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设计与处理措施
浅谈湿陷性黄土及地基处理
![浅谈湿陷性黄土及地基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83ae008577232f60dccca199.png)
浅谈湿陷性黄土及地基处理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高速公司、市政建设涉及湿陷性黄土场地越来越多,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围绕湿陷性黄土场地特性,对不同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条件、设计选型方案及施工过程控制要点进行探讨。
标签:湿陷性黄土场地等级判定地基处理1引言本文结合自身多年在黄土地区从事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工作体会,对湿陷性黄土的特性、不同地基处理方法、特点、适用条件等进行了相关探讨。
2湿陷性黄土场地等级判定湿陷性黄土是黄土的一种,湿陷性黄土一般呈黄褐色或黄色,以粉土颗粒为主要粒度成分,占60%以上,黄土颗粒表面含有大量的硫酸盐和碳酸盐等可溶盐类,黄土内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具有垂直孔性、遇水浸入可溶盐溶解结构迅速破坏,强度也随之降低而发生显著下沉现象,就是黄土独特的湿陷性工程上,黄土湿陷性判定,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当湿陷系数δs0.015时,定为湿陷性黄土;湿陷黄土的湿陷程度,随着湿陷系数越大,湿陷性越强烈即当0.015≤δs≤0.03时,湿陷性轻微,当0.030.07时,湿陷性强烈。
场地湿陷类型划分当自重湿陷量Δz s小于等于70mm 定为非湿陷性黄土场地,自重湿陷量Δzs大于70mm判定湿陷性黄土场地。
场地湿陷等级的判定:依据总湿陷量(Δs)、自重湿陷量(Δzs)和湿陷类型等划分为轻微、中等、严重、很严重(Ⅰ~Ⅳ)四个等级。
3湿陷性黄土对工程的影响因地基遇水侵泡、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建筑物水平位移开裂、突然下陷、突然失稳等不良地基问题;4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目解决湿陷性黄土不良地基问题,一般可采用:(1)防止水进入地基;(2)采用桩基;(3)采用灰土垫层,改变土的水理性质;(4)建筑单元不宜过长;(5)建筑体型应力求简单;(6)不同高度的建筑物应分开成独立单元。
5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选择地基处理的方法或措施,依据建筑结构类别和湿陷性黄土特性,考虑施工设备、工期和场地环境等因素,经技术经济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以下为湿陷性黄土地基常用处理方法,可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相结合的最佳处理方法。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法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2771329d0d233d4b04e6980.png)
6 |i J 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
(下转第83页)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法
晓波
(四川祥浩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610200)
第45卷第6期 2019 年 6 月
摘 要:现代交通的发展对公路使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对公路建设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湿陷性黄土遇
・82・
根据计算,本项目区域内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类型和等级
分别为&级(中等)~^级(很严)自
)%:级(很严)自
为主。
,主要以9(严
第45卷第 6 期 2019 年 6 月
6 g坊 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
Vol.45,No.6 June, 2019
3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水浸湿以后,在外力或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土壤结构会迅速
遭到破坏而产生下沉,对路基、桥涵构造物等的稳定性影响
较大。本文结合湿陷性黄土地区项目的建设管理经验,对项
目区域内湿陷性黄土的等级进行评价,并介绍了湿陷性黄土
路基的一些处理方法。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评价;处理方法;控制要点
中图分类号:U416. 16
基,能 为1 200BN・m。
强夯夯锤为圆形,直径2. 5叫单点夯击能采用1 000 (1
200) BN・m,满 采用800(1 000) BN・m,满
点彼此
搭接1/4 o 点的夯击次
试验段 试夯确定,要
最后两击的平
不大于5 cm,
围地面不发生过
大的隆起,不因 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如图2o
4) 为
减小强
性黄土地基, 厚度为60 cm; 9级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ef41c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7e.png)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是出现在黄土地区的一种常见问题,其特点是在雨水浸润或基
底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变形而影响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因此,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路基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和施工方案。
1. 路基改良材料选择
首先,在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基改良材料。
通常情况下,可以选用石灰、水泥、煤灰等材料进行路基改良,以提高路基的抗湿陷能力和承载力。
2. 路基处理施工步骤
步骤一:现场勘测与设计
在进行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前,需要对道路现场进行勘测与设计,确定路基改
良的范围和施工方案。
步骤二:路基开挖与清理
在确定了路基改良的范围后,需要对路基进行开挖和清理,清除路基表层的松
软土壤和水分,为后续的施工做好准备。
步骤三:路基改良施工
在路基开挖与清理完成后,可以开始进行路基改良施工。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
适的改良材料进行投入,并结合机械设备进行均匀混合和夯实,确保路基改良效果。
步骤四:路面铺设
在完成路基改良后,需要进行路面的铺设,确保路面平整、坚实,提高路面的
使用寿命和行车舒适度。
3. 施工质量控制
在进行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可采用实
地取样检测路基改良材料的含水量、密实度等指标,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结语
通过选择合适的路基改良材料和采取科学的施工方案,可以有效解决湿陷性黄土路基的问题,提高路基的抗湿陷性和稳定性,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确保行车安全。
希望以上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能为相关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湿陷性黄土对路基的影响及处理措施分析
![湿陷性黄土对路基的影响及处理措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a94a17b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aa.png)
