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第三版指南精要之肺部小结节的评估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第三版指南精要之肺部小结节的评估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第三版指南精要之肺部小结节的评估

ACCP第三版指南精要之肺部小结节的评估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呼吸内科姚艳雯宋勇

肺癌是目前致死率第一位的肿瘤[1]。究其原因,许多病人在诊断已发生转移是其中一重要因素。若能在早期即进行诊断,必定能降低肺癌的死亡率[2]。而肿瘤的最初起病可能就只表现为肺部的结节,临床医生或患者本身稍一疏忽,可能便会延迟肺癌的诊断。在临床中,我们不难发现,体检发现的肺部小结节并不少见,但这样的肺部结节是否是肺癌?如何对肺部结节进行评估?这是临床上的难点也是重点[2]。最新的第三版ACCP(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指南,单独分出一部分来详述肺部结节的评估,由此为临床应用提供很大帮助[3]。

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肺部结节的定义是:小的、成灶的、圆形、实质或混合性的影像学不透明影[4]。其中一部分为孤立性肺结节:单一的、边界清楚的、影像不透明的、直径小于或等于3cm、周围完全由含气肺组织所包绕的病变,没有肺不张、肺门增大或胸腔积液表现的肺部结节[5]。直径大于3cm的肺部局灶性改变被称为肺部团块,并且被认为是支气管源性的肿瘤可能大,因讨论的较多,这里略去不谈[6]。另外,因弥漫性的肺部结节或大于10个的肺部结节通常伴随着症状,并提示着肺外恶性疾病的转移或急性感染或炎症,因此也不再进一步讨论[3, 7]。此篇主要讨论的是无症状的肺部结节的评估。

ACCP指南所提出的肺部结节的评估全部是针对无法确定良恶性的结节[3]。因为直径小于等于8mm的结节恶性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将这部分结节从肺部结节中单独分类出来。另外就性质而言,实质性结节和亚实质性结节也分类开来,亚实质性结节进一步被分为纯磨玻璃样影或部分实质混合。在评估病人的肺部结节时,应将重点放在结节的大小、形态及恶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是否合适进行后续治疗这些方面。

当胸部X平片或胸部CT提示可见性的不明性质的结节时,应首先回顾该病人的既往影像学资料[8]。如果影像学提示不明性质的实质性结节稳定2年以上,则不需做进一步的诊断检查。若该结节为胸部X平片所发现,则需要作进一步的胸部CT检查,以帮助明确结节性质[9]。

大于8mm的实质性结节

根据先前所述的肺部结节分类,对大于8mm的实质性结节,临床医生应对结节的检测前恶性概率进行评价,或者通过临床判断进行定性分析,或者通过经过认证的模型进行定量分析[3, 10]。当评估认为大于8mm的实质性结节的恶性概率低(5%-65%)时,可进行功能影像检查,推荐PET,来定义结节的性质。而对恶性概率较高(>65%)的大于8mm的实质性结节而言,可利用PET进行恶性结节的治疗前分期,但不能通过功能影像分析结节特征,此时需要临床医生对后续的不同诊断策略的获益和风险进行权衡,并且要注重患者的本身意愿[9]。

后续处理策略主要包括三个部分:CT扫描监测、非手术性的活检、外科诊断[3, 4, 11]。对于大于8mm 的实质性结节而言,CT扫描监测将应用于以下情况:1.临床恶性概率很低(<5%)时;2.临床恶性概率低(30%-40%以下),并且功能影像阴性(如,PET上代谢不高或动态增强CT上增强不超过15个hounsfield 单位)提示检测后恶性概率很低时;3.细针活检无法诊断并且PET上代谢不高时;4.向患者全面告知病情后患者自己选择该项非侵入性处理方案时。以上情况下,CT扫描监测应选用非增强的低剂量扫描,频率在3到6个月,9到12个月及18到24个月时[12]。当结节在监测扫描时提示具有明显的恶性增长时,除非特殊紧急,否则需要考虑行非手术性的活检和/或外科手术切除以帮助诊断[13, 14]。

对大于8mm的实质性结节而言,当出现1.临床的检测前恶性概率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不一致时;2. 低到中度的恶性概率(约10%-60%);3.怀疑是需要特殊治疗的良性疾病;4.全面告知病情的患者需要术前明确恶性,特别是手术并发症风险高时需要考虑行非手术性的活检。活检方式根据结节的大小、位置、与气道的关系,患者的并发症风险及专家意见[3, 10]。

而手术诊断用于大于8mm的实质性结节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的恶性概率很高(>65%);2.PET 提示结节代谢增高或者其他功能影像提示强阳性;3.非手术的活检结果怀疑为恶性;4.病人需要进行明确诊断。而手术诊断方法主要推荐是含诊断性楔形切除的胸腔镜。当切除小的或者深的结节时,可能要考虑进行高级的定位方式或者开胸切除术[15]。

小于8mm实质性结节

当实质性结节直径小于8mm时,如前所述,这种结节的恶性程度相对较低,若病人未提示具有肺癌的发病风险,建议患者行非增强的低剂量CT扫描监测,具体频率和间隔时间应根据结节大小而定:小于4mm 的结节无需进行随访,但应告知患者CT扫描可能的获益及风险;4-6mm的结节应12个月后重新评估,若无变化,无需进一步随访;6-8mm的结节在6到12个月内不定时扫描,如无变化,18到24个月再继续随访扫描。若病人存在一个以上的肺癌发病风险,非增强的低剂量CT扫描监测的随访时间与无风险病人不同,但仍根据结节大小而定:小于4mm的结节在12个月后重新评估,若无变化,无需进一步随访;4-6mm的结节在6到12个月内不定时扫描,如无变化,18到24个月再继续随访扫描;6-8mm的结节在3到6个月内随访, 9-12个月再继续随访,如无变化,24个月时再次随访。有多个实质性小结节的患者,CT扫描的随访时间应根据最大的结节大小而定[4, 10, 16-18]。

非实质性结节(纯磨玻璃样影和部分磨玻璃样部分实质结节)

而另一类性质的结节,即非实质性结节,分为纯磨玻璃样影和部分磨玻璃样部分实质结节。CT提示纯磨玻璃样影,若直径小于5mm,则不需进行进一步的检查评估。当直径大于5mm时,应选择每年进行CT扫描监测至少3年。部分实质(大于50%的磨玻璃样)结节直径小于8mm时,应选择非增强的薄层CT扫描,在3、12、24个月时进行扫描,后续每年进行一次CT扫描,至少1-3年。对非实质性结节而言,CT扫描应选择非增强的薄层扫描。当非实质性结节增长或发展至实质结节,通常提示恶性可能,应考虑进行进一步的评估检查或手术切除。直径大于10mm的非实质性结节,应进行3个月的早期随访,若结节持续存在,考虑后续性非手术性活检或者手术诊断[2, 4, 19]。

部分实质结节直径大于10mm时,建议前3个月重复CT扫描,若结节持续存在,进行PET检查、非手术性的活检和/或手术切除的后续评估手段。当部分实质结节内部的实质部分直径小于8mm时,不推荐行PET分析病变性质。而直径大于15mm的部分实质结节则直接进行后续的PET检查、非手术性的活检和/或手术诊断等检查[20, 21]。

