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6.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环节:理性概括,构建新知
针对以上几个数据的特点,师生共同归纳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师板书】
教师强调说明:“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
设计意图:形象语言的描述更易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
第四环节:运用提高[课件显示]
1.求下列各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1).2,3,-1,2,1,3,0
(2).3, 7, 9, 2, 4, 6, 2
(3).1,4,3,2,4,5
(4).3,3,2,3,5,3,10,3
2.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错误,请说明理由。
(1)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只有一个。
(2)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
(3)一组数据的众数只有一个。
(4)一组数据的众数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
(5)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可以是同一个数据。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教师对练习追问:
1、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第六环节:归纳小结,反思提高[课件显示]
1、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如3,2,3,5,3,4中3是众数。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
师: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请你分别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的现实意义。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概括出: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平均数。
(2)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而其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的作用;但计算时比较烦琐,并且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
(3)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可靠性比较差,但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4)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所以,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但中位数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设计意图: 通过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使学生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众
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情景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学习能力。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1. 课后习题6.3。
2. 收集一组与本班同学相关的生活数据(例如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眼镜
近视的度数、身高、体重等),并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说明本组数据的特征。[课件显示]
设计意图: 布置这两个作业,巩固本节和上节知识
第八环节:板书设计
6.2 中位数与众数
1.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2. 做一做
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4.练习
的区别与联系5.小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考,引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揭示新知识,应用新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有自己
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地否定。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