湿陷性黄土对路基的影响及处理措施分析摘要:湿陷性黄土在自身重应力等条件的作用下,当受到水的浸泡下会发生变形,导致公路结构受到破坏。
本文主要对湿陷性黄土对公路路基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处理措施,以不断提升在湿陷性黄土的条件下,公路路基的稳固性,推动公路行业不断发展。
关键词:湿陷性;路基;黄土;处理前言:湿陷性黄土的性质极其特殊,在不受到水浸泡时,其压缩性较小,且强度高。
一旦受到水的浸泡后,其结构会迅速产生变化,强度降低直至坍塌。
因此,在该种性质的土层上展开公路施工,需要结合特殊方法,以减少黄土结构变化对公路带来的影响,加强路基的稳定性。
一、湿陷性黄土的类型及影响湿陷性黄土在浸水后,其相应的压力会发生改变,以此作为参数值来判断土层是否属于湿陷性黄土。
而湿陷性黄土又被分为自重性与非自重性两种,根据自重湿陷实测值是否大于0.07m作为参考,若公路过程中无法避免,则尽量选择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在实际施工中,湿陷性黄土的结构特性较为特殊,主要表现为粉粒结构,且被胶结物质附着。
由于自身重力、外界重力、摩擦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土质受到水的浸泡便会发生软化甚至溶解,原有稳固的结构会由此而改变,造成下沉、路基下陷等状况[1]。
二、缓解湿陷性黄土对路基影响的对策(一)施工前加强处理措施1.勘察阶段地质勘察能够为施工图纸的设计提供可靠数据支撑,是公路施工的必要条件。
地质勘察主要针对路基的地质条件、周围水文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对公路的工程特征进行拟定,对施工提出科学、合理的方案。
在开展调查中,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着重对岩土的向应力参数值进行分析,以确定该区域的土质是否为湿陷性黄土,若确定为此,则应当再次确定非自重湿陷性黄土的区域。
2.设计阶段公路路基的设计必须在可靠的路基数据基础上,结合公路实际建设要求及特征进行设计工作。
若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桥涵建设,则应结合其基础结构绘制施工图纸,并结合当地成功的建设经验,以及地基处理方式展开相关工作。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d4dfa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75.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沉降或收缩的土壤类型。
其主要特点是含水量较高,导致土壤颗粒之间的粘结力降低,土壤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沉降和收缩现象。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1.土壤加固和改良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水含量较高,使得土壤的稳定性较差。
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土壤加固和改良措施来提高土壤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土壤改良剂的添加和土壤固化。
可以选择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添加剂,如石灰、水泥等,通过与土壤混合,提高土壤的强度和耐水性。
2.水分控制湿陷性黄土对水分非常敏感,过高的含水量会导致土壤发生沉降和收缩现象。
因此,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水分含量。
可以通过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减小土壤的含水量,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3.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4.加固地基结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础结构容易受到水分影响,所以需要加固地基结构,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可以选择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础类型,如扩大基础、桩基础等,通过增加基础的面积和深度,分散地基荷载,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5.合理施工工艺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施工工艺对于地基的稳定性和强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严格控制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工艺,避免水分过程过快或不均匀,导致土壤发生不稳定现象。
同时,还需要进行地基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土壤特性和工程需求,采用土壤加固和改良、水分控制、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加固地基结构、合理施工工艺等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精品2500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精品2500](https://img.taocdn.com/s3/m/8639fb81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10.png)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精品2500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存在着特殊的工程技术难题,包括黄土的极强吸水性、膨胀性、可塑性等特点,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施工控制要点和处理方法来确保路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的一些建议。
1.前期地质调查和观测:在进行路基施工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观测,了解黄土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特征。
这包括膨胀性指数、含水量、塑性指数等参数的测定,以及地下水位、渗透性等的观测。
地质调查和观测结果将对后续的施工控制和处理方法提供重要的依据。
2.合理的设计方案: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中,应根据地质调查和观测的结果,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这包括路基的高度和宽度、横断面形状等的确定,以及路基的排水系统的设计。
设计方案应尽量减少地基变形和对路基稳定性的不利影响。
3.施工工艺和方法选择: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和方法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至关重要。
应选择一种能够减少地基变形和控制地下水位升高的施工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分段填筑、土工合成材料加筑、夯实等施工方法来降低黄土的压缩变形和膨胀变形。
4.施工过程的控制和监测: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中,应进行施工过程的严密监测和控制。
这包括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土体变形等参数,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控制。
必要时,可以采取加固措施来增强路基的稳定性,如土工格栅、土钉墙、加固梁等。
5.灌浆处理:湿陷性黄土的膨胀性是造成路基变形和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灌浆处理来改善黄土的膨胀性。
灌浆处理可以通过注入适当的稀浆来损伤黄土的吸水性和可塑性,减少黄土的膨胀量,从而提高路基的稳定性。