除以上所述结节分类,若患者存在一个主要的结节及一个以上的其他小结节,除非有组织病理确诊为转移,否则应每个结节都单独分析评估,而且后续治疗不能拖延。这种具有一个以上肺结节的肺癌病人的分类和合适治疗方案很难确定,需要进行多学科综合分析[3, 4]。

肺部结节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并且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是个棘手的问题。肺部结节直径大于8mm时,应首先回顾以往影像学资料,评估恶性概率,进行能够更好分析结节性质的影像学检查,评估众多后续处

理策略的风险和获益,选择后续进行CT扫描监测或非手术性活检或手术诊断。直径小于8mm的实质性结节,通常恶性可能不大,难以活检,手术风险大,并且PET扫描阳性率不高,只有CT扫描监测是最合适的选择,随访时间根据结节大小而定。亚实质性结节通常是恶性前表现或恶性可能,需要更长周期的监测结节的生长及性质的改变。对实质性和亚实质性结节而言,后续的处理策略的选择均根据风险和获益的权衡所决定,由此也提出发现有效帮助诊断和提示预后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的必要性和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Jemal A, Bray F, Center MM, Ferlay J, Ward E, Forman D.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CA Cancer J Clin 2011: 61(2): 69-90.

2.Bach PB, Mirkin JN, Oliver TK, Azzoli CG, Berry DA, Brawley OW, Byers T, Colditz GA, Gould MK, Jett JR, Sabichi AL, Smith-Bindman R, Wood DE, Qaseem A, Detterbeck FC. Benefits and Harms of CT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Benefits and Harms of CT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 JAMA 2012: 1-12.

3.Gould MK, Donington J, Lynch WR, Mazzone PJ, Midthun DE, Naidich DP, Wiener RS. Evalua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pulmonary nodules: when is it lung cance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lung cancer, 3rd ed: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hest 2013: 143(5 Suppl): e93S-120S.

4.Ost DE, Gould MK. Decision making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nodules.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2: 185(4): 363-372.

5.Ost D, Fein AM, Feinsilver SH. Clinical practice. The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 N Engl J Med 2003: 348(25): 2535-2542.

6.Ost D, Fein A.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0: 162(3 Pt 1): 782-78

7.

7.Soubani AO.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 Postgrad Med J 2008: 84(995): 459-466.

8.Gould MK, Fletcher J, Iannettoni MD, Lynch WR, Midthun DE, Naidich DP, Ost D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nodules: when is it lung cancer?: ACCP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2nd edition). Chest 2007: 132(3 Suppl): 108S-130S.

9.Kishi K, Homma S, Kurosaki A, Motoi N, Kohno T, Nakata K, Yoshimura K. Small lung tumors with the size of 1cm or less in diameter: clinical, radiolog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Lung Cancer 2004: 44(1): 43-51.

10.Ost DE, Yeung SC, Tanoue LT, Gould MK. Clinic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the initial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lung cancer, 3rd ed: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hest 2013: 143(5 Suppl): e121S-141S.

11.Ost D, Fein A.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the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 Curr Opin Pulm Med 2004: 10(4): 272-278.

12.Olsson JK, Schultz EM, Gould MK. Timeliness of care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Thorax 2009: 64(9): 749-756.

13.Swensen SJ, Silverstein MD, Ilstrup DM, Schleck CD, Edell ES. The probability of malignancy in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 Application to small radiologically indeterminate nodules. Arch Intern Med 1997: 157(8): 849-855.

14.MacMahon H, Austin JH, Gamsu G, Herold CJ, Jett JR, Naidich DP, Patz EF, Jr., Swensen SJ.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mall pulmonary nodules detected on CT scans: a statement from the Fleischner Society. Radiology 2005: 237(2): 395-400.

15.Baldwin DR, Eaton T, Kolbe J, Christmas T, Milne D, Mercer J, Steele E, Garrett J, Wilsher ML, Wells AU. Management of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 how do thoracic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guided fine needle biopsy influence clinical decisions? Thorax 2002: 57(9): 817-822.

16.Revel MP, Merlin A, Peyrard S, Triki R, Couchon S, Chatellier G, Frija G. Software volumetric evaluation of doubling times for differentiating benign versus malignant pulmonary nodules. AJR Am J Roentgenol 2006: 187(1): 135-142.

17.Slattery MM, Foley C, Kenny D, Costello RW, Logan PM, Lee MJ. Long-term follow-up of

non-calcified pulmonary nodules (<10 mm) identified during low-dose CT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 Eur Radiol 2012.

18.McNulty W, Cox G, Au-Yong I. Investigating the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 BMJ 2012: 344: e2759.

19.Goo JM, Park CM, Lee HJ. Ground-glass nodules on chest CT as imaging biomarkers in the management of lung adenocarcinoma. AJR Am J Roentgenol 2011: 196(3): 533-543.

20.Ng YL, Patsios D, Roberts H, Walsham A, Paul NS, Chung T, Herman S, Weisbrod G. CT-guided percutaneous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of pulmonary nodules measuring 10 mm or less. Clin Radiol 2008: 63(3): 272-277.

21.Li H, Boiselle PM, Shepard JO, Trotman-Dickenson B, McLoud TC. Diagnostic accuracy and safety of CT-guided percutaneous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of the lung: comparison of small and large pulmonary nodules. AJR Am J Roentgenol 1996: 167(1): 105-109.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第三版指南精要之肺部小结节的评估

