谢
分解代谢 放能
能量代谢的概念: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的释放、
转移、储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6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 、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
25
第一节 能量代谢
机体各种功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中,最终不能转化为体热 的是: D A、心脏泵血并推动血液流动 B、细胞合成各种功能蛋白质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D、肌肉收缩对外界物体做功 E、内、外分泌腺体的分泌活动
21
第一节 能量代谢
4、更为简略的方法: 仅测出机体一定时间内的耗O2量,基础状态下的NPRQ为 0.82,此时氧热价为20.20,即可用下式计算: 产热量=20.20×耗氧量 单位:kJ/m2.h
22
第一节 能量代谢
(四)能量代谢率的衡量标准 如何比较不同个体的能量代谢率差异?研究表明:基础
代谢率、肺活量、肾小球滤过率、心输出量、主动脉和气管 的横截面积都与体表面积呈比例关系,而与机体体重相关性 不明显。
肌肉收缩
外功
11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和方法 (一)测定原理 1、机体的能量代谢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机体释放的能量=热能+外功 2、机体安静时,外功=0,此时机体能量 代谢=机体在单位时间内散发的总热量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内容精要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内容精要

⽣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内容精要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第⼀节能量代谢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是指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

⼀、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能量的来源:主要来源于⾷物的糖、脂肪,蛋⽩质少许。

能源物质(G 、F 、P )未利⽤的能量(5%)O 2 能量释放⾃由能(95%)热能散发(50%),维持体温CO2+ H 2O 肌⾁收缩化学能(45%)贮存神经传导释放转移贮存利⽤(1)糖吸收后⼤部分以糖原的形式贮存于肝和肌⾁中。

糖类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能源物质,机体所需的能量70%由糖提供。

在机体内,随着供氧情况的不同,糖分解供能的途径也不同。

糖的的供能途径包括有氧氧化和⽆氧酵解。

氧充分GS —————— CO 2+H 2O+ 能量缺氧GS--------乳酸(称⽆氧酵解),释放少量能量。

剧烈运动,虽呼吸增强,但仍难以摄取⾜够的O 2,这时⾻骼肌的运动依靠于糖酵解。

(2)脂肪体内贮存和供能的主要物质。

脂肪是体内各种能源物质贮存的主要形式。

贮存在脂质中的能量占体内贮能75%。

⼀般情况下,机体消耗的能源物质约40~50%来⾃脂肪,是短期饥饿时的主要供能物质。

(3)蛋⽩质分解产物主要是氨基酸。

⼀般情况下,主要⽤于合成组织、细胞的主要成份,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长期不能进⾷或体⼒极度消耗⽽体内的糖原、脂肪储备耗竭时,体内蛋⽩质才被分解供能,以维持必要的⽣理功能。

(⼆)能量的去路虽然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物,但机体的组织细胞并不能直接利⽤⾷物的能量来进⾏各种⽣理活动。

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是三磷酸腺苷(ATP)。

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50%以上转化为热能,其余部分是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于ATP等⾼能化合物的⾼能磷酸键中。

当A TP⽔解为⼆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及磷酸时,同时释放出⼤量能量,供机体完成各种⽣理功能,如肌⾁的收缩和舒张,神经传导以及细胞内外各种物质的主动转运等。

生理学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生理学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2.间接测热法:
一定时间内氧化的糖、脂肪和蛋白质各有多少,再计 算出它们所释放出的热量。
⑴间接测热法原理:是利用“定比定律”,测算出
①食物的热价:1g食物在氧化时所释放出来
的热量,称为食物的热价。 物理热价:指食物在体外燃烧时释放的热量。 生理热价:指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糖与脂肪:物理热价=生理热价 蛋 白 质:物理热价>生理热价(∵蛋白质 在体内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有一部分以尿 素的形式由尿中排泄)。
三种营养物质氧化的几种数据
能量代谢率=6min耗氧量×10×氧热 价 ÷体表面积
体表面积计算
体表面积(m2) =0.0061×身高(cm) +0.0128 × 体重(kg) -0.1529 ,简化法计 算,如图: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一)肌肉活动 表7-3
肌肉活动对能量代 谢的影响最大。全身 剧烈活动时,短时间 内其总产热量比安静 时高出数十倍。
2.散热方式:
(1) 辐射散热(thermal radiation) 是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形式将热能传给外 界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条件:体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 ●影响因素: 体表温度与环境温度差 有效辐射面积
(2)传导散热 是指机体将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 的较冷的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影响因素: 温度差 接触面积 导热性能 (3) 对流散热 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散发体热 的形式,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 ●影响因素:风速
下调调定点 消除致热原
⑴皮肤循环的调节:机体通过交感 N 调控着 皮肤血管的口径,以改变其血流量,改变皮肤 温度,从而影响辐射、对流和传导散热量。
3.散热的调节:
⑵发汗的调节:
是反射性调节
三、 体温调节