6.排水系统的建设:湿陷性黄土地区需要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以保证路基的排水畅通。
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地质调查结果,设置合理的排水设施,包括排水管道、渗流井等。
同时,需要保证排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ac4946c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3b.png)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塌陷和沉降现象的地层。
由于其水分含量的改变,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开裂、沉降、地面坍塌等问题,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一定威胁。
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合理处理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改土、加固、防治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首先,改土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常用方法之一、改土的原则是利用其他非湿陷性黄土或砂土等材料与湿陷性黄土掺合,减少土壤的水分吸附性能和膨胀性,从而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改土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可以选择沙子、砂质黄土、粘性土等,将其与湿陷性黄土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
改土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工艺和掺和比例的合理性,避免对原土进行过度掺和,以免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
其次,加固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固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的稳定性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
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主要有土工合成材料加固、土壤改良和地基处理等。
土工合成材料加固是利用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布、土工网等)使土体形成一种具有较高抗拉强度和稳定性的复合材料,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能力。
土壤改良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轻质骨料或其他改良材料来改良土壤,提高其物理性质和改善工程性能。
地基处理是采用地基加固、基坑处理等技术手段对地基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抗沉降能力。
再次,防治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根本措施之一、防治的目的是通过采取控制水分的措施,避免地基因水分变化引起的塌陷和沉降等问题。
防治的方法主要有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合理的灌浆和放水等。
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是通过设置合理的排水沟、排水渠、排水井等,加强对地基水分的排除和控制。
合理的灌浆是采用特殊的灌浆材料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并填充其中的孔隙,增加地基的密实性和稳定性。
在防治中,对于重要工程,可以采用深层处理和加固措施,并配合监测系统来实时监测地基的变形和水分变化。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0da25e04f61fb7360a4c6553.png)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1湿陷性黄土湿陷机理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由于在湿陷性黄土中砂粒含量很少,而且大部分砂粒不能直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多为粗粉粒。
细粉粒通常依附在较大颗粒表面,特别是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处与胶体物质一起作为填充材料。
粘粒以及土体中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如铝、铁物质和一些无定型的盐类等,多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起胶结和半胶结作用,作为黄土骨架的砂粒和粗粉粒,在天然状态下,由于上述胶结物的凝聚结晶作用被牢固的粘结着,故使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强度,而遇水时,水对各种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土的强度突然下降便产生湿陷。
2影响黄土湿陷性的因素(1)粒间的组成对湿陷性的影响试验说明,粘粒含量越少,湿陷性越强。
粘粒在黄土的结构中主要起胶结作用,尤其是小于0. 002 mm的细粘粒,它所起的胶结作用更加明显。
粘粒含量少时,黄土骨架的胶结形式主要是薄膜式,所以这种胶结强度教低,容易破坏,从而湿陷性强;粘粒含量高时,黄土骨架的胶结形式多为镶嵌式,故这种胶结强度高,不容易破坏,从而湿陷性弱。
一般来说,黄土中的粘粒含量超过30%时,湿陷性就会基本消失。
(2)可溶盐含量对湿陷性的影响可溶盐包括易溶盐,中溶盐和难溶盐三种。
由于可溶盐在固态时对土粒起胶结作用,但是,溶解后即呈离子状态时就会与土粒表面吸附的阳离了发生置换,所以影响到黄土的湿陷性。
一般认为易溶盐(NaCL、KCL、Na2S03、Na2CO3)含量高时黄土的湿陷性强;中溶盐(CaSO4)含量多时湿陷性也越大;难溶盐(CaC03)在黄土中既起骨架的作用又起胶结的作用,即难溶盐的含量越多,湿陷性就越弱。
(3)含水率对湿陷性的影响天然含水率比较低的黄土湿陷性较强,而天然含水率高的黄土湿陷性就比较弱。
所以,当天然含水率大于25%时,或者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黄土就没有湿陷性了。
(4)干重度对湿陷性的影响黄土的干重度越小,孔隙比就越大,湿陷系数也就越大。
浅谈路基施工中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
![浅谈路基施工中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88c271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a0.png)
浅谈路基施工中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摘要】黄土地质特性,湿陷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湿陷性黄土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变形和塌陷现象,给工程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和风险。