ACCP第三版指南精要之肺部小结节的评估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呼吸内科姚艳雯宋勇 肺癌是目前致死率第一位的肿瘤[1]。究其原因,许多病人在诊断已发生转移是其中一重要因素。若能在早期即进行诊断,必定能降低肺癌的死亡率[2]。而肿瘤的最初起病可能就只表现为肺部的结节,临床医生或患者本身稍一疏忽,可能便会延迟肺癌的诊断。在临床中,我们不难发现,体检发现的肺部小结节并不少见,但这样的肺部结节是否是肺癌?如何对肺部结节进行评估?这是临床上的难点也是重点[2]。最新的第三版ACCP(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指南,单独分出一部分来详述肺部结节的评估,由此为临床应用提供很大帮助[3]。 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肺部结节的定义是:小的、成灶的、圆形、实质或混合性的影像学不透明影[4]。其中一部分为孤立性肺结节:单一的、边界清楚的、影像不透明的、直径小于或等于3cm、周围完全由含气肺组织所包绕的病变,没有肺不张、肺门增大或胸腔积液表现的肺部结节[5]。直径大于3cm的肺部局灶性改变被称为肺部团块,并且被认为是支气管源性的肿瘤可能大,因讨论的较多,这里略去不谈[6]。另外,因弥漫性的肺部结节或大于10个的肺部结节通常伴随着症状,并提示着肺外恶性疾病的转移或急性感染或炎症,因此也不再进一步讨论[3, 7]。此篇主要讨论的是无症状的肺部结节的评估。 ACCP指南所提出的肺部结节的评估全部是针对无法确定良恶性的结节[3]。因为直径小于等于8mm的结节恶性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将这部分结节从肺部结节中单独分类出来。另外就性质而言,实质性结节和亚实质性结节也分类开来,亚实质性结节进一步被分为纯磨玻璃样影或部分实质混合。在评估病人的肺部结节时,应将重点放在结节的大小、形态及恶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是否合适进行后续治疗这些方面。 当胸部X平片或胸部CT提示可见性的不明性质的结节时,应首先回顾该病人的既往影像学资料[8]。如果影像学提示不明性质的实质性结节稳定2年以上,则不需做进一步的诊断检查。若该结节为胸部X平片所发现,则需要作进一步的胸部CT检查,以帮助明确结节性质[9]。 大于8mm的实质性结节 根据先前所述的肺部结节分类,对大于8mm的实质性结节,临床医生应对结节的检测前恶性概率进行评价,或者通过临床判断进行定性分析,或者通过经过认证的模型进行定量分析[3, 10]。当评估认为大于8mm的实质性结节的恶性概率低(5%-65%)时,可进行功能影像检查,推荐PET,来定义结节的性质。而对恶性概率较高(>65%)的大于8mm的实质性结节而言,可利用PET进行恶性结节的治疗前分期,但不能通过功能影像分析结节特征,此时需要临床医生对后续的不同诊断策略的获益和风险进行权衡,并且要注重患者的本身意愿[9]。 后续处理策略主要包括三个部分:CT扫描监测、非手术性的活检、外科诊断[3, 4, 11]。对于大于8mm 的实质性结节而言,CT扫描监测将应用于以下情况:1.临床恶性概率很低(<5%)时;2.临床恶性概率低(30%-40%以下),并且功能影像阴性(如,PET上代谢不高或动态增强CT上增强不超过15个hounsfield 单位)提示检测后恶性概率很低时;3.细针活检无法诊断并且PET上代谢不高时;4.向患者全面告知病情后患者自己选择该项非侵入性处理方案时。以上情况下,CT扫描监测应选用非增强的低剂量扫描,频率在3到6个月,9到12个月及18到24个月时[12]。当结节在监测扫描时提示具有明显的恶性增长时,除非特殊紧急,否则需要考虑行非手术性的活检和/或外科手术切除以帮助诊断[13, 14]。

美国最佳医生心胸外科CraigJ.Baker.

美国心胸外科最佳医生 Craig J. Baker医学博士 克雷格·贝克医学博士(Dr.Craig J. Baker,MD),现任洛杉矶县南加州大学医学中心(LA County USC Medical Center)心脏外科主任医师,并兼任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USC, Keck School of Medicine)的临床外科教授。他于杜兰大学人文科学学院(Tulane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获得生物学学士学位,继而进入华盛顿乔治城大学医学院(Georgetow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实习,完成了长达7年的医学训练,其中包括3年的心胸外科住院医师训练。此外,他还在在洛杉矶儿童医院(CHLA)完成了儿童心胸外科专科临床培训。 贝克教授擅长心胸外科手术、心血管疾病、胸外科手术,并专精于儿童和成人先天性心脏病(Pediatric And Adult Congenital cardiac Disease)、心脏移植(Cardiac Transplantation)、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心脏瓣膜修复和更换(Valve Repair And Replacement),以及所有类型的复杂成人心脏手术(包括微创心脏瓣膜手术)等领域。

贝克教授是美国普通外科医学委员会(American Board of General Surgery)和美国胸外科医学委员会(American Board of Thoracic Surgery)双重认证的专科医师,亦是包括胸外科医师协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在内的多个医学专业组织协会的资深研究员。他在成人和小儿心脏手术方面发表了大量的同行审阅性质医学论文和教科书章节,为许多权威医学专业期刊杂志和医学院所收录。 贝克教授目前执业于南加州大学医院(USC University Hospital)、洛杉矶儿童医院(Childrens Hospital Los Angeles)和南加州大学医疗保健咨询中心-2(USC Healthcare Consultation Center II)。临床治疗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移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冠脉搭桥手术)、心脏瓣膜修复和更换、微创瓣膜手术、复杂的成人心脏手术(所有类型)。 贝克教授于2012年获得美国医学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卡斯尔康诺利最佳医师奖”(Castle Connolly's Top Doctors ),他在心脏外科手术领域拥有近20年临床经验,代表了当前世界级心脏外科手术的一流水平。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2015年首部"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1]发表以后,各个国家与地区相继对肺结节诊治指南进行了更新,这些指南与共识的更新完善了肺结节的诊治与管理策略。在此背景下,为了与时俱进,博采众长,在总结我国首部肺结节诊治共识[1]的经验和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广泛听取了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参考了"肺结节评估:亚洲临床实践指南"[2]及其他学科共识或指南[3,4,5,6,7]后,对原有共识进行了修订。更新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细化了肺结节的分类,对肺结节、微小结节进行了精确的定义;定义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推荐进行低剂量CT筛查;强调了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注重准时随访并观察肺结节的外部结构和部特征等,旨在提高我国各级医院医生对肺结节的诊治水平。 一、肺结节的定义和分类 (一)肺结节的定义[1,2,3,4,5] 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 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孤立性肺结节多无明显症状,为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3 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多发性肺结节常表现为单一肺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结节,一般认为>10个的弥漫性肺结节多为恶性肿瘤转移或良性病变(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所致;局部病灶直径>3 cm者称为肺肿块,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在本共识讨论的围。 (二)分类[1,2,3,4,5] 1.数量分类:单个病灶定义为孤立性,2个及以上的病灶定义为多发性。 2.病灶大小分类: 为便于更好地指导分级诊疗工作,对肺结节患者进行精准管理,特别将肺结节中直径<5 mm 者定义为微小结节,直径为5~10 mm者定义为小结节。微小结节可在基层医院管理;小结节可在有诊治经验的医院,如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管理;10~30 mm的肺结节则应尽早请有经验的专家诊治。随访时间仍根据流程分别管理实性和亚实性肺结节。 3.密度分类[1,2,3,4,5]: 可分为实性肺结节和亚实性肺结节,后者又包含纯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1)实性肺结节(solid nodule):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增高影,病变密度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2)亚实性肺结节(subsolid nodule):所有含磨玻璃密度的肺结节均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第九版抗栓治疗及血栓预防指南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最新进展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第九版抗栓治疗及血栓预防指南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最新进展 周玉杰, 杨士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心内科12病房,北京 100029) 通讯作者:周玉杰 E-mail:jackydang@https://www.360docs.net/doc/3814819324.html,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enous?thromboembolism ,VTE )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 ,DVT )和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 ,PE )。近日,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merican?College?of?Chest?Physicians ,ACCP )在Chest 杂志上公布了第9版《抗栓治疗及血栓预防指南》(ACCP-9)[1-4]。此版指南在第8版基础上,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对抗栓治疗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推荐。本文将结合ACCP-9对VTE 的最新进展进行阐述。1 病因与诱因 Virchow 于1856年提出了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因素假说:静脉血流淤滞、血管损伤和高凝状态。经过大量试验证实,该假说目前已得到了公认。许多参与上述过程的临床情况均可诱发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包括: (1)肢体制动:各种疾病导致的长时间卧床或肢体制动,如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脏器功能衰竭、脑卒中、大型手术后等; (2)静脉受压:如股动脉或静脉穿刺术后压迫止血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妊娠、腹腔巨大肿瘤或大量腹水导致盆腔静脉或下腔静脉回流受阻等;(3)静脉曲张:主要是指深静脉曲张,浅静脉曲张一般不会导致血栓形成; (4)静脉损伤:如外伤或手术累及静脉、静脉穿刺、静脉炎等; (5)高凝状态:各种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形成倾向,如抗凝因子缺乏(抗凝血酶Ⅲ、C 蛋白或S 蛋白最常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coagulation ,DIC )、抗磷脂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大量呕吐或腹泻导致的脱水、药物因素(长期口服避孕药、激素或抗肿瘤药物)等; (6)其他:如高龄、吸烟、肥胖等。2 病理与病理生理 以上因素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多种因素同时存在,相互影响,有时很难明确始动因素,但静脉损伤通常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关键环节。内膜损伤以后迅速激活内源性和(或)外源性凝血途径,在损伤部位形成血栓(thrombosis )。 血栓的起始部(即头部)主要由血小板及少量纤维蛋白构成,称为白血栓(pale?thrombus );血栓头部形成以后,下游血流缓慢和出现涡流,此时除血小板聚集以外,还有大量红细胞填充在纤维蛋白形成的网状结构内,称为混合血栓(mixed?thrombus );当混合血栓阻塞管腔以后,远端血流完全停止,血液凝固,此时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和红细胞构成,称为红血栓(red?thrombus )。白血栓与血管壁结合紧密,不易脱落;而红血栓与血管壁黏附力差,容易脱落,形成栓塞(embolism )。血液中存在凝血系统与抗凝血系统,凝血系统激活的同时抗凝血系统也被激活。因此在早期,血栓形成与溶解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一阶段血栓也最容易脱落而导致栓塞。如果促凝因素持续存在或血栓溶解不完全,未脱落的血栓可发生机化,血栓被肉芽组织取代。较大的血栓约2周可以完全机化,此时,血栓与血管壁紧密结合不易脱落,栓塞危险显著降