《生理学》复习题 能量代谢与体温(含答案)

《生理学》复习题 能量代谢与体温(含答案)

生理学复习题及答案——能量代谢与体温一、名词解释1.体温2.基础代谢3.温热性出汗4.行为性体温调节5.体温调定点6.蒸发散热7.能量代谢8.食物的热价9.食物的氧热价 10.呼吸商11.非蛋白呼吸商12.基础代谢率二、填空题1.体温通常是指_____.2.相对恒定的体温是进行_____代谢和维持_____的重要条件。

3.在体温的常测部位中,以_____温最高,_____温最低。

4.常温下,安静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__.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__.5.人体安静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和_____.6.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_____.7.蒸发散热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

8.出汗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

9.出汗是反射性活动,其基本中枢位于_____;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10.小汗腺受_____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_____纤维。

11.不显汗与汗腺分泌无关,它是通过_____来实现的。

12.致热原能使下丘脑的“调定点”水平_____.13.醛固酮能_____汗腺导管对NaCl的重吸收。

14.外周温度感受器一部分在_____,另一部分在_____.15.体温调节的整合中枢位于_____.16.当下丘脑热敏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时,体温调定点_____.17.女子体温在排卵后期_____,这种变动可能与血中_____水平变化有关。

三、判断题1.基础代谢率是人体正常情况下的最低代谢率。

()2.人在清醒、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3.正常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处于经常的波动之中,这是因为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在不断发生变化。

()4.环境温度很低时,人体不存在蒸发散热。

()5.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散热就成了散热的唯一方式。

()6.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室温20℃时的主要散热方式有辐射。

()7.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体表温度可随之发生相应的波动。

医学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

医学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
4.其他:肌肉活动、环境温度、情绪激动、
精神紧张、进食、麻醉等。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一)产热 1.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尤其肝脏, 其次是脑)。 活动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二)散热
面积大
1.散热部位: 主:皮肤
与外界接触 血流丰富
有汗腺
次:肺、尿、粪
2.散热方式:
当外界气温<低于人体表层温度时,人体主要通
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方式散热,其散热量约占总量
70%。
当外界温度=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
散热是依靠蒸发方式散热。
机体散热方式有以下几种:
⑴辐射散热:
指体热以热射线形式传给温度较低的周围 环境中的散热方式。
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 辐射散热量的多少取决于
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
⑤对照表7-4的BMR平均值,按下面公式计算出
BMR相对值: BMR相对值=
BMR实BM测R值平-B均M值R平均×1值00%
2.BMR正常值:=±10%~±15%
>±20%→可能是病态 甲亢:+25%~+80%;甲减:-20%~-40% 发烧:体温每升高1℃,BMR升高13%.
研究表明,机体能量代谢率与体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人进食后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开始, 持续7~8h),•即使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产热 量却比进食前有所增加,这些 “额外” 热量 是由进食引起的。
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 热量的现象称 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各种营养物质的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不同, 进食蛋白质时产热量增加30%,混合性食物 增加10%,糖和脂肪增加4~6%。
汗 液 水:分:>99%

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不感蒸发——皮肤、呼吸道 可感蒸发(发汗) 2)环境温度升高到接:机体通过交感N调控着 皮肤血管的口径,以改变其血流量,改变皮肤 温度,从而影响辐射、对流和传导散热量。
(二)体温的测定
临床: 直肠温度:36.9-37.9℃ 口腔温度:36.7-37.7℃ 腋窝温度:36.0-37.4℃
实验研究: 食管温度——体核温度的一个指标 鼓膜温度——作为脑组织温度的指标
(三)体温的生理性变动
1.昼夜变化: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 2.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女子的体温平均比男子高0.3℃ 3.年龄差异 4.肌肉活动与精神活动
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在一定时间内,机体CO2 产量与O2耗量的比值 非蛋白呼吸商(non-protein respiratory quotient, NPRQ):糖 和脂肪氧化(非蛋白代谢)的CO2产量与O2耗量的比值。
三种营养物质氧化的几种数据
───────────────────────────
物质
耗氧量 (L/g)
产(CLO/2g量)
物理热价 (KJ/g)
生物热价 氧热价 (KJ/g) (KJ/L)
呼吸商 (RQ)
───────────────────────────
糖 0.83 0.83 17.0
17.0 21.0 1.00
脂 肪 1.98 1.43 39.8 39.8 19.7 0.71
(一)肌肉活动
状态 产热量(KJ/m2.min) ────────────
影响最显著 (二)环境温度
躺卧 开会 擦窗子
2.73 3.40 8.30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洗衣 扫地
9.89 11.37