为了有效解决湿陷性黄土施工中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包括改良土体、加固路基、排水、加固桩等方法,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黄土的工程性能,从而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处理湿陷性黄土时,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特性、工程要求和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并进行有效实施。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和经验,可以有效降低湿陷性黄土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保障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在路基施工中,对湿陷性黄土的地质特性和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地质特性、处理方法、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黄土地质工程是路基施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湿陷性黄土在路基施工中常常引发各种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以提供参考和指导。
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湿陷性黄土主要指在潮湿或水浸条件下易发生液化与膨胀现象的黄土。
其主要特性包括含水量高、孔隙结构复杂、土粒之间弱胶结力等。
这些特性使得湿陷性黄土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形和破坏,给路基工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处理方法针对湿陷性黄土,在路基施工中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止其对工程造成影响。
包括加固处理、排水降渍、改良处理等多种方法。
加固处理主要是通过添加材料或施加荷载来改善土体的力学性质,提高其承载能力。
排水降渍则是通过排水系统将地下水排除,减少土体的含水量。
改良处理则是通过添加掺和剂或改变土体结构等方式来提高土体的稳定性和抗压强度。
结论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是影响路基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
只有充分了解其特性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才能保证路基工程的安全和持久性。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2. 正文2.1 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强塑性和感应性的土质。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路基处理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路基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7fc5d66c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02.png)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路基处理关键词:黄土;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垫层法;冲积碾压法;强夯法;挤密法黄土在我国分布极广,面积达440680平方公里,具有湿陷性的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三。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公路建设,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路基湿陷,保证公路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湿陷性黄土的性质湿陷性黄土,是指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主要为晚更新世马兰黄土(Q3)、全新世黄土状土(Q4)。
它除了具备黄土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其它特点:含有大量的粉土颗粒、一般占50%以上;具有肉眼可见的孔隙,孔隙比≥1.0,呈松散多孔的结构状态;天然剖面具有垂直节理;富含碳酸盐、硫酸盐等水溶盐。
压力和水是黄土产生湿陷的外部条件。
根据试验,当湿陷系数δs≥0.015时,定为湿陷性黄土;当累计自重湿陷量Δzs≥7cm时,定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2.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处理2.1垫层法。
将基底以下湿陷性土层全部挖除或挖至预计的深度,然后以灰土或素土分层回填夯实。
垫层厚度一般为1.0~3.0m。
它消除了垫层范围内的湿陷性,减轻或避免了地基因附加压力产生的湿陷,可以使地基的自重湿陷表现不出来。
这种方法施工简易,效果显著,是一种常用的地基浅层处理或部分湿陷性处理方法,经这种方法处理的灰土垫层的地基承载力可达到250KPa(素土垫层可达180KPa),且有良好的均匀性。
2.2冲击碾压法。
冲击碾压是压实技术的新发展,冲击压路机由牵引车带动非园形轮滚动,多边形滚轮产生的势能与行驶的动能相结合,沿地面进行静压、搓揉、冲击的连续冲击碾压作业,形成高振幅、低频率的冲击压实作用。
高能量冲击力周期性连续冲击地面,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向下具有地震波的传播特性,产生的冲击碾压功能,可使地下土层的密实度增大,达到压实的目的。
冲击压路机对于土基表面进行冲击作用,冲击滚轮运转一周共有三次压实、三次冲击作用,一周内对任一点冲击次数的概率为1/6,采用冲击压路机碾压6遍为一作业循环。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a354dce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b.png)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黄土的多种不利于路基及路基施工的工程特性,均由水引起,用黄土填筑路基,需要掌握其路基施工的技术要点,用好防排水工程,满足路基施工要求。
七要点如下。
一、路基填料老黄土透水性差,干湿难以调节,大块土粒较多,填筑路基时应破碎到小于10cm的块料,并且老黄土不能用作填筑路床的材料;新黄土则是良好的路基填料,可用于路堤及路床的施工。
但新老黄土不得混用,如果在老黄土上填筑新黄土时,老黄土应由小于2%的路拱,以利排水,且新老黄土不得交替填筑。
同一层次上得黄土其填筑厚度要均匀。
二、路基断面路基断面施工的标准是迅速排除路基范围内的降水,减少或消除黄土的各种病害,以减轻或避免因路基的变形而引起路基破坏或变形,为此可用以下考虑。
(1)路基横坡应尽可能大(不小于3.0%),以便迅速排除降水。
(2)路肩与路面的接缝处作防渗处理,以防水分下渗。
(3)做好填筑界面的结合处理,黄土路堤易在填挖交界面产生裂缝,应采取挖土质台阶、强夯或用土工钉来加强结合、防止在结合处被拉开。
三、路基高度黄土填筑路基后,受降水、温度等环境气候因素及行车荷载的影响,土体崩解、湿陷、产生下沉。
黄土高路堤竣工后后期因自重压密固结产生很大的压缩下沉,应按设计要求预留沉降量。
黄土高路堤基底应做加夯处理,以提高地基承载力。
黄土高路堤应尽量安排早施工,早完工,以便铺筑路面时工后沉降基本完成。
四、路基排水路基排水的目的是使路基及底路基经常处于干燥、坚固和稳定状态,把含水量、气温变化对路基引起的破坏性应力减小至小于交通荷载所造成的破坏,从而提高路面的耐久性能。
多数道路的损坏是由于路基发生变形及缺少抗负载能力所造成的。
路基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对于黄土地区正在施工及施工完毕后的路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如果做到防水、保湿,可防止路基形成软点,也可减少因冰冻引起的路面冻胀作用,减少路面病害。
施工时应特别注意:1.开工前校核全线排水系统的设计是否完善,是否形成了良好的排水网系,使危害路基稳定的地面水、地下水顺畅排走,必要时予以补充和修改。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c0d43b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4f.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地基处理措施:1.降低地下水位:地下水位是导致黄土湿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降低地下水位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可以采用降水井、抽水井等方式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基变形。