美国儿科学会母乳喂养和母乳使用的政策陈述

美国儿科学会关于母乳喂养和母乳使用的政策陈述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母乳喂养和人奶是婴儿喂养和营养供给的标准规范。因为母乳喂养在神经系统发育及其他的健康方面具有短期和长期的优势,所以婴儿营养应该是一项公共卫生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喂养方式的选择。 美国儿科学会重申:推荐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6个月添加辅食后继续母乳喂养,并可根据母婴双方的需要喂养至一年或一年以上。 母乳喂养在医学上的禁忌症很少。婴儿的生长发育应参考世界卫生组织(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生长发育标准曲线,避免对婴儿低体重或发育迟缓的误诊。 医疗单位需根据美国儿科学认可的WHO/UNICEF“母乳喂养成功实现十步骤”来鼓励和支持初始的和持续的母乳喂养。美国卫生总署(US Surgeon General)的“行动呼吁”计划、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和美国医疗机构评鉴联合会(The Joint Commission)所支持的国家战略中,也涉及到在美国医院和社区中推广母乳喂养方面的行动。 儿科医生作为母乳喂养的倡导者在其执业过程和社区活动中对母乳喂养起到了重 要作用,所以儿科医生应知道非母乳喂养的健康风险,母乳喂养在社会经济上的益处,以及实现和支持母乳喂养所需要的技能。“职场母乳喂养”详细讲述了职场妈妈怎样维持哺乳喂养,以及支持母乳喂养对雇主们的好处。 关键词: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婴儿营养;哺乳;母乳;护理 缩略词:AAP——美国儿科学会 AHRQ——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局 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I——可信区间 CMV——巨细胞病毒 DHA——二十二碳六烯酸 NEC——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OR——比值比

肺部小结节的处理

宋勇:肺部小结节的处理 2012-05-10 15:48来源:丁香园 字体大小 -|+ 嘉宾介绍 宋勇教授:南京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博士后联系导师、南京军区总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肺癌综合诊治中心主任。 访谈内容 yujincai 问:请问经皮肺活检出血、气胸发生几率是多少?谢谢! 宋勇教授:咯血发生率在5% 左右,气胸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3.1%~41.7% yanshan 问:病人59,偶尔吸烟,哥哥食管癌,最近偶尔咳嗽,CT 发现胸膜下1-2cm 的结节,可见晕征、气管通气征及分叶,抗炎两周后,病变变化不明显,可以排除炎性结节吗?炎性肉芽肿性结节在影像上可以与肺癌鉴别吗?如果是肺癌是行楔形切除术还是肺叶切除术。 宋勇教授:病灶1-2cm,又在胸膜下,可行经皮肺穿刺明确诊断。有时炎性肉芽肿和肺癌在影像学上很难区分。若是明确诊断肺癌,首先确定分期,然后再确定是否可行手术。 shirleyeyes 问:请问宋教授CT/ 平片肺部小结节影与血管、支气管影该如何鉴别? 宋勇教授:首先明确正常肺胸部CT 的表现,在HRCT 上血管在连续几个层面可看到血管的走向,并可通过软件重建区别血管支气管和结节。平片判断小结节价值较小。

yujincai 问:请问肺结节多大适合肺活检,经皮肺活检、经胸腔镜肺活检、开胸肺活检如何选择?谢谢老师! 宋勇教授:目前认为大于1cm 的肺结节可以行肺活检穿刺,若医生穿刺技术和病灶位置允许,5mm-10mm 的病灶也可以获得。具体活检方式需根据患者本身情况、病灶大小、部位及患者意愿来选择。 蹇丽问:肺部胸片提示的是右下肺内带的结节影3*3cm,左肺门区内有团状块影,放射科考虑的是1,中央型肺ca。2 右下肺结核球。但是我觉得右下肺的结核球,密度不高,可 能是转移灶,纤支镜没有取到活检。现在问题就是右下肺的是不是转移,还有做完纤支镜检查后现在病人有咯血的症状了。谢谢。 宋勇教授:首先需明确左肺病变的性质,对于右肺的病变,条件允许可行经皮肺穿刺检查,明确诊断。 yanshan 问:我父亲一个月前突发咽部疼痛,晚间咳嗽频繁,自觉无发烧,四天抗炎治疗,咳嗽好转,随后CT 发现下肺胸膜下结节影,胸膜增厚,病变呈梯形,内可见支气管及空 泡征,之后又抗炎一周,病变无明显变化,现在快一个月了,偶尔咳嗽,请问教授我该怎么治疗。 宋勇教授:根据你父亲的治疗过程,情况允许可病理学明确诊断(包括经皮肺穿刺, 气管镜,痰查脱落细胞等检查) liemily 问:宋教授,我母亲今年56 岁,没有任何症状,体检肺部CT 发现双肺胸膜下见多发小结节影,三个月复查没有变化,请问能从结节的位置和复查判断是陈旧的吗?