生理学-能量代谢和体温

生理学-能量代谢和体温

能量代谢和体温考纲分析及考分预测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率。

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散热方式。

一、能量的代谢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二)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基础状态下(人体在清晨、清醒、空腹、肌肉放松、不思考问题、环境温度在20-25℃之间时的状态)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是以体表面积衡量能量代谢率。

正常值:正负10-15%,相差>20%才属于病理。

临床意义:甲亢病人的基础代谢率比正常人高出25-80%可见甲状腺素是影响BMR的主要激素。

二、体温及其调节(一)体温的概念和正常值概念: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这是生理学的定义)。

平时我们所说的体温是包括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的。

正常值:直肠温度:36.9~37.9℃口腔温度:36.7~37.7℃腋窝温度:36.0~37.4℃(二)生理波动1.昼夜节律:2-6点最低,13-18点最高,不超过1度。

2.性别波动:女性高于男性:0.3℃。

受孕激素影响月经前较高,排卵日最低。

3.年龄影响:新生儿高于成年人。

4.肌肉运动: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

5.麻醉状态:因低代谢体温降低。

(三)机体的产热和散热1.产热过程(1)安静:内脏,尤其是肝脏。

(2)运动:骨骼肌。

2.散热过程皮肤的散热方式:通过小动脉舒张和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实现的。

散热过程(1)辐射:机体以热射线形式向周围放射热量(2)传导: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冰袋、冰帽给高热病人降温,就是利用了这种原理。

(3)对流:通过气体交换热量的一种方式。

(4)蒸发:环境温度≥皮肤温度时,蒸发是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酒精擦浴就是利用了这种原理。

(四)体温调节行为性体温调节(大脑皮层)自主性体温调节(下丘脑)15.5℃-54.4 ℃1.温度感受器:(1)外周温度感受器:(在皮肤、黏膜)(2)中枢温度感受器(在脊髓、延髓、脑干网状结构)2.体温调节基本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3.调定(ding)点学说:认为PO/AH中有个调定点。