2.地基加固:可以采用加固桩、混凝土悬挂墙、机械增强法等方式,对黄土地基进行加固。
加固桩可以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混凝土悬挂墙可以防止土体的变形和下沉;机械增强法则通过向黄土中注入增强材料,增强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3.地基排水:通过减少地基内部的水分含量,可以有效减少黄土地基的变形和塌陷。
可以采用排水沟、排水管道等方式,将地基内部的水分排出。
4.地基改良:通过注浆、砂浆灌注等方式,改良黄土地基的物理和力学性质。
注浆可以填充黄土中的空隙,提高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砂浆灌注则可以改变土体的孔隙结构,提高土壤的抗变形能力。
5.预压法:通过在黄土地基上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土体膨胀、变形,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和强度。
可以采用预压桩、预压板等方式进行预压。
工程措施:1.合理设计: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黄土地基的特性和可能发生的变形情况。
设计时应合理设置地基处理措施,并确保地基处理措施与工程的要求和质量相匹配。
2.定期检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对地基进行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地基的变形和塌陷情况。
3.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地基处理工程的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效果。
对于不合格的地基处理工程,应及时进行整改。
4.安全预测:在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预测地基可能发生的变形和塌陷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通过以上地基处理措施和工程措施,可以有效地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分析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e31c5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6f.png)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分析黄土地区广泛存在湿陷性黄土路基问题,给道路建设和交通运输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湿陷性黄土路基在遇水时易发生液化现象,会导致路基变形、路面沉降等严重问题,严重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是当前道路工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1. 湿陷性黄土路基的特点湿陷性黄土路基是指在受水分侵入时,黄土路基松动、液化、变形等现象。
主要特点包括:•由于黄土中具有较强的吸水性,遇水后体积膨胀,导致路基变形;•黄土中粘土矿物颗粒容易分散,路基易发生流失现象;•路基容易软化、失稳,导致路面沉降、裂缝等问题。
2.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原则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问题,处理时需遵循以下原则:•改善排水条件:加强排水系统建设,减少水分对路基的侵害;•加固路基:采取有效措施增强路基的稳定性,防止发生液化和流失等问题;•强化路面:采用合适的路面材料和结构设计,确保路面耐水、耐久。
3.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3.1 排水系统完善在施工中,首先需要完善排水系统,确保路基排水顺畅。
具体措施包括:•设置合理的排水沟和排水管道,加强路基边坡降水;•采用透水性较好的路基填料和排水层,提高排水效果;•对路基进行适当的压实处理,确保路基整体稳定。
3.2 路基加固措施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易发生液化和流失等问题,施工中需采取以下加固措施:•采用加筋土工布或钢丝格栅等材料加固路基,增强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应用土工合成材料加固路基表层,提高路基整体抗水性和抗渗性;•采用碎石、细沙等材料加固路基表层,提高路基面稳定性和耐压性。
3.3 路面设计与施工在路面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以下问题:•选择适宜的路面材料,如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等;•采用合理的路面结构设计,确保路面整体平整、耐水、耐磨;•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路面施工,确保材料质量和施工质量。
4. 结语通过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可以有效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问题,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浅谈黄土的湿陷性及路基处理方法
![浅谈黄土的湿陷性及路基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2210424647d27284b7351bd.png)
湿 陷性 黄 土 分 布 广 泛 , 它 的力 学指 标 表 现为 极 不均 匀 、 稳 定 性 差 。尤 其 是 新 近 堆 积 黄 土 的物 理 力学 性 质 更为 复 杂 ,变 化 较 大 。 由湿 陷性 黄 土 引 发 的 工程 事故 屡 见 不鲜 ,严重 的影
有 的工程 地质 性 质 。它 的这 种特 性 , 会对 结 构物 带 来不 同程 度 土桩,以提 高地基承载能力。桩根据受力不同可分为端承桩 的危 害 , 使路 基 及结 构物 大幅 度 沉 降、 折裂、 倾斜, 严 重影 响安 全 和摩擦桩 , 这种地基处理方法在工业与 民用建筑中使用较多, 和使用。 黄 土 的湿 陷性 对 对 建筑 物 [ 内 沉 降和 稳 定性 影 响很 大 。 2 . 2 黄 土 湿 陷性机 理 黄 土 的湿 陷机 理 :湿 陷性 黄 土 按 其 湿 陷 机理 可 分 为 高 可
( 2 ) 湿 陷性 黄 土 地 基 中挤 密 填 料 孔再 用 素 土 、 灰土 、 必 要 时采 用 高 强度 水 泥 土 、 分层 回填 夯 实 以 加 固湿 陷性 黄 土地 基 ,
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遇水浸湿后 , 结构迅速破坏而产生 提高其强度 , 减少其湿陷性和压缩性 。
( 3 ) 桩基础法 , 桩基础既是一种基础形式也可看作是一种 性看作是有一定侧限和垂直压力的浸水崩解过程 。 它是黄土特 地基处理措施 ,是在地基 中有规则的布置灌注桩或钢筋混凝
浅谈黄 土 的湿陷性及路基处理 方法
李香凝
摘 要
吕刚锋
7 1 0 0 5 4 )
( 长安 大 学 陕 西 ・西安
浅析湿陷性黄土地基对道路工程的影响及处理
![浅析湿陷性黄土地基对道路工程的影响及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796f9ec0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df.png)
浅析湿陷性黄土地基对道路工程的影响及处理【摘要】道路在使用期间,由于地面渗漏水及地下水,路基受水浸湿难以避免,而湿陷性黄土有特殊的物理特征,遇水浸湿时,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外荷载或自重作用下,引起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性变形,对道路的破坏性很大。
这里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简要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对道路工程的影响及防治。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道路路基;处理措施一.概述黄土是一种以粉粒为主、以粗粉粒为骨架、多孔隙、天然含水率小、呈黄红色、含钙质的黏质土。