实性和亚实性肺结节

实性和亚实性肺结节临床处理--ACCP最新肺结节诊疗指南简介目前公认的肺结节(pulmonary nodule)的定义是:边界清楚的、影像学不透明的、直径在3cm、周围完全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单发或多发的肺部结节,不伴肺不张、肺门肿大和胸腔积液。依据在CT下肺结节能否完全遮盖肺实质可将肺结节分为实性结节和亚实性结节,而后者又可细分为纯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 依据结节的大小以8mm为界,将≤8mm的肺结节定义为亚厘米结节(subcentimeter nodules)。将直径〉3cm的病灶定义为肺部肿物(lungmass)而非结节,根据既往研究,这种直径〉3cm的肺部肿物通常为恶性。当CT发现结节密度呈良性钙化灶(弥散的、中央的、薄层的或爆米花样钙化形式)、结节内脂肪样低密度(如错构瘤)或动静脉畸形等良性特征时,可随访观察或不随访,以避免不必要的检査,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尤其是多层螺旋CT的普及,肺结节的检出率明显增高。因此,肺结节的临床处理与决策逐渐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之一。除了初诊时根据影像特征判断良、恶风险并选择进一步检查外,随访是常用的方法。用什么工具随访、随访频率如何以及随访监测到多长时间为止,是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实际问题。本文基于2013年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发布的第3版对单发或多发肺结节的临床处理路径指南,就性质不确定性肺结节临床处理进展综述如下。 一、影像学评估 在胸部X线检査中,肺结节的检出率仅为0.09%~0.20%,而CT则能髙达40%~60%,且目前关于胸部X线检査对判断肺结节性质以及良恶性的研究很少,因此胸部CT检查是判断肺结节特征(包括结节大小、边界特征及密度)的主要依据。 当患者胸部CT检查确定存在肺部结节时,需要对患*既往CT图像的同一部位进行重审。结节的大小和特征信息对于良恶性判断以及制定后续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显示,不论是实性结节还是亚实性结节,亚厘米结节的恶性程度均偏低。与边界光滑的肺结节相比,边缘有毛刺或边界不规则的肺结节的恶性概率增加5倍;具有胸膜凹陷征的肺结节的恶性概率增加1倍;血管征和分叶状则分别使恶性概率增加70%和10%。 二、临床处理策略 目前,基于肺结节类型、恶性概率分级(很低度:〈5%;低-中度:5%-65%;髙度:〉65%)、肺癌危险因素和潜在手术风险(包括术前心血管及肺功能评估、术后并发症等),肺结节患者有3个基本的处理策略:(1)外科手术治疗;(2)非手术活检;(3)连续CT扫描密切随访观察。 毫无疑问,外科手术治疗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对于具有高度恶性(〉65%)概率的肺结节,推荐处理策略就是外科手术,除非患者存在手术禁忌证或者无法耐受手术。外科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开胸以及纵隔镜。胸腔镜楔形切除术是诊断高度恶性肺结节的首选方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VATS下肺段或肺叶切除的并发症发生率(26%)显著低于开胸手术治疗(35%)。 非手术活检作为有创检查,常被用来明确良恶性诊断,具有潜在的风险,适用于中度恶性概率(10%~60%)肺结节明确诊断,或者患者要求术前获得明确的恶性证据,尤其是预期手术并发症较高的患者。非手术活检主要包括CT引导

金贝口服液有望挽救肺纤维化患者

金贝口服液有望挽救肺纤维化患者 2019年12月18日济南日报记者刘文忠 发病率近年来不断上升的特发性肺纤维化(业内英文简称IPF),诊断后的平均生存期只有2.8年,不可逆+高死亡率,让它成了医学界公认的“不是癌症的癌症”。 服用进口西药,价格昂贵,毒副作用多,患者认可度不高;肺移植手术又面临供体、高额费用等问题。 中医药能否为治疗这种罕见病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来自济南的名老中医和制药企业宏济堂制药集团,正在加快技术攻关,组织有益尝试。 病因不明的“肺炎” “医生,我最近总是干咳,稍微活动一下,就感觉要窒息一样,喘不过气来。你给我看看,这是得了啥病了?”在某医院呼吸科,一位老年患者向医生诉说着自己的症状。 经过进一步观察、询问,这位患者不仅有干咳、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等外部表征,而且经常感到疲倦乏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手指、足趾末端还出现增生、肥厚现象,呈杵状膨大。 “经验不足的医生,很可能把它当成普通肺炎来治疗。因为从影像学检查或组织病理看,这些症状都是普通间质性肺炎的表现。”宏济堂中医院外聘专家陶凯教授说,“事实上,这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医学上叫做特发性肺纤维化(IPF)。” 国际上至今尚未查明IPF病因,其发病机制亦未完全阐明。医学界普遍认为,足够证据表明IPF与免疫炎症损伤有关,吸入物刺激与特定的遗传因素会增加IPF的患病风险,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发病年龄通常在50-70岁之间。绝大多数IPF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漏诊和延误诊断现象普遍,也易被误诊为慢阻肺、哮喘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其他肺部疾病。 2000年,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美国胸科医师协会首次确认IPF为一种独立的临床疾病。去年5月国家卫健委等5部门联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见病

肺结节专家共识

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 ?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专家组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5,38(04): 249-254.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5.04.004 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每年死亡人数达140万,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8%。英国著名肿瘤学家Peto教授预言:如果中国不及时控制吸烟和治理空气污染,到2025年每年新发肺癌患者将超过100万[1]。我国约75%的肺癌患者在诊断时已属晚期,5年生存率约为15.6%,这一现状不但与缺乏筛查有关,更与缺乏科学鉴别肺结节的方法有关。因此,要提高肺癌患者的长期存活率,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肺结节诊治共识,并且广泛推广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2,3,4]。 肺结节为小的局灶性、类圆形、影像学表现密度增高的阴影,可单发或多发,不伴肺不张、肺门肿大和胸腔积液。孤立性肺结节无典型症状,常为单个、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3 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局部病灶直径>3 cm者称为肺肿块,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在本共识范围内。本共识也不考虑弥漫性或多发性结节。一般认为>10个弥漫性结节,很可能伴有症状,可由胸外恶性肿瘤转移或活动性感染导致,原发性肺癌的可能性相对很小。但单一主要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附带小结节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需要包括在共识内。 专家组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更新了现有的文献综述和综合证据,并参考了美国胸科医师学会肺癌指南(第三版)中"肺癌指南发展的方法学"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及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专家组制定的"原发性肺癌早期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制定了本共识,并分别讨论了结节直径>8 mm、直径≤8 mm和不同密度结节(实性结节与非实性结节)。之所以将结节直径界限值定为8 mm,是因为≤8 mm者在短时间内发展为恶性肿瘤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或肿瘤倍增时间较长,目前较难用影像学技术进行精确评估,也很难进行非手术活检。根据共识,应对肺结节患者进行恶性肿瘤的概率估计、影像学检查[以充分体现肺结节的形态学和(或)功能学特征]、评估各种替代管理的相关风险,并征求患者的意愿进行评估和管理。一、评估方法[1,5] 包括临床信息、影像学方法、肿瘤标志物和临床肺癌概率。 1.临床信息: 采取诊断和鉴别诊断相关信息,如患者年龄、职业、吸烟史、慢性肺部疾病史、个人和家族肿瘤史、治疗经过及转归,可为鉴别诊断提供重要参考意见。 2.影像学方法[6,7,8,9]: X线胸片和(或)胸部CT示单个不明原因结节者,建议与患者的历史影像学资料对比(1C 级)。X线胸片发现单个不明原因结节者,建议行胸部CT检查(结节处行薄层扫描),以便更好地描述结节特征(1C级)。 胸部CT检查可提高肺结节的鉴别诊断率,建议设定CT检查参数和扫描范围为:(1)扫描参数:总辐射暴露剂量≤5 mSv;kVp为120,mAs≤60;机架旋转速度≤0.5;探测器准直径≤1.5 mm;扫描层厚1 mm;扫描间距≤层厚(3D或CAD辅助应用时需有50%重叠);(2)