生理第07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生理第07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 1.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是影响能量代谢最显著
的因素,机体任何轻微活动,都可提高能量代谢 率。运动或劳动时,机体耗氧量显著增加,剧烈 运动或强劳动时,短时间内其产热量比安静时可 增加数倍到十数倍。
• 2.精神活动 精神和情绪活动时能量代谢有显
著影响。因为脑的能量来源主要靠糖氧化释能, 安静思考时影响不大,但精神紧张时,如激动、 烦恼、愤怒、恐惧及焦虑等,产热量增多,能量 代谢率增高。
• 3.对流(convection)散热 机体借空气或液体
流动带走人体周围已加温的热空气,称为对流散 热,是传导散热的特殊方式。
• 4.蒸发(evaporation) 在任何条件下液体变为气 体蒸发时都带走一定的热量,此种散热方式称为 蒸发散热。临床上对高热病人采用酒精擦浴降温 即此道理。蒸发散热可分为不感蒸发和发汗: • (1)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 不感蒸 发是指液体中的水分直接渗出皮肤和呼吸道粘膜 等表面而被蒸发,并不被人们觉察,是持续进行 的一种散热方式,故称不感蒸发。
•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 肌肉活动,精神紧张和环境温度等不同而异。
• 1.昼夜变化 在一昼夜中,人体的体温是周期
性波动,清晨2时~6时体温最低,午后1时~6时 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体温的这种昼夜 周期波动称为昼夜节律或日周期。
• 2.性别 女性基础体温高于同龄男性体温0.3℃且 随月经周期发生规律性变化,排卵前体温下降, 排卵后体温上升,原因是体内孕激素水平周期性 变化产生。 • 女性月经周期中基础体温曲线图
• 2.体温调节中枢 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各级部位,其基本 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温 度敏感神经元,既能感受它局部组织温度变化的刺激,又 能对其他途径传入的温度变化信息整合处理,因此, PO/AH现被认为是体温调节中枢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 • 3.体温调定点学说(Set-point theory) 调定点学说体温 恒定的调节是通过机体内体温自动控制系统来完成的,体 温的调节类似于恒温器的调节。PO/AH中有个调定点,即 事先将调定点定在一个规定的数值(如37℃)。如果体温 偏离此数值则由反馈系统将偏差信息送到控制系统,然后 经过对受控系统的调整来维持体温恒定。关于调定点的机 制尚未清楚。某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的作用就在于阻 断致热原的作用,使调定点恢复到正常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热形式 战栗产热 新生儿不能 Q18 非战栗产热 褐色脂肪产热 婴儿含量大于成年(因为不能战栗)
调节 神经调节 交感 NE 体液调节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Q16
散热 部位 主要皮肤 Q7 面积大
与外界接触 血流丰富 又汗腺 次要:肺 尿 粪 方式
环境温度<皮肤温度 辐射传导对流 散热Q7 环境温度>皮肤温度 蒸发 也是皮肤的作用 辐射散热 热射线 传导散热 直接接触 对流散热 气体流动 蒸发散热
脂肪 储存和供给能量 脂肪酶作用下 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β氧化) 直接氧化或转化为糖
释放能量多,为同等重量糖的两倍
蛋白质 一般不供能 蛋白质→氨基酸→组织蛋白 快饿死了 糖异生和生酮作用
能量的利用 50%热能 剩下的ATP化学能 最终除了机械功都是热能
能量代谢的测定 测定原理 能量守恒定律 机体释放的能量=热能+外功 发散的总热量/所消耗的食物量→能量代谢率
体温调节过程-体温调定点学说 PO/AH中温度敏感神经元 调定点的作用 温度调定点的高低主要决定于温度敏感神经元的工作特性(兴奋阈值) Q27
行为性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为基础
不感蒸发 水分直接透出 与汗腺无关 持续进行
可感蒸发 汗腺主动分泌
汗液成分 99%水 1%固体:NACL KCL 尿素 乳酸 温热性 精神性 调节 皮肤循环调节 通过交感神经血管直径 Q7 发汗 反射性调节 交感 副交感 体温的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 Q29 主要作用是维持体温的恒定 有下丘脑调节中枢的参与 是行为性体温调节的基础 使机体 深部温度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 错误选项:不属体温自身调节系统
测定O2CO2的方法 闭合式测定法 开放式测定法 双标记水法
意义 Q4 评价机体能量代谢水平常用的指标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Q5 肌肉活动 最显著 Q25 Q17
精神活动 激动↑ 激动 骨骼肌↑ ↑ 交感神经 儿茶酚胺↑ 代谢率↑
食物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环境温度
基础代谢 基础状态下 只用于维持心跳 呼吸 基础代谢率 BMR 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 与年龄、性别、身材有关 Q4 临床意义 有助于诊断 Q4 甲低 (BMR低)甲亢 (BMR高) Q26 BMR↑:发热、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有 呼吸困难的心脏病等 BMR↓:肾病综合征、病理性饥饿、垂体性肥胖 等。
测定方法 直接测热法 间接测热法 定比定律 反应物的量与生成物的量呈一定的比例关系 食物的热价 食物的氧热价 呼吸商 RQ Q28 单位用mol和L都可以 氧化糖 1.0 氧化脂肪 0.70 一般饮食 0.82 0.8或小于1.0 长期饥饿
非蛋白呼吸商 NPRQ 步骤
测定CO2量与耗O2量 Q24 测定尿氮量×6.25 估计蛋白质氧化 NPQR-非蛋白CO2产生量/非蛋白耗氧量 查非蛋白食物氧热价 计算 氧热价×非蛋白耗氧量 能量代谢计算=非蛋白食物的产热量+蛋温度(临床上的体温)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须条件(体温相对 恒定意义 Q1)如何就是后面 体温的生理性波动 昼夜变化 性别影响 女比男高0.3 随月经变化 年龄 新生儿>成年>老年 肌肉活动 明显 其他 情绪 麻醉
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产热 主要的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肝脏&脑 活动状态:骨骼肌
能量代谢与体温
能量代谢
机体能量的来源与代谢 机体可利用的能量形式 直接来源:ATP 储存在磷酸肌酸(CP)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过程的能量转换 Q3
糖 氧充足 氧化分解 脑组织的完全来自于有氧氧化 缺氧 糖酵解 应急 红细胞 主要依靠糖的无氧酵解供能 Q23 氧债 1mol葡萄糖有氧氧化:糖酵解产生的ATP=19:1 Q22 1g释放的能量比脂肪和蛋白要少 Q21 摄取过多 转换并储存 肝糖原&脂肪 Q20
体温调节中枢 脊髓到大脑皮层都有 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具有体温调节整合中枢的地位 Q19 能感受局部脑温度变化的刺激 Q8 还能对中脑、延髓、脊髓、皮肤等处传入的温度信息发生反应,以 及能直接对炙热物质、五羟色胺5-HT、NE等物质发生反应 当局部脑组织温度变动在0.1℃以上就可以引起放电频率变化(题里 是0.3℃) Q30
与循环系统怎么相连 Q2 是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理调节 反应,来维持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调节方式。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温度感受器
外周温度感受器 温觉感受器 冷觉感受器 较多
中枢性温度感受器 热敏神经元 血热 冷敏神经元 血冷 整合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Q19 其中的某些温敏神经元能感受局部脑温的变化 Q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