道路工程中通过压缩试验判定是否具有湿陷性,分为非湿陷性黄土和湿陷性黄土,两者的物理力学性质截然不同。
对于湿陷性黄土,道路设计规范按其土样压缩性试验的压缩量大小,又分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和自重湿陷性黄土两种。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对黄土地域的分区,陕西省关中地区为黄土中部区(Ⅱ区),其渭北台塬区是风积湿陷性黄土的主要分布区。
大量地勘资料表明铜川地区的台塬面地基岩土属于自重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道路工程,黄土既作为路基又作为路基的填料,由于其特殊的工程性质,应当加强对黄土的认识,工程措施上应加强路基路面排水、防护工程,以保证道路的耐久和稳定。
二.湿陷性黄土对道路工程的影响湿陷性黄土的特性为遇水沉降,当道路路基受水浸湿后,在上部行车荷载和道路结构自重应力下会产生不均匀沉降,对道路工程影响严重。
现结合工作实践,简要列举如下:1.道路工程路面的强度较高,耐久性强,但是适应路基的变形能力差。
由于湿陷性黄土路基受水浸湿产生了不均匀沉降,使得路面结构层产生局部范围的下沉,进而使水泥混凝土路面产生断板、破碎、面板悬空、唧泥、错台等现象,沥青混凝土路面产生面层破碎松散、坑槽、翻浆等病害,影响道路的通行安全和行车舒适性。
2.对于填方路段(路堤)而言,如果路基处理或边坡防护不完善,汛期来临,在道路边坡处,大面积湿陷性黄土路基浸水产生下沉,可能会导致道路整体坍塌;对于挖方路段(路堑)而言,由于道路两侧挡土墙未做好防护工作,在受到雨水浸湿作用下,在土体自重应力下,可能会导致挡土墙垮塌,形成安全隐患。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法及关键技术要求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法及关键技术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7621cbf6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74.png)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法及关键技术要求摘要:湿陷性黄土由于受水的影响较大,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塌陷,进而会对路基等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影响道路使用年限和使用安全。
下面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浅谈几种主要的处理方法和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的一些关键性技术要求。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技术要求1.什么是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是黄土的一种,在一定外在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的湿陷变形,强度也随之降低的,称为湿陷性黄土,其分为自重型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型湿陷性黄土两种。
自重型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即发生湿陷;在自重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不发生湿陷,需要自重应力和由外部荷载引起的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后才发生湿陷的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其属于特殊性质的土。
2.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湿陷性黄土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当遇水且在一定力作用下迅速破坏,产生较大湿陷,强度迅速降低,具有湿陷性、易溶蚀和易冲刷性。
在天然状态下具有肉眼能看见的大孔隙。
天然剖面呈竖直节理,颜色一般呈黄色或黄褐色,塑性及抗水性弱,透水性较强。
土中含有石英、高岭土成分,且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硫酸盐等可溶性盐成分,有时还含有石灰质结核等。
3.湿陷性黄土对路基可能造成的危害湿陷性黄土由于受水影响较大,在水的影响下会使地基塌陷,给其上面建筑物、路基等造成很大的危害。
单对道路路基来说,可能会产生的病害有路基变形、凹陷、开裂、道路边坡崩塌、剥落、道路结构内部宜被水冲蚀成土洞和暗河等,因此在其上施工时应根据路基填筑高度,填筑方式及道路使用期间对沉降的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采取对地基进行加固等处理方法为主,以防冲、截排、防渗等防护措施为辅,减轻或者消除地基湿陷对路基产生的危害。
4.路基施工对湿陷性黄土主要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的处理主要是通过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以达到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的程度,处理方法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采取灰土或素土垫层换填法、冲击碾压法、重锤夯实或强夯法、石灰土或二灰土挤密桩法、桩基础法、预浸水法、化学加固法等措施,并采取防冲、截排、防渗等防护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处理,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减轻或者消除湿陷性对路基破坏的影响。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b60620f6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e.png)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湿陷性黄土指饱和的结构不稳定的黄色土,表现为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下沉的现象,从而对结构物带来危害,使路基及结构物大幅度沉降、折裂、倾斜,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
标签: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一、概述黄土主要分布在我国陕西、甘肃、山西大部分地区,华北、西北、东北等少数地区也有分布。
它是一种在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的黄色或褐黄色粉状土。
适用范围本工法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段的路基。
工艺原理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通常采取拦截、排除地表水的措施,防止地表水下渗,拦截、引导地下水的方法,以达到减少地基湿陷下沉的目的。
若地基土层有强湿陷性或较高的压缩性,且容许承载力低于路堤自重力时,应考虑地基在路堤自重和活载作用下所产生的压缩下沉。
除采用防止地表水下渗的措施外,因地制宜采取垫层法、强夯法、灰土桩挤密法、深层搅拌桩法、干振挤密碎石桩法等措施对地基进行处理。
(一)干振挤密碎石桩干振挤密碎石桩是利用振动式打桩机,使沉管不断振动和反插,制成密实的碎石桩柱体,碎石桩与桩周土互相挤密,形成碎石桩复合地基。
由于碎石桩强度比原地基高,又使桩周土互相挤密,这样形成的复合地基就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性,达到加固软土地基的目的。
其主要优点是造价较低、工效高、不受季节限制、加固效果好,适用范围广等,因而被广泛应用。
1.适用条件适用于不排水抗剪强度为15~20kPa地基的处理,最大加固深度为15m,加固后复合地基承载力可达200kPa。
2.成桩及加固机理通过机械振动挤压成孔,并将碎石压入软土中,使原状土受挤压产生径向位移,土体颗粒重新排列,土的孔隙减小,密实度提高,同时碎石桩还置换了一部分软土,形成碎石桩柱。