肺非实性结节处理指南

Fleischner学会肺非实性结节处理指南解读2005年Fleischner学会公布了关于肺小结节的处理指南,现在这些标准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认识到其在肺非实性结节处理策略方面的局限性,尤其是缺少对此类单发或多发结节细节的认识。基于肺非实性结节的定义和2011年初由国际肺癌研究会(IASLC)、美国胸科学会(ATS)、欧洲呼吸学会(ERS)联合公布的肺腺癌的国际多学科分类标准bJ。结合近年来的有关文献,neischner学会制定了6条推荐指南,其中3条是关于孤立性肺非实性结节的,另外3条针对多发肺非实性结节。最后讨论了目前仍存在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争议问题。 该指南是对大量肺非实性结节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性回顾总结的结果。与2005年发布的关于实性肺结节的处理指南相比有以下区别:(1)该指南没有像以往那样将吸烟者、戒烟者或从未吸烟者区分开,原因是尽管吸烟者有更大可能罹患癌症而且往往预后更差,但仍没有足够的数据来支持完全基于吸烟史而使用不同的指南。(2)其他已知的危险因素,包括肺癌家族史和暴露于潜在的致癌因子中也没有单独区分。(3)由于MSCT的广泛应用,多发肺非实性结节的检出率日益增多,因此该指南将多发非实性肺结节纳入其中。鉴于这些病变更加复杂,该指南比2005版更有弹性,每一个具体的建议都有特定的补充说明。 推荐指南一 孤立的、直径≤5 mm的纯磨玻璃密度结节(GGNs)不需要CT随访观察。 1.理由:(1)此类病变可能是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尽管AAH和腺癌之间的关系已有研究报道,但AAH恶变需要多长时间仍未知,这些病变随访几年后通常还是稳定的,而且常常没有任何表现。(2)研究表明,纯GGNs平均倍增时间超过3—5年,使监测此类病变的变化更加困难。(3)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对≤5 mm的GGNs 病变进行准确定量测定非常困难,病变大小的测量容易受到观察者间和观察者自身变异性的影响,可重复性差。因此,常规CT随访这种病变可能导致结果不确定,同时浪费医疗资源,并会给患者带来过量辐射。2.补充说明:(1)连续1 mm图像是监测微小无症状结节增长的最佳选择,尤其对纯GGNs。有必要采用连续薄层CT(1 mm层厚)以确认病灶是否为真实的GGNs,尽可能避免在厚层图像(通常是5 mm)上将实性结节误以为非实性结节(图1,2)。 (2)任何大小的纯GGNs,有肺外恶性肿瘤史并不影响遵循这些指南。因为有数据表明,纯GGNs罕见转移性。 推荐指南二 孤立的、直径>5 mm的纯GGNs,发现病变后3个月进行CT复查以确定病变是否依然存在;如果病变仍然存在且没有变化,则每年cT随访复查,至少持续3年。 1.理由:(1)发现病变后3个月进行全胸CT随访基于以下考虑:首先,纯GGNs和部分实性结节都可能在短期随访后消失,如病变消失则可以避免患者过长时间的猜疑和焦虑(图3,4)。第二,最初的短期随访还能确保迅速增大的病变得到有效检测,例如在黏液型腺癌患者中就会出现。第三,如果在发现病变后,并没有保存其薄层图像,执行短期随访还可继续获得薄层图像作为基线。(2)据IASLC—A TS—ERS肺腺癌新分类,大多数此类病变要么被证实为良性,要么证实为AAH、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或微浸润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因此密切监测其形态学细微变化,强调使用CT 长期随访复查,可避免过度诊断和不必要的手术。(3)此类表现的病变在形态学上良、恶性仍有较大的重叠,目前除了手术切除之外还没有可靠的方法来判断病变的病理特征,密切监测可以保证在发现病变后早期识别。随访中提示恶性的危险因素包括:病变直径超过10 mm

美国外科住院医师培养简介

?继续教育?美国外科住院医师培养简介 顾晋 刘玉村 由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C M B)资助的北京医科大学医学教育考察团于1999年10月对美国多所大学医学院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考察,对较有代表性的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学院(C olumbia University C ollege of Physicians&Surgeons)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作为外科医师,仅对外科住院医师的培养及外科各专业设置情况作一介绍。 美国医学教育制度及医学生 毕业后的职业选择 在美国,几乎所有正规医学院的报考者必须己经完成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4年学习。经过严格考试被录取的考生需再花4年时间完成医学院的教育。第1,2年学习医学基础理论;第3年开始进入临床阶段学习;到第4年的医学生主要进行各科临床实习。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能力、兴趣选择专科实习,此时的医学生就开始考虑毕业后的工作选择并寻找毕业后作住院医师的用人单位。由于每年各医院及大学所能提供外科住院医师的位置相当有限,特别是有名的医学中心。因此,立志成为外科医师的学生将面临激烈的竞争。每年10月,美国国家住院医师选拔计划(national resi2 dent match program,NRMP)要公布全美各地各大医院及医学中心该年度所接受住院医的科室及名额。学生应向NRMP提出申请,然后再经过用人部门的严格考试和面试后确定下一年度准备接受的新住院医师的名单。 外科住院医师的培训 一、住院医师的轮转计划 作者单位:100036北京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外科(顾晋);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外科(刘玉村) 医学院毕业生已经取得外科住院医 师资格后,开始他们为期五年的培训计 划。医学院毕业后的第1年住院医师称 为Intern,第2年的住院医师称为Junior resident,第3、4年的住院医师称为Senior resident,到第5年则为住院总医师(Chief resident)。这个阶段是住院医师的最后1 年的训练。 二、各年住院医师的职责 美国外科职业手册(the surgical ca2 reer handbook)中对外科医师的职责做了 较详细的规定:“当你作为一个外科医 师,就意味着你是整个医疗过程的主体, 意味着你必须提供给患者所需要的一 切:术前诊断、术中操作、术后随访及治 疗”。 1.住院医师的监督制度:正在接受 住院医师培训的医师,必须接受上级医 师的监督。尽管高年住院医师已经具备 了一定的临床经验,也必须接受主治医 师(attending surgeon)的监督,强调逐级监 督的责任制度。对患者的管理最主要的 是主治医师负责。主治医师根据每个住 院医师的能力、知识水平与技术熟练程 度安排适合的临床工作。 2.普通外科的训练(第1、2年):普 通外科的训练是外科住院医师培训的基 础。头2年训练主要是外科基本技能, 直接接受主治医师的指导。第1年的住 院医师必须经过几个月在普外科轮转, 规定的轮转科室应包括:消化内窥镜室、 烧伤科、普外门诊和器官移植科。第1、 2年的住院医师比较重点强调外科患者 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基本手术的手术 前术后处理、基本手术操作及外科适应 证的选择。在急诊外科轮转应学习休克 的治疗、常见骨折的处理、伤口缝合、外 科抗生素的使用、输血的适应证等。在 第1、2年的住院医师培训阶段,在有经 验的主治医师的指导下完成较简单的手 术。住院医师应每天参加查房,并学习 如何正确地与患者接触;在各级查房中, 汇报病史、讲述并分析X线片及CT检 查以及化验结果、提出可能的诊断和治 疗意见。 3.高年住院医师培训:第3年住院 医师重点要进行外科如胸科、骨科、泌尿 科等各专业的训练,他们在选择的专业 领域里进行专科技术培养。第3年住院 医师的责任比普通外科住院医师范围有 所扩大,要负责住院患者,门诊患者和急 诊患者的管理,并且负责院内会诊。在 有经验的主治医师的指导下完成手术。 同时也协助指导低年住院医师,并担任 医学院3年级的课程教学工作。 4.第4年住院医师:参加更多的手 术,指导初年住院医师和临床教学工作。 可以相对独立地管理患者,特别是住院 患者和重症监护患者,有些可以有机会 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包括激光治疗、腹腔 镜和纤维内窥镜的操作。 5.科学研究:所有的医师培训中心 均有实验研究的内容。根据计划,住院 医师在挑选培养计划时就已经确定了他 的科研题目,所选的研究课题可以是临 床的应用,也可以是基础理论的研究。 住院医师可以参加整个课题组的研究, 或单独完成独立的研究课题。 6.住院总医师(第5年):住院总医 师是住院医师培训的最后1年,他可以 在这1年里独立地完成主要的外科手 术,并对患者术前及术后观察和处理负 责。组织外科查房和各科间的联合查 房。此外,还要担任医学生的教学工作 并指导低年住院医师工作。 外科各专业亚科的设置 在经过5年的外科基本训练的住院 医师在第6年开始面临着又一个选择, 即外科专业的选择。5年的外科基本训 练使他们具备了外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可以进一步接受专科训练。

第06章 美国内科医师协会: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指导

美国内科医师协会: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指南 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是呼吸科门急诊就诊的最常见病因之一,对于成人患者常会开具抗菌药物。ARTI 包括急性单纯性支气管炎、咽炎、鼻窦炎和普通感冒。对ARTI 患者不适当的使用抗菌药物不仅会导致耐药,还会给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 为控制ARTI 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合理控制由此导致的耐药菌株感染发病率增加和药物使用支出,近日美国内科医师协会(ACP)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发布了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旨在提供高质量的诊疗建议。 急性单纯性支气管炎 急性单纯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大气道(支气管)自限性炎症,伴有咳嗽,可持续6 周。咳嗽(可出现或不出现)同时伴有轻微的全身症状。急性支气管炎是最常见的门诊成人患者诊断,在美国有70% 的患者会使用抗菌药物。急性支气管炎导致的不合理抗菌药物使用在成人中明显多于其他ARTI 综合征。 1. 判断细菌感染的可能性 90% 表现为咳嗽的门诊患者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致,其他非病毒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可偶尔导致急性支气管炎。百日咳博德特氏菌如果存在社区流行也应该加以考虑。然而判断究竟是否为病毒感染是非常困难的。 出现脓痰或者痰的颜色改变(如黄色、绿色)并不意味着细菌感染。脓痰的出现是由于炎症细胞或者脱落的粘膜上皮细胞。 对于70 岁以下免疫功能正常的健康成人,符合下列标准时才需要考虑肺炎:心动过速(> 100 次/ 分),呼吸加快(>24 次/ 分)、发热(口温>38℃)及胸部检查的异常(啰音、羊鸣音、触觉语颤)。 2. 管理策略 大部分近期指南对于急性单纯性支气管炎都不建议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除非是出现了肺炎。 使用对症处理的药物可能会使患者受益,这些药物包括镇咳药(右美沙芬、可待因)、祛痰药(愈创甘油醚)、第一代抗组胺药(苯海拉明)、减充血药(去氧肾上腺素)、β 激动剂(沙丁胺醇)等,但是这些治疗手段的证据资料有限。 3. 高水平建议(指证据等级) 除非怀疑存在肺炎,否则不应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 咽炎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抗血栓治疗—解读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指南(+第9+版)

·综述与讲座·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抗血栓治疗———解读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指南(第9版) 李圣青(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陕西西安710032) 摘要: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抗栓治疗和血栓预防临床实践指南第9版的抗血栓治疗篇重点讲述了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治疗。与第8版指南相比,第9版指南有很大程度的修改并增添了部分新的内容。除了抗血栓药物、使用装置或外科手术技术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统称为VTE)的使用建议外,还提供了关于血栓后综合征(PTS),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PH),偶然诊断的(无症状)DVT或PE,急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UEDVT),浅静脉血栓形成(SVT),内脏静脉血栓形成和肝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建议。本文对相关部分内容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肺血栓栓塞;抗凝;溶栓 中图分类号:R543.6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1-3826.2013.06.41文章编号:1671-3826(2013)06-0647-04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于2012年发布了第9版抗栓治疗和血栓预防临床实践指南[1],与第8版指南相比有较大程度的修改并增添了部分新的内容,且更为简洁明了。对待不同的治疗既表现出谨慎而稳妥,又表现出积极和开放。指南规定高质量的临床证据为A级,中等质量的临床证据为B级,低质量的临床证据为C级。根据临床证据等级的不同,将推荐等级分为强烈推荐(1级)和建议(2级)。强烈推荐适用于大多数病人,建议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包括患者的个人选择。绝大多数推荐和建议都是基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复发风险与抗凝或溶栓出血风险二者之间的权衡而得出的结论。 1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 1.1急性DVT抗凝治疗的时机对于高度怀疑VTE患者抗凝时机的把握,第9版指南给出了更加积极的抗凝建议。对于临床高度怀疑急性VTE的患者,建议胃肠外抗凝治疗而不是等相关检查的结果回报后治疗(2C级)。对于临床中度怀疑急性VTE的患者,如果诊断检查的结果回报预计将超过4h,建议肠外抗凝剂治疗(2C级)。对于临床低度怀疑急性VTE的患者,如果诊断检查的结果预计在24h内回报,建议不使用肠外抗凝剂治疗(2C级)。 1.2急性孤立性下肢远端DVT的处理对于急性孤立性下肢远端DVT患者,第9版指南倾向于保守性的超声观察,而不是积极的抗凝治疗。指南建议如无严重症状或进展危险因素的患者,建议连续观察深静脉影像学变化2周而不进行初始抗凝治疗(2C级)。对于急性孤立性下肢远端DVT患者,伴有严重症状或具有进展危险因素的患者,建议初始抗凝治疗而不是连续观察深静脉影像学变化(2C 级)。对于连续观察影像学变化的急性孤立性下肢远端DVT 作者简介:李圣青(1970-),女,安徽芜湖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患者,如果血栓没有扩大,不推荐抗凝治疗(1B级);如果血栓扩大,但仍局限于远端静脉,推荐抗凝治疗(1C级);如果血栓延伸到近端静脉,推荐抗凝治疗(1B级)。 1.3急性DVT的抗凝治疗第9版指南中普通肝素(UFH)在急性DVT抗凝治疗中的地位显著下降。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VKA)的时机提升至与肠外抗凝药物同步使用,并积极鼓励家庭初始抗凝治疗。指南建议口服VKA 治疗下肢急性DVT时,推荐初始胃肠外抗凝治疗[低分子量肝素(LMWH)、磺达肝素、静脉注射UFH或皮下注射UFH],优于无初始治疗(1B级)[2]。对于急性下肢DVT患者,推荐早期使用VKA(如在肠外治疗的当天开始使用),优于延迟使用VKA。推荐连续肠外抗凝治疗至少5d,直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到2.0以上至少24h(1B级)。对于急性下肢DVT患者,建议LMWH或磺达肝素治疗,优于静脉(2C级)或皮下注射UFH治疗(LMWH2B级,磺达肝素2C级)。急性下肢DVT患者,如其家庭条件允许,推荐家庭治疗,优于在医院接受治疗(1B级)。 1.4急性DVT的滤器植入第9版指南对滤器植入的适应证要求更加严格。指南建议对于急性下肢DVT患者,应使用抗凝治疗,不推荐植入下腔静脉滤器(IVCF)(1B 级)[3]。对于急性下肢近端DVT,并有抗凝治疗禁忌证的患者,推荐植入IVCF(1B级)。对于急性下肢近端DVT和IVCF植入来替代抗凝治疗的患者,如其出血风险去除,建议常规抗凝(2B级)。 1.5急性DVT的其他治疗建议第9版指南对急性DVT 的导管溶栓和手术治疗的建议很保守,通常在抗凝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才考虑,并要求有丰富经验的专业团队才能进行上述操作。指南建议对于急性下肢近端DVT患者,单纯抗凝治疗,优于导管溶栓(CDT)治疗(2C级)。对于急性下肢近端DVT患者,建议单纯抗凝治疗,优于全身溶栓治疗