碎石桩是柔性的离散体,按等量变形原则,桩及桩周土构成复合地基,共同承受上部荷载,由于桩体的压缩模量比桩间土大,所以通过基础传给复合地基的外加压力,随桩及桩间土的等量压缩,应力会集中到桩体上,桩间土应力相应减少,因此比天然地基具有更大的承载力和抗剪强度。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强夯处理施工方法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强夯处理施工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079034d69eae009581bec85.png)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强夯处理施工方法李义堂(中铁六局太原铁建,山西晋中030600)工程技术瞒要]在近几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各种民用建筑、公共事业建筑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高速建设,对安全】生、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而基础作为各种建筑最基本的根基,对建筑物的稳定安全起到决力J生因素。
本文结合施L过程中遇到的失陷性黄圭路基处理措施,分析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施工特点、方法及处理效果。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强夯;孔隙比1概述湿陷性黄土在受水侵蚀作用下,其承载能力急剧下降,使得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折裂等不同程度的危害,也能够导致路基强度、稳定性的破坏。
这是由于黄土是在风的搬运作用下沉积,没有经过次生扰动、无层理、含大孔隙的黄色粉质碳酸盐类沉积物。
在天然含水量时,一般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但遇水后,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产生大量的沉陷变形。
影响黄土湿陷性的主要物理性质指标为天然孔隙比和天然含水景。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黄土的天然孔隙比越大,则湿陷性越强:黄土的湿陷性随其天然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弱:当含水量相同时,黄土的湿陷量将随浸湿程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给定的天然孔隙比和含水量的情况下,在一定的压力范围内,湿陷量将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大。
导致建筑物的破坏。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湿陷性黄土进行研究,取得其参数及确定有效的处理方法,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究其湿陷性黄土地的形成原因,其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消除或减少地基因浸水而引起的湿陷变形,避免建筑基地的下沉。
目前常用的处理方法有换土垫层法、强夯法、灰土桩挤密法、预浸水、深基础或桩基础等。
下面以实例主要对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施工要点及施工工艺进行进行分析说明。
2实例工程概况山西星光煤电铁路专用线工程地处太行山腹地,地势高峻,属于黄土丘陵区,地势西低东高,海拔在1288—1300m之间,专用线标高为130602m。
横跨李阳沟,呈黄土梁、沟相间的地形,地形较为复杂,土质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等级为I。
黄土地区路基湿陷性防范措施与实践解析
![黄土地区路基湿陷性防范措施与实践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3a895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5.png)
黄土地区路基湿陷性防范措施与实践解析引言:黄土地区是中国地理上重要的一个地带,其特殊的地质条件给道路建设带来了许多挑战。
其中,湿陷性问题是最为突出的一个,这既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寿命,也对交通安全造成了威胁。
为了有效防范黄土地区路基的湿陷,本文将从工程设计、材料选择以及施工管理等方面,探讨相关的防范措施与实践。
一、工程设计阶段的湿陷性防范措施1.详细的地质勘探和资料分析:在工程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地质勘探和资料分析,了解地基的物理力学特性、土层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等,从而为后续的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避免冒险路线和斜坡设计:在选择路线和确定斜坡的设计时,应避免选择高湿度区域和陡峭的坡面。
同时,应根据土壤的湿陷性特点,合理确定路基的宽度和坡度,以降低湿陷风险。
二、材料选择和处理阶段的湿陷性防范措施1.合理选择路基材料:在建设黄土地区的路基时,应选择具有较好抗湿陷性能的材料,如砂石等。
此外,在使用土作为路基材料时,应通过相应处理措施,如固结,改良土壤的力学性质,提高其抗湿陷能力。
2.合理排水和防止水源渗透:黄土地区的湿陷往往与水分紧密相关,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合适的排水措施,如开挖排水沟或设置排水管网等。
同时,应注意加强水源的隔离,防止水分渗透到路基中。
三、施工管理阶段的湿陷性防范措施1.合理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土壤的湿陷特性,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层理填筑法,通过分层填筑和夯实,在路基中形成稳定的土体结构,提高抗湿陷能力。
2.加强质量监控和检测: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质量监控和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湿陷问题。
例如,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检测仪器,监测路基的沉降变形情况,并通过合理的处理,保证道路的安全性能。
结论:黄土地区路基的湿陷性问题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通过科学的工程设计、合理的材料选择和处理、以及严格的施工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湿陷风险,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8bb9909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f.png)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摘要】湿陷性黄土地区是我国特有的一类地质灾害区域,对工程建设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展开探讨。
首先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特点,然后探讨了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和地基处理措施,并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不同地基处理方法的效果。
最后结论指出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以及地基处理措施的有效性,同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促进工程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处理措施、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特点分析、勘察方法、地基处理实例、新技术、重要性、有效性、未来研究方向、案例分析。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湿陷性黄土地区是中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地质类型之一,其特点是土壤含有大量黏性黄土,容易因受水分影响而发生收缩膨胀变化,给岩土工程建设和地基稳定性造成严重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问题变得愈发突出和迫切。