麻醉习题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

麻醉习题集 1.有关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下列哪项正确 A、I 级病人体格健康,发育营养良好,重要器官功能正常 B、Ⅱ级病人重要器官轻度病变,但功能代偿健全 C、Ⅲ级病人重要器官功能受损,已丧失工作能力 D、Ⅳ级病人重要器官功能已失代偿,麻醉手术风险很大 E、Ⅴ级病人病情危重、濒临死亡,麻醉和手术异常危险 2.肥胖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下列哪项不对 A、使肺-胸顺应性降低 B、使肺活量、深吸气量减少 C、使功能余气量增加 D、使通气/血流比值失调 E、使肺泡通气量降低 3.下列哪项不能提示病人呼吸功能不全 A、肺活量低于预计值的60% B、通气储量百分比<70% 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60%或50% D、呼气时间短于3 秒 E、屏气时间短于20 秒 4.有关麻醉前禁食禁饮哪项不正确 A、在应激情况下胃排空加速 B、成人择期手术前禁食12小时,禁饮4小时 C、小儿禁食4~8 小时,禁水2~3时 D、急症病人病情紧急时,不能等待禁食,应立即手术 E、饱胃病人必需立即手术时,应采取避免呕吐误吸的措施 5.有关高血压病人术前评估和准备哪项正确 A、术前宜使用中枢性降压药控制血压 B、术前一天应停用所有抗高血压药 C、术前血压应降至正常才能手术 D、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升高危害小 E、麻醉危险性主要决定于重要器官是否受累以及其受累的严重程度 6.麻醉前用药的目的不包括 A、清除病人紧张、焦虑及恐惧心情 B、预防术后感染 C、提高病人痛阈,缓解术前疼痛 D、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功能 E、减轻或消除手术或麻醉引起的不良反射 7.麻醉前用药的基本原则下列叙述哪项正确

2018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肺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

2018 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肺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丁香园呼吸频道 11-07 09:58 +关注 转自:孙思庆博士「呼吸科无小事」 本文对在 2018 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美国国家综 合癌症网络( NCCN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美国胸科医师协会( ACCP)肺癌诊疗指南、 Fleischner 学会肺结节处理策略指南、肺结节 的评估亚洲共识指南)所推荐的肺结节影像学策略进行比较。 对于实性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 结节直径≤4 mm 1.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 (1)无肺癌危险因素者,不需要进行随访,但应告知患者不随访的潜 在好处和危害; (2)存在一项或更多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 12 个月重新评估,如果没有 变化则转为常规年度检查; 2.NCCN、 ACCP、Fleischner 协会指南均建议不需要随诊; 3.亚洲共识指南建议每年复查 1 次 CT。 结节直径 4~6 mm 1.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 (1)无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 12 个月重新评估,如无变化,其后转为 常规年度随访; (2)存在一项或更多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 6~12 个月之间随访,如果没 有变化,则在 18~24 个月之间再次随访,其后转为常规年度随访;

2. NCCN 协会指南建议低危人群 1 年后复查 CT;建议高危人群半年到 1 年之间、 1 年半到 2 年之间复查 2 次 CT。 3.ACCP 指南处理方案与 NCCN 大致相同,只是人群分类标准不同, ACCP 指南中把人群分为有、无肺癌危险因素,而 NCCN 和 Fleischner 协会则根据危险因素的多少,更加详细的分为低风险人群和高风险人群。 4.Fleischner协会指南建议不需常规随访。 5.亚洲共识指南建议低危人群每年复查 CT,中、高危人群在 NCCN 指 南基础上每年复查 1 次 CT。 结节直径 6~8 mm 1.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 (1)无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 6~12 个月之间随访,如未发生变化,则在 18~24 个月之间再次随访,其后转为常规年度检查。 (2)CT 检测实性结节 >8 mm 时,建议使用低剂量 CT 平扫技术。 (3)存在一项或更多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最初的 3~6 个月之间随访,随 后在 9~12 个月随访,如果没有变化,在 24 个月内再次随访,其后转为 常规年度检查。 (4)CT 检测实性结节≤ 8mm时,建议使用低剂量 CT 平扫技术。 2.NCCN 指南建议低危人群在半年到 1 年之间、 1 年半到 2 年之间复查 2 次CT,建议高危人群 3 个月到半年之间、 9 个月到 1 年之间、 2 年复查 3 次CT。 3.ACCP 指南处理方案与 NCCN 大致相同。 4.Fleischner 协会指南建议半年到 1 年复查 CT,之后再考虑 1 年半到 2 年 之间复查 CT。 5.亚洲共识指南建议低危人群半年到 1 年之间、 1 年半到 2 年之间复查 2 次CT,以后每年复查1 次CT;中、高危人群分别在第3 个月、半年、1 年复查 3 次 CT,以后每年复查 1 次 CT。 结节直径≥8 mm 1.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