研究这一领域的背景是十分重要的。
在过去的研究中,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分析和总结之前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方法和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特点,分析岩土工程勘察方法,探讨地基处理措施,以及总结实际案例和新技术应用,为今后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工程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因此对该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对勘察和处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以提高勘察和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设计与处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8-06-22T15:19:37.51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5期作者:韩涛
[导读] 所以在本篇文章中主要研究的是湿陷性黄土路基设计与处理措施,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路基的承载力。
青海省公路科研勘测设计院青海西宁 810000
摘要:我们在遇到分布在不良地质的湿陷性黄土时,就需要对这些湿陷性黄土进行一种特殊的处理,这种湿陷性黄土在很大程度山影响着公路建设,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手段来进行处理,所以在本篇文章中主要研究的是湿陷性黄土路基设计与处理措施,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路基的承载力。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路基设计处理措施
在我们国家的一些地区,如黄土高原地区,这里就存在湿陷性黄土地质,这种湿陷性黄土的地质是非常的复杂的,当遇到一定的压力,它的土体结构就会迅速瓦解而发生下沉的现象,称之为湿陷,这会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在本篇文章中主要研究的湿陷性黄土路基设计与处理措施。
一、湿陷性路基的问题和机理
1.1在湿陷性黄土路基中出现的问题
湿陷性路基问题总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路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问题。
在路基静荷载和动力荷载作用下,当路基的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路基会产生局部或者整体剪切破坏,这将直接影响公路的正常使用,更为严重的会直接导致公路破坏。
路基边坡的稳定性也可以归纳到这类路基问题中,(2)沉陷问题。
在常年的静荷载和动荷载双重作用下,路基均会产生变形它的变形有沉陷、水平位移、不均匀沉陷超过相应的最大允许值时,这将对公路的正常使用,更严重可能引起公路破坏,当路基的压实度不够时,含水率超过规定允许最大值时,路基就会产生不均匀沉陷,这往往对公路危害较大,湿陷性黄土遇水发生剧烈的变形就可包括在这一类路基问题中(3)渗流问题。
路基的渗流量或水力比降超过其允许值时,会发生较大水量损失,或因潜蚀其它原因使路基失稳而导致路面破坏造成工程事故。
1.2湿陷性黄土路基沉陷特点
路基沉陷机理,湿陷性黄土一般生成于晚更新世或全新世,即距今也就不足100万年的历史,有的甚至只有几十到几百年的历史,由于其生成年代晚,所受外力作用小,所以本身固结不太完善,未固结的湿陷性黄土由于孔隙大,结构松散,所以其本身强度不高,其本身强度靠土体颗粒间的机械咬合分子间的引力与碳酸盐结晶水形成的胶结力而存在。
当外来作用力大于本身强度时,松散无力的骨架将崩溃,大孔隙将被填充,小的孔隙也会被部分细小颗粒填充,从而使土体间孔隙逐步被填充密实,土体也就逐步趋向于固结,路基因此形成沉陷。
二、湿陷性黄土路基设计与处理措施
当路基塌陷变形或压缩变形或者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采取处理措施,应根据不同的土壤条件对湿陷性黄土路基采用特殊路基的处理措施,以此提高地基稳定性和承载力。
主要介绍强夯法和冲击压实的特殊处理措施。
2.1 强夯法来加强路基承载力
通过使用起重机操控大吨位的重锤从一定高度下落,对地面土壤施加一定的冲击动能而使其变的紧密,达到夯实地基,提高地基强度,降低土的压缩性,排除黄土湿陷性现象的发生,进而加固土地地基。
一般情况下,夯实的重锤以及上升的高度都是有规定的,重锤重量一般为 8t-30t,最重的情况下,可为 200t,高度一般是 8-20m,最高情况下是 40m,在这种情况下重锤降落,会对土地地基产生十分大的冲击动能。
湿陷性黄土地基基于密度的动态机制,在冲击动能对地面的作用下,减少土壤空隙,使得地面土壤彼此之间的排列更为紧密,更为密实,但也因此会产生一定沉降,一般坑深度大概在 0.6m-1.0m。
在 160t/m 的冲击动能下,可以加固土壤地基的深达 5m。
夯点布置采用排夯,夯点间距为 5m,第二次夯点位于第一夯点之间。
根据基面形状确定夯击位置和夯点位置,根据平面的形状,采用方形网络。
确定夯击次数、遍数、能量水平和深度对施工参数的影响。
深度取样测定湿容重、干容重、孔隙比和压缩前后压实系数。
对选定好的每个夯点进行夯击,统计夯击次数与遍数(一般为 5-15 次)来确定夯击次数的沉降曲线。
夯击过程中,针对最后两击,一般要做到其平均沉降量不大于 50mm 的要求,另外,夯击过程中,夯坑周围避免出现隆起部分,还有多次夯击之后,夯坑深度达到一定值,但也不能影响击锤的起降。
针对每次夯击的夯点以及夯击次数都需要进行严格记录,以此保证强夯的质量。
2.2对于路基要进行合理设计
湿陷性黄土路基中边坡坡面,应根据边坡具体变形的原因和类型,在设计阶段根据以往公路的建设经验,选定合理的边坡形式,恰当的边坡坡度,改善边坡设计,对于雨水冲刷作用较强,原来设计中没有设置足够拦排水设施的病害部位,要根据水流来源,水量大小,增加设计必要的拦排水设施,降低雨水对于路基的侵蚀作用,比如在边坡坡顶设计截水沟,在护坡坡顶采用封闭处理并且加设排水沟,防治雨水渗透,如果雨水对于路堤边坡坡面表面的冲击量过大,速度较快时,应该采用拦水带和急流槽结合的设计和施工方式,将水流集中到坡面并且排除到路基以外。
2.3预浸水法
预浸水法是利用黄土侵水产生湿陷的特点,在建筑物施工前预先对湿陷性黄土场地大面积浸水,使土体产生自重湿陷,达到消除深层黄土湿陷的目的。
预浸水法宜用于处理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不小于500mm的场地。
由于浸水时场地周围地表下沉开裂,并容易造成“跑水”穿洞,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所以空旷的新建地区较为适用。
浸水前宜通过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确定浸水时间、耗水量和湿陷量等。
采用预浸水法处理地基,应符合下列规定:(1)浸水坑边缘至既有建筑物的距离不宜小于50m,并应防止由于浸水影响附近建筑物和场地边坡的稳定性;(2)浸水坑的边长不得小于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当浸水坑的面积较大时,可分段进行浸水;(3)浸水坑内的水头高度不宜小于300mm,连续浸水时间以湿陷变形稳定为准,其稳定标准为最后5d的平均湿陷量小于1mm/d。
地基预浸水结束后,在基础施工前应进行补充勘察工作,重新评定地基土的湿陷性,并应采用垫层或其他方法处理上部湿陷性黄土层。
三、总结
在本篇文章中首先介绍了湿陷性路基的问题和机理,即分别阐述了在湿陷性黄土路基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湿陷性黄土路基沉陷特点,其次又阐述了湿陷性黄土路基设计与处理措施,即用强夯法来加强路基承载力、对于路基要进行合理设计以及运用预浸水法,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湿陷黄土路基的稳定性以及稳固性。
参考文献:
[1]陈志辉.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及在工程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 2016(02) [8]邢乾辉马国房.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